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实用16篇)

时间:2023-10-12 12:30:24 作者:文轩 毕业论文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教案(实用16篇)

教案模板对于教师的教学管理和监测学生学习进度具有重要作用。[链接10]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篇一

1、掌握南亚的范围,理解“南亚次大陆”与“南亚”的区别;能在地图上填出南亚的主要国家和主要的城市。

2、通过读图知道南亚的位置,在图上能够找出主要半岛、岛屿及临海。

3、知道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和南亚地区的宗教。

4、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两大河流的概况,并能在图上填绘。

5、根据南亚一年中风向的变化图,理解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能够根据柱曲图分析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关于南亚“概述”的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了三个问题。突出南亚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特征。从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首先教材从《西游记》的故事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课堂读图练习,了解南亚国家的组成、相对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悠久的历史”一段,使学生了解本区有悠久的历史、曾受长期的殖民统治,为了解南亚的语言、人种及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一个铺垫。了解南亚宗教组成的复杂性及恒河对印度教徒的重要性。

“三大地形区和两大河流”是本节)的重点之一。文章用简单的概括,点明了南亚的地形与河流特征,应让学生掌握三大地形区的位置、主要特征,两大河流的位置、源地、流向和归宿,了解南亚次大陆的概念。

“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是南亚的又一重点。课文以孟买为例,从气温和降水量两方面说明南亚季风气候的特征,并通过南亚1月和7月的风向变化示意图讲解南亚季风气候成因,说明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同时讲解热带季风气候为当地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及人类采取的应对措施。课文同时还指出南亚作为一个广大的地理单元,各地降水情况有很大的差异,还有其它的气候类型。

关于南亚“概述”的教法建议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两节区域地理内容,可以利用一般的分析区域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到人地关系,步步深入地研究。在学生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特征后,落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学习方法可以采用讨论法或指导作业方式;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季风气候的成因,可以用电脑动画解决;同时为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应提供大量的景观图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南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有其独特之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的插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突出当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本节课的引入可从放映《西游记》片段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然的想从知其一到想知其二,接着引入南亚的宗教。对于南亚的历史发展,从地理角度侧重于当地的语言、人种构成,进而为后面了解印度的经济发展特点打下基础。建议采取谈话法。

利用《南亚的国家和地区图》,用讲解法与读图分析法,培养学生阅读区域图的能力。

对于南亚的地形与河流,建议采用指导—作业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南亚分层设色地形图》或动画演示进行讲解、总结归纳地形特征。

注意:南亚自然地理特征独特性,是因为位置的独特性。喜马拉雅山的作用具有两方面:对冷空气的阻挡,形成广泛的热带气候;对湿热空气的阻挡,形成了大量的地形雨。由于南亚地理位置,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只需要通过读图使学生了解季风气候的表现和特征就可以了,不要增加深度。

关于“概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疑点】南亚与南亚次大陆

【教学工具】南亚地形图,南亚景观图片,南亚政区图

【教学过程】

(板书)第十章 南亚

第一节 概述

(板书)一、悠久的历史

(提问)历史课学过有关本地区的内容吗?你知道本地区大多数国家第二种语言是什么吗?

(学生读书回答)

(提问)阅读下面材料,你认为导致冲突的原因是什么?(宗教、领土之争)

(讲解)该地区宗教复杂。是印度教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教的圣地是哪里?(恒河沐浴的景观图片)

(承转)南亚到底指哪里?有哪些国家呢?

(板书)二、南亚的范围

(提问)学生读图(南亚范围图)回答

南亚有多少国家?哪些是内陆国、临海国、岛国?

