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案寓言(热门23篇)

时间:2023-12-08 05:25:37 作者:FS文字使者 评语寄语

教案还可以帮助教师有计划地进行评估和反思,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如果你在编写三年级语文教案时遇到困难,可以参考下面这些范文,相信会给你一些启发。

三年级语文寓言教案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亡羊补牢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想法已经丢后悔

亡羊补牢做法不补赶快堵(未为迟也)

结果又少再没丢

教学过程(第2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三年级语文教案

《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全文共1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每天都到公园散步,他非常喜欢公园里那:只灰雀。第2—10自然段讲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以为它冻死了,感到很惋惜。小男孩不敢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只是坚定地说,灰雀会飞回来的。第11~13自然段讲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见了那只灰雀,但他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心理认识过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体会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及小男孩的认识过程。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质疑。

1.出示课题。

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几只灰雀?灰雀什么样?围绕“灰雀”为什么用“灰雀”作课题?)。

二、初读课文。发生了什么事?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支理解词义。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特别注意以下读音。

白桦胸脯面包渣惹人喜爱。

(2)字形难点。

散:左下“月”的第一笔是“/”。右边的反文要写小一些。

惹:上中下结构。中间是“右”不是“古”。

或:左下方口的下面是“一”。右边一撇不要丢掉。

(3)理解词语。

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

可惜:值得惋惜。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

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多媒体演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2.教师说: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人喜爱。你看它们可爱吗?

3.自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灰雀的语句并填空。的灰雀来理解。)。

4.朗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多媒体演示“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二、学习课文第二至十自然段。

1.胸脯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小男孩的语言。

(1)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2)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的。

2.指导学生读小男孩的`话,再说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认识过程:吞吞吐吐一想说不敢说一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

3.课中质疑,让学生体会列宁育人过程。

(2)文中列宁是怎么说的?画出列宁的话。分组讨论,通过读列宁的话,读懂了什么?

a.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丁。天气严寒,它怕冷。”

(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b.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

(3)创设情境,进行对话。老师为列宁,学生为小男孩进行对话。老师用责问的语气与学生对话。

(4)指导学生再读书上列宁的话,体会列宁育人的过程。

三、学习课文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1)小男孩为什么低着头?

(2)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然后微笑?

(3)列宁为什么不问爱说话的男孩,而问不说话的灰雀?

(4)列宁为什么不问那个男孩,就知道他是诚实的?

(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2.分组读书、讨论思考题。

3.小组代表发言。

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1.文章写了第1天、第2天、那么第3天、第4天……以后围绕列列宁、小男孩、灰雀,还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呢?请学生小组讨论。

2.请学生评价文中人物。

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内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外()步胸()()孩。

一()()者()是面包()。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地说()地歌唱。

()/()/。

三、填空,再想想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灰雀在枝头()唱歌,()惹人喜爱。

2.列宁()说:“多好的灰雀呀,()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四、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符号。

1.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2.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五、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1.给文中带点词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2.写出文中的数量词:

3.从哪些地方看出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灰雀?

4.你喜欢哪些动物呢?为什么?

三年级语文《寓言两则》教案

1、知识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2)用“……虽然……可是……”说句话。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质疑,理解能力。

(2)能够表演,再现课文情境。

3、情感目标:

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

体会南辕北辙的寓意: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还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1、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或是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出来交流交流。

2、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4、师:出示:“……虽然……可是……”

你们能不能仿照这个例子说说话?

5、师:板书:不解、告诉、诚恳。

6、能不能来说说“不解”、“诚恳”的意思?

7、季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9、理解“固执己见”的意思。

10、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季梁的诚恳,车上朋友的“固执”?请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1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机小博士是怎么读的。

12、学生进行评议。

13、师生分角色朗读。

1、请同学们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楚国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呢?

2、通过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下面让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

1、小组合作演一演故事。

2、反馈交流。

3、如果你是车上的朋友,发现自己方向错了,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1、你有什么事情也是先前做错了,听了别人的劝告才改正了,能说说看吗?

(1)小组合作交流。

(2)反馈交流。

2、师小结:

是呀,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作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提出善意的劝告。

3、师:你们还知道道哪些成语故事呢?能不能讲一讲。

:三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两则_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检阅、俱乐部、商定、鸦雀无声、截肢、队伍、沉默、局面、方便、羡慕、情不自禁、盛大、隆重、街道、人山人海、主席台、观众、纠正、淹没、议论”等词语。

2、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能够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内心斗争。领悟体验部分词句。

4、感受博莱克坚强神气,儿童团员的宽容友爱、真诚善良,以及观众博爱的胸怀。

教学准备:课件,通过查资料了解检阅的意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板书检阅,并请学生说说什么是检阅。

2、播放国庆60周年阅兵实况录像片段,感受阅兵式的庄严、隆重的场面。

3、说说观看阅兵式后的感受。

4、教师出示课文挂图,检阅是一件多么隆重的仪式啊!街道上人山人海,楼房上彩旗飘扬,主席台上站满了国家领导人和外国贵宾。同学们,今天你们看到的这幅图,是波兰首都华沙欢庆国庆节的隆重场面。许多的游行队伍在这一天接受国家领导人。外国贵宾和亿万群众的检阅。对每一位波兰人来说,这一刻都是激动、幸福的时刻。让我们把视线移到这一队正走过主席台的儿童队员身上,请你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特别的地方)?(一个队员住着拐杖走在队伍的的第一排,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a这些男孩走得十分整齐,昂首挺胸。

b第一排的一个男孩虽然拄着拐杖,但仍然与全队保持一致。

5、一个残疾人怎么会参加这么隆重的检阅?一个残疾人,怎么能和其他队员的动作保持一致?这队儿童队员的身上,发生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自读课文,把握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阅读课文,标记段落。

2、熟悉课文中的生字词。辨析组词练习,加强巩固。

3.指导书写。重点指导:“博”“羡”“慕”三个字,要注意字的结构,摆放匀称。“博”左小右大,“羡”“慕”上小下大。席:笔顺是“广席”。截:笔顺是“截”。

5、分男女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内容,全班交流汇报。

1、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

2、小组交流怎么分部分,然后总结每部分的大意。

4、观众们是怎么夸队员们的呢?请你回家思考这两句话的深层含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见过我国建国六十周年或是国庆节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贵宾检阅群众或军队游行队伍的场面吗?是什么样子呢?播放录相。出示课文教学挂图。同学们,今天我们看到的是波兰首都华沙欢庆国庆节的隆重场面,许多游行队伍在这一天接受国家领导人、外宾和亿万群众的检阅。对每一位波兰人来说这都是激动、幸福的时刻,让我们把目光移到这一队正经过主席台前的少年儿童。

二、围绕重点,读书讨论,感情朗读。

1.读第2—6自然段。指名读,评价读得怎么样,注意读出为难的语气。讨论:“这件事”指什么事,为什么说是一件很重要、很棘手、谁都不愿第一个开口说的事?这么为难,直接告诉他不就行了吗?(着重引导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理)。

2.投影出示两句话:“这个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说。“这些小伙子真棒!”另一名观众说。指名读这两句话。

3.讨论:观众为什么这样说?

