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学家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总结(优秀5篇)

时间:2023-10-07 15:18:42 作者:笔尘 工作总结 2023年教育学家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总结(优秀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教育学家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篇一

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7年参与发起“护国救党运动”,认为应当清党但反对杀人。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1.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

2.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3.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4.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5.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6.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7.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8.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9.美者,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无鹄的而有则,无概念而必然者也。

10.各级教育,应于训练上一律励行劳动化,使青年心理上确立尊重职业之基础,且使获得较正确之人生观。

11.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已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12.对于学生的希望:一、自己尊重自己。二、化孤独为共同。三、对自己学问能力的切实了解。四、有计划的运动。

13.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14.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

15.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

16.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

17.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蔡元培[3]式对公众开放。整修一新的蔡元培故居纪念馆三楼设立为“蔡元培实物馆”,将首次展出120余件珍贵文物。

18.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遵义相助,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已虽现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

19.“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教育学家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篇二

旁边放着字典,磕磕碰碰地读完蔡元培先生半文半白的文字时,竟然发现这样的阅读也是一种不希望结束的享受。太容易理解的快餐文化不能这样启迪人智慧、引人深思,好的作品是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底蕴所烘焙出来的,从民国时期到今天,清香依然,醇厚依然。这些经典能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被刘老师淘出来放在我们眼前,进入我们内心,不能不说是一种缘份。

学教育史时,关注的是外国的教育家,看到蔡元培、鲁迅这些大家的教育思想,作为中国人,真是自豪得很。历史告诉我们,当时的中国快到了崩溃的边缘,贫、弱、愚,教育在激烈的社会矛盾冲突中四面受敌,不知何去何从,同时,教育也成为当时思想家们拯救中国的途径之一,从他们朴实的文字、深邃的思想中,我们感受到他们对于教育所寄予的期望,感受到他们的理想、激情和对教育的信仰。

这就能解释,在《死亡诗社》和《放牛班的春天》这两部影片中,文学和音乐,如何让两位老师成功地征服了那些聪明调皮的学生,虽然他们也有困惑的时候,也遇到误解,可艺术奇妙地融合着爱与信念,让孩子们获得了成长的力量。谁也不会忘记这样的老师,他们也许不够智慧,不够强大,却带领我们走入艺术的殿堂,获得人生的`启迪。反观我们目前的艺术教育,是不是也给了孩子们这样的力量呢?或者,更多的是压抑了孩子们自然的生长。

我们的语文教育让孩子们领略到文字的美和意境了吗?还是让孩子们继续选择那些似是而非的答案,肢解篇章和句子呢?美术教育、音乐教育呢?只有对艺术深深热爱、执著追求的教师,才能真正带给孩子们高质量的美育,在享受中完成人格的塑造。

关于教育的目标理念,统领着我们所有的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的正确方向。谁能说理论是苍白的呢?理论通过改善我们的主观世界,提高了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教育学家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篇三

(一)蔡元培的美育教育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提倡美育的“唯一的中坚任务”。他认为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使人们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所必经的桥梁。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源于其特点,从他看来,人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存在的障碍不外两种意识,一是人我之差别、二是幸福之营求。“有人我,则于现象中有种种之界画,而与实体违。有营求则当其未遂,为无己之痛苦。及其既隧,为过量之要索,循于现象之中,而与实体隔。”因此,仕人我之见,泯营求之念便是从现象世界走向实体世界的关键,而美感教育的特性恰恰就在于此,他说在现象世界,人人都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不过这种情感随着人的离合、生死、祸福,利害等现象而改变,但美感教育,使人“自美感以外,一无杂念”,人进入这种境界则“已接触于实体世界观念矣”,后来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他把美感教育这种特性说得更加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正因为美育具有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道德品质高尚纯洁的特性。因此蔡元培认为:“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蔡元培的美感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受到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较深,他反复宣传美感的普遍性和超越性,也显然是超阶级的、超现实的,过分夸大了美感教育的作用,主张在教育人对美感教育“应特别注重”,这些都是正确的。以上的五种教育,蔡元培认为尽管各自的作用不同,然而均是“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所必需的,是统一的整体所缺一不可的,同时他又指出,这五种教育并不是平分秋色,没有重点的,而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诸者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的。但是,他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又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于超轶于政治两类,认为军国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于隶属于政治,而其他的超轶于政治,这种划分不科学。其次,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现世的幸福,而是为了达到那个“不可名言”,如果“不得不强为之名”则“或谓之道,或谓之太极,或谓之黑暗之意识,或谓之无识之意志”的实体世界。此外,他在阐述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问题时,也存在超阶级、超现实、牵强附会等弊病。

