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宽容序言概括主要内容 宽容序言说课稿(实用8篇)

时间:2023-10-15 16:46:47 作者:雨中梧 条据书信 最新宽容序言概括主要内容 宽容序言说课稿(实用8篇)

即兴可以在各种场合发生,如演讲、表演、音乐创作等。如何在即兴表演中展现自己的才华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优秀的即兴创作,让我们一同探索其中的艺术之旅。

宽容序言概括主要内容篇一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宽容》序言,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打破了传统的'阅读与写作、说话、听话混合编排的模式,改为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改革旧的耗散性讲析模式,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宽容〉序言》是房龙为他的《宽容》一书所作的序言,该序言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散文诗式的寓言。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精髓。该文被安排在第二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对课文的分析评价,可以全面涉及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可以着重就某一个方面做出恰当的评价。该单元前三课要求分别为:对《黄鹂》的哲理作一点评价、分析评价《咬文嚼字》的观点、体会并借鉴《我与地坛》对生命的认识,而第四课则是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的能力。

2、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哲理的分析和借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是继第一单元的“整体把握、筛选信息”和第二单元的“研究探讨、深入领会”之后的对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2、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为: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强化阅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配乐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羽翼,领会宽容的要义,达到内化的目的。运用点评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创新”和“守旧”,“创新”和“传统”的关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词段点评、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宽容序言概括主要内容篇二

1.体会本篇寓言的独特写法,把握作者寓于故事中的道理。

2.训练学生对文中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明确文章的中心。

2.学习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先驱者精神。

教学难点

对文中隐喻色彩浓厚的句子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看房龙的《〈宽容〉序》。

二、作者与作品。

1.房龙

房龙(1882—1944),荷裔美国人,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一生中出版了三十余种作品,单枪匹马地将人类各方面的历史几乎全都复述一遍。他的著作有《宽容》(又译为《人的解放》)《人类的故事》《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漫话圣经》《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作品的题材基本是围绕人类生存发展最本质的问题,贯穿其中的精神是理性、宽容和进步。他的目标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他采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识与真理,使它们成为人类所皆知的常识。

2.关于《宽容》

《宽容》又译为《人的解放》,最初出版于1925年,1940年重版。作者在这本书中,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分子镇压新思想的罪恶行径。课文就是这本书的序言。

三、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情节,概括内容。

文章主要写在一个宁静而无知的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世界,打破了山谷的平静,然而守旧老人却根据律法杀死了他。后来死亡威胁到山谷的生存,人们终于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进入新的世界,又过上幸福的生活,并纪念先驱者。

这是一个先驱者因发现了真理并因敢说出真相而被处死,但最终得到认可的故事。

故事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宽容》一书的精髓。

四、研读课文。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人物?

地点——无知山谷。

人物——守旧老人、漫游者、村民。

2.探讨“守旧老人、漫游者、村民们”分别代表什么样的人物。

(提示:寓言中的人物大都有其象征意义,这些人物有各自的象征意义。)

守旧老人: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杀害漫游者的罪魁祸首,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他们是守旧、顽固的势力象征。

漫游者:与守旧老人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他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他是革新、新生力量的象征。

村民们:在无知山谷里死守着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于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双手沾满了漫游者的鲜血(如同鲁镇中的人们杀害祥林嫂;流言飞语导致阮玲玉自杀一样)。他们是一群沉睡麻木的人,如同铁屋子中沉睡的国民。

3.漫游者为什么是悲剧的结局?

(1)生活在沉寂、保守、愚昧、闭塞中。

(2)面对的是律法的严惩、守旧老人的镇压。

(3)无知山民的愚昧麻木、助纣为虐。

(4)先驱者太少、孤军作战。

(提示:学生的回答有可能不够全面,概括不够到位,可以用一系列小问题进行铺垫和追问。如:有哪些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局?这些因素的特点是什么?分析具体的语言来得出结论。)

4.人类历史上有哪些人物的结局如漫游者一样被石头砸死?

