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红色散文短篇(通用5篇)

时间:2023-09-29 08:24:13 作者:HT书生 文秘知识 最新红色散文短篇(通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红色散文短篇篇一

佳佳戴着浴帽在厨房,这该是她唯一还算对得起自己的地方。不管平时多么的蓬头垢面,她坚决不让油烟味沾上她乌黑的秀发。

今天她做的是台式的卤肉饭。虽然外头二十块钱就能买上一碗现成的,但她总是坚持自己做。在婚姻的课题里,她还是很传统地坚信“能抓住一个男人的胃,才能抓住他的心”。

儿子一身臭汗地跑进厨房,“啪”的一声打开储物柜,拿起泡面自顾自地加了热水就端了出去。佳佳还来不及出声,就听见儿子说:“妈!我等会儿要在计算机前打‘魔兽’(一种在线游戏),你千万别叫我吃饭,今天我们一定要拿到宝物……”说罢“砰”的一声把房门关上。

佳佳打开锅盖多加了一瓢米酒……结婚十多年了,就算一天只做一顿饭,菜色的变化能跟得上时间的'追赶吗?有时连她自己都做腻了,更何况老公、儿子。

餐桌上,三份餐具,两个人。老公自顾自地吃了起来,炖了四个小时的卤肉,不到十分钟就吃完了。佳佳还来不及说起今天家里那只老狗住院了,老公就早早地端着水果去看电视了。

收拾好,佳佳坐在干净的餐桌前,整理老公下班回家顺手带进来的信件。突然佳佳看见一个红色的信封——喜帖。这年纪,该结婚的都结了,没结的估计也没戏了,得到谁离婚的消息似乎比结婚都多。佳佳有点兴奋地打开,竟然是她大学同学的第二次婚姻。天哪!这位同窗何时离婚都不知道,已经要第二次结婚了吗?就在佳佳这么嘟囔的时候,电话响了。

“佳佳啊……那谁谁谁要结婚了,你知道吗?”

“知道啊!刚看到……他什么时候离的婚啊?我跟他一年见不到两次……”

“哈哈!对了,打给你是要提醒你,他的死党可是你的初恋情人喔,听说他也会去……你们多少年没见啦?他可是我们同学中唯一还没结婚的,不知道现在变成什么样子了?对了,听说他还交了一个比他小很多的女朋友。不知道那天他会不会带小女朋友去参加婚礼喔……”

电话那头的声音越来越小,佳佳抬起头,忽地看见镜子里的自己,还戴着浴帽的自己……

那晚,她睡得很不好,老公的呼噜声一如既往的变化多端,这么多年来她倒是习惯了。她起身想去喝口水,经过儿子的房间,灯还亮着,她敲了敲门,没有回应。一推门,她看见儿子戴着耳机,面带狰狞地还在跟“魔兽”奋战。她懒得去阻止,关上了门,随他吧。经过餐桌又看见那张喜帖,她坐了下来,她知道,这是她失眠的原因。

这些年,碟子里的剩菜都“长”在了自己身上。她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老公和儿子身上,难得有应酬,她也不是特别在乎,只想着招呼好朋友就是唯一的职责。但这次不同,佳佳将会见到她的初恋男友,虽然当初分手的原因都忘记了,但重点是……还有可能见到他的现任小女友,女友就算了,还“小”!

佳佳立刻把灯开得亮亮的,翻出那些宣传单,她记得有什么百货公司的周年庆,可以买到打折的保养品。她翻出某家健身中心的宣传单,甚至剪下了某知名减肥推脂中心的试用券……佳佳下定决心,拼了命也要美美地出席这场婚礼。

儿子终于忍不住问:“妈,你怎么了?交男朋友啦?你减肥,我们都要饿死啦!”

老公也在一旁说风凉话:“哈!交男朋友?你妈?不可能!你放心,她坚持不了几天……对了,我刚在柜子上看见一件红色的露背洋装是谁的啊?”

