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的传说教案 黄帝传说故事(汇总5篇)

时间:2023-10-01 15:39:17 作者:纸韵 工作总结 黄帝的传说教案 黄帝传说故事(汇总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黄帝的传说教案篇一

黄帝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道教尊奉的古仙。其原型是华夏族一个酋长国首领,因其对本民族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为后世长期传颂。但因其年代太久远,留下来的传闻,大多扑朔迷离,难详究竟。可是至战国百家言黄帝时,许多人对那些传闻进行编联增纂,终于造就出一代帝王形象。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曾败炎帝于陂泉,诛蚩尤于涿鹿,诸侯遂尊之为天子,代神农氏而为黄帝。接着,又立百官,制典章,命群臣造宫室,作衣裳,制舟车,定律历,文字、算数、音乐等皆相继发明,于是形成盛世的局面。与百家塑造黄帝帝王形象同时,一些典籍又在塑造黄帝的仙人形象。可以说,历战国至汉初,黄帝基本上已具有帝王兼仙人的形象。

张陵创立五斗米道,独尊老子为教祖,而尊黄帝为古仙人。由此遂被沿袭。所以此后道书仍然以黄帝为古仙人继续进行增饰。同书《极言》篇则历叙黄帝遍历名山、访真问道、以至最后得道升天的故事。

旧时一些地区尝建黄帝庙或轩辕庙,多以之为古仙而奉祀之。《山西通志》载有多处黄帝庙,其“一在曲沃县城中,明正统间里人掘地得古碑…其阴赞文曰:‘道德巍巍,声教溶溶,与天地久,亿万无穷。’因立庙。”陕西等地亦有黄帝庙,道教宫观中尝有黄帝殿、轩辕祠。如四川青城山常道观既有三皇殿祀伏羲、神农、黄帝,又有轩辕祠专祀黄帝。

黄帝是一个部落联盟,据《春秋命历序》说一共传10世,1520年(《易纬稽览图》年数同),周武王时封黄帝后代于祝。

黄帝的传说教案篇二

黄帝传说:

1、黄帝出世

相传上古时期隗山之北有个有熊国,首领少典娶了一对姓乔的姐妹,姐姐叫女登,妹妹叫附宝。一次女登到华亭游玩,见到一条神龙从天上经过,然后就怀孕了,生下一个牛首人身的小孩,就是炎帝。妹妹附宝也是有一天到郊外游玩,突然遇到大雷雨,附宝被一条电光缠身,回来就怀孕了,25个月后生下了黄帝。

2、黄帝战炎帝

据说炎帝因为性情暴躁,少年时就被少典打发去姜水了,炎帝后来成了姜水部落的首领,自己也以姜为姓;黄帝则继承了有熊国,国都设在轩辕丘。当时的中国由很多小部落组成,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是其中最大的.两支。为了争霸,炎帝和黄帝在阪原来了一场会战。战争的具体过程现已无从知晓,历史上只留下了“黄帝三战而得其志”一句话。不过《山海经》中到是对黄帝的军队有所描述,说他的军队不光有人,还有动物,虎豹熊罴都主动帮他打仗。

黄帝的传说教案篇三

民间传说是民众自觉艺术思维的产物,所叙述的是人,他是历史人物的艺术化和传奇化,在历史传说中,黄帝开创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化,他和他的臣子们有一系列的发明创造。据说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黄帝的妻子嫘祖教会了人们养蚕制丝,黄帝的粮官杜康发明了造酒,黄帝的陶正宁封子发明了烧陶,黄帝的医官雷公、岐伯发明了医术。此外黄帝本人还发明了造车、修建宫室、算术、音律等。这些传说多不胜举,黄帝几乎成了上古创造发明的万能博士。在进入知识经济的今天,发扬黄帝和他的臣子们的这种不断创新精神,看来是大有必要的。其实这些发明创造绝非一人一时之功,中国向有‘功归圣人“的传统,黄帝既是华夏之祖神,自然也将一切远古的发明成果都归于他和他的臣子了。这些传说在民间影响甚大,他们许多先贤又成了各行各业的祖师神。

