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病菌与钢铁的读后感(优质13篇)

时间:2023-12-12 07:13:12 作者:JQ文豪 评语寄语

读后感既是对读书过程的总结回顾,也是对阅读材料的思考和评价,是培养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好方法。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和思考。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作者贾雷德·戴蒙德于1997年第一次发表小说《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并且借此获得了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以及众多学者的关注。

作者在小说内通过生物,地理,及其他领域的科学仔细探究了人类社会文明于历史的发展走向并且揭发了现今社会动态的根本缘由。

为什么西班牙殖民军会如此简单的占领美洲?为什么欧洲的经济与人文发展能够超前于别的社会?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人类社会的命运?试图从人类最原始的时候开始通过生物及地理学的知识来解释所谓的“西方优势”。

作者在小说中强调了欧亚大陆所拥有的优势—多种类的植物以及可驯服的'动物,以及这些优势对古代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因为拥有了足够的资源,社会渐渐开始精英化。例如在中国,欧洲和中东等地区的发展相比于美洲及澳洲要快速许多。但是由于欧洲大陆的地理分割,使得欧洲的政权极度分散化,这样使其文化发展变得更加自由。

相较而言,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地貌平坦,政权集中,统治者更倾向于闭关锁国,导致了行为思想的发展缓慢。在小说被发表之前,社会普遍认为是欧洲工业革命造成了现代文化的差异与不平等,甚至一些理论含有种族歧视的成分。这本书的发表改变了世界对历史与社会的简介。

对我而言,这本书使我学会了如何抛开历史中具有误导性的原因,去寻找事物发生的根源。根据这本书的总结,我在读完以后经常会把地理及生物的结论延展到更多事件上,比如—研究不同地理环境造成的政治系统—甚至可以试图去推断现代社会以后的走向。

的确,读了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就像慢慢地吸收了一碗浓浓的鸡汤,不但在品尝的时候觉得味道鲜美,喝完过了很久也依然回味无穷。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作者贾雷德·戴蒙德于1997年第一次发表小说《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并且借此获得了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以及众多学者的关注。

作者在小说内通过生物,地理,及其他领域的科学仔细探究了人类社会文明于历史的发展走向并且揭发了现今社会动态的根本缘由。

为什么西班牙殖民军会如此简单的占领美洲?为什么欧洲的经济与人文发展能够超前于别的社会?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人类社会的命运?试图从人类最原始的时候开始通过生物及地理学的知识来解释所谓的“西方优势”。

作者在小说中强调了欧亚大陆所拥有的优势—多种类的植物以及可驯服的'动物,以及这些优势对古代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因为拥有了足够的资源,社会渐渐开始精英化。例如在中国,欧洲和中东等地区的发展相比于美洲及澳洲要快速许多。但是由于欧洲大陆的地理分割,使得欧洲的政权极度分散化,这样使其文化发展变得更加自由。

相较而言,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地貌平坦,政权集中,统治者更倾向于闭关锁国,导致了行为思想的发展缓慢。在小说被发表之前,社会普遍认为是欧洲工业革命造成了现代文化的差异与不平等,甚至一些理论含有种族歧视的成分。这本书的发表改变了世界对历史与社会的简介。

对我而言,这本书使我学会了如何抛开历史中具有误导性的原因,去寻找事物发生的根源。根据这本书的总结,我在读完以后经常会把地理及生物的结论延展到更多事件上,比如—研究不同地理环境造成的政治系统—甚至可以试图去推断现代社会以后的走向。

在阅读完一本长达五百页的逻辑推断以后,我学会了如果有效的在平时讨论中使用证据和推理,在生活琐碎的阅读—新闻,报纸,小说,课本—中找到异曲同工的地方,以及有效的分解一件复杂的时间从而找到造成事物的起因。这些生活中的智慧在我的成长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让我意识到了单单一本书带有的内涵和能造成影响的能力。正如林语堂所说,看书就像是吃饭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喜爱,也会从不同食物中得到不同的营养。

的确,读了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就像慢慢地吸收了一碗浓浓的鸡汤,不但在品尝的时候觉得味道鲜美,喝完过了很久也依然回味无穷。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为什么是欧洲大陆征服了美洲和非洲,为什么不是印第安人等消灭欧洲人和亚洲人?作者认为决定各地区的发展的因素与人种无关,而是与生存的环境有关。

不同的气候决定了可以驯化的植物种类和数目的多少,从而又决定了可驯化的动物种类的多。足够多的驯化植物和动物提供足够多的卡路里,使得粮食有大量的剩余,促进人口的大量增长。圈养的粮食与动物又决定了人类从狩猎游牧的方式逐渐成为定居聚集的生活方式。人口大量增长,粮食有剩余使得供应专职人员成为可能,于是,技术发明、中央集权的政治组织,文字得以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人口的增加。文明由于环境的南北轴线或者东西轴线不同,使得传播的难易程度有所区别。

由于人口稠密且聚集的生活方式,加上人与动物亲密接触,这为致命病菌在人群中流行提供基础。欧亚大陆人口的基数大,一次次致命病菌的接触产生的免疫力,这成为了以后摧毁屠杀各种土著人的重要原因。

当欧亚大陆的文字、战马、枪炮、病菌全都准备好的时候,印第安人等存在的新大陆就这样被占据,土著人被无情宰割。

本书通过大量的论据论证作者的观点,可读性强。作者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事例与对问题的深度剖析,引导读者跟着作者思考,最后再得出结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作者贾雷德·戴蒙德于第一次发表小说《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并且借此获得了美国普利策奖以及众多学者的关注。

作者在小说内通过生物,地理,及其他领域的科学仔细探究了人类社会文明于历史的发展走向并且揭发了现今社会动态的根本缘由。

为什么西班牙殖民军会如此简单的占领美洲?为什么欧洲的'经济与人文发展能够超前于别的社会?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现代社会的不平等??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试图从人类最原始的时候开始通过生物及地理学的知识来解释所谓的“西方优势”。