佳佳不动声色但心里窃喜,那洋装是她跑遍整个台北的百货公司千挑万选花了八千块钱分期买下的。当时,她几乎是像裹肉粽才穿上的,但是她把洋装当成目标,她坚信,婚礼当天,她一定可以轻松地穿上身。

果不其然,既期盼又紧张的日子来到了。佳佳一早便沐浴更衣,准备好坐在客厅等待老公。老公穿上每次出席重要场合都穿的同一套西装走出房门,惊讶地对佳佳说:“今天是你要娶媳妇吗?穿成这样,啊!转过去,转过去!你都几岁了?穿个露背装成何体统?”而佳佳只问了一声:“好看吗?”老公没好气地说:“无聊!”佳佳立刻又说:“我求求你好吗?明明给你买了新的西装,你为什么不穿?”老公完全没搭理她,拿了车钥匙就走出门了。

几张偌大的结婚照摆在收礼台旁,佳佳非常自信地蹬着高跟鞋跟身边的人打招呼,打来电话的那个同学更是冲过来赞美佳佳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美丽。佳佳安心极了,心想,终于有个好状态见见那个旧情人了,一定要让他觉得悔不当初……就在这个时候,身后传来了初恋男友的声音:“佳佳,好久不见!”那声调是多么熟悉,佳佳深呼一口气,故作镇定地一转身,她看见了她的初恋情人,不只声音没变,连身形模样都没太大的变化,除此之外,佳佳还看见了旧情人身边的小女友,大约二十出头,身穿一件跟佳佳一模一样的红色露背洋装!

红色散文短篇篇二

一直有个愿望,重看一回红色经典,像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之类。这个夜晚,我把这个愿望变成了现实。

当然先看《红灯记》。感觉相对而言,它的唱段更精彩一些。

意识到样板戏的经典、精彩,是90年代以后。各种场合的清唱、选段推波助澜,让人不仅仅感觉亲切,而且从内心里,觉察到一种纯粹的艺术的震撼。

是的,震撼。遥想30多年前,舞台、银幕上,与这些样板戏的亲密接触,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过,记忆里,那时从来不曾产生过什么异样的感觉,精彩尚无,经典更无从谈起,震撼就更不可能。单一枯燥的剧情、冗长乏味的唱段,叫人昏昏欲睡。只有临近结尾时的激烈战斗,才稍许唤起我们少小心灵的观赏欲望。那时,虽然时时听着,处处看着,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空白。没有感性的'理性的认知,只有荒漠般的印象。灰色、空蒙的印象。惟有那种贯穿全剧的慷慨激昂,长留心中。

《红灯记》看完,换上《沙家浜》,快进至“智斗”一场,专心致志赏下来,心里是一种满满当当的快乐。整个剧里,最出彩的就是这场戏。有两个反面人物参与的戏居然占了上风,可能也是当初剧作者以及别人所不曾预料到的。尤其刁德一,一张口就有味道。他的唱段,像“这个女人——不寻常!……”,百品不厌,其乐无穷。论人物形象塑造,比起“高大全”的郭建光,我更喜欢这个阴险狡猾的刁德一。小时候,感觉就没有这么强烈。那时候,单单感觉这家伙有意思罢了。此刻,却充分领略到这个人物身上潜藏着的艺术含量。这种含量能够辐射,发散,扩张,渗透,占有。一句话,艺术性强。这便是这场“智斗”越品越有味道的缘由。

屏息静听,三个人物你方唱罢他开口,暗藏锋芒,性格各异,余味深长。我忍不住按下后退键,再欣赏上一遍。

时下,喜欢样板戏的年轻人不多了。好多年轻人根本不接近这些“古董”,当然也就无从感觉到它们的美。想起一次去店里买碟,一位女孩向我介绍,说起“沙家浜”,竟说成“沙家宾”,我想笑,却笑不出来。呵呵,不怪他们。若非幼年时的经历,打死我,也不认识这个“浜”是个什么字。