(1)自读课文找找理由后,参与小组的讨论。

(2)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全班的讨论。

说博莱克棒,是因为他是个残疾人,却走在队伍前面,走得那么好,又那么精神。他并不因为自已是个拄拐的少年而自卑,他是一个自信的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情的孩子,他的神情是那么专注,完完全全地融入了儿童队员的游行队伍,他的自尊、自强,使人们不由得发出了这个小伙子真棒的感受慨。指导读出博莱克的“棒”,体会博莱克当时的心情。(课文第12自然段)。

说这些小伙子棒,可能有以下理由:一是让一个残疾孩子参加检阅队伍,二是不是把他藏在中间,也不是把他放在队后,而是让他走在第一排。他们是那么地呵护着他,不伤害他的自尊心,不歧视残疾人。敢于充破世俗的偏见,大胆地让拄拐的儿童队员站在第一排,虽然他们曾犹豫,怕拄拐的博莱克影响儿童队员游行队伍的整体形象,但是最终他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不歧视任何人,让每个人都拥有应得的权利。因此孩子们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赞扬了自信的博莱克,也赞扬了儿童队员美好善良的心灵。指导读课文第7、8、9自然段,读出孩子们真心地为他人着想的做法,体会他们美好的心灵。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激情总结,引导写话。

1.总结。

2.任选一个内容,写写你想说的话。

(1)博莱克回到家里,他激动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请替他把日记写下来)。

(2)看着队伍中的博莱克,我想对他说:„„。

3.交流小练笔,评价修改。

:三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两则_

教材分析:

《荷花》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写景记叙文,写“我”去公园赏荷,陶醉于白荷花的丰姿神韵,与荷融为一体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12个生字。情感升华: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教学重难点:

理解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像出“一大幅活的画”的景象;体会作者“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赏荷——设境激趣,触发情感。1.猜谜游戏。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谜语,请同学们猜一猜——(打出课件)“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白衬衫,坐在绿船上。”(荷花)。

师: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描写、喜爱的对象。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品质。今天咱们就一起去荷塘看荷花,好吗?(板书课题)。

2.观看《荷花》录像片段。

看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那就是,待会儿你们在看荷花时,不要拘束,可以指指点点,可以喊出来、说出来!(课件播放荷花的精美图片)。

师:从同学们看荷花的那种惊喜的表情,老师知道你们肯定有很多的发现和感受,来——勇敢的站起来说出你的发现和感受!

学生自由畅谈发现与感受,教师相机点评引出下文。

二、品荷——潜心品读,领悟情感。1.进入情境,初品课文。

师:同学们,我觉得你们就是最伟大的诗人,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那叶圣陶爷爷看到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还是让我们先来读读课文吧!

下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勾画出来,然后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

起分享,赶快找到你的朋友,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他听,告诉他你的感受,在他分享你的快乐的同时你也可以分享他的快乐,这样你就收获了双份的快乐!(学生下位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互读课文,互说感受)。

2.精读细研,品味荷花。

师:和朋友在一起总是很快乐的,能把你的快乐让大家一同分享吗?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读给我们听一听,把你的感受告诉我们!

(学生自由畅谈,教师相机课件演示学生品读的优美句子)。

生:我觉得这一句最美“荷叶挨挨挤挤的,象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挨挨挤挤”表现了荷叶很多,“碧绿”不是一般的绿,是比绿色还要绿,说明荷叶颜色很美,“大圆盘”是写荷叶形状象个圆盘,而且很大,也很美。

师:你真会读书,体会得很好,也很会说话!还有哪位同学也喜欢这一句的,也来读一读!

生:我也觉得这一句写得最美!(生读)。

生:老师,我觉得这一句最美“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我很喜欢小莲蓬,所以我觉得很美!

生:我也喜欢这一句!(读)我喜欢吃莲蓬,所以我喜欢!生:我觉得这一句最美!“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似乎马上要破裂似的。”我很喜欢那种饱胀得要破裂的感觉!

师:你的感觉就是最美的!生:我也喜欢这一句!(读)这一句是写荷花含苞欲放,所以我喜欢!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谈到的其实是荷花的不同姿态,课文中一共描写了哪些姿态?找到读一读!(生自由读书)。

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说句子。

师:除了课文中写到的这几种荷花的姿态,你还能想象出荷花的其他不同姿态吗?

生:我觉得这一句最美!(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冒”字用得特别好,它把白荷花写活了。

师:我也觉得这个冒字用得特别美,同学们想想,怎样的长才能叫“冒”呢?

生:使劲地长!

师:那你能读出使劲的感觉吗?生:能!(读)。

师:你还觉得怎样的长叫“冒”?生:快速地长!

师:那你能读出快速的感觉吗?(生读)。

生:我可以用“探”!师: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探出来!

2017.3.1最新版。

生:我用“伸”!白荷花在大圆盘之间伸出来!生:老师,我用的是“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钻出来!师:好一个“探出来”、“伸出来”、“钻出来”!同学们,我要为你们喝彩,我想如果今天叶圣陶爷爷也在现场的话,他也一定会你们而骄傲的!

生:荷花想到外面来透透气!生:她想向人们展示她的美丽!生:她想让人们都来观赏她!

生:叶圣陶!师:再想想?生:(恍然大悟)大自然!

师:真聪明!正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这么美丽的画卷,是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那充满向上精神的力量!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的你不去热爱她!不去赞颂她!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的同学一起来,与大自然对话,夸夸我们这位了不起的画家!”

(师生跟随课件有感情朗读第二、三段)。

三、醉荷——转换角色,个性体悟。

师:同学们,这么美丽的荷花,真令人陶醉啊。现在,你们就是这满池荷花中的一朵了,哪一朵最美你就是哪一朵。你们穿着雪白的衣裳,在微风中摇摆。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课文。(播放背景音乐,学生用心倾听)。

师:我感觉大家都陶醉了,你们看到了吗?听到了吗?生:(齐答)看到了,听到了!师: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告诉我!

生:我听到有人在荷花池边弹古筝!

生:我听到蜻蜓在对我说,早上空气真好,飞来飞去真快乐!

生:我听到小鱼在对我说,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美梦,你想知道我做的什么梦吗?

生:我好象还听到青蛙在叫!

(生练习背诵)。

师:谁先背?(生争着都站起来)。

师:你们都想背呀?那就满足你们,一起背吧!生一起背诵第四自然段!

2017.3.1最新版。

师: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你们就背得这么好!表扬表扬自己!

四、赞荷——积累延伸,美感再造。

师:让我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动人的荷花吧!边看边想,大自然不用笔、不用纸,就给我们描绘出这么美丽的画卷,你打算用怎样的语句来赞美荷花或歌颂大自然!

(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尽情的赞美荷花。)师:同学们,荷花是美丽的,大自然是神奇的,让我们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善待大自然吧,这样大自然才会善待我们人类!也让我们热爱生活吧,热爱生活的人,她的人生将是美丽而精彩的!

同学们,课后请你们:1.画一幅荷花图。

2.写一首赞美荷花的小诗。3.办一期有关荷花的手抄报。4.深情地颂读课文。

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新理念为指导,设计教学时我以“情”为导线,直奔重点,通过赏荷—品荷—醉荷—赞荷,一步步点燃、传递、深化,让学生的情感随文波动起伏,与文共鸣,与景相融,物我两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效果。

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注重借助多媒体进行合理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并充分利用教材留有余地的空白处,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展开想象,欣赏荷花的美丽,让他们自主学习,大胆质疑,并将课文充分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欣赏荷花的课件,使学生入情入境,培养审美情趣,感受大自然的美。通过学生的自主读书,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017.3.1。

三年级语文教案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想象课文所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景象,体会大自然景物的美。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摘抄形象生动的语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所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景象。

体会雨水“流进人们的心窝里”这句话的意思。

一课时

一、审题入手,激发兴趣

(一)板书课题,齐读题目。

(二)据题质疑,激发兴趣。

学生可能提出:

1、此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时的一场雨?

2、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的?主要说的是什么?

3、下雨时自然景物有哪些变化?

