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问题解决方案报告(实用5篇)

时间:2023-09-28 19:59:34 作者:翰墨 方案 最新问题解决方案报告(实用5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我给大家收集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问题解决方案报告篇一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如何解决问题,则是我们每个人所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这些年的实践和学习,我逐渐积累了一些关于问题解决的心得体会。在此,我将分享这些经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对于一个问题的存在,我们应该持积极的态度。事实上,问题并不可怕。相反,问题的存在意味着我们有机会去发现和学习新事物,进而成长为更好的人。面对问题时,我们要从积极的角度出发,理性地评估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方案。记住,每个问题都是我们成长的机会。

其次,一个有效的问题解决过程需要我们将问题具体化,梳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只有明确了问题的本质,我们才能更好地找到切入点和解决方式。我通常会列出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可能的原因,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有时,问题看似复杂,但实际上往往可以归结为一两个关键点。通过深入剖析问题,我们能够更精准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然后,对于问题的解决,我们应该借鉴以往的经验并学习他人的智慧。没有人可以孤立地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他人的智慧来更好地指导和启发自己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请教有经验的人,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在网络和书籍中,我们也可以查找历史上的成功案例,学习他们的解决思路。实践证明,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取灵感,可以大大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和准确性。

此外,一个拥有良好问题解决能力的人,应该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然而,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能否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并在以后的实践中避免同样的错误。当我们面对困难时,要保持乐观和耐心,勇敢面对,并能够及时纠正错误,持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问题解决的心得体会是一个不断充实和提高的过程。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积累新的解决方法。每个问题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需要针对每个问题去寻找最合适的解决方案。解决问题需要不断实践和改进,只有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综上所述,学会问题解决需要我们保持积极的态度,将问题具体化,借鉴他人的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也是我们个人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标志。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培养并不断完善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成为一个成熟、稳定、有智慧的人。

问题解决方案报告篇二

聚焦“三种能力”精准培育“第一书记”

去年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对全省“百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进行了表彰。选派优秀机关党员干部到软弱涣散村、贫困村等担任“第一书记”是一项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措施。“第一书记”作为坚强基层党组织、推动乡村振兴、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重要突破口,要使“第一书记”的作用最大化,需要不断加强对第一书记的培养和管理,把“第一书记”培育成农村工作的多面手。

强化党建业务能力,让“第一书记”当好党建指导员。抓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第一书记的首要任务,唯有抓实农村基层党建,才能为农村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农村党建工作不同于机关党建工作,难点更多、情况更为复杂,抓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开展。各级组织部门要将强化第一书记的农村党建业务能力作为“培育第一课”,推动第一书记尽快适应、熟悉并驾驭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一方面可通过开展党建业务培训班等进行集中轮训,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划化建设、党的组织生活规范、党员教育管理等农村党建重点任务进行指导教学;其次应因村施策,针对派驻村党建存在问题,各级组织部门应积极指导第一书记制定相关对策,把党建工作指导抓细抓常。

增强带头致富能力,让“第一书记”做好发展领头羊。发展村庄集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细是第一书记的重要职责。从机关单位选派过来的第一书记,工作能力强、整体素质也高,但由于原有机关单位工作岗位局限,未必都有抓经济的经验,一开始并非都是经济能手。有关部门、乡镇党委政府要围绕“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的问题进行专题辅导,帮助第一书记进一步领会涉农政策、掌握工作方法、熟悉业务知识、提升经济发展的本领,通过教方法、传经验,让第一书记当好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第一书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派出单位要为第一书记做好“后勤服务”,把派出单位的职能优势和资源优势化作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奠基石”,与第一书记合力解决农村经济难题。

提升服务群众能力,让“第一书记”成为群众知心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第一书记的核心工作就是做好群众工作。但农村工作头绪多、难度大,部分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第一书记容易陷入各类琐碎事务当中,找不到工作的着力点。使第一书记尽快转变角色,首先要让第一书记尽快熟悉村情、适应工作岗位,乡镇党委可采取“帮扶”措施,选取经验丰富、熟悉农村工作的镇驻村干部担任第一书记的“临时辅导员”,通过共同研究对策、协同开展工作,帮助第一书记尽快熟悉派驻村的各类情况;其次要着重提升第一书记服务群众能力,可针对性地安排第一书记到镇扶贫、计生、信访等一线业务部门进行跟班学习,通过实际工作提升他们服务群众的工作能力,为当好群众知心人夯实基础。

