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拼音课堂实录(实用20篇)

时间:2023-12-23 19:56:07 作者:MJ笔神 演讲稿

通过研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小学诗经采薇课堂实录

课前全班齐背《采薇》,请五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采薇》的五个诗节,并简单批改指正。

师:古人云“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在我们这个以诗为经的民族,《小雅·采薇》表达的是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表达的是抵御外侮的同仇敌忾和对军旅生活激昂深情的回忆。

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进行了扎实的朗读和背诵,这节课就几个问题,同学们将查找资料和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我们共享学习的成果。

生:《采薇》的两处比兴,很有深意。一处是“采薇采薇”重叠复唱了三次,一处是“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薇,是野豌豆苗。维常之华是棠棣花。

师:棠棣之花有什么喻义吗?

生:棠棣之花就是兄弟之情、兄弟之谊,我查字典了,老师,“棠棣花两三朵为一缀,茎长而花下垂”,诗人以棠棣的花比兄弟,这里有“与子同袍”的战斗决心。

师:《诗经》“小雅”里有一首诗就是《棠棣》,另外郭沫若也有一部历史剧《棠棣之花》,可以课外阅读加深理解。

生:用采薇起兴的是戍卒生活的艰辛,用棠棣起兴的是将士精诚共御外侮。

生:老师,在鉴赏《氓》的时候,你说《氓》的比兴手法有声有色。“淇水汤汤”是声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色彩,碧绿金黄构成对比。《采薇》的两处比兴,也作了色彩的处理。“采薇采薇”漫山遍野都是绿色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却是无尽的绚烂。这样在表达感情上也就有了起伏。

师:用已知推导未知是智慧,这个发现好!这个小组的同学谁接着发言?

生:两处比兴之间构成对比映衬,一实一虚、一动一静、一近一远、一草一花、一低一高,参差多态才是美。

生:另外“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昌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这是一个复杂的比兴,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就是一个简单的比兴。

生:时光流逝是为了表现抒情主人公思乡的情感的加深。

师:一种单纯的情感总是失之于单纯,只有将人物的情感刻画得复杂微妙痛苦焦灼才会有一种深沉的冲击人心的力量。这个话题我们另一组同学再探讨,我们还说比兴。

师:很有想象力,杜甫在兵车行里说,“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一个士兵整个一生都在征战。“岁岁金河复玉关,年年马策与力环”(柳中庸)太悲苦了。你对采薇的感情基调把握得很好。

生:都是“采薇”,我们初中学的王绩的野望中的“长歌怀采薇”表现却是隐逸情怀,这说明任何比兴都不能断章取义。

师:第二组同学来谈谈采薇的叙事元素吧。好的抒情都有叙事的元素,叙事好比大地而抒情是生长在大地沃土上的'花朵。

生:身陷战争的原因——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时光的流逝——作——柔——刚。

莫——阳。

战争和生活艰苦——岂敢定居,一日三捷。

武器精良——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生:(写在黑板上)端月、杏月、桃月、槐月、榴月、荷月、巧月、桂月、菊月、阳月、葭月、腊月(其中有三个月学生没写出来)。

师:订正我们这个民族是浪漫多情的民族,12个月份除开始与结尾外都是用花用草用云用阳光来命名的。十月是小阳春,因此十月叫阳月。

师:下面我们继续探讨叙事元素。

生: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写得精彩,前四句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生:写战争典型意象选得好,用战车作引,并且是高大的战车,壮哉酷哉。

生:兵车和四匹高头大马侧面烘托威武的阵容和昂扬的士气。

生:“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

生:象弭鱼服是细节描写表现了武器的精良。

师:一个戍卒他带着深刻的矛盾和极度的痛苦,回忆和他的生命和青春如此密切相关的战争,那份保家卫国的建功立业的骄傲的情怀就是通过叙事表现出来了,一点点的勾描。一点点地雕刻。于是边关所有的日子就是这样流逝了,边关何处,家园何在,大敌当前、八方多难。又怎一个“永别了武器”了得。

生:君子和小人的称呼也很特别,“君子”,将帅也;“小人”,士卒也。这里有“自豪”和“自卑”,有矛盾情感的表达。

生:我喜欢“戎车既驾”有一种干练坚决,潇洒出征的感觉,让我想起了“醉卧沙场君莫笑”。

生:有人说采薇是边塞诗的的开山之作,这首诗的确充溢着建功立业的情怀,有一种军威、军容,有一种战必胜的豪迈。

生:“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西鄙猃狁。这些游牧部落的北狄,秦汉时的匈奴,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文明的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其实《采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重在“出征”,不在激烈的战斗场面。这是《诗经》中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惯常的写法。《秦风·无衣》仅言“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小雅·车攻》仅言“我车既攻,我马既同”。这一手法影响了《左传》一直影响到《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描写。而屈原的《国殇》,描绘的都是壮烈严酷的战争场面。诗歌从“短兵相接”的战斗的最激烈处写起。课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做比较阅读。

师:《诗经》中的关乎“马”的词语有50多个,这一组同学可以就这个话题谈谈。

生:《采薇》里描写马的词语有“四牡”“业业”“骙骙”“翼翼”

生:“牡”是雄性的马,“业业”是高大的样子,“骙骙”是强壮的样子,“翼翼”是整齐的样子。

师:“牡”是雄性的马,那么雌性的马用哪个字表达(学生摇头,老师在黑板板书一个“牝”字),有个成语是“牝鸡司晨”,还有个成语叫“牝牡骊黄”(边板书边讲解)。

师:在《诗经》时代,马就与中华民族的生活密切相关。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得马的称呼也变得丰富多彩这一小组的同学谁能上黑板写10种马的别称。

生:板书(骓、骒、驹、骠、骐、骃、骝、骟、鱼、龙)等。

师:谁能列举你所知道的中国古代的名马。

生:关羽的赤兔。

生:项羽的乌骓。

生:萧何月下追韩信骑得那匹马?(笑)。

师:叫什么名字,老师真的不知道,课下我们可以查一下。

生:唐太宗昭陵六骏。

生:还有周文王的八骏。

师:盛世爱马,末世爱驴,马的确凝结了某种民族精神。

师:《采薇》里对战马的描写体现了一种必胜的信念和爱国情怀,我请个同学再背一遍四、五两节。

生:背诵(略)。

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一向为人所称道,请第四组的同学来鉴赏。

生:一个戍卒在西北边陲与入侵的猃狁征战。几十年时光荏苒,他终于告别了战马戎车,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这份感情太沉重了,而我认为这四句诗表达太精彩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抒情主人公就要回到故乡了,他究竟应该是一种怎么的心情。

生:既不是简单的高兴,也不应该是简单的悲哀,应该是十分矛盾千言万语无法表达的。

生:李清照对国破家亡的情感的表达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生: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和情感。

师:同学们的这种比较联想非常好,可以极大地扩展我们的视野。“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几十年的征战物是人非,几十年的征战沧海桑田,几十年的征战亲人还在,爱人还在吗?《十五从军征》是《采薇》很好的注释只是写得过白了。《诗经》国风是还有一首《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这种痛苦的程度又显得过深。

只有《采薇》达到了“哀而不伤”“怨而不悱”的境界。同学们继续谈。

生: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

师:像诗一样。

生:“昔我往矣……今我来思”一往一来,高度地概括了人生的短暂,人生变化的无常,从青春到白发,从欢乐到痛苦,时间在一往一来中积淀成人生的悲剧和无奈。

生: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在依依柳柳,霏霏雨雪中凋零的又何尝不是我们共同的人生,有着强大的张力和同样强大的共鸣。

生:“昔我往矣……今我来思”是乐景乐情,哀景哀情,更是以乐写哀,哀更哀。

生:这四句诗很有故事性,像老师说过的那样富于弹性和张力。“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故乡,杨柳依依惜别,美丽的女孩,多情的像翠翠守候傩送一样等待他的归来。“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现在我回到了故乡,只有漫天的飞雪,青春不在,年华不在,爱情不在,家人不在,家园不在,杨柳不在,只有漫天飞雪。

生:最美的诗都是自然天成的,不假修饰淡淡道出“却道天凉好个秋”,这就是“往矣”,“来思”。

生:语言是口语般的语言,可是味道却是隽永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富有多种指向的。

生:“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是一个伤心人对生命的哀伤。这种哀伤更深刻,可以让每个读者共鸣,反思自己的哀伤和生命,我认为比诗经《黍离》里的那个“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那个形象更令人震撼。

生:因为这是一个平凡人的视角,这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他的生命的哀叹,一定会比周朝盛衰的感叹深刻得多。

生:同一个我,同一条路,却又着如此的不同,平平道来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有着强大的情感冲击力量。

师:同学们谈得很精彩。《诗经》是我们祖先第一次深情的吟唱,从它诞生之日起如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代文人就没有不被其照耀,被其润泽的。诗经里有第一首写新嫁娘的诗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有第一首表达夫妻生死不渝的爱情诗“我心非石,不可转也;我心非席,不可卷也”。有一首最悲哀的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有第一首写美人如月的《东山》,第一首写约会的《静女》,第一首写纯情至情的《蒹葭》。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另外推荐两本书,一本是安意如的《思无邪》,一本是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

小学古诗悯农课堂实录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一)情感目标:

通过诵读、体验、歌唱《悯农》一曲,让学生通过极富感染力的画面、震撼人心的告诫,懂得珍惜劳动果实,懂得劳动的艰辛。

(二)行为与能力目标:

通过歌曲的学习,能够有表情、韵味的朗诵古诗、歌唱古诗,并通过音乐感受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自由吟唱古诗的能力,感受到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并加深孩子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对古诗词内涵美感的体验。

(三)拓展目标:

通过即兴创作活动,知道浪费粮食的后果,并教育学生多背诵古诗。

1、听歌曲《春晓》,走进教室。

2、欣赏春天的'图片(课件)。

聆听着熟悉的旋律《春晓》,舞动着优美的动作,进入教室,师生一起进行舞蹈,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融入春天的氛围中,这样的情景引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无疑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搭起学生、教师、教材三者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2、在欣赏两遍伴奏音乐后,模仿农民播种。感受农民播种、收庄稼的不容易,为朗诵古诗酝酿情绪,为学唱歌曲做出铺垫。

3、启发表演者:“先想想当你看到农民在烈日当空下劳动时,心里是不是非常同情农民伯伯呀?接着你想到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就告诫所有人,要珍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最后不禁感慨万千,继而作诗朗诵做准备。”

4、小结:通过刚才的体验和实践,我们知道了农民伯伯种田是很辛苦的,我们一日三餐,端碗举筷,都应该想到在田地上的劳动者,懂得珍惜劳动果实,尊重别人劳动这个基本的人生道理。(经过这几个环节的体验,学生可以在很形象很直观的情境下就理解了古诗的含义。)。

5、巧遇古人:同学们,你们看那是谁呀?是一位古人。我们向老先生问好:“老先生好!”