(三)教师导入:

同学们都见过下雨,但雨在不同的季节是不一样的,雨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本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一起学文来解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学生自己小声阅读全文,边读边想象下雨时的样子,雨后的景象有什么变化。在小组中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这场雨是夏季的暴雨。如果学生答不出,引导学生读读第1自然段中的第二句,雨前的特点是:天暗、风狂、闷热。要是在春季和秋季绝不会如此。)

2、学生提出问题。

“我仿佛看到雨水流进地里,流进果园里,流进人们的心窝里”

(1)提问:这句话是什么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这句是作者的想象和推断,因为人们一直盼下雨,久旱逢雨,人们打心里高兴,这场雨给农作物带来了好处,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作者由大田里的玉米联想到整个庄稼地,果园和人们快乐的心窝。说明作者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2)用赞叹、舒畅轻缓的语气练习读第3自然段。

3、齐读最后一段。思考:雨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抓了哪些景物?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视觉和嗅觉并用,从天上的太阳,观察到地上的树木,突出太阳的亮”,树叶的“绿”和泥土的“清香”,更加烘托出了这场雨的及时和适度,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总结全文,朗读体会

(一)总结:

(这篇课文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按照雨前、雨中和雨后的顺序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表现出了夏季降雨那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本文继续练习了抓住句与句之间联系的方法进行学文。)

(二)找出全文中你最喜爱的语句读读

(三)朗读全文,体会情感。

三年级语文教案

《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全文共1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每天都到公园散步,他非常喜欢公园里那:只灰雀。第2―10自然段讲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以为它冻死了,感到很惋惜。小男孩不敢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只是坚定地说,灰雀会飞回来的。第11~13自然段讲第二天,列宁果然又看见了那只灰雀,但他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心理认识过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体会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及小男孩的认识过程。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质疑。

1.出示课题。

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几只灰雀?灰雀什么样?围绕“灰雀”为什么用“灰雀”作课题?)

二、初读课文。发生了什么事?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支理解词义。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特别注意以下读音。

白桦 胸脯 面包渣 惹人喜爱

(2)字形难点。

散:左下“月”的第一笔是“/”。右边的反文要写小一些

惹:上中下结构。中间是“右”不是“古”。

或:左下方口的下面是“一”。右边一撇不要丢掉。

(3)理解词语。

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

可惜:值得惋惜。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

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多媒体演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2.教师说: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人喜爱。你看它们可爱吗?

3.自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灰雀的语句并填空。的灰雀来理解。)

4.朗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多媒体演示“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二、学习课文第二至十自然段。

1.胸脯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小男孩的语言。

(1)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2)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的。

2.指导学生读小男孩的话,再说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认识过程:吞吞吐吐一想说不敢说一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

3.课中质疑,让学生体会列宁育人过程。

(2)文中列宁是怎么说的?画出列宁的话。分组讨论,通过读列宁的话,读懂了什么?

a.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丁。天气严寒,它怕冷。”

(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b.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

(3)创设情境,进行对话。老师为列宁,学生为小男孩进行对话。老师用责问的语气与学生对话。

(4)指导学生再读书上列宁的话,体会列宁育人的过程。

三、学习课文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1)小男孩为什么低着头?

(2)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然后微笑?

(3)列宁为什么不问爱说话的男孩,而问不说话的灰雀?

(4)列宁为什么不问那个男孩,就知道他是诚实的?

(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2.分组读书、讨论思考题。

3.小组代表发言。

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1.文章写了第1天、第2天、那么第3天、第4天……以后围绕列列宁、小男孩、灰雀,还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呢?请学生小组讨论。

2.请学生评价文中人物。

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内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 )外 ( )步 胸( ) ( )孩

一( ) ( )者 ( )是面包(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 )\

( ) 地说 ( ) 地歌唱

( )/( )/

三、填空,再想想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灰雀在枝头( )唱歌,( )惹人喜爱。

2.列宁( )说:“多好的灰雀呀,( )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四、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符号。

1.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2.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五、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 )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 )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1.给文中带点词换上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2.写出文中的数量词:

3.从哪些地方看出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灰雀?

4.你喜欢哪些动物呢?为什么?

三年级语文教案

1.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向课余生活安排得好的同学学习,安排好自己今后的课余生活,且认真执行计划。

2.习作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写好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分享。

3.发现一些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准确区别。

4.读“认”,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

5.熟读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6.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课余生活。

学习多音字,读读认认和背诵古诗。

口语交际和习作。

课件

4课时

完成口语交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 我们的课余生活

1.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族小学孩子的课间活动,与苏联小朋友一起发现了蒲公英的秘密,目睹了槐乡孩子爬上高高的槐树割槐花挣学费的情形;我们安排了自己的课余活动,认真执行计划,这一阶段的课余生活充实而又有乐趣,许多同学都想把这乐趣与大家分享。

a.可以讲讲课间课后同学间开展的游戏、娱乐活动;

b.可以讲讲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小制作、小发明、调查考察活动;

d.可以讲讲自己在兴趣爱好、个人特长项目上花了多少功夫,有多少长进;

e.可以讲讲自己随同学伙伴或家人外出游览、休闲获得的新发现、增长的新见识;

3.全班交流。

每组推选一位优秀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共同评议。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看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不是看谁的计划安排得满,谁的记录本上记录得多,而是要看谁的计划安排得切实可行,课余生活计划中的各项安排得到真正落实。

b.评选出活动新颖、有趣,开展得认真深入,收获丰富、感受深刻、对大家启发大的同学,教师颁发“课余生活之星”奖章。

c.谈谈了解了他人的课余生活之后自己的打算。

三年级语文教案

《一定要争气》是六年制第五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叙述了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青少年时期立志为自己、为祖国争气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两件事,表现了自尊、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启发人们只有不畏困难,立下志向,并做出艰苦的奋斗才能取得成功。

文章两部分内容在结构形式上基本相同,是培养三年级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好材料。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读书研讨重点段落,掌握方法引导领悟。

一、课前读话:

1 老师让大家课外搜集童第周的材料,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童第周?

指名简介童第周,教师表扬其学习的积极性。

2 老师也从网上搜集了童第周的材料,请看(出示课件介绍童第周生平并附照片)谈一谈你看后的感想。

二、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检查预习

1 同学们,我们学过了25课《做风车的故事》,知道英国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做风车的故事,由于他讲不出风车会转的道理,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这件事使牛顿受到教育,从此发愤学习,养成了刻苦钻研的好习惯,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今天我们来学习童第周这位中国的大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经过努力学习,会有收获。

2 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注重“要”下边“女”字的笔顺,“争”字的中间长横要长。

请大家齐读课题

3 [出示有关生词课件]课前大家已预习了课文,这些词你会读吗?请自由读一读,你认为难读的词就多读几遍。

教师分别检查2名同学读生词的情况。

同学们读得正确、流利、声音响亮。

4 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童第周为谁争气?

三、读书研讨重点段落,掌握方法引导领悟。

1 童第周为什么为自己、为中国人争气?是怎样争气的?

请自由读课文、思考这些问题,画出有关语句。

[教师巡视指导读书方法]

2 请各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3 童第周为什么为自己争气?谁来说一下?

同意他意见的请举手。

4 你回答问题很全面,我也同意你的看法,请大家再读这一部分,读后学习小组内同学互相谈谈自己的感想。(课件投示出第二自然段)

谁来谈谈读完这段后自己的感想?

5 谁能把这种同情、佩服的感情读出来呢?

师读后生评

师问: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吗?

