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智能制造项目简介 智能制造调研报告(优秀9篇)

时间:2023-09-28 22:22:12 作者:字海 工作报告 最新智能制造项目简介 智能制造调研报告(优秀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智能制造项目简介篇一

摘要: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全球航运市场持续低迷、造船产能面临着严重过剩,市场竞争激烈。在这种形势下,振兴制造业,加快结构调整、全面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快速迈向高端,已成为全行业的共识。当前,我国船舶制造行业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新一轮的工业变革已经开始,而其中,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作为革命的核心力量。这场“智”造革命所带来的风暴,将深刻影响着我国造船业的未来。

关键词:船舶;智能制造;数字化;自动化 1.引言

西方发达国家振兴制造业走的是一条新路子,主要是依靠科技创新,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增强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谋求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以智能化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变革正牵引着传统工业发展革命性的演变,正推动着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高峰的形成。

德、英、日等国家相继推出一系列重振制造业的重大举措,力图在知识技术密集的高端制造业重塑竞争优势。如“工业 4.0”是德国政府推出的《高技术战略 2020》十大未来项目之一。作为一个风靡全球的概念,“工业 4.0”提供了工业制造的新思维,被称为是继蒸汽机应用、规模化生产和电气、电子信息技术等三次工业革命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特征是以大数据为基础、以预测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使用,目的是大幅度提高产品生产、产业链运行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实现传统制造业的转型。此外,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日本提出组建科技工 业联盟,英国提出了“工业 2050”。最近,中国也公布了中国版的“工业 4.0”,即“中国制造 2025”规划,并提出了“互联网+”计划。

专家表示,我国要着力改变造船业“大而不强”的局面,就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中国造船业尽快实现智能化。而“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 2025”战略的提出,为我国造船业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创造了机遇,同时也带来重大挑战。

2.智能制造介绍

“工业4.0”是继蒸汽机应用(机械时代)、电子信息技术(电气时代)和网络通信技术(信息时代)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最早在2013年4月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提出,与美国通过程序提升“先进制造业”、推进“柔性制造系统”有异曲同工之妙。“工业4.0”为中国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指明了发展方向。“工业4.0”其特征是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物联网和互联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以预测技术为核心来指导高效高品质生产的智能制造和应用,目的是大幅度地提高产品生产、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信息技术、物联网、智能生产和流通消费相融合的革命性方法,将彻底推动传统制造工业的服务化转型升级。

智能制造技术是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是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基础上,通过感知、人机交互、决策、执行和反馈,实现产品设计过程、制造过程和企业管理及服务的智能化,是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

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最大区别在于知识的含量。智能制造是基于科学而非仅凭经验的制造,科学知识是智能化的基础。因此,智能制造包含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处理过程,不仅具有完善和快捷响应的物料供应链,还需要有稳定且强有力的知识供应链和产学研联盟,源源不断地提供高素质人才和工业需要的创新成果,发展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促进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船舶工业4.0”,需要在现有信息化、自动化条件下构建网络—实体融合架构,通过适应于各类用户需求的评估、分析、预测和优化体系,以“多源数据条件下的多维评估与预测、实现协同优化”为核心,形成更具高附加值的船舶制造、使用、管理、物流等面向全生命周期的中国船舶工业全产业链,从而使得中国船舶工业未来能够更好地以市场为导向,以智能船舶为纽带,走向定制规模化、管理精细化、服务高效化,以更好地创造和实现新价值。“船舶工业4.0”将促使造船厂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取代封闭性的生产制造系统,成为未来船舶工业的根基,彻底使我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虽然“船舶工业4.0”还在探索,但新的变革浪潮必然会席卷而来,企业只有占得先机才能成为行业的引领者。

智能船舶不是单指船舶实体本身,而是一套完整的系统,其核心技术是网络和智能船舶融合、岸海一体的智能信息服务体系。智能船舶系统是通过设计企业、制造企业、运营企业和服务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构建一个“网络化、系统化、智能化和服务化”的网络和智能船舶的融合架构,实现从设计、生产、运营到服务的全流程体系的协同,建立船舶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挖掘,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智能船舶系统主要包括: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船舶、智能操作、智能运营、智能服务以及云计算平台七大模块,如图1 所示。

图1 智能船舶系统体系结构

智能船舶系统构建在云计算平台之上,实现数据的云存储以及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系统以智能船舶实体为核心,涉及智能船舶的设计、制造、操纵、运营以及服务各功能模块,涵盖了智能船舶从设计制造到报废淘汰的整个生命周期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智能船舶系统的生命周期如图2 所示。

图2 智能船舶系统生命周期

智能船舶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系统性。智能船舶系统不再单指船舶实体本身,它是由多个子系统集成的船舶与岸基一体化智能信息服务体系,主要包括船舶设计、制造、操作、运营、服务等系统。

2)网络性。系统的基础是基于网络互联,借鉴传感技术、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船舶设备与设备之间、设备与船舶、船舶与岸基、岸基与云中心等的网络联结,实现信息共享、远程控制与通信交流等。

3)智能性。智能船舶系统是一个多智能体系统,通过云计算平台对船舶相关大数据的分析、预测、评估、推理等,实现正确的决策,通过传感技术、虚拟技术、识别技术等理论方法,实现船舶设计、制造、操纵、运营、服务过程的智能化。

4)协同性。智能船舶系统涵盖了船舶设计企业、制造企业、运营企业以及服务企业,实现信息共享,企业之间可以相互提出请求和提供服务,实现协调运作与竞争,共同发展。5)柔韧性。系统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船舶设计、制造、运营和服务需求,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沟通交流,能够对变化的市场需求做出及时的反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6)追溯性。系统对船舶从设计、制造、使用、淘汰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对船舶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的追溯和处理。

3.2.1数据集成平台技术

船舶平台信息集成系统是进行数据交换和业务系统运行的平台,它规范了信息交换和系统运行标准及接口定义等,为业务应用系统提供良好的系统接口、稳定的运行环境和严格的管理界面。船舶信息系统的结构如图3所示,其中处理机、智能传感器和带有数字化接口的设备物理地分布于船上的各个部位,各自独立运行,它们通过网络设备连接,构成一个分布式系统。该系统又是通过集成支撑环境将各个独立的系统连通集成进行信息交换和消息传递,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船舶平台信息集成系统负责除指控系统外其他所有信息的共享与交换。资源管理中心、控制中心、信息管理中心和操控台之间的信息传输和消息传递统一通过船舶平台信息集成系统控制完成。

