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耳电影感悟(精选5篇)

时间:2023-09-24 00:17:01 作者:书香墨 党团范文 左耳电影感悟(精选5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感悟,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我们写心得感悟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感悟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左耳电影感悟篇一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亲爱的朋友,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那些记忆中的场景中有着不情愿地埋怨、为了体育考试通过不停围着操场跑后拄着膝盖的大口喘气,没完没了的肌肉酸痛感以及深夜枕着卷子卷子偷偷睡着的情景。然后在临别的日子里通宵达旦地唱歌,在ktv包厢里和好友声嘶力竭地吼着麦霸,以此独特的方式纪念走过的青春。《左耳》则向我们讲述关于青春成长的故事。生动地在这个宁夏活灵活现地展现出小耳朵、吧啦、张漾、许戈等一批性格迥异的90后形象。极富张力的文字完美地诠释着90后成长过程中的疼痛和美好。

我要放弃你,开始一个人的旅行。

——吧啦

张扬,放肆,敢爱敢恨,向日葵一样妖艳的女生,喜欢绿色眼影——lancomecolorfocus,deepforest(深深的丛林),妖艳不可方物。这就是吧啦,她是个对“爱情”认真的女孩。爱上了帅气的张漾,不惜为他去欺骗许弋。结识了乖乖女小耳朵,对生命中唯一的好朋友心怀感激。吧啦最后死于车祸,一生唯一的好朋友就是李珥。

也许,吧啦是不幸的。绚烂的生命之花死于车祸。也许那童年所留的那些残碎记忆所造成的伤害让这个美丽的女孩注定了她的悲剧。她和张漾的“爱情”没有结局,毕竟吧啦有吧啦的历史要背负,张漾有张漾的历史要背负。当母亲回来许她美好生活时,此时的吧啦幸福地像个孩子般。当她以为自己终于可以触碰到幸福的时候,却不知下一刻的她被远处车辆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生命之花的短暂易逝唱起了青春疼痛的离歌。

吧啦,她的出现曾经轰动那年的夏季。

她摧毁的,不只是许弋的乖孩子生涯。

连带的,还有蒋皎的骄傲,张漾的不羁,还有李珥纯白的信仰。

她的消失,像一颗种子被埋下。

你只属于那段背景时空里的一段插曲,而不是我生命中的主旋律。

——张漾

一开始接近吧啦和她恋爱只是想气气“好学生”许弋而已,却没有想到后来发生了那么多事。当听到吧啦这次美丽女孩不幸死于车祸的消息后,我才在瞬间懂得成长的意义。当后来,父亲告诉了他“母亲改嫁”的真相后,我才明白那些年少时所谓的“爱情”“友谊”“仇恨”“报复”这些字眼在时间的面前显得如此卑微,不堪一击。

我选择告别过去,告别过去的那个张漾,告别过去那个浑浑噩噩的我。我用了很长时间去真正懂得成长的含义。一年的时光后,我再次偶遇到小耳朵时。我才明白了“爱情”的存在。只是不经意地一眸就如同万水千山中,在浮华尘世里看到了第一株竹叶生芽,看到了第一朵桃花开放,之后便是满水葱郁、灼灼其华。

当我终于放下仇恨,为亲人冲向火海的那刻,才是真正的长大了。

所以,我才拥有了重新幸福的权利。

“甜言蜜语,一定要说给左耳听。”这是我对左耳不变的承诺。

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要有结局。

——小耳朵(李珥)

这是一个性倔强中带有对“爱情”执着的女孩。请让我们记住,这个美好的女孩在17的年华中带给我们的感动。在情窦初开的年纪,她喜欢上了好男生许弋,为了这份单恋付出了很多。为了许弋,即使被打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因为她知道,吧啦会保护她的。她不顾众人的反对,和坏女孩吧啦成为了好朋友。吧啦在离开人世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谢谢你小耳朵”。故事的最终,小耳朵爱上了张漾,找到了真正的归宿,寻到了自己的幸福。她对许弋说:我心居然再无波澜,好像年少的坚贞只是一场梦。她对张漾说:跟着你,在哪儿,做什么,都好。她对吧啦说:是我的好朋友你。

左耳电影感悟篇二

电影里小耳朵默默的留意翼翼的关注着许弋的一举一动,并且一向到最后都不敢直视许弋的眼睛,我想这就是喜欢啊。突然就想起了当年读高中的自己。有人说:陈都灵只要往那里一坐,我就明白她就是李珥。事实确实如此,小耳朵没有让我们这些书迷失望。

