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演讲稿(大全8篇)

时间:2023-08-29 20:33:07 作者:梦幻泡 演讲稿 孟子演讲稿(大全8篇)

演讲作为人类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演讲者、听众、沟通二者的媒介以及时间、环境。那么演讲稿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演讲稿模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孟子演讲稿篇一

1、诵读课文,疏通文句,识记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以及本文出现的通假字、常见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在诵读中感受孟子的文气和语势,学会运用譬喻和寓言说理的方法使议论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3、理解孟子思想中“义”与“气”的意义与联系,了解孟子“性善论”在文中的体现及其“取义”、“养气”之说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说明:“舍生取义”、“浩然之气”是本文体现的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所在。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将孟子“取义”、“养气”之说的本质(即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道德信仰)揭示出来。鉴于当代学生对孔孟之道的疏离可在分析课文之前先借钱穆、黄仁宇、鲍鹏山等知名学者作家对孟子的精辟独到的评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对作者及课文产生兴趣。花一定时间带领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孟子充沛的文气与酣畅的语势。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历史、评传资料,让“亚圣”形象鲜活饱满,吸引学生切实关注孟子的道德诉求与人格取向并鼓励他们在浩瀚历史长河中找出躬身饯行孟子学说的例子。

1、重点:掌握本文生动形象的说理方法,理解孟子思想核心:“取义”、“养气”。

2、难点:理解文中表现出的与孔子同中有异的孟子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

说明:本文所选孟子两章属于先秦诸子散文发展到第二阶段的对话体论辩文,较之《论语》式的语录体散文有了很大的发展。诵读此二章并充分感受孟子“气盛言宜”的论辩风格同时从文中提炼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所在是本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而让学生能真正走近孟子,深刻理解文中表现出的不同于孔子的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对于“取义”、“养气”之说的解释不难传授,但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传统儒家留给后世的这种高贵遗风,则需要教师细致真诚地引导。“孔孟”虽然常常相提并论,但两者之间亦有很大不同,需要在对《论语》、《孟子》等相关文本进行全面细致的阅读与比较之后,学生方能略知一二。由于本文的重点并非孟子的政治思想,教师不必对孟子的“仁政”、“民本”、“王道”等思想做过多的延伸与拓展,而要尽量围绕孟子学说中有关道德实践与自我修养方面来展开教学工作。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

1、说自己“平治天下,舍我其谁”,骂别人“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样的话难道象是出自温良恭俭让的儒家学者之口吗?这人偏偏正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孟子。请同学回忆初中所学的孟子的相关知识,说一说自己对孟子的理解。

2、教师将需落实的文学常识补充完整并进一步向同学介绍“你所不知道的孟子”,让大家了解孟子高度的道德自信及其对待论敌难免偏激的一面。学生当能回忆其初中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但对孟子的了解多半仅限于“亚圣”、儒家代表人物等标签式概括。少数阅读面较广的学生可能会表达一些独到的认识。通过学生回忆,教师补充,还原一个鲜活的孟子形象,激发学生对孟子其人其文的兴趣,有助于减轻对文言课文的畏难情绪,提起精神投入学习。

朗读课文

疏通文字

概括要点

落实重点

1、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圈划课下重要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对疑难词句进行质疑。

2、请同学分小组讨论串译课文,分别概括《鱼我所欲也》、《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中心论点。

3、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及时给予指导,提醒同学思考“义”与“气”的意义与联系,并明确“舍生取义”乃人之本性正是作者“性善论”的体现,而“浩然之气”一文的观点也是孟子在“性善论”中提倡充分发展人性中的“四端”以完善保有人性的思想体现。

1、通过课堂圈划落实字词解释。争取当堂掌握常用通假字:辟、得、与、乡、无、闵、辩;常见虚词:为、恶、以、而、于等;特殊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等。

2、学生容易将《鱼我所欲也》的论点误认为是“舍生取义”,通过串译课文明确论点应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3、从文中抓住原句明确“气”“是集义所生者”一定要有义和道的辅助配合,要在内心长期积累而不能靠外力刻意助长。孟子文章的重要特点就是气势充沛、雄辩滔滔,不通过反复朗读不能深解其味。针对文言篇目的学习,尤其针对高三年级的应考现实,教师仍需提醒学生对文言现象及时归纳、不懈积累。串译课文后的论点概括是否精当是对该文言课文内容是否落实的一种整体反馈,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相关的思想主张。

