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沁园春长沙教案课时(优秀5篇)

时间:2023-09-29 11:05:44 作者:飞雪 心得体会 2023年沁园春长沙教案课时(优秀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沁园春长沙教案课时篇一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一课时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五)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沁园春长沙教案课时篇二

执教者:化州市合江中学 

教学目标 :

1、  了解解词的相关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  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3、  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4、  教学重点:

1、  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

1、  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由《沁园春·雪》导入  。

二、讲授新课。

1、  简略讲介作者毛泽东。

2、  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  多形式诵读课文,掌握词的读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4、  赏析课文。

(1)       上片

1)        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平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2)        诗人独立于此,还看到了哪些景物?

(见板书)]

参考答案:

a、  多角度地观察事物:远眺、近观、仰视、俯瞰。

b、  景物中动景和静景互相映衬。

c、  选材典型。

d、  语言极富表现力。

e、  一改 “悲秋”的传统,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壮丽秋色。

4)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点明诗人此时此景的发问。

(2)       下片

1)        诗人和朋友们的“峥嵘岁月”具体是怎样的?

(见板书)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哪些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以天下为己任,英勇无畏,蔑视反动军阀等黑暗势力的精神品质。

3)“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的志向?

参考答案:决心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4)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点明诗人对“谁主沉浮”的暗答。

三、课堂小结: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壮丽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的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决心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四、巩固练习。

1、  有感情朗读全文,再次感受诗中的豪情壮志。

3、  背诵全文.

沁园春长沙教案课时篇三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词的一些知识。

2、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3、掌握重点字词。

4、学习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感情的写作特点。

5、认真领会两首词的意境。

(二)能力目标

1、训练诵读能力。

2、品味关键词语,体会词中的意象,理解情景交融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四)美育目标

1、欣赏词作的语言美。

2、领会词作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沁园春长沙教案课时篇四

1、知识目标: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感受毛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诗歌的大致含义。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品味字、词、短语的妙用。

3、赏读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毛来。

一、知识卡片:词的体裁方面的知识(幻灯片)

(1)释义: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2)名称: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诗余”(如南宋何士信编的《草堂诗余》)等。

(3)特点: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满江红》、《沁园春》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有的词在词牌的下面另立标题和小序,表明作品的主题或作者写作的缘由,如毛的《卜算子》下有标题“咏梅”,又有“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用来进一步说明写作意图。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阙(曲)或一片。一首由两片构成的词,其下片的起句,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称为“过片”或“过变”

(4)分类:词从字数上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词从片数上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从风格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柳永、秦关、周邦彥、晏殊、李清照、姜夔,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二、导入

我们初中学过一首写秋天非常有名的诗歌,它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齐声回忆背诵一下这首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楚辞》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贾岛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徐再思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其它的还有“自古逢秋悲寂寥”、“风急天高猿啸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古人诗中的秋天多是万木凋零的颓败萧索景象,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中的秋天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它就是毛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三、文题背景

1.题目解说(幻灯片)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题目。这是一首登临诗,属登山临水,写景抒情之作。

2.写作背景简介(幻灯片)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xx动正在全国开展,这一年的10月份,毛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xx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表达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高远志向和豪迈情怀。

四、整体感知

【活动】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有关字词的读音,看看自己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

【正音】 舸 阔 遒 遏

通过诵读,我们对这首诗歌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种诵读,我们就称为“了解性诵读”。(幻灯片:一、了解性的诵读)

【活动】接下来,请同学们进行“理解性的诵读”,所谓“理解性的诵读”也就是要求大家一边读,一边对照课文的注释,还可以查看工具书,看看词中的哪些语句我们已经理解了,哪些语句还没有理解,大家可以讨论,也可以举手询问,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注意一下句子的停顿和语序。下面自己小声地进行理解性诵读。(幻灯片:二、理解性的诵读)

【难词释义】 粪土:意动用法,把……看做粪土;峥嵘:形容特殊,不平凡的意思。

五、具体研习课文

理解性的诵读只是要求同学们掌握诗词字面上的含义,但是要深入体会诗歌的深层的含义,还要进行“评赏性的诵读”,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鉴赏《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幻灯片:三、评赏性的诵读)

(一)上阙

【提问】这首词在词里面是属于长调,全词分上下两阙(板书:上阕,下阕)先看上阕,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在书上标明。

【明确】上阕侧重写景,主要是描绘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板书:描绘湘江秋色),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前三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后面三句。

1.第一层

【提问】 朗读前三句并口头翻译,思考这三句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是否相同,为什么不同。