师:老师边读边想,尤其是从第一个“才”中老师想到他年龄的大,思想压力大;第二个“才”使老师体会到文化基础差、学习压力大;第三个“才”使老师想到他的上学难,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从“再三”体会到他不怕种种压力,下定决心上学,这样边读边想、脑中像放电影一样,为童第周想,把自己的情况和童第周比,这样边读边想,不知不觉就把同情佩服的感情读出来。请你也这样练一下,注重这些重点词语,肯定读得比老师还好!(教师用课件提示,在第二自然段中用红线标画出“才”与“再三”)

7 学生练习后教师指名读,学生读得很有感情。

8 可怜的童第周、坚强的童第周是怎样为自己争气的呢?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作答

9 你回答得很全面,同意他意见的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请大家再读这部分,像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画出使你感受深的词句。读后小组内互相谈谈自己的感想,(课件投示第三自然段)(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10 同学们读得好,想得好,谈得更好,谁能把这种佩服、感动的心情读出来呢?请同学们边想边读,看谁读得好!

11 谁来读读童第周发愤学习令人感动的情景?请你读。

12 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有什么好方法?能告诉大家吗?

同学们学习了边读边想边画的读书方法,知道了在读书中想什么,想书中描写的情景,想当时人的心情。画什么,画自己感受深的语句,读出了童第周发愤学习为自己争气的感人情景。读出了童第周的自信、自立、自豪,就应该这样读书!

四、学法迁移

1 童第周为中国人争气这部分和我们刚才学的这部分差不多,请同学们按刚才的方法学习这一部分,(课件出示学习方法:

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画出你感受最深的语句,谈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说说自己画的、谈谈自己感受,互相读读课文,看谁想得好、画得好、谈得好、读得好。)

2 请学生用以上的提示方法自学童第周为中国人争气这部分课文,教师巡视参与小组学习

3 同学们自学得认真,讨论得热烈,下边咱们来个朗读比赛,要求不光能读好,还能说出为什么这样读的才是冠军。由于时间有限,咱分一下工,愿意读第4自然段的举手,好,第1小组;第5自然段给第2小组;第6自然段归第3小组,剩下的小组水平高当裁判小组,选出裁判长,比赛完后评出冠亚季军、下边请各小组推选出能代表你们组里最高水平的队员进行辅导,把你们自己读书的绝招告诉他,一会儿参赛。

[引导各小组积极推荐代表,认真辅导、教师巡视指导]

4 比赛马上开始了,请各小组安排好代表,站立参赛。请第一小组开始读,各小组代表按顺序接着读。

5 请第4小组评委组作评判,请裁判长先说,先说小组优点,再说不足的地方。

6 那大家认为谁是冠军呢?你们小组可再商量一下。

7 那我们只好服从裁判了,请冠军谈谈他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五、归纳总结

老师学习了童第周的故事后想到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要长志气,还要自信、更要努力去做,才会成功。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童第周一样的人(出示名人像下附人名课件:有爱迪生、爱因斯坦、华罗庚、鲁迅、邓亚萍、比尔.盖茨)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发明家爱迪生、数学家华罗庚、文学巨匠鲁迅,世界乒乓冠军邓亚萍、世界电脑王国的主宰比尔.盖茨等等,综观古今中外的这些成功人士,在他们的童年时代智商并非有过人之处,甚至被众人认为是低能儿,可是他们立大志,有自信、努力拼搏,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他们不仅为自己争了气,也为祖国争了气!

请同学们下课后收集这些着名人物的有关材料,做一期手抄小报。

[下课!]

第二课时

回顾课文,加深理解,综合训练

一、复习

1 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童第周能取得成功,靠的是什么?

2 教师总结:是的,他靠的是刻苦努力和为祖国争气的决心和信心。

二新授

(一)深入体会课文

1 请自由读课文,一会儿请一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童第周争气的两个故事。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2 学生讲述后让学生评论.

3 师评:讲得正确流利,再把童第周的事讲细点就更好了。尤其是童第周说的话,要把自己当成童第周,体会他的感情,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老师先说一遍,要说出自豪、自立、自信的语气,(听老师说)请大家象老师这样练习说几遍。

指名说。

4 教师评:多自信、多自豪呀!同学们今后也要像童第周一样遇到困难不退让,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为自己争气,为国争气。

(二)综合训练

1 请大家写写本课生字,你觉得哪个比较难写,就多写几遍,5分钟后听写。

2 请小组内互相批改听写情况,一个生字7分。

学生批改教师巡视。

3 100分的请起立,你们记的准,写得好!

谁说说你觉得哪些字容易写错?

4 写生字,做作业也需耐心和细心!这也是一个科学家必须具备的好品质,你课下收集了哪些科学家发愤学习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上台讲故事(略)

三、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同学们,通过学习《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和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我们要想到自己身边的事,我们班有没有文化基础差,学习很吃力的同学呢?有,可老师没让你退学,校长也没让你退学,你一定要像童第周一样有志气、有信心,努力学习,任何困难都能克服,再难做的事都会做成。请同学们课下把自己的感想写在日记上。

利用精读课文培养小学三年级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是我们进行的一个研究课题。经过理论研究与实践,从三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实际着眼,教学中我们力图做到:

第一、以班级授课为基础,构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充分自主探究阅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全班探讨相融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第二、培养学生自主精读一篇课文的基本策略。

课前预习,初步感知――学生按教师提示先行阅读课文或查阅相关资料,自主探究,与文本作者对话,与文本中的人、事、物对话,初步把握文本意义。

课堂研读,引导领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或精华部分,采取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参考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师生间围绕文本再次对话、交流。

课后延伸,迁移发展――学生积累文本精彩词句段,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等。

第三、培养学生精读重点段落的基本策略

读前有目标――出示教科书或师生提出的研读目标。

读时有方法――学生按教师提示的方法、步骤学习,自主解决问题。之后,学习小组交流,推举代表整理研讨结论,准备发言。

汇报多形式――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如读一读、说一说、画一画、演一演......还要重视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美读课文。

:三年级语文教案寓言两则_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俱、拄”等生字,正确读写“检阅、俱乐部”等词语。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队员们关注弱势群体的美好心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体会关键语句“这个孩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生回答。

(预设:走的整齐、昂首挺胸、第一排有一个拄拐的少年……)。

师:在这一群孩子中发生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一起学习《检阅》。

二、预习检查:

1、幻灯片展示生字词,多种形式朗读。

2、书写指导:

观察“羡慕“两字。生指出结构、书写注意的地方,生观察——师范写、生书空——生练写——同桌点评——修改写。

师:解决了拦路虎,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三、课文学习:

师:他们是怎么讨论的呢?找出这部分内容并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提示:注意语气、表情、神态。

小组展示——点评——加油。

师问:他们有这样大胆的觉得,检阅时他们的表现怎么样呢?读课文10—16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同学展示读。评:“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这个小伙子”指的是谁?棒在哪里?“这些小伙子”又指的是谁?棒在哪里?

生交流,师总结:

“这个”指的是博莱克,他自尊自强、身残志坚。

“这些”指的是全体儿童队员,他们互相理解、互相团结友爱。

四、总结:

生谈自己的看法及感受。

师:是的,除了检阅了孩子们整齐的队伍,还检阅了孩子们美好的心灵。

五、拓展:

现在如果博莱克就在你面前,你有没有什么话想对他说?生自由回答。

师:是的,队员们的包容和团结值得我们敬佩,博莱克的不服输,身残志坚更值得我们学习,课下请同学们把这一节课的收获写在日记本上,也可以以自己的名义给博莱克写一封信。

三年级语文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1课时

投影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

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作业设计:

1.背诵这则寓言。

2.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三年级语文教案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第五册第六单元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作者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句,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丰富的特产,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全文围绕“富饶”展开,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而具体。

1、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并运用知识树的形式教学。这种板书在本课中给学生知识脉络的整体形象,回顾了全文的写作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足之处,没有将写作的方法及特点,在知识树中呈现,使得构建不充分不完整。 2、本课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三个自学指导,让学生分层次来学习和体会文章。自学指导一,整体扫描,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自学指导二,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自学指导三,细读品位。学习前提出了明确学习要求,然后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非常高。在讲到西沙群岛物产的时候,我反复让学生朗读,学生在练读中积累、运用语言。

1、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会写“蓝、赖”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摘抄课文中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读熟,初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产生对西沙群岛的喜爱之情。

理解“五光十色”、“各式各样”在句中的意思,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

1、播放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说说歌中唱的是什么地方?