黄帝的传说教案篇四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黄帝的传说教案篇五

黄帝(公元前2720xx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轩辕黄帝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相传黄帝即位的时候,蚩尤有兄弟81人,号称是神带的后裔。这81人全都是兽身人面,铜头铁额,不含五谷,只吃河石。他们不服从黄帝的命令,残害黎庶,诛杀无辜。又制造兵杖刀载大弩,与黄帝为敌。黄帝遂顺民意,征召各路诸侯兵马讨伐蚩尤。历经15旬后,也未能打败蚩尤,只好退兵。为此,黄帝忧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贤哲辅佐他,以灭蚩尤。有一天晚上,他梦见大风吹走了天下的尘垢。接着又梦见一个人手执千钧之弩驱羊数万群。醒来后,心觉奇怪。暗想,风,号令而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难道有姓风名后的人吗?千钧之弩,是希望为能致远,驱羊数万群,是牧人为善,难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于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处访寻这两个人。结果在海隅找到了风后,在泽边找到了力牧。黄帝以风后为相,力牧为将,开始大举进攻蚩尤。在涿鹿郊野,两军摆开阵势大战。蚩尤布下百里大雾,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黄帝便令风后造指南车。与此同时,西王母也派玄女前来,教他三宫秘略五音权谋之本。风后据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开战。蚩尤率领魑魅魍魍,请风伯,雨师纵风下雨,命应龙蓄水以攻黄帝。黄帝请来天下女魃于东荒止雨,而北隅诸山黎士羌兵驱应龙至南极。最后,杀死了蚩尤,但蚩尤有不死之身,所以分尸葬于四处,使之不得完尸。后来,又有神农之后榆冈与黄帝争天下。黄帝用周鸟鹗、鹰颤为旗帜,以熊黑虎豹为前驱,与榆冈战于版泉之野。历经三战,打败了榆冈。后来,又亲率兵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诸侯。前后共经52战,天下始归一统。

有一天,黄帝正在洛水上,与大臣们观赏风景,忽然见到一只大鸟衔着卞图,放到他面前,黄帝连忙拜受下来。再看那鸟,形状似鹤,鸡头,燕嘴,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五色俱备。图中之字是慎德,仁义,仁智六个字。黄帝从来不曾见过这鸟,便去问天老。天老告诉他说,这种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鸣叫是归昌,夜里鸣叫是保长。凤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宁。是大祥的征兆。后来,黄帝又梦见有两条龙持一幅白图从黄河中出来,献给他。黄帝不解,又来询问天老。天老回答说,这是河图洛书要出的前兆。于是黄帝便与天老等游于河洛之间,沉璧于河中,杀三牲斋戒。最初是一连三日大雾。之后,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着就有黄龙捧图自河而出,黄帝跪接过来。只见图上五色毕具,白图蓝叶朱文,正是河图洛书。于是黄帝开始巡游天下,封禅泰山。他听说有个叫广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请教。广成子说:“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气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则凋。日月光辉,越发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里值得我和你谈论至道呢?”黄帝回来后,就不再理问政事。自建了一个小屋,里边置上一张席子,一个人在那里反省了3个月。而后又到广成子那里去问道。当时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跪着膝行到他跟前,问他如何才得长生。广成子蹶然而起说:“此问甚好!”接着就告诉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妆形,无摇妆精,方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长生。”说完,广成子给了他一卷《自然经》。

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后,又登过王屋山,得取丹经。并向玄女、素女询问修道养生之法。而后,回到缙云堂修炼,他采来首山铜,在荆山下铸九鼎,鼎刚刚铸成,就有一条龙,长须飘垂来迎黄帝进入仙境。黄帝当即骑上龙身,飞升而去。有几个小臣,也想随他升仙,便匆忙间抓住了龙须。结果龙须断了,这些小臣又坠落到地上。据说龙须草便是那些龙须变的。

传说中的黄帝是一位圣王明君,也是一位修道的人,他一统华夏,“职道义,经天地,纪人伦,序万物,以信与仁为天下先”,在治世的同时修身证道,以德教化百姓,为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传黄帝生下来两个多月就会说话,十岁时就对当时情形有相当了解,明了自己的责任,注重修身积德,长成后更是个聪明非凡的人物。

他即位后,看到当时诸侯中的九黎族蚩尤暴虐百姓,诛杀无辜。为了拯救人民,他征召各路诸侯兵马讨伐蚩尤。但蚩尤凭借妖术,黄帝之兵不能前进。于是黄帝在琼林台虔诚向上天祈祷,请求天命,西王母便命使者授给黄帝玉符,天帝又命玄女教给他兵机,授予《九鼎神丹经》、《阴符策》等,赐给他九天六甲兵信之符,黄帝在神兵的帮助下克伏了蚩尤之党,平定四方,天下始归一统。

