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幼儿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培养心得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策略论文(优质5篇)

时间:2023-10-02 20:07:12 作者:雁落霞 毕业论文 2023年幼儿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培养心得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策略论文(优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幼儿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培养心得篇一

摘要:众所周之,现在的家庭几乎都是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有的甚至还有保姆或得到其他更多的人的照顾和关爱;所以,幼儿在生活自理上很差,有的可以说是一点也不会,在行为规则意识执行能力方面都很欠缺。因此,孩子入园后的盥洗、解便、进餐、午睡等环节就成为小班教师工作的难点,同时也是我们生活常规以及行为规则意识建立的关键环节。《幼儿园教育纲要》中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的第九条--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其中: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因为幼儿进入幼儿园,改变了他原有的生活环境,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习惯相对容易;另外小班幼儿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这一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进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件,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小班的常规及行为规则意识建立好了,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学习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学习自我管理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最初阶段,是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幼儿种种健全心理的重要时期。抓住幼儿期这个黄金季节,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规则意识,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新生入园是幼儿从家庭个体活动进入集体活动的开始,是他们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着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凡是儿童能够学的而有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幼儿园也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培养幼儿,使其形成一定的社会规范,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儿童成长为社会人,必须面临在众多的规则中适应,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新《纲要》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教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通过学习思考,我们认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重在让学会自主管理。

小班幼儿入园不久,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一样的学习和生活影响,许多幼儿身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行为问题,加上幼儿年龄小,行为自控能力差,认知水平的局限性,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幼儿不能理解和接受,因此常常出现行为上的偏差,都有些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遵守集体的规则。根据幼儿的现状,我们应该注意对幼儿的需要给予满足,对他们的不良行为给予制止,促使他们生活在一个和睦、相互给予爱的环境之中,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则意识。因此,在小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形成一些规则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环境教育

创设互动环境,促进幼儿生活规则意识的形成幼儿园里有秩序、整洁欢乐的教育环境,有规律的生活、人与人之间文明友爱的相互关系是培养幼儿良好规则习惯的重要条件。环境是最好的老师,适宜的环境能引领幼儿自主地参与。我们就在走廊和活动室内进行了相应的环境创设;以吸引家长和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图书区我们为幼儿提供良好行为习惯和幼儿礼仪交往方面的书籍。在我们对幼儿进行讲解和孩子们在翻看的过程中,让幼儿对良好行为和幼儿礼仪有个初步了解。我们还把礼仪规则教育每个方面的内容画成图片,装饰在教室的各处墙面上。墙上那热情待客的小白兔、排队喝水、洗手的各种小动物形象都深深吸引了孩子们,感染了他们。我园设置的“礼貌用语”告示牌,将日常礼貌用语布置在幼儿园的各个醒目的场所。早上来园主动问老师好的宝宝,我们就会把宝宝的照片张贴主题墙上,成为大家羡慕的“小明星。”活动室内“幼儿园里我最棒”栏目的创设吸引了全体幼儿;我们把班里孩子们应该遵守的幼儿行为规则,用图片的形式张贴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看到图片中的自己和同伴非常的兴奋,照片贴在这里,对于孩子们是约束,同时更是激励。不用太多的说教,孩子们就明白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二、活动教育

一日活动渗透随机教育,逐渐形成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规则意识不是教师强加于幼儿的,而是需要幼儿通过认知、理解而产生的一种正确的、自发性的外在行为表现的活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对幼儿多观察,多注意,随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做到及时发现,给予及时表扬鼓励及纠正,让幼儿的良好行为得以巩固并发扬。活动中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任何规则意识的养成,必须通过幼儿亲眼看、亲耳听、亲身实践,通过在多次体验中反复积累,最终把外在的行为表现真正内化成稳定的心理品质。我们开展的具体活动有1、“我最棒”主题活动;2、“礼貌宝宝”体验活动;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实践活动。在开展活动中,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方法:

1、设标志法。对刚入园的孩子选择他们自己的照片,作为自己毛巾、水杯的标记,做到不随便使用别人的毛巾、水杯;并把班级常用物品贴上幼儿熟悉又喜欢的动物图片固定好摆放的位置。例如在各个活动区贴上不同的标志的图片,让幼儿简单了解各个活动区的内容、玩法以及规则等。活动后能按图片标志进行归类整理。多次实践操作后,使幼儿对摆放的位置产生深刻印象,以至不会弄错。

2、榜样示范法。采用有趣的榜样法,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如在幼儿点名时,教师先点能力较强的幼儿,请他做示范,并及时给予肯定;由于幼儿好模仿的特点,鼓励其他幼儿大胆模仿,既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又使幼儿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很容易掌握一些生活常规。

