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过年的演讲分钟 过年的风俗散文(模板8篇)

时间:2023-08-30 08:03:42 作者:笔砚 演讲稿 2023年过年的演讲分钟 过年的风俗散文(模板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过年的演讲分钟篇一

冬天给人感觉就像倘大的一个冰柜,里面不断注入的是冷气和冻意,降温才是它的硬道理。

风雨纵然再有千般风情、万般姿态,但在其冷漠的驱逐之下总是带有负面的影响。

阳光的出现就果然另舍不同,带来的依然是温暖,依然是希望。盼望着过年的美好,向往着春暖花开的新景象。

走出外面,迎着有点刺眼的太阳,开始享受着这份充盈的日光浴,直令人产生一种如沐春风般的舒适与爽朗。也把刚才久呆屋里那种所残留的阴冷彻底融化殆尽。而那些仍然躲藏在阴暗角落的生物,也不再封闭自己,索性大胆地暴露在阳光底下随意地活动筋骨,精神抖擞地展示着自己的一面风彩。

走进白更坳村的老祠堂,仿佛又看到了屋瓦下边的梁上挂满了一串又串大卷的炮竹。我跟在他们的后面,像一群小朋友那么好奇般地望着那些聚集在祠堂前面的大人们。看看他们到底是用什么方式过大年的。

只见他们奉上各家的物需,有乳猪、烧鸡、烧鹅以及水果等的诸多供品,接着就高拜天地,又礼拜山水,然后拿出自家准备的炮竹子,点燃后就像要比赛似的抛高上空,一味地响个不停。

直至所有的炮竹子全部被烧光为止,可那已经是半个钟头以后的事情。但见他们一大班人接着又蜂拥而进老祠堂里面。那祠堂里窄小的空间立马就变得寸土如金,若想找个靠前的位置也实属不易。

我不知道他们在里面搞什么名堂,按理说这里没有神像又没有画像的,就只有一个供奉的香炉,及其上面墙上挂着的大小几个老旧得已经看不清字样的长匡镜面,估计那是他们珤族的祖先上辈所留下的物件,因而才如此备受重视和膜拜。

正在我自顾寻思之际,耳边蓦地响起了一连串炸雷似的响声。原来他们已经一起同时燃爆了那些长长的大炮竹,那些品牌不一的大炮竹似乎更懂得表现这是正值抢风头的最佳时段,就在此起彼伏的混合响声中争鸣着最高音,端的是那么令人震耳欲聋!

娇艳的阳光不知从何时经已直直透入老祠堂,让里面所蕴藏的湿气得到了适当的释放,也随之变得明朗起来。看着这么宁静祥和的地方,只是自己的心情一直不安静罢了。原来刚才是我一直想起去年的事情。

说实话,在这里过年真的很有年味。虽然不见得会有多隆重,但那种喜气欢腾的氛围是我们那里所严重缺乏的,像在这里夜晚随处都可以观看到璀璨夺目的烟花景象。而在我们那边,这种如“百花齐放”的绚丽情景大概要把记忆往回追溯至童年时才能够回睹到的光彩。

走过静静的老祠堂,我幽幽地回望着,只要再过几天,它就会卸下冷傲的妆容,与热情的世人欢度新年,再度见证着新春开始的正式来临。

可我,却决定要走了,无论这里往后的日子会越来越热闹,但我还是选择回家过年。

回家吧,回家过年。

尽管在这里受到了岳父家餐来杀鸡、敬如上宾之优厚礼待,但我都不应该过份留恋。俗话说得好,龙床不如自己的狗窝,窝当然还是自家的好。

今天,虽然一个人回家,但我还是幸福的。

面对着青青的山,青青的草,青青的乡村,青青的人情,难免也会触景生情,难舍于这里的眷顾之情,难舍于与妻儿分开过年的离别之情。

但,家才是我最终想要停泊靠岸的港湾。即使家乡的年味变淡,亦不忘初衷,盼望着新年,盼望着美好,依然是我自小的心愿。

回家感觉真好,故乡祥影会笑。只要我的内心足够热情奔放,相信眼前也会处处好风光。

别了,绵绵的青山,别了,秀丽的英德,别了长长的连江。

回家吧,回家过年。

迎着这冬日暖阳,以及看似柔柔的春风, 回家感觉就好,一切都会那么平和。

今天乘着阳光回家过年,把昨天的阴云留在路上。

过年的演讲分钟篇二

大家好!

