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概况导游词精选

时间:2023-06-27 15:38:26 作者:曹czj 祝福语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福建概况导游词精选篇一

各位团友,大家好。很高兴能由我带大家到船政文化主题公园进行参观游览。首先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我姓叶,大家如果不介意的话可以叫我小陈。今天的行程就将由我为大家服务,希望我的服务能得到大家的满意,在此也预祝大家今天能玩得开心、愉快。

现在从这里到船政化园,只需5。6分钟的时间,利用这段空隙,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下船政文化的一些概况,福州马尾是中国般政和造船业的发祥地,近代海军的摇篮,也是中法马江海战的遗址地,马尾船政主题公园是以罗星塔和马限山两座公园为基础的,景点主要有“两园两馆一船坞。两园是罗星塔公园、马限山公园,两馆是马江海战纪念馆和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一般坞则是一号船坞遗址。

我们要深刻了解福州的船政文化,就不得不再次回首旧中国的那段屈辱史。1840年爆发了战争,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一份份不平等条约的签定,巨额的战争赔款落入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口袋,以及一块块国土被迫割让,使我们整个国家支离破碎,人民生少困苦不堪。这时,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号召国民要通过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努力使我们国家强大起来,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因此,洋务运动便应运而生了。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都是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基本上没有海洋意识和海防思想,战争时,帝国主义列强就是依仗坚船利炮从海上叩关直入,铁蹄蹂躏京师,纵火烧毁园明园等等。从此中国的东南门户洞开,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于是洋务派中,关心海防的大臣们看到中国所面临严峻危机,纷给提议中国应建设自己的海军,要建设自己的海军,就要从造船和办海军学堂开始。1866年,左宗棠聘请法国人在马尾设厂造船,创办船政学堂。马尾成为我国近代的科技基地、造船工业发祥地和海军的摇篮。有位史学家说,读懂了“船政”二字,就读懂了中国近代史。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的位置是在公园的正门。穿过红色的仿宋大门,我们将要步入船政“时空步道”,船政“时空遂道”将带我们一起去了解马尾四十余载的造船史。里面的这三个台阶展示的是船政造船四十余年中的三个阶段。大家有没有发现它们所用的材料都是不一样的呢?现在,在我们脚下的这是个阶梯,它是木制地板,反映的是船政的个时期,称为“木船时代”,就是从1869年到1875年,在这个时间里船政所造的十几艘船,都是木船,如中国艘千吨级轮船“万年青”号。但是,很快我们就走进了钢木合构时代,从1875年到1886年,这个时期有艘铁胁船“威远”号,它标志着中国摆脱了木船制造时代,逐渐拉近了与先进造船国家的距离。再登上第三个台阶,就意味着我们进入了钢船时代,这个时代的代表是“威龙”号,它是由船政学堂毕业生所监造的,标志着近代中国造船的水平,而且这也是一艘中国人自己制造的铁甲舰,后来这艘船还被编入北洋水师,改名为“平远”号,成为了北洋八大远之一。

虽然整个船政的发展只有40多年,但它却制造了许多的中国:如制造出兵商舰船40艘,是中国当时的造船和舰艇的工业基地,建立中国海军所学样--福建船政学堂,还有培养出中国批海军名将,有刘步蟾,萨镇冰及中国代工程专家魏翰、詹天佑等人。

好,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磨心”二字,过去吖整座罗星山是由屹立在江心的岩礁形成,形状就像石磨的心,于是取名“磨心”。因为福州方言“磨心”有“无心”、“没心”之意,为避不吉利之说,所以取其谐音“罗星”,而山遂得名罗星山。罗星塔公园中以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形式来展示当年船政人物风采,再现船政创办情况,让大家更好的去感悟船政文化。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组雕塑是“左沈右襄”,端坐在中间的就是船政的创始人左宗棠,是晚清的军事重臣、洋务派的重要人物、中国近代海军的积极倡建者。他于1866年奏请朝廷设局造船,获得批准后,他便决定在马尾选地办船厂。船政工作才刚开始,西北边警又起,他只得奉命赴疆,此时船厂的工作又刚起步,千头万绪,又苦于分身无术,于是他便物色并大力举荐右边的这位来接任他的工作,他就是沈葆桢,大家知道沈葆桢何许人也吗,没错,他就是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因此,沈葆桢就成了船政的首任总理大臣,任职期间,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把船厂扩大为十三厂,创办船政学堂,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和海军骨干。可以说,整个船政是“始于左宗棠,成于沈葆桢”。因此他也被尊称为“中国近代海军之父”。而左手边的这位是当时的船政监督日意格。

