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山行的教学反思 琵琶行的教学反思(大全5篇)

时间:2023-09-25 14:39:08 作者:书香墨 口号大全 古诗山行的教学反思 琵琶行的教学反思(大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古诗山行的教学反思篇一

《琵琶行》用两个课时授完,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以鉴赏音乐描写为突破口,用语言将抽象化为具像,并且从中概括出诗歌的内涵与实质,以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第二课时“学以致用”,通过联语写作,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层次,将对古诗的理解转化为运用,将领悟转化为能力。

从两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对问题的解决来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应该高度重视的。

其次,解读文本,突出重点。本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时,围绕“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音乐描写是解读这一主旨句的一个侧面,情感认同是另一个侧面,而“探讨研究”的过程,是让学生围绕文本解读,并且探讨此句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为了让学生能充分理解主旨句,我还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环境描写,并且探究这环境描写和作者要表达的主旨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这首长篇叙事诗。所以,短暂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并抓住重点,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对话交流,积极互动。在课题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在设计中,我以感悟——鉴赏——创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积极交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融和对话。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引领下,师生互动,并将这种互动学习带到课外,正是语文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

当然,正如文中所述,在提高学习对文学作品感悟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的目标支配下,分析音乐描写的手法及技巧,虽理性解读了诗歌,但毕竟破坏了诗意。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片面强调感悟,淡化理解分析,事实上也会使学生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也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一个事实:强调感悟,但不能废弃分析;需要理解,但需要结合运用。

古诗山行的教学反思篇二

《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名篇之一,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

《短歌行》教学案例

案例细节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朗诵苏轼《赤壁赋》中关于曹操的语句,塑造曹操的形象,引出并板书课题。学生认真体味、感受曹操的形象。

2.检查先学任务

教师询问先学任务完成情况,激励学生呈现并评价。学生呈现,学生评价、学生总结。

3.学生课堂自主学习

教师展现学案,明确各小组的学习任务,每个学生的学习形式及方法。各组的学生先阅读学案中提供的概念,结合事例思考,再阅读诗文,自主完成练习。

4.学生课堂交流、合作学习

教师明确: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内部共享学习成果,要求整合出最佳成果。学生交流合作,发表意见;讨论整合出最佳成果,明确发言人。

5.学生课堂呈现学习成果

教师明确呈现方式;肯定呈现内容的闪光之处。每组发言人呈现,其他小组同学认真倾听、评价。

6.学生学习成果总结

教师谈整体感受,课代表谈个人感受。

7.学生朗诵

教师要求全班齐读,提出齐读要求:整齐、有情感。教师评价并过度到下一个学习内容。学生齐读。

8.学生课堂自主学习

教师展现学案,明确各小组的学习任务,每个学生的`学习形式及方法。各组学生反复诵读诗句,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9.学生课堂交流、合作学习

教师明确: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内部共享学习成果,要求整合出最佳成果。学生交流合作,发表意见;讨论整合出最佳成果,明确发言人。

10.学生课堂呈现学习成果

教师根据呈现情况,进行引导。每组发言人呈现,其他小组同学认真倾听、评价。

11.课堂总结

教师板书,学生总结

12.学生背诵

教师提要求,学生背诵

13.布置自辅落实作业

教师布置,提示完成时间,学生记录

《短歌行》教学反思

具体到我的这一节课,也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现在把自己的想法梳理一下,和大家共享。尤其不足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教。

这一单元是高中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第一个阶段,虽然之前已经学过《诗经》、《离骚》、《孔雀东南飞》,但是高一学生在鉴赏诗歌方面仍然缺乏整体鉴赏思维,尤其当学生拿到一首诗时,不知道一首诗应从哪里入手去鉴赏,也就是诗歌鉴赏的方法和能力需要训练和提高。因此我想把曹操的《短歌行》作为一个突破点,让学生从课文学习中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为学生以后鉴赏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鉴赏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形成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这是一个整体的考虑。

那么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从题目入手,挖掘重要信息;可以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也还可以从意象入手,抓住意象特点,揣摩诗歌情感…..到底哪种方法结合本课更好呢?我认真的钻研文本,参阅大量资料,梳理思路,在反复诵读中我发现其实本诗抓住“忧”这个关键字,就可以理出一个思路: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忧之根源——归心解忧。于是我想到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通过点拨法,设置问题,当然问题的设置要由浅入深,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也体现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掌握这种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吧。于是这节课在学生基本鉴赏能力的培养上,希望能达到这个目标。这是一个思路。

