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语文论文大全(17篇)

时间:2024-01-13 07:06:14 作者:文轩 口号大全

范文范本包含了丰富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组织语言、提炼观点等写作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声音的语文论文

[摘要]在当今信息科技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都得到了日益广泛、深入地应用。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下,教学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手段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智能先进,使教学效果与质量都得了显著提升。在分析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策略,以期为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支持。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信息技术;融合策略。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中强调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理念,以生为本,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轻负担,高质量”地提升语文教学效率与质量。

一、教育信息技术概念及优势分析。

现在国家对于教育信息技术建设日益重视,并成立了专门的专家组进行研究与指导。关于教育信息技术的概念,学界有许多专家和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教育信息技术是教育中所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总成,教师通过创建、应用和管理一定的信息技术与资源,来促进学习和绩效。教育信息技术主要包含现代教育理念、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三部分内容,其中,信息素养处于核心地位。其主要形式有幻灯、投影、音视频、广播、电视等。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扩展了课堂教育教学的范围,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信息技术具有鲜明的“现代化”特征,其基于先进的教育理念、技术成果,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最大化利用,人才培养质量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一是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因为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方便快捷,且具有多元性、丰富性,能增强课堂吸引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营造出更加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还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难点问题。二是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度。教育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单向知识传授的模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提高。三是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育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信息通道和资源,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上的教案、课件、视频、习题库等资源,教师与学生都可以利用。这样,就能将学生的视野从教材中解放出来,拓宽其知识面,使学生实现自主探究、个性化学习,提高知识学习的针对性,也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吸收。四是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现代教学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多样,表达的信息量大,具有图、文、音、像并茂的优点,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使教学内容易于把握,全体学生都通过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活动,更生动、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及技能,更好地突破重难点。同时,还使教育的教、学、评、测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应用信息技术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教育信息技术利用文本、图像、音视频等呈现教学内容,可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通过寓教于乐来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教师要结合教材与教学内容,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学习兴趣与需求,来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例如,学习《黄鹤楼》一课时,教师可在讲解古诗词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与黄鹤楼相关的教学资源,如作者的信息资料、创作的时代背景、现代黄鹤楼的实景视频等,学生通过这些生动、直观的资料,将能更容易地理解教学内容,对黄鹤楼形成贯通古今的连续性认知,进而优化知识体系构建,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二)应用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初中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将能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获得感同身受的人文与审美教育体验。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初中生的兴趣特点,利用图像、音频、动画等,来为学生创设教学内容相关的生动灵活的情境,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主动性,达到以趣激学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变色龙》一课时,若只是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将很难对变色龙形成清楚、明确的印象,而若是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播放变色龙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变色龙的色彩变化,再通过警官奥楚蔑洛夫与变色龙的善变进行类比,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篇讽刺小说的主旨。

(三)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方式,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进师生的互动交流。初中学生年龄小,大多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还不够强,部分学生对于语文课程兴趣也不足。初中语文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在讲解重难点的时候,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使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或文本等,形成“教、学、做”一体的良好教学氛围,学生学习自然也就会高效、高质。例如,学习《智取生辰纲》时,由于该文是选文,又是历史事件,学生对本节课内容与知识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就可应用信息技术播放《水浒传》中与《智取生辰纲》联系紧密的内容,并配以适当的讲解,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而实现教学重难点突破。此外,教师也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搭建现代化的沟通交流平台,如微信群、qq群、电子邮件等,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进而促进学生顺利内化教学内容。

(四)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与审美能力语文思维能力是对文章、语句、词语的赏析思维方式,培养语文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语文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教学活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相关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课时,教师就可利用多媒体来展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语录,并阐述闻一多行为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闻一多先生的言行语录,并进行总结。在课下,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来查阅闻一多先生的资料,进而立体地认知闻一多先生的形象。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也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思维能力。初中语文知识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意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而应用信息技术,也可以促使这一目标更容易达成。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优势,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将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有效性不断提升。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和加强教育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有针对性地打造高效的初中语文学习课堂,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田建兵.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7):117-118.

[2]张文.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名师在线,2019(24):92-93.

[3]孙一云.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148.

[4]程忠武.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生态建构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9(8):。

声音

人生犹如一辆火车,到了一站,有的人下了车,而有的人仍在等待着。等待也许漫长,但成功总是在尽头闪烁着光芒,慢慢回想是未来呼唤着我们。

我最近不知怎么,也有些许迷失方向,被新奇的东西吸引过去,逐渐将我全部的心思都吞没。试图返回,但火车并不会停下。与我同行的人在慢慢前进,欢笑和喜悦总是属于他们的,到头来只有我在火车的最末端。只有用自己的力量超越他人,才能比他人更早一步看到属于我自己的未来。

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非常的简单,人总是会喜新厌旧的,放下自己对那些新奇事物的渴望,直面前方即可。为什么身边的人都会比你优秀?那是因为你仍对新奇的东西迷恋,或你被他人的诱惑所吸引,不论是你还是他人,终将深陷泥沼,那时即便有人拉你也是无力回天了。

有一句话说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你没有经历艰难险阻,仍在享受眼前的美好时光,而你总以为那只是一种消遣罢了,错,即使你天不怕地不怕,但你终究也逃不过时间的推移。岁月不饶人,一切都会在时间的浸泡中失去了原本的色彩。“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要想着偷懒,努力学习才是改变命运的出路,不要虚度光阴,时间是不会怜惜任何一个人的。把时间分割在合理范围内,才会更珍惜拥有的生命。

每个成功的人背后,是你永远都不知道的艰辛付出。苏洵那年在书房中读书,他的夫人端了一盘粽子和白糖给他,临近中午收拾盘碟之时,发现粽子吃完了,但是糖蝶却没有动,原来他太专注了,把砚台的墨当成了糖;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在童年时期,就酷爱读书。由于家境清贫,上不起学,10岁时住进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发愤苦读,每天煮一小盆稀粥,凝结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再切几根咸菜就着吃下去。这就是后世传为佳话的“断齑划粥”的故事。正是他的寒窗苦读,才成就范仲淹成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坐下静静想一想,任由风声掠过我的发梢,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那些新奇、杂七杂八的东西,而是人本身的努力程度,收回心,努力学习,让生活更美,让人生的旅程更加精彩!

笑和汗水对生活,静听远方的声音……。

声音的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生气的灵动的课堂,应该是师生融洽交流的课堂,更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律动,是彼此欣赏令人愉悦的课堂,只有在这种情境下学习语文,才会使每个学生身心舒畅,才会真正学好语文。可是,当我们冷静地审视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却发现部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仍显得单调、枯燥、繁琐与压抑,学生语文素养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高。因此,如何使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一、别出心裁的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场白即导语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本节课效果的好坏。良好的导语像乐章的前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巨大的磁石,使学生备受吸引;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教师或激情演说,或引用诗文佳句,或讲动人的故事,或巧设悬念质疑激趣,或温故知新,或常识介绍,或学法指导,或激发想象联想,或展示精美的图片,或播放动人的音乐等等导入,先声夺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整节课做好铺垫。如学习《钓鱼》一文时,我是这样开场的:我们村附近有池塘、小溪,平时你们也看到过有人在那里钓鱼,你们钓过鱼吗?钓鱼用的钓竿、钓钩你们熟悉吗?引鱼上钩的鱼饵是什么做的?鱼儿为什么肯吃呢?今天,咱们要学的内容就是有关钓鱼的知识……本来,捉鱼弄虾是孩子们喜爱的乐事,这样一问,就会引起更为深厚的兴趣,他们不仅迅速回忆起“钓鱼”这个熟悉的情景,而且迫切想知道课文到底又怎样谈钓鱼的。这样,学生就能在有趣的气氛中跟着老师的思路步步深入。

二、让学生主动参与。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语文课的导入设计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儿童的兴趣,能使儿童情绪高涨,脑细胞活动迅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学习《“你们想错了”》这篇课文时,我将课文内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表演后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评论表演优劣。“演员”和“观众”全都进入角色,在注意力十分集中而又异常兴奋的情绪中深入理解了课文。这样,既给学生提供显示表演和活动才能的机会和场地,又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幽默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又是通往教学目标的桥梁。在写字教学中,恰当运用幽默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还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在教学生们写“兰”字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注意三横的长短之别,我对学生说:“人要有腰身才会好看,字也是如此,‘兰’字三横中间一横要写得短些,就像人的腰身。如果三横一样长的话,那就不好看了。”学生听完之后,开心地笑了起来,全班50个人,作业时无一个出错,“三横要有长短变化”这一写字要领也在笑声中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四、运用实物演示。

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学生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如在上《黄山奇石》一课后,让学生把自己参观风景名胜拍下的照片,带进课堂,让学生一边展示自己的照片,一边向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利用多媒体设备。

其实,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良好的方法和手段的有效运用,离不开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的营造。有资料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思维最活跃,对周围的事物才会产生兴趣。因此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满足学生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和基础,是推进学生学好语文课的重要保证。

总之,语文教学趣味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希望趣味教学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能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能真正激发学生热爱语文、享受语文的激情。

参考文献。

[1]黄志祥.让学生快乐地学习[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02).

