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琴说课稿(优秀18篇)

时间:2023-12-02 05:54:45 作者:念青松 演讲稿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的科学化和标准化。这是一份国内外优秀教师总结的教案模板集合,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孔子学琴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任教的是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孔子学琴》这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五十岁时向师襄学琴,勤学苦练,最后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故事,表现了孔子虚心好学、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优秀品质。

1、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理解新词,掌握“厌倦、洋溢、沉浸、抑扬、炉火纯青”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师襄听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学习孔子虚心好学、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优秀品质。

重点:默读课文,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体会孔子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优秀品质。

难点: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读中悟情,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本课的教学,我围绕教学目标,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自读品悟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在教法上,我先采用孔子名言导入,进而揭示课题。然后运用孔子图片及简介,拉近学生与课文人物的距离。教学中我以孔子是怎样使自己的琴艺炉火纯青的这一问题统领全篇来设计教学主线,起到高屋建瓴、纲举目张的作用。在分析这一问题时,我先引导学生学习前两个步骤:学习曲谱和掌握技巧。然后有扶到放,让学生按照老师交给的方法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交流后两步,最后小组汇报,得出正确答案。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学习课文的好方法,又能更好、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感悟课文内容。

在学法上,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引导学生采用“多读、多悟、读中悟情、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用自由朗读、默读、小组读、指名带读等方法,养成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批注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相互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在积极评价中不断升华感悟,突出彰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我的教学过程是:名言导入—初读感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感悟品质—谈谈感受。可以归纳为四个字:学-交-导-练。去年四月,在教育局领导和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学校派出一批教师到四川省东辰国际学校学习新课改,我很荣幸能参加学习。他们学校的课改进行的轰轰烈烈,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每年都有来自全国许许多多学校的领导老师参观学习。今天我的课正体现了四川省东辰国际学校新课改的四个步骤:学-交-导-练。学,指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独立思考;交,指学生把自己的所想及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导,指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汇报答案,教师则加以指导,起点拨指导的作用;练,指的是课堂布置学习任务或者布置课外作业。本课的教学,我首先名言导入,然后初读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相关词语,画上波浪线。

2、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找出孔子练琴、师襄听琴的句子,画上横线,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独立思考这两个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接着以小组的形式汇报答案,教师加以点拨指导,然后得出正确答案。这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围绕《抓住重点词句,提高阅读时效》的主题,在教学中重点通过以下教学策略达成教学目标。

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本课的教学,我力求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小声读、默读、指名带读、小组读等,围绕“孔子是怎样使自己的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统领全篇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一边读书一边在书上圈画,接着在小组内交流,最后进行全班交流,汇报。这样,将读、思、悟、说很好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与圣贤进行精神对话,了解他们的经历,解读他们的人生,体会我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在阅读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学习其精神、吸取其力量,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感悟、提高阅读实效。先哲前贤的故事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与生命的色彩,是后人成长的营养和学习的楷模。文章正是通过具体描述孔子学琴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生动地表现孔子勤学苦练、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优秀品质,这是教材的中心、也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结合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等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抓住孔子学琴、师襄听琴的重点语句进行反复朗读,品读感悟,读中悟情,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进一步体会孔子虚心好学、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品质。

总之,在教学中,我处处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引导学生在读中想,在读中悟,感悟语言的同时积累语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进取,更加完善自己。

《孔子学琴》说课稿

正确认读课本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

能抓住孔子的做法与语言,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孔子,学习孔子谦逊好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一讲或演一演《孔子学琴》的故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读熟课文,自学课文的生字、生词。

搜集关于孔子的资料。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电脑出示孔子画像。

师:同学们,在二千多年前,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就是孔子。你对他有所了解吗?(学生展示资料)。

幻灯片介绍孔子的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曾任鲁国司寇,后周游列国。晚年又收徒讲学,弟子相传有三千人。其学说以“仁”为核心。孔子一生热衷于从政,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教育方面。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由贵族专职人员垄断世袭。孔子首创私人讲学风气,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以培养从政的人才,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离去了两千多年,他创立的学说在中国古代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中国的文化主流,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著作有《论语》。

2.师:孔子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作为?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内容一起走进孔子。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孔子向谁学习?怎样学习?学习的结果怎样?(课文主要讲的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学琴的故事。向师襄学习。学琴中他刻苦练习、不断追求新的弹奏境界。孔子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课文中生字、新词标出来,我们等下来学习。

出示生字词,学生齐读(指导读音,口头引导学生理解词意。)。

厌倦(juan)诚恳(ken)热情洋溢(yi)沉浸(jin)抑(yi)扬炉(lu)火纯(chun)青师襄(xiang)戛然(jia)而止体恤(xu)。

如痴如醉沉浸抑扬炉火纯青。

三、引导学生分段。

我们回到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段是介绍孔子学琴的?(2-6段)。

1.根据课文内容课文应该分成几段?怎么分?

(两段,第一自然段为一段,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为一段)。

2.那第一段写什么呢?(课文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孔子。)。

3.第二段呢?课文第二至第六自然段写的是孔子不断学习,认真揣摩乐曲,终于使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受到老师的夸奖。/孔子学琴的经过,孔子学琴经历了四个层次。

四、深入课文,分析课文。

1.在课文的最后一段,讲述了孔子的`老师夸奖孔子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么孔子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进步的,最后使自己的琴艺达到最高境界的呢?请同学们默读“孔子学琴”部分,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归纳出孔子学琴的几个阶段。

2.学生汇报。

3.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板书。

作者按时间顺序写出孔子学琴的四个阶段:

时间孔子弹琴的程度孔子的想法。

4.引导朗读,促进理解。

师:下面我们来走进课文,近距离地感受孔子对自己严格要求,看他是怎样一步步地对自己提高要求的。

师:我们来品读第二自段,首先请几个同学来角色扮演,一个同学来读师襄的话,一个同学来读孔子的话语及动作,另一个同学读前面的情景描写。(读完后请同学评价孔子的态度)第二自然段重点理解“必恭必敬”“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已经学会了曲谱,正在揣摩弹奏的技巧,所以师襄劝他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孔子表示自己还要练习练习。体会孔子做事很塌实。

师:过了几天,师襄又来看孔子练琴,这次他看到孔子的琴艺又是怎样的呢?

请两个同学,一个扮师襄,一个扮孔子,表演他们的对话。师评价孔子:孔子真是不断对自己提高要求(第三自然段重点理解“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这句话,这是他学琴的第二阶段,说明他掌握了弹琴的技巧,但他不满足,还要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

读完后提问:孔子在弹琴时不但要求自己学会曲谱、掌握技巧、领会思想,还要求什么呢?(悟到作者)设计意图: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孔子治学的严谨——一丝不苟,做事的认真——精益求精。)。

师:他最后悟到了吗?是谁?请一个同学来读最后一段。

孔子能从乐曲中悟到作者,你们能做到吗?可孔子做到了。

师总结:学了这个故事,我不由得对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不过,我们也看到了孔子能把事情做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呢?(他不断地对自己提高要求,最后才使自己的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5.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体会出孔子学而不厌、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我们以后的学习当中也要像孔子一样有这样的学习态度)。

师:学完了这个故事,你们是不是很想知道这首孔子学的《文王操》到底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呢?同学们想不想听?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吧。(听到下课,就停止。如没听完,请同学们去网上搜来听听)。

孔子学琴教案

教学要求:

正确认读课本7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能抓住孔子的做法与语言,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孔子,学习孔子谦逊好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一讲或演一演《孔子学琴》的故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课前预习:

读熟课文,自学课文的生字、生词。

搜集关于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孔子。

生:孔子。

师:对!他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你对他有所了解吗?

(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前了解的关于孔子的资料。)。

如:

2.孔子生平简介。

3.孔子的思想成就简介。

4.历代尊孔的简介。

5.世界文化遗产——“孔府”“孔庙”“孔林”简介。

6.孔子在世界的影响。

师:这样一位伟人,在我国史书上是怎样记载的?