找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和地区(教师引到我国与克什米尔地区相邻,克什米尔分属于印巴两国,其内容可以适当补充)。

(学生活动)在空白图上填出主要国家及首都名称

南亚大部分在什么纬度之间?(南亚大致位于10°—30°n之间,绝大部分地区以热带气候为主)。

南亚大体在什么山脉与什么大洋之间?(位于喜马拉雅山与印度洋之间—“背山面海”)

我们有时将本区称作“南亚次大陆”,它与南亚有何区别于联系?你知道为什么这样称呼吗?(“南亚次大陆”指南亚的大陆部分包括六个国家,由于世界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在本区的北部,好像将本区从亚洲各离开了)

(承转)南亚的北部是山脉,其它地区地形如何?引导学生读南亚地形图,提问:

1、南亚地形可分为哪三个主要部分?

学生读图回答,教师补充讲解个地形区的特征

(板书)三、三大地形区与两大河流

1、三山:

北部———高大狭长的喜马拉雅山

中部———广阔的恒河平原

南部———起伏和缓的德干高原

2、两河:

发源地

流经地区特征

流经主要国家

注入海洋

恒河

喜马拉雅山区

广阔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印度、孟加拉国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篇二

(一)、学习目标:

1.说出亚洲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其他大洲之间的界线。

2.亚洲的位置特点

(二)、重点:亚洲的位置特点

(三)、预习:

活动自学2—3页“世界第一大洲”部分内容。

1,读图6.1,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

(1)亚洲在东西半球中的位置;

(2)亚洲在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2,读图6.2,完成下列要求。

(1)找出亚洲周围的大洋,说出它们各位于亚洲的哪个方位;

(2)找出亚洲周围的大洲,说出它们各位于亚洲的哪个方位。

3,想一想,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提示:(1)读图6.3,比较亚洲与其他六大洲的面积;

(2)在图6.2上,大致计算亚洲所跨的维度范围;

(3)在图6.1上,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4,通常,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亚和中亚6个地区。读图6.4,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位于哪一个地区?这一地区中有哪些国家?

(2)其他地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一)预习交流:

(二)典型例题:

1、亚洲东临_________洋,南临_______洋,北临_______洋.

2、人们通常按,把亚洲分为6个地区。中国位于_________地区.

3、从东西半球看,亚洲主要位于___半球,从南北半球看

,亚洲主要位于___半球。

4、亚洲东北以_______与北美洲为界,东南与_________相望,西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与欧洲为界,西南以__________与非洲为界。

5、亚洲面积在七大洲中排第

(三)归纳总结:学生谈收获

(四)学效检测:

1.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是()

a南极洲b非洲

c大洋洲d亚洲

2.亚洲绝大部分位于:()

a南半球、东半球b南半球、西半球

c北半球、东半球d北半球、西半球

3.同时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洲是:()

a亚洲b欧洲c非洲d北美洲

4.按地理分区,中国地处哪个地区:()

a南亚b北亚c东亚d西亚

教后反思: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篇三

1、了解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概况,知道国界线的划分情况。

2、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情况,掌握主要的发达国家。

3、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掌握世界主要的国际组织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国家和地区。

提问: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和最小的国家?最大俄罗斯,最小梵蒂冈。据图找出世界面积前六位的国家,记住他们所在的大洲,首都和轮廓特征。

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印度。找出人口占前十位的国家,找出所在的大洲,看看哪一个洲的人口最多。

最大的地区:格陵兰岛。

政治制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补充:国界线的划分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的依据山脉、河流、海洋,经纬线等自然情况划分,有的根据语言、民族、总结等社会经济情况划分。如美国和加拿大,智利和秘鲁等。世界各国无论大小,贫富,一律平等。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划分标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发达国家:北半球的北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

发展中国家:北半球的南部,南半球:中国,印度。

强调:南北对话就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对话,北代表发达国家,南表示发展中国家。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迅速,如亚洲的韩国,印度的计算机软件产业等。这一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掌握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所在的大洲和位置,轮廓等特征。

3、国际合作。

读课本,明确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展中国家需要:资金,技术,人才。

发达国家需要:资源,劳动力,土地。

世界主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欧盟、奥林匹克运动会等。

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总部在美国的纽约。五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

