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诗10首 诗词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3-06-01 18:57:02 作者:曹czj 条据书信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诗词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一

1.背诵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能力。

2.了解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柏和词的两大流派。

3.分析品味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诗词鉴赏能力。

1.理解诗人、词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体悟诗词的意境和语言。

3.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感悟、鉴赏能力。

1.诵读法。反复诵读吟咏,争取当堂成诵。

2.讨论一质疑一点拨法。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并加深学生对诗词意境、语言的感悟。

3.引申一比较法。通过引申比较,体会诗人、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词的两大流派的艺术特点。

1.录音机、范读带。(正字正音,感受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投影仪、胶片。(显示内容:生字注音、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文体知识、精美插图、相关诗词等。)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到了宋代,面对被唐人推到顶峰的诗歌创作,宋代文人另辟蹊径,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演绎得更加完美,使之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两颗明珠、两大丰碑的.风采(板书课题《诗词五首》)。

(解说:这段激情澎湃的导语,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认识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解题

1.我国古典诗歌自唐代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弥为古体诗。

近体诗并非近代诗,它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通常有八句,绝句有四句,它们都有平仄的要求。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但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时仗。律诗根据每句字数又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

王维的《汉江临眺》就是五言律诗,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属于古体诗。

2.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三首词都分两片。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词贵有意境,词人又各具自己的风格。清代张蜒将宋词大致归为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本课晏殊的《浣溪沙》是婉约词代表作,苏轼的《江城子》和辛弃疾的《破阵子》则被称为典型的豪放词。

三、研习课文

1.结合注释和学生的知识储备,填文学常识表。

2.播放录音,正音正字。

(1)学生先默读这五首诗词,找出自己没有把握读准的字,用铅笔画出来。

(2)播放朗读带,学生为生字难词注音。

(3)出示投影片,强调下列字音、字形。

塞(sài)邑(yì)浦(pǔ)襄(xiāng)

眺(tiǎo)朓(tiǎo) 饯(jiàn)

扁(piān)晏(yàn) 擎(qíng) 骑(jì)

鬓(bìn)挽(wǎn)

3.再放朗读带,学生跟着小声读,读通读顺诗词。

4.教师范读,读出诗词的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5.抽生朗读,纠正节奏、停顿等方面的缺陷。

6.串讲诗词大意,提示作者思路,让学生整体感知诗词内容,为背诵做准备。

7.学生背诵诗词。

(解说:本课时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每首诗词的基本思路后,最主要的任务是反复诵读,熟悉作品,背诵诗词,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做准备。)

四、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诗词。

2.以《汉江临眺》的内容为依据,运用丰富的想像,画一幅画。

诗词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二

边塞文学是一种政治性、社会性、地域性极强的文学类别,它因战争而产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

边塞文学发展至宋代,已然失去如唐代边塞诗般波澜壮阔的宏大气势,但边塞文学毕竟没有沉寂下去,随着新文体——词的兴盛,边塞主题渗透到诗词两种文体中,展现出承袭于前代而又不同于前代的独特文学风貌。

宋代边塞诗词有其特殊的产生机制和社会背景。宋朝自建立起就是一个疆域相对狭小,军事相对弱势的一个国家,历经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威胁,其边塞逐步南缩,后有金人灭北宋,继起的南宋抱守半壁河山,边防前线退至长江一线,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带都成为了宋金对峙的边界地区。尽管“靖康之变”打破了宋人“太平也,且欢娱”的盛世美梦,使得大批有志之士在南宋时期发出收复山河的悲壮之音,但是统治政策的退让与军事力量的薄弱始终影响着文人的创作心理,使他们趋向于柔弱而不是刚强,这种群体性的孱弱心理反映到文学中来,便很难再现盛唐边塞诗人的进取豪情。就宋代边塞诗词而言,盛唐边塞诗之昂扬壮阔确已成为绝响,但中晚唐边塞诗之忧患焦虑、悲愤沉痛,却有传承,并展现出有别于唐代的独特主题风貌。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帐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人以镇守延州的亲身体验,形象生动地描画了西北边塞荒凉苦寒的景象,充分反映出戍边生活的艰辛劳苦。然而,这首词中流露的情绪已尽失盛唐之豪情,“浊酒一杯家万里”深深道出了对家乡的思恋,然而由于“燕然未勒”而不得归家,尽管将士们渴望得胜凯旋,但这凯旋之日又因为外患内忧似乎遥遥无期,“将军白发征夫泪”正是这种复杂悲怨心理的真实写照。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寇传子孙。遗民忍死忘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陆游《关山月》