作者在小说中强调了欧亚大陆所拥有的优势—多种类的植物以及可驯服的动物,以及这些优势对古代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因为拥有了足够的资源,社会渐渐开始精英化。例如在中国,欧洲和中东等地区的发展相比于美洲及澳洲要快速许多。但是由于欧洲大陆的地理分割,使得欧洲的政权极度分散化,这样使其文化发展变得更加自由。

相较而言,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地貌平坦,政权集中,统治者更倾向于闭关锁国,导致了行为思想的发展缓慢。在小说被发表之前,社会普遍认为是欧洲工业革命造成了现代文化的差异与不平等,甚至一些理论含有种族歧视的成分。这本书的发表改变了世界对历史与社会的简介。

对我而言,这本书使我学会了如何抛开历史中具有误导性的原因,去寻找事物发生的根源。根据这本书的总结,我在读完以后经常会把地理及生物的结论延展到更多事件上,比如—研究不同地理环境造成的政治系统—甚至可以试图去推断现代社会以后的走向。

在阅读完一本长达五百页的逻辑推断以后,我学会了如果有效的在平时讨论中使用证据和推理,在生活琐碎的阅读—新闻,报纸,小说,课本—中找到异曲同工的地方,以及有效的分解一件复杂的时间从而找到造成事物的起因。这些生活中的智慧在我的成长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让我意识到了单单一本书带有的内涵和能造成影响的能力。正如林语堂所说,看书就像是吃饭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喜爱,也会从不同食物中得到不同的营养。

的确,读了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就像慢慢地吸收了一碗浓浓的鸡汤,不但在品尝的时候觉得味道鲜美,喝完过了很久也依然回味无穷。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作者看来是常年在东南亚到大洋洲那附近的岛屿国家(波利尼西亚群岛?)做研究,因为他列举了很多的当地土著的案例,其中一个吸引了我的注意,也让人深思:新西兰岛上的毛利人和它旁边的另外一个叫做查塔姆群岛上的莫里奥里人在最开始的时候是同一个族群的,只是后来在移民的时候选择了不同的去处,一部分人去了新西兰的岛上,另一部分去了查塔姆群岛,这两部分人最随后的历史里各自独立演化,在几百年间甚至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毛利人和莫里奥里人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毛利人生活的新西兰岛,人口稠密,已经有了稳定的农业和一定的政治组织,这样也有了生产力上的闲余可以供养战士、手艺人、首领、组织机构等等,而且岛上的生存环境竞争也要激烈得多,这使得毛利人形成了好战嗜杀的传统,而一旁的莫里奥里人生活的岛屿则无法发展农业,可能是气温太低的原因吧,只能维持一种靠采集、捕猎之类的很原始的生产方式,这样的社会形态就形成的是一种原始的相对温和、平等的部落形式的组织。

当有一天,毛利人偶然发现这个物产丰富而岛上的人基本上毫无戒备之心时,莫里奥里人的悲剧便出现了。二者在几百年前尚属于一个族群,几百年后却任意杀掠、征服,正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作者用这个社会实验告诉我们,整个地球上的人种分布以及相互之间的接触与碰撞就是这个社会实验的放大版。几百万年前走出非洲以后,各自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演变,有的如温带就比较适合发展出农业,进而有了更多的剩余生产力可以供养起整个国家系统,从而产生出一个个的帝国与文明;而有的区域则不适合发展出农业,但是物产却很丰富,这样人们便像生活在世外桃源一般,没有天敌,只有一种原始的平等主义理念;总的来说,相对闭塞的环境基本上就会比较落后,因为缺少这种文明之间的碰撞和相互的影响;而欧亚大陆则因为地处温带,又在地理上相互联通,则成为了这个地球上文明最为繁盛的区域,当这种文明从农业文明进一步演化到工业文明之后,尤其是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让本来彼此隔阂的文明产生接触时,一些带着血腥的激烈冲突就难免了。同一个起源,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产生了不同的演化进度,形成了一种具有巨大差异的“势能”,当这两种具有不同的势能落差的能量体发生碰撞时,处在较低维度的、低势能体必然会受到巨大的能量冲击。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科普类书籍中比较有名气,很早以前看的,算是我从文学类转向社科类阅读的拐点,当时作为小白补习到不少人类史知识,但记得阅读感受很平常,够不上吸引,也不算无趣,现在再回头看,才明白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混乱感是为何。

接着围绕第二点,凭空提出一个“明显的例子”——有些植物在一个地区被驯化了,在另一个地区却没有,还列举了很多北非、欧洲西部、地中海的“实例”,究竟是不是真的,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说。

然后让人措手不及地跳到了下一个问题——怎么评估一个地区整个植物群驯化的可能性?看得我直挠头,怀疑中间看漏了一万字......然后又是“实例”——新月沃地(世界上最早的粮食生产中心),从气候条件、祖先作物种类繁富、自花传粉植物比例高等有利方面“论证”了新月沃地之所以为新月沃地。

下面的剧情发展就脱离掌控了,我已经搞不懂为什么跳到了前面说的第一点——民族文化的.影响,对于狩猎采集族群能否利用好人种生物学知识“操心”了好几页,再经新几内亚、美国东部、墨西哥的变脸节目,最后以印第安人的苹果谢幕,我就彻底晕菜了。

我是谁?我在哪?我看这本书干啥?这一章要论证的是啥?结果是啥?