红色散文短篇篇三

红军战士们创造了战争史的奇迹,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让后人震惊的词汇长征。长征给北上抗日划上了绚丽的一笔,成为世界的一大神话。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其实这个问题有许多说法。如“红军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长征是为了打破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等等。从长征胜利的结果来看确是如此,但结果并不等于起因。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而被迫长征。说起长征,人们就会想到爬雪山、过草地的场景。遥想70年前,红军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鹧鸪山、党岭山、折多山等。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历尽艰苦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长征是什么?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的远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进行的远征。是什么促使他们向总路程超过2万5千里的长征,只是两个字信念。因为他们坚信路的尽头是一个崭新的国家。红军在长征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是中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财富,直到现在仍然鼓动着中国人民奋永向前。

今年5月,在崔永元《我的长征》节目组里有20多名人,徒步重走长征路,还不是为了体验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和了解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看着新长征队伍,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场景:雨水中,战士们在草地缓缓行走着,一名战士一脚不慎踩进沼泽,挣扎着、呼救着,慢慢陷入黑色的泥水中……雪山上,战士们长眠于这一片白色的世界中,完结了生命的历程……长征的意义决不只是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地多。

理想、期盼、非议、争吵……一群普通中国人走着他们的“新长征”。并且将会完成他们的“长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已的目标。漫漫人生路,长而短暂,终有一天,我们会走完自己所属的人生路,但是否能达到你所要到的地方,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这人生道路上设置着种种关卡,是多么难以攻克,有时候你会如饥似渴,有时候你会心累。但是,一块玉没有经过千琢万雕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好玉,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美丽的彩虹才会出现。

长征精神永远激励着我,激励着我们前进!

红色散文短篇篇四

岁月像叶子,从发芽到飘落,从新绿到斑驳,经历过无数次风雨的洗礼,经历过无数次的分分离离。有些记忆难免褪色,但也有的至今仍鲜活于脑海。我们的童年时代便是人生中不能忘怀的绿色岁月。

刚入学时,我们只顾了学习,每日重复着追分逐名的文字游戏。“丢沙包”、“跳皮筋”、“踢毽子”、“打纸牌”,这些枯燥的游戏,逐渐不能束缚我们翩翩欲飞的灵魂。于是,我们五个女生便开始了绿色童年中的“红色长征”。

一偷瓜记

我们小学读了六年,换过三个村子。三年级的时候,去了临村商庄。也许是处于这种来回奔波路上的无聊,我们平生第一次做了“贼”。

村外,我们必经之路的旁边有一块地种了菜瓜。这种瓜,成熟之后才会有一种淡淡的甜味。记不清是响应了谁的号召,几只小手伸向了尚未成熟的瓜蛋一子。我啊,可没敢摘,但又怕其他姐妹笑我胆小,情急之下,我捡了一个别人摘下又丢弃的,放在兜起的裙子里。裙子里兜着中午妈妈炒熟,准备去磨炒面的麦粒、玉米粒,最重要的是那三分钱。几个姐妹争先恐后的选大个的瓜时,听到一声猛喝。我们顿时慌了手脚,四处逃窜。玉米地,大豆地,谷子地,我们穿梭而行,最终的集合地点定为桥头。当我们集合在商庄村外的桥头时,几个姐妹仍有收获,而我,裙子里空空如也。一个下午的零食都没有了,尤其心疼我准备用来买拔糖的那三分钱。三分钱买的拔糖,可以吃到晚上睡觉前。

老师正准备上课,瓜地的主人顺迹追到了学校,气急败坏的在老师面前指责了我们。大概意思是,瓜还没熟,摘了糟践,如果熟了,可以来吃。然后是老师的严厉批评,言下之意,大抵如此。我感觉自己的脸烧得厉害,把头垂的很低,恨不得塞一进桌斗里,藏起来。

