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读无常心得体会(优质8篇)

时间:2023-10-16 16:18:17 作者:紫薇儿 心得体会 2023年读无常心得体会(优质8篇)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书中的主题、情节、角色、背景、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以便形成一个有价值的读书心得。以下是一些老师对同学们的军训心得进行点评和评价,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指导。

读无常心得体会篇一

身为一名佛教徒,我早就听闻《无常心经》的名字,但却从未有机会好好读一读。最近,由于疫情的影响,我有很多时间可以用于思考自己的修行和生命意义。于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决定读一读这部重要的佛经,深入了解内中的智慧和启示。

第二段:对佛经的描述

《无常心经》又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最难领悟的经典之一。佛经中不断涉及到“无常”这样的概念,它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世间一切都是瞬息万变的。这种智慧,可以帮助我们看清万物真相,摆脱一切执着和烦恼,获得真正的内心平静和解脱。

第三段:对阅读的反思

读完这部暑假,我深感受益匪浅。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反思着自己的生活和修行状态。作为一个年轻人,常常被生活中琐碎的事情所困扰,而忽视了心中的本质问题。但是经过细读、反复默念,《无常心经》耐人寻味的话语在我心中悄悄发芽。我开始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事物,同时也明白了世间的一切都是瞬息万变的,需要认真体会生命的真谛,时刻保持一颗感恩的心。

第四段:对内心平静的领悟

《无常心经》中还涉及到“般若”这个概念,意为智慧。我们深入地观照思考生命与死亡等关键问题,我们的内心平静才能逐渐地被打开,我们才能察觉到内心的真正流动和存在。正因为我们对生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我们的内心才能逐渐平静,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第五段:对未来的展望

阅读完《无常心经》,我自然而然地想要运用其中的智慧和启示,来帮助自己更好地修行和生活。从此以后,我希望能够更加积极地思考、创造、努力,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也希望可以把这份智慧和启示与更多的人分享,同时也与他们一起探索生命的真谛。在这个无常的世界里,我们无法改变一切事物的变幻,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境变得宁静,愿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生命的美丽和价值,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

读无常心得体会篇二

《无常》是《朝花夕拾》中我最喜欢的之一,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曾多次写到“无常”这种鬼怪。在《无常》中他比较详尽地记述了在庙会中见到的“无常”。

从文本里来看,人们在庙会上都比较喜欢白无常,而普遍讨厌黑无常,而从文字来看鲁迅也比较喜欢白无常。认为他“不但活泼而诙谐”。而且单单浑身雪白这一点就能在各色鬼怪中十分扎眼,很有“鹤立鸡群”之感。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的庙会中白无常是个很出风头的角色。

无常还戴着二尺来高的帽子,帽子上写字,白无常写着“一见有喜”,黑无常写着“一见发财”。很简单的八个字却体现了人的普遍愿望——生活幸福,腰缠万贯。可惜见到的时候已经死了,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对于人生和死亡的双重嘲弄,反正很有趣。鲁迅还说在一些图本中,白无常帽子上写的是“你也来了”,黑无常则比较凶恶地写着“正在捉你”。

还有一点值得推敲的是,无常一般都吐着长舌头,我们知道吐长舌头的鬼是吊死鬼,所以很可能一开始无常其实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鬼,而随着业务发展的需要他很可能是阎王爷通过内部招聘选拔出来的。