引导学生阅读《史记·孔子世家》。认识古文、大致了解古文内容。

师:从你们的眼神与惊讶中,我看出了你们对先贤的崇拜以及进一步了解先哲的欲望。孔子有怎样的人生?他是怎样成为圣贤的?……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我们一定会受到启发、找到答案的!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检查课前预习的情况。

学习并初步理解的新词有:琴、瑟、笙、磬、毕恭毕敬、厌倦、席地而坐、运用自如、顺畅、洋溢、如醉如痴、醒悟、沉浸、抑扬、戛然而止、体恤、行善、炉火纯青。

2.默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的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五十岁时向师襄学琴的故事。孔子是一位音乐的行家,弹得一手好琴,但他从不自满,仍拜师学艺。学琴中他刻苦练习、不断追求新的弹奏境界,最后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根据课文内容将课文分成两段。

课文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孔子。

课文第二至第六自然段写的是孔子学琴的经过,孔子学琴经历了四个层次。

三、学习生字。

1.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深入学习,品味感悟。

1.默读“孔子学琴”的部分。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作者按时间顺序写出孔子学琴的四个阶段:

时间。

一晃十天。

会弹。

没有真正掌握弹琴的技。

过了几天。

顺畅自然、悦耳动听。

没有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

又过了几天。

令师襄如痴如醉。

没有体会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知过了多少天。

抑扬的琴声令感情起伏不平。

知道作者是谁,心情激动。

2.结合自己的音乐常识以及学习音乐的实践思考:这四个阶段的内容、难度有什么不同?孔子依次达到的目的说明了什么?从这四个阶段中,你体会出什么?(第一阶段是学会曲谱,第二阶段掌握技巧,第三阶段是弹出感情、感动别人,第四阶段是曲中识人。这四个阶段难度越来越大,我们从中体会出孔子学而不厌、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

3.默读,要求:边读书边标注,练习使用记录符号,并且要把自己的体会用简洁的词语标注在书上的空白处。可依次思考以下问题:

(2)找出孔子说的话。思考:从这些词语中你理解了什么?体会到孔子什么优秀品质?

三、复述故事。

师:这篇课文给了我们如此多的启示,你记住它了吗?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吧。

学生先在小组中讲一讲,然后派代表讲给全班听。

四、课外拓展。

搜集古今中外名人谦逊好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事例,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写一篇心得体会。

孔子学琴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掌握文章内容。

3、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掌握“厌倦、洋溢、抑扬起伏、炉火纯青”等词。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难点:

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出示孔子照片)。

2、他就是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一生致力于教育。相传他的学生有三千多人,他是伟大的.教育学家,思想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四、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2、轻声朗读,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同组互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4、指名读。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孔子学琴教案

文章语言朴实简练,人物形象鲜明,以孔子学琴为主线展开故事,凸显孔子顽强进取、追求卓越的艺术形象。全文既有对孔子学琴的正面描写,又有从师襄的眼睛看孔子学琴的侧面描写,还有师襄神态的不断变化。课文先描述师襄对孔子学琴的表现不解,再写师襄看到孔子弹琴后的诚恳评价与肯定,接着写师襄愉悦地欣赏孔子弹琴,最后写师襄惊异于孔子琴艺的高超,由衷地佩服孔子。通过师襄对孔子学琴过程的看、问、听、赏的动作与语言的描写,读者感受到孔子刻苦练习,技艺不断提高,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过程。

全文线索明晰,层次清楚。按照时间的顺序,写了孔子学琴的四个阶段:即学会曲谱--掌握技巧--弹出思想--曲中识人,情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使故事既连贯又紧凑。让读者在阅读故事中感受到孔子孜孜以求的学习态度与进取的精神,从而产生深深的敬意,受到感染与教育。

围绕课文的主要情节,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的是孔子专心弹琴,师襄陶醉于琴声之中的情景。观看插图,有助于学生把握重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辅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搜集并选择、整理有关孔子的资料,扫除阅读障碍,逐步养成运用工具书及背景资料进行独立阅读的习惯。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尝试归纳默读的方法,交流默读的经验,提高默读的效率。在默读中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章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及作用,达到读懂课文的目的。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孔子刻苦学习的态度及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

4.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学习默读课文,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体会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刻苦练习,琴艺逐步达到最高境界的过程。

教具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孔子的故事、言辞等资料。

教师制作介绍孔子生平、思想成就、历史地位、国际影响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成果。

(1)读生字。

(2)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精读感悟,读说结合。

学习第1自然段,初步了解孔子:

1.默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了解了什么,从中感悟到什么。

学情预设:

(1)学生可以从课文中获得信息,在大家的补充中可以全面把握内容,但对关键词语的作用难以体会,需要教师给予点拨,引导学生注意“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感受写作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到的信息有:课文概括地介绍孔子不但是思想家、教育家,还是音乐的行家,多才多艺;孔子对古代的乐器样样都会,尤其弹一手好琴;从不自满,还拜师学艺,表现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

2.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

教案。

(“尤其”表示更进一步的意思。去掉这个词,句子就不通了。作者强调并引用这个词,目的是突出了“弹得一手好琴”这句话。这个词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它不仅说明孔子琴弹得好,而且彰显孔子从不自满、虚心好学的精神,还起到引出下文、照应题目、贯通文意的作用。这句话中“弹得一手好琴”与下文“怎样练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文章内容真实可信。)。

三、深入学习,品味感悟。

1.默读“孔子学琴”的部分。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归纳出孔子学琴的几个阶段。

作者按时间顺序写出孔子学琴的四个阶段:

(1)“一晃十天过去了”--孔子学会了曲谱;。

(2)“过了几天”--孔子掌握了弹奏的技巧;。

(3)“又过了些时候”--孔子领会了音乐的精神,弹出了感情;。

(4)“不知又过了多少天”--孔子从音乐中知道了作者。

2.朗读课文,全班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1)交流孔子学琴的四个阶段的划分结果。

(2)结合自己的音乐常识以及学习音乐的实践思考:这四个阶段的内容、难度有什么不同?孔子依次达到的目的说明了什么?从这四个阶段中,你体会出什么?(第一阶段是学会曲谱,第二阶段掌握技巧,第三阶段是弹出感情、感动别人,第四阶段是曲中识人。这四个阶段难度越来越大,我们从中体会出孔子学而不厌、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

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孔子是怎样不断追求,逐步达到理想的境界的?

3.边读书边标注,练习使用记录符号,并且要把自己的体会用简洁的词语标注在书上的空白处。可依次思考以下问题:

(2)找出孔子说的话。思考:从这些词语中你理解了什么?体会到孔子什么优秀品质?

6.师生交流。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读孔子的名言,不理解的字查字典: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有朋友远方来,不亦说乎?

四、质疑、释疑。

1.周文王何许人?

周文王姬昌是西周的奠定者。姓姬,名昌。姬昌是在其父季历死后担任周族首领的。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人,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关心民间疾苦,勤于政事,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他以仁德为本,宽厚待人,保持质朴的美德,深得人心。这样,周族逐渐兴盛起来。为了使自己更有实力,他重视人才,礼贤下士,一大批仁人志士前来投奔。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姜尚,即姜子牙。姬昌在位时,商王朝还十分强大,所以,他在表面上仍臣服于商,但暗中加紧发展经济扩充军队。纣王听了崇侯虎的告发,把他抓了起来,关在羑里。他镇定自若,潜心研究八卦,创制了《周易》,后在臣子的营救下,被释放回到了周。这时,他的决心已下,一定要攻灭商朝,报仇雪耻。他整顿内部,认真做了准备工作。为了扩大政治影响,他不断对外用兵。姬昌晚年时,已经取得了当时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为攻灭商朝奠定了基础。

周文王体恤百姓、胸怀博大、任人唯贤等品质被后人颂扬。

2.“炉火纯青”的本意是道家炼丹时的火候,有什么故事或典故吗?