“同学们,你们好!”

生:“老先生,您从哪里来呀?”

“我从遥远的唐朝来,今天来到现代社会,看到农民在辛勤的劳作,他们忙着收割庄稼,连自己的孩子都顾不上,大孩子在帮父母,都没有上学!实在是太可怜了!我不由的想起了我写过的一首诗,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吗?”

1、听古诗朗诵。“同学们,我们的粮食来的多不容易呀!是农民受累流汗得来的,我们可一定要爱惜粮食!”孩子们,我们和李绅老先生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吧!

2、齐读。“孩子们,虽然农民很累,又很热,但庄稼长得好,庄稼丰收了农民心里是高兴的,因此读的时候要高亢,热情。“后一句告诉我们要节约粮食,所以要读得亲切、中肯。

3、教师范读。

4、听音乐读。

5、孩子和老师一起读。(欣赏图片)李绅老先生:我们读得好吗?看,李老先生点头了!

6、学唱歌曲:让学生随着媒体画面,完整欣赏歌曲,让学生感受优美,舒缓的歌曲情绪,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声像一体,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求知欲。

7、看着图片,响起一阵歌声《锄禾》,同学们这首歌是一位叫“肖地”作曲家看到农民这么不容易为他们写的一首歌,我们认真地听一听。

1、听示范唱《悯农》。

同学们,在以前我们听过和演唱过不少由唐诗改编成的歌曲,今天我们又可以学多一首了,接下来老师就把《悯农》这首诗演唱给你们听。(小学低段主要是通过听唱法来进行歌曲教学的,所以老师的范唱一定要非常具有感染力,听唱法成功与否,取决教师能否有感情地范唱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唱的兴趣。)。

2、下面我们再听一听,《锄禾》,应该用什么速度演唱?

4、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带着对劳动人民的尊敬再来欣赏一下这首歌!老师听到这首歌有一句特别难唱,你能找出来吗?唱一唱!(学生演唱时老师要给以伴奏,帮助学生音准的建立。)。

1、用“噜”来默唱歌曲。

2、用“啦”默唱歌曲。

3、轻声演唱歌曲。

4、用身体演绎“汗滴禾下土”这句诗。

5、师生接龙演唱歌曲。

6、加动作表演歌曲。(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特别喜欢跟老师一起表演,每当这时学生特别开心,注意力也特别集中,同时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学生在表演中体会耕种收的艰辛,懂得爱惜粮食。虽然现在生活好了,我们也要节约粮食)。

7、吟唱歌曲。提醒学生要边唱边想象农民伯伯耕种时的样子、动作,还要揣摩其内心世界,这样才能唱出感情。

(师生合作与接龙演唱是我在平时教学中发现的学生很喜欢的一种演唱形式,它既可以克服胆怯心理,又容易让老师发现问题,还有很强的趣味性。)。

8、欣赏现代人的生活图片,让同学们切实的从身边感受到社会主义今天的幸福生活。

(无疑是师生间同学间融洽互助学习、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教师强调音准、节奏、咬字及声音运用,教师参与其中,真正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

2、出示《悯农二》。(既可以巩固旋律,又使歌曲变得有新鲜感。)。

1、听朗诵。

2、学生听音乐朗诵。

3、欣赏器乐曲。

4、欣赏乐曲,你想到了什么?

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千多年来经久不衰,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要把祖国的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光大,那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啊!爱惜粮食从节约一粒米开始,好好学习从每天背诵一首诗开始,只要我们从今天开始做起,将来,你们一定会成为象李绅、白居易一样伟大的人!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一、朗读儿歌,激起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与我们形影不离的“小尾巴”是什么?

生:我们的影子。

师:同学们还记得在一年级语文课中学过的《影子》的儿歌吗?

生:记得。

师:让我们一起回顾这首儿歌吧!

生:好!

师生: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像个小黑狗,你走它也走。

师:同学们朗诵真不错。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探究《旗杆的影子》吧!板书课题。

二、设问置疑,探究新知,搜集事实。

(一)所有的物体都有影子吗?是不是“立竿见影”?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在小组交流前,请同学们说说交流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生:小组内的同学要一个说完,另一个同学接着说。

生:一个同学说的时候,其他同学要仔细听。

师:学会倾听,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还有不同的建议吗?

生:如果自己的资料比发言同学多,我还可以对他的发言做一补充。

师:老师给你们提两条建议。首先,我们要把查到资料和观察的结果变成自己的话说给其他同学听。其次,小组长汇报总结归纳同学们的资料,挑选整理出一套详细、完整的资料在班内汇报。

师:请各小组向全班汇报。

生:我们组经过交流认为“立竿就能见影子”。

生:我们组不同意“立竿见影”这种结论,它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

师: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当高楼或高山挡住太阳光时,旗杆就没有影子了。

生:我们观察过阴天和雨天,晚上旗杆没有影子。我们的结论是:旗杆和其它物体只有在光照情况下才能看见影子。所以“立竿见影”必须有个前提条件:“在光照的情况下。”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结论吗?

生:同意。

师:既然旗杆在光照情况下有影子,是不是所有物体在光照情况有影子呢?

生:所有物体都有影子。

师:其它小组有不同的看法吗?有的沉默有的组默许。

师:请各组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物品:透明玻璃、手电做一个实验。看有什么发现?

小组做实验,教师指导。

生:我们通过实验,当手电的光照在透明玻璃上、在屏幕上没有影子。

生:对啦!每天下午当阳光下透过玻璃照在教室里,我们在地上只看到防护网和窗扇的影子,没有看到玻璃的影子。

师:哪个小组能总结一下?

生1:不透明的物体在光照情况下有影子。

生2:透明玻璃(也就是透明物体)在光照下没有影子。

师:板书结论。

(二)探究一天中影长和方向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的关系。

师:上周老师在布置让同学们来观察旗杆影子的长度、方向与太阳在天空运动关系,现在请大家汇报一下。

师;你们是如何测量旗杆的长度的?

生:我们将皮尺一关绑在升旗杆的绳子上,然后拉上顶端,那么皮尺长度就是旗杆的长度。

师:哪一位同学能描述一天中太阳的运动轨迹?

生:早上在东方—东南方—中午正南方—西南方—落日时西方。

师:一天中影子运动轨迹是如何变化的?

生:早上在西方—西北方中午正北方—东北方—落日时东方。

师:一天中什么时间旗杆的影子最长?

生:我们测量旗杆的影子早晚最长。

师:什么时间旗杆的影子最短?

生:中午11:40最短。

师:什么时间影长与旗杆长相等?

生:下午12:40影长与旗杆相等。

师:请同学们将观察到的情况记录表格中。

时间影子的长短影子的方向。

三、交流表达,形成概念。

师:同学们按小组讨论归纳旗杆影子的变化规律。

(生分组讨论,师巡查参与交流。)。

生:一天中太阳由东到西。

生:影子由长逐渐变短,再由短逐渐变长。

生:影子方向由西慢慢移向北,再由北方慢慢移向东方。

生:一天中11:40影子最短,方向正比。

生:一天中12:40影子长度与旗杆的长度相等。

师:以上同学总结交流的结果,就是旗杆影子的变化规律,请大家总结在书上。

四、知识运用拓展。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动植物经常利用影子为自己服务的?

生:夏天,人们在大树下高大建筑物影子下感觉凉爽。

生:人们利用生姜喜阴的特性,在棉花地里种生姜获得高产。

生:海洋中章鱼、乌贼当遇到劲敌,常吐出墨汁变幻成自己模样,然后逃之夭夭。

生:深受同学们喜爱我国北方的皮影戏艺术,就是利用光照射下有影子产生的艺术效果。

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日影的长短发明可以测定节气和一年时间长短的圭表。

……。

师:同学们知道真不少,像测定节气圭表、皮影戏艺术等,这都是利用影子的活生生的事例,所以老师希望大家学好科学,让科学为我们更好的服务。

白鹅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2、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比喻、反语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看一幅著名当代画家丰子恺所作的画《白鹅》,同学们认真观察后说一说这只鹅什么样?(学生汇报)这位画家不仅用画笔把白鹅栩栩如生地画出来了,还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写出了文章——《白鹅》。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3课《白鹅》(教师板书课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笔下的白鹅有什么鲜明的特点.(学生自由读课文)

]汇报:(7个自然段)

师:通过初读课文作者笔下的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汇报)

过渡:看来这真是一只不一般的鹅。所以作者开始就说它是一个高傲的动物。

师: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中心句。学生默读汇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师:很准确,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那你现在对“高傲”这个词语有哪些不同的理解。在这段中从哪里看出鹅的高傲?(姿态)(指名读:伸长脖颈、左顾右盼)

师:左顾右盼什么样?谁来示范?

师:作者在看到这只雪白的大鸟伸长脖颈左顾右盼的姿态时情不自禁发出的赞叹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发出这样的赞叹(学生齐读这句话)。

师:除了姿态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鹅的高傲?(叫声、步态、吃相)(板书)哪个段落进行了概括谁给大家读一下。(指名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师:那它的叫声、步态、吃相又是怎样表现出它的高傲呢?请大家在3-7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书体会、把能表现鹅的高傲的词句画下来,想想好在哪?然后我们进行交流。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学习。)

(1)、学习“叫声”部分。

师:大家学习的很认真,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把白鹅叫声的特点写

具体的呢?谁能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课文)

师:同学们你来读读这句话,看看你想怎么读?

师:你的感受真好,其他同学想怎么读?

生:我想强调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师:引吭大叫是什么样的叫

师:独特的体验,非常好。

师:谢谢你。现在谁还想通过你的朗读把鹅的高傲读出来。好一起读。

师:真够傲的所以作者说好一个-----高傲的动物!(齐读)

(2)、学习“步态”部分。

过渡:那作者说“鹅的步态更是傲慢”,学习这部分的同学谁来读?(指名读课文)

师:说一说这里哪些词句写得好?

师:为什么觉得这一句能感受到呢

生:因为它看见不但不让,还咬你一口。

生:它非常高傲,就像官一样

生:它好像自己是老大一样

师:你看这个鹅它不仅不怕人还咬人,谁能把它这种高傲劲读出来。(指名读)

师:真够狂傲,真够傲慢,还有哪写得好?

生:它说“活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师:见过“净角出场”吗

生:没有。

师:看看净角出场

出示:净角出场片段

师:看见了什么,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净角出场

生:大模大样、很神气

师:同学们,这只鹅就像刚才净角一样,大模大样,它那高傲的样子,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鹅的步调……)

师:既然是写鹅为什么前面写鸭

生:这样就可以更突出鹅的从容。

师:那你说说鸭的步调什么样

生:急速,局促不安。

师:好,下面女同学来读鸭的步调,男同学读鹅的步调。

(3)、学习“吃相”这部分。

过渡:鹅的叫声步态够傲慢的了,但是和它的吃饭比不算什么,有什么词形容。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看一看怎样写出它的高傲。画出能体现的词语。(学生默读)找词语。

生:三眼一板丝毫不苟(一点都不马虎)从容不迫踏着方步昂首大叫架子十足

师:通过预习,谁知道三板一眼的意思?

