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哲学十五讲在线阅读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大全6篇)

时间:2023-10-08 19:09:14 作者:QJ墨客 口号大全 2023年中国哲学十五讲在线阅读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大全6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哲学十五讲在线阅读篇一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写于20世纪30年代,其时中国尚无完整的哲学史研究著作问世,作为严谨的学术著作,《中国哲学史》填补了此项研究的空白,至今仍是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哲学史著作。

此次后浪出版公司再版的《中国哲学史》是史上最全、用力最勤的一个版本,逐字核查引文,对于一部70万字的著作来说,其背后付出的工作量自不待言。而新增校勘表、人名译名对照表,方便了我们理解内容,毕竟冯先生写作此书时所采用的语言和习惯与我们有较大的隔膜。此外,书中注释部分对于理解书中内容也有所助益。

我们为什么要读这本书?用韩国前总统朴槿惠的话来说就是:让自己找回内心的平静。在今天这个浮躁忙碌的社会,内心的平静无疑是最值得珍视的。读《中国哲学史》,能有这样的收获,可见虽是学术书籍,亦可在普通人的生活中起到意想不到的影响。

我们要怎样来读这本书?读此书最大的一个障碍无疑是其文字是半文半白的,对于远离文言文传统的我们,无疑是一个挑战。参照冯友兰先生著的《中国哲学简史》,是一个好的办法。《中国哲学简史》是用英文写的,同为后浪出版,赵复三用纯白话文翻译,是书内容精简,并且易于理解。两书参照,对于理解《中国哲学史》这部学术著作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哲学史》一书虽然厚重,全书却极有条理,逻辑清晰,表述简洁,思想深刻,多有创见。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子学时代,从孔子至西汉淮南王,下篇经学时代,从西汉董仲舒到清末康有为。对于各时代主要哲学家及虽非以哲学家名世但有较突出哲学思想的人物,均有介绍,能抓住其思想精髓,给予一针见血地阐发,如古文经学家扬雄和王充,指出其贡献是使儒家学说和阴阳家学说分离,有开魏晋时代思想的先锋作用。

在于儒家重义,墨家重利。儒家奉行实用主义哲学,墨家奉行功利主义哲学。而同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孟,孔子讲仁及忠恕,多限于个人的修养方面,孟子则应用于政治及社会哲学,孔子着眼于内圣,孟子注力于外王。

哲学的本质是爱智慧,而智慧要应用于我们的人生。冯友兰先生在讲解庄子时,一语道破幸福的真谛:“幸福不是求来的,只须‘顺其自然’之性。”冯友兰指出庄子的幸福之道正是这样:凡物皆由道,而各得其德,凡物各有其自然之性。苟顺其自然之性,则幸福当下即是,不须外求。

细读《中国哲学史》,才会对古人多一点理解。儒家因为注重实用主义,其观点均必须有用。如关于婚姻只注重其生殖目的,所以孟子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儒家是不考虑爱情的。因为不重视爱情,在独尊儒家的封建社会,才会发生陆游、唐婉这样令人痛心的爱情悲剧。

《中国哲学史》讲述了一部完整意义上的中国思想史,通过这部哲学史,我们也更加容易进入古代社会,对于古人思想生成的文字典籍,才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儒家、道家、佛家共同缔造了一个思想复杂的中国古代社会,处于各个时代的人身上,多杂有各家思想,如我们熟悉的大诗人杜甫,身上就兼有儒家、佛家和道家的思想成分在,这其中儒家思想占据主要部分,影响他的立身行事和诗歌创作。

《中国哲学史》让我们了解各个哲学流派及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生、发展脉胳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从中我们也会悟出哲学绝不是阳春白雪,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应有哲学的身影在。

中国哲学十五讲在线阅读篇二

人生在世不仅活着,而且希望知道他为什么活着,明白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然而,作为一个自然存在物,他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界并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应该说,所谓意义和价值是人赋予这个世界的。因为他不能忍受一个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世界,所以他需要意义和价值。这一点我们从“价值”这个概念的词源就可以看清楚。

所谓“价值(value)”一词的词源最初来自梵文的ver(掩盖、保护)和wal(掩盖、加固),拉丁文的valo(用堤护住、加固)、valeo(成为有力量的、坚固的、健康的)和valus(堤)具有“对人有掩护、保护、维持作用”的意思,后来演化为“可珍惜、令人重视、可尊重”的词义。价值是与主体的目的、意愿或需要相关的概念。