商鞅变法被车裂,王安石变法遭贬谪,谭嗣同变法被杀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布鲁诺捍卫真理被烧死,达尔文提出进化论遭到嘲笑,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论遭到一致反对。

(提示:教师此时可以布鲁诺坚持日心说为例,来设想漫游者被宽容之后的结局,来达到深入思考的目的。布鲁诺的日心说,在当时是革新思想,我们现在知道,日心说也是错的,如果布鲁诺到老还坚持日心说,他就会由革新派变为守旧派,由漫游者变成守旧老人。可见,守旧老人年轻时有可能也走过漫游者的路,漫游者老了也有可能变为守旧老人!)

五、重点语句分析。

(这篇序言跟一般序言不同,它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写法,因此对课文中抽象内容的阐发及含蓄内容的解释很重要。组织学生讨论下列语句的意义。)

“宁静”本是指环境、心情安静,在这里是指无知山谷里村民们的那种封闭、守旧的生活状态。

2.如何理解“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

“知识的小溪”指山谷里人们的文明程度仅像一条小溪。“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无知山谷历史悠久,走向衰落。“小溪”“缓缓地流着”是说无知山谷的发展非常缓慢。

3.为什么说“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这里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守旧老人用律法镇压;二是群众受守旧老人的欺骗,助纣为虐,反对“敢于离开山脚的人”;三是“敢于离开山脚的人”太少,孤军奋战。这样,悲剧就形成了。

人们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因此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由于特大干旱使得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把希望只能寄托在山脚那边,而律法却说“不行”,因此人们彻底失望。为了求得生存,人们终于产生了叛乱的勇气。

我们不应该盲从守旧老人,紧跟他充当打手。对于先驱者的新知,即使一时觉得无法接受,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

这是因为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仅仅是希望,实际上还是要发生的,至多发生得少一些。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要镇压创新者,有些善良的人们为认识所限,有意无意地难免伤害创新者,所以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以表示人们的心愿。

六、归纳文章。

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说明《宽容》一书的精髓,这就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

2.学习本文你会得到什么启示?

(1)历史的进步要靠知识的进步,要靠真理的发展。

(2)真理的发展是曲折的,因此我们应提倡思想自由,实行宽容政策,保证真理的发展有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3)探索者、先驱者的精神是可敬的,因此在学习上要有怀疑精神、创新精神、献身精神。

七、课堂练习。

请每个同学用一句话说说你眼中的“宽容”或者你对“宽容”的理解。

宽容是一种胸怀,一种精神,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只有胸襟开阔的人才能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

宽容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歌,能给所有人带来好心情。

宽容的效应也许不在眼下,却在将来,不论怎样都是美好的。

所有的民族都需要对一切保持宽容的心态。

八、总结。

让我们共同以汪国真的一首诗共勉吧:

宽容与刻薄相比,我选择宽容。因为宽容失去的只是过去,刻薄失去的却是将来。

一个不懂宽容的人,将失去别人的尊重,一个一味宽容的人,将失去自己的尊严。

对待别人的宽容,我们应该知道自惭;我们宽容地对待别人,应该知道自律。

宽容者让别人愉悦,自己也快乐;刻薄者让别人痛苦,自己也难受。

如果别人已不宽容,就不要去使劲儿乞求宽容,乞求得来的宽容,从来不是真正的宽容。

如果你还要想宽容别人,就不要等到别人来乞求,记住一句老话:给永远比要令人愉快。

宽容是一种理解,宽容是一种信任,宽容是一种胸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为了使我们彼此心灵的距离不再遥远,让我们紧紧地握住宽容的双手吧!

