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的知识点(通用8篇)

时间:2023-10-13 16:23:25 作者:GZ才子 文秘知识 七年级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的知识点(通用8篇)

知识点总结还能够帮助我们形成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几篇考试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篇一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七年级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篇二

1西汉的“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在薄税劝农,与民休息的政策指导下,经过文景二帝41年的治理,迎来了西汉前期的太平盛世。由此可知,西汉以“文景之治”为标志的太平盛世,是通过轻徭薄赋政策取得的。文景之治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同时也是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的养精蓄锐时期。

2唐代“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唐太宗继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理解知识点

对于历史这门科目的学习,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就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领会了这些知识才不容易忘记。光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不但耗时费力,还可能记错记混。

因此,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着重抓住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一定要弄个明明白白。在课堂上要专心听老师的分析讲解,自己更要开动脑筋去积极地思考,这样才会为历史的学习打好基础。

集中归类法

此种方法就是将性质类型相同或相近的有关历史知识,按照一定的顺序、规律进行有机的分门别类的集中归纳后,进行各个击破式的分类学习记忆。

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变法时,可把所有改革变法方面的历史知识,按照先后朝代及年代的历史发展顺序,列成表格形式进行集中归类。

此表的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朝代、时间、人物、改革或变法内容、影响及意义等。

练习

为了验证知识掌握的熟悉程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要适当地进行练习,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历史的学习是枯燥冗长的,唯有将它作为自己的一种阅读兴趣,带着目的去阅读和记忆,才能真正学好历史。

七年级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篇三

2.导致东汉政权名存实亡的农民起义是黄巾军起义

3.曹操为了解决军粮问题而实行的制度是屯田制

4.导致东汉末年,土地大多集中在豪强地主手里的原因是土地兼并严重

5.在军阀混战中,使曹操获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地位的政策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6.曹操生活的年代是东汉末年

7.刘备在成都称帝后,他的国号是汉

8.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是在北方

9.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

10.西晋后期,北方移民南下到达的地点是长江中下游及岭南一带

11.统一了三国的朝代是西晋

12.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诞生于淝水之战

13.东汉的建立者是汉光武帝刘秀

14.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争是官渡之战

1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过北方的政权是曹魏、前秦、北魏

16.南朝的四个朝代的先后顺序是宋、齐、梁、陈

17.北方人口南迁开始的时间是东汉末年

18.为了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主动迁都的历史事件是北魏孝文帝迁都

1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意义是促进了民族交融

2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自己的统治

21.北朝包括的五个朝代是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22.“五胡”内迁后,对我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少数民族是鲜卑族

23.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

2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指的是诸葛亮

25.三国鼎立中的三国的国号分别是魏、汉、吴

26.东汉以前,全国的大多数人口分布的区域是黄河流域

27.东晋南朝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瓷器用具是青瓷

28.台湾在三国时期被称作是夷洲

29.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30.北魏孝文帝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河南洛阳

31.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33.北魏孝文帝迁都前的都城平城,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

34.对三国鼎立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35.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共同特点是以少胜多

36.东晋南朝时期,在冶铁铸钢业中取得的最大技术进步是灌钢法的发明

37.东晋南朝时期经济最活跃的城市是建康城

38.三国时期,纺织技术最发达的是蜀汉

39.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

40.阻止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南方经济发展的战役是淝水之战

41.淝水之战中前秦战败的最重要原因是前秦不得人心

42.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前秦和东晋

43.西晋后期,王室之间因争夺权力而发生的斗争被称作是八王之乱

44.塞北的几个少数民族趁西晋国力衰落之际进攻中原,被称作是五胡乱华

45.三国时期,曹魏的都城是洛阳

46.经过刘秀的苦心经营,东汉前期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历史上称作是光武中兴

47.设立了专门机构管理丝织业的政权是东晋

48.五胡乱华中的“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

49.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个潮流指的是民族交融的潮流

50.建立前秦,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氐族

51.赤壁之战的地点,大概在今天的湖北

52.东晋南朝时,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是五岭以南

53.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中“天子”指的是汉献帝

54.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民族是鲜卑族

55.孝文帝拓跋宏改汉姓后的名字是元宏

56.东晋时期,南方商品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具体体现是城市的繁荣

57.淝水之战的地点,大概在今天的安徽

58.官渡之战的地点,大概在今天的河南

59.“南京”在东晋时叫做“建康”,在三国时叫做是建业

60.三国时期,建立魏国的皇帝是曹丕

七年级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篇四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1.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

2.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政治主张: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教育主张:“因材施教”。“温故知新”。

孔子是大教育家,后人称他为“孔圣人”

3.弟子们整理、记录孔子言论,成书《论语》

4.晚年著书《春秋》

5.孔子学说地位:

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二、思想家老子

1.春秋晚期楚国人。

2.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3.主张: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4.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三、战国时“百家争鸣”

孔子的这三段话教育我们对学过的知识要时常温习,要不断

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才能学有所成。

2.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我们现代社会吸收用?