杨洋饰演的许弋无疑是电影中最帅气的那个人,他微微一回头,脸上满是清澈的笑容,让十七岁的李珥动了心,从此整个世界都是许弋。

几乎所有看过《左耳》这部小说的人,都喜欢性格鲜明的黎吧啦,喜欢那个一出现就轰动了天中的吧啦。电影里吧啦在雨中哭着给小耳朵打电话,然后奋力奔跑的时候,我明白她就要死了。那一刻我好难过,眼角不知不觉中已微微湿润。吧啦最后死在了马路中央,大雨滂沱中,像一朵盛开到极致的花朵。

张漾第一次出现是在篮球场上,他的出现是吧啦人生的转折点。不得不说,张漾在人群中是十分出众的,不然吧啦不会一眼就爱上了他,蒋皎也不会喜欢他那么多年。

高三毕业了,吧啦也死了。李珥他们所有的人去了不同的地方,中间这些年发生了好多的事。最后张漾发现自己恨错了人,欠很多人一声对不起。小耳朵和许弋在一齐最终还是分开了。这一场看似荒诞的青春也即将落下帷幕。

谁的青春不曾疼痛、迷茫,我们都是以前迷了路的小孩,在成长这条道路上磕磕碰碰受了不少伤。但我们坚信时光的磨练,最终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所以,影片的最后小耳朵和张漾在天中相遇了,张漾对着李珥的左耳说了些什么话。她失聪的左耳耐心等待,最后听到了,最动听的誓言。

甜言蜜语,说给左耳听。

最后,做为雪漫姐资深的书迷,我想说:虽然电影《左耳》由于片长限制,有些情节过于仓促,但整体来说没有让我失望,里面的每一个主角都演绎的很好。

此刻回过头看电影《左耳》,仿佛在回忆当年读高中的我。我是读高中时看的《左耳》,如今上大三了。有些东西变了,但有些东西好像还是原先的样貌。就像饶雪漫,还是当初那个饶雪漫。就像当年喜欢《左耳》的我,如今依然喜欢《左耳》。

左耳电影感悟篇三

首先没看过这部小说,但是一般这种青春小说都一个模子,都是文艺女青年幻想意淫的,主角都是女生,长的不好看但是可爱,学习成绩不好但是上进,被别的女生欺负或者孤立,有个男闺蜜或者要好的朋友,不是娘炮就是美女,后期朋友出卖自己,然后撕逼,最后朋友道歉说自己错了什么的。。。男主一般都是那种高大帅气、校草类型的,学习成绩好,家境好,毕业后又是某公司高层领导或者老板。。。当然了,免不了怀孕堕胎。。。

近几年根据小说改编的青春电影泛滥不绝,《那些年》开创了青春小说改编的热潮,于是《致青春》,《匆匆那年》,再到此刻的《何以笙箫默》、《左耳》,其实那么多一点好处也没有,基本沦为圈钱的目的。《那些年》能够让我们感受到青春的味道,那时候的自己单纯无知调皮,不好学,暗恋某个女生,课堂上调皮捣蛋,该努力的时候就得努力。。。这跟我们大多数人产生共鸣,这就是我们青春该有的样貌。

说了那么多,还是没有切入主题,所以90后的青春到底是什么样貌呢。

自己单身太久,不是长得丑就是书呆子,班里总有那么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总有几个只明白学习的好学生,总有那么几个女生和男生勾肩搭背,自称哥们儿,总有那么一个心中的女神,还有一个偷偷站在窗外看着你的班主任(年少的阴影啊)..

都说90后非主流,我觉得说的太夸张了,主流是什么,谁也说不准,张扬而不夸张,太过于领先时代潮流,有自己的风格,这只是一种特征。其实比较60、70、80的青春,肯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时代在变,青春也在变,有时候不是这代人在改变青春,而是这个时代在改变青春,就比如此刻的00后,他们的青春和我们就更不同了。

左耳电影感悟篇四

为看《左耳》在工业大学的点映几乎横跨半个南京城,期间转了三趟地铁,坐到头昏脑胀。所幸的是,那些在路上消磨的小情绪都在电影开场的刹那消失殆尽。以至于事后我一向在想,我要如何写出一篇影评,能够衬得上它的好看。

在去看《左耳》之前,我曾发了赵薇演唱的mv给一个朋友。她看完之后对我说,必须会去看这部电影。她从来是个挑剔的人,于是我忍不住问她原因,她说因为她看到了mv最后的苏有朋,那感觉,太知性。我笑,对她说苏有朋这次是导演,不出镜的。她却说那样知性的一个人,必须会拍出这部电影应有的情怀。