小时候,最喜欢的便是过年。有新衣服穿,有红包拿,可以吃许多美味的食物。那时候总会问妈妈:“什么时候过年呀?怎能还不过年?”随着年岁的渐渐增长,对过年的热情却没消减。过年就意味着放寒假,不用上学。后来,也不知从哪年起,对过年的热情渐渐消散,觉得过年和平时差不多,不过多放了几天假而已。而如今,对过年似乎又有了兴趣。看着一家人为着过年忙前忙后,好不热闹!

但有时是不喜欢过年的,过年就意味着年岁的增长,我不再是小孩子了,而那些至亲也会随着我的长大慢慢变老。更不喜欢的,就是各种拜年。由于不经常见,那些亲戚根本就不熟。明明两个差不多大的人,一个要叫哥哥,一个要叫叔叔。还有什么姑奶奶姨奶奶舅奶奶,一团乱麻。当然,每逢过年,就有吃不完的宴席。今天他家请客,明天你家,后天我家。一连几天没在家里吃过一餐饭。宴席吃多了也无味,虽说每次都是满满一大桌子菜,可看着一点食欲都没有,还不如吃些清粥小菜来得舒坦。

不知不觉间,年快过完了。想起自己那一堆未动的作业,心中暗暗感慨:还不如不放假,不过年。每天这样浑浑噩噩地过着,作业根本写不完。虽说不太想过年,可渐渐地发现,过年似乎成了一种习惯,或者说一种仪式。年年腊月二十四是过小年,这些年,不管多远,也会在二十四这天晚上赶回老家吃晚饭。再过几天,到腊月二十九,就是辞年。这天中午会祭祖,烧奶奶亲手折的元宝。到了大年三十,就要贴对联,准备年夜饭。接着大年初几就是各种拜年,各种聚会。这顿吃撑了下顿还得继续。到了大年初五,这天早上起床要放鞭炮,就意味着年过完了。接着初六初七初八就忙着各奔东西。

一年又一年,年年都是如此,又有些不同。比如这几年崇尚健康,也为了节约,年夜饭上的大鱼大肉少了许多。在过年这几天中也不仅仅局限于走亲访友,有时也会一家人外出游玩,体会不同地方的文化风俗。聚会时长辈们也不再执着于闹酒了,更多的是闲谈。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样会冲淡年味,但我认为这些变化都是可喜的,过年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要弃其糟粕。

过年的演讲分钟篇三

一年的最后一天夜头叫除夕。在段玉裁《说文》中,“除”条里这样说:“凡去旧更新皆曰除”。“夕”者傍晚。所以旧岁的最后一天又称“岁除”、“大年夜”,俗称“年三十晚上”。南通人就叫它“三十夜子”。要是碰到“小年”(没有腊月三十的年份),腊月二十九也叫除夕。

通州好,

除夕满城忙。

北里驱魈鸣爆竹,

南邻祀社设黄羊。

分岁酒盈觞。

南通民俗专家王宇明谈过年之二:压岁钱

小时候蛮欢喜过年的,因为过年有新衣裳穿,吃的东西也比平常多,还有一桩特别欢喜的事,是过年有得压岁钱拿,爷娘要给,爹爹奶奶要给,外公外婆也要给。好像这个风俗不仅不曾得断过,反而越给越多了。我小时候也就只拿角把两角钱,现在没有张把两张大团结好像不得去,就连才会说话的小伢儿都会得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压岁钱又叫押岁钱、压祟钱、压胜钱,是汉代起的头,汉魏六朝的时候开始流行的。据王黼《宣和博古图录》载:钱形长而方,上面龙马并著,俗谓佩此能驱邪镇魅。因为“岁”和作祟的“祟”同音,压岁就等于压祟,所以叫压岁钱。过去的压岁钱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钱币,而是为了带了身上戏戏、看看而专门铸就的和钱币差不多架子的东西,是当吉利物品或者是避避邪用的。有的在钱币正面还铸了有“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这样的吉祥语;背后还有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等的各种图案。明朝和清朝时的压岁钱,大多是用红线串起来的。清朝人富察敦崇写的《燕京岁时录》当中就有记载:“以彩线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给小孩子的压岁钱,南通人叫压金钱,这个“压岁”不是叫你不长,而是叫你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地成长。开始用市面上流通的钱币做压岁钱的是民国以后。那时候长辈用红纸包一百文铜钱给小伢儿,叫百岁钱,寓意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就用大铜钱,给的数目是“六”或者是“六”的倍数,这个是取“六六大顺”的意思;后来又改了用大红纸包一块大洋,是财源茂盛、一本万利的象征;等用了纸票子之后,压岁钱也就不用大洋改了用纸币,不过是要联号的。因为“联”与“连”又是同音的,这就意味子子孙孙要“岁岁发财”、要“连连高升”,大概发明“红纸包”这个词和用联号新票子的讲究,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南通民俗专家王宇明谈过年之三:贴门神