3、儿歌比喻法。在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时,我们经常结合幼儿各环节的情况,创编通俗、易懂的儿歌内容,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帮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要领。如洗手儿歌“水龙头,哗啦啦,洗手指,洗手腕,手心手背搓一搓,甩甩小手擦干净。”还有午睡儿歌:“睡觉啦,先尿尿,再学小猫轻轻走,嘘…嘘…。”这些儿歌简单易记,受幼儿喜爱,也使他们能逐步掌握了洗手、午睡的方法与要求。4、游戏活动法。利用幼儿喜欢的教学游戏开展活动。如在组织玩“开火车”的游戏时,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小手一个一个迅速的搭着肩膀排成一列火车(纵队),不仅排队速度快了,一些喜欢乱跑的孩子也很快的加入到火车的队伍中来。这样反复的游戏,让幼儿知道自己行为要和集体保持一致的规则意识。在音乐游戏“拔萝卜”活动中,以“扮演其中角色”的形式开始,礼貌邀请同伴来帮忙的情景展开,使幼儿体会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同时感受劳动后的喜悦,从而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让幼儿逐渐养成在园一日生活的各项常规习惯。

幼儿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培养心得篇二

陈玲芳

(福建省建阳市实验幼儿园)

摘要:自主游戏是目前很多幼儿园进行幼儿教育活动的主要途径。自主性游戏更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所以成为幼儿喜欢的游戏方式之一。依据自主性游戏的特点,提出了创设与幼儿年龄相适应的游戏环境、创设有助于稳定幼儿角色的游戏标志、创设不同幼儿不同游戏所需要的游戏材料的观点,并从意识培养、规则产生、规则遵守、规则强化、规则内化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自主性游戏中规则意识培养的途径。

幼儿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培养心得篇三

关键词社区环境;幼儿;规则意识

一、走进社区,感受和体验规则

社会行为规则的培养是社会领域教育中一项重要的目标,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社会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行为。幼儿年龄小、模仿力强,对各种行为都带有具体形象性,当他们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不由自主地学会了其中的一些行为和习惯。相反,不论你怎么教,抽象的教学效果都不如他们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和感受的效果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所以,教师要带领孩子走进社区,让社区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让他们感受到规则的存在,萌发幼儿的规则意识。如《参观超市》、《参观小学》、《热闹的马路》、《参观银行》、《参观农贸市场》等,这些活动都很直观、形象地让幼儿感受到许多规则的存在,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教育很实用,也很具有感染力,能够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互动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教学形式,平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参与社区活动,充分利用社区环境和幼儿进行互动,让他们体验规则,使之在玩中感受社会规则的存在,从而萌发幼儿的规则意识。例如,带领幼儿走进社区,在小区里与花草、喷泉拍拍照,体验社区环境的美;秋天带领幼儿捡树叶,在草地上打打滚,玩玩游戏;和小区里的爷爷奶奶玩一玩健身器械;到超市去买一买东西;参观小学时和小学的哥哥姐姐玩一玩,等等。这些活动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充分自由的空间,使他们感到轻松、快乐,感受到平等,感受到尊重、感受到秩序,等等。由此,使他们在玩中发现其乐趣和美,喜欢社区的环境,促使他们乐意到社区玩。在快乐的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到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设施、购物排队等规则,感受和体验规则的存在。同时,还提问幼儿思考:社区的环境为什么这么美呢?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实践证明,这种通过互动,让幼儿参与活动、体验规则的方式进行规则意识教育,幼儿更易接受、易消化。

二、把课堂搬进社区,学习和理解规则

蒙台梭利通过科学观察、验证,发现了儿童成长的自然法则——幼儿具有自我学习、使自己趋于完善的潜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社会教育应该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要创设一个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同时,教师还应尽量把课堂转移到社区环境中,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来学习和理解规则。

社区环境中有许多鲜活的情境,如:社区超市。当幼儿刚进入超市时就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就给了他们一种愉快的心情;幼儿们随着和谐的音乐声看看这、看看那,激发了他们交流的愿望;超市里有许多好看、好玩、好吃的物品,无不吸引他们的.心;漂亮的营业员阿姨看到幼儿都能主动地笑脸相迎、逗逗孩子、询问孩子的需要等;买好物品的人们都能主动、自觉、整齐地排队、有序付款;营业员阿姨把物品装好并微笑送走每一位客人,等等。超市里无论是从人到物还是到整个环境,都能给幼儿一个健康、和谐、关爱、支持的良好氛围,在超市购物付款时,他们没有教师的提醒也能够自觉地和大人一样依次排队付款。