评分这么高,大概是因为作者的论述都是建立在大量“研究数据和事实”之上,这些“数据和事实”在时间、空间上都离我们那么遥远,能判别这些数据真实性的人微乎其微,基于此制造出“权威感”便能让人心悦诚服,直呼“受教了”“学习了”吧。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范文精选

贾雷德・戴蒙德首先是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有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和剑桥大学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二十几岁时,他的职业发展到鸟类学和生态学,并在新几内亚地和周边岛屿长期进行科学考察。现在,他的专业是环境史,并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担任地理学教授。

其实,我觉着作者都不用发力,就轻松的对自己平时工作和经历的做个总结和感想,加上本来就是学文学的,写出的书偶然也必然畅销了而已。如果作者能够写本自传之类的应该也能畅销。

全书讲的不是某一个观点,而是一系列的关于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一部分地区的人类能先获得先进的技术的思考、推理,然后上升到哲学细想层面更多的思考。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精选

这是一位美国科学家写的通俗性、科学性的学术著作,不仅对于搞纯科学,尤其是演化生物学、生物地理学、人类学的人都有启发意义,而且对历史研究、人类进化,动物进化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作者可以说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教授,不仅擅长学术理论建构,而且深入实践,到达现场进行田野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但是作者通过自己的缜密研究,不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梳理,而且提出了自己的科学依据。即现在全球生活的70亿人,都是在2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然后扩散到全世界五大州的。尤其是澳大利亚和北美洲、南美洲是人类最后到达的地方。在整个扩散迁徙的过程中,充满了神秘与冲突?到底是现代人类消灭了原来生活在这些大陆的土著和大兴哺乳动物(如长毛象、剑齿虎等),还是由于最后一次冰川期的结束,天气变化、气候改变导致这些动物的灭绝,作者同大多数人类学家和考古工作者一样,留下了一个悬而未决的疑问。

本书反复提出的一个问题是:人口迁徙也好,动物植物的驯化也好,为什么发源地总是在新月地带和中国这样的地方发生,作为澳大利亚、新几内亚、美洲大陆这样的地区,为什么就没有完成动物、植物的驯化?而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总是欧洲人征服了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和美洲大陆,而不是这些大陆的人征服了欧洲。即“是欧洲,而不是中国”这一“斯芬克斯之谜”。欧洲人到达美洲大陆,在短短的几百年中,就几乎消灭了90%的印第安人,而其中的主要原因,不是枪炮,而是欧洲人带去的病菌,如天花等,是大量的当地印第安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在欧洲人到达之前,大约在16000至13000年之前,通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大陆的人类,也是在数千年之内,就灭绝了大约90%的大型哺乳动物。这一历史的惊人相似,确实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

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引起人们的思考,例如关于动植物驯化和传播的问题,他提出为什么欧亚大陆传播的广泛而美洲、非洲传播的慢?作者认为欧亚大陆是东西走向,维度几乎一样,所以同一维度的植物容易传播和驯化,而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是南北走向,南北之间的距离太远,即维度不一样,导致在高维度生长的植物,如小麦、大麦等,很难在低维度生长。而最早掌握植物驯化的地区,如新月地带、中国和地中海沿岸,就进入了农业社会,也就是领先于狩猎社会。所以这些地区,无论是动植物的驯化和栽培,生产工具尤其是金属工具的掌握,都遥遥领先于狩猎社会,最后往往是欧洲人占领了澳洲大陆、美洲大陆,而不是澳洲大陆的人占领了欧洲大陆。

总之,本书确实是一本好书。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娓娓道来。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于我们中国的科学家和大学的工作者,应该像人家学习,即如何把艰深的学术问题,讲得十分有趣,十分明白。这样,不仅普及了科学知识,而且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即全世界的人,没有优劣之分,反对种族主义,提倡人人平等,不仅是一个口号,而且应该成为我们的终生追求。

枪炮病菌与钢铁

枪炮、病菌与钢铁 : 人类社会的命运读后感,历史留下的总会让人深思,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枪炮、病菌与钢铁 : 人类社会的命运读后感,欢迎阅读!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是唐太宗的话,以史为鉴,以人为鉴,成就了这一代雄图霸主。

历史并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体系,他只是一个知识体系,面对同样的历史,不同的读者会读出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也一样,它讲述了一段段为我们所熟知或不熟知的史实。

然而,在贾雷德•戴蒙德的笔下,这些史实被重新解读,重新组合,带领读者演绎出一段关于人类社会所以然的思维历程。

这是一本历史纵深感很强的书,作者的目光匆匆扫过13000年的历史星空,满天的繁星似乎并没有让他眼花缭乱,因为他的心中存着一个思考已久的疑惑,他要在星空找到那条不为人知的线索。

人类的历史从700万年前起步,经历了漫长的个体、氏族、部落、酋长制的发展,终于在公元前3700年左右在美索不达米亚出现了国家,再经过漫长的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同化与被同化……人类社会渐渐走向了今天——这个貌似我们都很熟悉的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耶利的问题”(即“人类社会为什么会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个样子,欧美人把持着世界的霸权,而不是印第安人或者非洲人?”)始终困扰着我们,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戴蒙德提出的答案是“环境的因素使然,而非各大洲居民的种族差异”——这是一个与种族主义观点相对立的解释,也许这是对的,也许用戴蒙德笔下的另一个概念来概括这个终极的原因更为准确些,这个概念是“历史的过程”。

社会之所以成为呈现在我们眼中的今天的社会,其原因必然是很复杂的,以至于用任何单一的尺度去考量这一问题都必将走进死胡同,碰壁,而不是走出迷宫。

枪炮、病菌与钢铁,乃至文字、天气甚或某一个小人物的一次偶然,都可能会导致历史的重大转向,如果不是那位司机很偶然的一次错误转弯,费迪南大公就不会遇刺于1914年6月28日的那个时刻,尸横遍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也许就不会发生或者至少会晚一些发生。

这并不是说戴蒙德的历史追溯就因此而丧失价值,他的视野不同,他的目光在历史的夜空中动则数千年的跨越,这样的跨度不是任何一个个人可以影响的,有记载的人类历史毕竟太短了。

在戴蒙德的笔下,也许“枪炮”所指明的是一条政治的线索,“病菌”所暗合的是一条传播的线索,而“钢铁”则意味着技术的线索。

很显然,率先掌握枪炮武器的、最先适应了病菌的、最早能够熟练生产钢铁的群族将更具有竞争力,更可能,事实上也是这样,征服、吞并、同化其他的群族。

但思想的脉络总是这样,它会追根溯源,穷根究底——新的问题接着出现,为什么是“这些”群族率先拥有了枪炮、适应了病菌、打造了钢铁?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暗指了“耶利的问题”,它追问的就是关于人类社会之所以然的终极答案。