图3船舶信息系统的结构

虚拟现实技术最早由美国vpl research inc.公司提出的,涉及计算机、微电子、仿真与传感测量等众多高新技术,它是利用计算机在电脑上构造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人们通过虚拟设备就可以与虚拟环境进行交流互动,就像在现实世界中一样。人们不仅能从视觉上感知虚拟世界,同时也可以从嗅觉、听觉甚至触觉等方面来感知虚拟世界。在计算机中构造的虚拟世界是一个开放的环境,不仅能够对人们通过虚拟设备传递给它的信息做出反馈,还能够让人们“真实”地感知虚拟环境下的虚拟实物。

虚拟现实系统主要由五方面组成:虚拟引擎、输入/输出设备、软件和数据库、用户以及任务,其中虚拟引擎和i/o设备是虚拟现实系统的核心,他们之间是通过以下组成关系来完成虚拟任务的,如图3所示:

图3 虚拟现实系统组成部分

vr引擎是虚拟仿真系统的核心部位,通过读取输入设备中的数据信息,访问与任务相关的数据库并进行实时计算,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最后通过输出设备反馈任务结果。

i/o设备是实现虚拟环境交互性的基础。人们通过专门的数据接口给计算机发送命令,同时计算机也会将实时的模拟信息反馈给用户。比较常见的i/o设备有三维位置跟踪器,即传感衣、三维声音发生器、数据传感手套等。

软件和数据库,根据各个领域的应用侧重点不同,目前虚拟现实系统的vr仿真软件

有很多种,软件和数据库的主要功能有两部分:

1)建立虚拟对象的几个模型,根据需要也可以加入物理属性和行为特性,同时构造虚拟对象层次结构,建立i/o设备到虚拟场景的映射。

2)创建虚拟环境,创建连通应用程序与虚拟世界的数据接口,从而实现人机交互。任务指的是虚拟现实系统需要完成的命令和工作。传统的虚拟现实系统主要运用在教育、娱乐、医疗和军事,新型的虚拟现实系统主要运用在机器人、制造业和信息可视化等领域。

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主要通过四个方面来表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

图4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

多感知性:所谓多感知性就是除了一般计算机所具有的视觉感知之外,还拥有其他方面的感知,比如听觉感知、触觉感知、嗅觉感知、味觉感知、甚至运动感知等。沉浸感:沉浸感是指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让人有一种真实的存在感,犹如身临其境,所有感知就像在真实世界一样。要有沉浸感,除了逼真的三维模型,还必须有人机交互作用才能够实现。

想象性:在进入虚拟环境时,不仅仅是依靠外设的一些虚拟设备,像数据手套之类的来提供沉浸感,同时也要通过想象把虚拟的环境构造出来,想象性从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的设计思路。

交互性:虚拟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它能通过人们输入的信息感知人们的意愿,并做出相应的反馈,交互性的优劣主要由实时性和自然性来体现。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工程制造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日新月异,这对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在这样严峻的挑战下生存发展,就必须有全新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虚拟现实技术就是工程制造领域未来发展的技术力量。

4.1南通中远川崎船舶智能制造项目案例

南通中远川崎的船舶制造智能车间建设,实现了各加工系列的智能制造,达到工装自动化、工艺流水化、控制智能化、管理精益化,保障了产品质量的稳定,缩短了加工周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建造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南通中远川崎在船舶智能化制造方面,率开国内先河,高度自动化的流水作业生产线加上柔性化的船舶生产工艺流程,实现了船舶制造的自动化操作和流水式作业。

1.型钢生产线

型钢是船体常川部材之一,原先的生产方式.从画线、写字到切割、分料.完全采用手工作业,效率低。周期长.劳动强度大,且难免出现误操作。型钢自动化生产线建成后.实现了从进料一切割一自动分拣一成材分类叠放全过程的智能制造.包括物料信息传输和物料切割智能化以及物料分类感知智能化.配员由原来的20人减少为7人.有效减少了人工成本,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劳动强度,为后续扩大机器人应用积累了经验。

2.条材机器人生产线

尽管造船中厚板电弧焊接实现机器人作业困难很多,但南通巾远川崎还是从最简单的先行小组材开始,推进机器人焊接。传统的制造方式是,钢板在定盘上全面铺开。一块一块地装配、焊接、翻身、背烧,占用面积大,制造周期长.效率低。先行小组立机器人生产线投产后.实现了工件传输和焊接智能化,以及自动背烧、自动工件出料.整条生产线仅配一名员员操作,配员减少一半以上。流水线生产方式是工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对造船业而言.车间内生产作业的流水线化将是今后实施船舶智能制造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南通中远川崎已实施了大舱肋骨生产线、y龙筋生产线、焊接装置等数个半自动化生产线技改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智能物流系统

采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设计原则,建立了功能完善的智能物流系统,并与设计系统高度集成,从而将企业的人力、资金、信息、物料、设备、时间、方法等各方面资源充分调配和平衡,为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水平、减少库存、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2金海重工打造智能船厂之路

船舶制造是一项传统产业,近年来,金海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对其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制造的改造,以期把企业打造成先进的智能船厂。目前,这项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效。

攻坚重点

金海重工在开始打造智能化船厂时,非常重视数字化基础工作的落地。目前,金海重工主要围绕以下3个核心开展工作:一是生产计划管理与实施核心;二是物流核心;三是设计核心。

3个核心中有一个灵魂,就是生产计划管理与实施。这项计划管理工作不是一个数据管理,而是一个行为管理。它的里面包括了计划的制订和计划实施的监控,以及可控化的计划的落实。此项工作是金海重工众多数字化项目中比较通顺的。船厂的物流情况通常十分复杂,不仅厂外供应商物流复杂,而是厂内各种配料、送料等情况也十分繁琐。为此,金海重工搭建了一套完整的供应链系统。这套供应链系统从设计环节开始,包括设计、预算/规划、供应商、询价/合同、送货/质检、厂区物流、领导生产、托盘集配、仓诸管理等子项目。

