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班语言逗蚂蚁教案反思 蚂蚁做操教学反思(通用9篇)

时间:2023-09-22 22:09:10 作者:FS文字使者 祝福语 2023年大班语言逗蚂蚁教案反思 蚂蚁做操教学反思(通用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大班语言逗蚂蚁教案反思篇一

《蚂蚁做操》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在学习《蚂蚁做操》之前,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并学会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是以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的基础。本课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竖式计算乘法。与加减法竖式不同的是:不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而是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乘数的每一位,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以谜语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有意识注意,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学习的养成教育。由谜语引出蚂蚁做操图后,让学生在图中发现数学信息,再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我首先采用在点子图上圈一圈,让学生动手操作,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算法与算理。为下一步的竖式计算做铺垫。学生动手圈一圈,尝试独立解答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计算过程。

问:你是怎么圈的?

生1:10个一圈,圈了4次,4个10,也就是40,剩下的4个2也就是8,所以有48只小蚂蚁。

生2: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6×4=24,两份24+24=48;

生3:每6个为一份,分成了8份6×8=48;

生4:把12分成10和2,一部分用有4个10,4×10=40,一部分用2×4=8,两部分合起来40+8=48。师追问:一共有48只蚂蚁,那除了用圈一圈、数一数的方法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来计算小蚂蚁的只数?可不可以尝试下用竖式来完成呢?小组探究讨论。

生5:我是用表格法完成的。

生6:我是用列竖式法完成的。

思考: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算的过程是怎样的?算的过程要注意什么?并说一说每一步的含义。学生根据自己的书写顺序回答。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相同数位要对其,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乘两、三位数的每一位,乘到哪一位,所得的积就和哪一位对齐。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竖式的.方法。

大班语言逗蚂蚁教案反思篇二

《蚂蚁做操》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在学习《蚂蚁做操》之前,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并学会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是以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的基础。本课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竖式计算乘法。与加减法竖式不同的是:不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而是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乘数的每一位,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以谜语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有意识注意,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学习的养成教育。由谜语引出蚂蚁做操图后,让学生在图中发现数学信息,再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我首先采用在点子图上圈一圈,让学生动手操作,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算法与算理。为下一步的竖式计算做铺垫。学生动手圈一圈,尝试独立解答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计算过程。

问:你是怎么圈的?

生1:10个一圈,圈了4次,4个10,也就是40,剩下的4个2也就是8,所以有48只小蚂蚁。

生2: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6×4=24,两份24+24=48;

生3:每6个为一份,分成了8份6×8=48;

生4:把12分成10和2,一部分用有4个10,4×10=40,一部分用2×4=8,两部分合起来40+8=48。师追问:一共有48只蚂蚁,那除了用圈一圈、数一数的方法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来计算小蚂蚁的只数?可不可以尝试下用竖式来完成呢?小组探究讨论。

生5:我是用表格法完成的。

生6:我是用列竖式法完成的。

思考: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算的过程是怎样的?算的过程要注意什么?并说一说每一步的含义。学生根据自己的书写顺序回答。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相同数位要对其,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乘两、三位数的每一位,乘到哪一位,所得的积就和哪一位对齐。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竖式的方法。

大班语言逗蚂蚁教案反思篇三

《蚂蚁做操》这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乘法的起始课,本节课之所以创设“蚂蚁做操”童话情境,不仅仅因为有趣,更重要的是从这个童话情境可以很自然的抽象出点子图,并用点子图回顾乘法直观运算的各种算法(借助点子图、表格)及算理,为引入乘法的竖式笔算打下坚实基础。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是数学课堂如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算理,更好地掌握乘法竖式的计算方法。在教学时,我把新旧知识密切联系起来,把抽象的语言与直观的点子图结合起来,在数的问题与形的问题之间相互转换,使数的问题图形化,形的问题数字化。数形结合的过程,使学生看到算式联想到图形,看到图形联想到算式,这样能更加有效地理解算理,进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把本节课算理的渗透和算法的教学分成三个层次来实施。

第三个层次,是在练习的设计上,我一共设计了两个练习。

第一个练习是结合点子图来理解乘法竖式,强化深入理解。

第二个练习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为本节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肯定了大多数学生的表现,所以本节课师生配合相当好,课堂气氛活跃。但是也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在沟通三者之间的联系之后,没有进一步总结乘法竖式、点子图和列表法三者的区别和共通之处,使得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蚂蚁做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大班语言逗蚂蚁教案反思篇四