很显然,要拥有或适应枪炮、病菌和钢铁,首先客观条件必须允许,率先打造出钢铁的群组的生活区域附近必定要有铁矿,不具矿脉的地区不可能在意念中打造出坚刚利铁来,而率先适应病菌的种群必然是率先接近动物的种群(因为充分的科学事实表明,传染疾病从动物身上变异而来,传染给人,然后才在人类群体中传播),最初拥有枪炮的群族的首要前提则很难追索,虽然理论上来讲,这些群族首先必须拥有制造枪炮的原材料,但这个前提在历史的脉络中显得基本毫无价值,因为在枪炮制造出来的时刻,钢铁和炼铁的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传播了。

再接着追索,那么具有铁矿的地区有很多,为什么不是大家一起造出钢铁,而是屈指可数的那些地区呢?还有,世界上动物有很多,为什么是那些地区率先接近并饲养了动物,而不是其他地区呢?这一系列问题,似乎开始慢慢地将答案向一个狭小的甬道中挤——许多可能的原因一一被局限在甬道内,突围而出的是粮食——这颗看似不甚起眼,在今天似乎司空见惯的星星,在戴蒙德的眼中成了历史的夜空中最耀眼的一颗——他的目光追索着这一点星光,穿越13000年的暗夜履行,直到今天。

粮食的驯化是人类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事情,粮食生产是最初的农民在田园周边定居,开始春种秋收而不在逐水草而居。

定居使得妇女不再需要用乳汁哺育幼童直到他的肠胃机能可以适应由渔猎而来的食物,也就是说,妇女的受孕频率开始因受孕周期的缩短而提高,这一变化使得定居的这一个人群人口数量加速增长,而定居使得定居点附近的人口密度增长,由此反馈回粮食生产的信息开始成为“粮食不够吃”了,“需要”是发明之母——这样,就促进定居的农民扩大耕地面积,提高耕种技术,开始集约生产——以满足定居人口对食物的需要。

钢铁最为倚重技术,最初可能是偶然发现的,但当最早发现的人意识到这个东西比石器要锋利耐用的时候,作为一种技术,钢铁生产在那些富含铁矿的田园附近开始了。

饲养动物,必然是在人类定居之后的事情,而且一定是最早出现在定居点的附近,因为渔猎群族是不会赶着家畜四处捕猎野兽的,病菌的产生最初在定居点,而定居的前提是粮食生产,为此病菌产生的终极因素也是粮食。

枪炮还是比较特殊,但很明显,作为一种复杂的组合工具,同其他复杂的技术一样,不可能同钢铁一样是偶然发现的,它的发明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这意味着,当枪炮出现之前,某一群族已经出现了大量的闲散人口——这些闲散人员才有可能有闲暇去发明枪炮这样复杂的家伙。

我们已经意识到枪炮所指乃是政治,政治的出现是在社会出现阶级分化时出现的,它意味着一个大的人口集合,彼此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和靠个体无法有效调节的矛盾,于是几乎是自然而然,国家机器以及一系列的政治体系开始形成,以至于形成今天的这个政治局面,但其前提,我们看到,依然是首先有了粮食生产所致的定居。

我们开始追索粮食的来历,为什么是某些地区形成了粮食生产,而另外一些甚至于直到今天还停留在渔猎社会呢?是地理的原因?大概是这样的,将有很多的因素可以说明这一点,粮食的传播脉络在人类发展史上也许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当今世界的重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依然是在亚欧大陆,在古老的新月沃地和古老而现代的中国附近,而新月沃地和中国则有充分的考古发现证明是最早的粮食生产中心,因为他们的.地理多样性和气候的适宜性。

北美作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中心,在这个论断中似乎是个例外,但不要忘了,200多年前,是欧洲人的殖民形成了现在的北美。

粮食生产促使了定居的形成,定居的扩大又逐渐发展了技术和政治体系。

国家的发展史,是一部征战不休的历史——这是出于对资源的强烈需求。

漫长的历史周期过去,历史的脉络延展到今天,而当下的一切在我们的眼中似乎都理所当然。

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的价值乃在于告诉我们从何而来,这条脉络的走向是怎样的,那么聪明的人将能够顺着这条脉络去猜测(也许仅仅就是猜测而已)明天将会走向何处去。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的古话——实用,是能够传承到今的中国古话最大的价值。

粮食与政治,沿着悠久的历史长河漂流至今天,纠葛不断,打理不清——毕竟粮食是人民生存的最底层需求,而一切政治的、意识形态的东西,则在这个层级结构中高高在上。

在中国的封建时代,无数的历史经验证明,人民一旦吃不饱肚子了,天下就会大乱,大乱之后,,貌似全新的生产体系和分配体系确立,人们再无衣食之忧的朝代大治——大乱大治,大治大乱,一乱一治,不乱不治似乎已成为中国封建政治的传统。

今天,封建时代一去不返,今日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十分睿智的选择和决策。

今天,我们在政府的决策中看到了更多的未雨绸缪的行为,我以为这就是长治久安。

我们还是回到粮食这个话题,这必将是一个具有永恒的历史沉重感的话题。

世界上最早的两大粮食生产中心,新月沃地已经名存实亡——过度的开垦放牧沉重打击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古老的新月沃地成了今天沙漠化、半沙漠化、干草原和盐碱地。

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心痛的事实。

另一个粮食生产中心,是我们中国,情况似乎也不容乐观——城市化的进程侵占了大量的土地,过度的砍伐和放牧,使得土地沙漠化的速度日益加快。

目前,我国沙漠和沙化土地的总面积已达174.3万平方公里,每年还在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一年等于损失一个大县的面积。