问题解决方案报告篇三

解决问题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一种情况,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人际关系,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然而,如何高效地解决问题却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能力。在我多年的经验中,我总结了一些关于学会问题解决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正确认知问题

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要对问题进行正确认知。很多时候,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往往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偏离了问题本身,这就会导致我们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出错。因此,首先要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例如,如果遇到学习困难,我们要明确是不是自己的学习方法出了问题,还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只有正确认识到问题的真正原因,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第二段:总结经验教训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走弯路,甚至犯下一些错误。然而,这些错误其实也蕴含着很深的教训。因此,我们应该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在学习一门科目时,如果发现自己的记忆力较差,经过多次尝试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没有采用合适的记忆方法。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可以避免类似的错误,更好地解决问题。

第三段:学会控制情绪

解决问题时,情绪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当面临问题时,我们往往会感到沮丧、焦虑或者压力很大。然而,这些消极的情绪并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反而会妨碍我们的思考和判断。因此,学会控制情绪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心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化消极情绪为积极动力,并且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有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

第四段:主动寻求帮助

解决问题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独自去完成,我们可以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无法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这时候我们可以向身边的人请教,或者向专家咨询。通过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我们可以获得不同的观点和思路,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注意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时,要尊重对方的意见和看法,不断地进行交流和协商,以达到问题的最佳解决。

第五段:坚持不懈,追求进步

解决问题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的过程,我们不能因失败而放弃,也不能因成功而满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时可能还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失败。然而,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注重不断学习和积累,追求个人的进步和提高,以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的挑战。

总结:学会问题解决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还能够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正确认知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控制情绪、主动寻求帮助和坚持不懈,我们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因此,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我们可以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艺术,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问题解决方案报告篇四

解决问题的策略 是苏教版教材的特色内容。接下来就跟着本站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关于浅谈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吧。

各位老师,今天我执教的是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反思这节课的备课过程,是自己一个对教材编排意图不断提出质疑,不断理解深化的过程。

下面就谈谈这节课备课的体会:

(1)明确教材意图,是上好课的前提。

在理解教材意图中,我备课时经历了一番曲折。

最先,拿到书后,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如果我是学生,教师给我出了这两道题目,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教材中预设的思考方式。

如例2的小明集邮。教材出示了“根据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再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特别是根据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这一设计,备课的时候,我曾问过学生,如果让你自己做例2,你会想到摘录条件吗?没有一个学生表示会这么做。

问题出来了,为什么教材所设想的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我和我的学生都不认同呢?是教材的编者错了吗?还是我理解教材上出现了误差。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痛苦思索后,我终于领悟的教材的意图。

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认识,“如果我的教学目的只是教会学生会解答例1和例2的话,那我就只能是教教材。而真正的用教材来教,应该是通过对例1和例2的解答,让学生经历倒过来推想的思维过程,认识倒过来推想策略的特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用这个策略解决问题。

认识到这一点,我对教材的理解上升到了另一个境界。

例1与例2只是本课教学目标的载体。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所以,例1与例2如果我不学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让学生做,学生会不会做?结果应该是肯定的。比如例2,学生非常熟练地就能用求未知数的知识解答。

我的学生之所以想不到例1和例2所呈现的思维方法,那是因为这些方法正是本节课所要探讨的“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2)选择教学方法,应从教学目标入手,不可盲目求新求异。

备课时,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

新课程改革给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活力,我们的孩子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自主探索,我们的教师有了更多的自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中,去学生数学知识。学生能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无疑是幸福的。

所以,拥有这样观点的我也必然要在这节课里,想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所以,第一次备课,我给了学生很大的自学空间。比如:例1的教学中,我在提示题目之后,便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策略去解答。在例2的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根据题意整理条件。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孩子们虽然画出了图,可是这个图不是根据倒过来推想策略画出来的,这还有什么意义。在例2的教学中,学生甚至跟我反应:如果让他们自己解答例2还能懂,可是如果让他们整理条件,反到被绕糊涂了。