【明确】在秋天,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向北流去。它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把第二句和第三句颠倒了,这样做是为了适应格律的需要。

【小结】这首词一开篇作者就从实处落笔,围绕一个“立”字,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气氛。(板书:立——人、时、地、境)

2.第二层

【提问】 看第二层,中间的七句,请同学们具体朗读。诗人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红遍万山的树叶,清澈见底的湘江水,很多船。诗人看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板书:看——湘江秋景)在湘江秋景图里面,作者具体描绘了山(林)江(舸)天(鹰)水(鱼)(板书:山林、江舸、天鹰、水鱼)还有自然界的外物。(板书:自然界、万类)

【提问】 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明确】

(1)由山上到湘江,由江面到天空,再到江底,远近相间;万山、层林、江面、百舸、雄鹰等都是具体的景物描写,万类是对自然景物的概括,这是由具体到概括。景物描写远近相间,由具体到概括,层次井然。(板书:层次)大家在今后写景的时候也要注意层次。

(2)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山、林,都是静态的景,而百舸争流,雄鹰在翱翔,游鱼在自由自在的游动,这些都是动态的描写,所以第二个特点是动静交错。(板书:动静)

(3)画面色彩鲜明,山是红的,水是绿的,帆是白的,天是蓝的,色彩非常鲜明。(板书:色彩)

【小结】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红绿相衬,对照鲜明。文学作品的景物描写要注意角度、动静、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提问】这幅秋景图为什么能够描绘得如此的开阔,如此的生机勃勃?除了作者多角度的绘色绘形,还得力于词语的恰当运用,也就是古人讲究的炼字,也就是对语言的锤炼,古典诗词,诗人词人很讲究炼字,古代有“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推敲”的典故。请同学们说说这部分里面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遍:红得全面,写出了红之广;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绿就绿得彻底写出了绿的程度、色彩的浓艳和神韵;击:写出了雄鹰一飞冲天,搏击风雨的矫健有力;翔:本是鸟的飞翔,鱼的飞翔说明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写出了游鱼动作的轻快自如;竞: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这些字把湘江的秋景写得非常细腻和生动,如果把它改一改,比如改成:万山红了,漫江碧绿,百舸漂流,鹰飞长空,鱼游水底,万类霜天很自由。就远不如这些字神韵飞动。作者把湘江的秋景写得如此细腻生动,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第二个要注意的是领字的作用。(板书:领字)所谓领字,也就是有统领作用的字,就是指在诗词当中,某一个字的用法,从文意上来看,不仅管着这句话,而且还管着下面的若干句话,在古典诗词当中领字大多数是动词,如,“望长城内外”,“惜秦皇汉武”,“看万山红遍”,但也不完全是这样,有时候也用副词、连词或者介词,如,“恰同学少年”,就是副词。

那么领字到底统领到什么地方呢?要根据文意来看,就“沁园春”而言,一般情况下,上阕统领七句,“看”一直统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下阕统领七句,一直统领到“挥斥方遒”。

了解领字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诵读,在诵读的时候读到领字,要把这个字突出,语气要加重,节奏要适当的延长,和后面的语句形成停顿。所以有人又把这个领字叫做“一字顿”。另外,领字后面的几句语势要贯通,要一气呵成。

【活动】 生试着读这七句话。

3.第三层

【提问】 面对着这壮丽的秋色,诗人有什么感受呢?看上阕的最后三句。一齐朗读。

【明确】所谓“怅寥廓”,就是怀着怅恨的心情,所谓“寥廓”,就是面对着广阔无边的宇宙,“问苍茫大地”,就是不禁要问,这苍苍茫茫的的大地,该由谁来主宰升降沉浮呢?这三句从手法上来看,不是写景,而是抒情,是直抒胸臆,面对着这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作者不禁触景生情,感慨顿生,从内容上来看,这一怅一问,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的思虑,以及整顿山河的崇高的使命感。

【小结】 上片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且由景而自然地抒发了作者的感受,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活动】 连起来朗读。

(二)下阙

【引入】壮丽的秋景不仅引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思考,还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词的下阕,作者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来形象地概括青年学子当年的战斗风貌和豪迈的气概。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对往事的回忆呢?这主要是艺术地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仍然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开头两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最后三句。

1.第一层

先看第一层,作者说当年和胡书恒、蔡和森等许多革命战友携手结伴而来,那时候的岁月是多么的不平凡,作者用了“峥嵘岁月稠”几个字,这是一种概括的回忆。

2.第二层

【提问】 第二层是中间七句,是具体的回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同学少年时候的峥嵘岁月呢?先读一下,同桌讨论。