原来鬼也有情啊。喜从中来,怒从中来,都是一瞬间。无常鬼时刻在缠着我们,附了身。

人生不过如此,在无数次喜怒迭转中,出生,生存,生活,升华,“涅磐”,参禅悟道是个很好解脱方式。

但人不能总在红尘外,有的人,在凡世,不管喜乐怒哀,都作为积极的生活方式去积极的对待。有的人,在凡世,不能挣脱怒与哀带来的情绪,消极对待。

读无常心得体会篇三

体罚的教育vs爱的教育

究竟何为体罚?“体”是罚的桥梁,即通过人的身体施罚。“罚”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罚,罪之小者。从刀、从詈,会意。未以刀有所贼,但持刀骂詈则应罚。”(后世的解释中“未以刀有所贼,但持刀骂詈则应罚”一直被作为经典的论证。)但这里的解释前后并不一致,说其为“罪之小者”是作为名词,而举例论证中却有明显的动词内涵,表示对待小错应该采取的手段。(作为名词的“罚”,“罒”是“网”的意思,代表法律,“讠”和“刂”则是代表内容,可理解为拿着刀说一些不符合法律的话就称为“罚”;作为动词的“罚”,“罒”也代表法律,可理解为站在法律之下拿着刀通过语言对人进行惩罚。)“体”和“罚”连用,究竟该怎么理解呢?我们可以简单的解释为:通过人的身体施加刺激,以达到轻微惩戒的目的。

体罚被作为一种手段引进到教育领域,必然也要为教育的目的服务。那么作为教育手段的体罚,又是什么呢?当学生犯了错,通过对学生身体施加刺激,以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手段,是本文主要讨论的体罚。那么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虽然沧海已化为桑田,但是这个目的应该还没有过时。因此,我们可以用比较时髦的词,把作为教育手段的体罚定义为:面对学生的过错,通过对学生身体施加刺激,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教育手段。在这里有三点需要强调:第一,体罚的前提条件是学生有过错;第二,体罚必须是从外部对学生的身体施加刺激;第二,这种刺激的客观效果必须是积极的,至少是无害的。唯有同时具备这三个要素,体罚才有资格成为一种教育手段,否则它就与教育本身背道而驰,不能见容于教育。

我们平时所说的体罚和变相体罚,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很多教学现象中的所谓“体罚”只具备两个要素,即“过错”和“身体刺激”。而第三个要素至关重要,因为客观效果如何是区别“体罚”和“暴力”的主要标准之一:当客观效果是积极的时候,这种行为是作为教育手段的体罚;而当客观效果是消极的时候,这种行为已经演变成一种暴力行为。作为教育手段的体罚,我们可以接受,而暴力行为是我们坚决反对的、也是与文明时代不相符的行为。(很多时候,“体罚”已经为暴力行为背了黑锅……)作为教育手段的体罚,也绝对不是简单的暴力行为。如何才能保证教育过程中的“体罚”行为,不至于沦为简单的暴力行为呢?是值得每个教育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家长等)注意的问题。

首先,体罚的前提条件是学生有错误。但是“有错误”不是施教者简单的定性,而是有客观的正误标准,并且接受教育者也应该对这个标准“清楚明白”,这两者缺少任意一个,都可能让受教育者心有不服,心有不服就不能保证客观效果是积极的。这就意味着,在实施体罚之前,作为施教者必须先确认这些问题,以确保教育对象知道自己的错误所在,以自愿主动接受体罚。萧百佑先生发明的“萧氏打法”(问“度娘”,这里主要强调“打前教育”),将自己四个孩子中的三个顺利“打上”了北大,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体罚典范。

其次,体罚必须是通过对学生的身体施加刺激。这是体罚的核心和中心环节,其中出现任何一点偏差,过轻或过重,都会影响体罚的效果。人的身体都能承受一定的外力刺激,但是不同的人、身体的不同部位承受外力的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在实施体罚的时候也需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尤其是要注意,如果体罚过重,超过了学生承受能力,则会沦为暴力行为。古代先生的戒尺,一般都是落在学生的手心,而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手心是最不容易打坏的地方,因此也算是一个科学的体罚典范。

做好了前面这两点,可能保证体罚的客观结果是积极的,才能诠释真正的作为教育手段的体罚。因此,可以说体罚也是一种艺术,而这种艺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轻易掌握的,因此能真正完整诠释体罚的教育者也不多。但是,这种教育手段通过外力的刺激,激活内心的反省,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帮助学生尽快的成长,促使学生自觉地向善——这些是其他教育手段无法替代的。因此作为教育手段的体罚,是必要的。