[2]郑春苗.点燃学生课堂兴趣的火花――浅谈如何激活课堂的点滴体会[j].科教文汇(下旬刊),(05).

[3]韩英.兴趣的培养在科学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j].小学科学(教师),(02).

声音的语文论文

摘要: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改革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在此条件之下,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但是,对于这样的现状,很多的小学教师并没有对此做到足够的重视,两者之间的过渡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有着相应的不良的影响,使得很多小学生进入初中之后没有比较好的对语文内容进行有效理解的能力。

所以,必须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入手,进行相应的转变,完善自身的过渡意识,将相关的初中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与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进行相应的结合,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注重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初中语文;过渡教学。

当教育教学没有进行如此全面的改革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学和初中的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并不大,这种状况的存在使得小学高年级语文的过渡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没有对其做到足够的重视。

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得不到有效调动,大大降低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所以,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必须要对过渡教学进行全面的关注和研究。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意识的树立。

在之前的语文教学中,相关的教育者对于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过渡教学并不重视,小学语文教学和初中语文教学之间也没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也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有着非常突出的阶段性的特点,同时,在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小学的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成绩过度关注,将很多的时间都用在了复习上,虽然,学生的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培养和提高。

小学语文的作用没有得到相应的发挥和体现,其主要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语文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对于知识的过渡性和持续性非常重视。

通过对初中语文教材的研究发现,它与小学语文从本质上是存在差异的,有着不同的知识难度和形式等。

那么,在此情况下,小学教师要顺应时代的要求,改变自己的语文教学的观念,对过渡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知,重视小学高年级的过渡教学,让学生进入初中之后,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能够适应教学的方式,并且有效理解教学的内容。

二、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方式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融合。

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对相应的知识点有一个全面而有效的掌握和理解。

但是,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所需要学习的内容有着比较大的难度,知识点越来越多,对于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理解和记忆等,教师的教学速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家庭作业的量也是相对比较大的。

在初中的考试中,语文考试的难度比较大,所考的内容也是非常多的,考试时间的限制性更强,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让小学生在进入初中以后可以迅速适应初中语文教学的方式和速度等,必须要对过渡教学做到足够的重视,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和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的病句修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相应的知识加入到其中,主要包括主谓宾定状补等的语法知识,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着比较突出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做好相应的病句学习的准备。

三、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影响,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保持注意力集中;。

其六,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对相关的参考书和工具书进行相应的应用,那么,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对其进行有效的应用,当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相关的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掉。

四、结语。

其教学内容的难度更大,教学的速度更快,所以,为了让学生在进入初中的时候可以快速适应其教学的形式等,必须要对过渡教学做到足够的重视,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树立正确的过渡教学的观念和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庆海.合作学习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18):241.

[2]张丽艳.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技巧的练习[j].新课程,(34):167.

[3]杨亚文,朱春兰.让阅读更有质量,让知识更有生命力———“以写的视角为切入点”的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j].教育家,2016(24):43-46.

提高技工学校语文阅读能力的研究。

因此,语文课程教学中要格外重视对阅读能力的培养。

但中职学校(技工学校)的语文课程教学正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语文在教学中被忽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越来越低,主要表现在阅读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低下。

因此,提高中职学校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中职学校学生语文阅读能力降低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几个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中职学校(技工学校)也承担起了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人素质,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更有竞争优势。

但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教学质量却日益下降,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越来越低,这意味着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提高,甚至下降。

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发展,还会对未来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探索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语文阅读能力有极大的必要性。

1中职学校语文阅读教育现状。

1.1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阅读面狭窄。

中职学生大部分是中考落榜生或是辍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没有信心,对学习缺乏兴趣,普遍缺乏语文课程学习的良好习惯和正确方法,导致他们缺乏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对语文阅读更是没兴趣。

声音

一声呼唤,温柔沁甜,春风般拂过脸,也拂过心。从没想过,有一种声音可以让人如此宁静,不管是温柔关切时,还是严厉管教时,都能安抚或受伤或躁动的心。

有这样一种声音,曾让你安心到梦里。“哦哦,我的宝宝,乖宝宝,快睡觉,哦哦,”耳熟能详的摇篮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陪伴你到能独立安睡。或许你哭你闹你拳打脚踢,那种声音依然安稳地飘进你的耳朵。或许你已经安静下来,可当声音停下来的那一刻,你又哭闹起来,于是那天使的声音再次降临到你的耳朵里,没有丝毫的不耐,温柔如初,动听如初。有这种一种声音,陪伴你多少个不眠的夜晚。有这样一种声音,曾让你坚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乖乖,我在这儿呢!放心,我会一直陪着你!”于是你停止扯弄打点滴的针,停止哭闹,也停止了无休止的噩梦,只因为那个声音告诉你,她将一直陪着你。你变得勇敢,变得不再害怕打针的疼痛。安静地睡着,梦里那个声音为你轻声歌唱。有这样一种声音,让你有了坚强起来的勇气。

自容,让你认清自己的错误,让你觉醒,让你顿悟,让你恨不得扇自己两耳光。只因为你让那声音变得悲伤,或变得歇斯底里,你恨这一切都是因为你。有这样一种声音,多少次将你扳回正轨。

有这样一种声音,曾让你享受唠叨的幸福。“宝宝,要按时吃饭不能偏食,要多吃水果,要知冷暖加减衣。”唠唠叨叨有时让你觉得烦,但不可否认的是,心里泛滥着幸福。多少年以后,当你失去那种声音,你会很怀念,或者为此潸潸落泪。有这样一种声音,让你永远不想失去。

这种声音,就是妈妈的声音,是爱的声音!这种只维系在你身上的声音,是美妙的,是幸福的。望君珍惜!

声音

没有人真正关心你,在追梦的路上,会遇到多少困难。只有你自己才能够体会追梦的不易,以及圆梦后的喜悦。

阳春三月,燕子归来,柳树发芽,春风佛面。

我是一颗成熟已久的蒲公英,在经过寒冬的考验之后,我努力伸展着身体。终于我破土而出,我贪婪地吸收着大地母亲给我的营养和水分。又使劲生长者身体,我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努力地生长、生长。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的心里有一个梦想——那就是长大开花,长出一朵蒲公英。等待着时机,等待着春风的再次袭来。不知不觉的我又用腿蹬了蹬地,用手推了推周围的墙,我长得高了,我又努力伸了伸头,我终于长出了蒲公英的果实。

春风真的来了,借助风的声音,我张开双臂,飞向远方,我实现了我的梦想。

我是生长在海南岛岸边的一棵普普通通的椰子树上的一颗果实我吸收着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我长出了一棵嫩芽。

虽然我是一颗极不起眼的嫩芽,但我也有我的梦想——就是掉在海水中,被海浪冲倒海岸处,我经常受着风吹雨打,时间就像指缝里的沙子,慢慢的流逝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寒暑易节,我终于长成了一棵高大威猛的椰子树。而我的梦想也愈来愈强烈。

在一个电闪雷鸣狂风呼啸的夜里,我感觉时机到了,雨声哗啦哗啦哗啦,像战鼓一样敲打着大地,我使劲地左右摇晃着身体,“噗通”一声,我如愿以偿的掉进了水里,伴随着海浪,我实现了我的梦想,被冲到海岸处。

我是一名中学生,我肩负着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来到了学校。

我茁壮的成长,在知识的面前,我犹如一张洁白的画纸,而我正是这种画质的主人,我的梦想就是如何勾画出一幅壮丽的蓝图。我怀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梦想“”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要凭借顽强的意志、过硬的本领、丰富的知识成为中国梦的伟大复兴努力拼搏顽强奋斗。

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我发愤读遍天下书。

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聆听聆听梦想的声音。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并不是上层人士、领袖、学霸的专属物品。而是有志少年的精神食粮,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敢拼搏,就会有奇迹。梦想就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有了梦想,我们就有了一对飞翔的翅膀。

声音

根据学校安排,本周我值周,值周最常规的动作就是四处走走,以便监测处理相关事宜。可没曾想,在走程中窥见一教育怪胎:早读无声到比晚自习还安静!大惑不解。顺着马航失事间网友的虐心热帖(“今年流行什么不好,偏偏要流行什么爸爸去哪儿?时间去哪儿?现在到好了:飞机去哪儿都不知道了?这世界啊!真……”)叹而得言:早读的声音去哪儿了?!

