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与共导写大全(21篇)

时间:2023-12-29 09:38:45 作者:BW笔侠 口号大全

优秀作文具有清晰的结构和流畅的语言,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作者的意图。为了帮助大家写好优秀作文,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欣赏和借鉴。

“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论文

阅读下文后完成1~3小题。

费孝通。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1.下列对“‘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需要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和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b.这是一种理智的、稳健的而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

c.这是一种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既“理解”又“选择”的心态。

d.这是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的思想观念。

2.下列解说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人类不同文明相得益彰、共同繁荣,“和而不同”,就能“天下大同”。

b.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经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的中华文明。

c.当今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仇视西方的状况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d.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一定会受到某些人的非议、抵制或可能的猛烈的攻击。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些发达国家拥有强势文明,却已经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

b.面对今天的“信息爆炸”、纷至沓来的“异文化”,我们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盲目排斥。

c.异文化并非完美无缺,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判断它的精华和糟粕。

d.人类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必须力排对“美美与共”的抵触,才能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

答案:

1.c。

2.c(仇视西方的应该是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欺凌的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已经酝酿”前应有“似乎”二字)。

3.a(“已经成了”有误,应是“容易成为”)。

“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论文

内容提要:网络治理与共同治理是公司治理两种倍受关注的治理形式。但二者的理论基础、治理目标、治理机制等方面具有趋同性,因此网络治理不是对共同治理的发展。共同治理是一种观念,而网络治理则是共同治理的实现机制。

一、理论基础的趋同性。

共同治理的理论基础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该理论认为,公司拥有包括股东、顾客、员工、供应商、合作伙伴、社区、舆论影响者和其他人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群体。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是拥有专用性资本的主体,他们分别向企业提供自己的专用性资本,拥有企业专用性资本的利益相关者同时也成为企业的所有者,股东不是企业的惟一所有者。企业则是这些提供专用性资本的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种合约,是治理和管理这些专用性资本的一种制度安排。公司的治理和管理应当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各利益相关者应广泛参与公司的治理。这里的利益相关者是任何影响公司目标的实现或被实现公司目标所影响的集团或个人。利益相关者与公司之间的利益关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潜在的。利益相关者与企业间是一种影响互动的关系。

一方面,企业的行动、决策、政策会影响利益相关者利益,

另一方面,利益相关者也会影响企业的行动、决策和政策。根据这种影响互动,可以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四类:

1、支持型的利益相关者。其特点是合作性强,威胁性低,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与顾客等。

2、边缘性的利益相关者。其特点是对企业的威胁和与企业合作的可能性较低。包括雇员的职业联合会、消费者利益保护组织以及未经组织起来的股东等。

3、不支持型的利益相关者。其特点是对企业的潜在性威胁较高,而合作的可能性较氏,如存在竞争关系的相关企业、工会及新闻媒体等。

4、混合型的利益相关者。其特点是对企业的潜在性威胁和潜在性合作的可能性都较高。包括紧缺的雇员、顾客。

网络治理的理论基础是企业网络理论。193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雷诺运用社会计量学的方法对小群体进行实证研究奠定了网络研究的基础。

经济学主要从以下两个视角来研究网络的存在性以及网络的功能:

二是把网络作为一种治理形式。把网络视为一种治理形式,实质是把它当作使单个主体整合为一个连贯体系的社会粘合剂,把网络与市场、科层等并列,视为一种独立的交易活动协调方式。把网络视为治理机制或合作机制离不开网络分析工具,而网络分析的最经典对象就是网络。在企业的网络分析中,不论是社会关系网络结构观、弱关系力量假设与社会资源理论,还是嵌入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都是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以及人与组织之间形成的关系网络。企业不是孤立的,会与许多关系主体发生各种交易行为,由此形成的网络中如何协调各网络主体的利益,如何对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组合,成为网络治理的主要内容。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网络理论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但二者具有趋同性。在企业网络体系中,与企业相关的网络主体与企业及网络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关系。从企业间网络看,企业间基于信任与合作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通过合作、竞争、控股、集团等形式,借助正式或非正式的契约,获取各自的利益,他们是利益相关者。从企业内部网络看,经营者、内部员工、股东等网络主体与企业之间也是一种利益关系,通过建立内部科层组织结构,以保障各自的利益。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网络理论研究的都是同样的对象,即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二、治理目标的趋同性。

共同治理的目标是合理平衡各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并以此来安排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权力。按照权利制衡权力的逻辑,利益相关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利益),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权力,通过行使相应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权利。因此,要求在公司治理中根据自己权利的大小分配适应的权力,当公司行为或其他利益相关者侵害自己的权利时可以通过行使权力来保障自己的权利,以此参与公司治理。不仅于此,利益相关者对公司资本的投入要追求最大的回报,即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要求各利益相关者作为整体联盟,对投入公司的资本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资本经营方式,实现资本运营的最佳效率与效果。这里的资本不但包括现有的利益相关者投入公司的现实资本,还包括潜在的利益相关者的潜在资本。

而网络治理的目标一方面是各网络主体利益的协调,另一方面是作为网络组织的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网络资源的整合。各网络主体利益的协调实质上就是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合理平衡,同样需要按利制衡权力来分配各网络主体之间的权力。按照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企业的资源包括有形的资源和无形的资源,资源在企业之间是不可流动的.且难以复制,这些独特的资源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价值。可以认为,所有对能促进企业发展的都可以是企业的资源。虽然企业不能通过流动或复制来获取其他企业的内部资源,但可以借助企业间网络来利用网络中其他主体的内部资源。网络治理就是要通过参与企业间网络获取其他网络主体的资源,并将其与企业内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经营效率与效果。现代企业的资本经营,就是通过资本的交易或使用追求资本增值的行为,是生产要素综合动力的总概括。企业所拥有的各种社会资源,各种生产要素都以资本的身份加入到经济活动中,通过流通、收购、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各种途径优化配置,进行有效经营,以最大限度实现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这里的社会资源,即有企业内部资源,也有企业外部资源。

可见,共同治理与网络治理目标具有趋同性,一是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二是各利益主体利益的最大化。即将各利益主体提供的资本要素综合利用,实现各利益主体综合利益最大化,再按照一定的利益分配机制权衡各利益主体的利益,保障各利益主体的个体利益。

三、治理机制的趋同性。

共同治理的机制主要是科层机制与协调合作机制。共同治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关于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控制权配置上分权制衡,在公司经营上监督制约的问题。企业科层是指一组规范与法人财产相关各方的责、权、利的制度安排,其中包括股东、董事会、管理者和工人。或者说,它是企业内部不同权力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在科层中,生产和交易活动是在雇佣的背景下进行的,企业家居于核心地位,他与其有要素提供者签订要素契约,契约中所未规定的剩余则由企业家利用自己的权威相机处理。由于难以区分不同成员的贡献,因此它是通过命令机制以及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来解决企业内部成员的矛盾并做出必要的行动。在共同治理中,各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签订详尽的契约,通过正式契约界定自己的权力,通过行使权力保障自己的利益。在企业内部通过正式组织制度,以行政命令进行生产和交易活动。同时,由于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有大小之分,以权利分配的公司控制权力也有强弱之分。弱利益相关者在运用弱势权力维护自己权利时一方面要依赖法律的保护与支持,用法律规范保证权力的正常有效地执行;另一方面还需要借助利益趋同的利益相关者联盟。利益趋同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联盟权力高于单个利益相关者,如小股东联盟、债权人联盟、顾客联盟,更能有影响力地行使权力,与大股东、经营者的权力进行抗衡,以达到权力的牵制和制约。利益相关者联盟的形成是基于联盟内各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合作与协调机制,否则难以形成利益相关者联盟。同时,各联盟之间也需要信任合作与协调,才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否则将陷入争权夺利之势。

网络治理的机制同样也是科层机制与信任合作机制。在企业内部网络治理中,各成员之间如员工、部门等,组织网络的信息交流和创新活动往往由个体完成的,在团队管理和合作开发过程中,很多创新知识的来源依赖于成员的隐性知识和来自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和知识与组织网络资源的整合,而这更多的依靠科层治理机制,通过激励与约束实现整合。信任机制和市场机制的结合常常体现在企业间网络的制度安排,例如与供应商长期性的关系契约和关系融资等。关系契约很大部分是依赖于对合作伙伴的声誉、竞争力、双方在价值和文化上的某种程度一致性,以及组织和个人的社会关系。因此,关系合同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可以依据市场情况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减少谈判和执行的成本。

由于不同的治理机制各有利弊,科层机制可以实行统一的集中控制,有效地防止被套牢和信息溢出的风险,但是正式科层权威系统的信息传递慢、损耗大,缺少有效的激励手段;以信任为基础的机制可以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创新活动,以及参与者对资产的专用性投资,但是由于缺少严格的契约约束和权力保证,存在被套牢和信息溢出的风险。不同的治理机制之间存在互补性,可以采用不同治理机制的组合来有效减少治理成本。因此,不管是共同治理还是网络治理,都不可能是单一的某一种治理机制,任何一种机制都不能解决治理的问题,而应是多种治理机制的有机组合和有效的运用以达到治理目标,只是在具体运用时的范围与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因此,共同治理与网络治理在治理机制上有趋同性。