配录像,教师解说“看,多么迷人的画面,美丽的小岛,迷人的风光,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这到底是什么地方?”教师试图通过一幅幅海岛风光图,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仿佛来到了海边,这时在学生头脑中可能会产生种种遐想,正当学生想通过画面的信息找到答案时,屏幕中出现了最后一幅带有文字资料的画面,学生可以从中找到答案。尤其是黄色字体的文字资料,实际就是课文中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这时,有的同学可能就会脱口说出“这里是西沙群岛”,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追问“你怎么知道的?读一读。?”那么,第一自然段的分析在导入中就自然地展开了。)

2、学生借助地图找到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不懂的词。

2、小组合作学习,提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画出不懂的词,小组内解决。(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课外资料等方法理解词的意思。)

(这里给足时间,让每个学生在组内都有发言的机会,争取让学生在组内把自己的字词问题解决。)

3、教师检查,小组汇报。

(1)以字带词,理解字义。

检查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如“富饶”一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教师先出示“饶”,让学生读读,再出示“富饶”,问:“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学生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绽开”、“蠕动”、“懒洋洋”等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演;“珊瑚”、“海参”、等词可以通过展示资料图片,观察图片后理解等多种形式掌握。

(2)以词带句,加强朗读。

五光十色

2、再读,思考: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会是五光十色的?

(通过“五光十色”一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二自然段两句话内容。)

各式各样

1、问:想想什么意思?(不要求学生急于说出答案,给半分钟时间思考,用读的方式表达。)

2、问:怎么读?

3、学生读词后,出示句子“海底的岩石上有各式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再读。

1、同桌互读,做到正确、流利,后在小组内检查。

2、思考:你对西沙群岛的印象是什么?(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句概括,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选择最快的方法记忆生字,查找有关的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年级《寓言》教案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1课时。

投影。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梅()。

叼叨。

屈窟。

隆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想法已经丢。

后悔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结果。

又少。

再没丢。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

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寓言。

窟窿、劝告、软硬、狼群、法则、后悔、盘缠、叼走、街坊。

一、听写生字词语。

二、朗读课文。

并说一说每一则的寓意。

三、拓展活动。

四、完成同步练习。

文档为doc格式。

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音字组词。

(2会用指定的关联词语造句。

(3)阅读短文

(4)收集资料了解谚语。

(5)懂得按照方法到图书馆里查找资料,并进行分类。

重难点:

1会用指定的关联词语造句。

2懂得按照方法到图书馆里查找资料,并进行分类。

课时划分:三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语文天地的“月积月累”部分。

教具准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1出示几组同音字,让学生认读。

2学生用这些字组词练习。

3集体评讲。

1出示几组词语,学生自由读一读。

2大家读一读。

3学生抄写词语。

4摘抄课文中的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1学生读句子

2找出加点的词语

3引导学生再读句子,体会他们之间的关系。(递进、条件)

4学生练习造句。

1写词语。2用“只有……才”,不但……而且”

教学目标:阅读短文,体会魏格纳善于观察、发现坚持不懈进行科学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

1出示地图,让学生观察。

2你们发现了什么?

1通过读文,不懂的字查字典解决。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指名说说魏格纳从地图上发现了什么?

1老师提要求:

(1)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说”的?

(2)文中列举了哪些材料证明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是正确的。

2集体交流老师点拨。

1从人类提供出并证实“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2学生自由反馈老师引导。(善于观察,大胆设想,努力探索、实践)

:是啊,大自然有许多的奥秘等待着大家去探索证明,希望你们能够养成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勤于探索实践的科学的态度。

:熟读课文。

1、收集资料,了解并收集气象的谚语,并试着自己写。

2、懂得澳门、按照方法到图书室里查找资料,并能够对自己阅读的课外书籍进行分类写目录。

1、学生自由读文中的谚语。

2、引导学生说说这些谚语都与什么有关系?它们能够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结、简单介绍谚语。

4、学生再读文中的谚语。

5、指名反馈收集的谚语。(板书)

6、学生读一读这些谚语

1、引导学生观察今天的天气,说说可以用刚才学过的哪一条谚语来形容今天的天气。

2、引导学生积累谚语,懂得用谚语形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天气变化。

3、自己试写谚语。

4、集体评议

1、启发谈话

2、指名读课文中小姑娘说的话。

3、指名反馈、查目录。

4、教给学生方法。

1、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课外都读了什么书籍。

2、小结

3、反馈自检情况。

作业:阅读中国的四大名著

三年级语文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评、自悟赶海的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中词语的借代意义。

重点:在体会赶海的趣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

磁带、图、各种卡片

一、创境导入

1、上节课,同学们都说自己曾去过海边赶海,玩得可开心了,有个小男孩呀,听了大家的介绍,也吵着闹着要去海边,今天小男孩就要去赶海了,你们想不想跟这个小男孩一起去赶海呀?(想)

相信这次赶海一定很有趣。(板书赶海)

2、(闭上眼睛)听,什么声音?(放录音:海浪声)

展开想象的翅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先别急着回答,静静想象,(继续播放海浪声,持续一分钟左右)想象后交流。(学生好似真的到了大海边)

3、师述,(边说边贴图)是啊!看一望天际、蔚蓝色的大海在欢迎大家呢!海鸥在飞翔,海浪在歌唱,远处,片片白帆迎风招展,真美啊!

1、自读二、三小节,看看小男孩在海边做了哪几件趣事,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边划一划,把这几件趣事划出来。

2、交流。(贴男孩在捉螃蟹、追浪花、捏大虾的图和板书追浪花、捏大虾、捉螃蟹)

3、出示描写这三件趣事的语句,选一件你认为最有趣的事再读一读,想一想有趣在哪里,怎样读好它。

4、再自读后交流,学生先讲到哪件趣事就先体会其趣。

a、追浪花: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

趣在哪里?

(1)趣在浪花像人一样,不肯离去。

(2)趣在小男孩明知追不上,还要去追。

怎样读出这趣,进行朗读擂台赛,其他同学评,有没有赛过,为什么?

b、抓螃蟹: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螃蟹被我抓住了!

你认为抓螃蟹有趣,读一读这句话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例:摸呀摸呀读得慢,是因为能表现出小男孩

(1)摸时很害怕,怕被夹住。

(2)螃蟹不太容易摸到,摸得慢。

例:嘿,一只小螃蟹被我抓住了读得响亮、高兴,是因为能表现出小男孩的高兴、喜悦。

其他同学评有没有读到位。

c、捏大虾:咦,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看图比较理解武将和俘虏,说说为什么这么称呼大虾。

小男孩捏大虾心理变化可大啦!想想他心理怎么想,表情动作会怎样?