金海重工十分重视设计工作,无图纸化设计是其目前大力推广的一项内容。与设计相关的各种工作,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撑。为此,金海重工重点实施了把行为变成数据、让数据变成可控状态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紧要,却十分艰巨,仅其中一项编码工作,就花了6个月的时间。注重工作协同船厂工作千端万绪,若要做好工作,必须加强协同。

计划生产

计划生产这项工作,既涉及到销售环节,又涉及到供应链环节,而且它最后要落实到工人的岗位——金海重工采用的是给每个工人发派工作包的形式。这个工作包就是每名工人在作业开始的时候就必须要明确的落实的工作内容,包括工作对象、工作量、工作场地和工作中需要注意之处。

供应链

金海重工的供应链很长,包括从供应商开始,经计划调度、项目管理到进库,及进库后的模块化出库。出库两个含义,一是外来产品组装件的组合,另一个是厂内产品和外来产品的组合——船舶行业称之为“托盘管理”。托盘管理需要在物流环节、运输环节等供应链中间充分地组合好。“托盘管理”中可能要涉及到上千个零部件,所以,这项工作的内容也是数字化集成和逻辑关系的一种表现。

生产过程智能化

智能船厂的生产过程必须用自动化和数据化来完成,以实现产品的成本降低、质量提升和安全生产。目前,金海重工对此领域进行积极而成功的探索。

钢板自动标记

这项工作远非一般人认为的买一块钢板然后在其上贴二维码那么简单。船厂在生产过程中会遇到一个很大的困难,钢板进厂后,必须进行高温高压条件下的预处理。如果事先把二维码贴在上面,那么钢板预处理结束后,二维码肯定消失了。所以,这就要求厂方加强钢板预处理前的一个编码控制。金海重工经过大量实验,解决了这个难题。钢板在预处理之后,编码也会留在上面,而且经过多少道工序,都会被找到,甚至它与其他原配料结合一起成为一个零件,都会留有数据基础。

数控联合集成数控设备已经应用了几十年,传统方式下都是单机操作,金海重工把它们改造成流水线作业组合的操作模式。目前在切割环节中进行了成功的应用。汽车行业是用机器人进行切割,而金海重工根据自身生产的特点和需求,用了焊接组合的方式来进行代替,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种通过对现有设备以适应智能制造要求的模式,在以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柔性模具

船体的形状多变,不同的船型,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冷加工和热加工。所以,船厂就要设计一个柔性模态。用同一个模态应对所有船舶曲线、平面的加工。这其中数据的采集点和数据量,包括有线源的控制,金海重工投入很大精力才完成。

自动涂装系统

船舶智能制造,需要在现有信息化、自动化条件下构建网络—实体融合架构,通过适应于各类用户需求的评估、分析、预测和优化体系,以“多源数据条件下的多维评估与预测、实现协同优化”为核心,形成更具高附加值的船舶制造、使用、管理、物流等面向全生命周期的中国船舶工业全产业链,从而使得中国船舶工业未来能够更好地以市场为导向,以智能船舶为纽带,走向定制规模化、管理精细化、服务高效化,以更好地创造和实现新价值。船舶智能制造将促使造船厂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取代封闭性的生产制造系统,成为未来船舶工业的根基,彻底使我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虽然船舶智能制造还在探索,但新的变革浪潮必然会席卷而来,企业只有占得先机才能成为行业的引领者。

[1]刘伟.智能制造与社会经济发展[j].学术探索.2014(4).[2]张驰.智能化引领船舶制造业变革[n].中国水运报.2015(5).[3]汤天浩.船舶智能化信息系统的探讨[j].上海造船.2007(3)[4]李光正,宋新刚,徐瑜.基于“工业4.0”的智能船舶系统探讨[j].2015(11).[5]程敬云,张圣坤,陆蓓.基于智能体的造船供应链[j].2000(6).[6] 赵东,周宏.数字化造船系统研究[j].船舶工程.2006,28(3).[7] 邱立强,杨剑征,赵川.国外数字化造船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舰船科学技术.2015,37(7).[8] 赵东,周宏.数字化造船系统研究[j].2006,28(3).[9] 杨国兵,李柏洲,甘志霞.应用虚拟仿真技术推进数字化造船[j].2008,5.[10] 胡可一.数字化造船在造船业中的应用[j].上海造船.2011,1.

智能制造项目简介篇二

当前,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制造业的主要趋势。为加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加速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目前,我国制造业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发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突出问题。因此,作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复杂、形势更严峻、任务更艰巨。《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一2020年)》明确“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按照专项行动确定的连续实施三年,2016年要边试点示范、边总结经验、边推广应用的总体安排,继续组织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及智能制造工程的重要措施,对于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一2020年)》计划实施,在总结2015年专项行动经验的基础上,2016年将继续坚持“立足国情、统筹规划、分类施策、分步实施”的方针,进一步扩大行业和区域覆盖面,全面启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开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5种智能制造新模式的试点示范,继续注重发挥企业积极性、注重智能化持续增长、注重关键技术装备安全可控、注重基础与环境培育,逐步探索与实践有效的经验和模式,不断丰富成熟后在制造业各领域全面推广。

三、主要目标

2016年,在符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企业中,在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地区、行业,特别是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遴选60个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通过试点示范,进一步提升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五大关键技术装备自主化能力,以及智能制造标准、核心软件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能力,形成关键领域一批智能制造标准,不断形成并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智能车间/工厂试点示范项目通过2一3年持续提升,实现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生产效率提高2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能源利用率提高10%。

四、重点行动

范,推进数字化设计、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优化、精益生产、可视化管理、质量控制与追溯、智能物流等试点应用,推动企业全业务流程智能化整合。

(二)流程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在石油开采、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稀土材料、建材、纺织、民爆、食品、医药、造纸等流程制造领域,开展智能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提升企业在资源配置、工艺优化、过程控制、产业链管理、质量控制与溯源、能源需求侧管理、节能减排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

(三)网络协同制造试点示范

在机械、航空、航天、船舶、汽车、轨道交通设备、家用电器、集成电路、信息通信产品等领域,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网络等技术,建设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平台,集成企业间研发系统、信息系统、运营管理系统,推动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跨企业集聚与对接,实现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等环节的并行组织和协同优化。