四、结论与启示。

可以发现共同治理与网络治理在理论基础、治理目标与治理机制方面都有趋同性。作为一种治理形式,理论基础、治理目标与治理机制又是其核心内容之一。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下结论:

1、网络治理不是独立于共同治理的一种治理模式,也不是对共同治理的发展。相对于股东至上的单边治理,共同治理是在对企业的性质与边界认识的不同基础上形成的另外一种独立的治理模式,是对单边治理模式的发展。而网络治理并不是相对独立于共同治理的另外一种治理形式,它们之间在理论基础、治理目标与治理机制上存在趋同,因此也不是发展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它们是同一种治理形式。只是二者研究治理的角度有所不同。共同治理从治理主体角度研究公司治理,解决公司治理应由哪些主体治理,这些主体如何治理等问题;而网络治理则是从治理方法与内容的角度研究公司治理,用网络分析的方法完成各主体的共同治理,而治理的内容则是网络关系。

2、共同治理是观念,网络治理则是实现机制。共同治理是观念,是一种各利益相关者都要广泛参与公司治理,分享公司剩余收益的观念。而各利益相关者如何参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等,则需要依赖一定的实现机制。网络治理是将各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看作一种网络关系,各利益相关者、企业都是这种网络关系结构中的一个结点。运用网络这种种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治理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权衡它们之间的利益,进而实现共同治理。

参考文献:

[1]彭正银.网络治理理论探析[j].中国软科学.2002,3.。

[4]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2.。

美美与共方为大同作文

材料作文“美美与共”导写与例文。

【文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费孝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费孝通先生在其八十寿辰聚会上,对民族文化问题而提出的意味深长的十六字箴言。四句话,实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意为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第二个层次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为将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天下大同。第一个层次应是基础,第二个层次是结果,写作的重点应放在第二个层次上。

从立意求深刻的角度看,跳出“各美其美”的自我欣赏、自我肯定,从文化层面写出民族自信心;摆脱“美人之美”的欣赏他人、赞美他人,从文化层面写欣赏外国优秀文化、借鉴接受外来文化;跳出个体的互相尊重、包容、融合写文化、精神的互相欣赏、融合,共建和谐社会。

【例文】。

面朝大海,美之花开。

高三(12)丁益雯。

春风送暖,竹破土而出,彰显它的美;突破束缚,蝶破茧而出,彰显它的美;不畏闪电,海燕搏击长空,彰显它的美。诚然,生命无时无刻不彰显着美。我想只要美美与共,天下之大美皆能彰显。人性之美彰显天下大美。“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这是李嘉诚对自己的告诫。他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不仅仅在于他的财富,更在于他对别人的宽容。他面对绑匪威胁时,反而规劝其逃走,免得被抓,窘其一生;面对码头工人对他的不满,他笑答他们的问题。我想,如果李嘉诚没有豁达的'胸襟、宽容的心态,他的事业是不会成功的。如果每个人都彰显出一种人性美,那么必然美美与共,美之花开。

社会之美彰显天下大美。鲁迅曾说:“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反观当今,为了求得一方斗室,有人不惜谄媚讨好,利益为上;为了求得一时之荣,有人弄虚作假,攀比腐败;为了求得经济效益,不惜弄得乌烟瘴气,废水横流;为了求得一时安全,有人麻木不仁,平庸冷漠,最应彰显天下大美的社会之美正在消失,只希望人类彻底觉悟,勿让社会之美消失之时,我们才发现天下大同早已逝去。

天下大美不仅仅只是各美其美,更应是人性、自然、社会之美,美美与共,我知道,只有真正美美与共,面朝大海,美之花才能开满人间。

【点评】。

立意有高度,较深刻,重点从人性、自然、社会之美落笔,视野开阔,见解脱俗。说理内容丰富,既有李嘉诚的宽容之美,也有人与自然相融之美、归隐之趣。语言流畅,富有文采。

“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论文

探讨全球化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也不是一个新的现象。今天我们经常说的“全球化”,其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西方(主要是英国)主导的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之间的广泛接触和交往。对于这种广义的全球化趋势的关注与研究,也是从19世纪开始的,比如卡尔·马克思就关注过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和原始积累的过程。关于这方面问题的探索,一直是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诸多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这种对于全球化、文明、文化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纯知识性的探索,它已经成了解决人们面临的严峻问题的一门科学。当今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民族、宗教之间的各种交融和冲突屡见不鲜,全球化造成的矛盾和问题,对我们构成了多种多样的挑战,对此,国际学术界和思想界做出了种种反应。我本人近年来对“天人对立论”、“文明冲突论”等思潮的评论,就是对目前世界上发生的一些问题所发表的意见。

国家”,在这个问题上,都同样受到严峻的挑战。这不是哪个单一的国家、民族或文明遇到的问题,而是一个全人类都要共同解决的问题。全球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各种“问题”的全球化。

近二三百年来,西方思想在世界学术界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在面对全球问题的时候,西方的一些基本思路,显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在解决某些问题的同时,又引发出一些新的矛盾。比如,近百年来,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扩张,“自我中心主义”在一些人的头脑里大大地膨胀起来,“西方至上主义”、“殖民主义”、“极端国家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等等思潮,成了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催化剂,也是造成很多国际性问题的重要原因。时至今日,世界上极端主义和以暴制暴所造成的种种事端,依然摆脱不掉“以我为中心”的影子。

因此,我觉得要更好地理解今天世界上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全球化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超越现有的一些思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重新构建自身文明和他人的文明的认识,只有当不同族群、民族、国家以及各种不同文明,达到了某些新的共识,世界才可能出现一个相对安定祥和的局面,这是全球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挑战。

要认真深入地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就必然会碰到诸如文化、文明、人性、族群性等基本概念,会涉及到认识论和方法论这样更高层次的问题。比如在探讨文化交流时,常常会牵扯到对文化的基本定义;对各种文明的基础和特质进行研究时,也要谈到关于“人”、“人性”这些更基本的问题。事实上,很多人文学科的研究,比如人类学者对文化、传统的理解;社会学对于社会群体结构的理论;民族学对族群性的解释等等,都可为我们提供很好的思路,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我提及这方面的话题,并不是说我已经有了某种结论,而是希望我们在探讨、研究问题时,要把眼光放开、放远一些;思路变得灵活、广泛一些,不要总局限在一些常识性的、常规性的和偏狹的框框里。在探索关系人类文明这样一个宏大的、长远的课题时,我们的思想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博大的包容性和历史的纵深感;要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智慧,发挥多学科、跨学科的优势来进行研究。

人类每逢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所谓“圣贤”,其实,这些“圣贤”就是那个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博大、深邃、广阔的新思路和新人文理念的代表人物。我曾经把当今的世界局势比作一个新的战国时代,这个时代又在呼唤具有孔子那样思想境界的人物。我确实已经“听”到了这种时代的呼唤。当然,今天的“圣贤”,不大可能是由某一种文明或某一个人物来担当,他应该,而且必然是各种文明交流融合的结晶,是全体人类“合力”的体现。

近年来,在讨论全球化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多次提到“和而不同”的概念。这个概念不是我发明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核心。这种“和而不同”的状态,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它是人们的理想。但是要让地球上的各种文明,各个民族、族群的亿万民众,都能认同和贯彻这个理想,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为此,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我还提出了“文化自觉”。什么是文化自觉?简单地说,就是每个文明中的人对自己的文明进行反省,做到有“自知之明”。这样,人们就会更理智一些,从而摆脱各种无意义的冲动和盲目的举动。

后来,我又进一步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几句话表达了我对未来的理想,同时也说出了要实现这一理想的手段。我认为,如果人们真的做到“美美与共”,也就是在欣赏本民族文明的同时,也能欣赏、尊重其他民族的文明,那么,地球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就达到了一种和谐,就会出现持久而稳定的“和而不同”。

研究文化和文明问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视角和方法,不同的视角和方法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和取长补短。作为一名从事实地调查研究的社会工作者,我想借此机会,谈一谈我在对全球化和文化、文明关系的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和体会。

我的学术生涯,大约是70年前从广西大瑶山开始的,那次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我一生学术研究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成了我后来学术研究的基本手段。

我提出这个问题,是想提醒大家关注和探讨全球化和文明的问题时,如何拓展我们的研究方法。今天,世界上发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现象,这些问题和现象,都是由不同文化相互接触、碰撞、融合而产生的,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解决。也就是说,用原有的思维逻辑,原有的研究方法来解决现在的问题已经不行了。要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要回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去,扎扎实实地做实地调查。要超越旧的各种刻板的印象(stereotype)和判断,搞清楚各种文明中的人们的社会生活,并以此为基础(而不是以某种意识形态体系为基础)来构建人类跨文明的共同的理念。这种研究的难点,在于研究者必须摆脱各种成见,敞开胸怀,以开阔的视角,超越自己文化固有的思维模式,来深入观察和领悟其他族群的文化、文明。在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中,构建起新的更广博的知识体系。