现在就要请同学们看课文它是怎样三板一眼吃的。

生:先吃一口冷饭……

师:它吃饭很有顺序,而且这顺序不变,还有什么不变?

师:奢侈是什么意思

师:它吃的不奢侈,吃什么?(冷饭,泥巴,草)

师:它吃的东西是不变的,而且吃的顺序是一点不马虎的,它先吃

生:冷饭

师:再喝

生:一口水

师:再吃

生:泥巴和草

师:这就是它的三眼一板

师:从这一句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后面一段,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

师:堂官是干什么的知道么?就是服务生。

师:服务生是顾客至上,这里是白鹅至上。

生:(读“鹅老爷偶然……”)这说明鹅老爷很霸道。狗有点怕它了。

生:(鹅便昂首大叫……)表现出鹅饭没吃到,还要让人家给它添饭。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师:上一节课,我们大致疏通了《赤壁赋》的文意,解决了一些重点字词的意思。掌握了这些,只是为进一步学习《赤壁赋》打下了基础,因为这篇文章是苏轼的代表作,是一篇千古“文赋”,值得我们学习和探究的东西很多。有人从中分析苏轼的人格品质,有人由此追溯苏轼当年所经历的政治斗争,有人伴文就如和苏轼一起探讨广阔的宇宙和无垠的时空以及渺小的人类。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感受一下苏轼在这篇文赋里所融注的情感。

生:间接抒情。

师:间接抒情又分为议论抒情和……。

生:描写抒情、叙述抒情。

师:通俗地说就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等的叙述、描写和评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作者在文中所设置的每一个元素都是为抒情服务的。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体会苏轼是怎样巧妙地把自己的情感融注在人、事、景物中的。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地自读课文,将你认为能体现苏轼的情感的文段找出来,在旁边写上批注。

生读文章,师巡视指导。

生:请大家看这一段:“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一段是描写客人听到苏轼的歌声时所和的音乐,这个音乐非常的悲凉,像是一个人在埋怨,在思慕,在哭泣,在诉说,作者还夸张地说音乐使幽壑里的蛟龙都无法安生,使孤舟上的寡妇更感身世的悲凉,哭了起来。我觉得苏轼是想通过这段对箫声的描写来反映他自己的处境非常的悲凉。

生:因为我看过有关的资料,说这里的“客”其实就是当时政治失意而又悲观的苏轼自己,是作者潜意识里的自己。

师:你是个会学习的人,知道自己去查阅资料。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尤其是古文言文的学习中,查阅相关资料是非常必要的。

生:我接着他刚才的问题。他说刚才的这段对箫声的描写反映了苏轼悲凉的心情,除了刚才的解释,我们还可以这么理解:这个箫声是“倚歌而和”的,箫声悲凉,是因为歌声悲凉,而歌声是来自苏轼的。说明苏轼所唱之歌就已经有悲凉的感觉在里边了。

生:不是真正的“乐”。

教师板书:“乐”非真“乐”。

师:表面在写乐,其实在写“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乐景写哀情”……。

生:使“哀情更哀”。

师:可不是!苏轼连自己以为“乐甚”的情形下都唱出了让人落泪的歌,唱歌的时候都是这么地不痛快,平时是怎么样的?可想而知了。那么,课文中还有没有类似的抒情方式,我们大家再找一找。

生:第一自然段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一句也有这种味道。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结合书下的注视,苏轼当时所“诵”、所“歌”的《月出》这首诗,是描写一个男子在月下思念自己意中人的诗歌,仿佛那个意中人就在月亮之中,可是他永远得不到,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思念。所以这里的描写也有“悲”的意思。

师:很好,结合书下注释,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习惯。尤其是学习古诗文,因为文章离我们的年代久远,一些字词在在流川和使用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当然,还因为我们对古代文化知识的匮乏,我们更不能忽视的作用,他们是我们正确理解文章的'得力助手,是教科书的编写者辛辛苦苦地找来帮助我们学习的,你看,很多时候,书下的注释和文章所占篇幅一样,可见它的作用非同小可了。还有一个关涉到你们切身利益的事情就是:书下的注释常常出现在考卷中。

我还要补充一点,其实这里的“明月”、“窈窕之女”我们也可以将她理解成是苏轼美好的政治理想,可是这种政治理想却因为当权派的阻挠无法实现,这样,这种寄托在明月中的愁思就更深沉了。古代的文章,因为政治斗争,又因为常常牵扯到“文字狱”,所以文人们都小心翼翼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尤其是对当局不满的思想。好了,我们接着交流我们对文章的理解。

生:我觉得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很美,这些景色描写反衬出苏轼的心情非常愉悦。

师:很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请你先将景物描写的句子给大家读一遍。

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生读,师板书: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师:请你谈谈苏轼是怎样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把他的愉悦心情表达出来的?

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句,描写了一种清风轻拂人面,江上风平浪静的宁静、优美的环境,而这应该是作者内心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既是对当时明月当空的真实写照,我想作者可能还想通过月亮的“徘徊”反衬人间的美景,你看月下赤壁是多么的美好,连月亮都舍不得离去。而“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一句描写了一种白露“横跨”江面,而水光与天色溶为一体的朦胧美,使人陶醉。

生:都不是。是白茫茫的雾气的意思。那把“横跨”改为“笼罩”或者“弥漫”吧。

生查字典,师巡视。

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把字典对“横跨”的解释念一下。

生:“横跨”有两个意思,

1.在…上形成拱形;从一个界限展开、伸展或延伸到另一界限。如:一道彩虹横跨湖上;2.跨越(如距离,时间,空间),如:一座古代桥梁横跨这条河流。

师:请同学仔细分析,这两个解释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结合例句来思考。

生:……。

生:好像不能。

师:那就是雾与江融为一体了。我们既用上“横”字,又能把当时的情形准确地表达出来的话,应该用一个什么词语好呢?你还是可以借助字典。大家讨论一下。

生讨论,师巡视。

师:我需要一个词语。

生:横贯。

师:理由?

师板书:横跨、横贯。

生:“横贯”就是横向贯穿的意思。这样,既有横向的空间感,也有雾与江融为一体的画面感。

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荆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一段表现了苏轼功业难在,英雄易逝的感叹。

师:能不能说的具体一点?

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出自曹操的《短歌行》,说的是人才无所适从的无奈,苏轼借用在这里的目的也是为了表达自己这个人才不被朝廷重用反而屡遭贬斥的压抑和苦闷。紧接着说的是曹操败于周瑜的惨况,与当年的霸气和英雄业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具有悲剧意识。

生:关于赤壁之战的文字应该沉重一下,后边写曹操的英雄形象的应该豪迈一些。

师:好!请你试着将这种感觉读出来,其他同学也想一想怎么该怎么读。

生读课文,前面的文字低沉,后边铿锵有力。

师:读的不错,基本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基调。可是我有个建议,如果把“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荆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这些文字读的不但铿锵有力,而且语速加快一些,是不是会更好?大家还要注意“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句话的感情转变,这里是一种感叹,而且是一种反问的语气,要慢下来。大家试着读一读。

生读课文,师范读,生再读课文。

师:第二个问题:我刚才发现这一段里也有一个“横”字,我想听听大家对这个“横”字的理解,请大家先把这个字所在的句子找出来。

生:“横槊赋诗”。

师:谁来说一说?

生:注释上说是“横握长矛赋《短歌行》诗”。

师:我觉得这个注释有点局限了,我们把这个解释还原成一幅画,我总觉得这个画面有些呆板和单调,可能没有把苏轼对曹操这个人物的感情写出来。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

生:他能文能武,文武双全。

师:那苏轼要说的仅是“横握长矛赋《短歌行》诗”这样一件事吗?

生:不是,这只是一个缩影。

师:还有,他只是“横握”着长矛吗?在如此壮观激烈的生死之战中,这个动作好像有点僵硬。

生:应该是“纵横”的意思,“纵横天下”,驰骋疆场。“槊”也只是一种兵器的代表。

师:好!好!那我们接着往后看,还有哪些句子中包含苏轼的情感,我们把它们找出来。

生:“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一段表达了苏轼对于人生短暂、个体渺小以及仙愿难成的感慨,是一种个体面对广袤的宇宙和无穷的时空时常有的感慨。

师:你有哲学家的气质。这段话我觉得很熟悉,好像我们学过的那篇文章中也有类似的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生:“……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出自——。

生:张岱:《湖心亭看雪》。

师:你看,多相似呀,舟小,人更小。

师板书:舟:一叶、一芥。

人:两三粒、一粟。

师:那,就一直这样悲下去了吗?

生:不是。

师:是就不是苏轼了。苏轼也就是一个普通的政治失意者,不会赢得后人如此多的赞誉了。我们具体看一看。大家先一起把最后一段话读一遍。

师生齐读课文。

生自读课文,师巡视。

师:好。我们一起来总结。

生:第一对是“变者”和“不变者”。

师:可不可以再简练些?

生:“变”与“不变”。

师板书:“变”与“不变”。

师:你再具体谈谈,“变”的是什么?“不变”又指什么?

