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相约星期二读后感(汇总8篇)

时间:2023-10-06 14:37:56 作者:梦幻泡 活动总结 2023年相约星期二读后感(汇总8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篇一

即将进入而立之年的我,还是幸福的。奶奶健在,八十多岁;外婆健在,身份证上显示一百零二岁,身体硬朗,行动自如;虽然爷爷中风五次,无法自理,但能勉强站立,用肢体表达情绪。小的时候虽然经历了外公去世,很清晰记得当时的场景,我知道死亡离我们其实很近,但却未曾想过自然死亡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会如何去接受。经历过死亡的人也无法述说,而濒临死亡的人,或恐惧,或孤独,或病痛缠身,或无法言语,没有多少人能够给我们讲述走向死亡的感觉。《相约星期二》,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课。

本书以一位患了als(霍金教授也患此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的大学教授莫里给记者学生米奇布置作业为开端,以老师的书房为教室,以老师的身体状况为时间轴,每周二约访,最终以葬礼为毕业典礼,开设了十三节哲学课,谈论的话题包括: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对衰老的恐惧、金钱、爱的永恒、婚姻、文化、原谅,以及完美的一天。

“你总是要死的。这不取决于你对自己怎么说。”变老,是目前人类无法避免的自然现象。但从古代中国的炼丹修仙,到现在采取各种青春常驻的手段,人们都想违背或减缓这一过程,不愿接受它。“我乐于接受老。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会更加丰富。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你会因此而活得更好。

一旦你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你就不会想回到从前去。你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你想体验六十五岁的那份经历。如果你一直不愿意变老,那你就永远不会幸福,因为你终究是要变老的。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接受和坦然,使得我们的时间反而变得更有价值。地球村使得我们已经没有了白天和黑夜,貌似只有“你死我活”。在分秒必争的互联网“风口”时代,慢下来就好像等于死亡。在这个机会稍纵即逝的时代,我们能否把握住自己内心的那点从容,自己控制住节奏?每每重新翻阅这本书,都会让我的心和时光瞬间慢下来。

“如果给你最后健康的二十四小时可,你会想去做什么?”要我们回答这个问题,就好像问我们“假如有十个亿,你会怎么用?”与“假如只剩六百块,你会怎么用?”往往只有在场景真实到我们思想可以量化的后者,我们才会仔细斟酌每一块钱的价值一样,拥有几十万个小时的我们从未曾置身于真实的最后二十四小时,我们很难想象。假如不是金钱,而是时间,作为我们交易的货币,我们很多想法会不会改变?时间是上帝赐予最公平的礼物,每天都有且只有二十四小时,但我们却更愿意为金钱而努力,去透支未来的时间存储,直到失去健康甚至死亡。控制欲望,在纷繁复杂灯红酒绿、市场创造欲望的当下尤为重要。

整本书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鸡汤,但花一个小时读完这本书,我从时间的奴隶,回到人生的主人。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篇二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写在封面上的一句话。这句话言简意赅,是画龙点睛之笔。而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属于莫里与米奇的人生课,更是我们应必修的一门课。

若在你生命中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怎么做?这是米奇在莫里临终前几天提到的问题。对于我们,可能要回答:“当然是玩,痛痛快快的玩上一天,或睡上一天懒觉。”而莫里的回答让人们无法料到:“我想想……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论他们的问题,谈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颜色,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的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的睡上一个好觉。”现在我明白了,莫里为什么能在最后的日子中仍保持一种健康向上,乐观的心态,通过他的回答,我已明了。

而我们,能否向莫里学习。不要对自己的得失那么关心,不要对金钱那么在意,当我们仍沉溺于追梦的幻想中时,多少时光偷偷的从我们身旁溜走,而我们却浑然不知。正如朱自清在《匆匆》里写的那样:“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是否能够仔细地思考一下现在,努力把握现在,只有现在,才是成功的关键。只有把握住现在,才有可能把握住未来。

而莫里与米奇谈论的,不仅仅只是这些,还有更多的人生话题需我们仔细思考……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篇三