为什么必须要到现实生活中去调查呢?因为人类社会是复杂的、多样性的又是多变的、富于创造性的它决不是只有单一文化背景和有限知识和经验的研究者能够想象和包容得了的。所以研究者必须深入你所要了解的“他人”的生活中去观察、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实地调查的方法也反映出研究者的一种心态就是你是不是真正要去理解、接受“他人”的文化、文明这种心态正是今天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一个关键。深入到“异文化”中去做调查努力了解“他人”的语言、传统做到设身处地地用当地人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这本身就是对“异文化”的尊重和对“异文化”开放的心态。如果连这种最基本的平等态度都没有还谈什么交流和沟通。可以说在我一生的学术生涯中我一直试图坚持走实地调查这条道路。当我七十岁获得“第二次学术生命”时虽然已经不可能像年轻时那样长期地、深入地去观察某一个具体的社区或社会现象但是我仍然每年要安排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到各地做实地考察这种实地考察使我受益匪浅。

从学术史上说这种实地考察的实证主义是我在英国留学时的导师马林诺斯基在上个世纪初提出的。1914年1918年间马老师通过在西太平洋trobriand岛上参与和观察当地土人的生活从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人类学功能学派的理论基础。他的这一贡献与其说是学术上的不如说是人文价值上的因为长期以来西方学术界流行的是以西方为中心的社会进化论思潮把殖民地上的人民看成是和白人性质上不同的、“未开化”的“野蛮人”。马老师却号召人类学者到那些一直被认为是非我族类、不够为“人”的原始社会里去参与、观察和体验那里人的生活。马老师使这些“化外之民”恢复了做人的地位和尊严。在马老师强调和提倡田野工作之前即使像佛雷泽这样的人类学大师在搞研究工作时也主要是依靠查阅各种游记、笔记、文献资料。这种大量利用间接观察、间接记录、多手转达的方法很容易因为观察者视角不一致、信息不连续和不完整使研究者做出错误的解释和结论。实地调查能够促使研究者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参与观察”使“人类学走出书斋”取得超越前人的成绩。

要进行跨文化的观察体验还必须具有一种跨越文化偏见的心态。由某一种文化教化出来的人因为对“他文化”不习惯出现这样那样的误解、曲解对“他文化”产生偏见prejudice应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作为一个研究者则必须具备更高的见识、更强的领悟力能够抛弃这种偏见。我特别提到一个“悟”字这个字在跨文化的研究中显得特别重要它不仅要求研究者全身心地投入到被研究者的生活当中乃至他们的思想当中能设身处地地像他们一样思考同时又要求研究者能冷静地、超然地去观察周围发生的一切。在一种“进得去出得来”的心态下去真正体验我们要了解的“跨文化”的感受。我认为在讨论全球化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时具体的研究方法等技术因素并不是最重要的最要紧的还是研究者的心态。

众中也推行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其结果必然能够增进不同文明中普通成员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和理解。如果这种沟通、交流和理解能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那么今天世界上诸多民族和文明之间的矛盾、偏见、冲突以及冤冤相报、以暴制暴等等就有了化解和消除的希望。

近几百年来西方文化一直处于强势地位造成了其社会中某些势力的自我膨胀产生了殖民主义、种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文化沙文主义、单线进化论等形形色色的自我中心主义的思潮。但与此同时在西方学术界也出现了像马林诺斯基这样的对西方文化中自我中心主义思潮进行反思和反制的学术流派。这种反思可以说就是“文化自觉”的一个表现。

然而直到今天西方社会中的各种势力和学术界各派别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和激烈的较量。从另一方面看非西方的各种文明在经历了几百年来的殖民主义、世界大战、冷战、民族解放运动等等磨练后其社会成员的思想和心理都起了十分复杂的变化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其中不乏与“西方至上主义”相对立甚至相对抗的思潮。这个状况被一些人称作是“文明的冲突”这种冲突已经影响到了今天的世界局势。目前所谓的“恐怖主义”和“反恐斗争”就是这种“冲突”的表现之一。

几百年来主导世界的西方文化大量地传播到其他文明中随着时间推移世界已经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传播也变得越来越快了。然而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在西方文化快速传播的同时西方社会也大量地汲取了其他文明的文化而且这种文化上的交融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这些被吸收的“异文化”经过“消化”、“改造”之后成了各自文明中新的、属于自己的内容并从宗教、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反映出来。可以说今天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今日之世界文明已非昔日历史文献、经典书籍中所描绘的那种“纯粹”的传统文明了。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概念化的、抽象的、刻板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动态的、综合的、多层面的眼光来看待当今世界上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关系。

作为非西方文明主要代表之一的中国长期以来遭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欺压为了民族生存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终于捍卫了自己的主权和独立。长期的遭受屈辱不断的奋起抗争如今昂首屹立在世界上的经历对中华民族面对全球化时的心态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当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加强“文化自觉”的反思使我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状况摆正在世界上的位置。

“文化自觉”的含义应该包括对自身文明和他人文明的反思对自身的反思往往有助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因为世界上不论哪种文明无不由多个族群的不同文化融会而成。尽管我们在这些族群的远古神话里可以看到他们不约而同地在强调自己文化的“纯正性”但是严肃的学术研究表明各种文明几乎无一例外是以“多元一体”这样一个基本形态构建而成的。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总结了多年来研究的心得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试图阐明中华民族这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实体形成的过程。

在我们探讨全球化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我们知道古代中国人的眼里“中国”就是“天下”也就是被看作是一个“世界”。所以中国人常说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并不是现代西方人所指的一个“民族国家”的“统一”或“分裂”比如南北朝鲜、东西德国而是一种“世界”的分崩离析和重归“大一统”。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分分合合纷争不断但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大趋势是整个历史发展的主线而且即使是在“统一”的时期统治者在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经济形态等方面仍然允许在某些地区、某一阶层、某种行业中保持它的特殊性。古代中国这种分散的多中心的局面究竟是因为怎样的内在机制、怎样的文化基础和思想基础才得以存在这样“和而不同”的局面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哪些要素在这里边起了什么作用古代的中国人究竟是怀有怎样的一种人文价值和心态才能包容四海之内如此众多的族群和观念迥异的不同文化建立起一个“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国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和努力研究的问题。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也有成功解决的范例。比如古代犹太人在中国的经历就是一个例子。人们通常认为犹太民族是一个宗教观念非常强烈的群体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传统文化的氛围里在中国的犹太人逐步融合到中国的社会中没有发生像在西方社会犹太人由于受到压制而不断强化民族宗教意识甚至发生冲突的现象。还有在辽、金、元、清的时候统治者在不同民族、不同族群的地区实行不同的行政制度因地制宜顺应当地民众的传统文化、信仰和习俗来进行统治。但是这种“顺应”又都统一在更高一层的“国”的框架之内。

这些例子说明中华文明的结构和机制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一代代先人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协调模式。这些事实充分体现了古人高度的政治智慧和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时至今日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等政治制度无不缘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也有与“异文化”交流的丰富经验。我相信在今后中国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到世界的过程中一定能为重构全球化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人们常常把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如何相处的问题看成是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政治、军事、综合国力等方面的比较像是在做一种“力学”关系的分析。这样的分析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不全面因为文明、文化都是关于“人”的事情所以要搞清楚还得从“人”入手。文明、文化都是抽象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社会群体、社会组织这样的实体之间的关系。但是人们常常有一种倾向遇到文明、文化之间的问题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把当作社会实体之间的问题来处理。要知道文明和文化是具有浓厚情感、心理、习俗、信仰等非理性的特征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是靠着简单的逻辑论证、辩论、讲道理就能解决的。

我们大约都有过在处理涉及感情、心理、习俗等等这些问题时讲不清道理的经历。所以在处理跨文明关系、跨文化交流这样更复杂、更微妙的人文活动时就要求我们运用一套特殊的方法和原则最大限度地注意到“人文关怀”和“主体感受”。这是一项涉及到历史、文化、传统、习俗、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里的以“人”为中心的系统工程。

在对跨文化的研究中理解“人”理解人的生物性、文化性、社会性人的思想、意识、知识、体验以及个人和群体之间微妙、复杂的辩证关系等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人的上述特性通过交流、传播和传承可以成为群体共有的精神和心理财富并在这一群体里“保存”下来达到“不朽”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同样的道理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也存在着这种交流、传播和传承。

从总体上说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各个文明得以“不朽”的最可靠的保证。一种文明、文化只有融入更为丰富、更为多样的世界文明中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人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不错的反过来说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才能使这个民族的文化长盛不衰也很有道理。所以文化上的唯我独尊、固步自封对其他文明视而不见都不是文明的生存之道。只有交流、理解、共享、融合才是世界文明共存共荣的根本出路。不论是“强势文明”还是“弱势文明”这是惟一的出路。

探讨文明和文化问题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价值观和信仰而这些又极容易转变成感情和心理因素然而在科学研究中一旦掺杂了这些因素就会产生巨大的阻力这是我们从事族群、民族、宗教研究的社会科学工作者都遇到过的问题因此必须构建一种超越常规的理念。我们不提倡用某一种文明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来解决不同文明之间的问题因为用一种文明的“标准”去评判另一种文明不管这种做法“对不对”实际上会让人感觉到这样做“好不好”。由于不同文明之间人们的认知体系有差别所以不同文明的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常常会变得不是“是”与“非”而成了“好”与“坏”了。我觉得不管出于什么动机强迫别人接受一种本来不属于他们的价值观这种做法本身就含有欺压和侮辱人的性质。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内容”常常会退居到次要的地位而“形式”会上升为主要的东西。我说的“形式”不是科学主义说的那种可以忽略的、外在的、表面化的形式而是人类学中所指的“仪式”、“象征”也即是“意义”。它在一种文明、一种文化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甚至是生死攸关的作用。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是不能简单地按照经济或功利的原则来解释的。中国古代有“不食周粟”、“苏武牧羊”的故事这些故事说明文明、文化的交往决不是简单的商品交易一个族群、一种文化不是物质利益就能收买也不是强力所能压服的。