这无疑是一个更令人痛心的事实。

任其发展么?显然不行,新月沃地的例子和中国历史上无数的史实活生生地摆在那里。

今天,我们还生活在有水喝,有田种,有饭吃的状态下,工业文明成果也蒸蒸日上,但无疑,在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致命危机。

明人朱伯庐在家训中写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是至理名言,于个体于国家于民族皆同此理。

前天听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听到“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要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 ”、“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样的决策和战略部署,感到了无端的激动。

毋庸置疑,这是一位负责人的领导人的态度,是一届负责任的政府的执政方针,体现了政府的长远目光和坚定决心。

未雨而绸缪,这是政府的鲜明态度。

作为个体的人,我想,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要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态度和行为。

任何的产品取得,无疑都意味着其背后对环境的索取和对生态的破坏,节俭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任何的浪费都无异于自虐和自杀。

我们对生命充满了热爱,为此,我们更应该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我们不妨去长江看看,去黄淮看看,去北方感受感受沙尘,去西部体会体会干渴……生态是脆弱的,我们也同样是脆弱的。

粮食生产是脆弱的,我们对粮食的需求却不因为这脆弱而变得更少,所以,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很多,最易于做到的,也许,是从节约一粒粮食,节约一滴水开始。

生活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里,我们能静下心来阅读好书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充斥身边的都是各类培训教材,成功学,速食小说,娱乐八卦……某一天,在一门课作业的要求下,我捧起了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 : 人类社会的命运》这本书,我很快迷上了这位作者,之后不久又读完了他的另两本著作《崩溃 : 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和《第三种黑猩猩 : 人类的身世与未来》。

这是一位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早年从事鸟类学研究,晚年时为人类社会面临的种种危机而担心,于是写下了上面这三部著作。

“人”的问题,令人着迷,同时也因其复杂性而使许多学者望而祛步。

戴蒙德以其动物学家的视角,客观的为我们展现了我们身上的动物印记;人类的历史——人类世界为什么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以及未来世界我们面临的最大危机,我们如何从古代人类社会的兴衰成败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等诸多深刻而迷人的问题。

这三部著作语言生动幽默、真知灼见,特别是《崩溃》一书中总结的我们为什么会犯错误,以及如何避免犯错误的方法论几乎对任何人适用,我觉得很值得向所有渴望了解自己的读者推荐该系列丛书。

《第三种黑猩猩 》一书中作者主要从我们的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出发,回顾了从猿进化到人的过程,女性的隐性排卵、绝经、人类在灵长类中怪异的生殖器尺寸、人种、滥用化学品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在动物学家的眼里却是如此怪异!很有可能正是这些在动物中不常见的特征最终使我们脱颖而出,成为今天地球的主宰。

反倒是我们自诩为人类独有的语言,艺术、农业等特质其实在动物界早有先例,只是因为我们很难理解动物的信号系统,才成了人类妄自尊大的理由,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动物的情感生活语言系统同样是丰富多彩的,人和动物之间并无鸿沟——借用作者的话:人类不过是另一种大型哺乳类罢了!此外,本书中作者还对衰老和死亡以及地外生命等有趣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作者的主要观点是all man are created equal!纵观人类历史:白人征服了印第安人和澳洲土著,非洲班图人取代了俾格米人和科伊桑人以及南岛人的扩张等人类历史上的征服与反征服事件并不像种族主义者声称的那样是优等民族对劣等民族的取代,各地的人种在智力体力上并无差别,造成今天世界格局的主要原因乃是各地居民祖先占有的自然资源所致。

为什么最早的农业发生在新月沃地?为什么不是印第安人驾船来征服欧洲……这些问题都能用几大洲所具有的野生动植物组合,以及大陆轴向影响农业和文明的传播来解释。

在《崩溃》一书中作者认为人类未来将面临的最大危机将是资源枯竭和核战争,只有这两个危机足以灭绝人类。

而癌症、艾滋病这些问题相对来说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它们不足以危及到人类整个种族的生存,如果人类能一直生存繁衍下去是一定能够攻克癌症之类的疾病的。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和人均资源小国,我国面对的资源问题应该说是非常严峻的。

在这里我还要指出一个误区,我国目前的人口是控制住了,但我们不该忽视了另一个现象,现在随着国家的富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渴望第一世界的生活方式,一个国外学者粗略的估算了一下,一个美国人生活所消耗的能源是三十二个第三世界人消耗能源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虽然目前我国的人口没有显著的增长,但是如果全体中国人都过上第一世界的生活方式,那么我们对环境的冲击力应该是“13亿乘以32”人,这是个多么恐怖的数字!且不提这32倍算得准不准,我们从自己身边的变化来看一看实际发生了什么,家庭人口数近年来在一直下降,从原来的四世同堂到现在的三口之家,甚至是独居;同时人均居住面积在不断扩大;而每一个新的家庭都需要添置一套家具,这些家具在很多时候是闲置的,而在原来的大家庭里家具公用,使用效能最大化。

这一系列变化导致了城市居住面积停车面积的扩大,资源利用效率的降低,城市扩张,耕地减少。

在吃的方面,现在人民食物中的肉蛋奶比例有很大的提高,而食物链十比一的转化规律告诉我们,如果多吃肉,我们将消耗更多的绿色植物需要更多耕地,而如果纯素食我们能养活十倍的人口。

然而我们不可能让大家回到原先的生活方式去,现在是一个竞争的时代,落后就要挨打,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也是党给人民的承诺。

探索资源发生发展的规律,合理设计利用规范,使资源能够永续利用,同时持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重任就落到了我们这些生态学家的肩上!可以说我们目前做的还很不好,国家的生物多样性还在持续丧失,作为农业之本的土壤还在继续沙漠化、盐碱化,外来入侵生物还在对我国的经济造成损害……世界科技水平飞速发展,我国的学者们需要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认认真真搞研究,给党和国家拿出一些切实可行可信的资源利用方案来。