(二)大学教育思想

在蔡元培整个教育体系中,大学教育思想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这同他重视高等教育密切相关,他认为要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办好高等教育是关键。因此,他说“自己的兴趣偏于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多参加点意见”,因此,他又较长时间主持北京大学,有丰富的大学教育实践经验。因而形成了颇有创建的比较系统的大学教育思想。

蔡元培认为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早在195月16日,他以教育总长身份出席北京大学开学典礼,在演说中就提出“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他更是反复申述这一思想。191月9日,他在就任校长的演说中,明确的向学生说明:“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肆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蔡元培如此强调大学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在当时是为了扭转学生上大学为做官的陈腐观念。当时学生入学“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而对于学问则没有什么兴趣。蔡元培指出,这是北大“著名腐败的总因”。因此,他认为要改革旧北大,“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

由于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的学问,他还提出,大学不能只是从事教学,还必须开展科学研究。他要求大学教员不是灌输固定知识,而是对学问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大学生也不是死记硬背教员的讲义,而是在教员的指导下自动的研究学问。为了使大学能承担起教学,科研双重任务,他极力主张“凡大学必有各种科学的研究所”。他在《论大学应设各科研究所之理由》的文章,详列了三点理由:

一是“大学无研究院,则教员易陷入抄发讲义不求进步之陋习。”二是生活在设立研究所,为大学毕业生深造创造条件。

三是使大学高年级学生得以在导师指导下,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

2.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从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这一办学原则。他认为大学应该广泛吸收各种人才,容纳不同学派。如果抱残守缺,持一孔之论,守一家之言,是不可能成为真正高水平的大学。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主要体现在对待学说和教员两方面,由于学说必须由人提倡、宣传和发展,教员又以研究,传授学问为己任,所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在实际中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待教员方面。蔡元培聘请教员,最重要的有无专门学问。只要由真才实学,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就聘为教员。反之,如若学术水平低,则不管什么人,坚持辞退。而对于教员的政治见解,学术派别,只要不妨碍授课,则不作为取舍标准。

当然,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并不是主张对新旧思想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恰恰相反,其本意在于打破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束缚,发展资产阶级新文化。

3.学科设置——从偏重文理到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关于大学学科设置,蔡元培的思想,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最初,他从“大学为研究学理的机关”这一思想出发,主张“要偏重文理两科”。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又进一步主张“学术分校”理由有两条:第一、文理两科,

专署学里,其他各科偏重于致用;第二、文理两科,设有研究所,实验室等设备,如若遍设其他各科,就要增设病院,工场等,困难更大。

主张学术分校,大学专设文理两科,显然是对民国元年“大学以文理两科为主”见解的发展,目的是为了突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学理,在蔡元培看来,“学”与“术”可分为两个名词,“学”为“学理”,“术”为“应用”。文、理是“学”,法、商、医、工、农皆为应用,为“术”。学与术虽然关系密切,但学为基本,术为枝干。更可贵的是,蔡元培在看到了文、理分科所造成的流弊之后,进一步主张“沟通文理”。他说文理是不能分科的,文科的史学、文学均与科学有关,而哲学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同样,理科各学科都与哲学有关,自然哲学,尤为自然科学的归纳。而且,由于学科之间的彼此交错,有些学科简直无法以文、理科来区分。因此,他主张沟通文理,和为一科。19,北大进行改革,撤销文、理、法三科界限。全校设立14个系,废学长,设系主任。

4.教学制度——选科制与沟通

文理思想相连系,在教学制度上,蔡元培主张采用选科制,他认为这种制度使学生于专精之余,能够旁设种种有关系的学科,有利于打破学生“专己守残之偏见”,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对于实行选科制,蔡元培认为必须加强指导,为防止学生纯粹从兴趣出发,忽视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他强调学生所选的学科必须经教员审定,学生只有相对的选择,无绝对的选择,除必修课以外的学科,才有选择权。同时,他还指出,选科制只能行之于高等以上学校,普通教育只可采用选科精神,而不能行选科制。