补充:掌握世界主要组织的英文缩写,标志,主要职能等。

总结:本章主要讲述了国际合作和发展的知识,重点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要掌握世界主要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奥林匹克等。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篇四

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与气候。通过对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分析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增强自身应对变化多端的天气的防护意识,进而增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问题导向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

课时:1课时

教具使用: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请首先请两位同学表演场景对话,让学生们注意观看。

场景对话如下。

小明:天可真热啊,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对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龙江的齐齐哈尔,那里肯定很凉快,不如我去他那里避一避暑。对,我得赶快给他打电话。喂,你好!是小亮吗?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见了,你还好吗?

小明:好什么呀!天太热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这一个星期持续高温,每天气温都在35℃以上,这不,我给你打电话,想去你那里避暑。

小亮:你可千万别来,我这里一连下了三天大雨,电闪雷鸣,树被风吹断了,铁路让洪水冲垮了。

小明:那可怎么办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给我打电话吧。

小亮:打电话多费钱啊!我们去看天气预报吧。

小明:对啊,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天气早知道。我们现在就去查看天气预报。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表演,是啊,天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天气的知识。

新授:

(一)天气与气候

师:多媒体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的图片,请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内容。

生:回答

师:天气就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通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词语描述,此外还有冰雹、沙尘暴、台风等。(图片展示)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时间短,变化快。(即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差别很大,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

师:天气在短时间内是经常变化的,那么气候有什么特点呢?谁能说说我们当地的气候呢?

生:回答

师:气候与天气恰恰是相反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例如:我国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都是这样。

问:你能总结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吗?(学生分四组讨论,回答)

生:小组代表发言

师:总结发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接着,教师多媒体出示一组和天气或气候相关的描述,让学生判断出该描述是天气还是气候。

1.今天风和日丽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东边日出西边雨

5.我们这个地方常年很少下雨

生:回答

师:

(二)天气及其影响

师:(课件播放各种天气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图片,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影响,给学生直观的印象。)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如果我们能预知明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会有很大帮助的。那么我们从哪里会预知明天的天气呢?学生回答天气预报,引出话题二。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谈天论气话预报

师:同学们你们日常生活中都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的呢?

生:回答

师:是啊,随着科技和媒体的发达,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越来越多,正如同学们所说: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都是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

师:那么,天气预报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通过这幅图大家会有所了解。多媒体展示天气预报的产生过程。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天或几天中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我们先来看看风的符号吧。出示幻灯片。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在天气预报中常常还可以看到卫星云图,卫星云图可以分析哪些地方是晴天、有雨或者阴天。

师:带领学生认识卫星云图。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为了读懂天气预报,通常用专用的符号表示天气状况,天气符号一般与城市名称一起出现,我们一起来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篇五

1、了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2、识记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大小。

3、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通过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教学挂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启发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热情。

2、阅读课本第3页,了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分几个阶段。

(讲述)自从人类产生开始,人们对于地球的形状的探索就从没有停止,在古代的早期,由于受视线所限,人们以为地球是平的,所以有“天圆地方”之说。后来,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可能是圆的,于是出现了“浑天说”。

板书:

1、认识过程:古代:天圆地方-浑天说

近代:麦哲伦环球航行

现代:人类进入太空,精确反映地球的性状

(讲述)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这是近代属于第二个阶段,它虽然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不能精确的反映地球的性状和大小。到了现代,人类进入太空,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测得地球的性状和大小。

板书:

2、地球的性状:不规则的球体

阅读第5页地球图,找出三个半径和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大小:半径:

周长

(总结)通过人们的测量,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不但两极和赤道长度不同,即使两极也不对称,北极大约比南极长40米。因为相差比较少,所以当缩小到地球仪大小的时候,就可以看成一个正球体了。

描绘地球示意图,标出各种数据阅读课本,相互讨论,分成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

看课本的插图,讨论什么是天圆地方和浑天说。

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了解麦哲伦对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贡献,这属于第二个阶段。