之前已经看过《相约星期二》的同名电影,书和电影的内容和讲述方式都相差不大。个人认为领悟能力够的话,选其中一种看就行了。

本书选材是相当的好与难得,难怪余秋雨也会愿意为书写序。简单地说,故事写的是一位临终老人为一位迷茫青年上了14堂人生课,直到去世,课程在每个周二上,内容包括家庭、爱情、死亡等人生主题,每个话题都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构成。略为可惜的是,老人病得严重,他们每次谈话的时间都不长,话题很大,所以也只能点到即止了,不过也是,十分钟把死亡话题讲透谈何容易?!对人生话题有兴趣的,可以将这本书/影片作为一个引子,如果要深入探讨,恐怕要找更多的学习素材。

从目录来看,整本书经过了精心的编排像极了课堂大纲,有课程框架、有老师、有学生、有教室地点,以及课程安排每个星期二上课。这种编辑方式还是颇适合本书内容的。

说回正题,关于人生话题。里面提到有几个观点对我颇有启发。

关于自怜

不得不说,本书写到的莫里老教授的心态实在太健康了!死到临头,他还能拿生命开玩笑,还很幽默,很坦然,这是非常难得的。作为一个得了重病的人,他没有抱怨,而是想着怎么能为这个社会再做点贡献,自己都顾不得,他还想着远方正在受难的陌生人他还每天看新闻,看到一些灾难之类,会为陌生人流泪,这种情怀、胸怀不得不让人佩服。他没有绝望,虽然病得很重,依然安于天命,没有羡慕他人,而是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他知道自己曾经也年轻过,没必要羡慕他人,而且老也有老的好处,那些经验和智慧不是未经风雨的年轻人可以得到的。之前我还担心自己老了怎么办,其实也没怎么办,我还可以很好,因为我会好好生活,我会有自己的独特经历,我会把我的经验传给下一代人,我到时依然会有能力为社会做贡献。前不久看电视节目有看到,一位退休老人,自己有拍摄爱好,退休后,他自己制作影片,组织老人院里的老人观看,丰富他们的生活。这不也是一种贡献吗?我也会录像,也有这方面天赋,现在及以后退休了,我也可以做类似的事情,用自己的眼光去记录世界。我相信人生由头到尾,每个阶段都可以很精彩!

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现在社会很多元,媒体给我们灌输了很多不同观念,这就意味着我们一定要学会筛选,不是所有人都需要lv爱玛仕、需要享受跟总统共餐,当然总统的老婆除外,至于对于我们这些大部分的普通人,这些物质与荣誉其实意义不大。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庸庸,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按照世俗标准生活,很容易让自己迷失自我,像余秋雨在序言里所是我们还是得审视一下自己:难得这就是我一生所需要的吗?然后建立的文化。

接受爱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前半句很好理解,后半句我也是看着故事才似懂非懂了。或许接受他人的爱,有时会让我们觉得难为情,像欠着别人似的,但在处于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像莫里自己不能自理生活,那么享受别人的帮助(并懂得感恩),那是一种双赢的事。爱,应该是一种普遍存在,不要让爱变成负担和压力,施爱和受爱同样让人享受。我就很乐意去帮助人,虽然我的境界不高,只要对手能心存感恩,不用其他回报,我依然很乐意去帮助他人,如果对方还是个幽默体贴的人的话,我想我会对帮助他/她充满期待。先接受,再超脱。用心完完全全地投入感情,然后再走出来。

最后,我要摘录一段莫里老人的话:

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种爱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给予你这种东西。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给予他们你应该给予的东西。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篇四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约星期二》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他和朋友散步,去华盛顿广场的教堂跳舞自娱。他还制定了一个名叫绿屋的计划,为贫困的人提供心理治疗。他博览群书为他的课寻找新的思想内容,他走访同事们,与毕业的学生保持联系,给远方的朋友写信。他情愿花时间去享享口福和赏玩自然,而从不浪费在电视喜剧或周末电影上。他建立了一种人类活动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爱护。这一模式充实着他的生活。这个人就是《相约星期二》里面的莫里。

在《相约星期二》里面,我最喜欢莫里的人生观,他将自己的人生过得简单又充实,平凡而伟大。这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健康生活状态。

我非常认可莫里的生活方式,细细想来,我一直所追求的生活,就是能享受大自然带给我的美景;享受工作带给我的成就感;享受家庭带给我的温暖;享受朋友带给我的欢笑;享受知识带给我的内涵;享受宁静带给我的心灵净化;而这所有,都希望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交错出现,那我的人生是多么的美好惬意啊!