不知是这个时代进步了,还是我们那个时代的读书方法不对?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早读铃声一响,若是迟到奔跑进校园,教室便会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开春时节的清晨,学校后山上的油菜花边、岩石上、草坪里随处可见踱步或是蹲着或是依着树木放声晨读的莘莘学子。生平仅记得的大多词句也都源于那时的早读或晨读。

学校为何要安排早读?早读有何用处?我似懂非懂,只好借助“万能”的网络释疑。

从教育心理学上讲,一个人通过一个晚上的休息,大脑完全没有了疲惫的感觉。早上读书,会激发大脑皮层的兴奋,记忆力较其他时间都好,自会事半功倍。

早读的好处很多,能够培养学生语感、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好的读书习惯……古往今来,学校都重视早读课,连家庭教育也重视。“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黄金时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朱作仁语)。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因此,开设早读课是新课标提出的重视朗读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由是可见早读的作用举足轻重,然我为何会窥见早读无声到比晚自习还安静的“怪胎”?我见之“怪胎”不知是偶见还是常态,不知是矛盾的特殊性还是普遍性。因未深入调查调研,故无定论。但“怪胎”之害处从我们的课堂效果已可见一斑。语文课上:提起那些名言名篇学生不知道还罢,毕竟自己也比他们好不到哪里去。然朗读该是学生的基本功吧,可课堂上有多少学生能把一篇或是一段文章通顺的读下来。有的同学考试成绩也还算不错,可你要他把心中之想溢于言表却犹如登天。如是等等。我想这些都与不重视早读不无关系。如此长期以往我们的哑巴语文、哑巴英语的现象就自有原因可寻了。

早读无声到比晚自习还安静的“怪胎”不容忽视,其事关教育的质量,事关孩子们的未来,链接着祖国的兴衰。私以为,要治愈这一“疾病”,让早读的声音回归。首先要从思想上找根源,只有提高了认识,改变了僵局,事态才会发生质的变化,然这其中的主角恐怕要非学校领导莫属了,当然层层往上的责任也自是少不了的。其次要从思想宣传上找突破,只有通过大力的思想宣传,让学生认识到早读的用处,早读折射出来的问题对自己人生的影响,才能营造出“我要读”的氛围,而不是“要我读”的僵局。再次,要从教育观和学习观上找归宿,国家素质教育实施已好些年了,但有不少的老师和学生对素质教育有曲解,西部落后山区尤显突出。素质教育并不是一味的减负教育,素质教育并不是连教育规律和学习规律都不遵循的教育。试想,我们落后山区的教育都减到只剩下孤零零的课堂了还何以减?我们的学生都学到不会早读,不会说话,不会表达了还何以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是,我们的教育还何谈素质教育?端正教学观和学习观势在必行。

春天的绿意正势不可挡的走来,社会的车轮正不停的向前辗转,我们的生活正翻天覆地的发生着变化,然我们早读的声音去哪儿了?国家发展,教育先行。早读无声到比晚自习还安静的“怪胎”值得每一个教育人(包括相关人)深思。希学校后山的太阳越显和谐的升起,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

声音的语文论文

新课程的实施,为学生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发展的空间,我们做为第一线的中青年教师非常支持,并且积极实践着,生活中的现况,我们常常因为“特殊”的近义词只能是“特别”而苦恼;常常因找不准“困难”的反义词而与一些“老师”而费尽口舌;常常因《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岛上的英雄儿女”到底该归属哪一部分找不到依据;在一些“老师”看来,唯一的答案才能看到学生学得是否“扎实”,教师是否“尽职尽责”。我们中青年教师,冒着失败的.危险,用自己的良心实践着新课程,用我们的行动为新课程加油助劲。

有一次我讲小学六年制第五册语文中《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我在上课导入时,用了一段“雨”声的录音导入,当播放后,同学们认真地回答:(1)波浪声(2)瀑布声(3)打印的声音(4)雨声并有冰雹。看到同学们兴致勃勃的样子,我真有点不忍心评判谁是谁非,但我的课如何进行?如果这是一节作文课,让学生把自己的想像展开,可能就是一篇篇成功的作文,但这是我的一节展示课,如何把学生拉回来?我一时卡了壳,为了挽救这堂课,我稍微一停,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继续引导:“仔细听,有‘叭叭’的声音”。同学们立刻明白了,是雨声!并且继续活跃着:有冰雹要砸坏农民地里的禾苗;有雨点打在行人撑的伞上;有雨点打在汽车的玻璃上;有雨点打在窗户的玻璃上。。能说是雨,我总算松了一口气,我的课终于回到了正题,继续讲了下去。

但事后我想:难怪有些教师讽刺说:“教师在挖坑,学生在心甘情愿的往里跳,有些人在打着新课程的招牌,砸新课程的前程。”我想我的这节课表面上是成功的,什么“把学生能放能收”,什么“教学收放自如”。简直是为达到目的不惜坑害学生,为什么学生认真听了会这么多答案?其实是很正常,要么你不用这个材料导入,要么出现了这个问题,就坦诚相待,告诉学生和其他人,你当时的未预料,新课程是不允许欺骗学生的,新课程是不允许让学生“跳坑”的,新课程更不允许教师和学生合伙耍花招的。正如我开头所说,新课程我们努力实践它,我们就会问心无愧,有成功,定会有失败,失败了,我们定会再来!

倾听课堂中最美的声音论文

走进课堂倾听教师与学生的声音――实验教材(双册)听课札记武汉市育才小学屈小青之一“不提问怎么读呢”这是一年级下册《月亮的心愿》一课的部分实录。师:读课文,你有什么感受?生:珍珍很孝敬妈妈。师:从哪些地方感到珍珍很孝敬妈妈?关心妈妈?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生:她不去春游了。师:她为什么不去春游了?她想干什么?……还有一些老师的问题:此时窗外的月亮会怎么想呢?明天下雨意味着什么呢?你能理解月亮的心愿吗?……这不像是一年级的课,像中高年级的课文分析。一年级的课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有没有需要理解的呢?有,那就是要读出作者写这些话含着的感情。孩子刚刚认了十几个生字,读一遍就要谈出自己的感受,多难为孩子啊。执教老师说:“但是学生说得出来。”是的,有个别学生说得出来,大多数孩子呢?他们能把课文读通就不错了,过高的要求只会令他们望而却步。想想我们,如果一篇文章有十几个生字,内容比较深,能读一遍就有感受吗?何况小孩子呢?不要用那些无用的分析磨灭孩子爱读书的天性了。那位老师不解地问:“那不提问,怎么读呢?”不提问就不知道怎么指导读书了,确实是一部分老师中存在的问题。另外还有一部分年轻的老师没有以前分析的老框框,但是怎么读,却很模糊,课文都是泛泛读读,这样又走了另一个极端。“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最好能读出感情。还有一个重要任务:认字学词,积累语言。此外,还要培养读书习惯,习得初步的读书方法,体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一年级的.阅读教学,要结合对少量词和句的理解,体现由读正确――读通顺――读出感情的指导过程和学生练读的过程。”崔老师的这段话对我们实验教师应该很有启发。下面我想以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为例来谈谈在教学中以读书为主线的阅读过程怎样进行。一读,读正确。首先教师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小熊维尼迷路了,它家就在北方。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它吗?”熟悉的动画片中的主角和帮助别人的快乐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饶有兴致地自由读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然后在四人小组里互相读课文,正音。这个环节的读书主要是读正确,字音读准,不掉字,不添字。二读,读通顺。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读的:“课文中编辑叔叔阿姨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像指南针一样能辨别方向的好朋友呢?默读课文,思考。然后最喜欢哪个好朋友就找到相关的段落多读几遍,再读给小组同学听。这一次读,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并互相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直至把课文读通顺,流畅。三读,读懂。就是要读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对文章的理解,虽然是低年级,这一步必不可少,否则就会走入泛泛读读的误区。这一步不是分析课文,而是根据课文具体情况,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帮助学生去感悟语言。看这位老师怎样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课文读顺了,现在能帮维尼找着回家的路吗?”老师这里有一幅图,中午的太阳当空照,谁来找一找维尼的家在哪个方向?语言文字化作生动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老师现在就是维尼熊,谁告诉我怎么回家呀?”学生兴致勃勃,争着告诉维尼熊怎样根据太阳和树影找到北方。课文的语言在这样的交际运用中内化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四读,读出感情。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读出感情,学生在前面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得了情感体验,对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便能逐渐读出感情并熟读成诵。这位老师是这样推波助澜,把学生的感情推向。