生:从“变”的方面来说,“逝者如斯”,一切就像这眼前的水一样,从来没有停止过向前流去,谁也阻挡不了,“盈虚者如彼”,月亮也按照它自己的规律一直阴晴圆缺,不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有丝毫的改变,而从“不变”的角度来说,“而未尝往也”,“水”还是水,无论怎样变幻,它仍然是这条江里的水,“而卒末消长也”,而月亮,穿越了多少时空,它仍然是哪个月亮,没有丝毫的缺损或者增长。

师:说的多好啊!可是为什么不说完?留着我说是不是,那我说吧:“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一句是一个结论性的句子,把从眼前的“水”与“月”中得出的道理普遍化了,谈到了“天地万物”,包括作者自己,都是一个“变”与“不变”的结合体,时刻在变化,但又终将归于永恒。那作者要通过“变”与“不变”表达什么啊?试着说一说。

生:从“而又何羡乎?”这一句可以看出苏轼将自己融于宇宙万物间,在他眼里,自己和眼前的水、月、乃至万物都是一样,既时刻变化,又归于永恒,没有什么可羡慕的,非常的旷达。

师:很好。我们接着看下一对矛盾。谁来试着说一说。

生:“取”与“不取”。

师板书:“取”与“不取”。

师:来,你分析一下。

生:“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一句是“取”。

师:不是说“虽一毫而莫取”吗?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万物,一切都有他们自己的主人,如果不是你的东西,你想“取”,据为己有,反而什么都得不到。

师:你我注定无缘,强求也没用。

生笑。

师:接着说。

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说的是“不取”,作者不刻意地去追求身外之物,陶醉在大自然的“清风”、“明月”之中,而这些东西,恰好是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可以随时随地供我们享用,作者完全醉身于大自然之中了。

师:“不取”反而比“取”得到的更多。

我们上面所说的都是在挖掘文字中潜藏的感情,这些我们前面说了,都称为间接抒情,《赤壁赋》这篇文章中有没有直接抒情的文字啊?请同学们首先将文章中文章中明显地表达情感的句子找出来,分别有哪些?请同学们按照顺序来说。

生:“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苏子愀然。”“客喜而笑”。

师板书:

“饮酒乐甚”——“苏子愀然。”——“客喜而笑”。

师: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其实这是这篇文章的情感变化过程,我们各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三个短语。

生:“乐、悲、乐”。

师板书:“饮酒乐甚”——“苏子愀然。”——“客喜而笑”。

(乐)(悲)(乐)。

师:很好。而且我们知道“饮酒乐甚”时的“乐非真乐”,“愀然”之后的“悲”是真悲,直到后来通过对宇宙万物之间的“变与不变”、“取与不取”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苏轼才真正“乐”了,终于敞开胸怀,一醉方休,“相与枕藉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板书:“饮酒乐甚”——“苏子愀然。”——“客喜而笑”。

(乐)(悲)(乐)。

(乐非真乐)(悲为真悲)(乐为真乐)。

师:关于《赤壁赋》这篇文章,我们暂时学到这里,但是这篇文章的可探讨之处,不仅于此,有兴趣的同学下去可以自己找找其他的资料看看。有一本书、一篇文章我推荐大家读一读,或许对这篇文章会有更深的理解:

师板书: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拼音复习课堂教学实录

生:养。

师:养的什么鸟呀?

生:鹦鹉。

生:黄鹂鸟。

……。

(学生齐读课题:珍珠鸟)。

生: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呢?

生:课文的第四、第五、第六节。

生: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起先……小桌上)。

生:先是、然后、再、后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引读:起先……随后……)。

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指名读。)。

生:“居然”。

师:谁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不由自主”。

师: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什么呼唤?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简析]。

小学英语教学课堂实录

二、导入师:描绘秋天,你会选择哪些景物、词语?生1:秋高气爽。生2:叶子下落。生3:菊米飘香。生4:肥硕的果实,叶子由绿变黄。

三、学生一起朗读课文你们认为读得怎样?生1:“青鳊鱼似的乌桕叶”读得不整齐。生2:没有感情。生3:“丁丁”读错字音。师:我们该怎样朗读这首诗呢?请看导读:“……深情絮语”(“深情”就是“有感情”,“絮语”就是“轻声诉说”)。

(可以边独立思考边写。)生1:1、2句露珠很美,伐木声很优美,环境清静。“满披”、“丁丁”、“飘出”用得好。师:“丁丁”为什么用得好?生:用声音来表现静。师:“飘出”能否改成“传出”?生:不能。因为“飘”有“轻轻地、慢慢地”的意思,更能体现出清静。学生齐读这两句。生2:3、4句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丰收的好季节,有肥硕的瓜果,“饱食”说明镰刀割稻谷割得很多。学生齐读这两句。生3:9、10句“轻轻”写出了渔人:依依不舍、看风景(描述:岸上长着芦苇,湖里游着小鱼,湖面上飘着小船。),渔人不忍打破幽静的气氛。学生齐读第二节,抽读“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一句,再齐读。生4:“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小鱼在捉迷藏。生5:“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读这两句。师:谁在吹笛?生齐答:牧童。生6:3、4句吃穿不愁,为农民带来幸福。生7:11句蟋蟀在跳来跳去。师:有没有听到过蟋蟀的声音?生8:12句水清、浅,鱼往上跳。

生:叫得遥远,可见辽阔。生3:“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怎样理解?师:指的是什么?生:夏夜的笛声。师:现在还存不存在?生:不存在。师:牧童不在?牧羊女梦寐什么?生:想着牧童的笛声。生4:为什么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生1:秋天是农民丰收的季节,家里果实很多。生2:还有其他三季,只有秋天才丰收。师:鸟栖息在树上歌唱,悠闲自在。

六、学生有感情地一起朗读整首诗。

七、分组各背一节,看哪一组背得快(先准备,接着尝试背,实在背不出可瞄一眼)。

八、作业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水的课堂实录

生:我们在雨中洗澡和妈妈用一勺水为我们四个兄弟淋浴。

(师板书:一场雨、一勺水)

(评析: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紧扣文中“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句展开的。教学伊始,让学生未入文境先有情,继而深入文本体会。)

师:好,本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两个画面,感受水的珍贵,请同学们轻声地读课文第二节,把你感受深的地方画下来,在旁边用简要的词语写出你的感受。

(评析: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培养高年级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既让学生学会快速浏览课文,又要求学生学会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每一句话,而且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生轻声读课文第二节。)

师:刚才书声琅琅,现在我们凝神思考。

师:同学们学得很投入,看得出来我们班同学已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同学们画的虽各不相同,但老师觉得都有道理。愿意说出来大家分享分享吗?随便说,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生:我画的是:“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我的感受是:只有在下雨的时候才洗澡,因为他们缺水。

师:他说得多有条理啊!先说书中的句子,然后说自己的感受。我看同学们听得也很认真,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话。

(投影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生齐读。)

师:(请刚才发言的同学)你圈了哪些词?

生:只有……才……

师:我们把“只有……才……”去掉读一读。

(生读)

师:有什么不同?

生:没有这个词,他们平时也能洗澡;有这个词,说明他们只有下雨的.时候,才能洗澡。

师:他们很少有痛快洗澡的机会。我们再来读这一句,想想应该怎么读?

(生再读)

师:想想这一句还有什么地方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

生:“痛痛快快”,只有下雨的时候才能有这样舒服的感觉。

师:你说得有理有据。我们再来读,强调“痛痛快快”。

(生读)

师:还有吗?就像他这样,说出来交流交流。

生:我觉得这句话中有人们对水的无限的渴望。

师:你能把这种渴望读出来吗?

(生读)

师:听她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这节中,还有哪些句子你感受比较深?

生1:第一句。人们对下雨天是多么期盼啊!

生2:“在雨中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雨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我的感受是:水不仅给我们解渴与清凉,还有快乐。

师:你说的就是我们在雨中的情景,你要突出的是哪些词?

生:奔跑跳跃,大呼小叫。

师:你来读一读。

生:(读)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

师:他们会怎样奔跑跳跃,会呼些什么?叫些什么?

生:他们会尽情地。

师:说得不具体。假如是你,你会怎样的跑、跳?会呼些什么?叫些什么?

生:我会把手张开,边喊边跑:“下雨了,下雨了!”

师:真快乐!

生:我会张开双臂,享受雨带给我们的快乐。

师:想得好!还有谁说?

生:我会仰起头,张开双眼、尽情地、快乐地奔跑,大声喊:“下雨真好!”

小学语文鸟岛课堂实录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生字,你会吗?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师:青海湖西部,有一个神奇的小岛。它既没有江南水乡的灵秀神韵,也没有大漠塞北的气势豪迈,却始终牵引着人们的目光。这个岛,就是鸟岛。上午,咱们已经远远的观望了鸟岛,鸟岛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鸟多)

(板书:鸟多),岛上的鸟究竟

师:打开课本,速读课文,想想那些自然段主要写了鸟岛的鸟很多?

生:二三。

师:把话说完整好吗?

生:第二三自然段写了鸟岛的鸟很多。

师:好极了。这是一句完整的话了。

『学生自己读书,老师提示:边读边画边想,看脑子里面能出现画面吗?』

交流:

生:我感觉一群一群说明鸟很多。

师:(板书)能不能具体讲讲你是怎么想的?

生:一群一群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师:你脑子里出现画面了吗?描述一下。

生:很多很多的'鸟,数也数不请,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

师:这么多的鸟,谁来读读?

(学生读书,老师评价:a,数不清的呀,该怎么读?b。听出来了,是挺多的,谁看到的鸟更多?)

『课件演示:一群一群的鸟飞过来』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很多鸟好像花瓣一样慢慢地从远处飘来,有的是很快,好像被风吹过来了。

生:好像排着整齐的队伍,鸟岛是个有着优美风景的地方,鸟儿们要在这儿停留下来。

师:鸟岛景色美丽,吸引着鸟儿们快点降落呢。书上怎么写的?

生:一群群鸟儿陆续从远方飞来。

生:不断地飞来。

师:它们边飞边叫,好像在说什么?

生:咱们赶紧到那儿吧,不然都累坏了。

生:你好,朋友。你好朋友!原来我们好像在这里相聚过呀!

师:恩,见到了熟识的朋友。

生:哇,这儿真美呀!咱赶紧降落吧!

生:赶紧把鸟蛋孵在这美丽的景象中,等我们的后代长大了也能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呢!

师:这是鸟妈妈们之间亲切的交流。让我们把鸟儿们迫不及待想降落的心情读出来吧!

『朗读』

生:我觉得聚和热闹都能感觉到鸟很多。

『板书:热闹聚』

师:选一个你喜欢的讲给大家听听吧。

生:我想讲聚字。要是一只两只就没法说聚了,很多鸟才能叫聚。我感觉这是很多的意思。

生:一群侯鸟聚在岛上,另一些鸟没有在岛上这不能叫聚

师:也就是说大家从四面八方都赶到这里来,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的。我还觉得各种各样也能说明鸟很多。就是许多种的鸟,如果不是很多鸟,就不会用各种各样来形容。

小学体育的课堂实录

生:想(学生积极地和老师一起投入到游戏当中去)。

师:下面让我们在一起来做一段韵律操吧,从而达到热身的目的。

师:同学们在游戏中都找到了自己的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它?(报纸)。

老师:同学们都知道,通过看报纸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增长知识,所以它是我们每个人的好朋友,同样,一张旧的报纸也能给我们带来快乐,今天我们就和它一起去找快乐,首先,咱们先比一比谁的本领大,看谁贴报纸跑30米报纸没掉下来,谁的本领就大。这样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速度快报纸就掉不下来,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报纸对折,缩小再试,从而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提高跑的速度。

生: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游戏。

师:同学们刚才老师发现你们的本领可真大,老师想你们还有更高的本领,现在就动起你们聪明的小脑袋瓜,看看你们都能创编什么样的游戏。(这一环节主要是给学生自主空间,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选一组游戏进行比赛,进一步提高学生投准的能力及竞争意识。)。

生:好。

师:咱们看一看都有哪些小动物?(于是师生听音乐在欢快的气氛中模仿小动物进行游戏。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一张报纸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师:创设情境,同学们现在是不是有点累了,下面就让我们乘上小白船,一起到银河里去放松吧!

生:好(于是同学们在音乐的伴奏下尽情地展示自己优美的舞姿,从而达到放松目的。)。

师:小结,师生再见!