九、开拓思维。

郁达夫说过,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分析总结其“魔力”何在。

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引人思考。作者将人类历史上无数的事实典型化了,虚构成一个寓言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比实际的历史事件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强烈,因而更带普遍性。读这个故事能唤起许许多多联想,觉得那些专制主义者的嘴脸跟守旧老人何其相似,那些愚民的嘴脸跟山谷中村民何其相似,而历史的演变跟这个故事又何其相似。故事富有文学性,形象生动地阐述了道理,不仅不枯燥,反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例如:在语言表达上,语言如诗,含义隽永,富有哲理。“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山谷为什么“无知”?因为它封闭、古老,象征着保守不开放;小溪为什么是“知识的”?因为在无知山谷里只有它保持着与外界的联系,它是流动的,象征着创新与开放;而溪谷又为什么是“深邃破败的”?因为它有千年历史,有古老的律法,但随着新生事物的崛起,它被冲刷得一天天走向衰败了。当然,新生事物在兴起之时总是比较弱小的,尤其是面对强大的保守势力,所以小溪只能“缓缓地流着”。

课文中像这样耐人寻味的句子很多很多,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去分析、理解,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十、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的语言,结合你的理解和感悟为漫游者写一则墓志铭。

(提示:设计此题的目的是以漫游者的悲剧故事来唤醒学生的“大爱”——对人类前行中的苦难的悲悯,强化人文精神,加强文化底蕴。)

2.课下阅读《宽容》。

宽容序言概括主要内容篇三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宽容》序言,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打破了传统的阅读与写作、说话、听话混合编排的模式,改为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改革旧的耗散性讲析模式,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宽容〉序言》是房龙为他的《宽容》一书所作的序言,该序言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散文诗式的寓言。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精髓。该文被安排在第二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对课文的分析评价,可以全面涉及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可以着重就某一个方面做出恰当的评价。该单元前三课要求分别为:对《黄鹂》的哲理作一点评价、分析评价《咬文嚼字》的观点、体会并借鉴《我与地坛》对生命的认识,而第四课则是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的能力。

2、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哲理的分析和借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是继第一单元的“整体把握、筛选信息”和第二单元的“研究探讨、深入领会”之后的对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教学重点为:通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强化阅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配乐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羽翼,领会宽容的要义,达到内化的目的。运用点评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创新”和“守旧”,“创新”和“传统”的关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词段点评、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宽容序言概括主要内容篇四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打破了传统的阅读与写作、说话、听话混合编排的模式,改为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改革旧的耗散性讲析模式,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宽容〉序言》是房龙为他的《宽容》一书所作的序言,该序言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散文诗式的寓言。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精髓。该文被安排在第二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对课文的分析评价,可以全面涉及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可以着重就某一个方面做出恰当的评价。该单元前三课要求分别为:对《黄鹂》的哲理作一点评价、分析评价《咬文嚼字》的观点、体会并借鉴《我与地坛》对生命的认识,而第四课则是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的能力。

2、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哲理的分析和借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是继第一单元的“整体把握、筛选信息”和第二单元的“研究探讨、深入领会”之后的对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1、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2、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教学重点为: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强化阅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配乐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羽翼,领会宽容的要义,达到内化的目的。运用点评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创新”和“守旧”,“创新”和“传统”的关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词段点评、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宽容序言概括主要内容篇五

1.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明确全文主旨。

2.引导学生鉴赏本文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把文中蕴涵的哲理运用于学生身边熟悉的真实例子,培养他们大胆质疑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对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解释能力。