5.行政管理——教授治校

实行教授治校,这是蔡元培关于大学行政管理的基本思想。他主张教授治校,是为了建立民主的管理体制,防止校长主观专断,任意办事,这是他民主思想的反映。更主要的是为了依靠真正懂得教育和学术的专家来管理学校。由此可见,民主精神和依靠专家,这是蔡元培教授治校主张的两根支柱,教授是学校教学与科研的主力,他们既懂得教育又有学问,蔡元培依靠他们来管理学校,这不仅彻底扭转了旧北大一切校务有校长等少数几个人决定的状况,而且大大调动了教授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出现了民主办校的生动局面。

综上所述,蔡元培大学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和科学,目的是要把大学办成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中心,他不仅为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大学教育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其中许多真知灼见,如重视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主张“沟通文理”,以及“依靠既懂得教育,又有学问的专家实行民主治校”等等,至今对于我们办好社会主义大学,仍有一定意义。

总之,蔡元培下系先生的教育思想极其实践成果,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遗产,是值得我们珍视,研讨和借鉴的。历史总是前进的,研究前人是为了超法比拟的,这也我们的优势。

教育学家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篇四

(一)高校对体育教育教学缺乏重视

在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往往缺乏对教学的足够重视,甚至没有充足的了解和积累有关终身体育教学的理论。由于缺乏对于终身体育思想的充足的宣传和普及,以至于很多老师和学生对于有关终身体育思想的概念比较模糊,与此同时高校的实施动力也相对缺乏。在高等学校范围里,大多数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比较集中,而对于非专业课程,特别是像体育课这样的娱乐性比较多的课程就不会有过多的关注。由于没有严格的监督机制,所以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中靠的是个人的兴趣爱好,如果老师不能更好的来吸引学生参加,那么学生对课堂的认真态度和投入状态就会不好,学习成效也不会很好的表现出来。绝大部分的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开展只是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因此会严重缺乏对体育课程的深入领会和投入的积极性。

(二)教育教学单一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单一

枯燥,体育课目相对比较少,大多集中于散打、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健美操等。反而拳击、游泳、舞蹈、大众健身等深受学生热爱。因此有些学生学习社会上的体育锻炼。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单调,新鲜方式的教学接受匮乏,因此传授传统教学方式学生接受能力差。总而言之,学生的需求老师关注缺乏,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够,体育教学模式落后,与现在的教学模式不符。

(三)硬件设施配备不齐

在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所需的教学设备与教学工具往往不全,在低成本的'体育活动和项目中给予较多的配备,而不采购价格相对来说比较昂贵的体育工具和设备。由于日常教学的工具和设备得不到有效地维护与保养,也不能保证硬件条件的质量,这样就容易导致体育器材在教学运用时存在一些障碍。而且,由于体育硬件设备的不足,就不能有效地实施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导致老师的创新型教学不能有效的发挥,老师与学生教学的开展也会受到教学设备不足的阻碍。甚至可能由于最基本的安全教学设备的不足,导致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比较多的安全隐患。

(四)体育课程安排相对不科学

高等学校体育课开设当中,大多数集中于大学一二年级,每周大约1到2节课,因此体育课程远不如其他课程数量多,进而导致体育课明显下降。因此不能被完全领会到终身体育的思想。与此同时,这个过程是崎岖漫长的,不能仅靠体育课让学生领会终身体育思想。对于学生来说终身体育思想认识欠缺,在体育教育教学当中欠缺好的体育运动指导方法,项目内容单一,学生长时间体育运动得不到充分的满足。乃至在高一点的年级没有了体育课,进而停授体育课会使学生对体育课淡漠,进而体育运动的习惯下降甚至停止。因此会使以前学的体育运动被遗忘,达不到终身体育思想的养成。

二、对于终身体育思想视角下的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一)增强对体育教育教学的认识