(这一环节是落实基本知识层面的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程度确定课时长短。)

分析典型

片段

揣摩精彩

语言1、请学生选择自己比较欣赏的语句富于情感色彩地朗诵出来。让其他同学先猜一下这位同学为什么认为这些语句值得朗读,再由同学自己评价说明一下。

2、引用历代文论家对孟子语言的

评述,比如“孟子长于譬喻”,引导学生注意《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寓言人物的语气。1、《鱼我所欲也》中采用譬喻手法的第一节,采用排比手法的第二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的寓言故事,都可能是学生选择的片段。明确譬喻、寓言、排比的特点和作用。

2、以“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为例,欣赏孟子寓言中平白如话,极为逼真,生动风趣的语言。促进学生关注文本,结合原文谈感受,避免空泛、夸夸其谈、不着边际的玄想式鉴赏。

(这一环节着眼于培养语言鉴赏能力。)

读议结合

深入探究

落实难点1、请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将《鱼我所欲也》与本单元已学课文《论语》七则进行比较,在其中找出孟子传承孔子思想的证据,并加以分析说明。

2、就已学的内容来看孔子与孟子的区别,并进一步从课外阅读中发现孟子不同于孔子的特点,总结孟子的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点拨:结合孔子与孟子的身世与性格,结合他们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1、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比较分析,能在已学课文《论语》七则中划出相关原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舍生取义);“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食嗟来之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讨论孟子不同于孔子的性格与思想,在交流拓展思路。学生过去对孟子的认识一般较为表浅化、标签化,到了高三阶段,教师当就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做进一步的工作,提供文本进行细读只是第一步(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会学生从文本资料中提取同类论题、正反论点进行辨析是第二步;指导学生在思考中获得一些心得体会、一二独到的观点、较为完整的思路,这是第三步。

(这一环节着眼于提高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作业

拓展阅读1、整理归纳本文出现的语言现象,做在作业本上。

2、熟读课文,选择其一自行配乐朗诵并录制,同学间互相欣赏交流。

(1)《道德文章》鲍鹏山

(2)《王者师与大丈夫》鲍鹏山

(3)《中国哲学简史·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冯友兰

(4)《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孔孟》黄仁宇

(5)《国学概论·先秦诸子》钱穆按照要求,及时完成作业,选择优秀作业供同学交流学`习。常规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在每节课后都要强调,如有必要,教师可将语法要点提炼给学生。以录音的形式落实对每个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通过互相欣赏交流提起学生的兴致,认真对待这项口头作业。拓展阅读及读后感的撰写有助于打开学生视野并借文字表达促进思考的深入与严谨。

思路点拨

气势充沛、锋芒毕露、铺张扬厉、善于层层追问步步进逼,富于鼓动性——本文选段充分展示出孟子散文的典型风格特征。教师也可以把重点放在孟子论辩艺术上,结合写作训练展开课堂教学。从譬喻等手法切入,引导学生欣赏孟子辩才无碍、气盛言宜的文风,并进一步学习掌握这种手法在写作实践中的灵活运用。由于课文选段集中体现了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教师也可以专门安排课时,提供充分的背景资料,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促成学生交流思考,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孟子独立精神与高尚人格的养成与个人性格元素、社会时代土壤的关系,尤其是这种精神对后世的影响。如果有学生对孟子的逻辑与道德有疑问,教师也可以借机展开讨论,将儒家、道家、法家,甚至于刑、墨、名等诸子百家的观点进行比较,务求让学生对传统道德伦理能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生硬地接受或拒绝。

练习举隅

1、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中找出例证,简要说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孟子长于譬喻”,譬喻在现代修辞学中也被称为类比,请模仿《鱼我所欲也》中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可以选择下列某组观点中的一个进行尝试)。

(1)、人性本善/人性本恶。(完成练习后可参看《孟子·告子》中相关的辩论)