当前世界上某些人常常有意无意地把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关系直接与国家或民族利益挂钩这是一种加大甚至是激化不同文明之间误解和矛盾的做法。这些人在大谈“国家利益”的时候手里不断挥舞着文明、文化的大旗把chiluo裸的为“一国谋利益”的做法装扮成捍卫“某某文明”的“义举”把具体的国家利益之争混淆成不同文明之间的争斗。当然从广义上讲文化价值也包含在“利益”之中但它们并不是简单地连接在一起的这种随意的联系是不成熟、不理智、不准确、不负责任的表现。犹如我们不能把美国的国家利益等同于基督教文明的利益也不能把中国的国家利益说成是儒家文明的利益。

我们认为国家利益可以“一事一议”好像谈生意那样通过理性的协商来解决。如果把这种事情上升到文明、文化的层次里就会变成充满感情和心理因素的、非理性的问题。

一个国家不能自命为某一种文明的代表或化身说成是某文明的卫士各种政治集团也不该盗用文明、文化的名义制造民粹运动来为自己的政治利益服务。这种夹杂着经济和政治目的的“国家利益”会大大歪曲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本质造成恶劣的结果。

从历史和现实中可以看到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心态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君子之风”。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

要想实现这几句话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也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古脑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中国的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

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

这就是我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中国历史上有过这样的例子。唐朝的时候国家昌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引起了邻国日本的关注派人来学习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他们把唐朝好的东西带回去丰富了自己的文化。这段历史表明当时的日本人是很有“鉴赏力”的善于“美人之美”因此获得了很多文化资源达到了“双赢”的结果。

当今地球上的人类应该比古代人具有更广阔的胸怀、更远大的目光对于不同文化有更高的鉴赏力拥有一个与不同文明和睦相处的良好心态。在这方面我们的先辈留下了许多包含了深刻哲理的宝贵经验。比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人们“不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又如“修己而不责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这样的格言都包含了克己、忍耐、收敛的意思。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形成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人特有的一套哲学思想。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现在起就必须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场深刻的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了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当我们探讨和研究不同文明如何相处的时候必须充分了解和借鉴世界上各种文明做到博采众长、开阔胸怀、拓宽思路、启迪灵感。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探讨、研究中华文明的时候也要认真地理解和研究世界上其他文明的文化要“美人之美”。

近年来“欧盟”的统一进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欧洲的社会经济发展一直在世界上扮演着“领跑者”角色所以欧盟的统一可以看作是在全球化背景和现代社会条件下欧洲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国家在试图重新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探索如何共处的一个实例。当然欧洲的“统一”并不就是未来“全球化”的模式全球化并不是世界“统一”。地球上如此众多信仰不同、风俗各异的民族和国家情况远比欧洲复杂得多而且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着的严峻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诸多问题决不是一个“模式”就能解决的。这个尝试和实践之所以引起我们的注意是因为它能为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提供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

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上看世界上所有的文明都蕴含着人类的智慧每一种文明都值得我们关注、研究从中汲取营养。比如像印度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民族、宗教关系极其复杂的国家在他们的传统文化中就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处理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并存的经验同样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强大的国家和各种强势文明诸如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阿拉伯文明、南美文明、非洲文明等等这些庞大的多民族的社会实体无不在解决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和融合方面为后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作为人类学社会学工作者我们应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不带任何偏见地深入研究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应该下功夫研究其他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以扩展我们的视野增强我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为当今世界经济迅速“全球化”的同时建设一个“和而不同”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材料作文“美美与共”导写与

[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土法做豆腐,一般需经过泡黄豆、磨豆浆、烧豆浆、分离豆腐渣和豆浆、点卤水、压制成型等复杂工序。而现代多功能豆腐机,从大豆原料进机到出成品仅需25分钟,并且一台设备只需一人操作,省时省工省力,轻松便捷。但很多人说,豆腐机制成的豆腐没有土法制作的好吃。

山野间自由放养的土鸡,吃的是五谷杂粮、虫子、青菜、牧草、树叶……饮的是山泉水,虽然长大需要六七个月甚至十多个月,但是营养丰富,肉质鲜美,口感纯正。饲养厂里的肉鸡,喂的是饲料、添加剂,一般两三个月即可出售,但味道一般,营养也差很多。

古人成才,多经历很长时间的勤奋苦读;而今,出一本书,演一部电影,唱一首歌,甚至一次隐私的暴露,一次畸形个性的张扬,就可能迅速“出名”。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构思导引]。

三则材料共同的主旨是:任何事情都没有捷径,都不能轻易成功。据此,联系现实生活,找出相关的典型事件进行分析论证。可以记叙某一名人的`成长经历,告诉人们“成功没有捷径”,只能靠长时间的努力,也可以表达自己对走“捷径”的看法和感受。

除此之外,可发散思维,从以下角度构思为文:

1.“快与慢”:现代人,步履匆匆,心态浮躁。随着生活节奏大大加快,很少有人能放慢步伐。其实,现在的人们更应该以平和宁静的心态面对社会,面对生活,放慢节奏。做事慢一点儿没关系,反而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更精更美!

2.“厚积薄发”: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充分积累;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要知道“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厚积”才能“薄发”!

3.“人生需要多历练”:人生有许多挫折,不会一帆风顺,应该多磨炼自己。没有经过历练的人,就像温室里的小树,是不会成为栋梁的。

4.“出名”:著名作家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写作技巧)于是,很多人为了“出名”,便不择手段。但是,“出名”并非“成才”,以不正当的方式“出名”的人迟早会被淘汰,被湮没在时间的烟尘中。

5.“成功路上没有捷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确实,成功路上没有捷径。没有艰苦的努力,没有辛勤的付出,就不会有成功的回报。

[佳作示范]。

材料作文“美美与共”导写与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乌龟比兔子更能多讲些道路上的情况。――纪伯伦。

追踪着鹿的人是看不见山的。――佚名。

慢慢走,欣赏啊!――阿尔卑斯山口的路牌。

我们正处在一个一日千里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出门有高速公路,我们就餐有各式各样的快餐,我们打开书报有各式各样的文化快餐,我们打开电脑更可以几分钟这内“网尽天下”。品味上面的三句格言,感受快节奏的今天,相信你对“快”与“慢”会有较深的感受和理解。

请以“快和慢”为话题写一篇。可以写两个方面也可以只写一个方面。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

“快与慢”这个话题很宽泛,快――可写快速发展给人带来的种种好处,也可以写快节奏的生活给人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心理压力;慢――可写“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也可写“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学习,稳稳当当的工作”的沉稳,以及“水流心不竞,云在俱意迟”的从容;但,“快与慢”是关系型的话题,最好要围绕其关系展开,全面分析:快的优劣,慢的好坏,以及何时应该快,何时应该慢,什么情况下快,什么情况下慢等等,最好写成议论文或散文。

二、范文:

请停一停,等待灵魂的脚步。

快餐、快递、快车,衣食住行无一不快。当年令人惊叹不已的“深圳速度”而今早已是见怪不怪,曾经的沧海桑田在现代人的弹指一瞬间天翻地覆。快,成了时代的代名词。诚然,快,带给了我们更多的物质享受,可生活在这样一个快得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里,压力、烦躁,甚至于“过劳死”也成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没有时间。当我们吐出这句话时,请不要忘了,时不待人,错过的美好也就没有时间去回味。

印第安有谚语云:请停一停,等待灵魂的脚步。走得太快的人反而容易弄丢自己的心。不如停一停,放慢匆匆的脚步,寻一处桃源,沏一壶清茶,从容地坐下,敬循“日三省吾身”的古训,听耳畔昆曲婉转荡人心,赏庭前花开花落,望天际云卷云舒,任东风融日消解心头的熙攘纷杂,凭清溪流水洗涤沾染浮尘的心境,以期一份心灵的从容与淡定。唯“二句三年得”者,方使人“一吟双泪流”。慢节奏的生活,更使我们能剔除浮躁求得真意;慢节奏的生活,更使人体悟世间温情传承星火;慢节奏的生活,与灵魂同行,叹世间悠悠,吾自徐行。

请停一停,给心灵一个小憩的时间;请停一停,给情感一个宣泄的空间;请停一停,给灵魂一个思索的机会。磨刀不误砍柴工,唯有当我们打点好心情,确定前进的坐标之后,我们才能快步前行,所向披靡!

请停一停,等待灵魂的脚步!