现在大家到前面的这片榕树林了吧,其实它就是一株,因为它的“胡须”气生根垂到地面,深入土并不断成长,于是就成了支柱根,便有了大家现在看到的“独木成林”的景观。左边这一株原来生长在广场旁,但是在台风中被吹倒了,可它的生命力极强,根须沿着石墙石缝生长,形成了类似浮雕的奇特景观。因为这两株百年的古榕是同根的,所以又称它为姐妹树。而福州广植榕树也被称为榕城。好,现在大家可以看看榕树下的这一组塑像。他就是大家熟悉的启蒙思想家严复,1854年生于福州,在他12岁那年以名的成绩考入福建船政后学堂。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派赴英国留学深造。他翻译了《天演论》等书,运用“物竞天折,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来宣传“优胜劣汰”的社会进步思想,对戊戌变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严复成为了首任的北京大学的校长,也曾担任过复旦大学的第二任校长。大家如果有兴趣不妨和他合影沾沾他的才气。继续往前走可以看到这组雕塑叫“同舟共练”,船政学堂可以说是我国早培养科技人才的专科学校,学堂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际能力。这里表现的就是船政后学堂首届驾驶班学员航海的情景。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我方12艘舰船的管带就有11名是船政学堂驾驶班的毕业生,因此有人说:中日甲午战争,我国是用一个班的力量与日军一个国家的力量相抗衡。他们不畏强敌,英勇奋战,为国捐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作为海军摇篮的马尾,船政后学堂培养的海军军官数量约占中国近代海军的五分之三。

好了,船政文化我就为大家简单的介绍到这里,现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动,二十分钟后在我们大门口集合,谢谢!

福建概况导游词精选篇二

湄洲岛位于莆田市中心东南42公里,距大陆仅1.82海崐里,是莆田市第二大岛,陆域面积14.35平方公里,包括崐大小岛、屿、礁30多个。距台湾省台中港72海里。全岛南崐北长9.6公里,东西宽1.3公里,中部为平原,海岸线长30.崐4公里,其中大小沙滩13处总长20多公里,海蚀岩5公里、崐海床地质以花岗岩和辉绿岩为主构成。这里属典型亚热带崐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在18-20℃,年均降雨量为崐1000毫米左右。物产丰富,海洋捕捞和海产养殖业发达,崐盛产对虾、龙虾、海螺、梭子蟹、石斑鱼、海蛎、紫菜等。

湄洲岛素有“南国蓬莱”美称,既有扣人心弦的湄屿崐潮音、“东方夏威夷”九宝澜黄金沙滩、“小石林”鹅尾崐怪石等风景名胜30多处,更有2亿妈祖信众魂牵梦萦的妈崐祖祖庙,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崐天日期间,朝圣旅游盛况空前,被誉为“东方麦加”。

1992年10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旅游度假区。湄洲岛管委会系莆田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辖1个镇11个行政村。崐岛上设有金融、税务、保险、工商、、边防、交警、检察等机构。有台胞朝圣旅游专项落地办证政策,拥有国崐家一类口岸。30公里的贯、环岛路等四通八达,水、电、崐邮政、电信等旅游基础设施基本配套,接待床位达1000个崐以上,是一个海岛探幽、海上旅游、海滨度假、海鲜美食崐的“海上乐园”。

湄洲湾东南临台湾海峡,与宝岛台湾遥遥相望。因处海陆之际,形如眉宇,故称湄洲。岛上妈祖庙闻名海内外。妈祖原名林默(公元960-987年),因生前出海救助过不少渔民和商船,死后遂被尊为海神。历代朝廷还敕封她“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尊号。湄洲岛是妈祖的故乡,这里的妈祖庙尊称为“天后宫湄洲祖庙”。此庙创建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即林默逝世的同年,初仅数椽;后经历代扩建,日臻雄伟。

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回来奏称:“神显圣海上”,于第七次下西洋之前奉旨来到湄洲岛主持御祭,扩建庙宇。清康熙统一台湾,将军施琅奏称:“海上获神助”,又奉旨大加扩建。目前,妈祖庙已修葺一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成为全世界华籍海员顶礼膜拜和海内外同胞神往的圣地。据说,全世界华侨聚居地有妈祖庙不下千座,其中台湾就有五百八十多座。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生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忌日,庙宇内外,人山人海,香火鼎盛。