情怀,嗯,就是这个字眼。它能够大到无边无际,又小到浓缩至影片中每一个细节。苏有朋做到了,《左耳》做到了。在我至今仍对他在《风声》里面的演技津津乐道时,他又用《左耳》给我另一个惊喜。我不能剧透,所以我说说自己的感受。那就是你在观影的时候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导演是在用镜头用心的讲一个故事,而不是把一个无数浮华的符号和夸张的情感刻板的堆砌出来不由分说地推到你眼前。作为观众我务必讲,《左耳》让我实实在在感觉到了两个字——诚意。

电影结束之后,雪漫姐上台跟观众开始互动。她说出了自己的担心,因为这部电影导演、编剧和制片都是新人,不仅仅如此,演员也都用的是演艺界的新鲜人。她说这是一次冒险,显然太年轻的演员不会像是已经成角的大明星一样有巨大的票房号召力。可我的想法恰恰相反,电影《左耳》最棒的地方就是用了这些年轻人,他们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那些少年们的特质在他们的身上是如此突出,以至于他们根本不用“表演”青春,他们就是青春本身。

电影的拍摄地在厦门,这个地方简单清新,它让故事里短促的时光似乎能够无限绵延。我喜欢用有色彩的空气来标注我对这个电影的印象,比如小耳朵看到许弋,空气是萌萌的粉;吧啦遇见张漾,空气是热烈的红;小耳朵跟吧啦相识,空气是纯净的白;尤他跟小耳朵一齐上学,空气是暖暖的黄……我用这样不同的颜色像是记号笔一样标注他们的少年时光,就像是我在看书,当书页合上,我就能够得到一本标注满满的日记。

影评写到那里,我还有一点私心,要写一点点文字送给我最喜欢的主角,尤他。胡夏饰演的尤他在电影里并不能算是主角,但他却是让我最心动的一个人。我最初明白胡夏的时候,他还站在台湾的综艺节目“超级星光大道”的舞台上,说实话,此刻的他跟那时候的他似乎没有什么不同,还是那样淡定的一个少年,丝毫没有改变。我固执地以为,比起其他的几个或是热烈,或是腹黑,或是帅气的男生,尤他反而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最多的男孩子的形象,他安静、温暖、毫不张扬,但却总是出此刻小耳朵需要的时候,护她周全。“中国好表哥啊!”观影的时候,坐在我身边的女孩喃喃地说。听到这句话,我也忍不住点头。谢谢胡夏,谢谢尤他,我喜欢《左耳》里所有人,但我偏爱他给人的温暖,像是林间清流,沁人心脾。

最后要谢谢雪漫姐,写了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并且如约将它搬上了大荧幕,这必是一个不易的过程,但却从此让那些主角不再只鲜活于她的笔下,而是真真正正地出此刻我们这些读者的眼中,让我们有机会跟随镜头看它无限延展,从而成就一段最美的时光。

左耳电影感悟篇五

前几天去看了苏有朋执导的电影左耳,之前在朋友圈看到过一些调侃这部电影的段子,我都没有太在意。我对苏有朋印象不错,我记得他小时候学习很好,很乖巧,看着就是个起码做事情认真的人,第一次拍电影不至于会太敷衍。整部电影下来,感觉中规中矩,像一个好学生交上的一篇四平八稳的命题作文。我觉得值得一看,起码是比同样是首次执导的邓超的《分手大师》强很多。总体感觉和看周杰伦的《不能说的秘密》有点类似,故事线清晰,有记忆点,甚至还有某些感动的瞬间。电影看完我觉得最值得一说的有两个点,一个是剧中几个人物对待感情的态度,一个是张漾的因恨生恨的悲剧。

故事剧情发展关键的一环是张漾对母亲的恨意推动的,否则不会有黎吧啦勾搭许弋,不会有那么多的衍生的故事。可能是因为够强烈的矛盾冲突对观众才够有吸引力,而恨又是强烈矛盾冲突的重要支撑。于是恨就成了很多电视或者电影作品的重要逻辑线。不知道是我过于粗线条还是怎么着,我一直对这个苦大仇深的恨不理解,那么多主角因为恨,各种寝食难安,卧薪尝胆、机关算尽,只为最后那一瞬间报复的快感,甚至他们对这个快感都没有期待,所有的关注都在报复这件事情本身。我总是认为人生来的意义就是寻找快乐,所有的关于学习、工作、感情、生活的努力的终极意义都在于此,阶段性的反向操作也是为下一步寻求更高一层级的快乐积累或蓄势。因为恨让一个人长时间保持对于从事一件损人不利己的事情的热情,当事人日后会觉得懊悔的可能性很大。如片中的张漾,毁了许弋,毁了黎吧啦,也毁了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