3页,当前第2123

读无常心得体会篇四

《无常心得体会》是一本出色的佛学著作,以深刻的思考和精妙的文字为读者揭示了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无常。本文将围绕着这本书展开,深入探讨作者的思想和观点,通过自己的体验和体悟深入理解其中所阐述的智慧。

第二段:理解和思考

作者通过在书中详细阐述“无常”的概念,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我们自身的身心状态,都是瞬息万变的。我们所得到的快乐与幸福、所面对的挑战和艰辛,也都是转瞬即逝。这让我不仅深刻体悟到“一切众生皆苦”,同时也给我带来了智慧的启示。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和不如意,我们应该更加深入理解无常,并学会放下执着。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的超越烦恼与纷扰,实现心灵的净化与解脱。

第三段:拥抱变化,把握当下

除了理解“无常”的概念,我还从书中学会了更好地去拥抱变化,珍惜当下。我们每一天都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变化,我们的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家庭状况都在经历着变化。我们不能去控制这些变化,但我们可以选择去适应这些变化,并从中找到乐趣。我们应该明白,当下是我们所拥有的最珍贵的时光。无论我们遇到什么困境和挑战,都要学会珍惜当下,并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

第四段:谦逊与感恩

在书中,作者也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谦虚无我、感恩心开”。我们应该学会做一个谦虚的人,不要被自己所拥有的事物所蒙蔽。同时,我们也能够更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从而保持感恩之心。仔细思考,就会明白,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有源头的。我们所受到的每一次帮助和支持,都有人默默地为我们付出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当我们明白这一点,就能够更加珍惜拥有的一切,同时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谦虚的态度。

第五段:结语

通过读《无常心得体会》,我深入理解了佛教的无常概念,也更加意识到了人生如梦,一切都是短暂的。无论我们选择何种方式来度过人生,最终都要面对离别。而在离别的前夕,我们唯一可以在乎的就是内心的成长和自我价值。我们可以选择学习、读书、锻炼身体,进而做出更多的贡献,留下更加深刻的影响力。或者,我们也可以选择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去拥抱那些让我们感到最幸福的瞬间。但无论选择何种方式,都要学会珍惜每一个当下,因为最珍贵的时光恰恰就在这一刻。

读无常心得体会篇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一种终身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而佛教的入门之作《无常心得》更是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深入人生本质的窗口。在这部书中,佛陀洞悉到了幸福和痛苦的本质,以及生命存在的意义,为世人提供了一个关于生命的完整哲学体系,成为了人类智慧的财富。今天,我们来谈谈读《无常心得》的体会。

第二段:观点一

《无常心得》一书,全面阐释了人生的真相,明确了生死的本质,引人深思。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深深被它深邃的思辨、智慧的理路所感动,更被佛陀的高深智慧所折服。佛陀在《无常心得》中语言简练、铿锵有力,让人深受启发。从他的话语中,我渐渐明白,人类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人生是有价值的,我们需要通过指导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生命的本真意义。正是只有精神上的觉悟,才能使一个人真正切近自由、快乐和平静。

第三段:观点二

《无常心得》中反复强调生命的无常性,即将万物的变化看作自然的规律,而非现实中的不可避免。佛陀认为,生命最终都会迎来死亡,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因为死亡的存在就放弃对生命的追求,相反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让生命的每一个瞬间都以积极的态度去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感悟生命的美好与意义,逐渐宽广自己的人生视野。

第四段:观点三

《无常心得》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缘起性。佛陀认为,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由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来的,而非单一的因果关系。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的,缘起性告诉我们: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有着复杂的关联。正是因为缘起性,我们才能体会到自己和他人的联系,从而培养出同情心、善良心,成为了一个宽容、有爱心的人。

第五段:结尾

读《无常心得》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在生命的旅途上,人类需要的并不是无尽的热闹与物质享受,而是一颗安静、舒适的心。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安住心灵,以平常心面对生活的变化,从而真正拥有内心的自由和平静。《无常心得》为我们提供的无尽智慧和人生认知,是我们一生中不可或缺的财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内心生命的美好,珍惜当下、感悟人生,成为一个更加有爱心、有智慧的人。