拼音复习课堂教学实录

《字与拼音(五)》是拼音部分的最后一个单元,重点是对拼音部分进行复习,此外,还要学习两课《看拼音识字》。在复习时,可能会比较枯燥无味,所以在教学时,我用游戏串起整堂课,运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在笑中学。下面,我就这一单元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皮卡丘”这个卡通形象,告诉学生今天“皮卡丘”要和小朋友一起去“拼音王国”里旅游一下,并会带给大家很多拼音小星星。(教学一开始引出“皮卡丘”这个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调节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复习声母。

1、抢读声母。师出示部分难记的`声母,学生认读。

请学生拿出自制的23张声母卡片,按顺序排队,同桌互读互相检查是否排对了,读对了。

2、变魔术。出现半圆和小棒,变出b-d、p-q让学生加以区分,让学生也来变一变魔术。

3、多种方式练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赛读,齐读。提醒学生声母要读得又轻又短。(读得好的奖给学生小星星)。

三、复习韵母。

1、复习单韵母。每位学生拿出六张单韵母卡片,自己读一读,全班齐读。

2、同桌合作,把任意两张单韵母组合成复韵母。

3、游戏“排队”,把24个韵母按顺序排队。

4、多种方式读加以巩固。

(声母、韵母复习完后,做一下课间小活动)。

四、复习整体认读音节。

1、出示写有整体认读音节和一些可以拼读的音节卡片,请学生找一找。

2、游戏“看谁听得准,举得快”。

老师读,学生找卡片;同桌游戏,“皮卡丘”把小星星奖给合作得好的同座两同学。

3、集体练读。

五、复习“读一读”

1、出示“读一读”中的双音节词语。

2、小组合作拼读音节完后,把你会读的词语大声读出来,并带着全班同学读一遍。

小学《课文》心声课堂实录

师: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果真是这样的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穷人”,看看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否也如他们的物质世界一样“穷”。通过预习你们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吗?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生:本文的作者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的全部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不朽名著。

师:看样同学们的预习效果不错,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穷人》这则故事中去。

(播放课文影片。)。

师:

小学语文《麻雀》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人们常说,一回生,两回熟,三回见面是朋友。我们是第二次见面,但可不可以将“朋友”二字提前呢?(学生微笑着点头)虽然是第二次见面,可我心中早却已有了朋友的感觉。从你们的眼睛里,我看到了对朋友的笑意。既然是朋友了,那咱们就先聊一聊。告诉大家一件有意思的事:在我家的窗外,有一片小树林,每天早晨,我都回被一阵悦耳的声音从睡梦中唤醒。有一天,我想办法把这声音录了下来。来,咱们一块来分享一下,听,什么声音?(出示课件:一段悦耳的鸟叫声)

生:是小鸟的叫声。

师:平时,你们都见过哪些鸟儿?

生:(只有二、三个学生举手)

师:(微笑)我知道今天在这儿上课,和我们平时上课有很多的不同,在这么多的老师面前发言,而且要说普通话,的确很需要勇气。我转过身去,数一、二、三,勇敢的孩子赶快把手举起来吧。(教师转过身,背对着学生,数一、二、三,转过身来一看,有一、二十名学生把手举了起来。)

生:我见过鸽子。

生:我在校园里见过麻雀。

生:我在公园里见过黄鹂鸟。

师:是的,大自然中的鸟儿的确很多,但我们平时见得最多、最普通的鸟儿是什么?

生:麻雀。

师:对,就是麻雀。(一边说,一边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要读的一篇文章,题目也是——(教师指着板书的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再读一次。的确太不起眼了,可是就在它的身上,却发生了一段极不寻常的故事。那是怎样的故事呢?来,打开书,让我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好,开始。

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倾听,先后在黑板上板书:扎煞嗅绒毛)

师:我刚才听到这两边有几位同学在读这几个词的时候,稍微有点吃力。大家试着读一读。难不难?咱们一块读,每个词读两遍。

生:(读词)

师:刚才咱们读了书,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说说它给你的大致的印象?

生:(学生基本将课文内容复述了一遍,教师一边听,一边在黑板上板书关键词:掉、落、退)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让我们知道了故事发生在他们中间(出示小麻雀、老麻雀、猎狗的教具,分别放在“掉、落、退”这三个关键词上面,如图所示:)

麻雀

退落掉

师:(指板书)谁能看着他们,用比较简单的话再给大家说说这个故事。

生:在打猎回来的路上,一阵风吹来,一只小麻雀从树上掉了下来。猎狗看见了,想吃掉小麻雀。正在这时,老麻雀从树上飞了下来,落在了猎狗的面前。猎狗没有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往后退。

生:有,是第四、五自然段。

生:我也认为是第四、五自然段。

生:还有第三自然段也让我感觉特别紧张。

生:(微笑着点头)

师:好,让咱们静下心来,仔细默读这两段话。看看,从这两段话中,你看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些什么?一边读,一边拿出笔来在你认为很重要的地方画上横线,还可以将你想到的内容用简单的话写在句子的旁边。试一试,你能行!

生:(自主阅读,一边读一边尝试在书上圈点、做批注)

师:同学们稍停一会儿,我发现这两位同学很会读书。这位同学将自己看到的情景用笔画了下来;这位同学不仅画出了句子,还将自己想到的写在了旁边。大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读,好,请继续。

生:(学生纷纷拿出笔,在书上圈点、批注)

师:好了吗?可以了吗?

生:(还有四、五位学生仍然埋头写自己的感受)

师:没有写完没有关系,咱们现在换一种方式,把你的所思所想说给大家听,好吗?从这两段话中,你看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些什么?谁来说说。

生:(学生纷纷举手)我认为老麻雀非常勇敢,当猎狗要吃小麻雀的时候,它奋不顾身地从树上飞下来救小麻雀,它很了不起。

生:第三自然段。

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生:我看到的是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

师:是的。

生:我看到的是一只可爱的小麻雀。

师:对。

生:我看到的是一只孤单无助的小麻雀。

师:“孤单无助”?你看到了什么使你有了这样的感觉?

生:“它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

师:同学们,请看——(出示课件:动画展示的是小麻雀从树上掉下来的情景。背景音乐中有风声,和远处传来的犬吠)“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一只小麻雀从树上掉了下来,它刚出生不久,多么可爱。可此刻,它又是多么无助、可怜。一起读这段话。

生:(生有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

生:我从这儿看出来的:“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生读的时候,很动情,语音强调了两个“自己的”)

师:“自己的……自己的……”读得好。来,请你上来(教师握着学生的手,把她带到讲台前),你现在站的就是老麻雀站位置,看,你的前面是…….想想,在你的身后是……把你现在急于想说的话告诉我们大家。

生:我看到大猎狗正一步步逼近我的孩子,我不能让它吃了我的孩子,我要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它。

师:你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情景,请你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你现在心里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就把你现在的感觉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师:谢谢你让我们分享了你的感受。还有哪位同学想说一说吗?

生:我觉得老麻雀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心中充满了对孩子的爱。

生:我从这两段话也感受到老麻雀的母爱。

生:“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生:我觉得它当时飞下来的时候,什么也没有想,很快就飞下来了。

师:你感受到它的速度之快。请你读。(生读句子)

生:我认为老麻雀的心里一定很着急,它想赶快飞下去救自己的孩子。

师:你感受到了它心中的急切。请你读。(生读句子)

师:老麻雀心里为何这么急,它飞下来的速度为什么这么快?当时情况如何?

生:(读)“猎狗慢慢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师:我们读的时候,都感觉好紧张,更何况老麻雀当时正面对着这一切。来咱们合作来读一读这段话。(教师读描写猎狗的句子,学生读描写老麻雀的句子)

生:老麻雀太紧张了,它把全身的羽毛都竖了起来。它张开翅膀,挡在小麻雀的前面。

师:(指着板书)看,猎狗是如此庞大,老麻雀是这么弱小,可是它落在了猎狗的面前,落在孩子的前面,张开翅膀保护着孩子。谁想再读读这段话。

生:(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师:从这两段话中,你还看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些什么?

生:我觉得老麻雀从来就没有放弃过救自己的孩子。

师:你说得太好了!从哪里可以看到它从未放弃?

生:“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师:搏斗?(指板书)谁和谁斗?老麻雀用什么和如此庞大的猎狗搏斗?

生:老麻雀用自己锋利的爪子和猎狗斗。

师:程子玲,你坐在第一排,你看,(教师指着猎狗的牙齿)这是什么?

生:锋利的牙齿。

师:(教师指着老麻雀的爪子)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是啊,搏斗就将在他们之间展开。假如这场搏斗会进行,结果会如何?

生:可能都会被猎狗吃掉。

生:因为它不能看着自己的孩子被猎狗吃掉。

生:因为有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师:是的。来我们一起读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出示课件)。

生:(读)“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师:“这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

生:是它心中对孩子的一种深深的母爱。

生:是母爱。

师:是的(板书:爱),同学们的发言让我感受在这个世界上一个最深又是最浅,最复杂又最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当孩子遇到危险的时候,它的父母会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段话,你们想怎么读?。

生:(学生多种方式读第四、五段,最后齐读画线部分的句子)

师:在自然界中,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这爱的力量和爱的所在。请看(出示课件:动物的母爱;大海中信天翁妈妈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和鲨鱼搏斗的场景)

师:信天翁哪里是鲨鱼的对手,正如麻雀哪里是猎狗的对手一样。尽管如此,我们仍希望它们能有一个好的结局。那两只麻雀的命运又如何呢?一起读课文的6、7自然段。

师:同学们,作者屠格涅夫是一位充满爱心的人,当他看到这一幕,同样为之感动。(出示课件)请看,《麻雀》选自屠格涅夫的小说《猎人笔记》,在原文的结尾,其实还有这样一段话:是的,请不要见笑。对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对它的爱的激情,我是怀着虔敬之情的。我想,爱比死,比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它,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读到这儿,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呢?请写这张卡片上。

生:(在小卡片上写自己的感受)

师:谁想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我们来一起分享。

生:“虽然老麻雀知道自己不能跟猎狗搏斗,可是为了拯救自己的幼儿,却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全。救像妈妈对我们一样,为了能让我们读书去打工,直到很晚才回家,而且又要打理家务。我长大后一定要回报妈妈。”

师:是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生:我到现在发现母爱是多么伟大呀!好像老麻雀会不顾危险救它的幼儿的生命,真是一个好母亲。我非常感动。我都感受到母亲的温暖。”

师:这爱温暖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生:妈妈,长大以后一定会孝顺你的。因为我读完《麻雀》这篇短文,我想到母爱的力量真是伟大。

师:父爱也同样伟大。父母是让我们用心去珍爱的人。

……

师:这堂课到这儿就结束了,此刻,爱让我们的心彼此贴近。心中有爱,真的很好。

小学语文《水》课堂实录

生:我们在雨中洗澡和妈妈用一勺水为我们四个兄弟淋浴。

(评析: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紧扣文中“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句展开的。教学伊始,让学生未入文境先有情,继而深入文本体会。)

师:好,本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两个画面,感受水的珍贵,请同学们轻声地读课文第二节,把你感受深的地方画下来,在旁边用简要的词语写出你的感受。

(评析: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培养高年级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既让学生学会快速浏览课文,又要求学生学会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每一句话,而且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师:刚才书声琅琅,现在我们凝神思考。

师:同学们学得很投入,看得出来我们班同学已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同学们画的虽各不相同,但老师觉得都有道理。愿意说出来大家分享分享吗?随便说,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生:我画的是:“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我的感受是:只有在下雨的时候才洗澡,因为他们缺水。

师:他说得多有条理啊!先说书中的句子,然后说自己的感受。我看同学们听得也很认真,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话。

(投影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师:(请刚才发言的同学)你圈了哪些词?