这次的做“贼”经历,至今想起,胆战心惊。

二告状记

三年级一年我们换了三个老师。第一个是个女老师,姓吴。

吴老师适时正谈恋爱。有一次她男朋友来找她,给她带了一台“燕舞”牌录音机。办公室与教室仅有一墙之隔,吴老师和她男朋友在小小的办公室里,把录音机的声音放到最大。他们是想遮盖住什么,那时的我们不清楚。但也有个简单的想法,就是他们肯定在说悄悄话。吴老师总是让我们上自习,总是忘了时间,不给我们下课。有时候,我们实在快尿裤子了,不得不出来,自行解决。有的同学见到吴老师正和她男朋友相拥而舞,或是其他亲密接触。看到的同学回来,便发现新大一陆似的和我们汇报。录音机是用干电池的,有八节吧。电池没电了,吴老师竟然叫我们摊钱。那个时代,一分钱就是我们的命一根子。

忍无可忍!也是天赐良机。偶一日,我们准备上学的时候,在村口遇到了一个老师。听说,爱农学校去了位大校长。经过商议,我们决定扭转路线,直接奔爱农。我们见到了那位胖胖的大校长,大校长坐在一个马扎上,屁一股深深陷入马扎。我们五个轮番哭诉吴老师的三大罪状。一,总上自习;二,日日笙歌;三,剥夺我们的财产。

状告吴老师这一壮举,取得了我们意想不到的成效。第二天,学校迎接我们的,便是另一张陌生的面孔。

三夜路行记

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又转移阵地到了爱农。我们也就开始了上夜校。

有一天晚上上课前,几个同学在教室门口外码上了一溜砖。老师被绊了一个跤,先是命令我们起立。然后,他手举一个笤帚疙瘩指着我们说:“把手伸出来,我看谁的手上有土,就是谁码的砖。”当时我的心里像揣了小鹿,怦怦乱跳。我没码,但我差点被绊倒时,摸了摸砖,手上也有土。还好,由于惧怕那个因为揍人,没了一毛一的笤帚疙瘩,几个同学没用挨揍就承认了。我躲过了一劫。

每天晚上我们都上两个小时的课,因为是晚上,没处玩,中间也不下课。两个小时,我们总好像要被憋出尾巴。好容易熬到放学,调皮又在我们心头滋生。

那时一般的农户没有院墙,我们走的那条胡同,间间隔隔就有好几户。电视需要架在高高的杆子上的天线来接收信号。看到主人一家兴致勃勃的看电视。我们互相对视,心照不宣的走到电视杆前用手转动。屋子里的电视屏幕雪花片片,嗡嗡作响。主人一个台一个台的找,都一样。最后找不到频道的主人推门而出。我们一哄而散。接下来,便是第二家,第三家,无一家幸免。

一样的动作,一样的效果,一样的谩骂。坑坑洼洼中,跌跌撞撞,滚滚爬爬。

我们哈哈大笑,幸灾乐祸的笑声在高高的夜空回旋。

四说鬼记

上夜校时发生的事比较多,比如前面提过的`给人家转电视天线,还有在铝壶里煮鸡蛋,“啪”的一声过后,成了鸡蛋汤;骑在炉子上烤棉裤,棉裤被引燃;冬季被老师骑着车手举木棍赶着长跑;冬天砸个冰窟窿钓鱼,最为传奇的一次,是夜校说鬼。

一天晚上没电,我们点着蜡。那是总停电,我们都有备存。一人桌角一颗白蜡,白蜡的光比红蜡的亮。老师说出去有点事,告诫我们不许说话。后来也许是时间太久了,有的同学熬不住了,说起话来。在烛影摇曳的夜里说什么最恐怖?当然是说鬼了。我们姐妹中有两个参与并策划了这次“说鬼记”。班上年龄最大,个子最高的男生被吓得嚎啕大哭,眼泪成双成对的落下。

老师回来了,知晓了事情的原委后,给了夜里他们犯错误以来最大的“奖赏”,往几里外的水站跑一圈再回来。我庆幸自己没参与,同时也为他们担心。这么远的夜路啊,肯定又累又怕。

第二天,街上盛传着一首打油诗“黑夜我们说鬼魂,吓得同学丢一了魂。哭爹喊娘非告状,老师罚我们跑一趟。”

悠哉,悠悠哉!