庙后岩石上,有“升天古迹”、“观澜”等石刻。站在石上,顾盼茫茫大海,白鸥掠波,舟楫穿梭;水中有山,山外有海,山海相衔,海天相接。庙前岩岸海床有大片辉绿岩,受风涛冲蚀,形成天然凹槽,潮汐吞吐之声,由远而近,初似管弦细响,继如钟鼓齐鸣,再若龙吟虎啸,终则象巨雷震天,骤雨泻地。扣人心弦的“湄屿潮音”因而弛名。

湄洲岛与忠门半岛的文甲码头之间有渡船往返。岛上有天宫大酒店和新建的湄洲大洒店、湄洲宾馆等。

福建概况导游词精选篇三

各位从远道而来的贵宾们,大家好!首先很荣幸代表我们公司——_旅游集团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美丽的滨海城市厦门。在我右手边给大家提供驾驶服务的,是我们的张师傅,而我就是大家这几天的导游。我姓黄,草头黄,名字是一首诗的题目:“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没错,我的名字就叫春晓。大家可以叫我小黄,不过鉴于黄姓在我们福建也算个大姓,您在街上这么一叫,回头的人还真不少。所以大家可以叫我小小,人如其名,好记就行。

好了,接下来小小首先要带大家去参观什么呢?我们平常说的土不拉几,土的掉渣,土包子等等带土的东西,都是对一种平凡的,朴实得不起眼的东西的一种描述,那么今天我们要去看的,就是这个“土”,土什么?先卖个官子。它来自中原、来自黄土高坡,是高度清纯的汉民族文化的产物。它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世界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是中国民居中一种非常特殊的民居,它,就是土楼。

研究古文化的学者们提出过一种说法,黄帝的帝字,可能是土地的地字,黄帝就是黄色的土地,也就是中国人常爱谈的那个“皇天后土”的后土,意思是地母。此看来,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宗,乃是黄土地的化身。是的,中国人,生于黄土,长于黄土,身上沾濡的也是黄土。吃的是黄米,黄豆,住的是黄土建筑的屋舍户,喝的是黄泥汤的水。古时候的人,位至_之尊,当了皇帝,就要穿黄袍,走黄道,住的是黄色玻璃瓦大殿。死了以后呢?统统都赴黄泉。

几千年的文化,凝聚在黄土里,包裹着中国人的心魂。而他们扶卫自己的最好手段,莫过于“城廓”。

福建的土楼带着这样的内在渊源,出现在福建这古老大陆临近太平洋的地方。她们那里的房间房门都朝向中心广场,只朝东方留着通路,这种以中轴线为主,两边对称的传统布局,明显地突出了团结向心的精神。当我们再俯瞰北京城时,会惊讶地发现某种六千年的一致性。

福建土楼主要分布有闽西、闽南的永定、南靖一带。早在公元291年,也就是西晋时期,“八王之乱”使得中原大地处于战火与饥饿之中,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移民大迁徙。大批的中原汉人拋离家乡奔向安全地带。几经离乱后被迫离家的汉人逐渐在他们认为安全的地方择地定居。他们其中的一支就辗转迁徙来到闽西南一带的山区,为了避免外来冲击,他们不得不恃山经营,聚族而居。他们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土楼。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他们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由于他们是外来者,于是被当地人的原住民尊称为“客家人”,待之以礼,一直到了现在,和当地居民一直和睦相处。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这些大大小小的土楼奏出的便是一曲气势恢宏、古风沉郁的旋律。土楼形状有圆有方,大多以四层为上限。而且土楼每层都有特定用途。一楼是厨房灶头和饭厅的所在地,鸡鸭都直接在厨房门前饲养。到水井打水也很方便;二楼是仓库,储存粮草杂物和农具,所以二楼往往不设窗户。仓库门栏特别高,那是为了防潮和防老鼠;三楼四楼才是居住的卧室。所以,每个土楼的居住单位。应该是垂直由上至下划分,才能称为一户人家。土楼的主要结构有地基、墙脚、墙壁和屋顶四个部分,内部则以有水井的天井为中心。兴建土楼的材料是就地取材的泥巴、竹片等。而人手亦只是土楼主人、乡间木匠和泥匠三数人。工具也只有泥锄、铁铲、绳索、木尺等。在没有建筑师、测量师和机器的协助下,土楼可能是一建就花上三、四十年,或两代人的时间才能落成。

