2023年小班建构动物活动反思总结 小班建构活动反思(精选5篇)

时间:2023-09-26 01:01:28 作者:书香墨 活动 2023年小班建构动物活动反思总结 小班建构活动反思(精选5篇)

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写总结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作总结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班建构动物活动反思总结篇一

建构活动《狼堡》这个主题来源于一次游戏中孩子的自发生成,在那次建构活动《阳光城市》中,孩子们搭建了好几幢高楼,他们在欣赏自己作品的时候,文文不小心把围墙碰到了。“哎呀,没有围墙,我们就不安全了,赶紧把围墙搭好!”听到我的建议,他们马上着急地搭建起围墙。“老师,没有围墙大灰狼回来,对吗?”文文马上问我。其其站在一边,说:“灰太狼也会来的!”说完就点着其中的一幢房子说:“老师,这个就像电视里的狼堡!”孩子们一听,马上兴奋地说:“老师,我们搭羊村和狼堡好不好?”刚好我们的建构活动需要一个新的主题,于是,《羊村和狼堡》就在孩子的需求下展开了。

在网上搜索图片的时候,我发现狼堡这个建筑物很有特色,屋顶是尖尖的`,有特色的作品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呈现,因此,我组织了本次活动《狼堡》。因为孩子们以前有围圆的技能,所以,在活动中我并没有强调,而是呈现给孩子们很多新材料:纸砖、牛奶箱、酒盒,在孩子们自主选择材料的时候,我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主选择。但是我发现,他们并没有像我想象中那样分成几组,而是大部分的孩子都围在了新材料周围,对于新材料,他们显示出浓厚的兴趣,而以前班里原有的材料,他们都不愿意去选择,他们在建构活动中俨然忘记了活动目标,而是对材料显示出莫大的兴趣,这点出乎我的意料。

活动结束了,孩子们呈现的不是一个完整的狼堡,而是把重点放在了狼堡的大门上,用酒盒搭建的大门看起来高大、气派,然而,他们并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将狼堡进行围合,呈现出来的作品还没有以前孩子们自发搭建的作品效果好。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了组织活动,还是要先去了解一下孩子的年龄特征。小班的孩子,比较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这次活动,我投放的新材料过多,反而分散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自主选择材料的能力比较弱,所以在活动中新添置的材料反而成了干扰。材料应该在活动前就投放进去,让孩子在自由的探索中总结各种材料的用法,那样,在活动中才能呈现更多的精彩。

小班建构动物活动反思总结篇二

境的作用下产生互动。活动开始时,幼儿戴上动物头饰显得格外兴奋,他们看到区域中的各种玩具、食物,感到很新鲜,立刻就忙活起来。然而,他们几乎都是各玩各的,虽然我们一再提醒,让他们想想家里该有谁、爸爸妈妈在家会做什么、孩子又会做什么,但幼儿始终坚持玩自己的,连同区的幼儿都很少交流,更别说与邻区的幼儿互动了。

反思及策略:小班幼儿容易受新鲜事物所吸引,且处于自我中心状态,再加上他们社会性发展处于较低水平,因而缺乏角色意识与合作能力。

针对活动中出现的情况,我们作了调整。首先在活动前,我们为幼儿提供了熟悉环境的机会,组织幼儿一起参观小动物的家,帮助幼儿熟悉活动场所和“家”中的用品,了解材料的特点、用途和使用方法,引导幼儿从关注材料过渡到关注活动方式。其次,我们鼓励幼儿回家后有意识地观察爸爸妈妈的劳动情况,以增强角色意识,为下一活动做好经验上的准备。同时,我们还邀请大班哥哥姐姐来扮演“爸爸”“妈妈”。这样不仅扩大了幼儿的交往范围,也发挥了大班幼儿的组织协调能力。

片段二

反思及策略:幼儿之间的交往是在内在需要的驱使下产生的,幼儿往往与他人熟悉后产生交流,在进一步了解中产生深入交往的愿望。在本次活动中,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班级,彼此几乎不认识,这时的交往并非出于幼儿自身的需要。同时,活动区的空间隔离也阻碍了幼儿的交流,因而交往成了一种形式。我们针对这一现象采取了相应的空间策略,利用开放式的活动环境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首先,我们将区域间的隔离物换成竹栅栏,并用半透明的纱幔遮挡。半透明的.隔离物既使“家”有了独立的空间,又便于幼儿接受来自相邻区域的信息,拉近了各区域幼儿之间的距离。同时,我们在区域之外设置了鱼池、菜园、游乐场等开放式的公共活动场所,以吸引幼儿走出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幼儿交流。