在社区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地发现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幼儿学习规则。例如,笔者在带领幼儿去超市购物时,调皮大王张某某买的东西最多,只见他抱着一包将要掉的东西往收银台跑去,但这时收银台排队的人较多。于是,他利用自己个子矮的优势从人的缝隙中跑到收银台前,后面排队的叔叔故意问他:“小朋友怎么不排队呀?”他说:“因为我的东西要掉了呀!”引起大家捧腹大笑。收银台的阿姨告诉他:“叔叔是先来的,先来的要排在前面,你是后来的当然要排到后面去了。”他不听阿姨的劝告,耍赖地说:“我的东西掉啦,掉到地上啦。”最后,营业员还是让他先付款了。当时,笔者就让小朋友们对张某某的行为进行了讨论。通过讨论和总结,张某某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其他幼儿也理解了为什么要排队,从而进一步认识了规则。

三、把社区搬进课堂,掌握和巩固规则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中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它不仅给幼儿创造了一种宽松、愉悦的活动氛围,而且幼儿还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活动,给幼儿提供了更多合作交往、解决问题的机会。

当幼儿已经能够认识到规则时,如果不去进一步地掌握和巩固练习,那将会前功尽弃。因此,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和巩固规则,给他们生活、学习、游戏等带来诸多益处和愉悦,就应该让他们经常接触规则。但天天带幼儿进入社区、逛超市那是不现实的,所以要想达到掌握和巩固规则的目的,只有把社区搬到课堂中来,把规则搬到幼儿喜爱的区域活动中。如:在区域活动中开设了天天超市、娃娃银行、话吧、书报厅、邮局、医院等区域游戏,这些活动都很实用。游戏中,幼儿把角色的每一个行为都模仿得淋漓尽致,扮演得形象逼真,满足了幼儿好奇、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使他们在模仿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快乐,同时,幼儿在玩中无形地运用着规则,达到了巩固规则的目的。

区域活动是幼儿活动的“小天地”,在活动时,笔者充分听取幼儿的意见,鼓励幼儿自觉参与环境创设,自己制定游戏规则,进一步巩固规则意识。如:创设“天天超市”,幼儿们自觉把家中的废旧物品如饮料瓶、饼干盒、牛奶箱等带到班中,自己选择摆放地点,他们共同讨论、商讨进入超市的规则。在游戏过程中,他们知道,集体中不能像家里那样随心所欲,必须受到集体规则的约束,并自觉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进行游戏。他们不断地补充物品,不断地完善游戏规则。现在的“超市”可真像是活灵活现的社区超市了,这些“小鬼们”天天玩得不亦乐乎,“超市”成了他们的挚爱。

规则意识的培养只有亲身经历规则情境,让幼儿多次尝试有规则、没有规则或不遵守规则带来的快乐、沮丧、失望,他们才会知道规则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才会知道规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逐步产生对规则的尊重感和认同感,加深对规则的认识,巩固规则意识。

四、再次走进社区,遵守和应用规则

引导幼儿具备规则意识并且让他们在实践中遵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幼儿头脑里,规则意识和行为规则之间有很大的鸿沟,他们往往不能实践他们遵守规则的愿望,这是因为幼儿的意识、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生活经验还需要进一步的积累等。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需要所有人的努力,幼儿、家庭、社区教育要相互一致,进行正面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幼儿通过公正、公平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目的,得到应有的肯定后,就更容易建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所以教师要再次地带幼儿走进社区,让他们在这个大环境中体验生活与规则,感受成人的肯定,进一步培养其行为规则意识,使他们自觉地遵守和应用规则。

幼儿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培养心得篇四

自主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是教师在掌握幼儿已有情况的前提条件下,一起引导幼儿积极进行创设游戏的环境。给幼儿创造多元的游戏活动条件,让幼儿按照他们个人的自由意志选择游戏的类型和内容,以幼儿自己所喜爱的形式开展游戏,在和游戏材料和小伙伴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中,得到游戏性体验,分享彼此的经验以及游戏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快乐,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以及参加班级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般来说,自主游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摆脱了用目的与手段形式来考虑问题的约束;二是活动选择比较自由;三是游戏活动性比较灵活。总之,自主性游戏让幼儿做游戏的主人。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主张自由教育,强调儿童的自主自导和自主教育,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强调规则与自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自由的规则是专制,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混乱。规则的愿望和习惯可以向素质转变。