倾听课堂中最美的声音论文

真真是我们班一个非常特殊的女生。毫不夸张的地说,她是我从教二十年来第一次遇到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女生。特殊之一:一年四季穿的衣服基本以黑色为主。尤其是冬天,整个冬天一件黑色棉袄,一条黑色棉裤,一双棉鞋,没有第二件衣服,也没有第二种颜色;特殊之二:喜欢和男生玩,男生经常被她打得逃跑;特殊之三:听课很少坐端正。即使老师提醒她甚至惩罚她,但是她改正的时间基本不超过5分钟。

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一个私底下被其他孩子称为野蛮女生的学生,科任老师们常常被她莫名其妙的言行举止激怒。久而久之,所有的老师谈到她,都露出了无奈。碰到这样的女学生,我还是第一次,天生不怕输的我,怎么也不信就啃不下这根硬骨头!于是我开始了对真真同学的调查!

单亲家庭,长辈溺爱。

由于父母离异,真真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真是因为父母离异,外公外婆觉得幼小的真真受到了伤害,所以更加的疼爱这个孩子,凡事都顺着她,依着她,而她呢,稍不如意,就在家里大吵大闹,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真真任性骄横的脾气。

无人倾听,孤立无援。

真真的母亲虽然很有文化,但由于夫妻离异,因此脾气也变得十分急躁,再加上工作的繁忙,平时很少有时间和真真沟通与交流。因此,真真十分失落,即使有了委屈也无处倾诉,慢慢地养成了轻则大声呵斥,重则出手打人的孤僻性格。

批评训斥,缺少认同。

真真的坏脾气在学校出了名,所以每一个任课老师都不愿意惹她,班上的每一位同学也都知道她的脾气,所以凡事也都让着她,不和她计较。但是,真是这样,真真感到更多的是孤独,被冷落。因此,她会用她特殊的方式来引起大家的注意,譬如:发脾气,打人,喧闹。但是最后的结果却遭到了老师的训斥,同学的嘲笑,自尊心又一次遭到伤害。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讨厌一个学生无异于毁掉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心倾听,用温情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于是,根据对她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我给真真开了一剂良药----倾听。

加油,真真!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班级舆论、荣誉感、凝聚力,可以约束学生的行为,激励学生进步,这往往比说教更有作用。我希望能用集体力量来带动真真的进步。于是,我在班上组织了一个真真,加油!活动:让每一位同学给真真写一句话,或鼓励,或肯定优点,或指出缺点,或提出希望然后把这份礼物郑重的送给真真,并告诉她,这是全班同学送给她的,同时还告诉她,全班同学都希望能和她成为好朋友!

第二天,真真涩涩的走到我办公室,轻轻地说:老师,我想谢谢大家!

女儿,我爱你!

真真,其实你很棒!

老师充满关爱的肯定,鼓励一定能给学生带来温暖和感激,能保护和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对学生的心灵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此,我找到真真最喜欢的一位老师,请她给真真写一段话。

真真:你好!

六年级的你学习一定很忙碌吧!老师现在虽然不教你了,但是可爱的你依然记在老师的心中。还是那么喜欢看书吗?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希望你一定要保持。因为书是我们进步的阶梯!老师希望你和同学友好相处,心平气和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其实,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我们每一位教过你的老师都是这样认为的。只要你控制自己的情绪,相信你一定会更棒!老师期待着你的进步!

老师的话,轻如丝丝细雨,柔若习习春风,又好似涓涓细流滋润着真真的心田。我看到真真读着老师给她的信,眼泪溢满了眼眶。我想:她的耳畔一定又响起了老师曾经的叮咛和祝福。此刻不需要任何语言,她内心的自我感召已经胜过了千言万语。

学校里,小伙伴友好相处;家里,妈妈的朋友式的关爱;校园里,老师的亲切关怀这一切,让这个曾经孤独的女孩感受到大家对她的关注,被爱包围着的她,变得温顺多了,脸上的笑容多了,声音变得温和多了。真真的进步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其实,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需要我们用全身心的爱去悉心照料,温柔呵护。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株待放的花朵,只有用爱,才能聆听到每一朵花开的声音。记住吧:只有用全身心的爱才能欣赏到每一朵花开的美丽,只有用纯净的心灵才能倾听到每一朵花开时美妙的声音!

倾听课堂中最美的声音论文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探究活动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学会倾听是教师和学生必须的要求,是科学教学成功的保证。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已非常重视学生倾听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然而教师的倾听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习惯的养成。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该如何做好倾听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文中从“做好学生提出问题时的倾听、推测时的倾听、观察中的倾听、讨论时的倾听,关注学生记录的倾听”等方面着手,论述了科学教师在课堂探究教学活动中的倾听实践研究。

关键词:科学教学;教师倾听;探究活动。

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1]倾听是一种等待,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在倾听中理解,最终实现教学相长。新课改以来,我们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转向为“平等中的首席”,由于学生模仿性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因此,在科学课堂探究教学活动中,做好学生提出问题时的倾听、推测时的倾听、观察中的倾听、讨论时的倾听、关注学生记录的倾听等,即做好科学课堂探究教学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倾听,真正实现科学探究活动的教育价值。

一、学生提出问题时的倾听实践。

在科学的学习活动中,我们经常设置一定的情景现象,希望学生能根据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通常把这些当成一种形式,没有仔细或认真地“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提问也丝毫未影响教学流程,我们的研究活动仍然是按照既定的方案进行。如《米和饭》一课,学生提出很多问题:为什么碘酒碰到米饭会变色呢?米饭碰到碘酒怎么会变成紫色呢?碘酒碰到别的东西会不会变成紫色?碘酒碰到液体会不会变成紫色?等等。如果我们真正认真地倾听了学生的问题,我们就能高效地进行问题整合,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有目的地进行课内外探究活动。

二、对学生大胆推测(猜想)的倾听实践。

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想,我们听后往往是一笑了之。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2]:在一次现场直播节目采访中,一位主持人问一个想当飞行员的孩子:“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的回答是:“我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系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下去……”现场的观众全部笑得前俯后仰,主持人仍然继续关注这个孩子,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孩子的回答让在场的人感动:“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这位主持人的特别之处在于他能够“听”孩子把话说完,不管现场出现的状况,仍做到倾听者应该具有的亲切、平和、耐心,从而“听”到孩子善良、纯真的心语。作为教师,我们要特别注意倾听学生出人意料的想法,还要认真思考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他想法的根源是什么,这样才可能发现学生思维的独到之处,才可能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才可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教学,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学生观察活动中的倾听实践观察是科学认识的最基本的活动之一,是孩子一生下来就会的。

而教师要为孩子们的观察做好准备,要选择教学内容,要尽量把观察的活动安排在自然条件下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在学生的观察活动中,教师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20世纪80年代,兰本达教授执教《蜗牛》一课就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他在组织学生观察蜗牛的活动中,连续15min都没有对学生进行一次统一的讲话,他不停地参与到每个小组的活动中,常常蹲下身来与他们一起观察,眼对眼、面对面一起共同探究,拉近了与他们的距离。这样做既让学生感到老师不是高高在上地监督他们,又让他们觉得老师是可依赖的“靠山”,需要帮助的时候,还可以请教老师。坚持“蹲”下身来与学生一起活动,才能真正看清他们、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优点。其实,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也不是一味地放任自流,真正需要老师用眼和耳去关注每个孩子的一举一动,要敏锐地观察他们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争论什么?如果扯得太远,则需要把他们引回到正题上来。在学生们的观察活动中,不时放几颗水珠在热油锅中,引发孩子们的思维想象,“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认为?”“你能不能再看看,加以肯定?”这就是兰本达教授在学生观察活动中倾听的具体做法。