老师讲述《炉火纯青》的成语故事。

五、指导书写。

一、写生字词,把字写正确、规范:

1.“抑”字容易写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右边不要多一横或多一点。比较“印”与“卬”的不同,要把字写正确。“抑”字要注意结构特点,左高右低,左窄右宽。

2.“倦”“纯”“溢”这三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书写时注意搭配,左右两边的笔画既有谦让又有穿插,使字成为一体。“倦”“溢”两个字点画比较多,要注意点的方向以及摆放的位置,努力把字写得左右匀称、字形饱满。

六、限时作业。

辨一辨,再组词:

抑纯()倦()溢()浸()谱()。

迎()吨()卷()益()侵()普()。

《孔子学琴》说课稿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写7个生字,会认4个生字,理解“毕恭毕敬、炉火纯青”等生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能抓住孔子的做法与语言,初步了解孔子,学习孔子谦虚好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

抓住课文重点词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体会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理解孔子刻苦练习,琴艺逐步达到最高境界的过程。

一、图片导入。

1、课件出示为纪念孔子而建的各地孔庙,引出孔子。

2、阅读课文学习链接,初步了解孔子。

3、那么,孔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他的一个小故事《孔子学琴》(板书:孔子学琴)。我想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对他会有更深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一看宽窄、二看高低、三看结构)。

(1)出示生词,引导学生边读边记住生字。开火车读生字、组词读、同桌互读、全班读。(提醒学生注意:哪些是翘舌音,哪些是前鼻音。)。

区别形近字:卷——倦恳——垦溢——益浸-——侵抑——仰——迎炉——庐。

纯——吨。

区别同音字:溢——抑。

(2)练习书写。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总结的记忆方法练习书写生字。提醒:“抑”字右边不是“卯”字,“溢”字右边不是“兴”字,“恳”的上面不是“良”字。(3)理解:琴瑟笙磬(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4)理解词语:放在句子中理解。毕恭毕敬:形容十分恭敬有礼貌。

席地而坐:古代人铺席于地以为坐,后泛指在地上坐。运用自如:运用得非常熟练自然。顺畅自然:顺利通畅,没有阻碍。

如痴如醉:形容入迷于某种事物而失去自制的神态。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炉火纯青:比喻技艺或学问、修养达到完美的境界。

4、学生读文,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课文主要讲了讲述了孔子不仅是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还是一位音乐行家,尤其弹得一手好琴,但他还不满足,50岁那年还向鲁国著名的音乐家师襄学习弹琴。孔子勤学苦练,最后琴艺达到炉火纯青。2)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记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一晃十天过去了”“过了几天”“又过了些时候”“不知过了多少天”。提示学生在以后的.作文中可以使用按时间顺序记叙的方式写。)(3)孔子是个做事认真、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人。

三、课堂小结,置留问题。

同学们读书真的很仔细,不但了解了文章的记叙顺序,而且对孔子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文中是如何具体描写孔子学琴的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一、复习导入。

1、还记得上节课的内容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呢?谁来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温故而知新)。

2、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走近孔子,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继续体会这位伟人的优秀的学习品质。

二、细读课文,理解品悟。

2、学生先自学,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在交流中感悟文章思想感情]。

3、全班汇报,教师点拨,进行朗读指导。(按段落次序教学)。

(1)他样样都会,尤其是弹得一手好琴。但孔子从不满足。五十岁那年,他还特意向著名音乐家师襄学弹琴。

(“尤其弹得一手好琴”“五十岁那年”还特意向著名音乐家师襄学弹琴“。可以看出孔子从不自满、谦逊好学。)。

(4)刚一进门,他就被激情洋溢的乐曲声迷住了。师襄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被带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境地。

语言文字训练:

(此处渗透“通过侧面描写突出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这些重点句时,让学生思考抓住人物的哪个方面进行描写的?渗透“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师小结,拓展延伸。

1、孔子学琴共经历了四个层次,由师襄四看孔子弹琴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是学曲谱;二是练技巧;三是领会内容;四是体会作者,最终达到”炉火纯青"。

4、积累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布置作业:学习运用本课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用一句话(一段话)写写你身边的人。

板书设计:

学曲谱学而不厌掌握技巧不断进取领会内容精益求精体会作者炉火纯青。

提醒。

1、注意读的指导要有层次,读的形式在教案中要有预设,如: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读等,教师评价朗读的语言也要预设好,读得好的怎样评价,读得不好的怎样引导,必要时教师范读。

2、在什么时候板书、课件什么时候出示要心中有数,要在教案中体现。

3、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要预设要,视教学实际随机应变。

《孔子学琴》说课稿

《孔子学琴》讲述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五十岁时向师襄学琴,勤学苦练,最后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故事,表现了孔子虚心好学、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优秀品质。文章语言朴实简练、人物形象鲜明,课文通过具体描述孔子学琴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生动的表现了孔子顽强进取、追求卓越的艺术形象。

1、正确认读本课11个生字,掌握7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毕恭毕敬、诚恳、炉火纯青”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课前查找资料,交流资料更好地学习课文,走近孔子。继续进行自主识字,学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等方法,来理解重点词句,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学习孔子谦逊好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默读课文,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体会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刻苦练习,琴艺逐步达到最高境界的过程。

教法:

1、多媒体直观法:我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出示鲜活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完全置身于与伟人直面对话的情景,拉近学生与课文人物的距离。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发散学生思维,我注意让图文并茂的课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来刺激学生的感观,使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问题教学法:以“孔子是怎样使自己的琴艺炉火纯青”的这一问题统领全篇来设计教学主线,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引导学生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感悟课文内容。

3、情感朗读法: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自读品悟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在学法上: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用稍快的速度默读,养成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批注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相互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在积极评价中不断升华感悟,突出彰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我的教学流程统览: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二、自由读文,大胆质疑。

三、探究交流,感悟理解。

四、畅谈收获,升华情感。

第一步,播放视频孔子生平,导入课题。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点击)一开课我就通过播放视频介绍孔子的生平。

第二步,自由读文,大胆质疑。紧接着,我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让他们就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和探讨性的问题。他们可能会提出:孔子为什么50岁还要学弹琴?孔子是怎样学琴的?孔子学琴学到什么程度?通过归纳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应道学生提出:孔子怎样使自己的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这个问题很有探究性,我顺势而导,设计问题的梯度,先让他们观看炼丹的画面,(出示)形象地理解“炉火纯青”的本意及比喻义,然后请同学们就带着“怎样使琴艺炉火纯青的”这一核心问题默读课文,先把描写孔子弹琴的语句画出,并在旁边写下批注。

第三步,探究交流,感悟理解。同学们写完批注后,紧接着让他们四人小组交流感受。交流后就让同学汇报他们找到哪些关于孔子学琴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根据他们汇报,(课件随机出示)孔子学琴时间顺序的词句;学琴的神态动作句子;孔子和师襄的`四次对话,然后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在书上圈画,接着进行全班交流,将读、思、悟、说很好地结合起来。特别在学习孔子和师襄的4次对话中,我还让学生观看视频的范读,(出示)听完后出示四次对话的表格,让他们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将孔子的四句话集中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反复对比朗读,更容易体会孔子虚心好学、严格要求、不断追求新的目标的学习品质。

在探究交流中,我还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感悟、提高阅读实效。先哲前贤的故事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与生命的色彩,是后人成长的营养和学习的楷模。文章正是通过具体描述孔子学琴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生动地表现孔子勤学苦练、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优秀品质,这是教材的中心、也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联系生活体验、结合上下文、借助字理,视频画面等方法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如在理解孔子练琴的神态“毕恭毕敬”,我是这样品词的(出示),抓住了重点词语更好感悟到孔子学琴时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在这个环节除了引导学生感悟孔子的学习态度之外还让他们领会作者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突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我紧接着让学生完成一个小练笔:仿照课文中孔子学琴的句子描写,结合我们平时的观察,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某个同学认真学习的一个片段。

第四步,畅谈收获,升华情感。课文学完了,说说你从孔子身上学到了什么?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走近孔子,感受他身上的优秀品质。接着用《文王操》配乐全班齐读课文。

虚心好学。

孔子炉火纯青。

精益求精。

《孔子学琴》教案

1、知识与技能方面: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能抓住孔子的做法与语言,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孔子做事认真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方面:课前布置学生了解孔子,以便更好的学习课文,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堂上引发学生间的辩论,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一讲或演一演《孔子学琴》的故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习孔子谦逊好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

理解孔子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并以此受到教育,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作出指导。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你对他有所了解吗?