2.把握并评价故事中蕴涵的哲理,并把它应用于学习、生活之中。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查找房龙有关资料,扫除障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对“宽容”一词是如何理解的?(学生各抒己见。)那么,大家说我们人与人之间需不需要宽容呢?的确,宽容是一门交际艺术,它润滑了彼此的关系,消除了彼此的隔阂,扫清了彼此的顾忌,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宽容打开两颗相对封闭的心灵,像一种明澈而柔软的调和剂,使之相融相知。可以说,宽容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境界。懂得宽容的人生是美丽的。刚才我们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宽容,那么在整个人类思想发展的过程中需不需要宽容呢?美国作家房龙在他的《〈宽容〉序》一文中对此做了回答。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1882—1944),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1882年生于荷兰鹿特丹,19xx年赴美,在康奈尔大学完成学业。19xx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后,曾在美国几所大学任教,后任记者、编辑和播音员等。19xx年,出版第一部专著《荷兰共和国衰亡史》。1921年,《人类的故事》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记,包括《人的解放》(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漫话圣经》《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房龙的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了当时整整一代年轻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皆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久不衰的魅力。在久违近半个世纪的今天,又被读者重新发现,引起强烈反响。

《宽容》初版于1925年。在这部著作中,房龙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行径。为什么要对异见进行宽容呢?序言作了含蓄的回答。

三、复述故事情节,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宁静的无知山谷,闭塞落后,愚昧守旧。

第二部分(2—3):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旧老人却根据律法杀死了他。

第2小节写一个敢于离开山谷的漫游者回来后即将受到审判。

第3小节写漫游者向大家介绍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带领大家前去。守旧老人以旧的律法煽动人们杀死了漫游者。

第三部分(4—8):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进新的世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开始怀念先驱者。

第4小节写无知山谷发生了特大干旱,饥声遍野。

第5小节写半数以上的人在饥寒中死去,律法还必须遵守。

第6小节写在失望中人们爆发了叛乱,投奔陌生的世界。

第7小节写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绿色牧场,认识到了以前的错误。

第8小节写人们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厦,立碑纪念先驱者。

第四部分(9):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

简而言之:这是一则寓言性质的文章,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无知的山谷里,有一群守旧的人们,他们固守着传统,愚昧、落后、固执,决不允许新生力量出现,面对一位敢于向外边的世界探险,寻求自由和解放的青年,他们不予理睬,反而加以残酷的镇压,最终青年被残酷地杀害,而这些愚昧的人们也最终受到了报应,天灾迫使他们不得不踏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出无知山谷,找到新的家园。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归纳故事蕴涵的哲理。

1.本文的体裁有何特点?

这篇序言同一般的序言不同,它既是《宽容》一书的一把金钥匙,同时其叙述的笔法又像散文诗,又像哲理散文,叙述的故事又像一个寓言故事,因此本文又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

2.说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

故事发生的时间,从序言的最后一小节不难看出:“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这一结尾加强了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值得品味。故事发生在“无知山谷”。

3.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形象意义何在?

“无知山谷”因山高岭连而与世隔绝,封闭、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自然条件十分粗鄙、落后,造成山民的狭隘、保守、愚昧无知,他们仅维系最低的生存需要,不但不觉匮乏,反而“心满意足”。更可怕的是迷信,极端的迷信:一部千古经书、几个守旧老人,可以镇守、钳制一方水土,一方人心。在这里,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无知山谷”象征着一切旧的思想、观念、意识、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律、定律。

4.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其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

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一类是守旧老人;另一类是与守旧老人勇敢斗争的先驱者;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

(1)守旧老人

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排斥、打击、镇压者,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其主要性格特征是愚昧、冷酷、落后、固执、残忍。

(2)村民们

在无知山谷里死守着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对漫游者横加迫害。

(3)漫游者

是开拓者,是开路先锋,是敢为天下先的人,是“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是敢于向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发出挑战的人。他敢于探索,追求真理,追求光明。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坚忍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没有迷信观念,蔑视旧传统,蔑视专制主义者。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义无反顾,置个人生死荣辱于度外,忍辱负重,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重返山谷,有无私的献身精神,有旷世救民之志。他的死亡,是一出沉重的悲剧,留给人们永久的回味。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四、分析课文内容。

1.第一部分(1)

知识的小溪水浅流短;生活方式原始野蛮;重复着千年前的字眼;古老的习俗愚昧保守、闭塞落后;黑暗腐朽的生活氛围。

(2)“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一句应怎样理解?