在《蚂蚁搬家》这一节课上,我先用录像片将孩子们带入蚂蚁的世界,让他们认识、观察各种各样生活中的蚂蚁和动画片中的蚂蚁,再让他们通过自编自演蚂蚁的姿态,然后欣赏范图,最后把自己的认识进行夸张想象之后画下来。孩子们通过观察、表演、欣赏,很快进入状态,画得很好。而且蚂蚁的花纹和造型都有了一定的夸张。看到孩子们的想象力在作品中得到了发挥,我不禁沾沾自喜,同时也问自己:是否还能引导他们再发展?有一些孩子画得很快,完成之后问我可不可以玩橡皮泥、可不可以去剪纸等等,我同意了,然后继续指导还未完成作品的孩子。没想到过了一会,一个孩子拿着一只用橡皮泥捏制的七星瓢虫跑过来对我说:"老师,你看!我做了只七星瓢虫!"看着这只用橡皮泥制作的蓝底黄点的七星瓢虫,我眼前一亮!呀,多么大胆的做法!我表扬了他。过了一会,又有孩子站起来说:"老师,你看!我也做了一只!"我一看,原来是用彩纸折成的一只蜻蜓!紧接着,又有好几个孩子纷纷举起自己用各种方法制作的蚂蚁和其它的小昆虫。

于是,我采用集体合作的表现方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身边现有的材料进行大胆表现,进行课后延伸,在制作的过程中加一指导。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制作平面或立体的昆虫。提高孩子的学习认识,内化情感。把制作好的小昆虫来编故事、做游戏。这一过程符合学生好动、易兴奋、好探索的心理特征。有利于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大班语言逗蚂蚁教案反思篇五

《蚂蚁做操》这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乘法的起始课,本节课之所以创设“蚂蚁做操”童话情境,不仅仅因为有趣,更重要的是从这个童话情境可以很自然的抽象出点子图,并用点子图回顾乘法直观运算的'各种算法(借助点子图、表格)及算理,为引入乘法的竖式笔算打下坚实基础。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是数学课堂如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算理,更好地掌握乘法竖式的计算方法。在教学时,我把新旧知识密切联系起来,把抽象的语言与直观的点子图结合起来,在数的问题与形的问题之间相互转换,使数的问题图形化,形的问题数字化。数形结合的过程,使学生看到算式联想到图形,看到图形联想到算式,这样能更加有效地理解算理,进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把本节课算理的渗透和算法的教学分成三个层次来实施。

第三个层次,是在练习的设计上,我一共设计了两个练习。

第一个练习是结合点子图来理解乘法竖式,强化深入理解。

第二个练习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为本节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肯定了大多数学生的表现,所以本节课师生配合相当好,课堂气氛活跃。但是也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在沟通三者之间的联系之后,没有进一步总结乘法竖式、点子图和列表法三者的区别和共通之处,使得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大班语言逗蚂蚁教案反思篇六

通俗地说,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如何通过“有形”的训练来提升学生“无形”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二年级语文上册《上天的蚂蚁》一课的`阅读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小练习,引导学生想象:

练习1

在上天的路上,即使(),小蚂蚁也不(),即使(),小蚂蚁也不()。

生:即使遇到暴风骤雨,小蚂蚁也绝不退缩。

生:即使摔了又摔,小蚂蚁也决不放弃。

通过这样的小练习,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拓展想象,发展语言,提升语感,也帮助他们深刻理解了文本主题。

练习2:

小蚂蚁一定能成功,因为它()。

生:小蚂蚁一定能成功,因为它坚持不懈。

生:小蚂蚁一定能成功,因为它充满自信。

生:小蚂蚁一定能成功,因为它永不放弃。

耗时少,收获大,小练习的功劳高,当然,有效的阅读是完成小练习的最好铺垫。

大班语言逗蚂蚁教案反思篇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3、进行句式训练,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通过朗读、表演来感受蚂蚁的勤劳,蝈蝈的懒惰。

懂得只有像蚂蚁一样勤劳,才会有幸福生活。

教学背景

第一课时读通课文,读好一些长句子,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所写的内容,识记课文内的生字词。在此基础上,实施以下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训练

(一)体验想象,感悟蚂蚁的勤劳

1、词语读得真好,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蚂蚁和蝈蝈之间发生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呢?认真读读课文第一段,你会找到答案的。

2、这天的天气怎么样呀?出示句子:夏天真热。

3、天气可热了!一说起夏天,我们都会说“夏天真热”,你能说说夏天到底有多热吗?