(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前了解的关于孔子的资料。)。

师:这样一位伟人,在我国史书上是怎样记载的?

引导学生阅读《史记·孔子列传》。认识古文、大致了解古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

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共同解决。

用简单的几句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走近孔子,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在这位伟人身上借鉴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二)精读品悟。

1、幻灯出示: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你认为孔子用多长时间学会了这首曲子?在文中相应的地方作简单的笔记。

2、学生默读思考。

3、交流(在交流中感悟文章思想感情)。

生1:我认为孔子用了十天的时间就学会了这首曲子。因为文中第二自然段写着“一晃十天过去了……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窗前,”师襄之所以可以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窗前,说明孔子已经会弹这首曲子了,而且弹奏的节奏也还不错。

生2:我不同意他的观点。课文中第三自然“过了几天”孔子仍然在弹这首曲子,后来两次师襄去看孔子时,孔子也都在练习这首曲子,所以孔子学这首曲子的时间应该比十天长一些。

生3:我也这样认为:孔子学这首曲子的时间应该比十天长一些。文中二至五自然段里有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一晃十天过去了”“过了几天”“又过了些时候”“不知又过了多少天”这些时间加起来也该有一个月了吧。

生4:不对。在第二自然段中明明写着师襄的话“你已经练了整整十天,这首曲子也会弹了,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在十天的时间里,连老师都说他会弹了,可见他是在十天的时间里学会了这首曲子。

生5:十天就学会了,那以后的时间他是在玩吗?

(教师见时机成熟)于是引导说:同学们的观点都非常有道理,请同学们再一次认真的读课文,请你在最能表明你观点的词语或句子处仔细琢磨,然后把你想到的告诉大家。以便更有力的说明自己的观点。

5、学生默读课文思考。然后,找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同学组成小组交流自己的意见、理由或想法。

6、全班交流。

师:请两种不同意见的小组各先用一句话简单阐明自己的观点。

生01:我们仍然坚持孔子用了短短的十天时间学会了曲子。

生1:我们认为孔子学会这首曲子用了十多天甚至一个月的时间。

师:我们先请认为孔子十天学会曲子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好吗?

生02:文中记录着师襄的话:“你已经练了整整十天,这首曲子也会弹了,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整整十天”从整整一词可以看出师襄觉得这些时间已经足够了已经不短了,这足以说明孔子用十天时间学会了这首曲子。

老师打断:你能把你体会到的师襄话中的意思读出来吗?

学生朗读。

生03:课文中写着:“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窗前,只见孔子正毕恭毕敬的弹那首曲子,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窗前说明孔子弹得已经不错了,节奏感很好了。

生04:文中第一自然段写着“他有多方面的特长”“还精通音乐”“尤其弹得一手好琴”像这样一位人物,用十天学会一首曲子足够了。

生05:我忽然想到,孔子弹琴已经这样了不起还拜师襄为师学习弹琴,说明师襄的琴一定弹得更好,在当时应该算得上是位艺术家了吧。所以他的话绝对可信。孔子就是十天学会的曲子。

师:你们的理由太充分了!现在想改主意的同学,你可以被他们几个统一过去了。

生2迫不及待的站起来:别过去,听听我们的意见再说吧。十天的收获在师襄和我们一般人的眼里,孔子是学会了这首曲子,可是孔子自己却并不满足,大家听听孔子的话:“我只学会了曲谱,还没有真正掌握弹奏的技巧呢!”孔子认为自己十天下来了,弹得还不够好,还需继续努力。又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掌握弹奏技巧,不算真正的会弹这首曲子。

师:我们也特想听听你读一读孔子的话。

这位学生读孔子的话。

生3:我来接着说。后来孔子就继续练琴,过了几天,他掌握了弹奏的技巧,还不满足,还要弹出曲子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他对自己的水平总也不满足。所以孔子是用了更长的时间练习这首曲子的。

生:他做到了。第三自然段中写着“孔子的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的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真说明他已经掌握了弹奏的技巧。我也练过琴,一首曲子我练了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时,弹起来仍不免断断续续,偶尔用错手指。如果我在回琴的时候能够做到手指运用自如,老师一定会给我一百分的。

生:孔子继续练琴时,他弹得更好了,弹出了曲子的思想感情“师襄再次来到孔子的住处。刚一进门,他就被激情洋溢的乐曲声迷住了。……一曲弹完,好半天才醒悟过来。”我觉得孔子此时已经弹得太好了,曲中的情感可以把人给迷住,真是太了不起了!我真想听听这样的曲子!

学生稍沉默了。

师:让我们认真地读课文吧,读出师襄的感受,从这些描写师襄感受的句子中想象一下曲子的美妙,称赞一下孔子技艺的.高超。

指导朗读这部分。

师襄听到让他如此陶醉的曲子以后,说了什么?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朗读了师襄的话。

师:同学们觉得师襄的话语气怎样?

生:师襄语气里满是赞叹。

生: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对孔子的佩服。

师:让我们怀着这样的感觉再读一次师襄的话。

学生再次朗读师襄的话。

教师朗读孔子的话:“不行啊,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这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读后稍顿再问:“故事到此处你有何感想?”

生:我觉得孔子对自己要求太高了。

生:我觉得从一首曲子体会作者是怎样的人,这是不太可能的。虽然文中记述孔子做到了,我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所以孔子真了不起呀!

师:孔子确实做到了!让我们看一看当时的情景吧。

学生自由的大声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然后自由发表意见。诸如:“孔子太了不起了!”“弹到这种程度太不容易了!”等等。

师:所以师襄称赞孔子的琴艺是?

学生中不少人一起回答:“炉火纯青!”

师:你知道这个词语的含义吗?

生:我猜了一下,可能是说炉子里的火呈现青色吧。

生:我查了字典,没能查到它的解释。

生:我在成语词典中找到了它的含义。相传道家炼丹,直到炉子里的火苗呈现纯青色时,就算成功了。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孔子真是太了不起了!

生:我认为孔子做事非常认真,他“毕恭毕敬的弹那首曲子,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

生:我认为孔子非常谦虚,他本来弹琴非常好了,还要继续拜师学习。

生:我想起了《论语》中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这样做正是这句话的最好解释吧。

生:我认为孔子对自己的琴技能一次次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一遍又一遍的努力练习,最终使自己的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师:这种做法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是什么呢?

生:这叫精益求精吧。

生:我想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说这叫“温故而知新”吧。

师: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以怎样做让自己更接近伟人的标准?

生:明天我练琴的时候一定不偷懒了,而且也要练得好一点再好一点,也试着从一首曲子中领会弹奏技巧,体会思想感情。

生:再学一篇课文时,我一定回家多复习。

(三)复述故事。

师:这篇课文给了我们如此多的启示,你记住它了吗?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吧。

学生先在小组中讲一讲,然后派代表讲给全班听。

1、课文中的主人公孔子离现实年代久远,所以课前布置孩子们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显得格外重要。从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

2、上课伊始,“孔子用了多长时间学会弹奏着首曲子?”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激起了孩子们那么热烈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他们对词句的理解。讨论时的前部分,孩子们停留在对课文大意的了解,没能深入理解词语和句子,这也是四年级孩子的通病。于是我引导学生又一次读课文,“在最能表明你观点的词语或句子处仔细琢磨”,引导学生抓词语和句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虽然感觉内容上有些重复,但我个人认为还是有必要的。

3、课文中还有几个词语抓得不够突出。例如:“如醉如痴”“沉浸在琴声里,似乎想得很远很远”等。另外如果朗读指导再多些就更好了。

孔子学院论文

摘要: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家庭内部的孝和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孝两个角度辩证的分析孔子“孝”的思想,有助于人们对“孝”价值观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反思当今社会存在的深层问题,辩证的发展与继承孝道观。