争当小演员进行表演,大家评评小演员有没有演出小男孩的不同心理。评一评谁是最佳小演员。

不仅有演好,也要读好,再把这段话读一读。

5、看到小男孩玩得这么开心,你也想玩一玩吗?选一件你认为最有趣的事玩,可做动作表示,也可用朗读表现,比一比谁玩得最开心。

全班大声练读。

进行比读,先个别比,再集体比,比时也可做做动作。

1、同学们,可别先光顾着自己玩,看看沙滩还有其他人在赶海吗?(贴人们捉螃蟹,捞海龟,捡贝壳,小男孩被螃蟹咬图)

2、交流

a、人们有的……有的……有的……人们玩得开心吗,指导朗读。

b、呀,这小男孩为什么皱着眉头?(原来被大螃蟹夹住了)。

怎么会被夹住的,学生自由读,体会“东逃西窜”,“不甘束手就擒”等词。

i、同学们,你们还想继续玩下去吗?(想)

你们还想玩什么?

学生自由说,(捉鱼、冲浪、潜水等)

1、好了,太阳偏西了,我们该回家了。哇!小男孩的小背篓可真沉啊!(出示小背篓)老师快拎不动了。

2、看看,里面有什么?老师把里面的“战利品”一样样拿出来,请学生认识,并理解“满载而归”。

3、人们开心吗?谁读得好,就把“战利品”送给谁。

1、一路上,海风吹拂着我们,舒服极了,我们不由会响起一首歌《大海啊,故乡》(放音乐)。学生随着音乐不由得唱起这首歌。

2、这次赶海一定会给小男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听到这首歌,他就会想起这件趣事,,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次有趣的赶海。

3、在音乐声中齐读课文。

三年级语文教案

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字。

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人们的善良及同情心。

1.能根据课文内容演一演。

2.能从指定的词语中选择几个写一写。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人们的善良及同情心。

体会到人们的善良及同情心。

2课时

教学内容:生字学习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字。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教学用具: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放拍卖的录象

这是什么场面?

今天我们和一个小男孩一起去参加一场自行车的拍卖会。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请你自己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先看看书后生字表或者借助字典。

2.在课文中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朋友,让我们把它们请出来。

快看看你们认识他们吗?在这些词中有你不明白的吗?

出示:吞吞吐吐恍然大悟一无所获逐渐即将结束不约而同

吞吞吐吐什么样?学学。

恍然大悟什么意思,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3.请你自己记忆这12个字。我们看谁想的办法最巧,记得又快又好!

获,草的下面有两之狗。

逐:里边是豚,表示猪。这里是追猪,也指追动物。出示古文字。

即:出示古文字比较。

想提醒同学注意哪?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问,纠正字音。

2.同桌互读。

3.默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事么不懂的问题?

4.全班交流。

四、小结。

继续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五、作业。

写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

5美元的故事

吞吞吐吐恍然大悟一无所获逐渐即将结束不约而同

教学内容:课文学习。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人们的善良及同情心。

2.正确有语气的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演一演。

3.能从指定的词语中选择几个写一写。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人们的善良及同情心。

教学难点:体会到人们的善良及同情心。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教学用具:投影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导入。

师:什么样的人才能参加拍卖会呢?

小男孩为什么要参加这个拍卖会?

二、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思考:他想用多少钱拍到一辆自行车?可能吗?

对于这个不可能的事,那小男孩为什么能用5美元就买下了一辆漂亮的自行车呢?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画出相关的语句。

全班交流,引导理解:

当小男孩竞拍时全场的人不约而同地看着小男孩,会场鸦雀无声。

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

鸦雀无声又是什么意思?

想像一下当时什么场面,人们心中都在想什么呢?

如果你是小男孩,你现在是怎样想的?

所以,当拍卖员宣布小男孩得到车时,人们立即欢呼起来。

从这你能看出什么?

当小男孩得到漂亮的自行车,露出灿烂的笑容的时候,他会怎么想?

三、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

1.同学们对课文理解的很好,还有什么问题吗?

2.下面,我们来表演这篇课文。

要求:

在本小组里,一位同学做小男孩,一位同学做拍卖员。其他同学做好心的人们。

在表演的时候,要争做一名合格的演员,注意台词。以及表情,动作。特别是小男孩的扮演者。

提示

1.小男孩眼睁睁地看着自行车被别人买走。什么样?

2.注意,拍卖员和小男孩的对话。疑惑不解、吞吞吐吐、恍然大悟

3.注意,后面所有参加拍卖人的动作和表情的变化。(教师讲评,鼓励学生。评选优秀小组。)

四、读一读,再选择几个写一写。

而且逐渐结束立即吞吞吐吐恍然大悟一无所获不约而同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体会到了什么?

5美元的故事

善良具有同情心

三年级语文教案

课文就是例子,抓住课文读写训练点,围绕一个意思把句子说具体是三年级学生应掌握的写作要求。课堂上抓住这些读写训练点,就能为孩子们提供仿写打下基础。

再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第二自然段:“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所以从海面上看,色彩就不同了。”这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描写景物颜色的段落。为让学生能较好的仿写,我做了以下引导学习:

指名读第2自然段。

师:谁来用文中的话说说海水的特点?

生: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师:“五光十色”说明了什么?

生:颜色多。

师:都有哪些颜色?

生: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

师:这么多颜色,还可以用哪一个词来说?

生:五颜六色。

师:为什么这儿用“五光十色”而不用“五颜六色”?

生:因为“五光十色”说明水颜色多,还写出了海水有光泽。而“五颜六色”只是说明了海水的颜色多。

师:说的真棒,你抓住了“五光十色”比“五颜六色”多出的一个“光”字。每当早晨,太阳出来时,灿烂的阳光往海面上一照,海面就出现了各种色彩,真是五光十色。

(教师借助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意。让学生从中体会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蓝绿青黄,色彩繁多,深浅不一,十分艳丽,因此用“五光十色”来形容是十分恰当的。)

生:瑰丽无比。

师:本段共有几句话?是围绕着哪一句话的意思写的?是怎样连接的?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弄清这三句话之间的关系。)

至此,通过学生反复地读和悟,懂得了怎样把看到的景物颜色写具体。于是,我提议让大家将学到的描写景物颜色的方法运用于实践,写写戚城公园的郁金香,于是,就有同学写出了这样的一段话:

“戚城公园的郁金香真是五颜六色,瑰丽无比:有金黄的、粉红的,天蓝的,火红的,紫红的,雪白的,墨黑的,还有红白相间的。一丛丛,一片片,相互映衬着。从远处看,就像灿烂的五彩云霞。”

学生能仿照着把自己看到的景物的颜色写具体了,还应能把景物的形状同样写具体。于是我引导说:

“同学们,你们仿照着会写郁金香的颜色了,那如果让你用这种写法把郁金香的颜色和形状都写具体,相信你也一定会。注意观察的顺序由远到近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经过一番引导,学生写出了这样一段话:“戚城公园的郁金香真是五颜六色,瑰丽无比:红的似火,黄的如金,白的若云,粉的像霞,还有天蓝的,紫红的,墨黑的,红白相间的。一丛丛,一片片,相互映衬着。从远处看,就像灿烂的五彩云霞。走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有的已经怒放,有的含苞欲放,有的还是花骨朵儿。怒放的花朵由四片花瓣围在一起,像四个小朋友手拉手在做游戏,又像一个盛满美酒的高脚杯,那浓郁的香味把游人都醉倒了。”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迁移这种写作方法,我出了这样两个句子“天空的云真是千姿百态”和“元宵节的夜空,烟花真是多姿多彩,璀璨无比。”就有孩子写出了这样一段话:

“元宵节的夜空,烟花真是多姿多彩,璀璨无比。红的、黄的、绿的、紫的……有的像春天的‘蝌蚪’欢快地游,有的像哪咤的‘风火轮’飞快地转,‘天女散花’、‘宫灯高照’、‘千条瀑布’等等真是数不胜数,蔚为壮观。只听“啪----”一声脆响,天空出现朵朵硕大的‘菊花’,那丝丝菊瓣伸展着,越开越大,变成了一盏盏巨大的水晶吊灯笼罩在我们头顶,红绿黄紫变幻无穷。‘菊花’刚谢,‘滋滋滋’一阵响声,只见数条‘巨龙’腾空而起,那闪烁的点点金光如龙鳞发出夺目的光芒。它们翻滚着,盘旋着,争相遨游。紧接着,数百米的高空中闪现万点金光,瞬间又化作一片‘流星’,星星点点般飘洒下来,我真担心会被这流星雨淋湿了呢!五彩缤纷的焰火使城市的夜空光彩夺目,天空变成了色彩缤纷的瑰丽世界。”

当然,指导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还有很多。而三年级学生处在写作的起步阶段,从课文入手抓住读写训练点,指导学生写具体是读写结合的最佳方法。只要这样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孩子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三年级语文教案

1、了解课文如何按方位顺序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四周、中央的主要建筑物。

2、学习课文写法,练习按方位顺序说话。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读懂课文第二自然段,能按方位顺序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这些表示方位的词语叫做“方位词”(板书)。

一、谈话揭题。

1、板书:北京看老师写字,一起读一读。

看到这个词,你想说什么?

2、问:小朋友,你们去过北京吗?你从哪里看到过北京?

3、谁说说北京怎么样?(课题后划)。

三年级语文寓言故事

是一则。

人生。

哲理。

只要你好好的体会理解他你就会明白他的含义。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整理的三年级语文寓言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从前,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

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呀!”

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

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

楚国人依旧。

自信。

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

他在岸边船下的水中,白费了好大一阵工夫,结果毫无所获,还招来了众人的讥笑。

乌鸦、老鹰、斑鸠,是三个很要好的朋友。他们住在不同的地方。乌鸦的家在两千尺高的山上,老鹰的家在十丈高的悬崖上。斑鸠则住在一片森林里。它们是在一次旅行中认识的。因为大家都很喜欢游玩,就约好每年结伴出来玩一次。

它们虽然都会飞,但是彼此的个性却相差很多。乌鸦是一个整天聒噪不休,不说话就浑身不对劲的“长舌妇”。老鹰是一个沉默而脾气暴躁的艺术家。斑鸠是一个既顽皮又不听话的离家的小孩儿。

这年秋天,它们约好一起到远方大湖去游玩。由于很久没有见面的缘故,一路上大家都吱吱喳喳地谈自己的生活。你一句我一句的,根本不知道周围发生了什么事。没想到,这个大湖旁的树林里,有个虎视眈眈的猎人,正张着一张好大的猎网。那网大约有四幢房子那么大。网丝坚韧细密,在太阳光照耀下,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呢。猎人蹲在隐秘的树林里,静静地等待着。等了一会儿,听到乌鸦“哑哑”的叫唤。抬头一看,果真是乌鸦、老鹰、斑鸠它们悠哉悠哉地飞过来了。

爱捣乱的斑鸠一看到底下优美的景色,就像疯了一样直冲下去。老鹰却一脸不屑地说:“这么小的一个湖啊?哪里比得上我家旁边的大海?”“是啊,是啊,这里也没什么好看的。是谁说要到这里来玩的?”乌鸦附和着说,“如果有好吃东西也就罢了。”一说到吃,大家的肚子就咕噜咕噜地叫,都迫不及待地跟着斑鸠冲下去了。谁知道猎网就在下面等着它们呢。

“这是怎么回事?”斑鸠困在网里,莫名其妙地大喊。不幸的是,乌鸦、老鹰都还没来得及想清楚,也一同栽进了猎网。

看着越挣扎缠得越紧的双脚,老鹰简直要气炸了。

乌鸦则呱呱呱地破口大骂:“是谁说要到这儿来的?”

“什么时候了,你还在怨天尤人?芽我们赶快一起用力飞出去吧。”斑鸠着急地说。

它们奋力一飞,网子也跟着飞起来了。但是,才一会儿,又落了下来。

原来三只鸟又为往哪里飞而吵架。

“往东飞。”斑鸠说。

“往西飞。”老鹰说。

“往北飞会比较。

安全。

”乌鸦大喊。

大家意见纷纷,吵成一团,再也飞不起来了。

在春秋时代,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没有人不惊叹她倾国倾城的美貌。无论她举手还是投足,样样都惹人喜爱。她走在路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停下来欣赏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她手捂胸口,双眉微皱,惹人怜惜。

当她这样从居住的乡里走过的时候,人们觉得西施即使病了,模样仍然很美。

乡里有一位丑女子,容貌很难看。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很美,就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紧皱眉头,在乡里走来走去。

乡里的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大门紧紧关上不出去;乡里的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子带着孩子绕开她,躲得远远的。

从前,楚国有非常怕鬼的人。他听到枯树叶刷刷落地的声音,或者老鼠和蛇窸窸窣窣爬行的声音,都会以为有鬼。

有个小偷知道了这个人的弱点,就在傍晚爬上他家的墙头,装出鬼的叫声。这个楚国人吓得连斜着眼睛瞄一下都不敢。

小偷就这样一连装了五六次鬼叫,然后钻进他的家里,把他家里的财物全部偷走了。

别人哄骗楚国人说:“你家里的财物确实是被鬼拿走了。”楚国人虽然有点怀疑,但心里还是认为是鬼干的。

过了不久,他家里丢失的那些财物在小偷家里找出来了。但是这个楚国人始终相信是鬼偷了财物后送给小偷的,并不相信是那个小偷干的。

三年级语文教案

1.观察例图,学习例文,揣摩例文是怎样抓住人物特点来写作的。

2.初步领会介绍人物的基本要领,学会抓住人物特点来介绍人物的外貌、性格、爱好等。

3.写作时,学生会用通顺连贯的话,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重点:初步感知习作所包含的内容,产生对习作的兴趣,激起习作的欲望。

难点:要求学生学会抓住人物特点来写好的外貌、性格爱好等。

多媒体课件、学生习作稿纸、小镜子若干。

(课前激趣)用镜子里美美地欣赏了自己,找出自己的一处与众不同的外貌特点。

一、揭示话题,激发兴趣

做竞猜游戏,猜猜老师描述的是谁?(课件逐句出示)

1.出示一段文字描述。

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很想听听你的理由。

(好,难度升级,继续挑战。)

2.猜另一段文字描述。

写是班上的谁呢?(学生可能猜不对)

(继续猜起来,出示武建设的文字描述。)

二、欣赏例画例文,学习写作方法。

1.(出示武建设的文字描述)这段文字写的是谁?

2.边看边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伍建设的外貌的?

3.提示学生写人物外貌时不要面面俱到。

4.出示"第一招"——抓特点 写外貌

5.说说写人物外貌时一般按什么顺序。

6.写人物时,除了抓住外貌方面的特点,还可以写什么?

7.出示第二招。(图片出示,抓性格、爱好……的特点)

8.师引导学生交流:我想请谁来当写作模特,谁愿意?快瞪大双眼仔细瞧瞧,她(他)的哪些部位最具特色?同学之间互相了解兴趣爱好。

三、迁移运用,尝试写片断。

1.学生习作,轻音乐起。

2.讲评作文。

3.试着修改下自己的作文。

四、写作方法总结。

三年级语文教案

你参加过绘画比赛吗?今天我们以评委的身份去参加一场比赛。

(学生读课文)

1、小组内朗读,互相检查读音。

2、出示词语,指名带读。

绘画、金灿灿、宫殿、清澈、强盗、金箍棒、打滚儿

3、把这些词语和句子带到课文中去读,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一)、默读课文。

2、把画出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你怎样与大家交流。

3、读完后分配好角色后练习朗读。教师参与朗读,进行个别指导。

请一组同学到前面来,让我们听听参赛的小选手是怎么介绍自己的作品的?