四、讨论(争论)、交流展示(汇报)时的倾听实践一位科学教师上课时要求学生在讲台上汇报自己的发现,在汇报之前,要求学生“汇报时声音要响亮,让每个学生都听得见,全体学生都要注意倾听”。

学生在展示平台上逐条介绍自己的发现时,这位教师却在翻看自己的教案……这可能只是一个细节,是一次偶然的个别现象。但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无意间表现出来的行为实际上已经表明自己不重视倾听。其实这样的细节在日常教学中并不少见:在学生交流探究结果时,教师不置可否,不加以引导;学生在发言中出现明显的科学性错误时,教师不及时指出。凡此种种,教师在课堂中的这些“不作为”行为,都充分表现出我们的教师没能认真倾听孩子的汇报,也没有认真倾听孩子汇报的具体举措。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教师所预设的答案,教师就打断,“哪位同学来帮帮他”;教师充当的是课堂活动的“捧场人”,无论学生探究过程或探究结果如何,教师总是赞不绝口“你真棒”,即使学生答非所问,教师也依然夸奖一句“你的想法很有创意”。

另一位教师在上《观察我们的身体》[3]一课时,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汇报。学生说:“我观察皮肤上大多有汗毛,而手掌心没有汗毛”,“我知道肌肉里还有骨头,头部的骨感觉象个瓢形,胸部、背部的骨头大多是横着的”,“皮肤比较白,我的同桌比较黑”,“有时候皮肤上会沾脏东西,我想它能保护肌肉”,“我发现腿中的骨比较细也比较长”等。面对学生不同的发言,教师始终耐心倾听,并仔细分析,发现同样是对骨的探究,有的小组是用测量的方法获取数据,得出骨的长度是不同的;有的小组是用摸的方法比较身体各部分骨的形状,结果也是不同的;同样是摸的方法,有的小组发现脊椎骨是由许多骨排成一串构成的,有的小组发现肋骨是一根一根的。这位教师是一位敏感而又耐心的倾听者,他发现学生的探究方法是不同的,有的用摸一摸的方法,有的用看一看的方法,有的用测量的方法。“教师是学生鲜活的榜样,教师耐心、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能给予学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倾听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正如特级教师章鼎儿所说,在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首先要侧过耳朵,做出一副专心倾听的样子……教师有效的倾听,既能给学生一种关怀,又能给学生有效的激励和帮助,更是精神和方法的传达。

五、评价学生记录时的倾听实践。

探究活动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不但要看思维的结果,还要看思维的过程。由于这一过程是在头脑中进行的、是无声的,所以要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包括文字、图表)把思维的.过程表达出来。作为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探究记录(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定期公开对学生的探究记录进行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各自的思维水平,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做出客观的评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潜能。

六、指导孩子探究过程中的倾听实践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是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开展的交流、对话等互动的过程。

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首先倾听他们最新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活动才会真正有价值。通过倾听学生的实践,教师还可以知道学生经历的探究过程,哪些方法是学生经常用到的,哪些方法是学生不常用甚至不会用的;学生关注哪些方面,忽视哪些方面。这样认真的倾听,不仅是尊重学生的表现,而且掌握了学生的探究情况,对于真正开展落实科学的探究活动,真正发挥探究的价值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课堂上,我们在进行科学探究时,无论学生说得精彩还是糟糕,作为教师,都要专心去倾听,并进行适当的指导;课余时间与学生交谈时,应关注学生们的“流行”语言,在课堂上进行适当引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很关注他们的谈话,从而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用真心换得信任,养成彼此关注对方的发言、相互倾听的习惯。

有人说“不会倾听就是不会学习”,我们说“不会倾听就是不会教学”。在科学教学中,如果将“倾听”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处理好“学生倾听教师”、“教师倾听学生”、“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三种“倾听”之间的关系,就会使其发挥功效。这样的教师就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倾听者:从外在的听到内在的听,从抽象的听到具体的听,从观念的听到体验的听。我们就能听到学生真实的声音,发现学生的奇思妙想,理解他们的真实意图,展示科学课堂的精彩,这样,科学探究才会留在他们的心灵里。

参考文献:

声音

对于某些人来说,反对是他们情绪的导火索。他们承受不了生命中的反对,在他们的生命中,只要鼓励。后果,便是走向失败。

也许我们应该聆听反对。

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我们需要鼓励,亦需要反对。接受反对,便要进步。这一点在古代皇帝身上有很好的体现。唐玄宗有位大臣叫作魏征,敢于进谏。由此可见,皇帝并非需要一味附和的大臣,他们需要一面镜子,他们想要聆听反对,反对可以扳正他们行走的路线。“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反对的声音是我们说话做事时最有效的清醒剂。它可以让我们在杂乱的情绪中保持一份思路的清晰。

试想,如果没有马寅初等学者为计划生育而摇旗呐喊,我们社会或许早已陷入了人多粥少的泥潭。如果没有鲁迅等有着科学良知的民族战士对中国人劣根性的无情剖析,无知的国民也许今天还在为解放而奋斗。如果没有大批的警察保安反对国家部分地区的独立,也许现在的国家早已四分五裂。正是有了这些反对的声音,生命之花,尊严之花,团结之花得以绽放。

《增广贤文》中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的一个真理。不幸的是、听不进反对的人,无以致远。官渡之战时,袁绍不仅拒绝沮授和田丰等谋士的苦谏,反而将他们削职或囚禁,结果输得一败涂地,关羽,张飞死后,刘备一心报仇,不听诸葛亮,赵云的再三劝阻,冒然对东吴用兵,最后落得个白帝城托孤的悲惨下场。

反对的声音对于决策者而言,是一种福音,更不幸的是,连反对的声音都没有。失败了连反省的参照物都找不到。这似乎也是唐玄原重用魏征的原因吧。

聆听反对,并不代表接受反对。我们可以将聆听反对认为是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就像是在改革时,总会触碰到某些人的利益,我们不应坚决反对,而是要去聆听,在反对者的角度思考,给予最好的解决方案。

聆听反对的声音。就是聆听成功的声音。

失败是成功之母,反对亦是成功之母。

谈流行唱法的声音训练论文

摘要:

戏歌,顾名思义,是带戏味的歌,是戏曲唱腔的旋律、结构方式和唱法与歌曲的旋律、结构方式和唱法的有机结合。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戏歌唱法”正是在传统戏曲、民族民间等唱法中相互交织、相互补充的前提下,谱写自己灿烂的历史。它有民族唱法的、亲切自然,也有戏曲的韵味,“戏歌唱法”通过“字、声、情、神、韵”等方面的独特表现,反映出了中华民族声钞戏曲艺术相结合后的审美特征。本文,从戏歌的表现形式以及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韵味之美、字正之美、腔圆之美,来阐述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

戏曲;民族声乐;审美特征。

1.民族声乐中“戏歌”的表现形式。

近年来,戏曲与歌曲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戏曲唱腔和通俗歌曲结合,戏曲与摇滚乐结合,戏曲与民族声乐结合等多种形式的结合体不断涌现,这些的结合体统称为“戏歌”。“戏歌”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以戏为主的戏歌,二是以歌为主的戏歌,三是前半部分以歌为主,后半部分以戏为主;或是后半部分以歌为主,前半部分以戏为主。

2.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审美特征。

2.1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韵味之美。

凡声乐,都要求声美、情美,中外古今如是。而作为戏曲声乐的“戏歌”,还要求韵味之美。无论是属于曲牌体的昆曲,还是属于板腔体的梆子,或及其他新兴剧种声腔,都强调腔儿是筋骨,味儿是灵魂。“中国歌剧戏歌中的‘韵’实质上涵盖了歌唱中的许多内容,如:字韵、声韵(腔韵)、情韵、神韵等,诸韵合一才达到韵味之美。在字韵和声韵方面又讲究以字运腔、顿挫运腔、轻重运腔、缓急运腔、声节运腔,使演唱通过这种独特的韵腔获得有声、有色、有情;通过这种韵味达到有境、有神、有形,最终使观众得到情感上的震撼和审美上的愉悦。”京剧演员唱出来的《沙家浜》带着深厚的戏味儿,民族歌唱演员唱出来则带着深厚的民歌的味道。戏曲和民族的唱不同,发音、共鸣、气口、吐字等也不同。戏曲用腹腔共鸣,歌唱用胸腔共鸣;戏曲吐字的口腔位置相对靠前,而唱歌吐字的口腔位置相对靠后,另外,汉语传统音韵对戏曲和声乐的规范与影响也不同,如京剧的湖广音、中州韵(尖团字)等,即使是现代戏也不可能完全唱京音。各地方的方言对地方戏唱腔唱法的影响,形成各具特色的韵味美。凡此种种,使得戏曲与民歌结合后形成的韵味之美更加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