莫里还说:“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慵慵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其实我也已经无法再把他的语言放大或解释或阐述一遍了,因为我觉得莫里他讲得已经够透彻,够清晰明白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这么去做吧!去爱身边的人和物。

莫里还如是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如何施爱于人我就不多说,重点想说下接受爱,其实学会接受爱也是一种美德。学会接受他人,接受他人的关心,接受他人的赞美,接受他人的帮助。然后将你接受的关心、赞美、帮助等等转赠给更多的人,于是我们说,只有学会接受别人的爱,才会懂得如何爱别人。那么,请给你的心开一扇窗吧!

书中莫里问了一连串的问题,还真是不好回答。该去关心他人还是关心自己的心灵世界?该恢复传统的价值观还是摈弃传统?该追求成功还是追求淡泊?该说不还是该去做?这此问题因各价值观不同而各异,我个人认为怎么样都好,关键是你在这条路上,是否收获幸福。让我们也带着这些问题,去追求我们的幸福人生吧!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篇五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写在《相约星期二》封面的一句话,这句话精简但却有内容,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书中讲述的是一个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直到老莫里离开。“课堂上不需要书本,不打分数,也没有成绩,但讨论的题目很多,涉及的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老莫里的谈话平和、亲切、幽默,他对他即将死去直言不讳,让人敬佩不已。

如果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这是学生在教授临终前几天提的一个问题。教授想来想去,最满意的安排竟然是这样的:“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教授说,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莫里最后的愿望,在我们看来是很容易实现的,我们每天过的不正这样平凡的一天吗?而对莫里来说就是这么平凡的一天却是最完美、最美好的一天。人在健康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而奢华的梦,或许是住上小别墅,开上宝马车,或许是世界环游,或许是功成名就……就在我们每天在忙于追梦的时刻,时间已经悄然从身边溜走而自己却浑然不觉。我想莫里教授也不例外,所以在生命垂危的时刻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美好的每一天。

人生无常,岁月催人老,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衰老和病痛,在衰老和病痛来临时,你可以感叹青春一去不返,但却无法拒绝衰老和病痛。莫里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他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他继续说到:“只是当你还健康的时候,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环顾我们周遭,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过往……这一切都是在浪费有限的'生命而已,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了你,你都有权力去享受快乐和幸福,而不是诚惶诚恐地度过余生。

在莫里最后的岁月里, 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简直能把人逼疯,这并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然而莫里老人却说:“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莫里就是这样一边乐滋滋地体验死亡,一边与米奇讨论着人生。这本书读第一次时因为好奇,读第二次是因为敬佩和感动。即使读了二次,我知道我还无法体会和理解莫里的境界,但是我从莫里那获得了一个人生理念:只要用心去体会,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完美的一天。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篇六

这是一本关于死亡旅程的书籍。

这是一本叩问人类内心的书籍。

在经济学中,将货物的出售,称为“最惊心动魄的跳跃”。因为商品中凝聚着生产者的劳动价值。这一价值是否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则必须通过其出售成功来体现。在经济学中的认识,其实也回答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永远都需要社会对他付出的认可。

每一个人都需要获得他人的赞赏。

在今天高度物质化的世界中,人们逐渐将自己的付出简单地归结为物质化的生产。将成功简单地定义为工作中取得令人叹为观止的业绩。而莫里通过他的言行,告诉我们:工作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也完全没有必要将自己搁置在无谓的琐事之中。我们的生活,有着更重要的东西需要我们去留意——我们的家人、朋友以及认识或者不认识的身边人。

人不仅是物质的人,同时也是精神的人。当在完成衣食之需后,每一个人都需要获得感情的体验,并且这种体现相较与工作的成就感而言,是更为长久的。工作会离我们而去,但是家人、朋友、关心我们的人却难以割舍。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篇七

平常总不怎样谈论到关于死亡啊人生啊什么的,认为这些似乎离年少轻狂的我们太过于遥远。这次,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了人生的这本书《相约星期二》。有着很个性的名字,一次很个性的人生之课。

