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莎士比亚戏剧心得体会(模板5篇)

时间:2023-09-17 19:54:33 作者:笔舞 心得体会 2023年莎士比亚戏剧心得体会(模板5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莎士比亚戏剧心得体会篇一

莎士比亚被誉为戏剧史上的伟大作家之一,他创作的戏剧作品不仅在戏剧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功,而且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经过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深入研究和观看,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心灵的震撼。本文将从角色塑造、情感表达、故事结构、人生哲理和情节发展这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莎士比亚戏剧的心得体会。

首先,莎士比亚戏剧的角色塑造令人叹为观止。他创造出了一个个立体饱满的角色,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他的内心纠结和犹豫、对真理的探寻和对命运的反抗,使得这个角色成为了戏剧史上的经典形象。莎士比亚将人性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角色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这种写实的塑造方式使得观众能够更容易产生共鸣,认识到自己和他人同样具有多重性格。

其次,莎士比亚戏剧的情感表达十分丰富多样。无论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激情与悲剧、《麦克白》中的荣誉与背叛,每一个情感都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和力量。莎士比亚通过对情感的细腻描绘,使得观众能够深入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体味到情感的深沉和张力。

第三,莎士比亚戏剧的故事结构总能给人带来新鲜感和启示。一部好的戏剧不仅需要有引人入胜的情节,还要有恰到好处的高潮和结尾。莎士比亚的剧作常常以复杂的故事情节展开,既有喜剧的轻松愉快,又有悲剧的压抑和惋惜。他善于刻画人物之间的纠葛和矛盾,将故事推向高潮,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中常常隐藏着深层的社会与人性的隐喻,使观众思考和反思。

第四,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融入了许多关于人生哲理的思考。他通过人物的对白和内心独白,深刻思考了生死、命运、荣誉、道德等人生重大问题。在《李尔王》中,他对权力和贞操的探讨,让人深思人性的本质和道德的边界。莎士比亚的作品不仅给人带来了娱乐,更是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思索。

最后,莎士比亚戏剧的情节发展总能给观众带来戏剧性的惊喜和震撼。他的戏剧情节往往错综复杂,充满了悬念和意外。在《马克白》中,主人公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接连采取了残酷的手段,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莎士比亚通过对情节的精心安排,给观众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精神上的冲击,让观众体验到了戏剧的魅力和震撼。

总之,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令人叹为观止,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他的角色塑造、情感表达、故事结构、人生哲理和情节发展,无不展现了他的才华与智慧。通过莎士比亚的戏剧,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意义。莎士比亚的作品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引领着戏剧艺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激动人心的艺术享受。

莎士比亚戏剧心得体会篇二

威廉莎死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代表。恩格斯曾指出文艺复兴是“人类前所未有最伟大的进步的革命”。莎士比亚生活在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正在土崩瓦解、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上升的大转变时代。流传下来的莎士比亚诗剧共37个,其中最著名的《李尔王》,《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本书并不是由莎士比亚编写,它是由两位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玛丽兰姆姐弟编写整理而成。他们从中选了二十个最为人们熟知的作品改写成了叙事体散文。

从莎士比亚的创作过程来看,他早期写的多是喜剧,充满浪漫气息,后来,他渐渐明白了社会的矛盾,政局的动荡,他对于现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开始尝试写悲剧。悲剧中多为对社会的批评和讽刺,十分深刻。

初读《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时,我发现本书中莎士比亚的作品多与爱情有关,无论结局是悲是喜,但在爱情的背后,我看见了社会的丑恶。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写到双方为了爱情而对阻碍他们的封建制度进行战斗,这是现实社会对爱情自由的扼杀。

《威尼斯商人》这篇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及其尖锐,一开始我以为作品只是批判了残酷凶恶的高利贷者,赞扬了无利息贷款的商人,第二遍阅读时,我又读出了金钱对人与人之间所引起的破坏和对犹太种族的歧视。

莎士比亚作品浑然一体的情节结构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宛如诗画一般,我最喜欢的就是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一句名言:“新的火焰可以把旧的火焰扑灭;大的苦痛可以使小的苦痛减轻。”他的艺术魅力无法让人抗拒,他是一位“天才戏剧大师”!