这一切是为什么?难道,自主探索在这里行不通。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一节教会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课,而要教学生的策略正是孩子们生活经验中所缺乏的。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形成了由前往后思考的习惯,必将影响到本节课里2道例题的解答。

想到这里,我懂得了教师教学用书上教案编写者的意图。在我第一次看到教学用书上的教案时,我是不以为然的。我认为:教学用书上的教学过程太过精细,没有给学生太多的空间与探索。现在,我明白了:有的知识是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引导,特别是像倒过来推想这种策略,是不太适宜自主探索的。

在也是这节课为什么没有采用学生自主学习这一非常流行的方法的原因所在。

想起了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也是这一节课,例2的教学是学生自学的,学生非常顺畅地将教材例2预设的思维过程演译了一次,学生的表现让我惊讶不已。

各位老师,以上的一些纯粹是我个人在上完这节课后的一点思考,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本来是不敢讲的,因为怕讲错了。不过一想,继续是交流嘛!应该说一些真实的想法,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虚心指导。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目标之一。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从四年级(上)起,每册都编排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为了更好的把握新课程的意图,更好的落实这一课程目标,学校数学组对教材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了系列性的磨课活动。一轮探讨活动下来,大家感触颇多。

一、关注教材,由薄读厚,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现行的教材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精神,贯彻新课程理念而编写的。教学时应该充分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和吃透教材。

前后联系读厚教材:读懂教材要求教师能系统的分析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之间的纵横联系。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孤立地理解教材内容,而要把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结构中去,在知识板块中理解教材所处的地位,从而正确定位。纵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的编排如下表:

册数 教学内容

四(上) 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四(下) 用画图的策略整理和表达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上) 用枚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五(下) 用“倒过来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六(上) 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六(下)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字斟句酌读透教材:读透教材就是要研读教材的一词一句、一图一画以及例题的前后顺序,练习的要求等等。例如,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安排的是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本单元的教学可以分成两步:例1教学替换的方法和初步的假设思想,例2应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问题。例1的问题情境比较容易引发替换的需要,并借助直观形象的替换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替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第90页的“练一练”起承前启后的作用,问题解决应用了例1的替换思想,但无论是把大盒换成小盒,还是把小盒换成大盒,替换后所有盒子里可以装球的总数都会比原来减少或增加,在这一点,它又为例2的教学作了铺垫。例2有可能经过两次甚至多次的连续替换思路的稳定、有序展开,需要依靠画图、列表、枚举等其他策略的支持。相应的“练一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例2那样的替换活动,为独立解决练习十七的有关问题打下基础。这样字斟句酌,深刻领悟后,设计例1的教学时,一般就可以分成四步:一:图文结合,发现策略。二:引导替换,运用策略。 三:交流策略,感悟方法。四:回顾策略,体验再认。

二、关注学生,由表及里,彰显教学设计心理起点。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经常思考: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具有哪些知识和经验,可能还存在什么问题?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资源,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也是彰显教学设计心理起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已经触及了哪些?”这一知识经验准备状态,更应关注“为什么要学习解决问题的这个策略”的心理原点问题。

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的例题是典型的相遇问题。主要编写意图是启发学生通过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来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在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会用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因此,在出示例题后“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信息吗?”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刚学过的列表整理的方法。因此教学的侧重点便落在研究如何画线段图来整理信息。教学中教师分以下几个层次展示:1、展示学生尝试的原始线段图,从例题的文字叙述到示意图,为了让学生充分领略线段图的含义,教师带领学生做全、做细了线段图。2、接着电脑演示完整的画图过程,让学生在规范的引领下再次感受线段图。3、最后,让学生进行完整的操作。那为什么列表与画线段图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而要把浓重的笔墨倾注于后者?教师在解题说理的过程中有意让学生比较,从而明白线段图在行程问题中更加形象与合适。有详有略,有主有次,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立体感。