(四)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试点示范

在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汽车、纺织、服装、家用电器、家居、数字视听产品等领域,利用工业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等技术,建设用户个性化需求信息平台和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实现研发设计、计划排产、柔性制造、物流配送和售 后服务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提高企业快速、低成本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能力。

(五)远程运维服务试点示范

在石化化工、钢铁、建材、机械、航空、家用电器、家居、医疗设备、信息通信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等领域,集成应用工业大数据分析、智能化软件、工业互联网联网、工业互联网ipv6地址等技术,建设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开展智能装备(产品)远程操控、健康状况监测、虚拟设备维护方案制定与执行、最优使用方案推送、创新应用开放等服务试点。

五、重点工作及进度安排

(一)制定2016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要素条件

2016年2一3月,组织开展试点示范项目要素条件调研,编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要素条件》;4月底前,下发《关于开展2016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荐的通知》。

(二)遴选2016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5月底前,在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推荐的项目中组织行业专家遴选;6月底前,确定60个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其中:选择20个以上离散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选择20个以上流程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选择20个以上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试点示范项目。

(三)完成智能制造发展对策研究

2016年6月底前,组织相关单位完成“智能制造发展对策研究”重大软科学课题,进一步完善促进智能制造发展的相关政策。

(四)启动并组织实施重点领域智能化改造工作 2016年2一12月,利用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专项建设基金,在石油化工、化工园区、钢铁、有色金属、稀土材料、建材、船舶、航空、汽车、电力装备、机床、纺织、食品、医药、轻工、消费类电子、新型显示高世代线、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民爆等行业,持续开展重点企业关键环节、生产线、车间、工厂的智能化改造,培育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形成智能化标准与模式并进行复制推广。

(五)开展工业互联网产业推进工作

2016年2一12月,组织企业在工业以太网、工厂无线应用、标识解析、ipv6应用、工业云计算、工业大数据等领域开展创新应用示范,支持相关单位开展工业互联网试验验证平台、工业互联网关键资源管理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商用流转数据管理平台建设。

(六)开展智能制造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2016年6月底前,完成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平台、工控网络安全防御平台、工业控制系统仿真测试与验证平台等项目立项论证;12月底前开展关键技术预先研究。

(七)开展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

2016年5月,召开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高端论坛;11月底前完成智能制造标准试验验证项目的立项工作,下达智能制造标准编制立项,形成10项以上重点标准草案。

(八)开展智能制造经验交流与推广工作

2016年9月底前,组织召开2016年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10一12月,组织开展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民爆行业典型案例经验交流与模式推广;12月底前,编制完成《智能制造探索与实践一一2016年试点示范项目汇编》。

(九)组织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集中展示业博览会上设专区,集中展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取得的成果。

(十)开展专项行动评估与总结

2016年11月,完成专项行动检查与效果评估,完成专项行动工作总结。

六、保障措施

智能制造项目简介篇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制造技术在现代工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作为制造业中重要的一环,焊接技术也在这一浪潮中迎来了巨大的革新。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有幸参与了一家先进制造企业的智能焊接项目,这使我对智能制造焊接技术有了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总结后,我深刻认识到智能制造焊接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和优势,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在智能制造焊接技术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相比传统焊接方式,智能制造焊接减少了对人工操作的依赖,通过采用先进的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进行焊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在我参与的项目中,一台智能制造焊接设备能够同时进行多个焊接任务,并通过智能算法做出实时调整,以达到最佳焊接效果。这种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方式,不仅节约了大量人力资源,而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为因素对焊接质量的影响。

智能制造焊接技术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其高精度和高质量的表现。智能焊接设备能够准确控制焊接参数,如电流、电压、速度等,从而确保焊接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与传统焊接相比,智能制造焊接能够更好地控制焊接缺陷的产生,如焊渣、气孔等。这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还减少了后续加工和成本。

智能制造焊接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焊接过程的可追溯性和监控能力的增强。通过智能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得以准确记录和及时监测。在我所参与的项目中,我们采用了物联网技术,能够实时监控焊接设备的运行状态和结果,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这种可追溯性和监控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利于生产过程的控制和优化,而且对于质量管理和维修保养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智能制造焊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智能制造焊接设备的成本较高,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轻易承担。其次,智能制造焊接技术的普及需要人才培养和技术更新的支持。目前,焊接行业中缺乏具备智能焊接技术的专业人士,这限制了智能制造焊接技术的推广。此外,智能制造焊接技术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技术难题,如焊接路径规划、焊接机器人的灵活性等。

综上所述,智能制造焊接技术的发展对于提升焊接质量、增加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式,智能制造焊接实现了焊接过程的精确控制、质量稳定和可追溯性。然而,智能制造焊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来克服。我对智能制造焊接技术的未来充满期待,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扩大,智能制造焊接技术将会在制造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智能制造项目简介篇四

(讨论稿)

光电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被国家、省市政府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是区域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需求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光电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已具有一定基础,2013年产值达到571亿元、规上企业数量达到93家。但总体看,我市光电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领军企业少、产业规模小,对外依存度高,市场有待培育。为进一步引导我市重点企业向园区集聚,形成拳头力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长春高新区联合市工信局、长春光机所经过两年深入论证、广泛调研,拟在高新北区建设长春光电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制定初步规划如下:

一、产业发展基础及优势

1、总体情况。高新区自实施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以来,以打造全市、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行区域和核心载体为目标,以调优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立足产业基础,聚焦发展优势,不断完善产业发展平台,加快配套能力建设,促进高端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园区化、基地化、集群化发展格局,高新区被评为国家级光电子产业基地。截至2013年末,43%。新产业光电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蓝光激光器产业化企业,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激光电视,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半导体泵浦全固态激光器研发生产商,产品出口率达到95%,占世界同类产品市场的30%以上;禹衡光学是我国第一台光学仪器和第一台光电编码器研制和生产企业,全国同行业生产规模第一,市场占有率达55%。公司拥有11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所生产的光电编码器曾参与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发射;希达电子生产的高清晰led全彩色显示器,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led显示器高端产品。“全彩色led模块三合一显示屏”、“全彩色led集成三合一显示屏”等系列的led显示器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大正博凯是专门从事汽车制造生产线设计、系统集成、安装、调试和陪伴生产,产品主要应用机器人滚边压合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器人模拟仿真技术、模具设计技术和数字化工厂设计技术。其中机器人滚边技术和数字化工厂设计技术打破了国外公司在汽车行业的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二、指导思想、产业定位及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紧紧抓住调结构、促集聚和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统一规划、逐户报建、集中建设、统一管理,分步实施。以集群发展和招商引资为抓手,在我市打造一个重点领域突出、高端要素集聚、龙头企业带动、协作配套紧密、育一批等方式,促进产业要素向园区聚集,重点引进优质产业化项目不少于15个。