满足了这些生存需要是不够的,它们只是生存的基本条件而不是生存的目的,他应该有更高的需要和追求,他需要知道他生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所以人而且只有人有“终极关怀”,他能够把自己的一切生存活动指向某种作为最高价值或内在目的的理想境界。

人的生活实践是某种价值性的生存活动,这不仅体现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体能动性,而且是人类保护自身存在以抵御虚无主义的防线或“堤坝”。

中国哲学十五讲在线阅读篇三

中国哲学是世界上最早的传统哲学之一,在古中国是没有“哲学”的概念,“哲学”这词最早是出现在希腊,后在近代引进这个概念,但“哲”这一词在中国则起源的很早,如“古代先哲”“孔门十哲等”。中国哲学的起源,大部分认为是在东周时期,其实这只是萌芽阶段,真正形成是在春秋末期,而繁盛则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以孔子的儒家、墨子的墨家、还有老子的道家为代表,但是在很早之前《易经》的内容,就已经涉及哲学,表面上看是一部占卜的书籍,但是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和原理,包含着“有无相生”的宇宙观。

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中国哲学形成了自身的独特理论,致力于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和古今历史的规律。且中国哲学特别重视哲理与伦理。每一个时期都有各自时期的文化思想,“江山代有人才出”而胡适编辑整理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深入浅出的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与真实性,胡适先生文笔认真严谨,对比的手法中经典随手拈来,不得不佩服他的知识储备量。

让人感到有趣的是,胡适先生在开篇中鉴定哲学史书的真实性。虽说年代久远,真假不好定论,但假的必然会出现漏洞,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数,”纵观历史,可以看出,孟子是何等的崇拜孔子,但对于孔子的手定之书,还是持怀疑的态度。胡适说:“哲学史最重学说的真相、先后的次序和沿革可看出线索。”

就以曾国藩的《冰鉴》一书为例,据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本《冰鉴》一书前言所说:“然一九四九年之后,它在中国大陆基本绝迹。”后有学者查各种书目,1949—1994年间中国大陆确无《冰鉴》出版记录,而1994—2013年间出版的《冰鉴》则只有个别不署名曾国藩原著,且曾国藩的书籍中,并没有说《冰鉴》一书,由此可以断定,此书必然不是曾国藩所著,临近近代尚且如何,更何况更遥远的古代,冠以名人的名字,出版非所著图书比比皆是。

胡适先生在对比中,还发现《管子》、《广尹子》、《商君书》都是后人所伪造。全书一共十二篇,第二篇至十一篇,主要以人物为主题,系统的阐述老子到韩非子哲学思想上的历史演变,而以上所说的内容,是第一篇《导读》,胡适先生以此为开篇,讲述中国历史的真相,中国虽是历史文化保留最好的国家,但依旧免不了大量杜撰和编造的内容,我想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避免的历史现实。而正是因为如此,胡适先生编写了这本《中国哲学史大纲》,让后人更加清晰的认识历史与中国哲学,避免人云亦云。

什么是哲学?凡研究人生切要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中国哲学十五讲在线阅读篇四

《中国哲学简史》是一部享誉中外、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哲学名著。它是根据一代哲人冯友兰在美国的演讲稿整理而成的,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广泛流传。它把中国的哲学发展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来,通过对中国哲学的审视,让读者感悟到中国文化在当今的重大意义,不失为一部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的文化经典。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实话说,笔者对中国哲学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一个非常肤浅的水平。但在阅读了冯友兰老师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后,笔者对中国哲学有了新的认识,哲学的知识不再是零碎的,而是有条理、系统化的了。下面,就列举一些阅读过程中摘录的句子以及我的理解,作为我的收获吧。

著者在第四章中提到“对于《六经》,孔子既不是著者,也不是注者,甚至不是编者。”由此,著者进一步得出一个推论,那就是“孔子只是一位私人教师,而不是一位私人著作家。”看到这里,笔者想到了之前的“孔子热”现象。社会曾经大肆炒作与孔子相关的种种事物,然而炒作的背后,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孔子,理解孔子的思想呢?在这里,笔者不是想否认孔子在我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但笔者觉得,对孔子的盲目炒作,只会造成孔子形象的虚高,以至于最后,人们凡是遇到与文化相关的东西就把孔子抬出来,这未免有点不伦不类。