2.2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字正之美。

“戏歌唱法”最基本的准则和出发点就是吐字发音清晰、准确。传统戏曲关于吐字发音的论述,为戏曲演唱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也为民族声乐演唱提供了近距离的参照。“戏曲演唱法”正是将吐字发音的准和清作为最基本的艺术追求。如声母中的“尖团字”问题,“三山”不能唱成“三三”,韵母必须在演唱时准确控制口型,在韵处准确收声,如“场”字属开呼演唱时稍不注意就会唱成“串”字。只有正确使用唇、舌、齿、牙、喉诸器官和开、齐、撮、合及字调,即字的声调的高低起伏变化,才能把字唱的真切、清晰,这样才能使观众了解和不误解字义,才能最终实现语言的音乐性。如我国的京剧注重清晰地咬字,其美学观念是“字正腔圆”。在技巧上运用了一种方法叫做“切音”,即把字的声、韵母相对来说分开来发音,但整体听上去还是一个字。这种念法是把字头特别夸大,表现慷慨激昂的情绪是很有一感染力的。

除了声母、韵母之外,还有字调。处理字调的主要原则应该是“字正腔圆”。为了做到这一点,不少歌唱作品的旋律常常是与汉字字调的高低起伏相一致的。在我们民族声乐中必须将字音调整的自然、准确。而戏曲唱工中的“依字行腔、滑腔、垫腔、揉腔”等技艺是进行这种协调、创造的最值得借鉴的方法。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声乐中所特有的,是由戏曲所传承下来的.审美标准,并且我们按其审美特征创造了“戏歌”这种独特的民族演唱技巧和风格。

郭兰英当幼年学习山西梆子,她的演唱兼蓄神、情、形、声、腔、字六艺之美。由她演唱的《我的祖国》中,“一条大河波浪宽”前三字如唱似念,如与亲人话家常;“河”字音略高,音不放足,前面略为收敛,在字尾即将转入下一字前才稍为加强。尤其是“河”字在她嘴里不像一般人唱得那样简单,而是字头部分稍带下倚音,符合四声,字的末尾稍带下音。这个尺度很难掌握,这也正是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民族唱法的精微之处;“波浪”二字,前字轻柔,“浪”字是高音,唱得挺拔舒展,音量稍有增强,与“波”字形成对比;“宽”字平出,似平淡无奇,实则大有讲究。一般唱法在字尾都是减弱收音,但戏曲演唱却不是这样。在一个乐句完成之前如果没有什么花腔,则尾音多是“煞”住的,而不是减弱结束。像本例中每一句的末字。如第一段头句的末字“宽”、第四句的末字“帆”,力度和音量自始至终都很均匀、舒展。

2.3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腔圆之美。

“戏歌唱法”的核心支柱是行腔。歌唱中的情感,最终还要依赖行腔来完成。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行腔是连接字、声、情的纽带。“戏歌唱法”是要通过是通过演员悦耳、动听的演唱,来展现美的歌声、美的音质、音色和美的声音,来表达剧情,最终达到反映生活之目的。

“戏歌唱法”行腔的韵厚、饱满、圆熟,具有听之而又凸凹之感的“韵厚”之美味。腔是字的延伸,只有字圆才又可能腔圆。而行腔的圆润则是歌唱中饱满和起伏变化,太粗则拙,太柔则飘。字字融入歌声之中,才可以体现“戏歌唱法”的艺术特色。传统戏曲中有“声中无字,字中有声”的说法,指的就是歌唱中声音的圆润之美,指的就是游刃有余、婉转自如的歌声中将字融人更富有音乐色彩和感染力的意境之中,即以字套腔,如贯珠过渡。有字、有声的腔圆之美,是中国传统戏曲歌唱艺术的集中体现。而润腔是我国传统戏曲的重要审美特征。润腔在我国传统歌唱中有正字、表情、传韵三大功能。正字就是通过润腔的手段,使演唱中的字声、字音纯正、不“倒字”;表情就是表达作品和演唱者的思想感情;传韵就是表现作品的风格与特色,唱出作品的韵味之美。

参考文献。

[1]郭建民.《声乐文化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2]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3]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

[4]刘蓉惠.《歌唱中汉语语言的处理方法》.《中国音乐》.

[5]程宁敏.《读歌唱传统解以字行腔》,《中国音乐》.

[6]《中西歌剧演唱艺术迥然相异的美学品格》郭建民、赵世兰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3月。

倾听课堂中最美的声音论文

20世纪60年代,以erison,maslow和rogers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学家提出了人本主义理论。该理论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人需求和个人情感,鼓励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责任感,为具有真实个人意义的学习和全人教育创造最佳条件。英语教学史上出现过的沉默法(silentway),暗示法(suggcstopedla)和社团学习法(communitylanguagelearn-ing)都特别强调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注重为语言学习提供安全的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语言的发展。而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知情脱离的现象普遍存在。据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50%以上教师认为当前学校中重知轻情的现象相当严重:90%以上教师认为应当通过培养学生情感来提高教学效果。虽然希望运用情感因素的教师占99.7%,但付诸实践的教师仅占8.8%(项茂英,)。因此,我们的教学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沉默的学生,无言的课堂。“要学会说话,就必须真正地开口(skehan,)”。在大力倡导主动学习,合作性学习,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今天,我们更要学会倾听学生的个性化的声音,给学生提供表达个人意义的机会。本文试图从学生的情感因素和教师的课堂行为来分析学生沉默的真正原因;并提出了四个方法对策。

一学生的情感因素。

1性格(personality)。

心理学将人的性格分为外向型(extrovert)和内向型(introvert)两种。外向型学生性格开朗,富于冒险,活泼积极。内向型学生不喜欢社交,不喜欢张扬。外向型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不易产生紧张心理,教师为了调节课堂气氛而讲的笑话或做的一些动作很容易产生预定效果。他们积极参与各种交流活动,为完成任务出谋划策。而内向型学生比较矜持寡言,在人多的场合感到不自在,喜欢独立思考,喜欢书面交往,互动性差,易使课堂产生沉闷的气氛。此外,学生的沉默亦与教师的性格有关。有的教师容易偏爱与之性格相近的学生,而忽视那些性格与之不太相近或不太容易接近的学生。根据笔者多年从教的观察,大部分外向型的教师容易喜欢那些喜悦健谈,乐于回答问题的`学生,而倾向于责备内向型学生的沉默;对于部分内向的教师来说,又会对外向型学生的过于活跃或咄咄逼人的气势以及不作深层次的分析颇为反感。看来,为了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照顾学生性格的一面,还要兼顾自己性格的一面。

2抑制(inkibition)。

抑制是一种具有保护性能,抵制外部威胁的心理屏障,它与自尊心(self-esteem)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了解自身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保护自我的屏障,用以保护脆弱的自我,排斥那些威胁个人价值观和信仰的观点、经历和感受。自尊心较强的人更能抵制自我的威胁。保护性的心理屏障相对低;而那些自尊心不强的人往往筑起高高的心理屏障,保护能意识到的自我,在处理事情时表现为缺乏自信(王初明:1990:110-111)。抑制阻碍我们用外语交际。调查显示,61.5%的学生不愿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其中有26.3%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缺乏信心,害怕发言犯错误丢面子。

3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自我效能感由美国心理学家bandum于1977年首次提出。它是指个体执行某一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的自我把握与感受。bandura等人经过大量的研究表明,过去行为失败的经验是形成自我效能感的一个最重要的信息源。由于成绩好的学生在过去的行为经验中多为成功经验,如他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课堂上顺利回答教师的提问,下课轻松完成家庭作业,他们与同班同学相比掌握更加复杂的技能,因此面临相同的任务时更具有信心,表现出更高的自我效能感。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自我效能感较低,他们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学习的自信,表现出一种获得性无能感。由于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信心不足,进而对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产生一种不可控制的心理,因此在确立学习目标时往往选择自我防御(self-defenc句式的学习,不敢冒险,一遇到困难就放弃、回避,表现出较低的学习策略水平。