“知识的小溪”指社会文明;“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原始落后的社会;“缓缓”是说进步慢,是由专制统治造成的。

(3)“他们向儿孙们……从远方捎来的漂亮石子”一句表明了怎样的矛盾?

暗示反动保守势力与进步的天性总是存在矛盾。

(4)为什么“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这正是反动势力——守旧老人实行愚民政策的结果,使得人们都因循守旧,保守、脆弱、畏惧。所谓“尊敬”实际是不理解。

(5)怎样理解“正人君子”一词?

所谓“正人君子”不过是因循守旧的保守势力罢了。

(6)“试图攀登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的人是什么人?

是追求光明的开拓者、先驱者,是敢于向旧势力挑战的勇士。

(7)“但他们陈尸石崖脚下,白骨累累”说明什么?

一方面反映了革新之路的艰难,第二方面反映了守旧势力的猖獗,第三方面反映了先驱者前仆后继的精神。

2.第二部分(2—3)

(1)面对违背律法的人,人们和守旧老人都“摇着头”,他们摇头的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人们是同情的摇头,是无奈的摇头;而守旧老人是得意的摇头,是装模作样的摇头。

(2)无知山谷的律法到底是什么律法?

是千年的老规矩,是维护家长制统治模式的依据,是限制人身自由的枷锁,是谁也不能违背的天理。

(3)作者是怎样表现先驱者与守旧老人的斗争的?(复述即可。)

(4)人们杀死漫游者说明了什么?

说明反动势力还很强大,群众受到的毒害很深,革命力量还很弱小,革命思想没有影响到愚昧保守的人们中去。

(5)从漫游者的牺牲中,你有怎样的感受?你认为真理永远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吗?(讨论。)

3.第三部分(4—8)

(1)造成饿殍遍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知识的小溪的枯竭。

(2)灾难发生之后,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无法生存,终于想到了山的那边。启迪:只有到了无路可走的时候,才知道真理和谬误的分别。

(3)守旧老人们乘坐最后一辆马车踏上投奔陌生世界的旅程说明了什么?

彻底揭穿了律法的谎言,说明任何保守的力量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脚步。

不断创新,不断改革。

4.第四部分(9)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新与旧的斗争,将永远继续。只是我们之中或许有人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或许我们只是大众的一员,那么,在面对新的思想、新的事物的时候,我们应该有宽容的胸怀。

五、讨论:本文故事所蕴涵的意义。

结局:真理大白于天下,人们终于醒悟。走出绝望的封闭,人们终于在痛悔之中内疚,在一切旧的秩序、规律、律法、习惯、信仰全都烟消云散的时候,人们终于崇尚智慧,过上了真正幸福的生活。

意义:勇敢终于战胜胆怯,智慧终于战胜愚昧,一切新的进步的事物最终登上历史舞台,以胜利而告斗争的结束!生活就这样继续,历史就这样推进……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否定、镇压异见,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的曲折。怎样才能使真理顺利发展,先驱者不被迫害呢?这就需要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扼杀真理。这正是作者通过这一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哲理,这也正是《宽容》一书的精髓。

六、扩展理解:回顾历史,深刻感怀。(学生可畅所欲言。)

意大利著名科学家、思想家布鲁诺生活在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统治的时代,他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因极力坚持科学真理、捍卫真理而被判死刑,烧死在罗马。

达尔文的进化论遭到世人嘲笑。

爱因斯坦最初提出光量子论,遭到几乎所有老一辈物理学家的反对。

教师总结:缺少宽容将给科学的发展带来多大的灾难啊,值得称颂的是他们都没有妥协,反而坚持真理,推动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需要宽容,人与人之间需不需要宽容呢?