如导读中所述,兰姆姐弟善于整理、选择、剪裁、概况,使得每个故事的轮廓都是那么清楚、鲜明。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之后的一周又复读了一遍。作者将莎士比亚原作的语言精华都糅合到故事中去,将深奥的古典文学通俗化,展现在我的面前,给我种种细腻的体味和深入的思考。

莎士比亚戏剧心得体会篇三

在莎士比亚传奇般的一生中,有几个作品抒为人知的,如:《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和《麦克白》。

《麦克白》与《李尔王》都是典型的政治悲剧,前者是自己使得自己丧心病狂;后者是使整个王国崩溃与个人的轻浮之中。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麦克白》的。

前文还是征战沙场所向披靡的爵士,现在就成了奸诈的反贼,这么大的转变,不仅仅是因为一个因素的。

凡是都有不可预测的一面,当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出现在了面前,麦克白始终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在权力的驱使下一步步地将自己推向了深渊。

在文中,有一个不可预测的外因,即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鬼魂和巫婆。后来叱咤风云的麦克白正是听取了他们的预言。且不说麦克白对预言的反应,巫婆与幽灵究竟居心何在?她们究竟是好心还是恶意?作者莎士比亚在这里并未直接点明。我个人认为,巫婆和幽灵可能并非怀揣着善意,因为,一个人在不清楚前途是明是暗的时候,往往会更勇敢地走下去,无知者无畏嘛,而真正知道了自己未来的命运,反倒会适得其反,或乐极生悲或心灰意冷,至于对他人的影响,就只能从听取者的内心的角度来决定了。这些巫婆即使能预知未来,即使能通晓命运,但也无法预知人心。

出现了巫婆这个外因,才促使了内因——麦克白夫人对她丈夫的怂恿。如果麦克白的妻子并没有出现在主人公麦克白的生活中,如果麦克白并没有听取妻子的谬论,我们的主人公可能在凯旋归来的时刻被晋封为考特爵士,然后顺理成章地继承帝业,最后安然地度晚年。

如此说来,我们的麦克白反倒成为了波涛汹涌的海上的一叶孤舟,若不能随波逐流,就只能被无情地掀翻。他的人生充满了跌宕起伏,但是命运始终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麦克白因为没有主见而失去了生命。

说来说去,都离不开“欲望”,麦克白因为欲望失去了理智,他的夫人因为对权力的渴求操纵着麦克墨登场,历史上的慈禧太后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戴了一个冠冕堂皇的面具,为了自己的欲望而牺牲他人。

每个人生来就有七情六欲,欲望是一把利刃,既不能拔刀自伤也不能被借刀杀人。

莎士比亚戏剧心得体会篇四

——读«李尔王»有感

“父亲,我爱您胜过自己的眼睛,整个空间和广大自由,超越一切可以估价的贵重稀有的事物;不亚于富有淑德、健康、美貌和荣誉的生命,这是李尔王的大女儿高纳里尔的表述。

“我厌弃一切凡是敏锐的知觉所能感觉到的快乐,只有爱您才是我的无上幸福……”这是二女儿里根的表述。

多么娓娓动人的口才,说得李尔王心花怒放,将财产给了她们,然而她们真有如此爱她们的父亲吗?不,她们对爱的告白其实是对金钱的渴求,她们对亲情的表述其实是对财富的欲望,她们对父女情的理解其实是被利益蒙蔽双眼的表现。

而李尔王最珍爱的小女儿考狄利娅的回答却是“父亲,我没有话说,我是个笨拙的人,不会把我的心涌上嘴里;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对啊!亲情的爱只是因为您是“我”的父亲,而对您的感激与孝敬,不会因为言语的诱人而变得更加崇高,不会因为金钱的“万能”而变得更加伟大,更不会由于私欲的“渴望”而变得更加至高无上光彩夺目;相反它们会因为言语的花俏而变得低下,会因为金钱的伪装而变得卑贱,会因为私欲的愚昧而失去光彩。而这一切的变化都是人类那可耻的虚荣心所赐,考狄利娅那普通的“名分”、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亲情的“真实”——普通而平凡。