【点评】本文切合题意。以谚语作为标题和立意的中心,合适。材料运用上,有时代感,如奥运会的口号、“深圳速度”、时下人们的生活状态等。语言上,能体现议论性散文的特征,注意句式的多样化。第6段是亮点。

该快当快,该慢当慢。

中国有句俗话:“快刀斩乱麻。”

中国还有句俗话:“慢工出细活。”

现代生活灯红酒绿,高速向前,每个人都在追求高速度、高效率,信奉“时间就是金钱”这一至理名言。于是每个人都行色匆匆,甚至于未必记得刚刚与你擦肩而过的人的模样。

可有些事是急不得的。只有静下心来,慢慢地欣赏才能出味的。就像工夫茶,一遍水下去,是喝不得的,那是洗涤茶叶上的微尘的。只有到第二遍、第三遍,茶叶经过沸水的洗礼,在沉沉浮浮之后慢慢舒展开来,那时,清香四溢,唇齿间茶香缠绕,这才是品茶的绝佳时机,才有可能品出茶之韵,茶之魂。

所以,放慢脚步吧!

放慢脚步,置身于自然,感受心情自由的舒畅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安宁。

放慢脚步,流连于戏剧,领略那举手投足水袖轻拂间的缠绵悱恻和心灵的情感释放后的回荡。

放慢脚步,驻足于书海,感悟人生的哲学,穿越时空与先人交流。

可慢就一定意味着踏实吗?

不一定。有的人慢是因为犹豫,是因为逃避,是因为缺乏面对问题的勇气。当他遇到问题时,他选择慢,让时间来决定一切,来解决一切,无论何种后果,他两手一拍,肩头一耸,一脸无辜:“这是顺其自然,我也没办法。”他真的无办法吗?不,他有办法,但他不去实施,因为他害怕承担,承担后果,承担责任,所以他推托,以“时间”为借口,将本应挑起的担子推得一干二净。这种慢,是无勇无能的表现,是缺乏责任感、缺乏魄力的表现。

非典来临,是那一声声果断的命令,一道道快速拉起的隔离带,一个个匆匆忙忙的身影,才控制住了病情的`发展,才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的生命。

洪水暴发,是那一艘艘如离弦之箭在水上穿梭的冲锋舟,一个个矫健而迅速的救人动作,一道道飞速摞起的沙包围墙,才保护了家园,最大程度地保住了人民的财产。

在某些方面,快,意味着匆忙与失去乐趣;慢,意味着充实与升华。而在另一些时候,快,意味着果断与效率;慢,意味着犹豫与胆小。在该快的时候,请勇敢地向前大步迈进!在该慢的时候,请轻轻地放慢脚步流连一下!

【点评】本文能正确理解“快”与“慢”的关系,分析入理,如对定“有的人慢”一段,在生动的描述中,指出了这类人“慢”的实质。材料运用有特色且具体,如工夫茶、非典等。语言有变化。

快慢交响曲。

序曲。

我生活在一个家教严格的家庭,从小在父母铺设的轨道上前进,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为我计划的未来蓝图就是轰轰烈烈,出人头地。可他们不知道,我心所向往的却是安静闲适,波澜不惊的生活。

第一乐章:快。

为了父母欣慰的笑容,为了别人艳羡的目光,为了亲朋好友心中我应有的宏伟蓝图,我拼命了。

第二乐章:慢。

结束曲。

每天依旧穿行于繁忙之中,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便没有什么可抱怨。快与慢的旋律终不可分开,我相信并期待有一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旋律能融成一曲和谐的交响乐。

简评:本文是一篇成功的优秀作文,其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妙恰当的拟题。以《快慢交响曲》为题目,不仅紧扣话题,点明主旨,而且新颖别致。二、自然浑圆的结构。全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依次通过题记、序曲、第一乐章、第二乐章、结束曲来引线串珠,叙说了对快节奏生活的无奈,对慢节奏生活的奢望。结构完整,主旨鲜明。三、生动真实的语言。本文的语言清新自然,真实感人,表达出一个高三学生的真实心声,快节奏的学校生活,各科繁重学习的任务,给学生带来的压力之重,以及对恬适生活的向往都表达的真切自然。总之,本文用语之精巧,构思之巧妙,角度之新颖,感情之真挚,令人拍案叫绝乃至叹为观止。

比慢记得有一位学者曾提出一个口号:比慢。

文档为doc格式。

材料作文“美美与共”导写与

鸟儿要想飞得更高,必须练就坚强有力的翅膀;树木要想长得茂盛,必须拥有发达的根系;人要想成就事业,必须努力奋斗。因为,成功的道路上没有捷径。

2月27日,中国建筑大师王澍荣获20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建筑奖,从此,世界建筑史上有了中国人的一席之地。1981年王澍大学毕业前夕,老师曾叮嘱他:“切忌急功近利,要守得住寂寞,多思索,多体验,厚积薄发。”毕业后整整,他没有参与任何一座建筑的设计,也放弃了许多唾手可得的赚钱机会,一直扎根于建筑文化的吸收和建筑艺术的探究中。10年后,随着“瓦园”的问世,王澍一发不可收,接连设计出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宁波历史博物馆等诸多堪称经典的建筑。

王澍用10年的时间积蓄,换来了一座座顶级建筑的问世。如果大学毕业后他就急着投入到建筑设计中去,他设计的作品会很多,但就不会彰显出如此丰厚的文化底蕴。王澍的成功,是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努力积累的结果。10年来,他一直恪守自己的建筑理念,默默坚持。他的经历证明:成功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点滴积累。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用的时间积聚力量,最终消灭了吴国。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游历天下,遍尝百草,前后用了30年时间才完成《本草纲目》这一药学经典。无数事例告诉我们:成功没有捷径,厚积才能薄发。

当今社会,许多人都在寻找捷径,以致好高骛远,内心浮躁。其实,没有成功的“速成法”。唯有脚踏实地,不断积累,不断付出,才会成功。艺术家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确如此啊!

荀子曾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有不断坚持,不断积累,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点评]。

本文中心明确,内容充实。开头用排比句引出中心观点,接着重点运用建筑学家王澍这一典型事例进行论证;略用越王勾践、李时珍的事例,论证详略得当,张弛有度,很有说服力。结尾提出只有不断坚持和积累,方能成功,照应开头,点明主旨。

美美与共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热忱欢迎外国青年朋友来到中国学习、生活。也许在你踏上这片土地之前,对中国或多或少有所了解,比如五千年历史、第二大经济体、08年奥运、孔子、姚明等。这片东方热土孕育了一个个奇迹,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如全球化、一带一路。对中国的理解不只要体察,更要读懂中国的价值观、世界观,感受朝气蓬勃的中国气象。

我准备从美丽乡村、中华美食、一带一路三个方面带你走近一个真实的中国,感受中国人的生活、价值观。你可能会说这三者风马牛不相及吧!其实这三者间包含中国的价值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言有点拗口,通俗来讲就是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各自特色,从而博采众长,和和美美。

美丽乡村不只是有小桥流水人家,青瓦白墙,也是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的载体,更是新时期“记得住乡愁”的情感寄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村庄更美了,乡间小路更宽了,农民也富裕了。可有时人们感叹“回不去的故乡”,农村空心化,只剩下留守儿童和老人,这些是现实问题。因此乡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建学校、修文化设施、兴教化、整顿环境,让乡村看得见青山绿水,也能记得住乡愁。各个村庄,各富特色,你可以到处走一走,看一看:三月婺源油菜花香飘四溢,井冈山丹丹红艳艳,黄山脚下古徽州田园牧歌似世外桃源,福建土楼叙说百年历史、客家风情……一村一品,一地一色,美美与共。

一方水土养一方山。自然每地的美食色香味相异其趣。中国人讲究吃,民以食为天。吃有了讲究,就有了特色。建议你去看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绝对让你舔屏。食材取自天地自然间,做工离不开能工巧妇,用时间点化每一道风味,用美食犒劳辛勤劳作的国人。中华美食讲究慢工出细活,厨师们继承传统手艺,认真对待每一道工序,做菜如做人,菜品如人品。你也不凡走进各地美食一条街或者老字号,东南西北五湖四海的美食,汇聚在一起,臭豆腐与麻辣串相得益彰,天津狗不理与上海小笼包同处一桌,肉夹馍沾点山西老陈醋风味别致,北京师傅吆喝声京味十足,广东师傅不声不响给砂锅粥下料……一派繁忙,大家和和美美。

中国人说“治国如烹小鲜”。意思就是说从小处看其为人之道、处世之原则。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正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体现。一带一路,连接民心、民情,大家共建共享,君子和而不同,各种文化和谐相处,古老的丝绸之路响彻千年的回响,有朝一日,美丽乡村遍及古丝路,邻国美食摆上咱们的餐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论文

精彩链接:

考研金融学多元经验才好就业。

复习指导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复习要点。

文学类专业考研复习融会贯通合理表达。

教育学考研复习:知识基础的延伸扩展。

多元发展文化融合。

虽然说民族学一部分从属于人类学,但其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如人类学研究人类文化之起源与发展,民族学以民族整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各民族现状及其发展规律;但它们又密不可分,如人类学与民族学都需要研究各种民族的社会与文化。正因为民族学与人类学的这种关系,国际上视其为“姊妹学科”,还有一个联合组织命名为“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大会”。