也希望党和国家能多关注祖国的生态安全问题,多给科学家一些信任,建立好双边的合作互信,一起为祖国的共产主义事业出谋划策!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字

可能我们会谈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差距使不同名族走上了不同命运。而作者讲,从近几百年来看这些是直接原因,但不是终极原因。作者从演化生物学、地质学、历史科学,追溯到13000年前各大洲的历史,在众多科学家协同下进行调查、研究。

1492年,几艘帆船在一位意大利航海家的率领下,从西班牙一路西行错误着陆美洲新大陆,从此便打开了欧洲通往新大陆的窗户。

没错,这个人就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这次航行对欧洲人来说通往了天堂,可对美洲印第安人来说,却是通往地狱。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随后,开始不断有欧洲人航海来到美洲淘金,并与土著人发生冲突、摩擦,发动战争,其中最富有戏剧性的就是卡哈马卡战役。

由西班牙总督皮萨罗带领168名西班牙战士埋伏在卡哈马卡,等待一支随后实际上有8万士兵的印加帝国首领阿塔瓦尔帕。面对密密麻麻、压倒性的人数,西班牙人虽然怕的险些尿裤子,可后无援军,丝毫不敢露出任何胆怯的痕迹。一声号令:“出来吧!出来吧,基督教徒们!”顿时枪声、喇叭声和响器声使印第安人陷入惊慌,吓得相互践踏。

总督本人一手拿剑一手拿匕首,带着身边几个西班牙人冲进密集的印第安人群,一阵乱砍。而这些毫无还手之力的印第安人,只能用石头、木棍、短柄斧头作为武器,根本是以卵击石。惊慌失措的印第安人被枪炮的射击和马匹吓坏了,因为这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惨叫声、血泊、尸体环绕在整个卡哈马卡,到处尸横遍野。首领阿塔瓦尔帕及随身的官员全被杀死,要不是夜色降临,能活下来的印第安人不会有几个。

这就不禁让人疑问,为什么仅有62名骑兵和106名步兵的西班牙军队能够战胜一支大约8万人的印第安军队,而且未损一兵一卒?这些原因是:以枪炮、钢铁和马匹武器为基础的军事技术;欧亚大陆的传染性疾病;欧洲的航海技术;欧洲国际统一的行政组织和文字。

像这样欧洲入侵的案例数不胜数:

包括英国船长库克远航至澳大利亚,使澳大利亚土著人被大屠杀,几乎濒临绝种;英国利用现代化装备杀害、剥削印度人,使殖民地统治长达两三百年之久;中国近代史中,大大小小不平等的割地赔偿条款,使偌大一个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我们不禁想到为什么不是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先拥有钢铁大炮呢?为什么不是他们入侵欧洲呢?作者提到,枪炮、病菌与钢铁等因素只是直接原因,但不是终极原因。

终极原因是:粮食的生产与传播。

众多科学家结合碳—14年代测定法,能举出粮食生产完全独立出现的5个地区:西南亚。

其中西亚的新月沃地,自然优势明显。第一,它所处地中海气候带内,便于植物生长;第二,有许多作物的野生祖先本就繁茂而高产,利于早期农民驯化成现代作物;第三,短距离高度和地形富于变化,利于灌溉、丰富物种多样性。

像新月沃地一样,其他几个产区同样物产丰富,早期猎人能够采集到营养丰富、又大又好吃的食物,好的种子就通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演化成农民主要的农作物。

玉米祖先来自早期中美洲的驯化、大麦来自新月沃地、稻米来自中国、棉花来自南亚……动物原始祖先的驯化,猪、牛、马在内的14种可驯化动物中,有13种的野生祖先全来自欧亚大陆。

而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北美、澳大利亚可驯化的动物一种都没有。随着野生粮食的收集、加工和储藏技术日积月累的发展,人口密度的增加,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枯竭,狩猎采集逐渐被以种植粮食的定居生活方式所取代。

那为什么粮食产区在欧亚大陆领先呢?今天大部分很肥沃地区早期没有生产粮食呢?欧亚大陆是同纬度东西延展最广阔的大陆,同纬度的气候、昼夜时长和季节变化完全相同,能够实现快速传播、统一品种,属于横向传播。

而非洲、美洲属于南北纵向传播,跨纬度的气候、昼夜时长和季节变化差异大,传播速度缓慢。同时,非洲的撒哈拉沙漠、美洲的沙漠、山脉甚至阻断了传播。

澳大利亚、新几内亚的粮食生产更晚,至今还存在狩猎采集为主的原始部落。是因为那里人懒惰、愚笨、或者气候不适合种植吗?事实上都不是。最主要原因之一,是那里没有可用来驯化的植物祖先。可供人类食用的植物只有几千种,其中只有几百种可供驯化,而这几百种大部分都光临了欧亚大陆这片土地上。

因此,要么是因为可驯化的原始祖先,要么是因为资源传播,使欧亚大陆才具备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而在粮食生产上具有领先优势的族群,在通往枪炮、病毒和钢铁的道路上也取得领先优势。

集约化粮食生产使人口密度稠密、劳动力增加、产生余粮储备,这种定居生活方式为积累财产和技术提供了先决条件。人口越稠密的地区,冲突、共同决策、经济和空间一系列问题越突出,就要求大型社会实行中央集权,形成统一的行政组织。

文字也在复杂而集权的社会制度需要下,逐渐创立和传播,为统一意识形态、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技术的发展,它也不是靠孤立的英雄行为。例如瓦特、爱迪生、莱特兄弟的发明都是在前人日积月累的技术推动上改进才开创了商业的成功。不同我们所想的是,早些年间技术的发明不是为了满足某种预见性的需要,而是意外发现可以这样使用被广泛流行。

因此欧亚大陆在自然资源、人口密度、技术文化相互催化下,成为酝酿世界列强最肥沃的土壤。那为什么先进的文字、技术没有在全世界遍地开花呢?大多数文字和技术都不是独立发明的,而是从其他社会借来的。海洋、沙漠、山脉不仅阻碍了粮食的传播,也阻碍了文字、技术的传播。