学生可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然后教师总结:宽容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境界。

七、学习本文启示探讨。

1.先驱者的悲惨与荣耀,守旧者的猖狂与灭亡。

2.提倡理性,宽容异见。

3.封闭导致落后,开放重获新生。

宽容序言概括主要内容篇六

??“无知山谷”:一个象征

???段崇轩

??人类社会跨过了艰难曲折的20世纪,进入21世纪。在世纪之交,人们曾对新的世纪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和憧憬,希望这是一个和谐、合作、发展的世纪。但两年过去了,无情的现实粉碎了人们美妙的想像。新的世纪并不安宁,血腥的冲突与战争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恐怖主义制造了“9・11”等一系列悲惨事件,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以暴易暴”战争仍在继续,少数霸权国家总想以自己的“单边主义”取代“多极格局”而制造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国家、民族、宗教、地区之间,似乎更加你争我夺,不能宽容了。

荷裔美籍历史学家房龙,1925年出版了他的历史著作《宽容》,他在这部书中,以西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为依据,以社会和人是否宽容为标尺来感受和理解历史变迁,勾勒出一条从古希腊到现代社会的西方文明发展进程。他“缕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导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己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在全书的“序言”中,更是创造了一个“无知山谷”的形象世界,描绘了两种思想和行为的殊死斗争,勇敢地倡导和呼唤人类的“宽容”精神,并预言“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在20世纪20年代,房龙就有这样的思想远见,确实弥足珍贵。

但是,“宽容”精神何其困难,也许它永远只是一个理想。《宽容》序言中“无知山谷”发生的故事,成了一个永久的“预言”故事。

??一部历史著作的“序言”,一般的做法是要从理论、概念和写法等方面入手的。而房龙却不落俗套、别出心裁地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寓言式的故事,把复杂的思想转换成了生动的形象。“形象大于思想”,由于这形象饱含了作者的理性思考和历史内涵,又使这形象上升到了象征高度。“无知山谷”的故事象征了人类文明“宽容”与“不宽容”的激烈而漫长的斗争,预示着人类历史的艰难演进。作为一个概念,房龙所谓的“宽容”,绝不仅仅是指个人的思维、心胸、姿态等等,而是指一定的社会和人们容许别人有思想和探索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有耐心公正的容忍。这篇“序言”生动、好读,意味深长,把它独立出来,又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诗、哲理诗。

房龙创造的“无知山谷”,没有年代,也不知在何地。这种时空的不确定性,使它具有了一种超然的普遍性和象征性。村民们依靠千年的律法和古书以及一代代人的经验积累,来建立他们的社会规则和生活理念,多少年来,没有人敢打破这种超稳定的秩序,也不知山谷之外有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但它的内部总有一天会产生“叛逆者”来打破陈腐的社会秩序;它也禁不起任何自然灾害的袭击,灾害一来,就会土崩瓦解。请不要以为这是消逝了的历史遗迹,它只是作者的一个象征,象征一种封闭、落后、专制的生存环境,这样的环境其实到处都有。它可能是一个单位和村庄,也可能是一个地区和国家。落后的地方有,发达的地方也会有。

“守旧老人”是“无知山谷”事实上的统治者、立法者、执行者。他们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群人,组成一个统治集团。他们成天“对着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苦思冥想”,并将其奉为“圣经”、当作律法,而解释权、执法权牢牢掌握在他们的手中。他们教导村民要乐天知命,不要对外面世界有任何想像和幻想。他们对试图走出山谷的青年人毫不留情地进行法律制裁,极力维护着“无知山谷”的古老秩序。他们是最专横、最“不宽容”的一伙老人,绝不容忍年轻人有冒险行为,甚至不允许你有思想自由。但当他们拼死维护的山谷部落遭受天灾之后,他们也跟随年轻人仓惶出逃,去寻找新的家园了,这又显示了他们人性的虚伪。