贴门神是中华民族古老的风俗,尽管现在大部分的人家已经不贴门神了,但作为子孙后辈,也要晓得晓得过去贴门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日前,我采访了南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名誉主席张自强先生,请他来说说南通的门神。张老是离休干部,也是专门研究南通民俗的专家。

据说在唐朝的时候,皇宫里头面经常舞鬼、闹皇宫,皇帝佬儿没得法子,就请了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个人来站门岗,从此之后皇宫里头就安顿了。时候长了,总不能叫这两个大将侭是站撒,于是就请了个画人像的画师,照他恁两个人的架子,画了画儿往门上格恁一贴,居然也就一样的安顿了。不过,照这架子老是画总也不是回事情,到了宋朝的'时候,就有人发明了先把人儿刻在木头板儿上,转来再印刷,这个应该就是木版年画的初级阶段。再后来有人要想印彩色的,聪明的人就想了法子再多刻几块板子,分门别类来印几种颜色,现在叫套色。还有的人为了开出的脸更像点儿、更漂亮点儿、更好看点儿,就在印好的画儿上,再勾下子、再描下子。例如像有的画儿,伢儿脸上用红笔这恁勾下子,画儿就既有木版的风格,又有手勾的成分,这种年画既好看又实用。到了明清时期,南通这块地方印门神已经基本上用木版。全国的木版年画出名的地方很多,例如北京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山东的潍坊、河南的朱仙镇、四川的绵阳。而我们南通的木版年画是单线,无论内涵、色彩和其它地方不大相同,这就是江海文化的特点。

照南通的民情风俗来讲,过年的时候,基本上不问城里和乡下,老百姓要图顺遂,要想发财,都要贴门神。所以过去说利市的到人家门上刬是说:“陈年不来新年来,老爹家里大发财。两扇金门左右开,红绿招财贴起来。左边贴的是秦叔宝,右边贴的是尉迟恭。斗大的元宝滚进来,发财大发财!”虽说是说的个利市,是个口话,实际上反映了大家对贴门神的一种心理期盼和图顺遂、想发财的一种心态。

过年的演讲分钟篇四

大家好!

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了,每一个小孩都穿上了新衣服,每一家都热热闹闹的。

每逢过年的28、29的时候我们每家都会杀鸡杀鸭,到30夜的时候我们都会拿28、29杀的鸡来谢年和祭拜我们的祖先。我们每一个人都穿得漂漂亮亮的、帅帅的。我们每当初二就开始拜年了,一直拜到元宵为止。而且我们每一个小孩都会有红包拿的。每当拜完年之后数钱的话都会超过5000千以上的。

我们浦江有一个习俗,就是每当元宵节的时候我们都会舞板凳龙,看他们一个个舞起来的样子是多么的气贯长虹、波澜壮阔。他们甩尾巴的时候气势是多么的磅礴。

我们浦江每当过10、20、30……岁生日的时候都会再初三那一天早上过生日的,越早越好。还会拿很长很长的面、红鸡蛋、馒头……拿来拜生日的。

这就是我的老家。

过年的演讲分钟篇五

大家好!