(2)、内在的道德比外在的法制更重要/外在的法制比内在的道德更重要

(3)、爱情比生命更可贵/自由比爱情更可贵/自由比生命更可贵

3、在学习了本单元十七、十八课(《指南录》后序、《左忠毅公逸事》)之后,思考孟子的“浩然之气”对后世文人志士的影响。

孟子演讲稿篇二

(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四)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五)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六)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八)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九)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十)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十一)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僻让之心,非人也。

(十二)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十三)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十四)瞰其亡也,而往拜之。

(十六)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十七)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

(十八)如欲平治乱世,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十九)则天下归之,以政伤民,民乐其亡,以梃服强,仁与不仁也。

(二十)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二十一)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二十二)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

(二十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二十四)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二十五)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十六)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二十七)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二十八)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二十九)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三十)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三十一)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

(三十二)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三十三)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三十四)贤者而後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三十五)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三十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三十七)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三十八)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十九)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四十)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四十一)食之以时,用之以礼。

(四十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四十三)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雀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四十四)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四十六)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

(四十七)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四十八)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四十九)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五十)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

(五十一)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五十二)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五十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五十四)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五十五)同情他人的心,是仁的开端;羞恶的心,是义的开端;恭敬的心,是礼的开端;辨别是非的心,是智的开端。

(五十六)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五十七)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五十八)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五十九)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六十)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六十一)孟子言且令臣庶皆後去其仁义,而先且以自利,则不交相杀夺,故不足自饱餍。言必杀夺。

(六十二)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六十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六十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六十五)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六十六)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六十七)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六十八)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六十九)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七十)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七十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七十二)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

孟子演讲稿篇三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4、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5、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6、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11、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1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13、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14、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15、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16、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8、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9、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20、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2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3、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2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5、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26、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27、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8、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29、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0、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31、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3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3、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34、其进锐者,其退速。

35、食色,性也。

36、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37、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

38、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39、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40、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1、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4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3、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44、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4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6、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47、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48、王顾左右而言他。

49、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50、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1、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52、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53、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54、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

55、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56、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

57、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58、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59、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6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2、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6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64、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65、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6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7、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68、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演讲稿篇四

(1)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你爱护别人但人家不亲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你管理人民却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够不够;待人以礼对方不报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取得效果,都要反过来检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会归顺你了。)

(2)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3)仲尼不为已甚者。(孔子是一个不会做过火的事的人。)

(4)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戎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如果西施身上沾了肮脏,别人走过她身边时也会掩着鼻子;虽然是个面貌丑陋的人,如果他斋戎沐浴,也一样可以祭祀上帝。)

(5)世俗所谓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世上人常说不孝的事有五件:四肢懒惰,不事生产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饮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贪恋钱财,偏袒妻子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受到耻辱,四不孝;逞勇力好打架,危害了父母,五不孝。)

(6)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同情别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耻的心,人人都有;对别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恶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不是外人强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不过是没有去思考追求罢了。)

(7)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放弃正路不去走,丧失了良心不去求,太可悲了!人丢了鸡犬,都知道去找,良心丢了却不知去找,治学问的道理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了的.良心找回来就行了。)

(8)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仅仅一两把粗的桐树梓树,人们要想叫它生长起来,都知道怎样去培养它。至于对自己,却不知道怎样去培养,难道爱自己还不如爱桐树梓树吗?真是太不动脑子了。)

(9)体有贵贱,有大小。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大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身体有重要部分和不重要的部分,有大处也有小处。不要因保养小的部位而影响大的部位,不要因为保护次要的部分而影响了重要的部分。只保养小部位的人是道德低下的小人,而养其身体中大部位的人则是高尚的君子。

(10)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道羞耻的那种羞耻,是真正的羞耻了。

(11)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饮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饥饿的人吃什么都美,干渴的人喝什么都甜,这是由于没有尝到饮水和食物的正常味道,因为饥饿与干渴损害了他的味觉。难道只有嘴舌和肚子有饥饿干渴的损害吗?人心也都有类似的损害。如果人能够不使饥饿干渴造成的那种损害,成为人心的损害,那就不会把比不上别人作为忧虑了。)

