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加与减二教案(通用8篇)

时间:2023-10-15 01:50:41 作者:紫衣梦 口号大全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与减二教案(通用8篇)

初二教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参考资料,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是一些优秀的高三教案范文,供广大教师查阅参考。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与减二教案篇一

课题:认识图形(教材38--39页)

课型:新授课时数:1课时上课时间:主备人:执教人:刘茵

学案教案

一、自学导航

复习旧知识:

1、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

2、正方体的特征: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3、圆柱的特征:圆柱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大小相同。

活动一:认图形、找图形

1、观察教室,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观察老师带来的物品,想一想哪些物品的表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3、小组内互相交流找到的数学信息。

4、选学生代表说一说各种图形的特点。

活动二:玩图形、摆图形

学生用小棒摆出4种图形以及自己喜欢的图形。

活动三:想图形、画图形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各种图形。

教师小结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方

形、正方形、三角型、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

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思考和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这四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学具准备

1、各种实物,如饼干盒、茶叶盒等。

2、小棒10根。

3、课件

教学过程

兴趣导入,认识图形,拓展应用

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与减二教案篇二

课题:回收废品(教材30~31页)

课型:新授课时数:2课时上课时间:主备人:执教人:

学案教案

一、仔细阅读第30页上面的情境图。(分清条件和问题)划出重点字。

二、小组内讨论交流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注意所提问题最好是自己会解答的。

三、小组内合作用小棒摆出小红收集的个数后讨论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四、组内合作完成30页试一试后相互交流讨论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五、齐读智慧爷爷说的话。

六、独立完成31页练一练第1题后小组内相互交流。注意划出重点字。

七、独立完成31页练一练第2题后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计算方法。

八、独立完成31页第4题后小组内交流结果。注意问题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1、结合“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重点)2、能正确列式并且进行计算。3。通过对垃圾、废品回收问题的解决,培养环保意识和应用数学意识。

一、指名汇报图的意思。展示划批结果。明确问题是什么。

二、小组代表汇报所提问题。教师板书注意分类。

三、指名汇报结果,集体订正。注意分析错误原因,讲解用加法算的理由。

四、指名汇报结果,集体订正。注意分析错误原因,讲解用减法算的理由。

五、教师注意渗透环保知识。

六、指名展示汇报集体订正。

七、指名展示汇报集体订正。讲解用减法计算的理由。

八、学生完成后指名展示集体订正。注意问题的合理性。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与减二教案篇三

课题:拔萝卜(教材28~29页)

课型:新授课时数:2课时上课时间:主备人:执教人:

学案教案

一、仔细阅读第28页上面的情境图。(分清条件和问题)划出重点字。

二、独自学习书上的几种方法后小组交流。

三、独立完成28页试一试后相互交流。(1)讲清计算过程。(2)检查竖式正误。

四、独立完成29页练一练第1题后相互交流。

五、独立完成29页练一练第2题后小组内相互交流。

六、独立完成29页练一练第3题后小组内相互交流。

七、独立完成29页第4题后小组内交流结果。

八、指名读29页第五题,叫学生划出重点字。独立完成后组内交流。

九、29页第6题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熟练地计算。

一、指名汇报图的意思。

二、指名讲解计算方法。共四种。第一种演示。第二三种换题指名讲解计算过程。重点在列竖式计算。

三、指名汇报结果,集体订正。注意分析错误原因,尤其是竖式的格式及算理。

四、指名汇报结果,集体订正。注意分析错误原因。

五、教师巡视指导叫小助手帮忙做小老师。

六、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七、讲解森林医生的订正格式。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八、指名汇报第5题的计算方法。学生完成后指名展示集体订正。

九、用投影仪展示第6题,集体订正注意分析错误原因。

十、小结:各种计算方法。重点在竖式格式。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与减二教案篇四

课题:动物餐厅(教材6~7页)

课型:新授课时数:2课时上课时间:主备人:执教人:

学案教案

一、仔细阅读第6页上面条件和问题。(分清条件和问题)

二、情境图中上两幅可以用小棒代替摆一摆。

三、用学具中的计数器分别拨出21和18。填空:21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18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四、完成图下练习。

五、独立完成填一填。小组交流,注意订正错误。

六、小组交流完成:

1.最小的一位数是();最小的两位数是();最大的一位数是();最大的两位数是();最小的三位数是()。

2.两个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一定比位数少的();试举例说明。如果是两位数与两位数相比首先比较()位,()位上大的数就大,高位(什么叫高位)相同就比较下一位。

七、独立完成练一练1.后小组内交流订正。有错误的要讲讲是怎样错的。

八、独立完成第7页第二题组内交流讨论最小能填几,最大能填几。指名汇报。

九、独立完成第7页第三题后组内交流,相互批改。

十、独立完成第7页第4题小组内交流。

十一、以小组为单位课下完成小调查。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对百数表的整理,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含义和排列规律、巩固数的读写。

2、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规律,培养自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一、巡视指导,解决文字障碍。

二、观察学生操作情况,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三、小组交流时老师注意巡视指导。最后指名汇报。

四、小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五、学生完成相应练习时指名汇报。重点是第7页的第二题及第四题

六、小调查给出一定的时间范围鼓励学生去做。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与减二教案篇五

课题:跳绳(教材63~64页)