近几年来杀亲案频繁发生,河南唐河一妇女亲手杀害公婆和一双儿女,北京大兴区李磊手刃一家六口骨肉至亲,最为人震惊的是未成年人高炜晟雇佣帮凶杀害父亲和长姐一案……杀亲案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问题,我们不禁反思中国的“孝”到哪里去了?不妨从孔子那里汲取营养吧。

一、孔子思想中“小家”之孝。

钱穆先生曾称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在《论语》中“孝”字共出现19次。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孝敬父母的时间不长,但是非常看重“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基础。《汉礼记》上讲“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的有三个层次,最重要的是尊重父母、兄弟,其次是不使父母受辱,最次一等的是养活父母,给予物质上的关怀。

(一)能养。

能养是“孝”的最低层次的要求,《礼记坊记》讲“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辨。”《为政》中讲到,“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连犬马都可以得到饲养,更不必说在物质上赡养父母,但是对待父母,还有更高的要求,《孝经纪孝行章》中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孝子侍奉父母亲,平日在家就尽恭敬的`孝心,食衣起居,都要多方面注意,不可怠慢;奉养父母就使他们快乐,时常露出和悦的脸色,使父母感到心安;父母生病时要以最忧虑的心情照料父母,面面俱到,事事亲力亲为;父母过世时要用最哀痛的心情置办丧礼、料理后事;举行祭祀时,以最严肃的态度来追念父母,哀悼父母。

(二)弗辱。

孔子所说的“孝”还包括“几谏”和“弗辱”两方面的要求,“几谏”指的是婉转的劝谏,“弗辱”指的是不因自己的德行让父母受辱,“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侍奉父母,遇到父母有不对的时候,要委婉的劝说,倘若自己的想法父母没有接纳,仍旧恭敬地对待父母,不冒犯他们,不让父母感到难堪,不令父母蒙受耻辱,自己内心忧愁但是并不怨恨。另外,《孝经?谏诤章》中讲:“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为子女的,不管父母的见解是否符合时宜,若只顾一味的听而不加劝诫,就会陷父母于不仁不义之中。由此可见,孔子对待孝的态度十分鲜明,他反对一味盲从,反对愚忠愚孝。《论语》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意思是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啊!别人对于父母兄弟对他的夸奖没有异议。

(三)尊亲。

首先,“尊亲”在《论语》中体现为真诚对待父母,不让父母担忧,却时刻惦念父母。“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里仁》父母的年龄生日,儿女都应该谨记在心,一方面为父母高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又因为父母高寿而恐慌担心;“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父母仅仅为子女的疾病而发愁,不要让父母为其他事情操心、担忧。其次,尊亲应该和颜悦色,深爱至亲。“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也说明子女在父母面前经常有愉悦的脸色,是很困难的,究其原因是子女没有对父母真正的深爱,深爱才会尊重,尊重才会和气,和气才会孝顺,“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礼记祭义》)。最后,尊亲体现在持之以恒的继承优秀德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父亲在世时,可以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要观察他的行为,若他能长期继承了父亲合理的、优秀的行为志向,那也是尊亲的一方面,是孝的体现。孔子在这里强调,子女所继承的一定是来自于父母亲合理的、优良的部分,而不是随意地、不假分辨地全盘接受,全盘吸收。这是对后来人认为孔子的孝是愚孝的有力反拨。

二、孔子思想中“国家”之孝。

行孝是为政的特殊形式。在孔子看来,为政不一定要做官,行孝也是为政。孝顺父母,有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也算是参与政治了;同时,上至君王下至百姓,能以身作则孝敬父母尊重兄长,推己及人爱护其他人,无疑有利于社会和谐。

(一)忠孝相通。

孝是仁的主要内容,在家是孝,上升到国家则体现为“忠”,《孝经》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曾子养老》讲“孝子善事君,悌弟善事长。君子一孝一悌,可谓知终矣。”“夫惟孝者,必贵本于忠。”孝是忠的起点,忠是孝的起点,把对父母的“孝”转化为对国家的“忠”,把对家的责任感转移对国的责任感,这是儒家孝道观的一大特点。如何才能“忠”,君臣如同父子,“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为人君正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大学》)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朝堂之上,君王、臣子各司其职,退居家中,父亲、儿子各尽其责;君王就要做君王该做的事情,体恤人民,臣民才会上行下效,做好本职工作,对君王尽忠,这体现了孔子“孝”思想的“双向对等的德行原则”。

(二)推己及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尊重兄长,推己及人也爱别人的父母、尊重别人的兄长,如果人人都这么做,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形成良好的秩序,人人都具有良好的道德责任,《孟子》云:“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学而》中提到,“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无论是否在父母身边,都寡言少语,诚实讲信用,广泛的爱护其他人,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每个人都从自我做起,仁者爱人,“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那么,我们的小家会更加和谐,国家更加安定有序。

三、“孝”的反思。

孔子“孝”的思想以及后世儒学对“孝”的发展与继承,不可避免的存在陈旧的思想,不适用当今社会,因此,我们应该批判的继承孔子“孝”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十八大人大代表刚提出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还应为我们所用。关注空巢老人,善待老人,维护家庭和谐;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泛爱众”,在全社会倡导爱老敬老的良好风尚,维护社会稳定,让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在世界的大舞台上继续绽放光彩,让它成为民族团结、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持,传播正能量,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2]左丘明,《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

[3]生、陈美兰,《礼记孝经》,中华书局。

[4]王文锦,《大学中庸译注》,中华书局。

孔子学琴教案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方面:

1、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抓住孔子的做法与语言,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孔子做事认真的品质。

过程与方法方面: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课前布置学生了解孔子,以便更好的学习课文,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3、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一讲或演一演《孔子学琴》的故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学习孔子谦逊好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孔子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并以此受到教育,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作出指导。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一些孔子的相关资料,并认真的读一读,记一记,也可以先讲给他人听。

2、预习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2~3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师大屏幕出示孔子的图片:这个人你们知道是谁吗?

2、板书“孔子”

(学生结合在课前了解关于孔子的资料来谈。)

师:你们了解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他的一个小故事。

师板书课题《孔子学琴》

1、把文章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生词,引导学生边读边记住生字。

3、利用各种形式理解词语。

如:“琴、瑟、笙、磬”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如带有时代行为习惯的词语“盘坐”“席地而坐”等,可以具体的'形体实际操作帮助理解。

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共同解决。

1、同桌之间试着讲一讲孔子学琴的故事。

2、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不仅学会了生字新词,而且也知道了孔子是一个做事认真、精益求精的人。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走近孔子,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继续体会这位伟人的优秀的学习品质。

1、学生默读思考

2、预设交流(在交流中感悟文章思想感情)

(1)"精通音乐"、"尤其弹得一手好琴""五十岁那年"还特意向鲁国的音乐家师襄学弹琴"。可以看出孔子从不自满、谦逊好学。

(2)从"毕恭毕敬”、"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可以看出孔子做事很踏实,"弹完一遍又弹一遍"说明孔子已经学会了曲谱,正在揣摩弹奏的技巧,所以师襄劝他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孔子表示自己还要练习练习。

(可通过分角色朗读来指导学生朗读对话)

(3)从"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可以看出孔子已经掌握了弹奏的技巧,但孔子仍不满足,师襄劝他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孔子回答自己应该认真体会曲子的思想内容,只有这样,弹奏起来才能感人。

(4)从"激情洋溢的乐曲声迷住了””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被带到了一个从未到过的境地"可以看出孔子的弹奏已经能够很好地表现乐曲的思想感情,但是,孔子仍然不满足,因为他要研究、发现更深层的东西,即从乐曲的内容与风格中体会乐曲的作者,这是音乐鉴赏的更高境界。

(这部分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孔子的弹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了)

(5)从孔子“激动地站起来,由琴音感受到曲子的作者”体会到经过孔子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了。

理解“炉火纯青”的意思。

(备注:理解孔子学琴过程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时,可提示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大多数学生肯定有学琴的经历,想一想自己学琴时是一种怎样的态度,你是如何对待学琴这件事儿的?与孔子的品质进行比较,这样孔子的精神更突出。)

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疑问?孔子怎么可能通过弹奏曲子就能知道作曲者是谁呢?