看到这里也许你就明白了,亚欧大陆和其他板块的技术发展的差异,依据的是粮食生产开始的时间、技术传播的障碍、人口多寡等地理优势,而不是聪明智慧。

所以西班牙入侵北美印加帝国时,印第安人看到了他们没看到过的枪炮、钢刀、武装的马匹、文字书本。但仅仅靠这些优势,还不足以说明那么少的欧洲移民能取代美洲和其他地区那么多的土著。那靠什么呢。答案是,病菌。

例如1531年,西班牙之所以能征服美洲,病菌入侵功不可没。在皮萨罗军队168人登陆时,病毒已经提前登录了这片纯净的土地,杀死的印第安人比战争死亡的人数多得多。

据考古发现,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2000万左右,哥伦布来到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包括澳大利亚土、非洲南部、太平洋驻岛这些土著居民通过接触欧亚大陆病菌累计死亡率在50%~100%。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黄热病、瘟疫等病毒主要来自旧大陆,而其他土著居民从来没接触过这些病菌,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只能白白受死。

那为什么这些病菌会来自欧亚大陆,而不是其他大陆?作者提到,这些人群病是从欧亚大陆驯化的群居动物的疾病演化而来的,人与动物过分亲密传给了人。

而美洲、澳大利亚、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几乎没什么驯化的动物,因此不能成为这些疾病的来源。并且这些病毒在宿主体内适应和演变延续传播,学会不立即杀死宿主,而是留一段时间,不断用新的花招繁衍,所以能蔓延至其他纯净的土地上。

回到开篇问题,是不是拥有地理优势的民族就能一直领先呢?事实证明,1840年鸦片战争,国门第一次被炮轰时,闭关锁国、没有竞争意识的清王朝被狠狠地上了一课。

信息交流的迅捷与透明化,多样化的需求和发展,仅仅依靠地理自然优势已不足以支撑一个名族崛起或领先。日本便是典型的例子,虽然自然资源匮乏,但是依靠管理和技术成为了经济强国。

因此文中总结到,激烈的竞争或许才是不断进化的动力。当你没有对手的时候,也就是你停滞不前、倒退的时候。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

一本1996年写的书,备受瞩目,受到比尔盖兹等诸位商界大佬推崇。经过20多年的时间洗礼,现在看起来也是拍案称绝。书中关于为何人类发展历史是由欧洲人殖民统治全球而不是其他地区的人们给出了是由地理环境而非人种决定的理由。

对于具体地理环境的决定程度有多大我还是有所怀疑的,但对于作者的研究思路,即通过因果链一层层回溯的方法还是深感认同。作者同时对于为何是欧洲而非中国发展既而统治全球有着简单的解释,虽有失偏颇但是也发人深省。其中地理环境的因素和历史发展的积淀或许也是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理论研究解释。

对未来中美竞争的发展趋势的展望,在地理环境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或许是最终能够有机会胜出的终极原因之一。同时作者对于区域一统和分裂孰优及对于技术发展创新的影响的解释也是值得警醒的。其中有利有弊,放在更大的一个周期看,哪种组织方式更佳仍还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上海译文出版社版本的翻译实在太差,让人几乎读不下去。但是书中尾声和后记中关于作者的研究方法的解析和对商业领域的启示却又让人觉得值回书价。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字

1.系统性思考非常非常非常地重要。地理环境、动植物种群和各种偶然因素甚至天体物理角度改变都会影响人类社会发展,世界真奇妙。此处是新月沃地和澳洲美洲对比的例子。

2.适度的混沌状态是好事,不过分中央集权和统一,鼓励竞争的社会反而能成就创新和向外扩张。此处是中国和欧洲对比的例子。

3.各处势力是动态平衡的,曾经的优势会变为劣势,反之亦然。造成优势变劣势的原因一般都是自作孽不可活。此处是新月沃地的例子,曾经是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因为自己不重视可持续发展导致植被退化生物资源枯竭而变成沙漠,哪怕现在是全世界石油资源储备最丰富的国家,但未来命运也不过最终灭亡。对,这里的新月沃地就是现在处处沙漠的中东地区。

4.流动的社会才有创新创造的可能,否则就落后就要挨打。一定要保持开放心态。中国从明朝开始的闭关锁国导致了现在几个世纪的落后,虽然现在有民族复兴的希望但是谈何容易需要好几代人持续的共同努力。新几内亚、非洲大陆、澳洲土著和美洲土著种族最后的下场都是如此。

5.现在是一个获取了世界霸权的国家在民主自由人权,是不是很搞笑?不错我说的是美国。对美洲印第安人土著的残忍杀戮和赶尽杀绝使人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灭绝,还好意思谈民主和人权?另外世界是持续发展的,有因必有果,要敬畏结果,更要敬畏原因。

6.现在各种的人均gdp的统计经济增长方式的做法是否真的具备意义?是不是要把重点放在人和自然关系和地球可持续发展上来?不过另一层面数字是国力的象征,能保护国家的安全,毕竟人性就是竞争的侵略的,你过于佛系和谐在国际上就会被欺负。

7.未来历史学科会越来越重要,它的重要在于收集和分析世界历史事件成因从而总结经验作用于未来世界。因此它要行使的职责是预测,所谓的以史为镜,继往开来。

8.以上所有对一个人的发展也同样适用。这本书也是我会推荐给我小孩看的一本书。

最后再总结一下:

地理环境决定了生物多样性,这种动植物多样性为气候宜人地区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尤其是蛋白质来源,而动植物能被驯化又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剩余的粮食能养活各种不直接从事生产的人,从而让社会创新发展,创造出各种不同的生产工艺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和军事发展。

繁荣之后就是扩张的需求促进了全球侵虐扩张,坚船利炮炸开了通往封闭地区的道路,在人群中疯传的病菌又致使大批封闭从而抵抗力差的土著成批死亡,于是乎人类社会的命运就变成今天的格局。