神州沉路,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赛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

——胡世将《酹江月》

叹中原久矣,长淮隔、胡骑纵横。问何时,风驱电扫,重见文明。

——张元干《六州歌头》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张孝祥《浣溪沙》

尽管爱国志士为国家危难而奔走呼号,而权贵们却依旧偏安一隅纸醉金迷,文人们恢复河山的希望在一次次败仗中逐步消磨,在南宋文人笔下,边塞再无壮阔之气,而充满残破萧条的景象,宋末词人汪元量《水龙吟》一词中“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受降城下,草如霜白,凄凉酸楚”云云,已纯乎是悲伤欲绝的亡国之音了。

第三,面对宋王朝江河日下的颓亡趋势,许多爱国志士都表现出痛心忧虑并积极寻找恢复救亡的出路与对策。然而统治者的软弱、军政的腐败必然使他们力挽狂澜的满腔热情寻不到出路,于是宋代边塞诗词中随处可见的都是爱国文人们壮志难酬的悲怨之泪。

拜将台欹,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胡世将《酹江月》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

——杨炎正《水调歌头》

勿谓时平无事也,便以言兵为讳。眼底山河,楼头鼓角,都是英雄泪。

——刘仙伦《念奴娇》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

在南宋边塞诗词中,处处都有“空”、“泪”、“愁”等字眼,这种悲怨之情贯穿于他们的爱国之志,他们既为南宋偏安中原久丧而哭,又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而哭。诗词中交织着的冲突是心灵与政治无以对话的痛苦,是个体与时代无可调和的矛盾,愤中含悲,高而不亢。

文学往往是同特定的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相契合的,从传统文化中走出来的宋代文人尽管有关注民生疾苦与家国命运的创作走向,然而残酷的战争和退怯的时代精神使他们舍身报国的崇高感归结于壮志难酬的失落感,夹缝中的生存状态使他们的心灵形成群体性的矛盾性和悲剧性。总之,就宋代而言,无论是文化环境还是文人心理,都缺少征服外部世界的力量,以理性取代了冲动,以细腻取代了粗犷,其边塞诗词的创作大都体现出悲痛怨愤的情感风貌。