从目前看来,民族学的应用已有用武之地,但民族学仍不是“救世主”型的学科。因为民族学所要做的工作仅在于站在人类文明整体高度上,去辅助具体的学科实现他们的价值,它无法承担任何具体的功利意义操作。诸如它不直接经营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它不管货币的回笼,不管如何投票选举,不直接规定具体社会的不安定事件的作法等。但是,它可以告诉农业家们,你们的技术在怎样的范围内可以生效;它可以告诉投资者们,你们应当把投资控制在什么样的范围内,朝什么方向投资,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它可以告诉政治家们,你们若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你们得先在自己的国内准备哪些条件;它可以告诉外交人员,去找到对手的弱点,去与对方周旋,以采取针对性举措等。然而,民族学家从来就不企望成为农业家、企业家、政治家、外交家,他们仅心甘情愿地担任这些专家们的助手。但如果这些专家们想抛开这一助手,他们也难以得到满意的回报。民族学的这一特点导致了它自身只能配合其它学科才能生效,它必须不断地吸取借用其他学科成功的理论和知识,不断地丰富自己,而不能有半点清高和孤芳自赏。民族学一旦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配合,无异于自己划地为牢。

但近年来,随着民族地区发展需求的迫切和民族问题的时有发生――如民族地区的边贸发展、民族地区的农业如何面对市场经济,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如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等,民族学的显性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人类学的授课老师告诉我们,现在所用的诺基亚手机就是人类学家在中国本土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开发的。当时,诺基亚制造商发现要想打开中国的手机市场,必先从广大中国农民入手。可是农民平时出外打工或者干农活经常容易使手机摔落或者挤压,同时农民的消费水平又不是很高。结合这两个特点,日本的诺基亚手机公司便开发了这款特别适合这类群体的新款式。价格只有199元人民币,既便宜又经摔,这是一个民族学实际应用的最佳事例。

思辨的课堂+调查的艺术。

民族学专业的学生都有两个课堂,一个是教室,另一个是田野。课堂上,老师们不再是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中华民族理论与政策”课上,哈正利老师所布置的期中作业是让学生给教材挑错误:“中华民族关系史”课上,孟凡云老师选出历史材料,让学生辨析哪些史料是编造的,以跳出“正统论”的桎梏。此外,“旅游人类学”等多门课程都要求学生制作并公开试讲与课程相关的课件。在这个过程中,电脑技术得到了运用,思维得到了更新,胆量也得到了锻炼。

另一个重要的课堂――田野中,我们则收获了更多。民族学最根本的使命是理解文化、理解人类,人类文化中最质朴的、最精华的东西往往是根植于田野的。田野工作要求我们系统地进行观察,与所研究的民族生活在一起,甚至参与某些重要的社会事务。自9月入校以来,我们专业每个学期均分别去了湖北沔城、湖北钟祥、湖南凤凰等地进行了时间长短不一的田野调查。少数民族中年长者对民族文化最有发言权,可常常与我们语言不通,话语无法表达的,我们就如同孩童一般,手舞足蹈外加上面部表情与当地被调查者交流。民族地区的田野间,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众都是热情好客的,当地还有风味独特的美食让你品尝,有时我们换上色彩绚烂的服饰,融入一种与汉族文化迥异的当地的文化时,感觉到的心情的超脱远胜于物质上的收获。中南民大教研室主任谭必友老师对我们说:“姑且不论你们是否有运用好田野调查的.知识,仅仅去田野,去感受田野的一切,这就是好的,也是有意义的。”

田野调查常见的方法是对当地民众进行个体访谈、问卷调查和座谈会。多数需要运用访谈的方法,这点与新闻采访有一定的类似,但民族学的访谈在实施上更加困难一些。就我亲身经历而言,当地民众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有些话不敢说,有些话胡乱说”的现象时常发生,如何取得当地人的信任及辨别访谈资料的真假,也是民族学者需要解决的任务之一。

民族学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美美与共”的心态。著名的人类学家庄孔韶先生曾说:“人类学学者要有好的身体,能够背起行囊走南闯北。不仅如此,他(她)要理解自身的世界,也要欣赏他人的生活。以平和的态度、平等的目光,去接触也许是完全未知的社区生活方式,相信不同族群人民生活方式的意义,以及他们信仰的真诚。在这个基础上,你就可以到田野中去,经历行程和处世中的困难和挫折,经历跨文化造成的思想震荡。一个相同或者不同的时空中的别一番的世界,会因人性与文化的对比色彩带给你追索人类新知的无限情怀。”如果人人都能“美他人之美”,达到“美美与共”的层次,那么社会和谐的因素就更多了,离“天下大同”也就不远了。

“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论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青海高考满分作文。

尊敬的各位代表:

大家好!

有幸受邀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发言,我深感荣幸。作为一名青年代表,站在这里面对着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兄弟姐妹们,我想说: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这个世界越来越小,希望我们青年人能够携起手来,共创地球美好的未来。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英国诗人约翰·多恩也说过:“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从去年年底一直持续到今年的一场疫情让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灾难来临时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人类命运是一个共同体!

习主席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说过:“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中华民族应该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主席的话激励着我们年轻人,让我们有了更高的目标、更宽的视野,构建一个“大同”世界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构建大同世界需要在认可本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予以尊重和接纳。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习俗,认可自己民族的同时,我们青年人也要接纳和赞赏其他民族的优良传统。相互认可,相互学习,相互赞美,只有摒除偏见和歧视,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命运共同体,大同社会的理想才可能实现。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构建大同世界需要我们和衷共济,精诚合作。为了验证上帝是不是真的“掷骰子”,是不是真的创造了一个完全随机的量子世界,全球以青年为主的10万人用计算机向“上帝”发起攻击,完成了量子力学上有名的“大贝尔实验”,这是合作在科学上的创举。“一带一路”的模式,带动了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共同繁荣,这是合作在经济和文化上实现的共赢。这次来势汹汹的疫情在很多国家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与国与国之间相互救助密不可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全球合作,联防联控方能共克时艰,人类卫生健康也是一个共同体,这是合作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表现。

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构建大同世界需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面对他国危难,看热闹和贴标签者,最终会殃及自身;面对自己国家的问题,不设法解决而只想着甩锅,以推卸责任的态度做事者,只会让事态恶化。“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今天我站在这里呼吁:让我们青年一代承担起时代的责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而努力。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让全世界青年人联合起来,共同建设地球我们的大家园。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美美与共心得体会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样化,社交网络和全球化的交流使得人们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变得更加紧密。美美与共正是一种共同合作的精神,通过协作和共享,实现共同的目标和价值。美美与共强调个体之间的互助和配合,强调各个成员的个人价值,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美美与共最常见的体现就是团队合作。我在一次团队项目中深刻地体会到了美美与共的重要性。在这个项目中,我和我的团队成员面临着一个复杂的任务,需要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我们每个人都是团队中不可替代的一员,但没有人可以独自完成任务。只有通过相互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我们才能共同攻克难题。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互相补充,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团队。这次团队合作经历让我认识到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团队成员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惊人的成就。

美美与共强调资源的分享和共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资源的匮乏和不足。而通过美美与共的理念,我们可以发现资源并不是绝对的稀缺。只要我们愿意与他人分享我们已经拥有的资源,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正如人们常说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的朋友们总是毫不犹豫地给予我帮助和支持。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使我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分享资源,我们可以共同成长和进步,使得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美好。

美美与共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在一个社会中,人们的需求各不相同,而只有通过相互尊重和理解,我们才能够和平地共存。在我的家庭中,我的父母总是以和谐共处的精神来解决问题。他们经常坐下来谈论问题,协商解决方案,从来不使用强制或压迫的手段。这种和谐共处的方式使得我们的家庭更加和睦,让每个成员都感受到关爱和尊重。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不仅在家庭中,也在日常生活中,我都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

美美与共的理念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合作和共享,我们可以更快地实现共同的目标,获得更多的资源,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美美与共不仅适用于团队合作,也适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和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只有明白了美美与共的重要性,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美美与共的精神,尽己所能,帮助他人,以实现共同的愿景和目标。

总之,美美与共的理念是一种强调合作和互助的精神,通过团队合作、资源分享和和谐共处,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只有当我们意识到美美与共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种精神,我们才能创造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美美与共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150字)。

人们常说“美美与共”,这句话意味着个体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共同进步,是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我曾经亲身经历了一个美美与共的场景,深深感受到团结合作的力量。在那次经历中,我体会到了个体的努力和团队的配合之间的巨大互动效应。通过这篇文章,我将和大家分享我对“美美与共”的体会和感悟。

第二段:团队合作的力量(250字)。

在过去的一次团队项目中,我学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力量。起初,我对于整个项目的成功感到怀疑,因为任务看似很大,时间又很紧迫。然而,在我们团队成员之间及时的沟通和合作下,我们不仅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了任务,而且达到了出色的成果。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只有当团队成员们以共同的目标为导向,相互支持和信任,才能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

第三段:个体努力的关键(250字)。

然而,美美与共的背后离不开个体努力。没有每个人的付出,团队是无法顺利运作的。在我的经历中,我也感受到了这一点。在项目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我投入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我决定带着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并通过自我学习和不断努力来克服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还为团队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见解。这一时刻让我明白,个体的努力和成长对整个团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四段:共同进步的重要性(300字)。

美美与共不仅仅意味着一个个体和团队的合作,更象征着整个社会的互助和进步。只有当每个人都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资源,才能让整个社会蓬勃发展。我所在的社区曾经组织了一次公益活动,让我感受到这种互助与进步的重要性。通过捐赠食品、衣物和书籍,我们帮助了许多有需要的人们。同时,这个活动也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微小的帮助,也可以对他人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社会活动中,我们都应该努力推动团结与共享的理念,促进共同进步。