三、关注教师,由虚到实,凸显课堂教学设计亮点。

教师要研究教材的逻辑体系和结构、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还要领会教材预设的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疑问,更应结合自身的特点,让课堂成为展示自己风采的场所。

六年级(上)导入新课时,擅长讲故事的女教师是这样开始的: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我给大家讲个曹冲称象的故事:曹操是三国时代的一位君王,有一次有人送来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体重。大臣们都想不出好办法来替大象称体重。这时曹操5岁的小儿子曹冲从人堆里走出来,告诉大家想到的办法。先把大象牵到船上,在船帮齐水处作个记号,再将大象牵走,把石头运到船上去,一直到先前作的记号为止,这时石头的重量就和大象的重量相等了。称出石块的重量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播放课件《曹冲称象》三幅图片)。

师:听了故事后,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曹冲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渲染了气氛,导入了新课;而另一位男教师则觉得不太适合自己,尤其是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经验。于是他就“开门见山”,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你认为什么叫策略?”学生们凭着已有经验,认为策略就是一种方法,一种计策、一种谋略。虽少了几分热闹,但多了几许思考。

四、关注过程,由浅入深,呈现教学流程反思视点。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更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以及探究的深入与细致。

五年级(上)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示例题: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教研组在第一次设计教学流程时是这样安排的:(1)先让学生说说从题中获取的数学信息;(2)然后用小棒实际摆一摆,观察所摆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3)操作后让学生说说长和宽的米数,引导学生有序填写下表: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这一教学流程的实施非常顺畅。教学时安排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其所表达的信息是在教学时借助学具进行直观操作,自然展开列举活动。只是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已能不借助操作,直接进行列举。统一安排这一操作活动,使这些孩子兴味索然。据此考虑与发现,在第二次的教学活动中,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获取数学信息后简单分析:(1)“不同围法是什么意思?同学们能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试试看?”(2)学生进行探究、思考。(3)交流反馈:生1:我是用小棒摆的,宽摆1米,长就是8米;宽是2米,长就是7米,宽摆3米,长就是6米;宽是4米,长就是5米,再摆下去就和前面一样了,所以有四种。生2:我没有用小棒摆,因为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就是9米,8+1=9;7+2=9;6+3=9;5+4=9,这样也找到了四组。师:“比较用小棒摆和直接列出的围法一样吗?”生:“一样。”------第二次的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自由地选择解题策略,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潜能: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学具操作寻求答案;一部分学生可以直接根据长和宽的和,直接列举,甚至达到了有序列举。教学虽然看似无序,却生动活泼,富有活力。

今天我教学的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的内容。本单元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本课时选取的素材是类似与我国古代的传统数学名题“鸡兔同笼”问题,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继续感受替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始终都是着眼于帮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方法,感受解题策略。 下面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1、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师:实际上,今天我们接触的问题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古人我们称之为“鸡兔同笼”问题。它出自与我国古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书中的题目是这样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大家看,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和这个鸡兔同笼问题是不是有共同的特点呢?我过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会使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多么了不起啊!

2,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在过程中寻找有效的、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策略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经历一个解题过程中的感悟过程,教学时,在学生在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我让学生先自己想一想并试一试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已有的经验,运用已有的解题策略去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对自己的策略是否可行有一个初步的估计和体验。而后,老师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与碰撞中逐步深入的体会假设、替换策略的运用过程极其价值。

3,数学问题的研究方式要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给学生以自由思考、自由表达的空间,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浓起来,思维才能活起来。

“鸡兔同笼”问题相对是比较抽象的,教材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划船问题,本身容易激发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再加上画图、列表与假设、替换策略的整合运用,使学生直观地把握了替换过程中的道理,感受到替换策略的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从而能自觉地接受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其展示思维过程,组织全班同学参与到和他的讨论之中,并且尊重该学生的选择,并没有硬牵着学生去关注与42人相差的人数与每只大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的关系,而是顺应于学生的思维,学生想把大船调整成几只就把大船调整成几只,按照他们的想法组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探索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因此,课堂中才会有学生产生了更多不同的假设方法,有假设大船5只小船5只的,甚至有开玩笑说假设大船6只小船4只的,最终使学生认识到只要不违背大船、小船共10只的条件,假设的方法是很多的。