二、现阶段自主游戏中幼儿规则意识的状况

倘若过分注重遵守规则,可能会把幼儿约束得太严,使他们养成墨守成规的习惯,从而失去了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幼儿也就失去了自主发挥的机会。例如,幼儿玩荡秋千、走荡桥、滑滑梯的时候,尽管教师总是事前提醒幼儿:要注意安全,不做危险动作,()可每次游戏的时候,开始时,幼儿似乎还记得这些规则,时间一长,幼儿就开始犯规,有的秋千荡得很高;有的在荡桥跑动追逐,有的从滑道下往上爬,有的在滑道上不走开,叠坐在一起玩叠罗汉的游戏,有的头朝下滑嘴里喊着:“飞咯!呜……”看着他们玩得这么开心,作为教师是制止他们,还是顺其自然?制止他们又于心不忍,幼儿玩得那么投入,他们的自主创新玩法还发展平衡、攀爬、协调等能力,是“常规”玩法做不到的。

自主游戏中,规则意识的培养途径

1.遵守规则

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往往会在轻松的游戏活动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游戏中幼儿的`创造随处可见:手表带当成了电梯;纸箱当成了房子;树枝当成了宝剑;椅子当成了火车,这些创造的火花,让原本简单的游戏变得精彩、生动起来。但如若处理得不好,“树枝宝剑”会引发幼儿攻击性行为,“小椅子火车”不恰当的使用会变成安全隐患。尤其是在活动比较剧烈的时候,有可能造成一定的安全事故,因此,教师应当让幼儿掌握和学习判断问题是非的明确界限;注意学习区分哪些行为可以去做,哪些行为相对来说比较危险和错误,不能去做,让幼儿学会自我约束。这样才能把外在的行为要求变成内在的行为需要。教师可以和幼儿商量一下,让幼儿明白行为的正确与错误的界限,找出对错,讨论怎样做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才能与同伴玩得更好更尽兴等。这样既保护了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力,又约束和克制了不恰当行为,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

2.规则强化

根据新课改理念的精神,我们应该从能力、体验、情感等多个视角对幼儿进行综合评价。对幼儿的评价就是要让幼儿在不同程度上看到自己在参与学习后取得的进步,激发幼儿的兴趣。第斯多惠曾说:“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在一些活动后,教师也会给出一些评价,有的教师会提一大堆负面的评价,不准这样,不准那样,长期如此,幼儿会变得看教师的眼色行事,变得“循规蹈矩”,对游戏不感兴趣,自主性得不到发展。

总之,幼儿园是幼儿开始接触社会的第一站,从开始就要注重培养规则意识,通过规则,要让幼儿明白,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在幼儿园活动的每个环节恰当介入规则教育,将最终达成树立幼儿规则意识的目标。自主游戏以其设计的灵活性、机会的均等性、环境的多样性、过程的规则性及教师角色的多重多样性等诸多优势,成为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也是未来幼儿游戏活动发展的趋势,如果善加利用,必是一种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优良媒介。我们应该帮助幼儿从小就理解和遵守生活、学习的各项常规,培养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如果幼儿只是服从教师制定的规则,可能奏效于一时,容易使幼儿形成消极执行规则的态度。如果让幼儿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会自己制定规则,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的社会生活,学习遵守社会基本规则,并在成人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的潜移默化影响下,通过学习和耳濡目染,幼儿会把规则内化到心里,为将来做一个遵纪守法有公德的公民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小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龚燕,刘娟。幼儿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01)。

[3]孙宏艳。好习惯是怎样培养出来的[m].北京出版社,-05.

[4]贺慧君。培养幼儿同情心的方法[j].陕西教育:教学版,(07)。

[5]杨艳。培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初探[j].电子制作,2013(10)。

幼儿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培养心得篇五

学前教育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探析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学校和家庭对学前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幼儿缺乏对规则意识的正确认识,所以会出现很多违反规则意识的行为。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就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双向配合,加强规则意识的正面宣导,使他们充分意识到规则意识的重要性。本文首先叙述了学前教育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现状,并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后分析了当前学前教育关于对幼儿规则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关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规则意识;培养探析

引言

幼儿规则意识指的是从幼儿自己内心发出的、用社会中某一普世的规则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意识。例如:孩子在学校遵守校纪校规、在社会上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讲文明、讲礼貌,遵守相应活动中的游戏规则。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小做起,从早做起。学前教育中对幼儿培养规则意识有利于幼儿健康的身心成长,帮助他们从小树立良好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态度,让他们以后能快速适应社会环境,有助于他们以后良好生活、学习、工作习惯的养成。