4、这么炎热的天气里,蚂蚁们在干什么呀?指名交流——“搬粮食”

5、出示“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1)师:自己读一读,演一演吧。

(2)师:蚂蚁们除了用“背”和“拉”这两个动作搬粮食,他们还会采用哪些动作搬?

(3)精选几个学生上台做动作。师:谁能从这些动作中任选两个不同动作,并用上“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有的(),个个( )。”来说话。

(4) 投影出示: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有的(),个个( )。学生练习说话。

(5)小结:是呀!在这么热的夏天里,蚂蚁们还在搬着粮食,多辛苦呀,难怪个个——满头大汗。(相机板书:满头大汗)

(6)师:蚂蚁们热得直流汗除了用“满头大汗”这个词来形容,还可以用“浑身是汗”或“汗流浃背”来形容。

7、带头饰演一演小蚂蚁。

(1)指名学生带头饰表演蚂蚁搬粮食。学生评一评。

(2)再次表演。

(二)扣图品词,感受蝈蝈的懒惰

1、过渡:蚂蚁们搬粮食,个个满头大汗,他们多辛苦呀!可这时候蝈蝈在干什么呢?自己读读第2段。

2、学生读后交流:它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3、练习朗读,指名读,齐读。

4、蝈蝈们自由自在,他们看到蚂蚁们在搬粮食,是怎么认为的呢?板书:“傻瓜” 他们都在笑蚂蚁!

5、出示:“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

(1)自由读一读这句话,边读边想一想:蚂蚁搬粮食的时候,蝈蝈在做什么?

(2)投影图画:蝈蝈们对蚂蚁们会怎么说呢?

(三)对比反思,感悟文本主旨

1、过渡:虽然蝈蝈在笑着蚂蚁,可是蚂蚁还是在快乐的搬运着粮食,就这样各自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夏天,紧接着秋天过去了,寒冬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多媒体出示冬天的景象)

2、板书:冬天。看后你有什么感觉?天可真冷啊,谁能说一说冬天到底有多冷?

3、相机出示句子: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指名读,齐读。

4、这么冷的天,蚂蚁和蝈蝈们生活的怎么样呀?自己读读下面的句子。读后和同桌说说。

5、指名交流,感受蚂蚁生活的幸福、快乐:

(1)我们来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2)洞里的这些粮食是怎么来的呀?

6、在冬天,勤劳的蚂蚁是这样幸福快乐,那蝈蝈呢?指名交流:

(1)看看图,蝈蝈们现在在干什么呢?

(3)指名回答,点击课件(展示夏天、冬天里蝈蝈和蚂蚁的不同生活),前后对比。

7、练习朗读

三、总结拓展

1、过渡:刚才小蚂蚁对我说了句话,他要小朋友认真去读读整篇课文,读好了,再让我把这句话转告给你们。(生自由读课文)

2、出示:只有辛勤劳动,才有幸福的生活。(齐读)

3、学完了故事,你认为到底谁傻呢?

四、想象延续

这些得到帮助的蝈蝈幸运地活了下来,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夏天又到了。一只老蝈蝈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讨论一下今年夏天怎么做。

1、现在小朋友们就是蝈蝈了,你们四人一组也讨论讨论这个问题。

2、学生讨论交流。指名表演:今年夏天,我们要——

大班语言逗蚂蚁教案反思篇八

《上天的蚂蚁》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十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努力”为主题。本文通过一只小小的蚂蚁立志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从通天树爬到天上的故事,赞扬了蚂蚁敢于立大志,为实现远大志向而一往无前的精神,说明了“只要意志坚,鸡毛能上天”的道理。本文共有13个自然段,第1个自然段写树很高,第2—7自然段写白胡子老爷爷与巨人的对话。既写出了大树之高,也就是蚂蚁需要克服的困难很大,也写出了巨人的懦弱,怕苦怕累,不肯努力,为下文反衬蚂蚁的坚强毅力作铺垫。8—13自然段写白胡子老爷爷与蚂蚁的对话,表现了蚂蚁决心爬到天上去的坚定意志和不懈努力的精神,课本的基本内容是通过任务对话——白胡子老爷爷与巨人、白胡子老爷爷与蚂蚁的对话传达出来的。学生在反复诵读对话的多数中,体会本文所讲述的道理。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体察情感的重要手段,要经常给学生进行生情并茂的示范朗读,读出音乐般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在本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注意了倾听孩子们的读书声,倾听他们是否能读出不同身份的人声音的特点,是否能读出人物在不同情景下所具有的品质。当其朗读不足时,及时加以指导、练习;当其最后配乐朗读重点句子时,适当积极引导调动他们的情感。孩子们朗读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有效地体会到了故事所带给的精神。