二教师不当的课堂行为。

课堂行为主要是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人际交往,它是关系到能否形成最佳学习气氛的最基本的要求。教师不当的课堂行为主要表现在:

1师生对话中的差异。

教师与“优生”对话时往往更符合教育要求,而与“差生”对话时则常会出现“非教育性”的言行。在口头言语互动中,对于学业成功者,教师更倾向于采取民主的、肯定的、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对话方式,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要求高,在对话过程中表现出更大的耐性;而对学业失败者,教师更倾向于采取专制的、否定的、控制的言语表达,对话进程中较少给学生思考与充分表达的机会,提问的质量要求也低。前一种对话方式对学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后者则起抑制作用,尤其对内向型学生来说,造成的心理压力更大。

2教师的不良情绪。

快节奏的生活,繁重的工作,不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对教师则来越高的要求和期望,这些都是导致教师长期情绪不良的因素。而教师的一些不良情绪如满面不快,烦躁易怒,语言尖刻,消极倦怠,冷若冰霜,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使他们对课堂的参与反应冷淡消极,有的甚至与教师对着干,师生关系极度紧张。一项对师生人际关系状况的调查表明,52.7%的学生认为他们对英语教师有距离感,60%的学生认为他们与英语教师的接触交流“几乎没有”,66.6%的学生认为英语教师对自己的英语学习状况不太了解或很不了解。这些数据说明了为什么大多数学生上英语课时觉得压抑,缺乏安全感,不愿发言的原因,因为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采取了一种自我防御的学习方式(williams&burden,)。

三方法对策。

1学会倾听。

(1)认可鼓励。

即教师对学生所说的话表示肯定和赞赏。它可以是言语行为的,如“verygood.”“wonderfiai.”“perfect.”也可以是非言语行为的,如点头、微笑、鼓励的目光。

(2)自我暴露。

教师在倾听时,不能只听不说,一言不发,而应当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插话。或对学生所谈内容进行评论,或就自己的有关经历或经验作出解答。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师生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3)适度回应。

教师在回应学生的发言时,必须把握好“度”。要做到既不缺席,也不独占。成人地位的客观性往往导致教师在回应时或者讲话过多,挤占了学生发言的机会,或者下结论过早,封闭了学生的谈话空间,或者成为局外人而不知所云。这样做往往是教师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发言的价值,而降低了学生发言的价值。

2平衡内向型学生与外向型学生的发言机会。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发言机会往往是不均衡的。外向型学生性格活泼,善于表达,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因而更易获得教师的关注,发言的机会也多;而内向型学生沉默寡言、即使有发言的机会,也由于心理紧张而表达不清或寥寥数语。为了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给每个学生提供锻炼表现的机会,教师应做到:

(1)与沉默寡言者进行个别谈话交流,多加指点。

(2)以参与的成功感使学生克服自卑,树立自信。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尤其对于内向型性格的学生更应多鼓励,多留心。

(3)使学生感到受欢迎。感到自己不受同学欢迎或发言受到教师的批评,是导致学生沉默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发言机会的同时,还要使他有受欢迎的感觉,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对同学的不支持行为给予制止。

(4)培养和作学习的精神,尽量减少学生之间的竞争。不过分地鼓励或表扬争抢发言的学生,正确引导活跃的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学会理解和包容他人的短处,学会分享,学会关心。

3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学生对课堂环境、课堂气氛的个人感知和理解。《课堂环境量表》(ces)(moosandtrickett,1974)曾就课堂环境的人际关系,目标取向、系统性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学习者对课堂的个人体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课堂气氛的正面感受对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有积极影响(willams&burden,1997)。因此,教师要设法营造一个宽松愉快、民主平等的课堂心理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空间。为改变沉闷的课堂气氛,教师应努力在外向型和内向型学生之间寻找平衡点,针对性格差异设计和选择教学对策。如针对内向型性格的学生缺乏交际能力,口语流利性较差的特点,设计适合他们回答的问题,课上运用表情向他们传递信息,多给他们一些赞许、肯定的眼神,对口语中的错误采取宽容态度。对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则侧重引导他们在答问的深度和意义性方面作深入的思考。教师授课时讲求情趣,适当运用幽默来调剂课堂气氛。同时教师还应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用商量、讨论的语气与他们对话,从而使课堂真正地充满无限生机。

4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积极的、个性化的评价。

研究表明,儿童知道自已有多聪明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反馈如评语,给分,表扬或批评的方式和渠道等获得的。由于中国学生主要是在汉语即母语环境而非目的语语境里学习英语,语言输入严重不足,且语言输入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感,更在乎教师的评价,更易受教师期望心理的暗示。教师肯定的,积极的,关切的评价会使学生倍受鼓舞,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否定的,批评的,冷漠的评价则会使学生产生“自我价值忧虑”(self-worthcon-cen)(williams&burden,1997),挫败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阻碍学习的进程。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一定要注意“三不”,“三要”。“三不”即(1)不频繁使用否定词,如youcannevermakeprogress,(2)不经常使用夸大词,如youalwaysfailyouarecompletelywrong,(3)不过多使用贬义词,如youaresofoolish,“三要”即(1)评价要个性化;(2)评价要客观公正;(3)评价要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沉默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部原因。教师应针对现状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affectivefiltei)(ellis,1985),改进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从而使沉默的学生主动开日,成为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者,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再沉闷单调,而是既热烈又和谐,并充满了个性化的声音。

谈流行唱法的声音训练论文

1、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基本训练包括两个方面:(1)运用已掌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2)物理实验技能的训练。通过基本训练可以深化、活化学生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它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成败的关键在于精选好例题和练习题。精选的例题和练习题,应该有代表性,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有针对性,能针对知识的重点、关键和学生的水平;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思维。对学生分清正确与错误并灵活运用知识有较大补益。下面谈谈例题教学与定时练习两个问题。

例题教学,侧重在开拓思路,放手让学生搞一题多解、一题多思,在“解”、“思”中“自悟”,以期形成深刻的记忆和能力。教师在例题课上的讲解,是在学生“悟”不出的时候,侧重在物理模型的分析上花功夫,教给学生如何针对所研究的问题,应用物理模型、构造物理模型的方法,例如在复习动量守恒与机械能守恒时,通过小球在圆弧槽中滑下,不计摩擦的例题分析,构造了这类问题的物理模型:(1)不计摩擦,水平方向又无其它外力,系统动量守恒;(2)小球和圆弧槽系统,只有重力做功,无机械能与其它形式能量转化,机械能守恒。由于重视物理模型的分析,去年高考第五题,学生很自然的把上面所讲物理模型与平抛运动的物理模型结合起来,顺利的作了正确的解答。

单元例题教学以后,安排了二课时的定时练习,题目是精选了的,题型较活,有浅有深。要求学生按时完卷,教师及时进行批改评分,根据反馈信息,上好评讲课。对难度大的题一般不在课堂评讲,原因是评讲这类题花时较多,针对性不强,可做好答案,让有能力的学生自己去钻研,评讲的重点是那些错误较多,难度不太大的典型题目。评讲侧重分析物理模型,因为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模型错了,结果肯定不对。对于多数学生已掌握,少数差生未掌握的题目,则只进行个别辅导,不在课堂讲授?根据题目的重要程度与考试情况,把答案分别做成“详解”、“略解”和“一题多解”,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依据,让他们自己去对照、思考。

在此基础上,以练带讲,重点做好以下几件事:1、帮助学生纵观整个知识体系,在头脑中形成三条清晰的主要线索:(1)力的线索;(2)能的线索;(3)动量的线索;结合知识跨度大的综合性例题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开放实验室,按基本要求,根据教材目录,展出所有实验。

3、选择变阻器及连接方式”、“电阻测定的方法”、“电表的改装及校准”、“物理中的临界问题”等等。这样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加宽知识面。不论用哪种方法,都要讲求“落实”。教师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设计好复习的蓝图,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问题上狠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收以良好的效果。

爱的声音五年级

我看到过这样的一件事情:国庆放长假,他和妻子带着两岁的'儿子去“天沟地缝”之称的马岭风景区。在坐缆车的时候,因为缆车超重。从一百多米的山顶,突然,缆车向回滑,在慌乱中,他和妻子高高地把儿子举起,让儿子得到生的希望,把死的噩梦却留给了自己和妻子。他们就是--潘天麟、贺艳文夫妇,他们的儿子就是潘天灏。读完后我知道了父母的爱是无私的。