片段三

在第三次活动中,幼儿多了一项“户外游玩”的内容。三家的动物宝宝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来到游乐场,在共同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彼此认识并逐步熟悉起来,自发产生了积极的互动。如熊猫宝宝邀请大家到他们的竹林散步,小猫宝宝邀请大家去自己的鱼塘钓鱼,小兔宝宝带着大家参观他们的萝卜园。

反思及策略:第三次活动中,我们采用的空间策略发挥了作用。开放性活动场所的开辟不但为幼儿提供了一起游戏的场所,也为幼儿的互动提供了内容与话题。超市、鱼塘、菜园、游乐场等活动区域本身就具有共享性质,并不像“家”一样相对独立,因此,它们有利于幼儿在活动区内自然地互动。共同感兴趣的活动为幼儿的互动创造了机会,丰富的材料又让幼儿的互动更具实质性的内容。共享活动的内容越丰富,越能促进幼儿互动,而积极的互动又有利于生成丰富的活动内容。

共享区域活动“小动物的家”是对“娃娃家”的扩展与丰富,许多活动内容通过幼儿的互动得到有机整合,而幼儿也在互动中实现了经验的碰撞,提高了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促进了社会性的发展。

小班建构动物活动反思总结篇三

在音乐活动中我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以游戏的的口吻激发小班幼儿的学习兴趣,因为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孩子是最开心的。

在这次音乐活动中,我以“洗澡”为主题展开,首先全体幼儿听着《我爱洗澡》活泼、节奏欢快的乐曲,孩子们快乐的洗洗胳膊、洗洗头,洗洗腿。扭动着身体,随着音乐表现自己洗澡,不时发出他们快乐的笑声,并展示出他们优美可爱的动作,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然后以看看哪些小动物来了,教师和幼儿唱《我爱我的小动物》作发声练习。引出小动物的叫声。幼儿听音乐《小鸭洗澡》教师带领幼儿用嘎、嘎、嘎的声音模仿小鸭走路,让幼儿了解乐曲的节奏,然后有序的坐到自己的座位上。

在幼儿学习新歌的过程中,教师利用范唱、提问、看图片帮助幼儿熟悉歌词、幼儿随音乐说歌词、幼儿随音乐拍手说歌词、幼儿完整演唱、教师和幼儿边唱边表演、幼儿俩人一组来演唱、最后鸭妈妈带着小鸭子到河里游戏捉鱼虾结束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一环扣一环,一步步逐渐深入,幼儿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学会了歌曲。并且看到孩子们大胆的演唱歌曲。这说明这首歌曲适合幼儿,幼儿喜欢这首歌曲。

这次活动中能取得好的效果,我认为有以下几点:1.增加了形象生动的.小鸭子的图片使幼儿熟悉歌词并且一目了然。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为幼儿提供游戏时小鸭子的头饰。2.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游戏的口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3教师以亲切的态度带领幼儿愉快的游戏。4活动各环节衔接紧凑,安排合理。5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音乐常规。不足之处是教师把录好的音乐找好,不然就影响幼儿的情绪和注意力,还有再为幼儿创设游戏场景,选取的音乐更有趣些,使幼儿在小鸭捉鱼虾游戏中更投入更愉快。

小班建构动物活动反思总结篇四

幼儿以前已认识了不少的小动物,了解了一些关于小动物的生活习性。但这些知识都是零碎的。幼儿的语言表达缺乏完整性、连贯性,为了对已有知识进一步加深了解。通过幼儿动手拼图并把拼图内容讲述出来,使幼儿在做中玩,在玩中学,激起幼儿动口的兴趣,从而达到对幼儿进行语言训练的目的。并可以使幼儿学到一些科学知识。

1、引导幼儿结合背景图和已有生活经验拼出一幅有情节的画面,并能用一段完整连贯的语句将画面的主要内容有顺序地表达出来。丰富词汇“美丽、静静的、可爱的、五颜六色”及使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等句式。