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够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例如:远方驶来的帆船,月食等。

讨论找出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周长——4万千米。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篇六

(一)、学习目标:

1、说出亚洲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其他大洲之间的界线。

2、亚洲的位置特点

(二)、重点:亚洲的位置特点

(三)、预习:

活动自学2—3页“世界第一大洲”部分内容。

1,读图6、1,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

(1)亚洲在东西半球中的位置;

(2)亚洲在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2,读图6、2,完成下列要求。

(1)找出亚洲周围的大洋,说出它们各位于亚洲的哪个方位;

(2)找出亚洲周围的大洲,说出它们各位于亚洲的哪个方位。

3,想一想,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提示:(1)读图6、3,比较亚洲与其他六大洲的面积;

(2)在图6、2上,大致计算亚洲所跨的`维度范围;

(3)在图6、1上,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4,通常,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亚和中亚6个地区。读图6、4,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位于哪一个地区?这一地区中有哪些国家?

(2)其他地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一)预习交流:

(二)典型例题:

1、亚洲东临_________洋,南临_______洋,北临_______洋、

2、人们通常按,把亚洲分为6个地区。中国位于_________地区、

3、从东西半球看,亚洲主要位于___半球,从南北半球看

,亚洲主要位于___半球。

4、亚洲东北以_______与北美洲为界,东南与_________相望,西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与欧洲为界,西南以__________与非洲为界。

5、亚洲面积在七大洲中排第

(三)归纳总结:学生谈收获

(四)学效检测:

1、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是()

a南极洲b非洲

c大洋洲d亚洲

2、亚洲绝大部分位于:()

a南半球、东半球b南半球、西半球

c北半球、东半球d北半球、西半球

3、同时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洲是:()

a亚洲b欧洲c非洲d北美洲

4、按地理分区,中国地处哪个地区:()

a南亚b北亚c东亚d西亚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篇七

1、准确说出地球的形状,学会运用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2、认识地球仪,能在地球仪上准确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3、了解赤道、纬线、纬度的定义。

4、分析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明确南北纬度、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5、根据所给出的纬线图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纬度位置、南北半球位置及所在的纬度区位置。

1、了解赤道、纬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南北半球的划分。

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能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纬度位置、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及纬度区。

学习任务(一)自学课本14—16页地球的形状部分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说出地球的形状。

2、利用图中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比较出不同之处,提出疑问并记录。

组间:以各组代表为代表交换各组记录,作出汇总。并互相解答。

学习任务(二)自学课文第16—17页地球仪部分思考回答:

1、什么是地球仪?

2、在地球仪上准确指出地轴、南北两极、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经线及纬线。

3、说出赤道、纬线、纬度的概念,南北纬度的是如何划分的,南北纬度各用那个字母表示。

4、观察“纬线与纬度”图分析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填下表。

纬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特点

纬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相同度数的区分

零度线的确定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篇八

1、准确说出地球的形状,学会运用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2、认识地球仪,能在地球仪上准确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3、了解赤道、纬线、纬度的定义。

4、分析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明确南北纬度、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5、根据所给出的纬线图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纬度位置、南北半球位置及所在的纬度区位置。

1、了解赤道、纬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南北半球的划分。

掌握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能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纬度位置、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及纬度区。

学习任务(一)自学课本14—16页地球的形状部分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说出地球的形状。

2、利用图中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比较出不同之处,提出疑问并记录。

组间:以各组代表为代表交换各组记录,作出汇总。并互相解答。

学习任务(二)自学课文第16—17页地球仪部分思考回答:

1、什么是地球仪?