另一方面,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题,尤其对于古诗更是这样。新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不断充实精神世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因此应加强吟诵,在反复吟咏中体会诗中感情,让学生吸取诗歌的积极的精神营养,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但是课堂上在这一块的处理上,我显得有些仓促,因为要顾及到后面诗歌鉴赏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所以花的时间不够充分。这也显示出在课堂教学的节奏上把握的不是很好。以后需要注意。

开头导入部分使用多媒体播放《短歌行》吟唱片段,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能让学生尽快地走入我为本篇课文创设的情境,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为诗歌鉴赏作好情感铺垫。

结尾部分的“学以致用”是对学生本节课掌握鉴赏方法能力的检测,因为《诗三首》本为自渎课文,通过本课所学到的方法,迁移到其他两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当堂训练,效果还算不错。

由于这次的课准备的很仓促,从构思到完成只用了一星期时间(因为之前忙于一些事情),再加上自己作公开课还是第一次,所以经验寥寥,在课堂上老师临场的从容与镇定不够,课堂驾驭应变能力也要提高,正如刑老师所说的,对基础知识的处理比较草率,学生诵读没有充分落实,这些方面都是以后要注意的。

通过这次作课、听课,尤其听评课,受益匪浅。作公开课可以让人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让我更加知道了应该努力的方向,只有更深刻的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快的成长起来,所以我喜欢作公开课。

古诗山行的教学反思篇三

一首《短歌行》让我读懂了曹操,人生虽然短暂,但是人的思想和事业可以穿越时空,在时间的原野上奔跑。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那激荡于胸中的壮志之忧,但是我怎样才能更好的把这种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呢?于是我决定让学生通过读真正的去感受,去领会。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以至于有了贤才难求之忧。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体会作者的情感上,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抓住“诗眼”,再通过读找出诗人的三种忧,并让学生自己试着欣赏三种忧,在学生赏析时,我适当点拨,指导方法,给学生以鼓励。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读,有,学生的齐读,学生的自读,个别学生的美读,共5次,让每次读都带有目的性。使学生在反复读中理解、赏析诗歌,最终背诵全诗。

在设计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使课堂教学更有效,让学生试着来赏析。为了使学生的欣赏有的放矢,我引导学生找出诗眼“忧”,并围绕着这几种忧进行赏析。在赏析中给学生以学法上的指导,如:怎样找诗眼这类问题。

《短歌行》这首诗的理解上有两大难点。一是用了大量的典故。在学生赏析的时候我进行了适当的点拨,使学生知道典故的含义,更准确的把握全诗的情感。二是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不易把握。在这方面我引导学生分析诗中三种忧的内在关系,这样对诗人情感的脉搏就可以准确的把握,并理解它的变化。

古诗山行的教学反思篇四

教学目标:

1、体会诗句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了解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古诗山行的教学反思篇五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解读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我们现在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旁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所以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本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分析

总起来说,《短歌行》正象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

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抒发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用四言体写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诗的开头情绪稍嫌低沉,但整首诗的基调还是昂扬奋发的,在这点上和《龟虽寿》有点类似。按诗意划分,每八句一节,共四节。前八句为第一节,诗人对人生的短暂发出感慨和忧愁,并要借酒来浇愁。表面看写个人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朝露”之比,形象鲜明,意蕴深刻,富有哲理。总之,第一节的节意可以一个“愁”字来概括。

接下来“青青子衿”以下八句为第二节,情味更加深厚缠绵厂。“青青子衿”二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原句,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诗人用这古诗句,是表达对贤才的渴求。诗句语气婉转,情味深细,表达厂诗人内心深处的活动,这也是他原来颁布的《求贤令》之类的政治文件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接下来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的。总之,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贴,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

“明明如月”以下八句为第三节,这八句是对前两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也就是说,从“明明如月”开始的四句说忧愁,强调和照应第一节;从“越陌度阡”开始的四句说礼遇贤才,强调和照应第二节。如此强调照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说,天上的明月何时才会停止运行呢?比喻意是,我求贤如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天地人共鉴,这颗心是永远不会止息的。

最后“月明星稀”以下八句为第四节,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话似也表达诗人心情。

总的说来,这首诗巧用典故和比兴的手法.像曹操的其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一样,主要是他当时渴求实现政治理想的一种曲折反映。然而这种政治性的东西完全熔铸在抒情艺术当中,以情理景完美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