在闽西苍茫的大地上,在如诗如画的山谷间,在绿水涓涓的小溪旁,一座座土楼就像气势恢宏的古罗马圆形大剧场,又好像是巍峨苍朴的古堡。依山傍水,千姿百态,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构成一幅古朴,神奇,雄浑,壮观的美丽画卷。20_年7月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2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专家认为,福建土楼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体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

巍峨耸立的土楼群,是一座座客家人辛勤创业的历史丰碑;是一朵朵绽放的建筑艺术奇葩;是一幅幅古朴动人的民俗画卷;是一首首如歌的风情诗篇;是一个个从远古飘来铿锵心弦的凝固音符。

百闻不如一见,就请大家把随身贵重物品带上,跟随小小一同去领略这建筑盛宴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谢谢。

福建概况导游词精选篇四

我们现在是在肖厝码头,请大家跟着我小心上船。虽然我们的渡船很小,比不上大型客轮,但船师傅的驾驶经验非常丰富,请大家把心放到肚子里。俗话说“车头船尾”,如果怕晕船的朋友,就请坐到船尾来。其他的想坐船头或坐船舱都可以,甚至也可以倚着船舱站立。曾经有不少婴儿把船当作了摇篮,上船不久后就睡着了。现在我们一起来体验摇篮的感受:任海风吹拂脸颊,随渡船摇晃身体,把一切的疲惫都吹走、摇走吧!

泉港区的惠屿岛,是泉州市惟一的海岛行政村,岛上民风淳朴,山林茂密,沙滩干净,海水碧蓝,一切都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海岛气息。远远望去,它像一只大龙虾横亘在烟波浩淼的湄洲湾主航道的西侧,犹如屏障,当地人叫它横屿,后取惠安县管辖之意,改称惠屿,距离泉港的肖厝村2.8公里,全岛面积约2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56公里。惠屿岛有人居住的历史,始于清朝中叶。那时,对岸肖厝村人因为宗族关系不和,陆续有人迁移到岛上居住,到1949年,岛上共有200多人,经过繁衍生息,今日已有295户人家1100多人。

原泉州市委书记施永康多次亲临惠屿,落实水、电、公路、通讯等“八大扶贫项目”,总投资880万元。6月29日,泉州市首条海底电缆工程的完成,使岛上不仅通了电、90%的家庭拥有了电视机,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而且,还修起了水泥路,普及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岛上居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一天,村民张灯结彩,设宴焚香庆祝,表达他们对党和政府真挚的感激之情,并立“德政碑”以传后世。半山腰的石刻“惠屿”两个字,就是当年施永康书记题写的,寄意“惠风拂屿,孤岛逢春”。 11月17日,省、市、区三级农行行长,在岛上与惠屿村签订了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合作协议,标志着这个孤岛200多年没有金融机构服务的历史终结。

惠屿岛是没有车辆的!连自行车也没有,只有干活用的板车,儿童的玩具车。惠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美丽的海岛风光,被规划为海岛旅游度假区,有人说惠屿岛是“泉州的鼓浪屿”,但和已经成熟的厦门鼓浪屿相比,惠屿岛更像一位深藏闺中的小家碧玉,它的一切都更淳朴,不加修饰。走在“环岛路”上,对面的岛屿与海岸时隐时现,青山碧水沙滩,绝佳“海上花园”;如果是晚上,岛外四周灯光灿烂,犹如上海的外滩,简直就是泉州的“海上明珠”。

穿过学校,是村民自己集资建造的“假日酒店”,酒店的招牌菜是惠屿的特产“鲍鱼炖土鸡”和“紫菜煎”;村里的几户 “农家旅馆”是另一种体验;也有不少浪漫的游客会带着帐篷在岛上过夜。学校和酒店的前面是一片沙滩,沙子细腻,光着脚踩在上面感觉很舒服。阳光下,海水蓝蓝的,十分养眼。海边是山,山外是天,山水相连,水天一色,可以进行餐饮、烧烤、漫步、游泳、垂钓、捡海螺等各种娱乐活动。

一边是现代化的都市,另一边是“与世隔绝”的海上花园,出岛则奋斗不息,入岛则心境清澈……惠屿岛提供了海滨休闲的绝佳场所,让都市人进退间更加自如。

如果有一天你感到疲倦,只要一转身,惠屿就在你身边,带着你的家人,带着你的朋友,惠屿来做客。

福建概况导游词精选篇五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到了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地标意义的“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之称的中华街——“三坊七巷”参观游览。在6月揭晓的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与北京国子监街、平遥南大街、哈尔滨中央大街等共同参选,以票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