一、学前教育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现状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当前的很多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随意打断别人讲话、在公共场所不遵守规定大声喧哗、不听从家长或老师的教导要求在公共场合随意走动、和他人嬉戏打闹、随意丢弃垃圾、废弃物等行为。这些行为是幼儿规则意识缺失的充分体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一)幼儿本身规则意识薄弱

由于幼儿本身规则意识薄弱,所以会导致他们经常做出不同的违规的行为。这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师或家长没有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规则,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不知道哪些行为是被家长和老师允许的,哪些行为是对还是错,从而导致他们对规则意识在认识上是模糊的。第二,尽管有很多教师或家长已经给孩子树立了规则,但是他们并没有很好的执行这些规则,从而让孩子降低了对于规则的正确认识,这样孩子们不知道是不是应该要遵守规则,从而忽视了规则的约束作用。第三,有很多老师和家长没有一直强调和教育孩子们要执行规则,所以孩子们在生活中有时执行规则,有时没有认真执行规则,这就失去了规则本身的意义。

(二)不懂得正确选择模仿对象错误学习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都喜欢模仿,这是他们的天性,但是由于年龄和经验的限制,幼儿的心智不全,并不能正确选择模仿的对象。所以,他们模仿的对象除了家长、老师和他们的同学、玩伴,还有可能是网络、电视、图画书、童话故事中的虚拟人物等。但是这里面也会有很多不良的反面模仿对象。如果他们的这些反面行为没有得到及时提醒和制止,他们就会认为该可以模仿该行为,从而导致他们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另外,假如幼儿出现了违规行为,教师或家长回应不当,还会引起他们负面行为的强化。比方说,有些幼儿会在家中大吵大闹的违规行为,目的是为了吸引家长的注意力。假如家长此时以妥协的方式回应幼儿需求,就会让幼儿认为只要自己大吵大闹,家长就会注意他们,从而不利于他们规则一直的进一步培养。

(三)

没有对孩子好的规则意识及时肯定

随着家长和学校教育对幼儿规则意识的灌输,幼儿经过一段时间会逐步树立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是如果老师或家长没有发现他们好的规则行为并对其予以积极肯定,就会让幼儿错误地认为该行为也和其他非规则行为一样,也是不被允许的。这样幼儿就会渐渐放弃好的规则行为,让之前对他们建立的规则意识功亏一篑。

二、学前教育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问题及原因

(一)忽视幼儿天性

活泼好动是每一个少年儿童的天性,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管教应该建立在适应孩子天性基础上,而不是以专制性、强制性的手段控制儿童的行为,这样会不利于他们健康的身心成长,而且会损害他们的天性与活力,阻碍他们的创造力发展。

(二)学校家庭缺乏合作

学校和家庭对孩子来说,这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区域,也是服务孩子、帮助孩子形成良好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领域。但是由于学校老师和家长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的思想教育观念差距,同时二者之间缺乏沟通,而孩子无法判别二者思想观念的对错,从而导致孩子在不同的区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规则。

(三)规则意识欠缺

学前儿童由于对规则意识存在错误的认知,导致他们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规则行为,他们不懂得学习了某规则就需要一直遵守下去。另外,他们不知道哪些规则是对他们有利的,哪些不利,加上家长、老师没有给儿童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所以导致孩子不能很好或者不能持久地树立规则意识。

四、学前教育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根据孩子的天性来制定相应规则

科学的学前教育要求老师和家长因材施教,并提倡尊重孩子的天性。同样学前教育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也要符合孩子的天性来进行。在学校中,老师在为儿童制定规则前应该征得家长的许可。一旦学前儿童决定遵守这些规则,则完全体现出学前儿童的自我行为思想以及意愿。对于天性好动的学前儿童,家长以及教师千万不可任其自由生长,可以制定相应规则让学前儿童自己活动,让他们知道什么行为在合理范围内,什么行为超出了合理范围。比方说:家长以及教师可以陪孩子们参加一些户外活动,而具体的性质以及属性,还有活动形式则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定夺,当然家长以及教师也要确保环境的安全、预备相应的安全措施,然后把活动的选择权交给孩子们,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规则意识,又可以保证孩子们的天性,尊重他们的意愿。

(二)学校和家庭联合教育

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前儿童教育,可以实行学校和家庭联合的教育模式。一方面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天性,建立学校+家庭紧密的联系,确立好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目标。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实现两种教育形式的双向互补,家长和老师共同发现孩子当前存在的规则意识问题,并共同进行探讨,从而采取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有着巨大发展潜力,而且合作形式上也有很多:

第一,这种教学模式集合科技手段进行,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实现传播。学前儿童的家长可以通过电子信息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分享、传播,以实现学校+家庭教育模式效果的最大化。第二、学校和家长要及时进行互动沟通,同时也要多和学前的儿童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以产生情感共鸣。第三,当然,保护并热爱孩子,让孩子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这是和孩子最好的互动方式。总之,爱是学校+家庭联合教育的基础,情感是孩子和老师、家长引发共鸣的基础。作为老师要用真心对待每一个可爱的孩子,家长才会真心地感觉到老师对孩子切切实实的爱。

(三)开展教育实践帮助孩子树立规则

学校方面要经常邀请家长参加关于孩子规则意识培养主题的教学活动,组织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一方面帮助孩子们增加知识,另一方面促进他们的情感以及沟通技能,通过这些有目的、有计划的主题教学活动,让家长和老师共同参与进来,可以帮助学前儿童加深对社会生活规则的理解。另外还可以让家长了解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程度,通过孩子与家长、老师的互动,增加幼儿对规则的去体验和感受,从而提高他们规则意识的印象,并能很好的运用到以后的生活中去。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幼儿规则意识的教育内容时,应遵循循序渐进、适合幼儿心理发展阶段的规律,在实践和教学中不断完善,这样才能收到好的结果。

结束语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可以加强幼儿的自律,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更好更快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解决面临的各种生活难题。根据上文的分析和介绍,无论在学校,还是家中,当家长或教师发现幼儿有违规行为时,应该及时制止,并向他们说明规则意识的重要性,让他们自觉树立規则意识,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代桂艳,学前教育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探讨,知网,20172、赵铁柱,浅谈学前教育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万方,20163、李杰,关于学前教育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思考,中国论文网,20194、王芳,学前教育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考试周刊,2018(28)

篇二: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中出现的问题

篇三: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中出现的问题

篇四: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中出现的问题

篇五: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中出现的问题

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方法及问题解析

随着幼儿园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幼儿园教育中的规则教育。幼儿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第一站,在这里,幼儿们需要学习各种规则和礼仪,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那么,如何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呢?以下是一些方法和问题解析。

方法:

1.建立规则意识

幼儿在接受规则教育之前,需要先明确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让幼儿了解规则的作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规则制定,让幼儿在参与中建立规则意识。

2.示范引导

教师应该成为幼儿的良好示范,遵守规则并且向幼儿传递正确的行为价值观念,引导幼儿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学会尊重和爱护他人。

3.反馈和奖励

在幼儿规则教育中,教师应该及时对幼儿的表现进行反馈和奖励,鼓励幼儿遵守规则,表扬幼儿良好的表现,让他们感受到善意的肯定,从而更好地接受规则教育。

问题解析:

1.规则过多过杂

在规则教育中,如果规则过多过杂,幼儿会感到困惑和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应该选择有针对性的规则,将规则简化或分类,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1-

2.规则内容不明确

规则教育中,规则内容必须清晰明确,让幼儿易于理解和遵守,否则会导致幼儿无法正确理解和遵守规则。因此,教师应该在制定规则时,注重规则内容的明确和易于理解。

3.规则执行不彻底

规则教育的重点在于规则的执行,如果教师没有严格执行规则,幼儿就会认为规则没有必要,也就不会遵守规则。因此,教师应该在执行规则时,保证公平公正,严格执行规则,让幼儿尊重和遵守规则。

总之,在幼儿规则教育中,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建立规则意识,通过示范、反馈和奖励等方式,让幼儿更好地接受规则教育。同时,教师需要注意规则过多过杂、规则内容不明确和规则执行不彻底等问题,切实解决问题,让幼儿在规则教育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2-

篇六: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中出现的问题

家庭教育中幼儿规则养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唐文辉

g7社会的有序发展是以各种各样的规则的存在为基础的。交通规则、交往规则、生活规则、游戏规则等制约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幼儿若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就必须理解规则要求,树立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究多从幼儿园的角度出发,较少从家庭的视角进行分析。鉴于此,笔者试从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父母)的角度分析幼儿规则养成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规,规矩、有法度也”;“则,等画物也”,即按照同一尺度区分事物可引申为标准、法则。《现代汉语词典》将“规则”释为制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养成可理解为个体将科学的规范和法则内化到认知结构中,并做出合理行为的过程。规则养成有利于个人生活有条不紊地进行,也是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正如莱蒙特所言:“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

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既包括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又包括子女对家长的教育,甚至包括双亲之间、子女与祖辈之间相互产生的教育影响。狭义的家庭教育主要指父母对子女形成的教育影响〔1〕。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探讨的幼儿规则养成问题主要基于狭义的家庭教育。

