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读书心得体会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通用5篇)

时间:2023-10-07 02:38:15 作者:XY字客 心得体会 李镇西读书心得体会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通用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我们应该重视心得体会,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财富,不断积累和分享。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李镇西读书心得体会篇一

该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1999年,本书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拒道传播,时至今日,因为广大教师的追捧,《爱心与教育》已成为教育新经典。

李镇西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爱的回报,让成千上万的读者一教授、学者、学生及其家长感动流泪。李老师所到之处,总有很多风尘仆仆朝圣般赶来听他讲座的教师和学生。很多教师读了本书后,深为震撼和自省,从此改变了态度,因而改变了人生。

学生汪斌的父亲执意留下一筐鸡蛋感谢李老师对儿子的关爱,李老师每天用小煤油炉煮上一个鸡蛋给汪斌送去。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善良节俭,李老师送钱给她补充营养。在高考以几分之差落榜后,宁玮情绪波动很大,李老师一直鼓励她,八年如一日的通信,电话联络,成为宁玮成功人生的最大动力。父亲病逝,家庭欠债的伍建有了辍学的念头,李老师支持同学们给他捐款捐物。假期,李老师带着学生步行三十多里山路,来到伍建劳作的田头。齐声大喊:“伍―建―你―好!”伍建泪水长流。李老师教育“后进生”万同转化的过程,更像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李镇西读书心得体会篇二

自从学校下发了(李镇西和他的学生们),总是喜欢翻翻,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读起来很有趣味,同时也让我感慨不已,体会到了那种心灵的悸动。

从他的故事中我深刻领悟到了要做最好的教师必须要与课改共存亡,这就需要自身有高的追求,有高的境界,有做最好的自己的决心,树立自己的长远目标,在课改中促使自己成长。

最触动我的心灵的还是李老师每天的“五个一工程”,李老师每天的“五个一工程”是: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或社会问题,读书不少于一万字,写一篇教育日记。是啊,要做到一天完成“五个一”并不难,难的是天天完成“五个一”。特别是每天读书不少于一万字,每天撰写教育日记,我从教不少年了,有这样的念头也有几年时间了,可总是难于坚持。读了李老师故事,我豁然开朗了,是啊,你每天读不了一万字,可以读五千,甚至是三千,每天不能撰写教育日记,你可以每周写一篇,甚至是每月写一篇,关键是要有毅力、有恒心,贵在坚持,这样很快你就会形成习惯,到了那时,你自然就会只要有一天你还没做,就会耿耿于怀,老是感到今天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没完成,你就会寝食不安。这就是李老师说的,它已经变成了你的内在需要,你的习惯已经养成,你已经具备了做最好教师的条件,你已经在不断成长了。

李镇西读书心得体会篇三

编者按:《不必学习李镇西》是著名教师李镇西先生的著作,作者也觉得学习不是完全复制他人,下面我们来看看《如何向人学习》这篇读后感吧!

今天读了李镇西老师的《不必学习李镇西》,还是深有感触。正如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样,感觉到了时代的不同,这可不是能完全复制的。

那我们就不向别人学习了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要学,但不是邯郸学步,也不是鹦鹉学舌。学习别人,而不迷失自己;结合自己,而不丢失自己;立足自己,求得进步!

学习别人,而不迷失自己。我们向名家和先进人物学习,为的是取长补短。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结合自己的特长。不能不顾自己的实际,死搬硬套。比如没有于文正老师那样京剧功底,非要给孩子们唱京剧,来吸引孩子进入课堂状态,或者不会唱歌,非要用歌曲引入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时刻想着自己的长处,我不是李镇西老师,也不是于文正老师,我就是我。我要以我自己的特色,打造自己的特色课堂,让孩子们喜欢上我的课。

结合自己,而不丢失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成长经历,造就了别样的自己。自己的业余生活同样的丰富多彩,内化为自己的内涵涵养。所为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没有必要大换血,对自己休克疗法,完全没有必要,也不能做到。学习别人,是思想,并不是具体做法。因为方法不是万能的,尤其是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别。包治百病的教育方法,这个世界上是没有的。还是需要自己去探索,去实践。

向人学习,学精神,学思想,鉴做法。

作者|殷志斌

李镇西读书心得体会篇四

带着饮佩的心情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它荣获过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我读出的结果是满心的感动和仰慕,教育毕竟不同于哲学、逻辑学,虽不拒绝思辨,但绝对不可缺少爱心。而这本书正体现了这样一个主题:爱心是教育的灵魂。有真诚的爱心,才有流动的血脉,才是有生命的教育。

这本书中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反思自己,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教师的耐心底限。李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爱是真挚的、是无私的,也只有这种爱,才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是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李老师的教育手记,让我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内心的宽容,真诚的关怀,不仅仅是为了当一名好老师应该这样做,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爱的驱使,让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凭着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把幸福与快乐送达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从教中,我也深深体会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也会收获孩子们对你满满的爱心与信任。回想起来,这十几年的教育路似乎很浅薄,幸好未来还有漫长的教育旅程可供自己去实践、思考、探索。我会以李镇西老师为镜,反观自己,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进学生、走进教育,用我的真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播种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自己的教育事业。

李镇西读书心得体会篇五

看着书目里那么多的好书,一时不知道看哪篇,不过我感觉《爱心与教育》应该是一本不错的教育类书籍――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爱心与教育》。细心研读,在感动之余常常受到很多启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居住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教师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忘却繁杂的琐事。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书籍时,经常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在书中可以学习怎样教育教学,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很真实也很充实。

“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是我作为人民教师的一个目标。读了李老师的书,感触颇深。

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