“村民们”的形象具有两面性。在守旧老人的严酷统治下,他们麻木无知,自满自足,享受着所谓的“天伦之乐”。他们窃窃议论着“那些敢于提出问题的男男女女”,坚定地站在守旧老人的一边,凶狠地惩罚他们同类中的“先驱者”。但面对家园被毁、饿殍遍野,他们冲破老人们的阻挠,毅然走上“投奔陌生世界的旅程”。当他们踏着“先驱者”的足迹,找到新的家园后,他们改变了对先驱者的看法,追悼先驱、继承遗志,开创着新的生活。这又表现了他们真诚、革命的一面。

“宁静”“幸福”的“无知山谷”,其实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反叛和斗争。一代代的年轻男女,“试图攀登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他们不是摔下山崖,就是被活活处死,山脚下已经“白骨累累”。那位年轻的“漫游者”“先驱者”,就是这许多男女中最杰出的一位。他没有屈服于守旧老人的恐吓、劝说,悄悄走出部落,四处漫游,筚路蓝缕,踏上一片新的土地,看到有同样血肉的男男女女,目睹了“光彩夺目”“细心雕琢”的城市,他没有自私地一个人走进城市,而是又长途跋涉回到山谷,他要把发现的“新大陆”告诉村民。他的出发、见闻,无疑证实了千年不变的古训的荒诞。因为人们一直不怀疑守旧老人说的“对山那边的事物我们应该一无所知,直到世界的末日”。“他违背了守旧老人的意愿,犯了弥天大罪”,得到了最严酷的'惩罚--重石砸死、抛尸山脚。这位“先驱者”在专制制度下献出了生命,他没有实现自己“带领”大家“看到幸福生活的曙光”的愿望。

“不宽容”的制度和“守旧老人”,又使“无知山谷”落后、愚昧了“很多年”,最后竟导致了在一场特大干旱中的村毁人亡。但是,也正是当年“先驱者”在探险中的一堆“石子路标”、一条“火烧通道”,把残留的村民引出了大山,找到了新的牧场。这时,村民们才终于认识到:先驱者“对了”,守旧老人“错了”。“不宽容”的社会和老人,付出的代价太惨重了!惨重的代价告诉人们,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社会,都要宽容不同的思想行为、乃至异端邪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走向封闭、僵化、死亡,找到更开阔的新生之路。

“不宽容”其实源于人们自私、狭隘的本性,而自私、狭隘的人性最容易导致的是对立、冲突、斗争乃至战争。因此,“宽容”作为人性的一种超越和升华,它就显得格外难得、珍贵。而漫长的人类历史证明,“宽容”是人类进步的福祉,因此我们必须倡导“宽容”,克服“不宽容”。今天,我们的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正在努力向民主、自由、科学迈进,社会将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元,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不宽容”能否更多更快地转化为“宽容”呢?(山西太原市山西省作家协会)

??

??共同的自审之镜

???ccccc

??读房龙的《〈宽容〉序言》让我最感惊异的是,作为一个荷裔美国学者,讲得却似乎就是我们民族的事情,看来人类确有着相同的生存境遇。通过作者提供给我们的这面共同的自审之镜,我们得以更清楚地反观我们自身,并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作者在文中所描绘的“无知山谷”,多么像我们民族的栖身之地啊。