我国要认识到国民身体素质要在终身体育思想上建立改善,在改善终身体育思想的同时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让大学生的整体形象在社会上得到认可,让高校生变得积极向上、乐观。只有这样才会让社会赞成大学生,给学校带来良好形象。高等学校要加大大学体育教育教学支持和帮助,改善当代高校的教育教学。以人们一生参加体育锻炼为目的的才是终身体育思想的最重要的目的,让高等学校大学生亲身认识并且体会到对增强体育教育教学的认识的重要性。

(二)增添体育教育教学内容和增加授课次数

体育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应增添体育授课内容,增添大学生喜欢的内容,因此会让学生增加对体育的热爱,对终身体育思想的了解形成运动的好习惯。体育课程可以依照国家要求的开设基础课程内容。在实践运动中,让学生愿意选择体育运动,进而导致运动空间增多。有需要时能在高校里开设体育运动社团,以社团的方式吸引大学生,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来丰富社团内容,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比如,很多荧光夜跑的群体,在学生当中也可以组织类似的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多接纳外界的新事物。在教育教学以外的内容很重要,高校学生的参与度高,按照学生的需求来改革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可以在课外的教育教学当中改善创新,正常教学以外的内容有效,可以添加到正常教学当中,因此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教育教学的改革应该在实践中探索,只有在探索中才能促进改革的有效性。可以在少数高校内探索,总结经验,最后在大部分高校实施达到全面改革[1]。

(三)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评价

高等学校应该建立改善教育教学体系。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评价应该多方面的评价,评价要有老师对学生体育情况考核,并且大学生也要对老师考核,要从多方面进行教育教学结果的改善。要让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要让学生热爱体育课程。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兴趣爱好,来让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顺利改革评价。综上所述,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与时俱进往前发展,同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时代在进步,年代不同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不同,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要求不同,教育教学应适应时代的进步与时俱进跟随时代发展。各大高校应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相应改革,完善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教育学家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篇五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提倡美育的“唯一的中坚任务”。他认为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使人们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所必经的桥梁。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源于其特点,从他看来,人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存在的障碍不外两种意识,一是人我之差别、二是幸福之营求。“有人我,则于现象中有种种之界画,而与实体违。有营求则当其未遂,为无己之痛苦。及其既隧,为过量之要索,循于现象之中,而与实体隔。”因此,仕人我之见,泯营求之念便是从现象世界走向实体世界的关键,而美感教育的特性恰恰就在于此,他说在现象世界,人人都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不过这种情感随着人的离合、生死、祸福,利害等现象而改变,但美感教育,使人“自美感以外,一无杂念”,人进入这种境界则“已接触于实体世界观念矣”,后来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他把美感教育这种特性说得更加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正因为美育具有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道德品质高尚纯洁的特性。因此蔡元培认为:“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蔡元培的美感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受到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较深,他反复宣传美感的普遍性和超越性,也显然是超阶级的、超现实的,过分夸大了美感教育的作用,主张在教育人对美感教育“应特别注重”,这些都是正确的。 以上的五种教育,蔡元培认为尽管各自的作用不同,然而均是“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所必需的,是统一的整体所缺一不可的,同时他又指出,这五种教育并不是平分秋色,没有重点的,而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诸者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的。但是,他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又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于超轶于政治两类,认为军国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于隶属于政治,而其他的超轶于政治,这种划分不科学。其次,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现世的幸福,而是为了达到那个“不可名言”,如果“不得不强为之名”则“或谓之道,或谓之太极,或谓之黑暗之意识,或谓之无识之意志”的实体世界。此外,他在阐述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问题时,也存在超阶级、超现实、牵强附会等弊病。

在蔡元培整个教育体系中,大学教育思想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这同他重视高等教育密切相关,他认为要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办好高等教育是关键。因此,他说“自己的兴趣偏于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多参加点意见”,因此,他又较长时间主持北京大学,有丰富的大学教育实践经验。因而形成了颇有创建的比较系统的大学教育思想。

蔡元培认为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早在1912年5月16日,他以教育总长身份出席北京大学开学典礼,在演说中就提出“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他更是反复申述这一思想。1917年1月9日,他在就任校长的演说中,明确的向学生说明:“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肆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蔡元培如此强调大学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在当时是为了扭转学生上大学为做官的陈腐观念。当时学生入学“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而对于学问则没有什么兴趣。蔡元培指出,这是北大“著名腐败的总因”。因此,他认为要改革旧北大,“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