人们的虚荣心是多么奇怪而可耻!只喜欢别人把你当贵重稀有的物品而捧得高高,却不知道别人已把自己当作无用易碎的玻璃花瓶,不知道自己的短处,还一味地挑剔别人的毛病与错误。当一个人不断希望得到别人的奉承与讨好时,那么这就是他“毁灭”的开始。

时间证明了一切,两个女儿排挤他,冷落他,只有被他遗弃仇视的小女儿考狄利娅来关心爱护他,最后用她的生命换回了她“真正”的父亲,弥天大谎破灭了,此时美丽诱人的言语成了万恶的根源。言语的诱人,言语的“伪装”,言语的“虚假”历历在目,痛之入骨。回想当时肯特公爵的劝阻是正确的,他甚至用生命作为代价对他说道:“有人不会口若悬河,说得天花乱坠,可并不是无情无义!”而现在已回天乏术了。

这是虚荣心“导演”的一部愚昧父亲害死自己善良女儿的可悲电影。

这不正说明了我们平时的一句话“忠言逆耳”,而且也证实了人们的虚荣心有多么强烈,对于平时普通的言语都要求美丽动听,对于不需要舌头,只要行动的事却要天天宣扬于嘴边,然而紧随着的将是幻觉、泡影与虚伪。

当肯特公爵被逐出国家领土时,曾对李尔王的两位大女儿祈愿道:“……愿你们的夸口变成实事,假树上会结下真实的果实……”可谁都了解人们的虚荣心永远会携带着虚伪与丑陋,夸口不会变成实事,假树上永远不会结下真实的果实。

莎士比亚戏剧心得体会篇五

xx学院 xx班 xxx 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是音乐艺术与戏剧艺术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二者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型态、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出现的艺术类型,从艺术形式上来认识,都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因而有诸多的相同之处,但因其起源于不同地域,发展于不同地域,故彼此间又存在诸多不同。下面将以具体作品为例,比较中国戏剧和西洋歌剧在文化背景,艺术表演方式和蕴含的人文精神的不同。指出中国戏曲该如何发展。

一、中国戏曲和西洋歌剧形成的时代背景的不同

艺术植根抵于人民生活之中, 而音乐艺术又都源自民族民间音乐中, 各有各的民族特色。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一是希腊悲剧和喜剧、二是印度梵剧、三是中国戏曲。可见我国戏曲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了独具特色的重要地位。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 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 经汉唐到宋金的发育成长过程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多种唱腔。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而作为世界艺术珍宝的西洋歌剧, 是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剧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意大利,源自古希腊悲剧的剧场音乐,既而传播到欧洲各国。而德国的海因里希·许茨、法国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兰的亨利·珀赛尔分别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开创了17世纪歌剧的先河,直到18世纪,意大利歌剧依然是欧洲歌剧的主流。按其性质特点及流传时、区的不同,分有正歌剧、大歌剧、轻歌剧、乐剧等类型。歌剧注重对声乐的掌控,并以此表达人们的生活、思想、情感来感染听众, 唤起对美的追求, 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二、中国戏曲和西洋歌剧的唱法比较

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西洋歌剧歌唱艺术属于美声唱法,其特点是追求声音效果讲究科学的发声方法与严格的声乐训练,注重运用华彩和装饰。较中国戏剧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传统声乐技巧等音乐元素。歌剧有两种传统的演唱形式:宣叙调和咏叹调。它们不仅是表现歌剧作曲家写作技巧的主要渠道,也是展示歌剧人物角色歌唱才华、发展声乐技术的重要途径。歌剧作曲家往往在咏叹调的创作上倾注更多的心血,除了很好地表现歌词的意义外,作曲家还要把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复杂心情表现出来,咏叹调中有很多高难度的声乐技巧,既表现人物激动的心情,也可展示演唱者的才华。如威尔第的著名歌剧《茶花女》中第二幕女主人公维奥列塔感受到真挚的爱情,十分激动地唱起了《也许灵魂渴望的就是他》这首咏叹调,起初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憧憬、渴望,既而又对现实的冷酷感到渺茫,再由失望转向玩世不恭。这复杂的心情,通过音乐打动了无数观众,其中有激动优美的音调,有压抑悲伤的旋律,还有辉煌的乐段,华丽的花腔,生动地表现了维奥列塔大起大落的精神状态,这首咏叹调十分著名,常常作为演唱会的保留曲目。