生:只有……才……

师:我们把“只有……才……”去掉读一读。

师:有什么不同?

生:没有这个词,他们平时也能洗澡;有这个词,说明他们只有下雨的时候,才能洗澡。

师:他们很少有痛快洗澡的机会。我们再来读这一句,想想应该怎么读?

师:想想这一句还有什么地方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

生:“痛痛快快”,只有下雨的时候才能有这样舒服的感觉。

师:你说得有理有据。我们再来读,强调“痛痛快快”。

师:还有吗?就像他这样,说出来交流交流。

生:我觉得这句话中有人们对水的无限的渴望。

师:你能把这种渴望读出来吗?

师:听她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这节中,还有哪些句子你感受比较深?

生1:第一句。人们对下雨天是多么期盼啊!

生2:“在雨中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雨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我的感受是:水不仅给我们解渴与清凉,还有快乐。

师:你说的就是我们在雨中的情景,你要突出的是哪些词?

生:奔跑跳跃,大呼小叫。

师:你来读一读。

生:(读)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

师:他们会怎样奔跑跳跃,会呼些什么?叫些什么?

生:他们会尽情地。

师:说得不具体。假如是你,你会怎样的跑、跳?会呼些什么?叫些什么?

生:我会把手张开,边喊边跑:“下雨了,下雨了!”

师:真快乐!

生:我会张开双臂,享受雨带给我们的快乐。

师:想得好!还有谁说?

生:我会仰起头,张开双眼、尽情地、快乐地奔跑,大声喊:“下雨真好!”

小学《课文》心声课堂实录

师:你知道他是谁吗?(出示杨利伟图片)。

生:杨利伟。

师:关于杨利伟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知道杨利伟叔叔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飞入太空绕地球十四圈。

生:他是我国第一位乘坐飞船进入太空的人,为我国争了光。

生:飞船穿越“黑障区”,船体要经受多摄氏度高温的考验,他要承受比发射升空时更为难受的冲击力。

师:假如杨利伟叔叔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吗?

生:杨利伟叔叔你真棒!

生:杨利伟叔叔我佩服你!

生:杨利伟叔叔你真是一位大英雄!

师:他的妻子激动的对他说:我为你骄傲!(屏幕出示这句话)。

他的这次壮举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此时此刻,面对这位航天英雄,我也想充满自豪地说一句:我为你骄傲!

师:伸出手来,让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写下来吧!

板书:我为你骄傲。

注意:傲字的笔顺,先写横折钩再写撇,右边是一个反文而不是折文。

师: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把这句话送给了一位普通的小男孩儿,小男孩儿做了什么事情让老奶奶为他而骄傲呢?打开书,快来读读这个小故事吧!

师:请你自由读课文,要求:标出自然段,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我把文中的词语朋友请了出来,谁愿意读一读?

学生读词。

师:这位同学你真棒,注意到了这个璃字(出示卡片)单独读的时候它读二声,和“玻”字组成词后它就读轻声了,齐读。在这一课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呢?你能读好它们吗?(出示词语卡片:窗户、石头、打招呼、不自在东西、玻璃)。

师:读得真不错,看,刚才的这些词没有了拼音,你还认识吗?

学生读词。

师:开火车读生字。哪组愿意来试一试?

师:大家的识字本领可真棒,愿意为大家展示你朗读的本领吗?

师:谁愿意把这个小故事读给大家听?

学生一人一段读。

师:故事读完了,我们认识了故事中的两个人物:——(板书:老奶奶和小男孩)。

师:在读故事的过程中,你一定有所感悟,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奶奶,一个怎样的小男孩。(板书:一个()的小男孩一位()的老奶奶)。

先不要着急说,再认真的读一读这个小故事,相信你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不仅要会填,还要能从故事中找到自己这样填的根据。

生:(自读课文)师:先来说说小男孩儿行吗?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小男孩儿。他把老奶奶家的玻璃给砸碎了,逃跑了,后来他知道自己做的不对,又去攒钱还给老奶奶让老奶奶把玻璃给修上,还向老奶奶道歉了。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读读行吗?

小学《课文》心声课堂实录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胆小的小男孩儿,瞧第二、三自然段是这样写的……可后来他还是去道歉了。他后来也挺勇敢的。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诚实的小男孩儿,犯了错误主动承认错误了。

师:我想问问,你犯过错误吗?谁有勇气说说?

生:有一回我不小心把家里的碗打破了。

生:我也犯过和小男孩差不多的错误,有一回我和我哥在外面玩儿不小心把小卖店的玻璃砸坏了。

师:你当时心里怎样?

生:害怕妈妈说我。

生:害怕被别人发现,怕挨说。

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害怕慢点读,听听我是怎样读的,谁再来试试?

生:有感情朗读。

师:我感受到了小男孩儿的那份害怕和担心。又担心又害怕,最后小男孩还是去道歉,这也需要一种勇气啊!

谁能再读读第4自然段?

生: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师:什么是便条?(随机理解便条的意思)。

生:就是小纸条。

师:(随手从桌子上拿起一张纸条)这是便条吗?

生:摇头。

师:谁再说说什么是便条?

生:在纸条上写上自己想说的话,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意思。

师:恩,这回我听明白了。

这就是那张便条(课件出示便条的框)猜一猜,小男孩儿会在便条里写些什么呢?自己先想想,然后和小组同学商量商量。

生:讨论便条内容。

师:谁愿意说一说。

生:(反馈)老奶奶您好:前些日子,我不小心把您家的玻璃砸坏了,我害怕逃走了,我现在知道自己做错了,所以攒了七美元想赔给您,再买一块玻璃吧,对不起老奶奶请原谅我。每天给您送报纸的小男孩儿。

生:老奶奶您好:我就是那个砸破您家玻璃的那个人,我知道自己错了,我攒了七美元赔您放在信封里,真的对不起,请原谅我好吗?每天给您送报纸的小男孩。

生:……。

师:从你们写的便条里,我感受到了小男孩的真诚和勇于承认错误的那份勇气!

师:那么关于老奶奶你是怎样填写的?(教师用手指向黑板上的那个填空题)。

生:我觉得这还是一个好心肠的老奶奶呢,小男孩打碎了她家的玻璃,老奶奶没生气把七美元还给了小男孩,还给他一袋饼干,在袋子里有一个信封,在信封上还写着:我为你骄傲。

(教师板书“好心”)。

生:我觉得这是一位善良的老奶奶,因为小男孩犯了错误她都不愿意说他、责怪他。

(教师板书“善良”)。

生:我觉得这是一位慈祥的老奶奶,你看第二自然段和最后都写老奶奶微笑着。

(教师板书“慈祥”)。

(教师板书“和蔼可亲”)。

师:那你能读读吗?

生:朗读课文。

师:谁来读读六、七、八自然段,感受一下这样一位宽容的老奶奶。

生:朗读课文。

生有感情的齐读这句话:我为你骄傲。

师:老奶奶到底为小男孩做的什么事情而骄傲了呢?

生:为小男孩知错就改,砸了玻璃后他主动认错还赔了七美元这事而骄傲。

生:因为小男孩很诚实。小男孩逃走后他想了想又去承认自己的错误了。

师:是啊,老奶奶为小男孩知错就改、诚实的品质而骄傲,这是老奶奶对小男孩的一种宽容,更是一种鼓励,我想这句话对小男孩的一生都会有影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课文》心声课堂实录

过程:

(屏幕出现课题及月光水面树影图景)。

师: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上的课叫《二泉映月》,大家回去都读了,是吧?其实啊,我不说,你们也知道,《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但是,还有一点,如果我不说,可能你不一定知道,《二泉映月》它不光是一首二胡曲,实际上它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非常著名的风景,这个可能我们不一定清楚,是吧?除非你去过无锡,去过惠山,你才知道:哦,“二泉映月”是一个风景点,非常著名。但是实际上在咱们今天的这篇课文当中就有不少地方在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这样,打开课文,自己大声地朗读《二泉映月》这篇课文,完了,做一件事情,做一件事情,把你能够发现、能够找到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话都找出来,行吗?(行)明白了吗?(明白了)好,自己读。

生(齐):《二泉映月》―――。

师:哎,自己读自己的。读吧。

(学生读,教师巡回指导。)。

生:第一处在第二自然段的……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

生:第二处在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水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师:非常好。这一处我说过,不用心去感受,不一定找得出来,赶紧把它划下来,赶紧。但是,最容易的一处,你们却没有发现。最容易的那一处,谁来?哎,这位。

生: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师:太好了,划下来。划好了?(好了)好,你看,就在写“二泉映月”的过程当中,作者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地写到了四处二泉映月的这一番风景,好,把笔放下来,抬头。王老师做了一件傻事,本来这件事应该你们做的,我把刚才你们读过的四处当中描写二泉映月风景的那些优美的词语都摘了下来。我们来看(屏幕出示八组词语)―――自己轻轻地读一下,自由地读。好,谁来读读这些词语?咱们这样,两个两个地读,两个是一组,咱们一组一组地读,来,谁来读第一组?谁来读第一组?嗯,你是看不见吗?看得见为什么不举手呢?中敢读吗?是不敢读吗?不是,那为啥不举手呢?第一组你读,好吗?行吗?来把手举起来,哎,好,请你读,请你读。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生:茫茫月夜,月光如……如银月光。

师:不慌。你看,茫茫月夜(示范)。会读吗?再读。

生:茫茫月……夜,

师:不对,茫茫月夜,再读。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好,来,谁再来读这一组词语?谁来读?来,你来读,好吗?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来,再来,啊,来,读得非常正确,没念错一个字,但是能不能读出一种感觉来?两个词连在一起,你看,你看到的是茫茫的月夜,你看到的是如银的月光,能不能把这两个词连在一起,读起一种感觉来?来,咱们再试验一下,好吗?来。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有点感觉啊,我知道,你想读得慢一点,试着读得慢一点,是不是啊?因为你已经找到了一种感觉,来,把这份感觉再读一遍,好吗?来。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不用怕,来,接着读。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嗯,好,后面那个字感觉读得更好。当你读到“茫茫”,你就想“茫茫月夜,如银月光”(示范)。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好,就是这样,就是这种感觉,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预备,“茫茫月夜,如银月光”,读。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太好了,就是这种感觉。来,第二组谁来读?