孟子演讲稿篇五

【1】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2】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 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4】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5】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6】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7】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8】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9】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10】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1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2】 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13】 王顾左右而言他。

【14】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5】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16】 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17】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8】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19】 瞰其亡也,而往拜之。

【20】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1】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22】 不违农,谷不可胜食也。

【23】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4】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25】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6】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7】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28】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29】 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30】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31】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2】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33】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34】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35】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36】 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37】 尽信书,不如无书。

【38】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9】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40】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41】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42】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44】 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45】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46】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47】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8】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9】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50】 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51】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52】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53】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地。

【54】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55】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6】 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57】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58】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59】 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60】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61】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62】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63】 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64】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65】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66】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孟子演讲稿篇六

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7、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8、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9、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10、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1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3、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5、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16、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8、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9、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2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2、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23、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4、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25、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6、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2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30、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31、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32、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3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34、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35、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36、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37、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8、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39、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40、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孟子演讲稿篇七

今日我读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我顿感心门大开。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孟子认为,说话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守信,行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有始有终,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义所在来引领自己的言行。大义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这段时间有时候为这个事情烦恼,因为我前段时间被一个朋友说我不信守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做事半途而废。我先不管他说的有理无理。但是我觉得自己这方面确实不够好,有时候,会做一些让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的话,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应该从我做事的目的开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大义的,一定会信守自己的承诺,把事情进行到底。而有时候,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不必放在心上。我以后要是想做一个信守诺言,做事有始有终的人,定当将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在正途上,行在大义上。

有时候碰见别人不能信守自己的诺言或者半途而废的时候,那得看看我们要求他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大义。

有时候我们经常像圣经里的法利赛人一样,用小义来标榜自己,“看见了没有,我都没有违反自己的诺言。我做事都会坚持到底的。”我们也要他人在所有事情上都要遵守承诺,坚持到底。试问我们所要求他人的承诺和事情都符合圣经上的教导吗?圣经上说,没有一个人是义人。耶稣来是给人带来拯救和自由。

我今后要自由的活着,那些要我在小事上同样遵守他们规矩的人都见鬼去吧。合乎圣经上的教导,我都会听从。

我活着是为了荣耀神的名,但是我要是没有这么做,求神的怜悯我,为我赦罪,使我得自由。

小小心得,如若理解出错,请大家留言纠正!

孟子演讲稿篇八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梁惠王上)

[译文](孟子说:)(治理国家)不要违背农时,那么粮食就会吃不完的了;不用细密的鱼网到池塘里去捕鱼,那鱼类水产就会吃不完的'了;到山上去砍伐木材注意季节,那么木材也就用不完了。如果粮食和鱼类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会使人民供养家人安葬死者没有什么顾虑了。做到了供养家人安葬死者没有顾虑,那么这就是仁政的起点。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梁惠王上)

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

[译文](孟子说:)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的人,人民也一定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人民的忧虑为忧虑的人,人民也一定会以他的忧虑为忧虑。乐与天下人民同乐,忧与天下人民同忧,做到了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人,是决不会有的。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梁惠王上)

[译文](孟子说:)尊敬自己的父母,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父母身上,爱护自己的儿女,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儿女身上,那么治理天下就可以向在手掌上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滕文公上)

[译文]孟子说:关系人民的事情不能够拖延。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暴君夏桀、商纣之所以丧失天下,是因为失去了天下民心。要取得天下有一定的方法:取得人民的信任,这就取得天下了。取得人民信任有一定的方法:取得他们的心,这就取得人民信任了。取得民心也有一定的方法,希望的东西应给他们并帮他们聚积,讨厌的就不要加给他们,如此而已。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用使人民安逸的原则来役使人民,人民虽然劳累也不会怨恨。用使人民生存的原则诛杀暴民,被杀者虽死也不会怨恨杀他的人。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管理好耕地,减轻税收赋敛,就可以使人民富足了。饮食按一定的时间,费用按一定礼仪,财富就会使用不完了。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译文]孟子说:人民是最重要的,江山国土次于人民,而君主还在其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