我曾在电视上看过一段新闻,记着再问路人:你觉得你为什么呢?我看见有人说:“年味就是红红火火啊,烟花声啊,很热闹的”,“就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坐在一起吃顿饭。”“年味就像饺子,包子什么的美食啊!”,而我也认为年味——就是团圆与幸福。

古人李白曾写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煜写过“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都是思念家的诗句,因为离别,还有思念沉积,越来越多。每个人都会有思念故乡的时候吧,在春节时,回到家中,家中的菜已经做好,许久未见的亲戚们都谈笑风生,因为春节大家团圆在了一起,没有工作,处处都是幸福,团圆,这就是年的味道啊。

每年过年时回到奶奶家,车一停,就会看见奶奶已经站在车边,一下车,奶奶就迎了上来,奶奶很想念我们。屋中已准备好一大桌菜,叔叔他们也在电视机前坐着,见我们回来,也都笑着。邓肯说“嗯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暴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爸爸见到奶奶,与她拥抱,爸爸眼中是对奶奶,对他的妈妈的思念,对这个家的怀念。大家吃上饭,坐在桌前谈论着过去年的事情,偶尔开个玩笑;小孩子们也聚在一起玩,吃着准备好的一大堆零食。这一刻,大家都那么团聚在一起,真真切切幸福。而今了,虽然大家也聚在了一起,似乎也很匆忙的,一下子吃完饭就会离开,没有欢声笑语,“对酒当歌”的情景,连在电视机前,那一阵阵爆笑声也没了。大家都变成了低头族,被手机占据着,与手机过春节,“团圆”一般。孩子们也是这样,只偶尔放个烟花,偶尔看几眼春节联欢晚会。

我觉得年味就是团聚,大家欢声笑语中的幸福,不再沉迷于手机。年的回答很简单,团聚在一起,有笑声,年的'味道,闻起来,像幸福。

过年的演讲分钟篇六

第一篇

春节,是我国一年当中最热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早早的,街上“展览”的对子、“福”字、窗花、糖果等年货给我带来了一丝丝“年味”。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官”吃芝麻糖开始,大家就开始准备过年了。这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我们小孩馋的总想先尝尝又酥又甜的芝麻糖。可是总要等到奶奶先到厨房的灶王爷前祭祀一翻,才能吃到哟。据说,这样灶王爷才能上天言好事。

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扫房子。妈妈要早早的把屋子收拾干静,这是为了新年有一个新气象。过了二十四大人们忙着杀鱼、肫肉、蒸花馍,准备年货。

每当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到了大年三十,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把节日的气氛装点的更加浓厚。吃过午饭后,端出香喷喷的肉馅,一家人就包起了饺子,男同志擀皮、小孩们当运输员,妈妈们就负责制作精美的水饺。奶奶还要在饺子里放进硬币,看谁最有福气。当一盘盘挺着肚子的水饺端上桌时,大家找到自己满意的饺子,张口就咬,希望自己能走好运。最后,那个带有福气的饺子还是被爸爸吃掉了。

除夕,家家户户吃的都是饺子,我们早早的吃晚饭,守在电视前看春晚,也是“守岁”。

初一到初六这几天,就是我们小孩子“挣钱”的时机。天天不是呆在爷爷家,就是泡在姥姥家,用妈妈的话说,就是“整天不着家”,但我们仍然乐呵呵的东跑西窜。

我们这的春节一般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才告一段落。虽然濮阳不算大城市,但是它也与许多大城市一样,热热闹闹的迎来春节,又热热闹闹的把它送走。

第二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俗。

我的家乡在湖南,那里过年的习俗很有趣。在腊月二十九(除夕夜),我们一家大小围在一起吃团圆饭,我们的团圆饭可讲究了:我们吃饭一定要有三大样:鱼、鸡、肉。鱼一定要蒸着吃,在鱼上还要放大把大把的辣椒,这样象征着财源滚滚来、年年有余的好兆头。鸡一定是公鸡。肉是腊肉,我们的腊肉不像四川那里蒸着吃,而是用豆角炒着吃,这样吃特别美味,特别有嚼头。吃完饭后,我们就要进行守岁,一家人围在一起,其乐融融,说说这一年经历的酸甜苦辣。

在初一的早晨,我们像爸爸妈妈请安(拜年)说些吉利的话,这样可以获得一份橘子和一份利是,这样象征着大吉大利。然后我们会出门向别人拜年,别人会放鞭炮来迎接我们,这样表示湖南人们的热情似火好客、友好。

看,我们过春节是不是不跟你们一样呢?你们想来我们湖南过春节吗?

过年的演讲分钟篇七

大家好!