课型:新授课时数:2课时上课时间:主备人:执教人:

学案教案

一、仔细阅读第63页上面的情境图。(分清条件和问题)划出重点字。

四、尝试用竖式计算,做完后小组交流结果。

五、讨论是否有其它的计算方法。

六、独立完成63页试一试后相互交流。

七、小组交流想一想的计算方法。

八、独立完成64页练一练第1题后相互交流。

八、第2题小组内交流完成。

九、第3题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十、第4题同上。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题目。

2、利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两位数减两位数当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一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投影,图片

一、指名汇报图的意思。说全信息。

二、指名列式后讲一讲怎样估计。教师注意指导。

三、指名讲解计算方法。

四、指名用计数器演示讲解过程

五、学生板演后讲解计算方法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规范数学语言。

六、指名汇报不同的计算方法。

七、指名汇报试一试的计算方法。想一想需要有教师指导,此题难度大。

八、指名汇报60页第一题的计算结果,注意分析错误原因。

九、用投影仪展示第二题,注意分析错误原因。

十、指名汇报第三、四题结果,集体订正。提示学生遇到困难可以用竖式帮忙。

十一、小结:各种计算方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与减二教案篇六

课题:采松果(教材22~23页)

课型:新授课时数:2课时上课时间:主备人:执教人:姚丽萍

学案教案

一、自学导航

活动一: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1)观察主题图,自编数学问题,然后列式解答;

(2)思考25+4=?的算法。

(3)如果用小棒如何计算?结果是()?

(4)如果用计数器如何计算?结果是()?

(5)那么思考4+25=?

(6)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活动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1)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者少多少,用()法计算?

(2)用小棒如何计算?

(3)用计数器如何计算?

(4)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活动三:综合

(1)我会算

(2)说出算法,结果如何?

活动四:

(1)先计算

39=30+()62=65-()

90+()=9972+()=78

43+()=4862+3=()

(2)讲算法

活动五:自编数学问题1~2道,尝试自己列式解答,并思考计算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能力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3.情感目标

初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预习、质疑,看书数豆子内容,完成学案活动一至活动五,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

二、交流展示

交流5分钟,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

展示25分钟,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活动五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评,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点评。

注意,点评时关注易错点:

1.

2.

3.

4.

完善导学案2分钟。

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比较满意的地方在于让学生体会不同计算方法,并且总结不同方法孰优孰劣,选择其中自己比较擅长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重要的是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体会解决问题要寻求不同的办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与减二教案篇七

课题:买衣服(教材72~73页)

课型:新授课时数:2课时上课时间:主备人:执教人:姚丽萍

学案教案

一、自学导航

活动一:认识各种大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1)你今天带来的是多大面额的人民币?()(10元、20元、50元和100元)

2)通过观察,你发现你所带的人民币和其他同学的人民币在()、人的头像、()、()、盲文点和图案等方面不同。

3)向组内其他同学介绍你的人民币。

评价对象总分

1号

2号

3号

4号

4)如果你有20元钱,你愿意和以下哪位小朋友持有的人民币进行交换?

1)小明:两张10元

2)小刚:四张5元

3)小丽:一张5元

4)小毛:一张10元

5)完成填空

两张10元=()张20元

五张10元=()张50元

十张10元=()张100元

活动二:购物有不同的付款方式

1)看p72主题图,利用我们所学的编故事的方法来描述图意。

2)你提出了哪些数学问题?

问题1:

问题2:

……

要回答这个问题,你抓住了哪个重点字词?()()()

我们选择()法来计算。

解答1:

解答2:

……

总结:购物付款有多种方式,无论用什么方法付款,付款的总额都是()的。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购物情境,认识各种大面额的人民币,进一步体会人民币的币值。

2.能力目标:掌握大面额的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能正确进行互换。

3.情感目标:通过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形成合理地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预习、质疑,看书买衣服内容,完成学案活动一至活动二,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

二、交流展示

交流5分钟,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

展示25分钟,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活动二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评,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点评。

注意,点评时关注易错点:

1.

2.

3.

4.

完善导学案2分钟。

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与减二教案篇八

课题:买文具(教材70~71页)

课型:新授课时数:1课时上课时间:主备人:执教人:刘茵

学案教案

一、自学导航

活动一:

说说压岁钱-人民币的作用

活动二:

请你来购物-人民币的认识

说说有哪些币值的人民币。

说说人民币正反面图案的意义。

1、“估一估”商品的价格。

2、自由购物。选出自己喜欢的商品,只要付对了钱,就可以拿走商品。

3、“限时抢购”。每件商品只售1元钱,付钱的方法要不同才可以买到文具。

活动三:

我们的买卖-人民币的应用

4人小组合作进行买卖文具的游戏。

活动四:

谈谈你的感受-爱护人民币。

谈谈你的收获-买到了哪些商品,怎样才能做到不浪费。

二、巩固提高

学生独立完成数学书71页的题目。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购物情景,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不同面值人民币的换算关系。

3.情感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知识点:

1、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常用单位,元是人民币的基本单位

2、以角为单位的面值有3种,以分为单位的面值有3种

教学重难点:

结合购物情景进行简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预习:

1提前了解人民币的基本情况。

2了解人民币的重要性。

3了解其他国家的货币。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