孔子“仁”的学说和孟子的仁政;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老

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墨子的兼爰和非攻;韩非子的法治思想都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3.你怎么理解“百家争鸣”

每位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已见,彼此辩驳.例如,关于战争,墨子反对非正义战争,孟子则不加区别地反对一切战争。关于治国方法,孟子倡导“仁政”治国,庄子提出“无为而治”,韩非子则主张法治。

4.你认为哪家观点最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韩非的主张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候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1.孔子的政治主张是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仁者爱人);教育主张是(因材施教,温故知新)。

2.(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是(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3.(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一切事务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4.(孟子)主张用仁政治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庄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七年级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篇五

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1)时间:公元前138年

(2)目的:联络大月氏(zhi),共同夹击匈奴。

(3)意义:了解了西域的具体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1)时间:公元前119年

(2)目的: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3)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1)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2)张骞的优秀品质: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忠于祖国、信守承诺、不辱使命。

造纸术的发明

1、纸的发明:西汉时期懂得造纸基本方法——缺点:质量差、产量低。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为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1)造纸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2)蔡侯纸的特点: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3、造纸术的贡献(或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七年级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篇六

1、张骞通西域

(1)第一次,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新疆——西亚——欧洲的大秦。

交流物品:中国的丝绸、瓷器、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

作用:沟通了东西交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的发展。

(2)海上丝绸之路

3、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经营西域三十年。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使臣安敦访问洛阳。

[难点解析]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出汉代丝织品、钱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了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重点考点]

1、新疆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公元前60)年。当时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管辖西域事务。

2、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新疆、西亚、最后到达欧洲的大秦)。

3.开通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功劳最大的是(张骞)。

。蒙古人称他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母亲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时间(1661年—1722年)。

由于中考历史非选择题的类型不同,所需要的答题技巧也是不一样的,具体如下:

1、填空题:历史填空题相比较选择题而言是要简单的,虽然也是考察中考考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是因为答案时唯一的,只要中考考生基础知识过关,在答题时认真审题就可以回答出来。

2、材料解析:这一类型试题主要是为了考察各位中考考生解决问题与文字表达的能力,不论中考历史试卷中所给出的材料是教材里的还是其他的,但是所考察的知识点都是书中的知识。所以在这类历史试题时只要认真审题就可以了。

3、图片类:这类中考历史试题主要是考察中考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类历史试题的答题技巧就是:先观察、在分析。然后答题。

七年级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篇七

1、开元之治的形成原因:

(1)唐玄宗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图治”。

(2)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员下放到地方任职,亲自考核县令政绩。

(3)烧毁珍宝,戒奢从简。

2、唐玄宗与唐太宗统治政策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善于任用贤臣,重视吏治,重视农业生产,都注意戒奢从简,都出现了治世局面。

3、盛世经济的繁荣

一、农业

(1)兴修水利工程,农耕技术发展,南方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技术,蔬菜新品种大都从西域传入(菠菜、食用菌、莴苣),饮茶之风全国盛行(陆羽《茶经》,“茶神”)。

(2)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二、手工业

(1)丝织技术高超,花样品种多。

(2)陶瓷业的发展,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

三、商业

(1)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宏伟富丽,分为坊(住宅区)和市(商业区),街道整齐,人口突破上百万,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繁荣的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称为“开元盛世”。

5、唐朝灭亡:安史之乱后,唐朝日渐衰落,9灭亡。

6、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生活其他方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七年级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篇八

禹传启建立夏朝,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建都阳城。

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暴君名臣备注

夏约前20xx年阳城禹桀————

商约前1600年殷汤纣伊尹殷朝

西周约前1046年镐京武王幽王、厉王姜尚——

(1)目的:巩固西周奴隶主统治

(2)主要措施: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意义: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