产业集聚阶段(2017—2019年)。把握国内外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趋势,瞄准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和国内外领军企业,实施定向招商、精准招商,吸引一批高端项目落户。引进产业化项目不少于25个。

三、产业导向和产业链设计

1、产业导向

(1)以激光技术为核心的激光制造和加工产业。充分发挥我市在激光技术上的优势,加快激光“全产业链”布局。以激光器的研发和生产带动上游激光材料及材料加工设备的发展,拉动下游激光切割设备、激光焊接设备、激光淬火设备、激光精密雕刻设备、激光测距设备、激光打标设备、激光医疗设备等一系列激光器件和设备生产企业的发展,促进激光在工业加工、医疗、军事、显示等方面的应用。

(2)以光传感技术为核心的智能仪器产业。依托光电传感长度、角度测试的核心技术,以及多年来形成的角位移编码器、光栅线位移传感器系列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基础,加快绝对编码光栅尺在数控机床上示范应用,推进数控型光栅测量系统国产化进程。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加快推进cmos芯片及红外传感器的研制和生产,带动智能仪器产业的快速发展。

智能制造过程中的感知、决策、执行三个关键环节,重点发展新型传感器及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与专用机器人、精密传动装置、伺服控制机构、agv等典型的智能测控装置和部件。推进基于机器人的自动化成型与加工生产线、数字化工厂等标志性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示范和应用。

2、核心产业链及产品。

(1)激光产业链。按照“芯—器—设备”开展研发和全产业链布局,重点放在产业链的上游产品和技术。以半导体激光器核心材料制备为源头,以大功率激光产业化为重点,以先进激光加工装备等为切入点,尽快突破大功率激光器产业化关键技术和工艺,不断向激光医疗、激光照明和激光军事装备等产业化领域拓展。形成激光器芯片、激光材料、激光光源、激光电源、激光表面处理设备、激光标记设备、激光医疗及美容设备和激光加工设备等众多领域、紧密联系、完整齐全的激光产业链条。

造装备、锂动力电池化成套设备、滚压分切设备、恒流源设计制造技术等为主导产品。二是开发仓储物流自动化技术及装备。重点开发agvs、rgvs、堆垛机、码拆垛机器人、物流自动输送和自动作业设备、物流控制与管理系统等产品。应用领域包括自动化立体仓库、仓储中心、配送中心、应用agv的各种输送线和检测线和汽车的总装生产线,agv在汽车的总装生产线上的应用,具备为下游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和交钥匙工程的能力。

四、发展空间布局

按照产业链整合延伸、配套分工和价值提升为原则,园区规划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其中一期25万平方米,包括核心产业区、研发拓展区、配套服务区三个部分。

1、核心产业区。规划面积?万平方米,是产业化主导区。主要由光显示产业基地、光通信产业基地、激光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光电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及招商引资重大产业项目组成。

2、研发拓展区。规划面积?万平方米,是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及企业孵化集聚区。主要以长春光机所建设包括企业研发中心、科技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开放实验室)组成。

3、配套服务区。规划面积?万平方米。结合园区产业特点,构建集行政办公、商业服务、会议中心、金融通讯、市政公用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配套服务区,通过采取集中且适当分散的布局模式,进一步将城市生活、工作、休闲等多元化活动融入园区,激发园区活力,促进园区的繁荣发展。

五、管理及运营模式

组 长:白绪贵 长春市副市长

杨俊良 高新区党工委书记

副 组 长:

成 员: 王晓东 市工信局光电处处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高新区(设在招商局或组建园区建设推进办公室)。负责园区规划建设方案的研究制定及全面统筹实施。建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产业园规划、建设、招商的具体事宜。

2、强化招商引资,提高项目水平。建立重大项目引进和落位

宣传,提高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认同度。一是在园区内建立光电和智能制造装备产品展示销售中心,全方位展示区内产业最新研究成果及主要产品。二是充分利用东北亚博览会等各种国内外会议、展会活动,广泛推介园区企业产品。

1、关于地块选择。园区总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出于启用时间和费用的考虑,拟选择光机平台旁38万平方米中的25万平方米作为项目一期,该地块属于国有农用地,征收工作不牵扯农民问题,所以启动较快。38万平方米中的其他13万平方米属于集体农用地,征收较慢,暂作为后期考虑。除38万平方米以外的两个地块,目前都已抵押,其中25万平方米解押时间为2015年6月,抵押金额为5亿元,该地块可作为园区二期考虑;另外11万平方米解押时间为2018年8月,抵押金额为2亿8千万元。

3的档次,包括园区内的园区路、绿化、配套生活服务等,涉及的资金也较大,不建议分摊到入区企业,但企业自身建设的风格档次要与园区整体相一致。

4、园区企业可享受扶持政策

3、符合标准的项目享受《长春高新区关于鼓励投融资发展暂行办法(试行)》(长高开字〔2009〕76号)、《长春高新区“长白慧谷”英才计划实施办法》(长高党字〔2011〕34号)等扶持政策。

5、关于评审机构。建议采用高新区目前采用的专家评审制度,评审专家以市工信局、光机所、高新区相关领导、专家和龙头企业代表为主组成。因该项目政府和高新区都投入较大,建议要严把入园关,全面考察项目的产品、技术、市场、资金、管理团队等要素,务求项目质量高,建设资金有保障。

6、关于园区名称。建议采用长春光电和智能装备产业园区。同时加挂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基地牌子。一个园区两个牌子。孵化器可作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

能产业办公室)正在积极落实招商项目。四是市工信局统筹整个工作进度。

11、关于园区运营。园区建成后以高新中元设计院为主体组建园区运营机构,提供政府管理服务职能与企业经营服务两项内容,经营部分采取市场化,先期可由政府投入一部分必须的启动资金,后期运营市场化,原则上政府财政不再补贴。