或许此刻的我们还太小,关于人生只是一个开始。莫里把我们带入了人生的旅途,在我们还未经历过那么多的时候,告诉我们以后的道路就应怎样走。他不仅仅仅是在为他的学生上课,同时,也在为所有的读者上课,让大家受益终身。

茫茫宇宙之中,我们每个人只是那么渺小的一点,由于某种特定的原因,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也但是几十年的人生罢了。渐渐地,我们看清了这个世界的所有,完美的,丑恶的。要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脚踏实地地走下去。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走在自己的那一条道路上。也许偶尔会迷茫,也许会害怕,但是要坚持地走下去,总有一天会看到光明,那个时候,就是读懂人生的时候。

有时候也会问自己:我活着是为了什么?

我就是这样存在在这个世界,每一天过好每一天的生活。余秋雨在序言里说道“——与生活讲和。”是的,我们无法去要求生活给予我们什么,那就少一些抱怨,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人生吧。渐渐地学会享受,享受所有的喜怒哀乐。

提前学习了人生的课,在享受人生之前,享受了莫里老人的一生,死前最后的一课。(把人生遭遇的一切都当做享受,需要勇气、智慧、达观!)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篇八

《相约星期二》是一本由美国人米奇·阿尔姆讲述一位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的哲理书。社会学教授莫里·施瓦茨患了卢·格里克氏不治之症,患病后莫里老人偶遇从事记者工作的学生米奇,于是师生二人相约每周星期二谈论人生感悟,老人的葬礼成为了最后的一课。

生老病死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莫里老人以一种正在经历死亡的体验对衰老、疾病、死亡这样诠释道:“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了它,哪还会有幸福?”“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

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面对生活,我们应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改变我们所能改变的,接受我们所不能改变的。当莫里老人几乎丧失自理能力,不能再跳舞、游泳、洗澡、行走,连上厕所都需要人帮助,自己的隐私迫不得已暴露在外人面前时,这情景让人顿生怜悯之心,但老人却表现出一种神奇的宁静。他会把这一切当作一种享受,会闭上眼睛陶醉其中,仿佛重新回到了婴儿期。豁达、平和、顺其自然,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心境,真正做到“与生活讲和”。

在星期二的人生课程中,老人反复涉及的另一主题是“爱”。人人都需要爱,爱既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也包括对不熟知的人与事物的博爱之情。

总之,爱永远是艺术和生活中的主旋律。“钱无法替代温情,权力也无法替代温情。”“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当我们不断地施加爱,创造爱时,我们将活着,活在所有我们关怀过,抚慰过的人们的心中。莫里老人尽管处于生命的边缘,却依旧坚持收听广播,关爱他人,为他人的不幸遭遇怜悯、落泪;同时老人向听众展示自己的生死观,鼓励着很多和病痛作斗争的人们。

一切生活中的遗憾与悔恨,都将在老人爱的心田中化解,莫里老人“与生活讲和”,笑对生活,快乐地活着,哪怕只剩下一分一秒。即使他在治疗中,让学生米奇把他肺部的毒物拍打出来,老人也不忘幽默一下,“我……早就知道……你想……打我……。”米奇道:“谁叫你在大学二年级时给我一个b!”再来一下重的!老人道:“嗯?我……什么时候……给过你……b?”这种孩童似的纯真,这种智慧的幽默,这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与老人平静、健康的心态是密不可分的。

老人随和、自如的表现让人早已将死亡抛到九霄云外,而且老人依旧没忘记自己想做的事、想过的生活。生活中没有“来不及”这个词。他直到说再见的那一天还在改变自己。当他参加了一个人的葬礼,听到其家人对逝者的悼词时,他觉得太可惜了,人已经死了,听不到家人的那番肺腑之言,他毅然决定给自己办一个“活人葬礼”。当他听到家人的真情表白时,泪水与欢笑夹杂其间,耐人寻味。

《相约星期二》一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超脱、豁达、平淡、博爱、宽容、坦荡的心境与健康的心态,将时常萦绕在我的脑间,督促我努力去过一种积极、健康、有意义的生活。“与生活讲和”,人间有爱,不管多忙,不管多累,抽点时间,努力经营并珍惜围绕在你身边的每一份情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