2、在地球仪上准确指出地轴、南北两极、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经线及纬线。

3、说出赤道、纬线、纬度的概念,南北纬度的是如何划分的,南北纬度各用那个字母表示。

4、观察“纬线与纬度”图分析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填下表。

纬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特点

纬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相同度数的区分

零度线的确定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篇九

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自学、读图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运用地理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分析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泉州景观图引入新课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观赏

利用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从宏观上对城市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面的交谈铺垫。

一、乡村和城市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主要差异引导学生分析城乡景观差异

展示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图

2、聚落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

与同学交谈或与老师交谈读图:比较不同地区乡村的景观

阅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将相关知识用直线划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易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学生在交谈中掌握新知,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到“即使同样是乡村,不同地区的景观也是不一样”。

通过阅读将所学知识落实到书上,以达到巩固的效果,同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分析文字的能力,学会从文章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提出问题:三明聚落的形成因素?2、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举例,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运用已学的'人口分布知识判断聚落的集中分布地

思考、回答

选择感兴趣的民居阅读、讨论:各地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由学生共同选择几个代表性民居分析

利用旧知识做铺垫引出新知识,降低学习的难度。利用乡土地理作为分析问题的载体,可培养学生会用地理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

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能力选择,扩大知识面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交流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讲述聚落的发展组织学生对有关四合院的问题进行讨论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加强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意识了解聚落的发展学生活动:

1、讨论

2、小记者采访

3、小记者小结

让学生知道事物在不断变化

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篇十

1、根据图说出中国人口总数和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通过录像说出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

2、能通过调查表和国家有关人口统计表,说出中国人口素质低、即将面临人口老龄化、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与农村人口多于城市的现状。

3、根据调查表分析人口与家庭经济生活关系,分析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

4、根据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5、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明确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

人口与经济发展、环境的关系。

谈话法,图示法,讲授法。

录像机、投影仪、板图。

一、中国人口分布特点(上节课内容)

二、中国人口的特点

三、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篇十一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世纪精神为指针,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基本情况:

通过复习七年级上一学期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有一少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知识还没有形成系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我将本着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开展本期教学工作,在新的学期里希望扬长避短,深入学生,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教完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具备必要的基本技能,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对世界一些重要的国家和地区有着较为详尽的知识掌握。

四、本期教材重点、难点:

1、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2、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

3、会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五、教学措施:

1、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客观上了解地理单元的知识。充分利用地图册来实现教学目标和要求。

2、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同时,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回忆上学期的世界地理基本知识,让学生对世界地理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也为他们今后地理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3、强化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多种教学形式,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的自觉性。关注热点问题生活问题,进行专题复习和综合复习。

六、教学课时与进程:

1、二月份复习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七、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

2、三月份复习第八章、东半球的其它国家和地区九、西半球的国家十、极地地区

3、四、五月份综合复习市的综合训练题

6、六月份进行考前训练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篇十二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篇十三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什么是地球仪。

2、经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南北、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定位。

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一课时

复习课

比较法、记忆法、归类法

1、地球大小: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直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2、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呈圆形;长度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成为一点。

赤道以北称北纬,“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s”表示。

4、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圆状;长度都相等。0°经线(本初子午线)以西称西经,“w”表示;0°经线(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经,“e”表示。

5、地轴:地球自转轴。

6、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7、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8、南北半球分界:赤道

9、东西半球分界:160°e,20°w

10、东西经的分界线是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

1、通过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

a正圆球体b纺锤形球体c不规则球体d规则球体

2、由北回归线至南回归线所跨纬度为()

a.23.5°b.30°c.47°d.60°

3、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4、东半球的经度范围

a.0°和180°之间b.20°w以西到160°e

c.20°e和160°w之间d.20°w以东到160°e

5、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可以找到经度116°,纬度40°的地点有

a.1处b.2处c.3处d.4处

6、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以a为中心,画出方向标,并标注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判断方向,c在a的方向;b在a的方向;c在b的方向。

7、普通经纬网的判读

1)写出a、b、c、d的地理坐标:

a:b:

c:d:

2)a点位于c点的方向;b点位于c点的方向。

3)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位于南半球的是,

位于东半球的是,位于西半球的是。(填代号)