12、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园区公共设施配套费用。建议市财政和高新区财政承担。市里的政策支持建议通过这种方式体现,可由市政府、高新区、中元国际高新设计院共同出资设立平台公司作为投资主体。二是园区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主要包括运作模式、入园标准、优惠政策),建议市政府以会议纪要形式下发。为园区工作提供政策保障。三是一期企业集聚积极推进的同时,趁热打铁,建议尽快启动二期项目,瞄准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和国内外领军企业,实施定向招商、精准招商,吸引一批高端项目落户。保持园区发展后劲。

智能制造项目简介篇五

------2014年智能制造研讨与创美工业4.0现场体验会

2014年10月31日在苏州白金汉爵大酒店举行了智能制造研讨与创美工业4.0现场体验会。来自全国的300余名制造行业客户莅临现场,热情参与了本次大会。此次大会以智能制造,协同合作这一主题进行研讨,就企业间如何实现共同互联、智能互通以及如何迈向工业4.0来展开,创美集团及用友软件专家一道共同探讨了制造企业的信息化之路。

大会开始大迁总经理回顾了创美集团与用友的合作历史,从与用友王文京董事长缔结战略协议、系统原型客户的确立、nc项目开始到用友集团的大力支持,逐步讲述了创美与用友战略好伙伴的一个个美好瞬间,也为体验会的现场拉开了精彩的序幕。会上由用友集团执行总裁章培林董事长发表致辞,提出在企业互联网化时代制造企业应利用新技术将互联网和工业深度融合,并剖析nc6如何为制造业塑造核心竞争优势。随后金工场长也发表了精彩的演讲。演讲以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作为背景,讲述了创美工艺与用友的协同合作来进行管理信息化项目的实施,逐步实现了设计敏捷化、制造智能化、业务过程实时化,客户协同化、集团管控化的智能工厂这一辉煌过程。并分享了制造业生产力发展方向和总体趋势。会上作为特邀嘉宾进行本次发言的还有用友项目经理岳伟龙、创美生产革新部主任金垠博、uap中心技术支持部总经理彭立东、摩托罗拉制造经验专家等。用友咨询与实施业务部专家岳伟龙先生为大家讲述如何为创美实现信息化价值这一经验分享。生产革新部主任金垠博就创美工业4.0的实践案例进行分享,描述了工厂制造从自动化到智能制造这一改革创新的道路。uap中心技术支持部彭立东总经理就uap平台与客户联合创新作为主题,进行了本次演讲。紧接着大会现场体验阶段展示了由我们创美工艺自主研发的工业4.0的原型机。该系统在2014年用友广州展会上第一次以创新的姿态展现给大家。它打穿了从生产执行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到生产设备控制系统的隔阂,并同手机移动客户端结合起来,用户只需手机上轻轻一按,就能下发订单,控制生产。会上体验的人群更是络绎不绝将大会的气氛推上了高潮。随后金工场长同用友集团执行总裁章培林董事长参加了用友产业链合作伙伴创美授牌仪式。这是即9月用友广州展会后又一大事件。本次授牌是基于用友公司与创美工艺的专业分工和战略契合。利用双方互补优势,为更多制造类企业提供更多专业类服务。会议现场,用友、创美、新华都、畅通天元领导签署了四方协议,通过四方合作将进一步推动产品伙伴招募和深化合作,标志着创美将与伙伴的形式共同实现合作开发,达成产业链共赢目标。

31日下午还进行了创美工厂车间的现场体验,来自用友的200多名制造行业客户参观了创美工厂。参观团分为4组,分别参观了第一事业部、第三事业部、第三事业部、登车平台、生产革新和新品开发车间以及金牌模具工厂等生产车间。创美向用友参观团全面展示了全自动的冲压生产线、精密的3d模具技术和测控设备、直线式机械手臂和机器点焊机、数据采集系统等等半自动甚至全自动的智能设备,让用友的各界朋友们全面感受到创美工艺正在从传统劳动力密集型向自动智能化的转变。随后的三个小时,开展了创美与用友的交流会,会场主分为:制造、财务供应链、uap系统等三个个分会,交流会在轻松又包含成长的环境中度过,各个会场中开展了智者与智者的对话,共同体验了一次行业间的深入研讨。

创美工艺与用友集团共同打造了一整套适应于“工业4.0时代的信息化系统。基于uap平台,创美对28个业务小系统、涉及nc18个核心业务单据的信息进行集成。除了将内部管理数据进行整合之外,通过uap平台,创美又将智能化管理延伸到了机械设备上。即通过uap平台,构建了一套物联网中间件,帮助创美实现了设备之间的数据互操作、设备的全面数据分析以及可视化运营,为创美集团的全球化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创美工艺将率先迈入了工业4.0时代,工业4.0的内涵已经远远超越机器的自动化,甚至数字制造本身。它让设备与设备开启对话,产品和生产设备之间相互沟通,建立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对话窗口。我们让设备开始了愉快的“生产旅行”,即将到来的机械技术与信息化技术高度融合,让机械数据和管理数据全部整合到一个数字化企业平台中,“信息平台”作为企业智能制造的中枢,将成为智能制造体系的核心。

智能制造项目简介篇六

一、智能制造装备定义及范围

二、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产业规模发展迅速

2、重点产品有所突破

3、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4、产业资本体系多元化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外依存度高

2、创新能力不足

3、产业基础薄弱

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要分布区域

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面临的新形势

(一)工业发达国家优势明显,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二)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广阔

五、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趋势

(一)自动化

(二)集成化

(三)信息化

(四)绿色化

六、智能制造装备未来重点应用领域

(一)电力领域

(二)节能环保领域

(三)农业装备领域

(四)资源开采领域

(五)国防军工领域

(六)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区域统筹,推进资源集中

(二)提升配套服务,推广产业集聚

(三)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

智能制造装备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中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对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智能制造装备定义及范围

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执行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统称,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水平已经成为当今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要包括: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测控装置、关键基础零部件、重大集成智能装备。

二、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产业规模发展迅速

近年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增长势头迅猛,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2011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产值约3600亿元,其中机床工具产业销售收入3922亿元,其中高档数控机床约占30%;仪器仪表产业销售收入3945亿元,其中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等约18%;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150亿元;通用基础件行业销售收入4600亿元,高端部分约占5%;施工机械3100亿元,高端部分占约20%;纺织机械600亿元,高端部分约占20%;印刷机械160亿元,高端部分占约20%;石化装备1896亿元,高端部分占约30%;国防工业专用制造装备超过120亿元。