由于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的学问,他还提出,大学不能只是从事教学,还必须开展科学研究。他要求大学教员不是灌输固定知识,而是对学问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大学生也不是死记硬背教员的讲义,而是在教员的指导下自动的研究学问。为了使大学能承担起教学,科研双重任务,他极力主张“凡大学必有各种科学的研究所”。他在《论大学应设各科研究所之理由》的文章,详列了三点理由:

一是“大学无研究院,则教员易陷入抄发讲义不求进步之陋习。” 二是生活在设立研究所,为大学毕业生深造创造条件。

三是使大学高年级学生得以在导师指导下,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

蔡元培从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这一办学原则。他认为大学应该广泛吸收各种人才,容纳不同学派。如果抱残守缺,持一孔之论,守一家之言,是不可能成为真正高水平的大学。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主要体现在对待学说和教员两方面,由于学说必须由人提倡、宣传和发展,教员又以研究,传授学问为己任,所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在实际中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待教员方面。蔡元培聘请教员,最重要的有无专门学问。只要由真才实学,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就聘为教员。反之,如若学术水平低,则不管什么人,坚持辞退。而对于教员的政治见解,学术派别,只要不妨碍授课,则不作为取舍标准。

当然,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并不是主张对新旧思想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恰恰相反,其本意在于打破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束缚,发展资产阶级新文化。

关于大学学科设置,蔡元培的思想,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最初,他从“大学为研究学理的机关”这一思想出发,主张“要偏重文理两科”。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又进一步主张“学术分校”理由有两条:第一、文理两科,

专署学里,其他各科偏重于致用;第二、文理两科,设有研究所,实验室等设备,如若遍设其他各科,就要增设病院,工场等,困难更大。

主张学术分校,大学专设文理两科,显然是对民国元年“大学以文理两科为主”见解的发展,目的是为了突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学理,在蔡元培看来,“学”与“术”可分为两个名词,“学”为“学理”,“术”为“应用”。文、理是“学”,法、商、医、工、农皆为应用,为“术”。学与术虽然关系密切,但学为基本,术为枝干。 更可贵的是,蔡元培在看到了文、理分科所造成的流弊之后,进一步主张“沟通文理”。他说文理是不能分科的,文科的史学、文学均与科学有关,而哲学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同样,理科各学科都与哲学有关,自然哲学,尤为自然科学的归纳。而且,由于学科之间的彼此交错,有些学科简直无法以文、理科来区分。因此,他主张沟通文理,和为一科。1919年,北大进行改革,撤销文、理、法三科界限。全校设立14个系,废学长,设系主任。

文理思想相连系 ,在教学制度上,蔡元培主张采用选科制,他认为这种制度使学生于专精之余,能够旁设种种有关系的学科,有利于打破学生“专己守残之偏见”,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对于实行选科制,蔡元培认为必须加强指导,为防止学生纯粹从兴趣出发,忽视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他强调学生所选的学科必须经教员审定,学生只有相对的选择,无绝对的选择,除必修课以外的学科,才有选择权。同时,他还指出,选科制只能行之于高等以上学校,普通教育只可采用选科精神,而不能行选科制。

实行教授治校,这是蔡元培关于大学行政管理的基本思想。他主张教授治校,是为了建立民主的管理体制,防止校长主观专断,任意办事,这是他民主思想的反映。更主要的是为了依靠真正懂得教育和学术的专家来管理学校。由此可见,民主精神和依靠专家,这是蔡元培教授治校主张的两根支柱,教授是学校教学与科研的主力,他们既懂得教育又有学问,蔡元培依靠他们来管理学校,这不仅彻底扭转了旧北大一切校务有校长等少数几个人决定的状况,而且大大调动了教授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出现了民主办校的生动局面。

综上所述,蔡元培大学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和科学,目的是要把大学办成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中心,他不仅为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大学教育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其中许多真知灼见,如重视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主张“沟通文理”,以及“依靠既懂得教育,又有学问的专家实行民主治校”等等,至今对于我们办好社会主义大学,仍有一定意义。

总之,蔡元培下系先生的教育思想极其实践成果,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遗产,是值得我们珍视,研讨和借鉴的。历史总是前进的,研究前人是为了超法比拟的,这也我们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