诗词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三

人人有土地耕作

家家有票有生存

平等的掌门掌权

自制体系更加稳固

制度正在新建立

旧有的框格都被打碎

新的秩序正在革新

让封建窠臼逐步推潮

让新生渐渐到位创造品牌

语言种植了我们

心灵是大世界

微妙到微观领域

核心步骤到位

都从那里开始

话语从心间出发

声音入耳滋润每个人

体贴入微个人到个人

一个语言的接通

世界准备好了吗

特朗普大厦来了

富裕阶层豪门团队

接管这个自由家园

一个接一个见面掌门人

底气十足的精锐智商

为之献出梦寐招数

一次次的解放里

自主体系的建立

让国人收获幸福生活

x巴马的展望

亚太再平衡中平衡掉了谁呢

x巴马带着年轻的舞步

渐渐的跨着五湖四海的梦走远了

他不留一个痕迹坚持着一中的原则

新年要结束了总统任期也到了

x巴马即将要下岗失业了

从神坛走下来的那一刻

呼风唤雨的四年任期随之消失

我们正在建立新的帝国

打破了原有的规则

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秩序

准备好了解放生产力

洗牌的新动力新马达中

像个旋风随着性子来

自由的狂涛里铸就崭新风格

一个企业大国就在眼前

回到庄园的美丽景象中

让人安静的活在心愿里

人人有票养活一家的身心

作为个人的个人

作为个体凡夫俗子

特朗普地产大亨来了

服务自由到服务星球

有情有肉有篮有框

作为个人与世界互动吧

交流闪念词句交流声调

像歌手那样互动频繁

获得世界青睐同欢乐

载歌载舞再上一层楼

特朗普消音与世界同欢

作为个人与世界

退特上孩童般交流

世界网民都高度昂奋了

特朗普不老的青春来了

与你交流此刻的家事国事

对答如流对岸繁荣景象

隔岸喊话文明交流

思绪繁复电流接通

作为群里的一分子

网民同甘共苦同吃天籁之音

个人激荡的兴奋

孩童般的特朗普

更像返老还童的游子

与世界同等的对话里

开心的戏耍字句的往来

没有任何规矩可言

沿着传统的微博里通信

谁偷走了消息

偷走一个潜航器

那就留着用吧送给你

当做一次的见面礼物

让你高兴愉悦的赏识

我们在海水里作业的帆船

我们的`间谍船如此的高档

你们能做到这种级别吗

从海底来穿越彼岸门口

偷窥你们舰船作息的样子

窠臼

空空如亦窠臼

坑洼里跳着哇哇叫

水声里涤荡波纹

绿藻里活下来彼岸跳

目光里炯炯寻求啄食

在这样的日子砥砺风尘

找回一点点安详

大将风度

国人的腰杆硬了

可以限制大亨霸权

国人到处销售产品

为家争光为人让利

收获潜航器

收获潜航器

收获一个间谍船

这是一大胜利

应该举国欢庆的时刻。

该收的收啊

丰硕的季节里

不能犹豫不决

失去机遇就再也等不来

生命结构上的淋漓

便利群众的路上走吧

推举着众生种植

便利生活的道口上行进

让一生收获非浅

简政放权是个人清白

分撒的票据里生命居住

没有垄断没有独家霸占

有的只是平等对话

拥有平起平坐的快慰

诗词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四

在古代,有过百家争鸣的时代;当时的情况就像现代的社会一样,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而很多人不被认同,并不全部都是笔者本身的问题。一些自认为自己对古代某个人的诗词研究的很熟悉,然后拿着古代那些人定下来的标准来衡量现代的作品。这样做,首先就失去了创新的意义,时代在发展,历史在进步,古代有它的经典,我们可以保留,可以借签,但是我们不能为了证明自己的专业就扼杀了当代诗人的新风格;其次,就是埋没人才,很多人被你所谓的专业打击以后,就退出了写作,就算坚持写的也都产生了自卑,不自信;现代社会,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经典,这本身就是一种退步,或者说我们还在原地踏步。

百家争鸣的时候,也是人才济济,各种独特的风格相聚在一个时代里;而古代那些流传下来比较有名的人,却只有几个;并不一定他们就是最优秀的,却是当时几个比较有代表的人物了。现如今,我们也生长再百家争鸣的时代,我们也要在这众多的诗人当中寻找当代的代表人物,发扬新时代的文学经典。

这次革新不同与历史上的那次,因为对于现代的人来说,早已把古代代表人物的经典当成了唯一的标准,就算是衡量现在的作品,他们也会拿过去的标准来衡量;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所谓对诗词有研究的人却看不上一般的随笔诗,杂诗,因为在他们的眼里,现代人的诗,没有格律,不押韵,甚至连文学都算不上。所以,当代的诗人虽然多,并且复杂;有学生,工作者,下到几岁的孩子,上到几十岁的长辈。

创造新的经典,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当今社会喜欢诗词,爱好诗词的人都聚在一起,集百家所长;在一起交流学习,找出几个有实力并具有代表意义的人物,发展成当代的经典,创造文学的新历程。

规矩是人定的就可以改,既然社会在发展,趋势要创新,就应该抛开世俗的观念;根据现代的环境,国情,风格等从新定义诗词。

在古代,文人墨客是不用上班的,他们有大把的时间研究诗词歌赋,韵律;吃了饭就聚一起吟诗作对,那个时候的旅游都是免费的。反观现在的时代,已经走向了金钱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每个人都有琐事烦恼;就算是遇到心态好的人喜欢诗词,那么他能抽出多少时间呢?对于一般的人来说,没办法把写作当成职业;在一个做什么都讲钱的社会,每个人都知道,如果把文学当成事业,我们都会饿死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文学一直没有创新,没有发展的原因了。说好听点是文学爱好,说实在一点,那不过是茶余饭后思绪遐想。