巩固练习答案:

1、c,2、c,3、d,4、d,5、d;

6、1)略,2)正东,西北,东南;3)、b(30°w,60°n,北,西)c(45°e,40°n,北,东)

7、1)a(80°n,140°e);b(40°n,140°w);c(20°n,140°e);d(20°n,140°w)

2)正北,东北;3)abc;d;ac;bd;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篇十四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

[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

[演示]步骤:

(1)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

(2)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

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

1、找齐。“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倾斜。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

3、观察。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转。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

5、自转加公转。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

[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

[提问]: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

读一读:极昼极夜

[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

节气

太阳直射纬度

极昼极夜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

1.绕太阳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56天)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篇十五

1、知道什么是聚落;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培养学生读图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正确认识和对待城乡差异。

重点:比较城、乡景观的差异

难点:造成城乡差异的原因

读图分析、比较、归纳

引入新课:

一、乡村和城市:

(出示图片)周村大街、威尼斯水城、东方明珠、乡村……。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我们把人类的这些集中居住地叫做聚落。

现在请大家欣赏几幅聚落的图片,观察总结什么是聚落?聚落主要分为哪两大类?

学生回答略,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来说先有什么后有什么?乡村聚落又包括哪些呢?

聚落仅是人们的居所吗?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出示图片)农村、渔村、牧村、林场。

(承转)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回答:乡村和城市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样吗?

乡村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居民从事工业、服务业等。

由于人们生产方式的差异,使得不同的聚落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提问),你是住在哪里呢?你这里的景观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对抗赛,全班分为甲乙两大组,甲代表城市,乙代表乡村,各组说说自己的优点,看哪一组说得多,再让甲乙两组各说对方的缺点,看哪一组说的多。

(小结)甲乙两组选一名代表各总结一下各自的景观。通过刚才的了解,我们把乡村和城市景观对比一下,完成下表。

分类房屋道路修筑情况商店多少学校多少医院多少有无农田有无果园有无鱼塘

乡村密集度高度

城市

(多媒体显示):“不同地方的村落景观”

读图分析:这些图片的内容,各有哪些特点?由此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略)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多方面了解了各地城市、乡村的景观,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所呈现的.景观是不同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五彩斑斓的世界,令你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难以忘怀。为什么世界各地的聚落所呈现出的有如此差异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设计

一、乡村和城市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居所、场所)

2、分类: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造成原因:生产活动生产方式不同

3、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二课时)

万州天兴学校黄郁寒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说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培养学生学会根据收集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对知识更加全面系统的掌握。

3、。理解聚落的价值,初步形成保护传统聚落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分析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

二、聚落与环境

生: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从而推动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师:同时这也都说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是和环境密不可分的。

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于耕作。自然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师: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承转:既然多种不同的因素都会影响到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因此,世界各地

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聚落的景观也是不同的。

(多媒体显示图片)观察几幅图片的景观一样吗?由此说明什么问题?

师: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不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建筑外貌,建筑材料各异。

承转: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在不断增加,由此聚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学生活动,设计如下:

(1)指导学生读图4.23-4.25,讨论各图所示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2)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下表:

当地的气候特点民居建筑特点

北极因纽特人冰屋

我国黄土高原窑洞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竹楼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阅读课文,结合所见所闻,讲一讲:聚落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的表现?

生: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来多,道路越来越完善……

思考:留有什么遗憾呢?

学生回答:传统民居越来越少。

学生朗读82页阅读材料,从而加深认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问题如下:

1、为什么在聚落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有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

2、关于北京城市建设中四合院的问题,有几种观点和看法,你是怎样认识的?

师: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不加以保护,将导致无法挽回损失。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要懂得,传统聚落不仅是古老建筑,同

时也是一种优秀文化传统。要给予保护。

板书设计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地形、水源、土壤、交通、自然资源

2、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聚落:因环境而异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聚落发展的主要表现

2。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篇十六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推陈出新,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件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