幼儿期是幼儿规则意识的萌芽期,也是幼儿规则意识养成和发展的关键期。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规则意识和行为的培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父母受自身文化水平限制,对幼儿规则发展缺乏科学的认识,以致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和塑造幼儿规则行为时出现很多问题。其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父母规则教育的不一致造成幼儿规则混乱

反规则,父母对规则的态度、看法存有巨大反差,久而久之,造成规则养成的混乱局面。幼儿对许多的问题有模糊认识,如:遵守规则是否因人而异?在哪些方面遵守规则?应该怎样遵守规则?这些混乱的认知不利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二是父亲或母亲前后规则要求的不一致。幼儿规则的养成需要稳定的规则教育环境,因此父亲或母亲要保持前后规则的一致性。保持规则的一致性需要父母平衡严厉与慈爱的关系。在幼儿的规则教育中,父母常出于对孩子的爱而忽视了幼儿规则的标准。幼儿通常会以哭闹的形式向父母制订的规则提出挑战,此时若父母出于疼爱向孩子“屈服”,孩子便难以养成规则意识,幼儿认为父母的规则是可以违反的。

三是父母言行的不一致。父母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时,往往用“不行”“不可以”“不准”等词语告诫孩子不应该这样做,以此来规范孩子行为。但是,有的父母往往突破这些规则的底线,做出一些违反家庭规则的事情,如有些家长不允许孩子玩手机游戏,自己却当着孩子的面用手机游戏、用微信聊天。父母自身言行不一不仅会让幼儿模仿不良行为,而且命令式的规则缺乏说服力。

(二)父母在幼儿规则教育中多采用言语说教

案例1:5岁的蒙蒙看到妈妈每天打扫卫生很辛苦,想帮妈妈分担家务。蒙蒙告诉妈妈自己的内裤要自己洗,听到这番话妈妈非常开心,于是就告诉蒙蒙洗衣服的步骤。尽管妈妈再三强调,不要弄湿自己身上的衣服,可是蒙蒙还是不小心将水洒了一地,弄湿了自己的衣服,内裤也没有洗干净。这时,妈妈走过来,大声呵斥道:“我说了多少遍,不要弄湿衣服,看看地上的水,还要收拾你的烂摊子,以后不要再洗衣服了。”听到妈妈的话,蒙蒙不开心地走开了。

利于孩子对规则的理解和掌握。案例中的母亲事后撤销孩子洗衣服的机会,属于行为主义中的负强化法,仅通过这一种方法很难塑造孩子正确洗衣服的规则。

(三)父母对规则的类型认识不足

案例2:4岁的小丽是幼儿园中班的幼儿。妈妈希望小丽能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为保证小丽白天在幼儿园精力充沛,于是妈妈和小丽商定每天晚上9点要上床睡觉。有一天晚上,妈妈给小丽讲了一个童话故事《三只小猪盖房子》,讲完故事后,妈妈发现刚好9点钟。

妈妈说:“宝贝,我们之前约定的睡觉时间到了,抓紧时间睡觉吧。”

小丽说:“妈妈,我刚刚听了《三只小猪的故事》,突然也想到了一个故事,要讲给妈妈听。”

妈妈指着墙上的钟表就对小丽说:“之前我们已经约定好要9点睡觉的,明天再给妈妈讲好不好?”

小丽说:“我不,明天我会忘记的,明天是周末又不上幼儿园,我9点半之前一定睡觉好不好?”

妈妈感到非常纠结,一方面担心若让小丽讲故事会打破先前的规则,一方面担心如果不让孩子讲故事会挫伤她的积极性,由此陷于困惑之中。

这位母亲出现这种困惑是无法厘清规则的类型所导致。从规则的弹性来看,可以将规则划分为“不变的规则”“适应性的规则”和“临时的规则”〔2〕。在此,这位母亲错将9时睡觉归为“不变的规则”范畴,认为规则是不应改变的,无法化解按时睡觉和讲故事两者存在的冲突。

当然,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父母混淆规则的类型。交通规则应属于“不变的规则”,对这种规则的遵守是无条件的,但有些家长以时间紧张或者对面无来车为由忽视规则,认为一次的违反无关紧要,错误地将“不变的规则”当作“适应性规则”,父母一次次的侥幸心理会给子女树立错误的榜样。

(四)父母对幼儿规则认知发展特点缺乏认识

幼儿身心发展存在顺序性和阶段性等特征,幼儿规则认知发展也有阶段性和个体差异性。正确认识规则发展的阶段性是正确进行规则教育的前提。

有些父母存有这样的苦恼,在孩子较小的时候非常听话,父母给他制订生活规则他从来不违抗,比如每次去超市只买1个玩具。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开始学会“讨价还价”,有时遇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要求买2个,因为这次玩具价格比较便宜,还对父母讲规则应该以价格不应该以数量为标准。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越来越淘气,这其实是幼儿规则发展的一种表现,是幼儿对规则被动服从权威到主动参与制订的过程。