谈流行唱法的声音训练论文

摘要:音色是声乐训练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着重从科学发声方法的特定因素以及其对歌曲风格的技巧性把握和审美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音色;音色训练。

音色(musicalquality)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响度的大小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但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去分辨不同的发声体音色是声音的特色。根据不同的音色,即使在同一音高和同一声音强度的情况下,也能区分出是不同乐器或人发出的。同样的音量和音调上不同的音色就好比同样色度和亮度配上不同的色相的感觉一样。

每个人的音色都是不同的,并非千篇一律。所谓歌唱音色是指演唱者声音的个性特色,也可说成音质、音品,是人们在主观感觉上借以区别具有同样响度和音调的两个声音的特性,是歌唱艺术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普通人眼里的音色,在歌唱家的眼中却分为多种,音色是歌唱家的灵魂,需要不同的音色刻画不同的人物。因此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训练出好的歌唱音色、符合歌曲风格和特点的音色,这是我们所需把握和提升的。

一、音色是发声方法正确与否的特定因素。

在声乐训练中,我们往往对声音的评判正确与否,是通过观察学生的气息深不深、喉位稳不稳、口腔开不开等几个方面来要求学生,当然这也是最基本的科学发声方法的要求,其实音色的判定也是一个重要的特定因素。当然,这也需要教师有着敏感而尖锐的耳朵,有着对正确概念声音的理解。在我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男高音,刚来的时候已经学习3年有余了,在基本的练声中,中声区发声听起来感觉比较自然,但是低声区低不下,基本是毫无音色和声带的震动,音色给于听觉的人来说是很空、散、没有点,高声区高不上,到了小字二组的3或者4就显得很吃力,音色表现出僵硬、暗淡、没有张力。好的声音音色应该是高中低三个声区的音色统一和谐,有表现力,有不同声区不同的美妙色彩。进而从这名学生的音色中我发现了他的发声方法存在很大问题,并且声音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很强。首先他的喉位很高,对于这种声音条件很好的学生,这一点往往会欺骗众多的耳朵,在中声区,他显得运用得体,音色纯正,但一旦上了低声区或者高声区,喉位高,声带无法正常挡气,有再好的气息,这时都是枉然。其次,舌头僵硬。正确的歌唱方法应该是舌头松弛而平坦的放在口腔,舌尖贴近下牙内,舌根部放松。而舌头僵硬,就会导致音色的改变,在低音时就会有刻意使声音显得浑厚、做声音,或者高音时挡住一部分发声通道,发出令人紧张而堵塞的音色。第三,气息不流动。气息是声乐发声的根基,好的气息是歌曲演绎的动力和源泉,更是控制不同音色的主导。从这名学生的音色判定中,我们很容易得知其发声方法的错误及错误点。好的教师应该能够直接从音色这一特定因素来判定学生发声方法正确与否。因此,声乐界有这样一个说法,一个好的声乐老师一定要有一双灵敏的耳朵。

二、音色是声音传递中震撼心灵和美的直接表达。

在我们声乐学习中,我们常常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应该重视声音还是应该重视音乐,还是同时都要重视?当然,我的回答是二者都要重视,但是对于专业学习声乐的学生,我还是认为声乐声乐,先有声音才有音乐,先有美好的声音才有美好的音乐。这就如同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先有物质,后又意识。那么没有好的声音和好的音色,是无法表达出音乐作品中所传递的审美意境与艺术震撼。作曲家写出一首好的声乐作品,首先是要找出一个适合其演唱的歌者来完美诠释其作品,同时对歌者的声部、音色、音域、歌唱技巧、气质形象、文化修养与内涵等不同方面来进行选拔。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音色,因为这是直接表达给观众的第一冲击力。其次,对音色把握的合适与否,直接导致作品的成功体现。最后,音色也是对听觉神经的修复与洗礼。科学研究表明,男高音在唱出完美的高音a以上时,听觉神经会令现场观众达到一种心理兴奋状态,从而热情享受音乐的美妙。

三、音色是歌唱处理和风格中的技巧性因素。

歌唱风格是人们对于某种歌唱形式在思想内容、歌唱艺术手法上表现出显着特点的较固定和习惯性的共同认识。其形成是由它所处的地域环境、人文历史、风俗习惯、文化心态、审美观念、民族语言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准确把握歌唱风格是歌唱家历来推崇的最高艺术境界。歌唱音色是指演唱者声音的个性特色,也可说成音质、音品,是人们在主观感觉上借以区别具有同样响度和音调的两个声音的特性,是歌唱艺术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

(一)民间曲艺和戏曲风格。

在歌唱音色定位上表现为声音平铺直叙、明亮、质朴等,发声共鸣以口咽腔为主,基本用真声歌唱,没有混声。真声的特点是振动频率较低,灵活性较差等。但它与音质疏松、浮泛、干涩、用拉直嗓子喊叫的“白声”不同,白声没有共鸣焦点,是既散又敞刺耳的声音。声音的焦点是指声波向前向上放射瞬间呈现的小亮点。戏曲风格在歌唱音色上的独特选择是声音明亮集中、俊朗秀美、高亢挺拔富于穿透力。为了有利于语言吐词咬字的`清晰准确,歌唱共鸣管道较之美声唱法短而窄一些,音量泛音偏少而发出的声音较集中、结实、明亮,声音位置靠前。

(二)群众歌曲风格。

从创作上看多为进行曲、颂歌、队列歌曲等,有独唱、齐唱、合唱、轮唱多种形式。音域十度左右,调性以大调式为多。因其演唱对象要符合广大群众要求,所以具有广泛性和革命教育性,形象鲜明、节奏明快、铿锵有力、速度稳健、音区平稳。声音的特点是活泼、感情真挚,音色定位明亮清脆、活泼开朗、明朗靠前、积极热情、富于弹性。面部笑容和硬腭抬起都很积极,吐字较靠前,有一些混声,但还是以大本嗓的音色特点为主,真声色彩还是很浓,共鸣的焦点一般在鼻腔。这些都是群众歌曲演唱风格的特点定位。

(三)中外艺术歌曲风格。

艺术歌曲的用声技巧是丰富的,强调连贯和强弱对比。有些作品要求高难技巧,如颤音、滑音、高弱音等。就像艺术歌曲精致、严谨的作品风格一样,演唱上对声音音质的高标准也不例外,热情温暖、甜美深情、回忆、想象、进入梦幻的音色,表现为声音控制的更含蓄、稍暗和更柔和,歌唱技术上呼吸的力度减少,柔韧性控制感增强,演唱技术上声门相靠或撞击的力量减弱。吐字积极而稍靠后的感觉,但是声音传送方的感觉是向前的,鼻腔和口腔混合共鸣,焦点在面罩。歌唱轻机能运用恰如其分,歌唱轻机能是相对重机能而言,也称假声,这种声音是声带作局部振动,声门闭合呈菱形合缝状,声音灵活性强,但音质较空虚。

(四)西洋歌剧中咏叹调风格。

在众多的歌剧咏叹调中旋律优美、音乐讲究歌唱性,调式调性变化丰富多彩,注重抒发人物内心的感情。激情有力的戏剧咏叹调的演唱风格在歌唱音色上要求声音如同红色的光辉,热情而饱满。现代科学技术对美声唱法高音共振峰的测量,其震动频率为2400到3200赫兹,这是其他唱法较难达到的。演唱技术上嘴吐字时喉头后面也吐,胸腔、口腔、鼻腔三个共鸣腔同时打开,声音竖立感强。演唱者的气息深度和张力增加,喉头降到最底,咽腔绷紧有力,鼻咽腔共鸣为主,有面罩共鸣声音,共鸣焦点在软腭。从低音到高音都有混声,音域三个八度无断痕,热情激动等。这些特点与艺术歌曲注重柔和、轻机能演唱风格和音色有较大差异。

声乐训练中,音色就如同一个调色板,决定着歌者的对于歌曲的浓妆淡抹,相得益彰。因此我们在把握音色的重要性时侯,要着重建立起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歌唱状态,熟悉歌曲的风格,分析理解作品,情感投入,自身知识结构的积累和文化底蕴的沉淀,这些都能够使得我们在今后声乐的学习中,通过音色来塑造和完美诠释声乐作品,给予听着美妙的音乐享受!

参考文献:

[1]牛津简明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邹本初着。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