4,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最终要指向问题的解决。

有的人认为,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感受策略,而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能解决问题。我认为不其然,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又何谈对策略的感受和领悟呢。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使学生认识替换策略的存在,也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替换的过程,能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有效合理地运用替换方法解决问题。

如何进行替换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顺应学生思维,最初是根据1只大船9只小船能坐的人数比42人少了10人,使学生直觉的认识到大船太少,要增加大船,减少小船;而后,经历这样几次调整后,学生开始关注到少了的人数与大船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这时,我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因为这一步的理解是最难的,对一大部分学生来说,还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才能帮助理解。我在这个环节,把重点定位在感受替换的策略,开阔学生的思路,通过“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的问题,促使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策略。在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画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替换的依据,从而真正把握替换的方法,使学生在经历对比之后能自主选择和运用较为简单、直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要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特点,能根据问题呈现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解题策略。

总之,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我想这也许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目的所在吧。

问题解决方案报告篇五

各位老师,今天我执教的是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反思这节课的备课过程,是自己一个对教材编排意图不断提出质疑,不断理解深化的过程。

下面就谈谈这节课备课的体会:

(1)明确教材意图,是上好课的前提。

在理解教材意图中,我备课时经历了一番曲折。

最先,拿到书后,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如果我是学生,教师给我出了这两道题目,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教材中预设的思考方式。

如例2的小明集邮。教材出示了“根据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再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特别是根据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这一设计,备课的时候,我曾问过学生,如果让你自己做例2,你会想到摘录条件吗?没有一个学生表示会这么做。

问题出来了,为什么教材所设想的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我和我的学生都不认同呢?是教材的编者错了吗?还是我理解教材上出现了误差。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痛苦思索后,我终于领悟的教材的意图。

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认识,“如果我的教学目的只是教会学生会解答例1和例2的话,那我就只能是教教材。而真正的用教材来教,应该是通过对例1和例2的解答,让学生经历倒过来推想的思维过程,认识倒过来推想策略的特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用这个策略解决问题。

认识到这一点,我对教材的理解上升到了另一个境界。

例1与例2只是本课教学目标的载体。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所以,例1与例2如果我不学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让学生做,学生会不会做?结果应该是肯定的。比如例2,学生非常熟练地就能用求未知数的知识解答。

我的学生之所以想不到例1和例2所呈现的思维方法,那是因为这些方法正是本节课所要探讨的“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2)选择教学方法,应从教学目标入手,不可盲目求新求异。

备课时,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

新课程改革给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活力,我们的孩子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自主探索,我们的教师有了更多的自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中,去学生数学知识。学生能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无疑是幸福的。

所以,拥有这样观点的我也必然要在这节课里,想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所以,第一次备课,我给了学生很大的自学空间。比如:例1的教学中,我在提示题目之后,便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策略去解答。在例2的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根据题意整理条件。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孩子们虽然画出了图,可是这个图不是根据倒过来推想策略画出来的,这还有什么意义。在例2的教学中,学生甚至跟我反应:如果让他们自己解答例2还能懂,可是如果让他们整理条件,反到被绕糊涂了。

这一切是为什么?难道,自主探索在这里行不通。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一节教会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课,而要教学生的策略正是孩子们生活经验中所缺乏的。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形成了由前往后思考的习惯,必将影响到本节课里2道例题的解答。

想到这里,我懂得了教师教学用书上教案编写者的意图。在我第一次看到教学用书上的教案时,我是不以为然的。我认为:教学用书上的教学过程太过精细,没有给学生太多的空间与探索。现在,我明白了:有的知识是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引导,特别是像倒过来推想这种策略,是不太适宜自主探索的。

在也是这节课为什么没有采用学生自主学习这一非常流行的方法的原因所在。

想起了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也是这一节课,例2的教学是学生自学的,学生非常顺畅地将教材例2预设的思维过程演译了一次,学生的表现让我惊讶不已。

各位老师,以上的一些纯粹是我个人在上完这节课后的一点思考,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本来是不敢讲的,因为怕讲错了。不过一想,继续是交流嘛!应该说一些真实的想法,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虚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