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好,那个声音,那个感觉,就像是“一泓清泉,……”,来,一起读:一泓清泉,静影沉璧。读。

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再读:一泓清泉,静影沉璧。读。

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生:我看到了:在静静的月夜,月亮沉浸在水中。

师:月亮沉浸在水中?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到月亮就浸在水中?

生:静影沉璧。

师:静影沉璧指的就是……。

生: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水中。

师:是啊。你知道那个“璧”指什么?

生:璧,指……老师,可不可以请你告诉我?

生:我觉得可能指月亮像玉佩一样皎洁,皎洁的月亮倒映在水中。

师:呵呵,太好了。掌声。(掌声)老师可没告诉你啊,是你告诉老师的。厉害。那个月亮,那样的皎洁,那样的清纯,就像是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一样。这种感觉是如何来的?美啊,大家把它读出来:一泓清泉,静影沉璧。读。

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太好了。要把这八个字和两幅图画,读到你心里去,……在你面前出现的是那缓缓流淌的一泓清泉,就在那个泉水的底下,那个皎洁的月亮的影子像美玉一样倒影其中:一泓清泉,静影沉璧。读。

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好。接下去谁来读?第三组谁来读?第三组,好,这边的,谢谢。

生: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师:来,最后一组谁来读?最后一组。

生: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不要换气,把整一口气连在一起把它读好来,来,再来一遍。

生: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两个词语之间也不要换气,你听老师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再读。

生: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对,就是这种感觉了。来,我们一起读,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读。

生: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生:一段话。

师:一段怎么样的话?

生:美妙的话。

师:美妙的话,美妙的话就是一首……。

生:诗。

师:诗啊。(问另一生)在你眼前仿佛变成了什么?

生:一幅美丽的图画。

师:什么叫如诗如画?这就是。咱们能不能把这种如诗如画的感觉连在一起读一遍?茫茫月夜,如银月光。读。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什么感觉?

生1:美。

师:什么感觉?

生2:妙极了。

师:什么感觉?

生3:跟他们一样。

生4:有些**。

生5:实在是太美了。

生6:很好看。

生7:一样。像在梦境中一样。

生:只意味着可惜。

师:只意味着什么?

生:孤独。

师:只意味着什么?

生:孤单。

师:只意味着什么?

生:十分惋惜。

师:……因为他什么都看不见。在他的眼前有的只是黑暗,有着孤独,除了黑暗,还是黑暗,除了孤独,还是孤独……就在那个八月十五,中秋之夜,阿炳再一次来到了二泉池畔。孩子们,读课文,把目光聚集到阿炳在二泉池畔的那一个特写镜头上,孩子们,仔细地看,仔细地看,看,这个时候的阿炳,他正在做些什么,他正在想些什么,把这些话划出来,再用心地读一读。

生默读、划。

师:划完了以后,大声地读一读啊。(生自由读)。

师:看到什么?阿炳****这些镜头看到什么?看到了吗?把你看到的说出来,把你看到的说一遍。

师:好的,你看到了什么,读给大家听。

生:我看到了阿炳在回忆他自己的人生路程。

师:那是怎样的人生旅程啊!

生:那是非常地……非常地伤心,嗯,也非常地无人倾诉。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阿炳他……。

师:不是小阿炳,已是大阿炳了。

生:他情绪激愤,他在倔强地呐喊着。

师:来,我们马上**,把你们看到的阿炳的特殊镜头读出来。预备,“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读下去。

师:谁能把你们刚才读到的长长的三句话,读成一个词?……读成一个词语。而这个词语最能概括三句话。

生1:我觉得是坎坷。

生2:坎坷。

生3:坎坷。

生4:坎坷。

生5:坎坷。

(师板书:坎坷)。

师:一起读,预备,起。

生:坎坷。

师:再读。

生:坎坷。

生:在第三自然段的“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来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师:是的。那么长的一句话,写的只有一个,一起读----。

生:坎坷。

师:谁来?谁来?

生: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师:是啊。你读的这一句话,写的只有一个词,读---。

师生:坎坷。

师:还有吗?还有。

生: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师:一个词,读。

生齐:坎坷。

生:还有就是“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是啊,那就是在音乐当中的---坎坷。真好。还有吗?还有吗?是啊,书上的确没有了,可是,还有许许多多的坎坷,它虽然没有写在书上,却一定写在我们的心上。闭上眼睛。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跟我们已经比较遥远了,是的,我们要走进阿炳的生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并不是没有可能,只要我们能发挥我们的想像力,让自己的感情跟阿炳一样的去***,我们照样能够走进七十年之前阿炳生活的那一刻。好,大家看,大家看,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出去卖艺,你看,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阿炳卖完艺以后回来了,拖着沉重的步子回来了,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阿炳?也许,阿炳在卖艺的路上,不小心撞翻了一筐水果,于是你又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就在阿炳自己那间破旧不堪的茅屋里边,又饥又渴,阿炳病倒在自己的床上,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阿炳?也许……还有很多也许……来,睁开眼,睁开眼,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画面写下来,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坎坷的场面写下来。

(学生写,教师巡回指导)。

师:好,来,停下手中的笔。是的,阿炳有很多心酸的往事,我们也不可能亲身去体验阿炳那个曾经有过的坎坷,但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用自己一颗善良的富有同情的心,借着想像的翅膀,可以穿越历史的时空,走进阿炳的那一段生活。孩子。

生:阿炳顶着大风雪来到街道的一个小角落里,拉起了二胡,他拉得那样认真,那样专心,但是,没有一个人走过来听他,甚至有一个人说阿炳是傻子,但是他们永远也不知道,也不可能体会阿炳内心**的**。

师:孩子,这就是什么?这就是什么?孩子,你来说。

生1:坎坷。

师:对。

生2:坎坷。

师:是。你已经用自己的心经历了一回阿炳的坎坷。来,你来。

生: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踩着积雪去卖艺,这时的阿炳是多么可怜,又是多么孤单,但是阿炳没有屈服,不停地向前走去。

师:为了生活,为了生机,他只有向前迈去。是啊,这是什么?这是什么?

生1:坎坷。

生2:坎坷。

师:谁能按这个方法再来给大家念。来。

生:下雪了,孩子们都在屋外玩雪娃娃,阿炳却在他的茅屋里冻得直哆嗦,因为他的被子已经破旧不堪了。

师:是啊,他多么希望能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啊。但是,他没有。这就是什么?

生:坎坷。

师:**********。来,你来吧。

生:一年四季,阿炳不管严寒酷暑,他都要去街头卖艺,有几天,连口水都喝不上,他是那样的饿,那样的渴,那样的冷,这就是坎坷。

生:阿炳住在破旧不堪的茅屋中,他已不知道是白天还是黑夜,四周静得可怕,唯有轰隆隆的打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还有猛烈的台风吹着他那破旧的衣裳,他又饥又渴,因为雨水经过,打湿了茅草屋地板,传来了阵阵打喷嚏的声音,这就叫坎坷。

师:这就是坎坷。是啊,你们看到,你们听到,你们感到的.,那全是阿炳的一段坎坷经历。……当这些画面一幅一幅地呈现在阿炳面前,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一起读,“渐渐地,渐渐地”,读。

师:全体女同学,我们一起读,“渐渐地,渐渐地”,读。

师:全体男生,我们一起读,“渐渐地,渐渐地”,读。

男生:全体女同学,我们一起,“渐渐地,渐渐地”,读。

师:好的,我们一起读。起。

(播放《二泉映月》音乐,全体静听。)。

师:好,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了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什么感觉?

生:真美。

生:它好像在哭泣。

生:它好像在叹息,*****,他的经历很坎坷的。

生:有美妙的感觉。

生:好像想要人睡觉的。

生:我感受到了他坎坷的经历,我同情他。

生:我感觉到了这首乐曲表达了阿炳当时的心情。

生:我感觉到了《二泉映月》就是一首曲子,如果阿炳没有这个坎坷的经历,他就不会拉出这个曲子来。

师:你们都是阿炳的知音。是的,你们想说的,你们要说的,书上有长长的一段话,把它找出来,自己好好地读一读,课文当中直接来描写《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那一段话,慢慢地读一读。

(学生自读)。

师:自己读自己的。

师:来,谁来读一读《二泉映月》的开始部分?你来读,《二泉映月》的开始部分。开始。

生: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师:这是乐曲的开始部分,我们一起来读,“起初,琴声委婉连绵”,读。

生齐: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师:谁来读乐曲的高潮部分?乐曲的高潮部分。

生: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我们一起读。“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读。

生齐: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接下来的,自然是乐曲的尾声部分。预备,读。

师:是啊,孩子们,***这一首著名的《二泉映月》,(音乐再次响起),大家听,(示范)“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孩子们,让我们再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走进《二泉映月》,“起初,琴声委婉连绵,”读。

生齐读上面一段(音乐不停),高潮部分师生齐读,尾声教师读。

生:*********。

生:泉声。

生:还有阿炳对自己师父的思念。

师:是啊,还有*****也像这琴声一样在二泉池畔久久地回响。还有什么?

生:还有阿炳伤心的哭泣声。

师:还有什么?

生:还有阿炳的心声。

师:还有阿炳怎样的心声,你懂吗?

生:他的心声是对人生的坎坷经历,伤心的哭诉。

生:还有倔强的呐喊声。

生:还有阿炳对命运的抗争。

师:是啊,********都是阿炳的那一片。

拼音复习课堂教学实录

生:想!

师:那就请小朋友们自己去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像,看看自己的头脑中会出现什么?(各自朗读想像)。

生:我好像看到山上的小树长高了许多,还长出了许多叶子。

生:我好像看到田里的禾苗变得更加绿了,后来又长出了许多稻穗。

生:我好像看到小河了,小河上洒满了阳光,闪闪发亮可漂亮了。(学生尽情地说,学生说到哪,教师就相机出示有关的句子进行教学。同时指名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在原有的板画上进行创造性地画,并让学生多次进行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小朋友们的想像力可真丰富。那么,阳光到过的地方是不是真的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了呢?(课件展示小树、小河、禾苗发生变化的过程,教师配上音乐伴以深情地朗读)。

师:小朋友们,你觉得阳光怎么样?