读无常心得体会篇六

无常,这是一个佛教的重要概念,意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变化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被各种事物所困扰、所烦恼,而读无常可以帮助我们以更宽广的视角看待问题,从而获得更多的心得体会。在我个人的读无常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一种豁达、宽容的心态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我对读无常的体会。

以往的我总是喜欢为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并锲而不舍地追求。然而,生活中的种种变故往往打破了我的计划和期待,这给我带来了很大的烦恼和不安。然而,读无常让我明白了一件事:一切都是无常的,没有任何事物是可以永远不变的。我无法改变外部环境的变化,但我可以改变自己对待变化的态度和方式。于是,我开始放下对细节的过度追求,转而注重在每一个当下,感受其中的美好。这种心态让我变得更加宽容,面对问题时,我能够更快地做出调整和应对,而不再固守着一成不变的计划。

读无常在我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以前,我常常对他人抱有过高的期望,希望他们按照我的方式去做事或者满足我的需求。然而,这种心态往往给予他人很大的压力,甚至导致关系破裂。通过读无常,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处境,他们的行为和决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不再期待他人按照我的期望来行事,而是尊重他人的选择和决定。我学会了倾听和理解,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更多地关注他们的感受和需求,从而建立了更加健康和平衡的人际关系。

读无常对我对人生的思考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生就像一条没有定律的道路,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的发展和结果。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我们常常为未来的种种可能性忧心忡忡。然而,读无常让我明白,无论未来是什么样的,我们都需要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当我不再执着于结果,而是专注于当下时,我能够更好地享受人生的过程,并找到自己的真正快乐所在。读无常让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让我更加珍惜每一天。

读无常给予了我一种豁达和开放的心态,让我能够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在正念的引导下,我能够观察和体验自己内心的变化,从而发现自己一直存在的快乐、平静和喜悦。读无常让我认识到,快乐不外在于物质的获得,而是内心的一种状态。当我放下对物质和外界的执着,专注于培养内在的平静和喜悦时,我会发现生活中有更多的美好和意义。

通过读无常,我明白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这种认知让我接受了生活的不确定性,并学会以更开放、宽容、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无常并不是一种负面的概念,相反,它给予了我们更多选择和可能性。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能够继续深入探索无常的奥秘,并将它运用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以实现更大的心灵自由和幸福。

读无常心得体会篇七

无常,是佛教理念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一切事物的临时性和无常性。作为人类,我们常常太过注重于固定和永恒的东西,却很少意识到自己身边的一切都是短暂的。最近,我读完了一本关于无常的书籍,从中受益匪浅,深感人生之无常,下面我就将我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

首先,读《无常》让我对生命的持久性有了新的认识。我们总是以为自己永远年轻,拥有无尽的时间,却常常忽视了时间流逝的无情。书中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许多岁月,如今已经远去,并且提醒我要珍惜现在的时光,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因此,我下定决心要充分利用现在的时间,追求自己的梦想,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

其次,读《无常》让我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有了新的看法。当我们追逐金钱和物质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它们的无常性。书中的故事让我理解到财富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满足和幸福感,而真正的幸福是在于内心的宁静和对他人的关爱。因此,我决定要摆脱对物质的过分追求,注重发展自己的内在品质,提升自己的修为。

第三,读《无常》让我对自己的命运有了不同的观点。命运常常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而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改变一切。然而,书中的故事告诉我,命运的无常性让我们难以预测未来,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接受生活的变化,不要过于埋怨和抱怨。因此,我决定要坦然面对自己的命运,相信它会走向积极的方向,哪怕有一天它变得陌生而无法理解。

第四,读《无常》让我懂得了珍惜当下的重要性。我们常常为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担忧而忽略了眼前的幸福和快乐。书中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一切都是瞬息而逝的,如果我们只专注于过去或未来,就会失去了当下的美好。因此,我决定要活在当下,珍惜与亲人朋友相处的每一刻,享受眼前的美好,并学会感恩。