(二)展开评价,形成科学的评价观。

1、听了他们的介绍,你认为谁的画该得第一名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全班展开讨论)

2、老师听了同学们的建议有些为难,到底采用谁的意见可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咱们来制定一个方案吧!

(或以不同标准评出单方面,或评出并列第一)

全班根据方案进行评选

为你最喜欢的一幅画起个名字吧!(板书作品名称,依评选结果对号入座)

你想画什么?

像参赛的选手一样讲一讲你这幅画的内容。

画一幅画,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家长。听听他们的评价。

板书设计:

谁该得第一

(评价标准):

(作品名称):

三年级语文教案

设计理念: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以读为主,抓住重点字词理解,体会祖冲之对月食的执著探索和研究,使祖冲之勇于探索科学,勇敢坚持真理的形象树立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坦然”,自主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师生演读4~6自然段后进行分角色朗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祖冲之对月食的执著探索和研究,使祖冲之勇于探索科学,勇敢坚持真理的形象树立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

教学重点:理解“坦然”等词语,进行分角色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祖冲之对月食的执著探索和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老师特别想了解同学们,很你们成为朋友。说说你最佩服你们班谁?从那件事看出,说具体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谈话,引导学生明白,一个人为什么能得到别人的佩服?得结合具体的事例来说。)

老师也特别佩服一个人,你们能猜出他是谁吗?这个人生活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是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还能准确预测什么时候发生月食,他是谁?怎么猜猜出来的?(从哪知道的?你真会学习!你对课文内容很熟悉。)

你们说祖冲之值得我们佩服吗?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近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的4——6自然段,你佩服祖冲之吗?佩服他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2、全班交流汇报:

预设回答:

a、 祖冲之很勇敢。(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祖冲之坦然地回答:“如果不发生月食,听凭大人处置!”

a 勾画出这句话。

b 读读,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相机引导理解“听凭”“处置”“坦然”的意思。

c 读出“心情平静,没有一丝顾虑”——坦然。(板书:坦然)

d 在什么情况下坦然回答?徐州刺史刘延孙要过五十岁生日问七月十五晚上的天气如何,祖冲之说将有月食发生,刘延孙很生气,拍着桌子说“如果不发生月食呢?”

师:对呀,早在1500多年前的古代,人们认为发生月食是不吉利的事,预示着将有大灾大难降临,所以当然生气了。在这种情况下坦然面对,就可以看出祖冲之很勇敢。

e为什么不害怕呢?你怎么知道的?(经过大量的研究和验证,他对月食产生的原因越来越清楚了,也能准确推算出月食发生的时间。)

……

师引读:所以他对月食产生的原因越来越清楚了,也能准确推算出月食发生的时间。(课件出示)

h、读出勇敢。

难怪祖冲之这样不害怕,把你的理解读出来。(课件出示:祖冲之坦然地回答:“如果不发生月食,听凭大人处置!”)

学生指读:“如果不发生月食,听凭大人处置!”

(教师评价:我听出来勇敢,无畏)

i、我从你的朗读中还听出了自信,为什么这么自信?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课件。

(据史料记载,从公元436年到公元459年的23年里所发生的四次月食,和祖冲之预测的完全一样。)

师过渡:哦,事实证明了祖冲之推算的准确无误,难怪他这样自信。

j (引读:课件出示)

面对生死状,祖冲之的回答这样坦然,是因为:经过大量的研究和验证,他对月食产生的原因越来越清楚了,也能准确推算出月食发生的时间。

面对生死状,祖冲之的回答坦然中透着自信,是因为:经过大量的研究和验证,他对月食产生的原因越来越清楚了,也能准确推算出月食发生的时间。

面对生死状,祖冲之的回答坦然中透着勇敢,是因为:经过大量的研究和验证,他对月食产生的原因越来越清楚了,也能准确推算出月食发生的时间。

b 我佩服祖冲之预测的准确。

语句是:一会儿,云彩飘散,月亮果然只剩下一点点儿。

从哪句话看出来?从哪个词看出来?(板书:果然)

“果然”可以看出结果和祖冲之预测的一样。

再读这句话。

c、我佩服祖冲之预测的准确。

语句是:祖冲之说:“现在已经开始了!”(说明祖冲之推算非常准确,不仅到年月,已经精确到时刻。)

(简化教法,创设情境演读。因为四、五自然段对话比较多,所以我决定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演读,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枯燥为活泼。

生:那天晚上将会发生月食。

师:大胆,你难道不知那晚我过生日吗?还敢用月食这样不吉利的话来扫我的兴?吗?大人我平时待你不薄,你怎能这么不识好歹,与我做对?祖冲之你必须给我解释清楚。

生:这是自然现象,两个月前我就推算出来了。

师:(拍着桌子)如果不发生月食呢?

生:如果不发生月食,听凭大人处置!

生:现在已经开始了!(如果前边学生说到,次环节就可以省掉。)

(学生各抒己见谈看法)(精确到具体的时刻,看来祖冲之推算的是多么准哪!)

师:可是,你说的这话谁信呀,难怪有的客人笑着说

生:别胡说八道了,月食是神仙的安排,你比神仙还能吗?

师:随便指学生问:你听出了什么?

师:还是让事实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齐读第6自然段。

(这样的演读,既帮助学生很快进入故事情境,又引导学生走进徐州刺史刘延孙的内心世界,为下边学生的分角色朗读做了铺垫。学生们在角色转换中,以祖冲之的身份来说、想、读,体会更深刻,揣摩人物内心更到位,积极性也更高。)

1、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4——6自然段。

2、指名分角色朗读。生评价。

3、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4、现在相信你们祖冲之认识的更深刻了,说说你现在佩服祖冲之什么?

师:点评总结到“勇于探索科学,勇敢坚持真理。”

1、(课件出示:众人全呆了。放飞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交流汇报。(适时用成语“目瞪口呆”“呆若木鸡”概括,用“像木雕泥塑般呆立着”“像被孙悟空施了魔法定在了那里”来总起,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理顺条理。)

3、拿起笔来写写吧。

(说完后再让学生写,降低了难度,写的片段也就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了。)

1、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向家长、朋友介绍清楚月食这种自然现象,可通过画图或用物品演示来完成。

2、课下看看“他们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名人的故事读一读。

三年级语文教案

知识目标:

1、认读“墨、渍、斑、擦、幅、致”6个生字。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能力目标:

初步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表达方法,体会文中的情感。

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那样养成遇事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1、认识生字,朗读课文。

2、学习文章有顺序的表达方法,体会文中的情感。

1、墨水,一幅画有房子的画。

2、生字词卡片。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导入。

(2)学生开始讨论,提出各种办法。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巧妙处理这块墨渍的。(板书:墨渍)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生字词,自由识记,同桌交流。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出示生字词卡,指名认读。

正音:“渍”的声母是平舌音z。

三、自主学习,理解感悟。

1、小组内互相读课文,讨论:

(1)妈妈和作者是怎样对待画纸上的墨渍的?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注意抓住表示人物的动作、语言的词语)

2、小组选代表交流汇报。

3、品读句子,体会情感。

“他笑着说:‘瞧,这条小花狗使画面活泼多了!’”

(1)指名读,师生评议。

(2)师范读,生练读。

(3)小组交流汇报:

4、朗读全文。

四、拓展思维,引发想像。

1、这有墨渍的地方还可以画写什么?(小组交流、讨论)

2、学生自画表演。

3、教师鼓励小结:作者在妈妈的启发下能灵活地处理画上的墨渍,那么同学们也应像作者那样养成遇事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