公元前2,福州城初建时,称“冶城”,统治者是勾践的后裔无诸。过了两百多年,西晋时期的福州已经稍有规模了。晋安郡首任太守严高嫌城太小,便在今屏山南麓建成一座郡城,称为“子城”。 三坊七巷源于唐末闽王王审知扩建新城。王审知当政时,嫌原有子城太小,在子城外以钱纹砖砌筑起“罗城”, 据说这是当时全国一的砖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城北是政治中心,多为贵族居住;城之南为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也就是在此时,三坊七巷成为罗城西南的重要区域,坊巷格局初步形成。

今天的“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从北到南排列整齐,纵向有序,形成“棋盘状”的传统街巷格局。在城市变迁过程中,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被改建为马路,因此:我们今天讲三坊七巷实际只有二坊五巷。

“三坊七巷” 历经许多年,格局依旧,基本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民国建筑计200多座,其中水榭戏台、严复故居、沈葆桢故居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9处,是中国目前在市中心保留的规模、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三坊七巷”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体现福州古名居特有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建筑结构布局、建筑用材上适应福州潮湿温热的气候特点;院落庭院布局上体现传统家族伦理观念;园林精巧雅致, 体现亲近山水的风雅情趣,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除明清时代的建筑外,更令人惊叹的是三坊七巷的文化底蕴。近代诗人陈衍作诗提到:“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自晋、唐代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特别是到了清代中后期,福州士子固有的忧国忧民意识在世道变迁之中表现得更加强烈。这里涌现出一批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林则徐、沈葆桢、林旭、严复、林觉民、林纾、林徽因、冰心、庐隐、郁达夫、郭化若、吴石……翻动历史,你会惊奇地发现,一大串在中国近现代舞台上风起云涌的人物,他们的生活背景都或多少映现在三坊七巷,可圈可点的达150多人之众。

可以说,三坊七巷成为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凸显着福州人追求正统教化的人文性格与开拓进取的海洋文化精神的相互融合。作为福州城市精神集结地、福州名贤文化纪念地、福州传统商贾文化传承地、福州民俗文化展示地,三坊七巷承载了福州城市发展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充分体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特色与价值,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名片。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福州也曾走过弯路。上世纪末,全国旧城改造热中,三坊七巷也曾面临相同的被“改造”危险。福建省、福州市及时调整思路,终止了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原有改造项目。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复工作,将保护修复福州三坊七巷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三坊七巷由开发、改造转为整体保护、修复,政府投入逐步加大,保护修复工程支出主要投向民生,使三坊七巷的改造不仅成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程,更是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的安居工程、民心工程。

“三坊七巷要成为活态的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给予三坊七巷修复改造工程很高的评价。福州市的探索之可贵,在于同时保护生活形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复后的三坊七巷不是排斥了原有居民原生态的旅游区,而是将三坊七巷打造成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居住社区,成为具有独特文化景观的城市活力地带。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长唐国忠说的好:三坊七巷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闽台深厚渊源活化石,她的成功保护不仅仅是福州的财富,更是海峡两岸、海西经济区的共同荣耀,需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杨桥巷

现在我们首先来到的是七巷中北面的一条巷——杨桥巷。杨桥巷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杨桥而改名。民国时因城市建设需要,被扩建为马路,由巷变成了路,很自然路名就定为杨桥路。旧时杨桥巷东头南面有“台湾林”大院,因为这个大院就有海峡两岸的一段佳话。陈宝琛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访台时,结识了台湾板桥林氏家族的林维源,促成了他的二妹陈芷芳与板桥林家结亲,陈芷芳嫁给了林维源的侄子林尔康。甲午海战后,林尔康携妻带子渡海来到福州,在杨桥巷建楼盖屋定居,林尔康女儿林慕兰,嫁给了严复的三公子严叔夏为妻。严叔夏1952年至1956年曾任过福州市副市长。严复的孙女严倬云和严停云都是响誉台湾妇女界的名人。严停云以姑姑华严的姓名为笔名,创作了大量散文,是台湾当代著名的女作家。严倬云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嫁给后任台湾海基会董事长的辜振甫。辜振甫先生因“汪辜会谈”而载入史册。严倬云从小在福州长大,后到上海读书十几年,再后就随母去了台湾。人们从上面的史实,不难看出海峡两岸千丝万缕的源缘关系,两岸本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