2、鼓励幼儿胆地在集体或小组中讲述。

重点:认识小动物的家。

难点:完整连贯地讲述

1、录音机、磁带、vcd机、电视机,背景图2张、小背景图12张,立体动物图片若干。

2、播放动物科教片,观察小动物的家是什么样子的。

1、开始部分:

出示背景图和小背景图,上面有小河、森林、房子、花草树木等场景,教师引导幼儿有条理地观察,并说:“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一些小动物,教师一放音乐,它们就纷纷回家了。小朋友跟着音乐想象,把这些小动物找出来放在背景图上。”

教师播放音乐,乐曲中有轻快活泼的乐段,也有可怕、平稳舒缓的乐段,幼儿每二人一组,根据想象将小动物放在自己面前的小背景图上。

教师提问:这些小动物园的家在哪儿?家的旁边有什么?它们的邻居是谁?请小朋友自己先讲讲。

2、中间部分:

(1)幼儿分组讲述:

幼儿自由地讲述自己摆放的“小动物的家”,教师巡回指导,倾听幼儿的讲述,引导幼儿围绕着“家在哪儿?家的旁边有什么?邻居是谁?”等话题完整连贯地讲述。

(2)学习新的讲述经验:

教师根据幼儿自由讲述的情况,有重点地示范讲述“小动物的'家”。

a、注意讲述的顺序。从背景图的上方开始讲,逐渐过渡到图的中间,最后讲图的下方。

b、讲述时注意词汇的丰富性。如“有的动物生活在池塘里,有的动物生活在草丛里,还有的生活在树上。”又如“小兔子住在美丽的小河边,那儿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小兔子的邻居小鹦鹉住在高高的树上,它每天都要准时将小兔子叫醒。”

(3)集中倾听:

a、幼儿再次摆放动物并自由讲述,教师提醒幼儿运用新学的讲述经验。

b、每组请一名幼儿到集体前面讲述,并评议他们讲得出色的地方,鼓励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

(4)巩固和再实践:

每组两名幼儿相互讲述,或两名幼儿合作讲述“小动物的家”。教师提醒幼儿讲述时运用想象力,讲述的内容与众不同,词汇更加丰富,句子更完整连贯。

3、结束部分:教师评议幼儿的活动情况,对有进步的幼儿给予表扬。

4、活动的拓展:将背景图移至“娃娃家”,幼儿可以讲述“娃娃家”里的小动物,小动物的家在什么地方?也可以发挥想象,自由讲述“美丽的森林”以及如何保护小动物。

平时幼儿们都很喜欢小动物,渴望和小动物一起玩耍,所以活动中幼儿们对此次课程的兴趣很好,积极性很高,玩游戏的时候积极举手发言参加了这次活动,幼儿们很快的掌握课程的内容,通过这篇课程,幼儿们对小动物的认识更加深厚了。

小班建构动物活动反思总结篇五

上这节课时,正好窗外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原以为潮湿的天气会有蜗牛的出现,然而却是空手而归。在没有实物的科学课上,有效性是很难把握的,更是没有说服力,于是,我把这一活动向语言领域偏移,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有非常切题切景的儿歌,二是在没有蜗牛的前提下,通过儿歌形式可能更能让幼儿对蜗牛多一点了解。

在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我采用逐步描述的方式将蜗牛特征一一呈现,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向幼儿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帮助幼儿调动思考积极性,我们知道,小班幼儿的思维非常直观性,在老师的一步一步描述引导下,使得不善思考的幼儿也不知不觉跟着转起小脑袋瓜来,从而起到了带动作用;在第二环节中,主要是让幼儿说说自己对蜗牛的认识,这一环节的设计,给了幼儿很多自我发挥的空间,也帮助幼儿经验的`再现;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主要以学习儿歌为主,借“天时”之便,让幼儿猜想:如果在这样的下雨天,小蜗牛正好在外面该怎么办?这一问题的提出,是对幼儿想象力的考验,也是对其经验的提取,有小朋友认为可以打伞、可以穿雨衣;也有小朋友马上就想到可以缩到蜗牛壳里去。

在小朋友充分想象后,我出示了事前绘好的儿歌图谱,引导幼儿看看下雨天小蜗牛是怎样的?这下答案就明了了,原来是缩进壳里的,我用儿歌的话与幼儿一问一答,儿歌的内容自然而然的引了出来,学起来也就事半功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