第五段:总结(250字)。

通过上述的经历和观察,我深刻认识到“美美与共”的重要性。团队合作的力量和个体努力的关键分别体现了美美与共的不同方面。同时,共同进步的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理解这个理念,将其应用于各个方面的生活中。只有通过个体的努力和团队的协作,我们才能共同追求美好的未来。

携手共绘美美与共心得体会及启迪

虎步奔腾开胜景,春风浩荡展宏图。从塞北到江南,壬寅春节文化脉动虎虎生风,展现出一派“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的盛世气象。虎年中国开篇序章澎湃的文化自信,已成为这个春节最耀眼的亮相、最鲜明的印记、最深长的回味。在火热春节与冬奥会“邂逅”的特殊时刻,我们体味年味绵长、文脉流长、文明悠长,在牵动万家灯火中彰显文化魅力,在回归精神家园中凝聚奋进力量,与世界各国携手共绘“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新画卷。

年味绵长,在牵动万家灯火中彰显文化魅力。中华民族历来重团圆、讲团聚,一声“过年”、一起“守岁”、一顿“年夜饭”,无不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最温馨的情愫,洋溢着万家灯火最朴素的年味。每到春节,无论身在何处,“幸福号”春运列车上总有着数不清的身影,期待着与亲人团聚;连续举办几十年、已成年俗的“春晚”,传递出中华文化的大美气象,让“守岁”的人们在欢声笑语中迎接新年的到来;年夜饭刷屏朋友圈,南北各有特色、八大菜系齐全,饕餮美味与团圆年意都定格在这份中华美食记忆里……年味绵长,就像家门口的红灯笼,年年岁岁照亮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团聚最喜悦,团圆最幸福,团结最有力。”在新时代新年味里,炎黄子孙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中华儿女凝聚不散的家国情怀,铸成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精神纽带、文化纽带,奏响了“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旋律、时代强音。

文脉流长,在回归精神家园中凝聚奋进力量。春节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精神源泉,虽历经岁月风霜、时代变迁,依然镌刻在民族基因里、沉淀于游子血脉中,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流淌千年。在“世遗之城”福建泉州,人们走进家乡的古老街巷,重拾一砖一瓦背后蕴藏的厚重历史;在江西全南县雅溪古村,一阵阵铿锵锣鼓、一只只传统舞龙,让观众重温儿时的年味;在海南海口骑楼老街,海南八音的旋律让归来的游子泪流满面……“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言犹在耳。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回归精神家园,不仅是在寻访中抚慰乡愁,探寻古老文脉生生不息的真正奥秘,更是在传承中升腾自信,凝聚中华文化的奋进力量。也正因如此,除夕之夜《只此青绿》所呈现的视听盛宴,才会触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脉的源远流长,让我们心怀对中华文明的骄傲,去奋力书写新时代“何以中国”的崭新篇章。

文明悠长,在推动交流互鉴中携手“美美与共”。当红火中国年邂逅冰雪冬奥会,当春节元素与冬奥标识交相辉映,古老的东方大国敞开怀抱,热情迎接八方宾朋,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中国红”与“冰雪白”的色彩交织中,共同感触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深远悠长。冬奥村内各国运动员入乡随俗,写“福”字、贴春联、看“春晚”、吃饺子,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化的东方神韵;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演绎“中国式浪漫”,人民大会堂呈献精华版新春“庙会”,让八方来客领略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味道;巴西累西腓用一场灯光秀带来“庆新春迎冬奥”的美好祈愿,芬兰赫尔辛基“虎年”主题冰雕喜迎中国春节……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如今,从东方到西方,“中国年”早已不单单是华夏儿女传承千载的节日,更是成为了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一扇重要窗口,推动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携手共绘“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新画卷。

虎啸山河动,神州满目春。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更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让我们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与世界“一起向未来”,迎接更加美好的“春天”。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议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的车轮推动人类的进步,时代的浪花碰撞人们都思潮,掀起一波又一波文明的轩然大波,成就了现今缤纷多彩的世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隽永历史的话语,更是人类永恒的智慧。在趋于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世界需要这些文明和谐共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绘就人类的壮丽篇章。

文化的独特造就文明殿堂的灿烂。常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成就了一方文明。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与风俗智慧不尽相同,使其沉淀下来的文明精粹各自千秋。正如罗素所言,须知参差百态,乃是幸福本源。人格常常需要被尊重和理解,同样,源于人的精神的文明也需要被尊重。若是各方文化彼此共生共存,和而不同,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才可减少冲突,促进百花满园的盛况。但也不乏某些国家,自以为高人一筹,便强势干预他国文明,然而其结果只是两败俱伤,甚至会导致文明之星的陨落,于世界于文明都无他益。百年前印第安文明的消亡正证实了这一点。

文化的包容促进文明历史的繁荣。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文明因其独特而存在,又因交流而发展。是的,每种文明都是其地域的璀璨结晶,正如美好事物总是相互映衬,文明的互鉴同样推动其自身的繁荣与时代的进步。“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而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开放包容。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文化的交流互汇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华夏文明与时俱进,更添流光溢彩的辉煌。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近年来,伴随着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开放程度日益扩大。“一带一路”倡议为为东西方交流提供更加全面而巨大的平台,在促进各国经济政治携手共进的同时,也利于各方文明的往来互鉴。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逐步被世界所认同,成为国际人权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决定物质,这些行为都根本源于中华文化的广博包容,在求同存异与兼收并蓄中致力于构建和平友好的国际关系。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是的,文明的百花园姹紫嫣红,没有一朵花是多余的,更没有一株草是萎靡的。只有尊重独特,促进友好,才能使文明与时俱进,在彼此交流碰撞中迸发出更精彩的火花,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同天下!

高考作文范文:各美其美

我想,这需要遵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原则。

首先要懂得正确欣赏自己民族的文化。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特性。国学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质地纯美,它和人性是从同一块布料上裁剪下来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无不彰显着一个民族的气节。

但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不仅要会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的去赞美其他民族文化。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和包容的心去赞美其他民族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其他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

文明的发展,深植于各自独特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土壤,只有姹紫嫣红之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而文明的进步,则源于人们对“美的结晶”的追求。

纵观现实,要想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首要条件是保持平和、谦逊的心态,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君子之风”。巴黎的孔子学院有一年开新年晚会,结果只有很少的法国学生参加,老师询问原因,法国学生说:“你们玩会的主题成了‘我爱中国’,这不是带有强制的色彩吗?”由此看来,中华文化的“走出去”应以一种谦和的姿态,来让西方感受中国文化对人格的塑造力。

其次是要时刻牢记文化共存于融合的重要意义。狂妄自大的民族不懂得共存,他们只会穷兵黩武,贪婪和傲慢遮蔽了他们的双眼;闭关自守的民族不懂得共存,他们只会坐井观天,浅陋和愚昧妨碍了他们的进取。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才能取长补短,保持自身文化旺盛的生命活力。

一边是“文明冲突”的思想逆流,一边是推进文明交流融合的真诚努力;一边是唯我独尊的傲慢与偏见,一边是天下大同的兼容并蓄。谁在为世界的美美与共而努力,谁在阻碍世界的和平繁荣,答案不言自明。

高考作文范文:各美其美

当今社会,大多数人被物欲所支配,对于先贤所提出的大同社会观念似乎都抛到了脑后,道德感逐渐减弱,人性渐渐泯灭,但我们所需要社会绝不该如此!我们的社会,国家,乃至世界都应为自由、平等、和平和美好所奋斗。

南非已逝总统曼德拉曾说:我怀有一个建立民主和自由社会的美好理想,在这样的社会里,所有人都和睦相处,有着平等的机会,这应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追求!

大同之路,立国之本。一个国家若想长久立足于世界之林,必先达大同。我国圣人孔子曾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若是每人都能敬业爱国,诚信友善,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和谐安定,人民的生活也将会越来越美好。

大同之路,发展之本。面对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各类关系,中国为世界之大同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在外的投资机遇,更是使整个世界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丝路”沿岸国家所提供的设施与倾力帮助,为世界的继续向前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只有所有国家全部都联合起来,我们的发展才会更加迅速。

大同之路,和平之本。面对多变的国际形势,恐怖主义报复社会的情绪开始肆意的蔓延。一次又一次的恐怖袭击,从911到法国爆炸案,再到一次又一次的枪击案,全世界的人民和国家都应联合起来,友好互助,彻底铲除威胁世界和平的毒瘤,达到大同,我们的力量才能壮大,世界和平才能早日达成。

大同之路,美好之路。当人与人之间没有了隔阂,人心才能愈加贴近,社会才更加祥和,当国家与国家互帮互助,共同发展,世界才能愈加美好与和平。大同之路,是通往美好彼岸的道路。

大同之路,以天下为己任,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心得体会

美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每个人对于美的定义都可能不同,但是无论什么样的美,都值得被敬仰和鼓舞。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美学理念,强调的是个体之美的彼此共存和互融互通。这一理念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引导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和交流。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探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一主题的意义和启示。

第一,理解个体之美,才能更好地欣赏多元之美。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拥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对于美的认知也自然会不同。因此,我们要尊重并欣赏每个人的观点和审美,接纳他们的个体之美。只有理解并接受了个体之美,我们才能更好地体会多元之美,感受来自不同文化和地区的美的厚重和底蕴。