2、重点产品有所突破

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一批国家急需、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国外的智能制造装备实现突破,如精密、高速加工中心,重型数控镗铣床,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用于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年产45万吨合成氨、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国产控制系统,高精度压力/差压变送器、原子荧光光谱仪、油井多相流检测设备;直径为6.34米的土压平衡盾构机、直径为11.22米的泥水平衡盾构机;1600吨级加氢裂化反应器、百万吨级乙烯工程三大离心压缩机组、百万吨级乙烯冷箱。

3、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现有沈阳机床、大连机床两个集团的年销售收入均超过百亿,进入世界机床产业前10强。涌现出重庆川仪、京仪集团、浙江中控、和利时、新松机器人、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瓦轴集团、沈鼓集团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以及聚光科技、天瑞仪器、威尔泰等各具特色的智能制造装备企业。

4、产业资本体系多元化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是一个完全开放和竞争的行业,中外资进入最早的行业,近年来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机床工具行业销售收入中,国有、民营、三资所占比例分别为18.3%、67%和14.7%;仪器仪表行业销售收入中,国营、民营、三资所占比例分别为:18.9%、45.2%和35.9%,初步形成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多元化发展,民营企业比例较高的格局。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外依存度高

重大技术装备用仪器仪表基本被国外垄断,对外依存度达到40%,其中高端产品对外依存度更是达到70%。机器人和高端自动控制系统的95%、高档数控机床的90%、高档数控系统的 95% 的市场份额被国外产品占领。

2、创新能力不足

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创新投入不足,仪器仪表行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2.5%;国内仪器仪表行业创新人才队伍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仅有5%,与工业发达国家的20%相比有较大差距。重大装备核心技术不掌握,自主品牌缺乏。

3、产业基础薄弱

智能制造装备整机和成套设备配套的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大量进口。为高档数控机床配套的高档功能部件70%需要进口;高档传感器市场全部被国外产品垄断;大型工程机械所需30mpa以上液压件全部进口,大型装载机进口部件占整机价值量的50~60%。

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要分布区域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要分布在工业基础发达的东北和长三角地区。以数控机床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研发和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辽宁、江苏、山东、浙江、上海、云南和陕西等地区。工业机器人将是未来智能制造装备发展的一个新热点,北京、上海、广州、江苏将是国内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主要市场。(邳州可以依托产业布局的优势,引进和发展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方面的企业,来提升邳州的产业层次)

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面临的新形势

(一)工业发达国家优势明显,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智能制造的概念于上世纪90年代首先由美国提出,其后各发达国家紧紧跟随,纷纷将智能制造系统列为国家级计划并着力发展。我国在八十年代后期才开始进入智能制造装备领域。速度明显落后。

(二)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广阔

国民经济重点产业的发展、重大工程建设、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及降低碳排放的承诺,对智能制造装备提出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五、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趋势

智能制造装备呈现出自动化、集成化、信息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

(一)自动化

自动化和智能化是智能制造装备的重要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装备能根据用户要求完成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并对制造对象和制造环境具有高度适应性,实现制造过程的优化。

(二)集成化

智能制造装备正向技术集、系统集成的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生产工艺技术、硬件、软件与应用技术的集成及设备的成套,同时还体现在生物、纳米、新能源、新材料等跨学科高技术的集成,从而使装备得到不断提高和升级,甚至发生深刻变化。

(三)信息化

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融合,带来巨大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将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嵌入”装备中,实现装备的性能提升和“智能”。设计及制造过程的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最终目标不仅是要快速开发出产品或装备,而且要努力实现大型复杂产品一次开发成功。

(四)绿色化

资源、能源的压力,使装备必须考虑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负面影响极小,资源利用率极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绿色制造是提高智能制造装备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和降低环境排放的关键途径。

六、智能制造装备未来重点应用领域

(一)电力领域

重点推进在百万千瓦级火电机组中实现燃烧优化、设备预测维护功能,在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实现安全控制和特种测量功能,在重型燃气轮机中实现快速启停和复合控制功能,3mw以上风电机组的主控功能,变桨控制功能,太阳能热电站实现追日控制功能,在智能电网中实现用电管理、用户互动、电能质量改进、设备智能维护功能。

(二)节能环保领域

重点推进在固体废弃物智能化分选装备、智能化除尘装备、污水处理装备上推广应用,实现各种再生原料的高效智能化分选、除尘设 备和污水处理装备的自动调节与高效、稳定,在地热发电装备中实现地热高效发电建模与控制功能。

(三)农业装备领域

重点推进在大型拖拉机及联合整地、精密播种、精密施肥、精准植保等配套机具成套机组,谷物、棉花、油菜、甘蔗等联合收获机械,水稻高速插秧机等种植机械装备上的应用,实现故障及作业性能的实时诊断、检测和控制,实现作业过程的智能控制和管理。

(四)资源开采领域

重点推进在煤炭综采设备、矿山机械上应用,实现综采工作面设备信息与环境信息的集成监控、安全环境预警、精确人员定位等功能,在天然气长距离集输设备中实现全线数据采集和监控、运行参数优化、管道泄漏检测定位、站场无人操作或无人值守以及中心远程遥控功能,在油田设备中实现井口关键参数检测、数据处理及集中监测功能。

(五)国防军工领域

重点推进专用机器人、精密仪器仪表、新型传感器、智能工控机在航天、航空、舰船、兵器等国防军工领域的应用。

(六)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重点推进在挖掘机、盾构机、起重机、装载机、叉车、混凝土机械等施工装备上应用,实现远程定位、监测、诊断、管理等智能功能,在机场和码头建设领域推广应用,实现机场行李和货物的自动装卸、输送、分拣、存取全过程的智能控制和管理,集装箱装卸的无人操作与数字化管理。

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区域统筹,推进资源集中

开展区域统筹规则。加强区域、省域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由国家或省主管部门牵头,科学地编制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划,设立产业准入标准,协调产业布局与区域分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恶性竞争。