黄帝划分州野,制礼兴乐,教化百姓,率民以事天。黄帝在打败蚩尤后,于当年七月又来祭天,感谢上帝帮助之恩;三年后的八月第三次祭天,报答上帝使国家强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他在泰山上举行了“封禅”仪式祭祀天地。在泰山顶上筑坛,行祭天礼,叫封;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作平坛,行祭地礼,叫禅。黄帝得到了天赐的宝鼎——铜鼎,在那时是极其珍奇的;有凤凰衔着卞图送给他,图中之字是“慎德、仁义、仁智”六个字;又有黄龙捧河图洛书献给他,这些都表明是天下安宁、大祥的征兆。

黄帝曾向玄女询问治国之道,玄女回答:“君无为而民自化,君好静而民自正,君无事而民自富,君无欲而民自朴。以文善化,循循诱导;惩恶扬善,扶弱济困;上应天理,下顺民心;行仁义,施德惠;立正法,塞邪道;修庙堂,祭祖明;四方怀德,百姓感化;以正治国,以德服众,以理教化,慈悲宽宏……”黄帝又问:“何谓王道之弊?”玄女回答:“官昏庸而贪,丧德而暴;积乱于内,引患于外;伐民纵暴,好歹倒悬;民冤不伸,恶暴不除;不树中枢,众心散乱;疏于善化,邪风盛行;浪费铺张,天降饥荒……”,黄帝问道“有人隐居山林修行,言能归九天,可否?”玄女回答:“有根基者、有善慧者、有功德者,天必应之,随缘而归。若不修心、修德,多邪念,则难有机缘,纵然修行百年也难归矣。”黄帝问:“可否知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玄女回答:“观现在,就知过去;看今世作为,即知后世祸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道昭昭,善恶分明。”黄帝本来是智慧绝伦之人,经玄女一说,自然是声人心通。

黄帝几经跋涉,寻真访隐,问道修道。他登崆峒山,问广成子以大道,广成子告诉他至道之精要:“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存神定气,方可长生”。之后他又到过峨嵋山,见天皇真人于玉堂,天皇真人讲道:“顺应大道,以德治世,便可以把天下交给他;一切行为合乎天理,便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黄帝尊奉有德,任人唯贤,他常听从贤臣的忠告。黄帝还将全国共分九州,提出以“德”施天下,修德立义,惟仁是行;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义,要求官员节简朴素,以身作则。

黄帝观测日月星辰运行规律以制定历法,确定天下万物名称;教百姓造屋筑城,播百谷草木,制造舟车,养蚕制衣,史称当时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黄帝还以甲、乙等十天干,子、丑等十二地支、六十甲子循环来纪时、纪日、纪年,定度量衡之制。黄帝令擅长描摹绘画的史官仓颉搜集、整理文字。仓颉揣摩文字,废寝忘食,感动了神明,有凤凰衔来神书,历经数年,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遂成文字,揭开了天地间的奥秘,使民族文化从此有了一个稳固的载体。黄帝令乐官伶伦作律,伶伦在山谷中找到适合的竹管以作箫,吹它的声音作基本音,就是“黄钟之宫”,又制成长度不同的十二个管,应十二律,并以他听到的凤凰的鸣声来校正它们,后来又相应铸了十二个钟作乐音的标准。黄帝祭天于泰山时,亲自创作了第一支乐曲《清角》,人称天乐,曲调昂扬激荡,感天动地,流传后世。黄帝与岐伯诸人讨论医理,作内外经,有《素问》、《灵枢》等各种医书,使百姓疾患得以治愈。

相传黄帝后来以功德隆重而得道升天,民皆仰望和赞颂。《管子》一书写道:“黄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来,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故黄帝之治也,置法而不变,使民安其法者也”

黄帝带头实践修之身而天人合一治世,依据大道的规律法则创立了符合大道规则的人间法律,给人们指明精神回归、淳德归道之路,使道德作为人们恪守不离的思想行为准则。当时社会,尊道是人们共同自然信守的共识,维系着仁治社会状态,人们的心灵和行为都充满着上善,通过修身能够直接与大道相感通,与神相感应,与人为善,慈爱万物。黄帝的丰功伟业和海纳百川的精神,使人们充份感受到人文始祖和中华民族祖根文化的魅力和身为华夏儿女的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