有些父母看到与自己孩子年龄相仿的幼儿已经可以理解规则,甚至能够在生活中运用规则,可是自己家的孩子还不理解规则,此时父母可能会担心自己孩子是不是某些方面的发展出了问题。其实不然,幼儿规则认知发展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表现为同等年龄的幼儿理解和运用规则或早或晚。

幼儿正确掌握规则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当父母在幼儿规则教育中出现上述问题时,可通过以下途径着手解决。

(一)父母需及时沟通并注重以身示范

现实生活中,多数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开展规则教育时,父母双方要求应当一致。当出现规则要求不一致时,父母间及时沟通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模仿是幼儿学习的一种手段,幼儿模仿的行为可能在你不知不觉中已经发生,因此父母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说到做到切勿只说不做,还要做到前后行为统一。对幼儿提出的基本规则自己也应该做到,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示范是“无形而有力”的教育方式。

(二)父母应掌握多种规则教育方式

生活中,一些父母常用惩罚和言语来教育幼儿遵守规则,不但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因此,父母需掌握多种方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并选择最适合自家孩子的一种或几种方式。

1.寓规则于游戏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之一,父母要善于将规则教育渗透到各类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和学习各种规则。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让孩子学会尊老爱幼,关心他人;在音乐游戏中,表情动作要符合音乐的节拍;在体育游戏中,要按照规则发球、计分、判定最终的输赢。引导孩子在各类游戏中、在生活中成为守规则的好孩子。

2.寓规则于故事

故事是生活的缩影,借助故事可以向幼儿传达为人处世的道理。倘若父母直接向孩子讲述规则未免过于晦涩,不利于其理解,利用故事可将抽象的规则变得通俗易懂。例如,父母可陪同孩子一起观看《不守规则的丁当狗》,借助丁当狗玩游戏不排队的故事告诉幼儿生活中要有规则意识,否则就会成为人人讨厌的丁当狗。生动形象的故事画面会让孩子对丁当狗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记忆深刻,从而懂得遵守规则。

3.自然后果法

“自然后果法”由法国教育家卢梭倡导的一种教育方法。若孩子犯错造成不良后果,应让孩子自己承担,让他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中接受教育,知错就改。将自然后果法运用到规则习得中,即让幼儿体验违反规则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学会遵守规则。但父母应该注意使用自然后果法的范围,当后果会危及幼儿生命或对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时不宜采用此种方法。

4.行为主义理论下的指导方法

规则养成。

(三)父母应厘清各类规则并根据规则类型实施规则教育

不同的规则类型,父母应采用相应的教育方式。“不变的规则”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刻都不可违反的法律、法规,这些强制性规则关乎国家兴亡、社会稳定,父母需及时施教并严格要求。“适应性规则”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而制定的适合某年龄段幼儿遵守的规则,这类规则会随着年龄和身心发展的改变而改变,因此父母需在规则教育中体现出变与不变的统一,适时调整规则。如,父母可要求3岁的孩子自己穿衣,4岁的孩子学会正确的握笔姿势。“临时的规则”是为完成短暂目标而设立的规则,这类规则极具灵活性,正如游戏中设定的规则。对此类规则,父母要求孩子参与特定活动时遵守相应规则即可,父母在规则教育中应充分体现灵活性原则。

(四)父母进行规则教育要以幼儿规则认知发展为前提

皮亚杰曾设计弹珠游戏以研究儿童规则意识的发展并基于观察和记录儿童在玩游戏过程中对规则的认识状况,将儿童对规则认识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规则还不是有遵守义务的规则,第二阶段是以片面尊重为基础的强制性规则,第三阶段规则已成为彼此同意的规则〔3〕。由此可见,幼儿规则是一个由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过程,每位儿童必先经过低层次的规则发展阶段后迈向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丝米塔纳等人曾研究过言语发展对儿童社会规则认知判断的影响。研究发现,言语发展快的儿童比言语发展慢的儿童更早区分违背道德规则的行为与违背习俗规则的行为〔4〕。这也表明儿童社会规则的发展与儿童言语发展水平有关,个体言语发展水平高低会影响幼儿社会规则习得的快慢。

异性,父母要学会根据自家孩子发展特点因材施教。总之,父母进行规则教育要以了解幼儿规则认知发展为前提。

〔1〕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