生:我觉得阳光的本领很大。它能使这么多的东西发生变化。

生:我觉得阳光很厉害,我很佩服它。

生:阳光的作用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世间万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而且阳光还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如果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活了。(教师带领学生给予这位同学最热烈的掌声)。

师:是啊,阳光的本领很大。想想看,阳光除了让小树、禾苗、小河发生了变化,他还使那些东西也发生了变化?(出示句式“因为有了阳光,更……”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课件展示图片加以帮助。)。

生:花坛里的花,因为有了阳光,更红了。

生:竹竿上的衣服,因为有了阳光,更干了。

生:天空中的小鸟,因为有了阳光,飞得更高了。

师:这些,都是谁的功劳?你想对阳光说些什么?

师:阳光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好处,我们能不能再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

生:能(让学生带着对阳光的喜爱、感谢和佩服的情感,齐读——互读)。

拼音复习课堂教学实录

一、课前激趣,融洽师生关系。

生齐答:学生。

师:我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教师。

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生齐答:孔子和《论语》。

生齐答:有兴趣。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作品。

师:好,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部分章节――《论语》十则。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请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十则》。

(生放声朗读)。

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孔子说。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生1: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读书卡,全班交流,资源共享。(多媒体出示“作者作品”读书卡)。

(讨论交流,填“作者作品”读书卡)。

生2: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他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回到鲁国。

生3: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生4: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誉为“贤人”,文中说到子路、子贡都在72位贤人之列,孔子去世了,这些人为他守了3年的墓。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徒弟的言行书,由若干篇组成。全书今本486章,本文选取了10章。虽只是一个零头,但也可看出这本书形式上的特点,分为两个方面:1、关于学习态度及方法的;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这样写体现了“古为今用”的原则。

生5: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四、读准节奏,读出文言韵味。

师: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

(生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看看你是否读准了字音。

(一生范读课文)。

师: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1:第一则中的“说”同“悦”,应读作“yue”;第五则中的“女”同“汝”,故读作“ru”。

师:“女”在这里为什么读“汝”?

生2:因为它是通假字。

师:什么叫通假字,谁来说说看?

生3:《童趣》中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中的“强”同“僵”。

生4:举一反三。

师:你知道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吗?

生5:孔子。

师:好,注意了平时的课外积累。孔子在本文中也提出了许多学习和做人的秘诀,请大家细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文言的韵味。读准了节奏,文言文就读懂了一大半。大家可分四人为一小组互读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抄写到你的“难句理解”类读书卡上,然后小组讨论。读书时看谁摇头晃脑摇得好。(多媒体出示“难句理解”读书卡)。

(生摇头晃脑地读)。

师:刚才,我看见同学们在下面读得摇头晃脑,听起来很有韵味,谁上台来摇一摇呢?

生6:(摇头晃脑地)朗读第1则。

师:很有味道,如果坐在那把椅子上,戴上一幅老花镜,就更像老先生了。

生7:(踱着方步)朗读第3、4则。

师:他是一个踱着方步的孔子。

师:我们一起读一遍,好不好?

生齐读。

师:有没有小组解答不了的问题提出全班讨论?

生8:前几则比较好懂,第八则意思我不太理解。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帮他讲解一下?

生9:曾子说:“士人不可以没有宽广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

生10:成语。

师:大家能不能从文中再举几个例子?

生11:温知知新。

生12:见贤思齐。

生13:学而不厌。

生14:循序渐进。

师:有的同学已将这些成语写在了读书卡上。《论语》中的成语非常丰富,大家下课之后可设置一个“《论语》与成语”专题进行摘抄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多媒体出示:《论语》与“成语”读书卡)。《论语》是为现代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我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下面来看一看。(网页显示《论语》中的成语。)。

师: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要求背出文言文的韵味来,而且谈谈你的感受,提出你的问题。

生16: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师:这样理解还只是字面上的意思,那更深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17: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意志是不是坚强。也就是古诗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还有哪些同学来背、来读?

生18:(背诵“曾子”篇)这句话是说:人都要有坚强的意志,要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即使是付出了什么,那也是值得的。

生19:学习态度类、学习方法类、思想品德修养类。

五、读后思辨,读出个性见解。

师:在上一节课的自由背诵中每个人的喜好各不相同。因为每人的生活。

拼音复习课堂教学实录

教研室按:

这节课“活动性”很强。一上课即进行“三分钟口头表达”活动,《生命无草稿纸》的美文选得好,演说得也好,真有点令人陶醉。老师能重视对学生的选材指导,而不是“放羊式”地完成任务了事,效果就是不一样。这“美文”给学生的思想、写作两方面的启迪肯定是很大的。

一节课要上得好,关键是教师素质,而良好的素质来自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来自观念更新,与时俱进。教师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若有好的课例或精彩片断,请整理出来随时向县局教研室投稿。让我们好课共赏,切磋提高。

教学目标 :

1、完成课文第10、11段的学习。

2、理解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方式:活动性阅读教学。

教学步骤 :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现在是课前三分钟活动时间。请轮到今天登台的同学上来。

生:尊敬的老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朗读一篇短文,它的题目是《生命无草稿纸》。

小时候练书法,开始我都是用废纸来写。学了很长时间,但一直没有大的长进。父亲的一位书法家朋友对我父亲说:“如果你让孩子用最好的纸来写,他可能会写得更好。”父亲便叫我按照书法家朋友所说的去做。果然,没过多久,我的字进步很快。父亲很惊奇,去问那书法家朋友。他笑而不答,只在纸上写了一个“逼”字。父亲顿悟:这是让我因惜纸而逼迫自己写好字。

的确,平常的日子总会被我们不经意地当作不值钱的“废纸”,涂抹坏了也不心疼,总以为来日方长,平淡的“废纸”还有很多。实际上,这样的心态可能使我们每一天都在与机会擦肩而过。

记得有一则谚语是这样说的:“如果你想过河,请先把帽子扔过去。”因为帽子己在那边,你别无选择,只能想方设法地过河。正是有了“逼迫”,人才会尽全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兵家所谓“置于死地而后生”也是这个道理。

生命并非演习,而是真刀真枪的实践。生活也不会给我们“打草稿”的时间和机会,人们一页页漫不经心或全心全意写下的“草稿”,都会成为人生无法更改的答卷。

(大家静静地享受这美文……)。

师:确实,生命并非演习,而是真刀真枪的实践,希望我们能过好、过充实每一天。请大家用掌声感谢这位同学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精神享受,谢谢。

师:今天这节课的任务是学习课文第10、11段,理解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请同学们打开课文。

师:我们先来分角色朗读第10段。(两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进行朗读)。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点评一下刚才三位同学的朗读。

生:我认为三位同学朗读得不错,语气上能够体现出掌柜和酒客对孔乙己冷漠,体现酒客对丁举人的敬畏,特别是读到“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这句话时声音颤抖更能体现对丁举人的敬畏。

师:好,点评得不错。

师:(出示幻灯片)现在我们围绕着第10段,完成下列问题。形式是分组进行抢答。

生:我们回答第二题:“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这句话透露了丁举人的心狠手辣,非常残忍。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从上文可以知道,孔乙己不是大盗,只是小偷,偷的仅仅是书呀、纸、笔之类的小东西,他去丁举人家偷东西也只是偷小东西,而丁举人把他抓住后打一下也就罢了,可是却打了大半夜,而且打折了腿,可见丁举人的心狠手辣,非常残忍。

师:说得太好了,给点掌声鼓励。

生:我们小组回答第一题:“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这句话透露了丁举人是一个有权有势,凶狠霸道的人。

师:何以见得?

生:从“竟”字可以看出,孔乙己会偷到丁举人家去是自己发昏,出乎大家的意料。还有“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这句话的语气中可以看出大家对丁举人的敬畏之情。

师:分析得好!

生:我们组回答第三题:酒客与掌柜的对话,反映了当时人心之冷漠,侧面写孔乙己的遭遇,丁举人的残忍,心狠手辣。

师:现在仅剩第四题了,哪个小组能回答这个问题?

当时科举制度造成了两种读书人,少数爬上去的成为残酷的压迫者,多数爬不上去的成为悲惨的牺牲品。读书人为追求功名而苦读经书,不过是拿经书作为敲门砖,一旦爬上去,就根本不讲仁义道德,就是残酷的统治者。因此,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是尖锐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

师: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11段的内容。我们还是来进行分角色朗读,一位同学扮演孔乙己,一位同学扮演掌柜,一位同学读陈述部分。

师:三位同学已经朗读完课文,请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难为那位同学,这么一个阳光男孩,要读出孔乙己那饿得有气无力的语气,我觉得他们读得相当不错。

师:这位同学的点评很好,而且使用了一个很时尚的词“阳光男孩”。

师:下面我们研读第11段。上一段我提出问题大家思考回答,这一段由大家来研读、质疑、剖析。研读这一段要能说出记叙的几个要素,还要能运用比较阅读法,将此段与孔乙己第一次出场的情景对比着研读。下面属于我们的自由学习、发问、讨论时间。

师:时间到,等一下同学们把自己四人小组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先请第7小组的同学说出本段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生:时间——中秋过后的一天的下半天;地点——咸亨酒店。

人物——孔乙己、掌柜;事件——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形。

师:再请第4小组的同学找出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时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比较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的情景。

生:我们小组制作了一张表,通过投影机就可以展示。投影机展示。

师:请同学们想想孔乙己前后两个细节动作描写的动词“排”、“摸”各自好在哪里?请一位男同学来表演一下。

一男生上台,用九个硬币作道具。表演“排”字时,只见他把九个硬币一个一个仔细地摁在桌上成为一排,脸上露出得意的神情。表演“摸”时,他分别从四、五个口袋里摸了很久才凑齐四个大钱放在桌子上。

师:感谢这位同学的精彩表演。

现在大家可以更加形象地理解“排”和“摸”这两个动词好在哪里了。“排”体现了孔乙己在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面前的得意炫耀的神情。“摸”体现了孔乙己生活每况愈下,穷困潦倒的情形。下面我们开始质疑。

生:请问“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除交代时节气候外,还有什么作用?

生:写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更增加一种悲凉的气氛。

生:写小伙计“靠火”和“穿棉袄”有何用途?

生:说明天气寒冷。

生:我来补充,说明天气寒冷,反衬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

师:补充得好!

生:掌柜一见孔乙己即讨债,仍然和平常一样取笑,这体现了什么?

生:表现掌柜的唯利是图。

生:表现掌柜自私冷漠,毫无同情心,看见孔乙己这样了还只关心他的钱。

生:通过孔乙己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怎样的性格?

生:可以看出孔乙己爱面子,自欺欺人,迂腐麻木。明明腿是被打断的,却硬说是跌断的。

生:从文段中可以看出哪一个词最能体现人心冷漠,社会无情?

生:“笑”字。

师:我们的讨论、质疑到此结束。老师来总结一下,第10、11段这两段文字,先从侧面描写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的遭遇,再从正面描写孔乙己身残气微,不复聊生的惨状。孔乙己到了这个地步,赏柜等人仍然拿孔乙己来取笑,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更表明当时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令人窒息的地步。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相当不错,希望以后再接再厉。

师:下面布置今天的作业 :完成课文练习二、三题。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