第一,多种形式指导朗读。在理解“有一课树很高很高,……”一句中,采用男女生赛读的方式;在理解“抬头仰望”一词时,请生做动作体会,体会看的辛苦并读好本句;在读“我能行!”这句时,采取师生对话的形式,体会自信;文末的中心句,采取老师层层深入的引导。在体会蚂蚁有坚持不懈时,我请孩子们思考:“面对这么高的树,小小的蚂蚁爬树上天会非常的不容易。你觉得它会遇到怎样的困难,怎样去面对呢?”并适时创设情境“如果遇到刮风下雨,如果烈日当空,蚂蚁怎么做?”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第二,注重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理解“有一课树很高很高,……”一句中,开始出现的树很矮,就是要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做出判断。开始有学生根据“很高很高”判断出树太矮了,我把树升高一截,但马上有学生指出“这棵树是插入云霄”,看着学生一步步深入文本,我喜在心里。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还有请学生说出从课文里哪些地方读出蚂蚁很小很小?学生进一步深入走进文本,训练了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我还注意从孩子们的“说”上来倾听。在本次课堂教学中,孩子们说的机会多,内容多,形式也多。丰富的口头活动使孩子们的思维、情感、认知等不断处于此起彼伏的状态。当讲到巨人的样子时,我出示了巨人的图片,让孩子们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强壮,高大,有力气),从而理解这就是“身材魁伟”的意思。在讲到巨人胆小退缩时,请孩子们讲巨人还会怎么说,来理解巨人的害怕懦弱才会“连连告退”。比较,当课中为了让孩子们更加了解巨人和蚂蚁身材的差距,我立刻用图作比较,引导孩子们发现两者的不同,前者高大,后者弱小。在学习过程中,又不断的了解巨人的胆小蚂蚁的勇敢坚持,也为体会故事的情感和主题奠定了基础。

当然,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但最后让学生谈体会,大家仿佛一直认同,如“坚持就是胜利、努力就能成功”等观点,没有凸显个性。如果教师事先考虑到这种情况,多做一些指导,等等,多为学生创设一些情景,才会有缤纷的答案,充分凸显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大班语言逗蚂蚁教案反思篇九

《上天的蚂蚁》这篇童话,是通过一只小小的蚂蚁立志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从通天树爬到天上的故事,赞扬了蚂蚁敢于立大志,为了实现远大志向而一往无前的精神。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处理:

一、抓住重点。这是一篇结构很完整的童话,篇幅相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长,根据教学目标,我深钻教材,对这篇比较长的童话故事做了取舍,最终把重点内容确定为8——13段,通过品读小蚂蚁和白胡子爷爷的对话,体会蚂蚁个小志气大,在教学中,我既突出重点,又注意整体把握。让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入手。读完描写树高的单个句子后,我把这四个句子放进故事情境中,师生合读,再次感受树的高。指导读好小蚂蚁的话后,全班分角色读完8至13段,最后再将课文通读一遍。既做到了点面结合,又做到了取舍适度。

二、 环节简便。第一:课前我精心挑选要出现的生字、生词,这些词与文意密切相关,能展现文章的脉络,为接下来孩子们讲述故事提供帮助。第二:精读课文。在精读课文时,我将设计分成三大版块,清清爽爽,一目了然。第一个版块抓住“树高”,体会上天很难。体会巨人的懦弱,为下文反衬蚂蚁的坚强毅力作铺垫。第三个版块围绕“蚂蚁能爬上天吗”这个问题进行开放性、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学习惯。

三、采用不同方式的读。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本堂课,我抓住描写树高的句子、巨人和小蚂蚁的话,小蚂蚁和白胡子爷爷的话,用默读、自读,师生配合读,分角色读,引读等方式,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理解文意,感悟情感,发展语言,培养语感。

通过上这堂课,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简单教语文,实在是不简单,需要我像这只小蚂蚁一样,下大力气进行不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