相比之下中国戏曲虽也存在诸多唱腔,但总的来说其音乐体制是以简代繁、以一总万的“一曲多用”制。中国戏曲的音乐体制从总体上主要分为板腔体、曲联体、综合体三大体制。这三种体制都是“一曲多用”的简化体制即使如曲联体那样由多个曲牌联缀而成,其中的所有曲牌也均属于同一个声腔系统,即在腔调与演唱方法上均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点。例如京剧主要由“西皮”、“二黄”两大声腔系统组成,而这两大声腔系统又在总体上属于更大的“皮黄”系统,仍有其相同或相似之处。

中国戏剧和西洋戏剧在唱法上的不同实际上来源于中西方不同的美学思想与不同的文化精神及其创作原则。“一曲多用”的中国戏曲音乐体制,实质上也就是“旧曲沿用”,这便使中国戏曲音乐形成了程式化特点;而“多曲多用”的西洋歌剧的音乐体制,突出个体性、独立性、创新性,没有一丝一毫的“旧曲沿用”的痕迹,主要是作曲家根据个人的艺术思维方式与美学思想,注重再现现实生活、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体现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作曲技巧。无论是西洋歌剧的“多曲多用”,还是中国戏曲的“一曲多用”都是源自对本民族精神文化和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中国戏曲和西洋歌剧表现形式和主旨比较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中国戏剧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中国戏曲重在对内部世界的表现,它是一种通过内部主观世界间接或曲折地表达外部客观世界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所以戏曲在处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不是一味地追求形似,而是努力地追求传神写意之美,达到神似。这与写实戏剧追求不同,传神写意的追求与戏曲的虚拟性是分不开的。戏曲把舞台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化做不固定的流动的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如《三岔口》舞台之上亮如白昼却表现了一场黑暗之中的厮杀。这一切完全依靠于演员出神入化的表演来实现。因此形成了以桨代船、以鞭代马、宴会有酒无菜、有杯无筷等传神写意的表演法则。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而西洋歌剧史诗性的内容、结构、角色性格、场景以其再现性特点与中国戏曲的表现性大相异趣。有两个特点:其一,是综合性歌剧融文学、诗歌、戏剧、表演、声乐、交响乐、舞蹈、舞台美术于一体,是最具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这种多重的审美视角,也使歌剧具备了既有经典性,又具有群众性的双重属性。其二,是音乐性。在歌剧诸多构成元素中,音乐是一种主体表现形式,是歌剧的载体,它的贯穿性与逻辑性,是歌剧的特征;音乐的抒情性与戏剧性相融合所产生的巨大的感染力与震撼力,以极具个性的张扬,形成了歌剧的独有风采;歌剧以声乐为主体,以美声为其演唱风格,易于充分发挥它的歌唱性;歌剧的交响性拓展,使其音乐组成多层次多线条的构架,更易对欣赏主体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总而言之,中国戏剧与西洋歌剧各有所长,都是源自对本民族精神文化和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两种艺术形态的碰撞所带来的应该不只是激烈的冲突,还有互相借鉴下的体制的创新。如中国戏曲可以借鉴西洋歌剧“多曲多用”的体制,在形式上做出创新,而不仅仅是沿用前代的曲调,保持“程式化”的固定模式。中国需要创新,作为中国瑰丽艺术的戏曲文化同样需要注入新鲜血液。只是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随着电视剧电影界的发展,戏曲在人们的娱乐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似乎越来越无足轻重。戏曲再不是跟以前一样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休闲之乐,而是上升到了民族文化的重量级地位,逐渐脱离民众。这对我国璀璨的戏曲文化的发扬与传承是极为不利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流砥柱的中国戏曲艺术要如何在这个多种文化冲击的时代生存并有所发展该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