第二,拥抱多元之美,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文化的差异造就了千姿百态的多元之美,正是这种多元之美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文化的无穷魅力。而这种多元之美也同时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因为只有在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文化之间的美才能得以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更富有创造力的美的新表达。

第三,尊重个体之美,才能更好地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古人有云,“和气生财”,一个和谐、顺畅的社会氛围,不仅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也会让人们的身心得到更好的放松和愉悦。而尊重个体之美,则是实现这种和谐社会氛围的基础。只有尊重别人的美和创造力,才能让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感到被认可和受尊重,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第四,欣赏多元之美,才能更好地提高审美素质。良好的审美素质需要我们不断开拓心境,接受不同的文化和艺术表达方式,这样才能让我们跳出自己的固有思维定势,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审美瞭解和鉴赏能力。当我们能够欣赏各种个体之美和多元之美,我们的整体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也将随之提高。

第五,打造和谐世界,需要我们共同追求美的理想。世界的和谐与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无论是国际社会间,还是人与人间,都需要我们关注并倡导美的理念。世界上处于动荡状态的社会团体和国家之间,其实也是由美的认知差异造成的,如果掌握了“各美其美”的美学思想,便能够建立和谐共处的基础。相反,若是为了达到某个理念总是试图让众人统一审美认知,开展一系列的马拉松式的劝说,最后往往会造成社会不愉快,看法派系出现,最后达不到理想中的目的。

综上所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应该在我们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并不断践行。只有从尊重和接纳他人开始,才能够让美的理念真正融入我们的生命,成为我们内在的信念,最终,建立和谐幸福的社会,实现更为美好的人生。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_初一

听外婆给我发的语音微信,就知道我的外婆是个急性子。她发语音总是一句话没说完就发给我了。第一句语音就三个字“要不要”;“回外婆家”,“家”字还没落音,第二句语音结束了;“吃饭呀!”第三段语音也才一秒。这个性子急躁的老人,做啥事都是风风火火,做事非常麻利。

为什么外婆总是这么着急,因为她真的很忙。早晨四点就要起床外出抓鱼抓虾,叫“讨小海”。有时要在码头,等船回来,这样才能拿到最新鲜的鱼虾。你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哪怕是夏天,海边的凌晨四点也是海风瑟瑟,让人感到寒气透骨。

拿到海鲜后,外婆要分类称斤打包,还要清洗得漂漂亮亮。然后,六点就要出发,到达集市卖鱼。有一次,我跟着外婆一起去卖鱼。我很羞涩,不好意思叫卖,只能坐在一旁看着外婆卖鱼。只要走过一个人,或者是三三两两的一群人,外婆便会大喊:“卖鱼啦!新鲜的早晨刚抓回来的鱼呀!”外婆推推我,叫我跟她一起吆喝。我只好“嗡嗡嗡”地含含糊糊地叫几声应付了事。就这么几声,我都出了一层细汗,感到集市的人似乎都在看我,笑话我。恨不得把头埋到鱼篓里去。外婆总是笑我太“拍塞”(闽南语:害羞)。外婆说:“我们靠劳动吃饭,靠本事吃饭,有什么好觉得丢脸的。”在集市上,我看着跟我差不多年龄的孩子,在帮着家人做生意了。外婆总是跟我说这句话:“你看,别人家的小孩子都长大了,你怎么还长不大呀?”

外婆虽然一直在卖小海鲜,可是她却非常大方。有时候我会认为外婆不是在卖鱼而是在送鱼!七八点钟的集市总会遇到些亲朋好友。外婆总是那么的热情,把大只的鱼,大只的螃蟹送给亲朋好友。然后就就会出现这场面:亲戚把钱硬塞过来,外婆却把钱推回去。外婆嘴里说着:“拿回去吃、拿回去吃,不要拿钱、不要拿钱。”亲戚说:“你做生意的,怎么能这么送给我呢?”两个人要推来推去,拉拉扯扯地很长时间。等到有人来买时,才发现已经送完鱼了。外婆就一拍手说,“走,回家吧。明天赶早。”她就高兴地跟我一起回家,有时还要跟我聊聊刚才那位亲戚的趣事。

我从来没有大声地帮助外婆在集市上卖鱼,我也知道外婆从来没有赚很多很多的钱。但是,她是那么的努力生活着,她每天的辛苦我都懂得。外婆就是这个平凡世界里的一位平凡的老人,她每天努力地生活着,这就是真实到骨子里的朴素。她的努力就是凌晨四点的码头上那盏灯,照亮了黑夜将要退却的黎明。

文档为doc格式。

美美与共心得体会

美美与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美好的共同经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许多矛盾和冲突,但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理解美美与共的重要性,并且付诸实践,我们将能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在我自己的经历中,我意识到了美美与共的价值,并且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本文将以五段式来探讨这一主题。

美美与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并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奉献。在和谐共处的时候,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别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以及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从而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美美与共的实践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付诸行动。例如,在工作场所,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与同事合作,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经验,以实现共同的目标。此外,我们也应该在家庭生活中,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互理解和支持。只有通过这种实践,我们才能够真正体验美美与共的乐趣。

美美与共不仅仅是为了社会的和谐,而且还有许多个人的好处。通过与他人协作和合作,我们能够互相激励,共同成长。同时,与他人分享的喜悦和快乐能够增加我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另外,美美与共也能够带来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因为我们会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

在我个人的体会中,我发现美美与共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过去的一次团队合作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是通过相互合作和协作,我们成功地完成了任务。正是因为大家的共同努力和默契配合,我们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这个经历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美美与共的重要性,并坚信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

美美与共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跨越国界和文化的障碍,与世界各地的人们共同生活和合作。只有通过美美与共的方式,我们才能够建立起一个更加和谐、繁荣的世界。因此,我希望未来能够看到更多的人意识到美美与共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总结:

美美与共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通过相互尊重、合作和分享,我们能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美美与共不仅仅对社会有益,也对个人带来许多好处。通过个人体会和展望,我们能够看到美美与共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让我们一起努力,将美美与共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共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美美与共苏教版高二语文教案

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文明对话的内涵及其意义。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经历和已学过的指示,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难点:理解作者“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思想。

教学参考语文教学参考书鼎尖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介绍:

费孝通(1910.11.2~2005.4.24)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汉族,江苏吴江人。1944年费孝通访美国归来后不久,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曾任清华大学教授,著作有《生育制度》、《乡土中国》及译文《文化论》、《人文类型》、《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

2.写作背景:

1990年12月,在就“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主题进行演讲时,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

二、字词积累。

1、字音字形。

2、成语积累。

截然相反:

妄自菲薄:

井底之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和而不同:

相得益彰:

4、近义词辨析。

包括包含包罗。

考察考查。

攻击攻讦。

三.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我国知名社会学者费孝通晚年社会学思想的核心部分,是对中国文化面临的种种挑战的应对方针,也是人类文明出现的种种危机的化解方剂,有其重要价值。

2、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实现“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理想的前提和艰巨性。(总论点)。

第二部分(3-6)实现“美美与共”境界艰难和可能。

第一层(3)具体分析达到“美美与共”境界艰难的原因。

第二层(4-5)正确地对待本土的历史文化和外来文化-------解决问题的关键。

第三成(6)实现“美美与共”设想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7)促进人类文化心态的深刻变革,建设“和而不同”的美好世界。(归纳、收束)。

四、小结。

学生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识。

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小组讨论,理清文章结构,并讨论议论文一般结构特点。

课外作业完成学案练习。

高考作文范文:各美其美

江南杏花春雨,塞北骏马秋风,东瀛樱花清酒,西洋荷马海伦;青海花儿调、黄河船夫曲、蓝水多瑙乐、红土孔雀歌、苍原赶车谣、清乡水磨腔:一方方水土,一曲曲歌诗。文字,是故土里长出的精神庄稼。

文字,是故土里长出的精神庄稼。

龙应台的父亲少年离乡,乡音难改,改葬方归。当司仪用湘语唱起“上——香”“拜——”时,她深深跪下,眼泪决堤。千古以来,故乡人就一定是以这样悲怆楚音招魂的:“魂兮归来,反故居些。”“在这里,楚音与天地山川一样幽深,与苍天鬼神一样宏大;司仪的每一个音,都像父亲念《陈情表》的音,每一个音都重创儿女。”此时此刻,她方才理解父亲灵魂的漂泊,方才明白他何以听《四郎探母》泪下,方才欣悦他真的是回到了梦里的家。

生活之地与精神之地交织重叠,人生之树就可能更加茂然,所以,我们记住了基于大地的写作:

我承认水土养人,但人不是植物,土地决定植物但不决定人性人心人格,也许我们不必把地与人画上等号或强加因果。但你能想到吗?明末清初,北方降旗林立之时,水润江南却为了汉唐衣冠而发愤一击;保百里河山,留千年魂魄,写万卷气节。

也许,我们更应在意是否记住了养育过我们的某方水土?是否记得住、留得住、对得住所经历的每方水土?你可以写不出《我的阿勒泰》,画不出“我的高尔泰”,但你至少可以为养育过你的土地留下一株金麦穗、一缕稻花香。

因为,你的文字,本就是生你养你的故土里长出的精神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