(教师可联系孔子的资料和课文第一段孔子的背景来谈)

自由回答

师:这篇课文给了我们如此多的启示,你记住它了吗?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吧。讲完之后,可以在小组内试着演一演。

学生发言

孔子学习名言

【释义】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通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也不学习,这种人是最下等的了。”

【释义】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上立身处世站稳脚跟,四十岁上学识多起来遇事不致迷惑,五十岁上知道了上天赋予我的使命,六十岁上对听到的言论能辨别真假是非,七十岁上怎么想就能怎么做,而不会越出规矩。”

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释义】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反复思考,结果却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释义】孔子说:“只一味读书而不知思考,就容易受骗;只一味思考而不去读书,仍然不能解除疑惑。”

5.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释义】孔子说:“我做学问的急迫感,就像追赶什么东西唯恐赶不上那样,而赶上了还又怕失掉。”

【释义】孔子说:“对学得的只是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到,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怒,不是个有修养的君子吗?”

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孔子说:“温习旧有的知识时,能有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释义】孔子说:“君子在饮食上不要求饱足,居住上不要求安逸,做事勤快,说话谨慎,主动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从而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9.子曰:“苗而不秀这忧矣夫!秀而不实者忧矣夫!”——《子罕》。

【释义】孔子说:“像庄稼那样只长苗而不开花的是有的吧!只开花而不结果的也是有的吧!”

10.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

【释义】孔子说:“读书人如果留恋安逸的生活,就不配做读书人了。”

1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释义】孔子说:“有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看作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检查自己,加以改正。”

1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释义】孔子曰:“对于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而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从中深感快乐的人。”

13.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释义】孔子说:“古时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孔子学琴教案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方面:

1、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抓住孔子的做法与语言,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孔子做事认真的品质。

过程与方法方面: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课前布置学生了解孔子,以便更好的学习课文,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3、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一讲或演一演《孔子学琴》的故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学习孔子谦逊好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孔子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并以此受到教育,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作出指导。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一些孔子的相关资料,并认真的读一读,记一记,也可以先讲给他人听。

2、预习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2~3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大屏幕出示孔子的图片:这个人你们知道是谁吗?

2、板书“孔子”

(学生结合在课前了解关于孔子的资料来谈。)。

师:你们了解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他的一个小故事。

二、初读课文。

1、把文章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生词,引导学生边读边记住生字。

3、利用各种形式理解词语。

如:“琴、瑟、笙、磬”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如带有时代行为习惯的词语“盘坐”“席地而坐”等,可以具体的形体实际操作帮助理解。

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共同解决。

三、再读课文。

1、同桌之间试着讲一讲孔子学琴的故事。

2、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不仅学会了生字新词,而且也知道了孔子是一个做事认真、精益求精的人。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走近孔子,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继续体会这位伟人的优秀的学习品质。

二、精读品悟。

1、学生默读思考。

2、预设交流(在交流中感悟文章思想感情)。

(1)“精通音乐”、“尤其弹得一手好琴”“五十岁那年”还特意向鲁国的音乐家师襄学弹琴“。可以看出孔子从不自满、谦逊好学。

(2)从”毕恭毕敬”、“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可以看出孔子做事很踏实,“弹完一遍又弹一遍”说明孔子已经学会了曲谱,正在揣摩弹奏的技巧,所以师襄劝他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孔子表示自己还要练习练习。

(可通过分角色朗读来指导学生朗读对话)。

(3)从“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可以看出孔子已经掌握了弹奏的技巧,但孔子仍不满足,师襄劝他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孔子回答自己应该认真体会曲子的思想内容,只有这样,弹奏起来才能感人。

(4)从“激情洋溢的乐曲声迷住了””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被带到了一个从未到过的境地”可以看出孔子的弹奏已经能够很好地表现乐曲的思想感情,但是,孔子仍然不满足,因为他要研究、发现更深层的东西,即从乐曲的内容与风格中体会乐曲的作者,这是音乐鉴赏的更高境界。

(这部分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孔子的弹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了)。

(5)从孔子“激动地站起来,由琴音感受到曲子的作者”体会到经过孔子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了。

理解“炉火纯青”的意思。

(备注:理解孔子学琴过程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时,可提示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大多数学生肯定有学琴的经历,想一想自己学琴时是一种怎样的态度,你是如何对待学琴这件事儿的?与孔子的品质进行比较,这样孔子的精神更突出。)。

三、质疑。

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疑问?孔子怎么可能通过弹奏曲子就能知道作曲者是谁呢?

(教师可联系孔子的资料和课文第一段孔子的背景来谈)。

四、拓展延伸。

自由回答。

五、表演故事。

师:这篇课文给了我们如此多的启示,你记住它了吗?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吧。讲完之后,可以在小组内试着演一演。

学生发言。

六、指导书写。

孔子学习名言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不迁怒,不贰过。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孔子学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学会书写11个生字。

2.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谦逊、好学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治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一讲或演一演《孔子学琴》的故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

能抓住孔子的做法与语言,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孔子,学习孔子谦逊好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学琴的过程,感受孔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学习做事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课前准备:

查找孔子的作品,了解一下孔子是怎样的人。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2.出示课后“我的资料夹”中《史记》原文,请课前预习的有能力的学生读一下。

(设计意图:与第一课内容联系起来,承上启下,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先读古文,增加传统文化的韵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下面我们家来看看现代文是怎样写孔子学琴的,首先我们要把文章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可以抽读绳子卡片,引导学生利用已经熟知的识字方法记住生字。

3.利用各种形式理解词语。

如:“琴、瑟、笙、磬”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如带有时代行为习惯的词语“盘坐”“席地而坐”等,可以具体的形体实际操作帮助理解。

(设计意图: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教给学生自主识字方法,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三、读中感悟,深入品味。

1.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孔子是怎样学琴的?勾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

2.引导学生说说那几段讲的是孔子学琴的经过?(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语言文字来品位与理解)。

3.第二自然段重点理解“必恭必敬”“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已经学会了曲谱,正在揣摩弹奏的技巧,所以师襄劝他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孔子表示自己还要练习练习。体会孔子做事很塌实。

4.第三自然段重点理解“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这句话,这是他学琴的第二阶段,说明他掌握了弹琴的技巧,但他不满足,还要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

(设计意图: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孔子治学的严谨——一丝不苟,做事的认真——精益求精。)。

6.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一讲、演一演“孔子学琴”的故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结合孔子学琴这件事,以及课下查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谈一谈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设计意图:扩大阅读面,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五、记忆字型,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词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知道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进行独立的写字训练。

孔子学琴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551—前479年)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所开创的儒家学派,非常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和教化作用。孔子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会弹奏许多乐器,并会击磬、鼓瑟、弹琴、作曲、唱歌。他在与人一同唱歌时,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请人家再唱一遍,自己洗耳恭听,然后再和一遍。孔子把音乐作为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他自己弹琴,并且在门人弟子中提倡弹琴,把习琴看作是重要的乐教。