最后,读《无常》让我明白了生命的可贵与脆弱。无常是一把无声的剑,威力无穷。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总以为生命还很长,以后还有很多时间和机会。然而,我们忽略了生命并不可预见,很难确定自己是否还能活到明天。因此,我决定要珍惜每一天,不再为小事争吵,并学会去尝试和冒险,因为生命永远都是一个不可重复的奇迹。

综上所述,读完《无常》让我对生命和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明白了生命的无常性,认识到时间的宝贵,理解到物质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意识到自己命运的无常性,明白了珍惜当下的重要性,以及意识到生命的不可预测和脆弱。这本书让我对人生的态度有了新的看法,并希望能够以这些智慧去经营自己的生命,活出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

读无常心得体会篇八

先蹭蹭“豫章书院“的热度

20xx年10月26日,一篇《中国到底有多少个杨永信》引发了声讨“豫章书院”的舆论战(当然,也有现实行动……);事件却因为11月5日“家长请愿”,发生了局部逆转;11月13日,中国青年报以《豫章书院学生:不能说父母不爱我,只是方式不对》为题发表文章,对事件进行反思,多家媒体加入转载队伍……从一边倒的声讨,到局部逆转,再到各方的反思与理性的回归,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基调没有变——体罚学生不合适。

答案是可能是“不能”,因为有人看到贾政打贾宝玉的时候就会泪流满面,更别说打那么可爱的小孩儿了——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是万万打不得滴。这么说,我也可以理解,但却不能接受这样的逻辑——正是因为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所以他们必须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新青年,而不是成为“问题学生”。而现实的问题是,他们很多已经是真正的“问题学生”了;我们暂且不论豫章学院的教学内容与形式,更不讨论它的办学利益链等问题,单就“戒尺”、“龙鞭”等惩戒措施而论,能反映出学院老师的变态与恶毒吗(网上晒出的被打后的照片,确实触目惊心)?能反映出家长对学生的“恨”吗?我想这样的结论也不失偏激。

从教几年的经历,使我以温和宽容而扬名于学校班主任队伍,但面对既不会讲道理也不愿讲道理的学生时,我的怒气也抑制不住地从心里往外喷,尽管我能克制住动手的情绪,却不能否认在某些瞬间有使用武力的冲动——这种冲动往往伴随着深深的无力感与挫败感。因为有些学生(当然还不能被定性为“问题学生”)的确会让人对整个人生、整个教育、整个世界产生无限的怀疑,并且是没有任何希望的怀疑——在这种情况下,诉诸武力或许真是一种最后的挣扎了,也是一种最原始的冲动了;(我绝对没有暴力倾向!)但每次当我从那种愤怒的情境中脱身出来,再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反思时,又会发现,我的愤怒可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不过在哪个情境之中,我太投入了——因此,归根到底是因为我的全情投入没有得到应有的反馈,所以才感到愤怒。(但不应该得到应有的反馈吗?)做一个大胆地假设,如果我因为一时愤怒而动手打了学生的手心,学生能体会到我的良苦用心而发愤图强吗?我想产生这种可能的概率在50%以上,但我一直没有尝试过——尽管,我相信学生可以体会到一个全情投入的老师的“恨铁不成钢”,甚至是老师的爱与期待。

“豫章书院”的体罚,或许也有类似的愤怒与冲动,或许没有,因为他们的打法已经制度化了;制度化的东西,人的感性成分在理论上应该慢慢淡化,直至最后消失——什么级别的人可以记什么样的体罚工具,什么级别的人可以实施什么样的惩罚,在“豫章书院”是很清晰明了的。正是因为其已经制度化了,所以实施体罚的老师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也只是充当了某种工具而已,他们或许有瞬间的愤怒,但很快就会化为乌有,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不再独立情感的惩戒工具,如此他们的惩戒就变成了机械的体罚,甚至是完完全全地暴力施加者,不再有情感全情投入的前提。而整个惩戒过程也就变成了“问题学生”与一种冷冰冰的制度的对抗,学生有获胜的可能吗?任何个人与制度的对抗,几乎都是死路一条。

3页,当前第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