五摘枣记

我们的童年时代没什么零食。一宠一孩子的家长会做一种“嘎巴”,把面和红糖和在一起,擀成薄片,切成小块,在锅里烘干,烤脆。我们的家长中没有一个会这个手艺。我们除了用一分、二分钱买几块糖疙瘩,就是搭伴找食儿吃。榆钱、野桃、野杏、最值得回味的是酸枣的味道。

酸枣长在堤坡上,那片生长酸枣的堤坡离学校很远。我们早早的吃了午饭,十一路大步行军。她说这的好,我说那的好,摘出哪颗酸枣都免不了被刺划,被刺扎。兜里,袋里辛辛苦苦的装满了,我却被马蜂蛰了脖子,有的说,抹点大葱里面那种黏黏呼一呼的东西就可以好。我们又四处找大葱,终于找到后,抹了,一样,只是弄的脖子周围黏黏一糊糊,再加上汗液,心痛欲碎。疼痛难耐,不得不回。走到村边,看到几棵挂满大红枣的树。那种枣,两头尖,中间鼓,老人称之为“棱枣”。有同学吃过,又脆又甜。看看满载的酸枣,再看看满树的“棱枣”,我们垂涎欲滴,既来之,则摘之。

紧赶慢赶,我们迟到了近一节课。看到老师黑乎乎的脸,我们就知道在劫难逃了。凯旋而归的我们霎时变成了斗败的蟋蟀,不寒而栗。战利品全部充公。

最惨的是我,一起写检查的时候,我大着个脖子。

叶子渐渐纹理清晰,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也改变了那些红色长征中心照不宣的“恶习”。走上了一条宽广的大路,放眼望去,只有满目的绿色。

红色散文短篇篇五

去年到庐山疗养,路经南昌,自然就想到去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看一看,于是一行人一路说说笑笑就奔将了过来。

可当大家远远望到这座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时,话语自发性的渐渐稀少,最后彼此都沉默了。广场听不到任何大声喧哗的声音,纪念塔散发着一种雄伟庄严的气势占据着整个广场,步入广场的人,自然而然就以一种肃然起敬的姿态仰望着他挺拔巍峨的身姿。

我迈着一种敬仰的步调向着纪念塔走去。越来越近了,那塔上高举的步枪直指苍穹,我仿佛听到了那一声响彻云天枪声,随即而起的枪炮声、呐喊声、厮杀声,热血激昂,汹涌澎湃,交响汇聚成一首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无数革命军人英勇顽强、不畏牺牲,用鲜血染红了那塔上高高飘扬的红色军旗。军旗上那鲜艳的红色,那代表中国革命的颜色,从那一声枪响起,便慢慢染遍整个华夏大地。军旗上那醒目的“八一”,只在入目的那一瞬,便从我脑海里浮现出了那无比深刻的八一电影制片厂标志,以及八一出品的一系列革命题材电影,如《南昌起义》、《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等等,还有电影里那些炮声隆隆的攻城壮景,那些斗智斗勇的搞笑场景,那些经典的名人名言等等。这些电影我看过很多遍,一路伴随我的'童年成长,是那个年代我们男孩子心中必看的科目,早已无形的印入了我的脑海。

我迈着一种沉重的步调踏上石阶。注目着宏伟的红色花岗岩浮雕,慢慢沿着塔身而行。“宣布起义”、“攻打敌营”、“欢呼胜利”这一幅又一幅的壮景从眼前浮过,似乎那种舍生取义、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又从浮雕里演义了出来。用手触摸这坚硬的红色浮雕,那浮雕的红色渐渐渲染了我双手,我的全身,仿佛我成了浮雕的一部分。红色,血洒大地染得江山中国红的颜色,无数英雄魂,漫漫征程路,他们怀着一个信念,无惧无畏用生命谱写的颜色,如今成了屹立世界的颜色,根生于每个中国人的颜色。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今天,偶然翻到这些照片,突发感慨,于是随笔数语,借清明之际,以一种敬仰的心,缅怀无数的先烈们。我们向前,向着追求幸福的目标向前,偶尔的驻足回首,不忘那段历史,那段英雄辈出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