《孔子家语辩乐解》记载:“子路鼓琴,孔子闻之,谓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 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忧愁之感不加于心也,暴厉之动不在于体也…… 小人之音则不然,亢丽微末,以象杀伐之气,中和之感不载于心,温和之动不存于体。”孔子还作有琴曲《陬操》,以伤悼被赵简子杀害的两位贤大夫,现存琴曲《龟山操》、《获麟操》、《猗兰操》相传也是孔子的作品。按照周代的礼制,“士无故不撤琴瑟”,《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儒家师徒喜爱琴瑟“弦歌不辍”的榜样,为后世的文人士大夫所倾慕,使得琴乐的古老传统代代传习,不断发扬光大。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春秋时期的著名哲学家兼教育家,并不是由于他聪明过人,而是由于他不耻下问,好学不倦,活到老,学到老。孔子几乎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人学习。他曾经“往见郯子而学焉”,又曾经“访乐于苌弘”、“问礼于老聃”、“学琴于师襄”,甚至向一个只有七岁的`小孩子项橐求教。他自己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喜欢弹琴,曾学琴于师襄,孔子学琴,绝不像有些人那样“囫囵吞枣”,而是把“学”和“思”结合起来,求其融会贯通。他的这种精神,使师襄大为感动。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曾学琴于师襄。在师襄教授了一支曲子后,孔子一连反复弹奏练习了十天,专心致志地练习,并没有要求再添加新的曲子进行学习。师襄感到奇怪,就说:“这一曲调你已经完全掌握了,你可以换支曲子练练了。”孔子说:“我虽然已经熟悉了这首乐曲,但是还没有熟练地掌握弹奏这一曲的所有技法,还需要继续练习。”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对孔子说:“我听你弹的曲子,你已熟练掌握了弹奏这一曲的所有技法,下一步可以学新曲子了。”不料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蕴,我还需要继续在弹奏中深入地体悟。”又过了些天,师襄再次问:“这个意蕴,看来你已经完全领会了,你的琴声里面,已经表达了曲谱的情感和意蕴。”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将作曲者是怎样的一个人体会出来,我还要继续练习。”师襄觉得孔子讲得有道理,也就不再催促了。

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再次来到孔子跟前,却看到孔子正专心致志地沉浸于抚琴中,面色肃穆沉静,好像在沉思着什么;接着又好像心旷神怡,显出了洞穿幽远深邃的表情。而后抚琴一按,开口高兴地对师襄说:“我感悟出了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的肤色黝黑,身材高大,有王者之相,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这个人,除了周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师襄听罢,大吃一惊,赶快恭敬地离开座位,给孔子施礼,拜了两拜,说:“原来我老师教我这支曲子时,就说过了,此曲的名字正是叫《文王操》呀。”

唐人白行简《夫子鼓琴得其人》诗,写孔子向师襄学琴,逐步认识琴中所写的圣君文王:“宣父穷玄奥,师襄授素琴。稍殊流水引,全辨圣人心。慕德声逾感,怀人意自深。泠泠传妙手,摵摵振空林。促调清风至,操弦白日沉。曲终情不尽,千古抑知音。”写孔子学琴在于认识圣人之心,所以不同于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相知之旨。圣人之德在琴,是愈感知愈觉得广大悠远,对圣人的怀念,则愈感知愈觉得深厚崇高,因之学会《文王操》乃知文王,其情传千古不绝。这首诗所表达的圣贤之琴,乃是孔子学琴中写出的,更加倍虔诚。

《韩诗外传》与《孔子家语》对此事也有相似的记载。《圣迹图》是后人据孔子一生的事迹绘之于图,以昭示来者。其中学琴于师襄图,画面是孔子面对师襄而坐听琴;右侧孔子身后亦有一老者在案前抚琴,旁立三人听,左侧师襄后立一人,旁后立一人,旁有四童擦物、烧酒、提壶干杂活。文字是:“孔子学琴于师襄,十日不进。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可以益矣。’曰:‘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可以益矣。’曰:‘未得其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倾然而长,眼如望洋,如王四国,非文王谁能为此也。’襄子避席再拜,曰:‘师盖文王操也。’”

师襄是当时著名的乐师,会“击磬”,也会“鼓琴”,孔子向他学习琴曲时,他几次让孔子“可以益矣”,但孔子都认为自己的练习还不够,要继续体会音乐的意蕴,经过反复练习与细心体会,最后从琴曲中悟到了“人”才满意。这个故事除了描写孔子的学习态度外,还描写了孔子对琴曲《文王操》学习和理解几个不同的感知阶段:“习其曲”, “得其数”, “得其志”和“得其为人”。习其曲,只是将琴曲练熟了;得其数,是在熟练的基础上对琴曲的音乐内涵有了一定的感知;得其志,是在前两者基础上领悟到了某种音乐的实质;最后得其为人,才从琴曲中感悟到了音乐的内涵,像看到了一个“黯然而黑,倾然而长,眼如望洋,如王四国,非文王谁能为此也”的“人”。师襄并没有告诉孔子所习琴曲的“内容”,但孔子经过自己的练习与体验,感悟到了这曲子表现的是“文王”。这不但令师襄惊奇,而且让他对孔子肃然起敬,说老师也说过这首琴曲是《文王操》。故事对孔子的学习精神充分肯定,对他的音乐理解能力也有很大的夸张。但“曲”、“数”、“志”三种不同的感知深度和表现“人”的体悟,是对琴曲的音乐从表层的乐音到“弦外之音”的理解,再到从这种理解深化为与某一个具体人的形象进行联想的生动刻画。孔子学琴的故事,给世人感知、理解以至认知音乐作品的本质,提供了鲜活的例证。

孔子学习名言

1、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7、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放于利而行,多怨。

9、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10、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1、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2、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13、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4、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5、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孔子学院论文

对周礼的信心,源于对夏礼,商礼更深层的了解。“克己复礼,立大丈夫志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孔子的至理格言。“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那么,什么是“为仁”呢?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朝于斯,夕于斯,孔子尽可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但是,珍馐罗前,何以下咽?的确,根植于心的性情只仁,是需要锻炼的,犹如一块璞玉,即使蕴涵上好的玉质,未经开发之前,还不能说是纯善纯美的艺术品。孔子以为,“为仁者,齐家治国平天下”,即要统治者施行仁政,道德之治。德治和法治,前者唯上,暴行虐施,只能“毁家灭国乱天下”。再说“君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孔子以为“刚毅,木讷,近仁”是核定君子品行的准则。君子,就要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人是一根苇草,脆弱的草,但是一根有思想的草。文人迂腐而可爱,灵魂的孔子成了国宝,昭示着文化的不朽。进则从政,兼及天下;退则归隐,独善其身。孔子也曾试图从政,情系苍生。然而,他流离辗转,总也“报国无门”。晚年的孔子私人办学,撰写术书,其著作也使瀚海书林,梅香千古!

孔子思想,恩惠千古,泽被后世,被称为“万事师表”。古语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汉朝以来历朝历代都把儒学作为治世经传,极为推崇。伏尔泰,西方文艺复兴的大师,如此的崇拜孔子,以至二十年如一日的始终悬挂孔子的画像。他认为,孔子训导的儒生讲求气节、尊严、坐怀不乱,道德永比巴黎人来得清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他是世界的。从全球意义上来说,孔子的价值观念超越国界,超越时代;属于过去,也鉴照今天和未来。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北齐书·文苑传序》:“圣达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几天前,北大教授张颐武说“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我以为,章子怡只不过是现代流行的一个符号,至多百年而已,而孔子则是永不过时的“万事师表”。当然,章子怡的走红,使西方更了解中国人,中国艺术,然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岂是一个、一百个、一万个章子怡所能代表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圣人之风,山高水长。圣人的精神、思想是无人可及的。

回眸历史沧桑,掩卷长思,荡气回肠。孔圣人的形象,如日月昭昭,如星辰离离,跃然纸上。颜渊叹之“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借着圣人的光芒,我再一次擦亮我的眼睛!