如果说古代人的那些对诗词的讲究,倒不如说他们太过的做作了;记得倚天屠龙里在武当山,张三丰当时教了张无忌的武功,他演示完以后问,你都记得住了吗?张无忌回答已经忘记的差不多了;练武就像是写作,你所谓的标准越多,就被束缚的更多,那样的话写作就不能随心所欲了,那样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诗的真正境界应该是“随”,随时随地随景随情随心,有心而发,有情而感;用最简单的文字来写出当时的意境,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当代的诗词复杂,说格式,规矩,依据都太早了;而只有让百家相聚,一起交流,在交流中慢慢的淘汰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订制新的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当世的经典,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诗词的革新。

诗词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五

以前,总是听到一些朋友说我们写古诗词的人是无病呻吟、卖弄文章;但是我都坦然对之,不以为然。然而,今天在qq群里面看到自己的社员质疑今天的古诗词创作,我却毛骨悚然。

我是坚决不会怀疑的,就像咬定青山的老竹,除非石烂。是的,我们不能否认现代很多人看不懂古人诗词,甚至在没有注解和提示的情况下把古今异义完全颠倒。譬如《尚书》里面一句:“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一般人一看辄认为是:“刑罚不能施加在大夫(做高官)的身上,礼乐不必在庶民里使用”。其实不然,恰好相反——“刑罚不能包庇大夫之辈,礼法不能废止在庶民阶级。”所以要能理解古代经典和古诗词,还要有很扎实的基本古汉语功底。

也不怪有这么多牢骚,情理之中的。特别是读经(及先秦诸子散文)特别费神,其中通假字、意动字、生僻怪字比较麻烦;最糟糕的就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如:鼋、鼍、鰽、梽、蠾之类和簋、耱、晑、橚之属;这些古代称谓的事物,难以见到,更加不知从何说起。有些东西如古代房屋内外的'装饰,即使是古装剧上也很难看到,急需考证时需要翻阅史书或者到博物馆。经过数代的改朝换代,汉语也在随着政权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今天的人能够穿越时光倒古代,最多到明朝;明朝之前的人说话,你不一定听得清楚。我们知道,各朝各代都设有专门的五经博士,来对前朝遗留的“四书五经”经行新的注解以便当代人的解读。

最明显的就是单音节变双音节。我们看一些古文时,特别是《春秋》里面一般一个字就表示一个动作或者一个物体。如“屡”,既表示鞋子,又表示穿鞋子,还可以表示像穿鞋子走路一样;然而具体是什么鞋子呢,还不一定表述的清楚。经过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的酝酿和“五四运动”以来的新白话运动,逐渐双音节代替单音节如前缀“老”(老师、老虎、老大……)和后缀“子”(桌子、椅子……)的出现等等。因此逐渐地隐去了对古代汉语的解释。时代飞快发展,旧事物逐渐的消退和新事物的层出不穷,也为我们忘记历史奠定了条件。一般不是专门研究古代的学者和专家,很难复原历史的真想。

中国台湾把《孟子》和《史记》作为他们中学必修教科书,当然是有很大的道理。然而我们却推脱时代的发展,放弃这里面耐人寻味的美章。什么事无病呻吟?毛主席、陈毅等一批革命家就是现代里写古诗词的名家,现代周汝昌、汪国真等等就经常写作古诗词,特别是网络上总是可以看到很多我哪敢有挥笔写诗填词。难道这真的都是吃饱没事干的,挤尽脑汁在哪里呻吟?我们有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是得意时总是能够冒出一两句前人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

我们的诗词,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有“市场”的。就近说,方文山的歌词偏古典型不就是引得一篇热推吗?我认为,关键还是看诗词里面的情和理。古代的诗人和词人就好比是今天的歌星和影星,他们的诗词就在全国传唱“各领风骚数百年”毫不夸张。我们熟知的两个俗语就能证明——“旗亭画壁”和“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当然,我们现代学生中也有不少同学走入了两个误区。一是遣词用字方面,喜欢用一些生僻古怪的字来组些稀奇古怪的词,来显示自己“语言文字功底强”。另一种是乱用意境,一味追求文辞美不顾诗歌表达的实实在在的意思。这都是违反了古人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基本写作初衷,导致真正意义上的无病呻吟,我们坚决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