??封闭性是“无知山谷”的一个显著特点:“永恒的山脉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蜿蜒绵亘”,“永恒的山脉”挡住了人们外出的脚步,也挡住了人们往外看的视线。这“永恒的山脉”既是一种有形的存在,更是一种无形的隐喻。就拿我们民族来说吧:我们民族是一个大陆性民族,大陆性的自然生存环境固然限制了我们出行的脚步,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更是那无形的“永恒的山脉”,把我们死死地束缚着。安土重迁已经内化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在这种封闭性的生存境遇中,随遇而安、安贫知足就成为人们的一个显著的精神特征:“这条小溪并不像江河那样波澜滚滚,但对于需求浅薄的村民来说,已经绰有余裕。”同时,由于随遇而安、安贫知足,人们没有不满,没有激动,更不会有如现代西方海德格尔氏所说的“烦忙”与“烦心”,有的只是“宁静”。也由于随遇而安、安贫知足,尽管生活极为粗陋,但人们却仍然感到“幸福”:“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由于封闭,由于天人合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现代知识之风就吹不进来,经验就成为知识的主要来源,于是,辈分高的人就成了自然而然的权威,辈分的位差也就与价值的是非高下画上了等号,与年辈相关的历史、传统也就成为高不可及的永远正确的存在:“它们是一千年前由一个已不为人所知的部族写下的,因此神圣而不可亵渎。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这样的状况,不要说在我们民族的过去,即使在今天,在我们身边不也是屡见不鲜吗?这样的封闭、沉滞,自然与生命鲜活的天性是相违的:虽然“守旧的老人们”“向儿孙们叨唠着古怪的字眼”,“可是孩子们却惦记着玩耍从远方捎来的漂亮石子”。青年人毕竟向往着新的天地新的生活。在二者的对抗中,封闭、沉滞的无知山谷,被撕去了宁静、幸福、田园风光的温情面纱,露出了愚昧、野蛮、吃人的真实面目:“那些敢于提出问题的男男女女”,那些“曾试图攀登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的人,“陈尸石崖脚下,白骨累累。日月流逝,年复一年”。你看,这多么像一幅对我们民族那些求新者的命运写真。而尤其让我感到惊心动魄的是,为了大众谋求新路的创新者却死于大众之手:“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人们把他的尸体扔到山崖脚下,借以警告敢于怀疑祖先智慧的人,杀一儆百。”你看,这多么像鲁迅笔下夏瑜的命运。

宽容序言概括主要内容篇七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宽容》序言,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打破了传统的阅读与写作、说话、听话混合编排的模式,改为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改革旧的耗散性讲析模式,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宽容〉序言》是房龙为他的《宽容》一书所作的序言,该序言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散文诗式的寓言。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精髓。该文被安排在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掌握序言这种文体。序言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但有自序和他序之分。内容比较广泛,形式也很自由,感情色彩比较浓厚,但却是紧扣写书的宗旨经过组材。本文是在学习前两课即《〈呐喊〉自序》、《胡同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序言这种文体,从而更进一步了解序言的特点。

2、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哲理的分析和借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是继第三单元的演说词、第二单元的散文和第一单元的诗歌鉴赏之后的对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2、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为: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强化阅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片断范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羽翼,领会宽容的要义,达到内化的目的。运用点评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创新”和“守旧”,“创新”和“传统”的关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自读、自由点评、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文档为doc格式

宽容序言概括主要内容篇八

(1)知识教学目标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联系人类的社会发展史,深入领会寓言蕴涵的哲理。

(2)能力形成目标

通过具体的阅读,培养对抽象、含蓄内容的概括能力。

(3)品德培养目标

通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诱思导入及解题:

整体感知环节

深入探究环节

首先分析故事发生的地点及其相应的特点;

拓展深入环节

再回到文本共同挖掘该文的主旨;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让学生当堂齐诵为先驱者写的墓志铭来作结,使课堂氛围达到了高潮,意味无穷。

通过对课堂的宏观把握,本堂课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教学设计完全围绕新大纲、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展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注重了师生互动,更注重了生生互动。学生获得了情感熏陶及态度上的提升,并懂得了在生活中学会宽容的做人道理。而且课堂对各环节的安排非常有序,时间分布合理。能够长文短教,使学生学有所得相信是这篇文章处理的最成功之处。同时教师本身的课堂驾御能力及个人素质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当然,在具体环节的处理上还存在未能尽善尽美之处,留有一定的遗憾:时间的分布虽合理但感觉有些环节也略有一点紧凑,使学生的风采还未能完全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