过年了,到处是一派热闹喜庆的景象,曾经安静的小山村变得热闹起来了,各家各户到处都在挂灯笼、贴对联、贴福字、放鞭炮,我们家也不例外。

奶奶从储藏室拿出她早已经买好的福字,爸爸妈妈又带来了银行送的对联和窗花,奶奶从厨房里拿出来一小碗米粥,又拿了一把小刷子。我问奶奶:为什么要拿粥?要干什么用呢?妈妈告诉我:很早的时候,那时还没有胶水和双面胶之类的东西,人们就是用米粥来当胶水用的。我半信半疑,心里直嘀咕:这话是不是真的?还是妈妈哄我的?算了,下次我还是记得从家里带一些双面胶吧。

哥哥把对联正面朝下,背面朝上着摊开,妈妈拿起粘了粥的小刷子,在对联的背面刷上薄薄的一层,哥哥踩着高高的椅子,把对联贴了上去,不一会工夫,我们就把所有的对联,窗花和福字都贴好了,贴了对联的家,好像一下子亮堂、喜庆多了。我也终于见识了“米粥胶水”的神奇,妈妈告诉我,用米粥胶水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来年撕下的时候很轻松,并且不会把下面白色的墙壁破坏掉,我心里闪过一句: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

这是奶奶用她的方式,在祝福我们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一定要幸福健康,我也要祝我的朋友和亲人,在新的一年里事事顺利,心想事成!祝老师和同学们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过年的演讲分钟篇八

大家好!

一个好的开始,代表一个成长的你;一个好的过程,代表一个幸福的你;一个好的结尾,代表一个快乐的你!

为什么人们常说,在说一句“大过年的”时,总是会将你的烦恼、忧愁、悲哀通通消去了?而只留下一种开心的情绪留在你的心里呢?因为过年代表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好的开始,一个幸福的起点,最重要的也就是可以和自已的家人在一起。

过年当然会有一个“年味”喽!可不嘛!大年初一的早上,就可以吃到圆圆满满的汤圆了,可香了!说起这个汤圆,那真是趣味连连啊!这还缘于除夕夜做汤圆的时候了!一个代表团圆的年夜饭吃完后,便在奶奶的带动下,一家总动员开始了“与汤圆的相处”。只因奶奶的几句话,“你们每年都跑那超市里买‘圆子’吃,今年我们自个家做,肯定比你们在那超市买的好吃,都来帮个手啊!反正你们也没有事情做,一家人好不容易凑一起,热闹热闹!"好了,糯米粉、水、盆子等材料准备好了,奶奶将面粉倒入水中,和面环节进行中,奶奶的手沾进水中,和来和去,她将手伸出来,黏黏滴,都沾在手上了,哪儿都有,好像动画片中暖暖羊的'绒毛。她顺手将面抹在了妹妹的脸上,妹妹好像不知情,以为我们望她是因为她长得好看,还得意洋洋的走起模特儿范来,那扭曲的身体真是让我们憋在心中的笑一处揭发,都不顾面子的哄堂大笑。面在精彩的“走秀”中结束了。

奶奶将面揉成长条子,切成一段一段的,开始了高潮部分,将一段段的条子搓成一个个圆溜溜的汤圆,我最先拿过一个,在手中搓来搓去,终于成形了,似乎一个不大圆的一个圆被我弄好了。妹妹也来了兴趣,她伸手也想拿一个,可惜,个子矮好像成了一个问题,她就是够不着,够了好一会儿,她突然停了下来说出了她这一年的愿望就是“能够长高”!看着她那气愤的脸庞,全家不由得哈哈大笑,不过留下了妹妹她一个人闷闷不乐。

可是,不一会儿就有人来陪她了——弟弟。这时,弟弟进来了,全身脏脏的,听他说是和邻家男孩们一起放鞭炮去了,可放炮竹也不至于他这模样吧!原来是回家的路上玩了“打滚”啊!哎,真是不小心啊,不过这模样让我想到动画片儿中的小灰灰了,接下来我们玩了猜谜游戏,妈妈真智慧,她说的谜语,从没人猜出来,爸爸可就是逊了点儿,大家伙儿稍微动了点脑筋就猜出来了。于是,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与汤圆的相处”。

我爱汤圆,也爱家人,更爱这个幸福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