著者在第九章中提到“‘无为’的意义,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他只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任意为之。”这让笔者想到了以前在政治课本上看到的一个概念,即“服务型政府、有限型政府”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意思,是指政府要在职责范围内作为,做到不越界,尽力服务人民。然而,当下社会,一部分政府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官商的勾结,他们不是“无为”,而是“无所不为”,这恰恰是哲学中所批判的。老子曾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如果让贪污和腐败继续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如何规范政府工作,让政府做到“无为而治”,则是我们应该关心的话题。

书本的第十五章,主要是围绕《易传》展开的,这一章很有趣,讲得都是关于的卦象之类的理论。之前只听说过最著名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说法,但并无深刻认识,这次阅读后,尽管对里面提到的六十四卦等内容仍是一知半解,但我印象最深的是新儒家形上学中的调和的理论。新儒家提倡的是“中和”。“中”是指调和那些处理不好就会引起混乱、不和的食物,而“中”的作用,则是达到“和”。这里的“和”正正是我们最最熟悉的和谐。由此可见,一方面,“和”的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另一方面,古人的智慧也可见一斑。他们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的美好蓝图,而这直到现在,仍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目标。

收获之余,也有些许疑惑,在此分享,愿与各位探讨:

上面的问题,并非一时半刻就能想清楚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哲学能获得应有的重视与发展,在人类史上再次留下辉煌灿烂的财富。


中国哲学十五讲在线阅读篇五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就对这本书没有产生好感,而老师也说这本书是要“啃”读的,然而这样的书完全不对我的口味。改变是从某些同学的摘录开始的,或许只是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开始感兴趣,也没有想把这本书的每个字都研究透,但我还是有了一些不多的感想。

ok,那么我们开讲。

首先是儒家的一些我看到的东西:积极入世。“积极入世”倡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个人健康人格,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人生最高道德标准,从而打造了整个民族的强健精神支柱和充满浩然正气的民族性格,完整地构建了全民族的道德体系,加上儒家“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仍渗透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一直是中华民族在人文理想方面的宝贵精神财富。

然后是道家的“出世”。我对于道家的出世到不是很了解,主要了解它主张的“无为”。一开始认为“无为”是无所作为,读过书的相关部分后大致了解到,无为是指经过有为的思考,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以我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好属于自己本分的事就够了,也算是简单地实现了“无为”的意义。

我最欣赏的是:“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出世做人入世做事》)

我还想说一个比较传奇的人物——王守仁。这个人明显是精通哲学的,而且可能是哲学界的一位大佬,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同时还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心学”的观念就是由他提出。

最开始,有人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是著名的“守仁格竹”。

接着就是他的悟道之路。自他被贬后他父亲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明朝那些事》)

我想表达的是,关于哲学,不能一味的去盲信追求别人所想的观念,真正的悟道还是得通过自己的悟性。

本文来源:

中国哲学十五讲在线阅读篇六

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额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着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写道:“他们(中国人)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宗教的有组织形式),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冯友兰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哲学意识(如诸子百家思想文化)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事实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很多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是自身的衰退。如果这个世界除宗教之外没有什么办法达到可高的价值,那么人们宗教仪式的淡薄的确是值得惋惜的。而事实上,哲学能够达到更高的价值,它更为直接,也更加单纯。哲学取代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尤其是先秦百家哲学的重要性。

除了在人类至高道德上体现其价值,朴素点说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哲学家就是热爱智慧的人。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对象。我们永远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热爱和追求”智慧“。正如冯友兰教授所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具体而言,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类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我感觉,人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应该在本书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我们或许可以不关心数学和物理学的新进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们的成果,但是却不应该不关心哲学,因为哲学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心的问题。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尽管经过了理性的省察也不一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标。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在阐释了中国哲学的精神、背景后,冯友兰教授选取了诸子百家中代表性学说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其主要篇幅在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王朝末期,官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此时民怨沸腾,统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除了最为熟悉的儒家、道家外,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墨家。墨家的认识论理论是一种朴素的实在论,墨家中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先秦的科学家,这自然让我这个学工科的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兴趣。在墨子的着作中,还有一部分学说涉及自然科学,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小孔成像原理还是墨子最早发现的。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给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他的微分学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学界称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墨子被称为平民圣人。墨子老年隐居于鲁山县熊背乡黑隐寺并卒葬于此,现存有土掉沟、黑隐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迹供人们瞻仰。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到今天。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其实中国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一直都具有这样的韧性与海一般广阔的精神。我相信,即使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一个西方文化占主流文化的时代,中国哲学依旧能绽放它的光彩。

冯友兰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只不过我们缺少是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论思维而而已。”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希望人们都能在中国哲学中寻求到心灵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