文档为doc格式。

孔子学院论文

摘要: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统治地位。孔子作为我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为儒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就不能避开孔子。孔子的美学思想主要有三点:真美善统一、中和之美、理想的人格美。

关键词:孔子;真美善;中和之美;人格美。

美学思想产生于西方,最初以哲学形式或文艺评论、创作理论的形式出现,比中国古典美学有更加明确清晰的发展线索,也更为复杂丰富。传入中国后,美学由最初的味觉扩充到个人主观的各种官能感受,后又向人类的经济生活、伦理生活、精神生活乃至艺术领域扩展。以孔子为代表建立的儒家文化对美学的提升起了积极作用,他更加注重具有社会伦理意义的东西,将从精神、理性方面得到的满足感和充实感作为审美对象。日本学者笠元仲二认为,中国人最初的美的观念始于味觉,美字的最早含义也是指味觉引起的甜美感受。朱立元教授在《美学》中引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观点:“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

1真美善统一。

真美善是哲学讨论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关于文学赏评的重要标准。真实性是文学赏评中一个重要的标准,而文学的“美”“善”是建立在“真”的基础上的。文学作品中的“真”,主要表现在真实地再现和真实地表现上,这相当于通常探讨生活、艺术的真实问题。真实再现,即文艺作品真实地描写社会生活;真实地表现,即文艺作品真实地抒发作者的真实情感。诗真实地再现生活,孔子说诗“可以观”,郑玄理解为“观风俗之盛衰”(何晏注《论语集注》),朱熹理解为“考见得失”(《论语集注》),杨伯峻理解为“可以提高观察力”(《论语译注》)。那么诗如何做到这些呢?孔子认为诗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孔子在《礼记表计》中说:“情欲信,辞欲巧。”《易乾文言》里引用“孔子的话说:‘修辞立其诚。’这个‘诚’就是真实的意思,修辞要注重事实”〔2〕。孔颖达在《礼记正义》里将其理解为“情貌欲得信实,言辞欲得和顺美好”。文学作品既要抒发真情实感,也要使用美的形式技巧。由此看出,孔子对文艺创作所要求的是真与美的统一。另外,孔子在他的表述中包含着一些与“真”相同或相近的内涵。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卫灵公》),邢昞解为“言尽忠诚不欺于物,行唯敦厚而常谨敬”(《论语注疏》)。其中的“忠信”即忠诚不欺,“笃敬”即敦厚谨敬,含有“真”义。孔子说“君子贞而不谅”(《卫灵公》),“贞”是言行一致的“大信”,包含有“真”义。杨伯峻认为,“君子讲大信,却不讲小信。”此外孔子还说“修辞立其诚”(《易乾卦文言》),孔颖达理解为“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周易正义》)。由此可知,孔子所说的忠、信、贞、笃、敬、诚等概念包含有“真”义,这既有孔子对人的修身的“真”、文艺真实表现生活的“真”,又有对文艺作品要求作者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的“真”。在儒家重视伦理的哲学思想中,孔子所说的“真”是与“善”密切联系的。李玉芝在《文学与美———中国古代文学鉴赏》一书中表示:“最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是以人的至善为前提,或表现人的至善的愿望、精神,或表现自然物为人欣赏的形状、本质。”〔3〕43孔子《论语》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则是追求善的最好证明。如孔子所说:“里仁为美”(《里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如有周公之才之美”(《泰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50(《雍也》)。此外,孔子提倡“文以载道”,即要求文章以传播道德为美,以追求善为美,这与康德“真美善”的美学思想有相似之处。孔子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4〕8(《为政》),即是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总结,就是“思想主旨纯正无邪”,足见他对于艺术做出的伦理道德的要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4〕22(《八佾》)孔安国指出:“《韶》,舜乐名也。谓以圣德受禅,故曰尽善也。《武》,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曰未尽善也。”〔4〕49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不仅不否认事物外在的声色之美,还强调了善的作用。孔子除了不否认声色美,还不否认雕琢美,教导子贡“《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4〕6。中国古代文论关于“真”的赏评标准,从讲究“言辞真”“情志真”“事物真”到重视艺术真,孔子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以孔子为代表建立的美学体系中,他实现了真美善的统一。其真善美统一的美学思想可概括为:文艺应以真为基础,以善为主要衡量标准,以美为外观。

2“中和”之美。

“中和”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核心之一。孔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5〕6《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3〕199“中”是适中折中,“和”是平和融合。朱立元教授引用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观点:“天地之美恶,在两和之处,二中之所来归而遂其为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这里“中和”超出伦理意义而具有哲学高度和美学意义。孔子所说的“中和”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5〕122“过犹不及”〔5〕96,将“中和”提高到了形而上学程度。从美学的角度来说,“中和”实质是美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完美统一,即辩证地把握和处理艺术内部的各种对立因素,使之彼此制约而又相互依存、渗透,任何一方都无“过”或“不及”,从而使文艺整体达到一种适当、淳朴的理想境界。孔子提出的“中和”之美具有此类美学意义,它主要表现为“思无邪”“文质彬彬”“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美学思想。首先,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杨伯峻认为“《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6〕11“思无邪”一词出自《诗经鲁颂駉篇》,原句中的“思”为句首语气词,并无实意,“无邪”是对牧马人放牧时神情专注的样子的描写,并无其他的意思。“孔子在此借用‘思无邪’概括《诗经》的特征,认为《诗经》各篇都符合儒家政治、伦理和审美的标准。从艺术角度看,孔子的‘思无邪’体现了中和之美的思想。”〔7〕44这里实际上是对“思无邪”思想的延伸和发挥,即要求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要不偏不倚、纯正无邪、无过不及。其次,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朱熹《论语集注》解释为:“质朴超过文采就显得粗俗,文采超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要搭配得当,这样才可以成为君子。”〔4〕47“文质彬彬”是用于衡量和判断人的标准,后被推演开来用作艺术作品,尤其是评判文学作品,要求文学中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如果只偏重于形式就显得虚浮,“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4〕106。由此可见,孔子重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二者比肩、缺一不可。再次,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朱熹释为:“《关雎》这一乐章,欢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情。”〔4〕21孔安国释为:“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8〕45此观点以中庸之道为基础,强调真正美的、有益于人的文艺作品,其感情表现应当适度,不能过于放肆,否则就有害无益。因此孔子主张“临哀不伤”〔4〕22。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这一思想不仅奠定了儒家文化的美学基础,还将儒家文化的理想美推到了极致,并对后世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中国的宫殿建筑以中轴线为中心而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象、中国书法不肥不瘦的章法、中国诗画的抒情达意等均源于此思想。

3理想的人格美。

中国文化重视伦理道德,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从伦理道德入手,围绕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展开。孔子认为,外界的万事万物都含有人格的意蕴,无不与自己的性情相通。如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4〕184孔子将君子的过错比作日蚀月蚀,犯了过错人人都能看到,改了过错人人都能敬仰。然而,儒家的审美,实质上并不强调对所谓美的事物的欣赏,而是强调从外界事物中感受到人格理想,对自己人格或人格理想的欣赏。在《论语》中孔子塑造了具有理想人格美的君子形象,君子集智慧、勇敢、清心寡欲、多才多艺于一身,是德才兼备的人。孔子认为以人为本的道德美是首要的,同时不能忽视外在美,他说:“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4〕84(《乡党》)因为人的外形缺陷是容易看得出的,而内在美却是不易察觉的。因此君子应具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美好品质。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4〕48(《雍也》)孔子认为,聪明人喜欢流动的水,有仁之人喜欢稳重的山;聪明人性好动,仁者性好静;聪明人比较快乐,仁者比较长寿。这与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品质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智者还是仁者,他们不是因为山水的形态如何美而喜欢,更重要的是因为山的特点是重而不迁、山至川流。他们可以从山水中看出一些基本的自然规律,然后通过这些规律去了解万事万物,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局限在某一范围内。此外,孔子还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八佾》)〔4〕16,“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4〕190,“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4〕14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等。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指出,“中国美学异于西方美学的许多特征主要由儒家的美学思想所铸成”〔9〕65,“汉文化所以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国人所以不同于外国人,中华艺术所以不同于其他艺术,其思想来由应追溯的先秦孔学……孔子在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9〕270。从中可以看出,作为儒家创始人和中国古典美学主要代表人物的孔子,其关心现实、服务政治的文艺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文学批评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他把文艺思想、美学思想与伦理学、心理学联系在一起,最终奠定了以情感与理智、个人与社会、文与质和谐统一为核心的儒家古代文学评判思想体系。当代学者应该吸收其理论和思想的精华,培养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玉芝.文学与美———中国古代文学鉴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4〕朱熹.论语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

〔5〕何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7〕李建中.中国文学批评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8〕何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