【明确】下阕主要写学子议政的一些情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翻译出来就是: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这是写青年学子的精神风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写他们的革命实践活动,或者说是写青年学子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和对军阀官僚的蔑视。

【小结】第二层作者写具体的回忆,写青年学子议政的情景,语言很平实,但是具有强烈的动作性,我们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就可以想见,当年青年学子慷慨激昂的情景,蔑视权归,豪情万丈的英姿。

【活动】 一起读。提示:粪土当年万户侯,要读出蔑视的情感来。

3.第三层

【明确】 这句话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主沉浮的,将是这样一些革命青年,从而巧妙地回答了上阕的深切思虑。

【活动】 把下阕连起来读。

通过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词,上下两阕结构是相当紧密的,作者由立到看,由看到问,由问到忆,然后巧妙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步步深入,抒情和议论结合得很紧密,前后照应,使得上下片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1.背诵

刚才我们一起评赏了这首词,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在理解评赏的基础上进行古典诗歌的诵读第四步,叫记忆性的诵读(幻灯片:四、记忆性的诵读)。所谓记忆性的诵读,就是要求同学们能够根据板书的内容默想、回味课文的内容,进一步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边读,一边想,课堂上争取能够背诵。

【活动】 一起读,一起看,看谁背得快,背得熟。齐背。同桌之间互背,请你给它评分。

2.结束语、作业

古典诗词的阅读,要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还要学会把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写出来,因此写一个小作文,就是写一篇文艺评论,题目就叫《我读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教案课时篇五

授课人:李法龙

教学目标:

1、品味赏析,理解借景抒情的特点;

2、诵读,领悟词壮美、开阔的意境;

3、感受作者远大的抱负和博大的胸怀,树立远大理想。

教材分析:

1、重点:分析上阕,理解借景抒情的特点。

2、难点:领悟词壮美、开阔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讲授

1、抓住关键词,从顺序、视角等方面赏析上阕,突破重点。

2、指导反复诵读,体会词的意境,解决难点。

教具:多媒体

教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进程 方法及学生活动

一、导入课题

1、回顾毛泽东及《沁园春.雪》

2、引出课题(板书)

3、题解:词、词牌、题目

4、出示教学目标(投影显示)

二、讲授新课

1、 简介写作背景(投影显示)

2、 读课文

3、 欣赏毛泽东手书、听配乐录音(多媒体显示)

4、 引导分层(多媒体显示)

5、 分析上阕

(1) 找关键词:立、看、问

(2) 分层:独立沉思

绘景抒情

怅问忧思

6、 分析第一层

(1) 生读

(2) 提问:交代了什么?

(3) (多媒体显示):时、地、人

(4) 想象画面

(5) (多媒体显示)3幅画面

7、 点赏析第二层

(1)(多媒体显示)

(2)读

(3)提问:写了哪些景物?

(4)分析:山、林(色彩)

想象画面

(多媒体显示)

(5)分析“江”“舸”“鹰”“鱼”

想象画面

(多媒体显示)

(6)概括写景特点:(板书)

动静相宜  远近结合  俯仰交错

(7)总结:(多媒体显示)绚烂秋景

(8)比较古人写景体会作者的感情:昂扬奋进

8、 分析第三层

(1)师读 

提问学生,齐背《沁园春.雪》上阕,调动情绪

提问1学生

1生读,教师补充

由1名好学生读

学生讨论概括

提问

讨论概括

讨论  回答

教师复述

一生读

讨论回答

引导学生想象

比较讨论动词

引导学生讨论概括

引导学生讨论概括

提问3名学生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进程 方法及学生活动

(2)分析

9、 简要分析下阕

(多媒体显示)

(1) 追忆往事

(2) 青春如火

才华横溢、意气奔放、奋发有为

表明了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的凌云壮志和远大抱负

(3) 中流击水

10、 小结(多媒体显示)

11、 指导再读

12、 再读欣赏(多媒体显示)

13、 齐读

三、练习(多媒体显示)

四、布置作业

1、 背诵

2、 研究性学习:搜集毛泽东的资料 

讨论总结

引导讨论

概括总结

由1名学生总结

多名学生读,教师指导

学生练习,提问

附板书:

《沁园春.长沙》

山------红            平      远

舸---- -争    

绘景  动  鹰------击     动作   仰

鱼------翔            俯      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