(二)提升配套服务,推广产业集聚

注重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技术、研发、中试、转化等一系列公共平台的建设,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产业联盟,从专业服务和集群发展角度提高园区的竞争力。围绕龙头企业和技术输出重点机构,组织企业提供配套和转化服务。

(三)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

抓好地区产业定位,全面考虑产业和项目的协作关联度,鼓励依托产业链环节开展专业分工。

各地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还必须要和当地传统的装备制造产业的改造提升相结合,在不脱离现有装备工业基础的前提下,加快新兴科技如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与传统装备制造产业的融合,形成新兴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智能制造项目简介篇七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智能制造技术的广泛应用,焊接作为一项重要的制造工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进。我有幸参与了一次智能制造焊接项目,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智能制造焊接的优势和挑战。下面我将从焊接技术的改进、工作效率的提高、质量的保证以及环境的改善四个方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智能制造技术给焊接技术带来了很大的改进。传统的手工焊接需要多次试焊,而且受到焊工技术的影响较大。而智能焊接机器人则具备自动化、精准度高的特点,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焊接中的一些问题。机器人焊接所需的参数可以通过智能算法进行优化,从而大大提高焊接质量和效率。此外,智能焊接机器人还能够实现多轴协作焊接,使得焊接过程更加灵活和高效。

其次,智能制造焊接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智能焊接机器人不需要进行休息和休假,可以持续进行工作。而且焊接机器人的工作速度远远快于人工焊工,一台机器人可以完成多个焊接任务。这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投入。与此同时,智能焊接机器人还能够实时监测焊接过程中的参数,及时调整焊接的速度和力度,提高了焊接的准确度和一次通过率。

再次,智能制造焊接能够保证焊接质量。机器人焊接可以通过构建数字化模型,实时监测焊接过程中的温度、电流、电压等参数。这样可以对焊缝进行实时质量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并且智能焊接机器人的焊接精度高,操作稳定,不易受到环境的干扰。这大大减少了焊接缺陷的产生,提高了焊接的质量和可靠性。

最后,智能制造焊接还能够改善环境。由于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烟尘和有害气体会对工人的健康和环境造成威胁,传统的手工焊接在这方面存在很大局限性。智能焊接机器人通过使用先进的排风装置和滤尘设备可以有效地收集和净化焊接产生的废气和烟尘,降低了排放物的浓度,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总之,通过参与智能制造焊接项目,我深刻体会到了智能制造焊接的优势和挑战。智能制造技术的成熟应用为焊接技术的改进提供了契机,提高了工作效率、焊接质量,并且改善了环境。作为焊接工作者,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智能制造焊接技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为制造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智能制造项目简介篇八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加工制造行业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我参加了学生智能制造实训课程。在实训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智能制造技术的魅力,也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以下是我的具体体会和感悟:

第一段:掌握了智能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

在学生智能制造实训课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智能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通过培训课程和实践操作,我了解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方面的理念和技术,掌握了CAD/CAM/CAE软件的基本应用,学习了基于工控机的PLC控制系统原理和技术应用,了解了实现智能制造的各种关键技术、标准与规范等,为以后从事高端智能制造技术和产业,为行业做出更多的贡献做了充分的铺垫。

第二段:实际操作中发现了很多问题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在学习PLC控制系统时,掌握了基本原理后,我们进行了仿真实验。但是在实验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如遇到接线不正确、发现元器件失效等等。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不断做实验、发现问题、调试并解决问题,才慢慢地将实验做得更好。

第三段: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智能制造技术的实施需要各领域知识的融合,需要人们的合作和协调。在实训中,我们需要将CAD/CAM/CAE软件分别应用在设计、加工和仿真中,还需要将PLC控制系统和实际机械加工结合。这就需要每个人都有跨界合作的能力,并且能够更好地和团队其他成员协作。只有通过团队合作,才能确保实训顺利进行。

第四段: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

随着中国智能制造2025的提出,智能制造技术将会被广泛的应用于制造业中。而我作为一名就读于制造专业的学生,也深刻认识到了未来智能制造技术的重要性。智能制造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质量的稳定、生产成本的降低等各种好处,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中,掌握智能制造技术将是我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

第五段:结合工作经验,对今后规划做出了重新考虑

在实训中,加上我现阶段即将毕业寻找就业的实际情况,对我今后的规划做出来新考虑。首先,我明确了要继续深耕精益生产和智能制造领域,学习更多的前沿技术,以成为一名具备工程师思维的专业人士。其次,我积极参加制造类实践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并通过合作交流结识更多的同行,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继续不断学习和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尽可能提高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同时加强社交关系网的构建,为今后自己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总之,学生智能制造实训课程的经历为我今后的职业道路和规划提供了很多的经验和启示。掌握基本的智能制造技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并且需要全面科学地考虑到职业发展方向,保持积极态度,不断努力追求自我超越。

智能制造项目简介篇九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不断迭代更新,智能制造成为了未来产业的重要趋势。因此,学生智能制造实训越来越受到青年学子的欢迎。我也有幸参与了机电工程专业的智能制造实训,在学习中深刻认识到了智能制造的重要性,也有了新的认知和体会。

第二段:智能制造实训的意义

智能制造实训通过对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相关领域的学习,培养了我们多方面的技能。首先,在物联网应用方面,我们学习了嵌入式技术、通信技术、协议技术等,能够熟练掌握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应用开发方法和技能。其次,在机器学习方面,学生智能制造实训还提高了我们从数据中发现规律、预测趋势和评估效果等能力。

第三段:实践成果的呈现

实践中,我和团队成员以高压清洗机器人为例,设计、制作了一款智能清洗机器人,通过传感器和计算机的协同作用,可以实现自动化清洗,提高了清洗设备的效率。机器人外部采用ABS 材料制作,内部核心部分由arduino 板组成,可以重复利用。

第四段:感受与收获

在实训中,我们不仅仅学习到了最新的技术和应用,还锻炼了团队协作、沟通技巧、解决问题、主动思考和创新思维等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在大学教育中无法轻易获取到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使我们能够更加迅速地适应真实的工作环境。

第五段:总结

成功不仅代表着团队的荣誉,也标志着自己的进步。在智能制造实训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但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团队协作,最终实现了想要的目标。实践可能会令人失望或挫败,但是它也会带给我们成就感和希望。此次实训让我们收获颇丰,感谢学校能够为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未来还将更加努力学习,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迎接更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