归根结底,内生动力是鼓励自由竞争还是坚持集权发展,决定了一个族群,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人的最终走向。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精选

闲扯,七月份过得很快,一方面在忙着离职,忙着和小恶魔回老家玩,忙着参加同学的婚礼,然后却没有时间完成七月份本该完成的任务,无法医治的拖延癌。

《枪炮病菌与钢铁》是我在2016年就知道的一本书,但是由于拖延癌的病症一直没有阅读一直到今年的六、七月份才读完。很幸运今年终于读完了,对于有些书越早读完对自己帮助越大。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主要是讲解了人类文明的整理演进,很详细的阐述了人类文明从非洲诞生然后演化成目前的这个现状的原因,对于书中的讲解的原因对于我来真的是脑洞大开,一方面是我从来没有去思考这些问题,二方面是我缺乏这种很系统的从各个方面来思考问题的习惯或者能力,以至于当别人问我问题时总是不知道从哪个方面来思考回答问题,所以对于我这个缺乏天赋的人来说只能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的阅读别人的成果,不断的总结,从而不断的完善自己。

全书主要围绕着一个问题而展开,“为什么是欧亚大陆统治全球,而不是人类的摇篮非洲或者是幅员辽阔的美洲。”当看到这个问题是我感觉有点耳目一新,为什么我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是现在的这种情况呢?非洲是人类起源的摇篮,如果从时间的纬度来说,非洲那边是人类的最发达的地方呀,总不至于是现在地球上最贫穷的地方吧?黑人难道比黄种人、白种人智商会偏低?从现在的目前黑人在各个领域所取得成就很明显这个观点也站不住脚。如下是我对作者对于这个问题解释很浅显的总结。

人类是大概起源非洲,因为那是地球处于冰川时代,那时的海平面远远的低于现在的海平面,从而人类从非洲在几十万年的时间不断迁徙到各个不同的地方。按理来说既然人类都起源于非洲,属于同一个物种,所以从平均智力上来说应该是一致的,但为什么会造成千差万别的情况呢?主要是由于各个地理环境造成的。非洲大陆物产丰盛,对于早期人类来说主要捕获其他猎物就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而对于迁徙到中亚地方的地方由于相比非洲大草原纬度比较高,一方面猎物相比非洲偏少,且其他可食用植物也偏少,从而使早期的人类慢慢的掌握了训化植动物的方法(注意,训化植物并不是当时局部地方所特有,其他地方也能独立的发展训化植物的方法),由于训化植动物的不断地发展、演进,逐渐的形成了只要少量的农民养活多人,以致有部分的早期人类从简单的耕作种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发明创作,从而进一步的推动人类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归根结底,农业的发展人类技术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那为什么最终统治全球的是欧亚大陆而不是非洲或者美洲、欧洲土著呢?作者主要是从地理环境来解释,非洲是一个主轴线是南北方向,且中间隔着难以跨越的撒哈拉沙漠,而南北美洲相对于非洲南北轴线更长,中间隔着难以逾越的安第斯山脉,至于澳洲只是大海中一个孤岛,而欧亚大陆主要轴线是东西方向,且中间东西方没有特别大的天然屏障。由于纬度跨越过大且由于自然上的固有屏障,造成人类文明的交流特别困难,一方面表现在作物上的传播,由于温度相差太大动植物难以适应,二方面由于自然鸿沟的存在造成人类文明的传播所需要的时间特别的漫长。而亚欧大陆却具有天然的优越,自然条件适宜各种不同动植物的生长,总体纬度都差不多,并且纬度处于适合,再加上畅通无阻的地理环境,文明的碰撞变得更加的便捷,量变最终导致质变,当非洲还是一个个小部落时,欧亚大陆已经诞生的超大型的国家政权。欧亚大陆大陆存在种类繁多的动物,并且很多动物已经被训化成人类不可获取的“伙伴”,为欧亚人提供蓄力以及乳肉类制品,人类和动物的朝夕相处,病菌不断的“交流”,从而造成两者的免疫能力不断地提高(抗体的形成)。而美洲相对于欧亚大陆则完全不同,动物种类很少,没有欧亚大陆得天独厚的环境。当地理大发现时代来临时,造成欧亚大陆的疾病传播到远远没有做好准备的美洲,造成大类的美洲人死于欧亚人携带的疾病。

对于“为什么是欧亚大陆统治全球,而不是人类的摇篮非洲或者是幅员辽阔的美洲。”这个问题上面比较清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达尔文所总结的自然选择的结果,也就是地理环境选择的结果。但为什么是欧洲人而不是曾经创造丰硕灿烂文化的中国人或者印度人?从整个中华历史来说,中华文化慢慢的从弱小慢慢的走向强大然后一直徘徊不前的情况,但皇权却从散沙般走向空前的强化。由于中国很早就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国家为了维护统一统治的需要,会采取“愚民”或者抑制思想产生的政策,并且可能会摒弃一些先进的技术(从火药是中国发明出来,后面发展情况就可以得知),而欧洲由于地理屏障的存在,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当一个国家新的思想产生以致生产力大大的提高而另外一个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也会采用这个思想,所以从整理上来说不会抑制思想的产生,从而随着时间的发展,中西方科学技术方面差距会越来越大。虽然欧洲历史上也存在很多次几乎快统一欧洲的情况,例如希特勒、亚历山大,但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

文明究竟是伟人创造还是渺小的小人物呢?我觉得文明终究是小人物诞生的,大人物只是对文明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很多伟人例如牛顿,爱因斯坦貌似是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果,但终究是站在了由很多渺小的小人物组成的巨人肩膀上,正由于他们的小小进步造成了最终的一大步。但历史具有太多的偶然性,据说希特勒在一次车祸中只差一点点就丧生,如果希特勒在那次事故中死亡了,那是不是不会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呢?但可以确认的是如果没有爱因斯坦,相对论最终还是会诞生的,只是那是时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