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哲学的故事读后感(实用8篇)

时间:2023-10-14 12:40:05 作者:翰墨 讲话稿 2023年哲学的故事读后感(实用8篇)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种不同领域的总结写作,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和知识面。总结的语言要简练明了,不要过多使用冗长的词汇和句式。范文范本能够给我们提供写作的参考和启示,希望大家能够善加利用。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篇一

一年夏天,我和几个朋友去威海。

那几天,天气很闷热,大家就相约去了海边。看到许多人泡在海里,我们也情不自禁换上泳衣,一头扎进了水中。

可能由于人较多,稍不留意就会感受到肌肤之亲甚至招致别人的白眼。在水里边待了一会儿,我就觉得很不自在,心里不太舒服。

正在犹豫之际,突然看到旁边的一块水域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什么人,便高兴地一鼓作气游了过去。

当时,全然忘记了自己连“二把刀”都算不上的水性,也没有去想,为什么人们不去那个地方畅游,而宁愿拥挤在这里彼此难堪。

宽阔的水面游起来心里自然十分惬意,而且毫无顾忌,自由自在。但不一会儿,我就开始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于是,便想着在水中站起来。

然而,当我双脚往下探的时候,不由得浑身打了个冷战:这里深不见底!

不好!我心中一紧,连忙向外面划水。

急急忙忙游了一会儿,然后再一探,脚依旧触不着地。

坏了!我全力朝岸边游去,并大声向朋友求助:“快!这里没有底!”

我感觉自己的身子在下沉,但求生的欲望使我拼尽全力,不停地手划脚踹,想要尽快离开那里。可是,还是没有见底。我已经没了力气,动作迟缓,身不由己,几乎是随波漂流。虽然已经看见朋友在全力以赴向我游来,但我恍惚间感觉到:距离是那么遥不可及。

我几乎绝望。这时,朋友在那边向我高喊:“放松,放松!不用动,只要放松……”

声音仿佛从天边传来,竟是那么遥远,那么轻柔。我的意识已开始有些模糊。朦朦胧胧中,我终于停止了挣扎……也许是无奈的选择,也许是下意识的举动,我放松了手脚。

结果,奇迹出现了。我的身体竟然慢慢地上升,逐渐在水中漂浮起来。在深深地吸了几口气之后,所有的惊恐渐渐散去,全身的气力又开始聚拢。

我兴奋地冲朋友挥挥手臂,竟有了几分从容。

终于,我回到了岸上。一位戴着红袖标的老大爷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说:“小伙子,你没事吧?这可太悬了,那地方今天上午还淹死两个人呢,那里是个海沟!”

一股冷气立即袭上心头,迅速传遍了全身。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疲惫瞬间笼罩全身。我为自己的.死里逃生而窃喜,更因朋友的那一句“放松”而庆幸。

后来我才知道,溺水而亡的人,其实大多数并非死于“溺水”,而是死于求生。即在水中遇险的时候,强烈的求生欲望使他们拼命挣扎,而这样的挣扎只会越来越快地消耗体力和氧气,这样就会被死神迅速地拖入深水之中。

其实,只要平心静气,就是躺在海面上也不会沉下去。

二十几年过去了,威海这座城市的模样我已记不大清楚了,但在海滨得到的那句話,却常常萦绕在耳畔:放松!只要放松就能浮起。

这是救命的箴言,又何尝不是对人生哲学的一种诠释?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篇二

宋仁宗在闲暇的时候,喜欢悄悄地在皇宫里面四处溜达。一次,当他走到便殿时,忽然听到有争吵的声音,他躲在柱子后面一看,原来是自己的两名侍卫在聊天。侍卫甲认为,人的命运不是命中注定的,只要努力就可以改变;侍卫乙却认为,他们都是伺候皇帝的人,命运自然是由皇帝决定的。

两人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所以争吵不休。

宋仁宗听了感觉十分有趣,他忽然想起来,侍卫队原来的队长升职了,这个职位暂时空缺着,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于是,宋仁宗悄悄回到自己的房间,拿起笔来在两张纸条上写下了相同的一句话:“谁先到达你那里,就让他成为侍卫们的队长。”然后,他将纸条分别装到密封的小金盒里。

接着,宋仁宗派人叫来侍卫乙,让他带着一个小金盒送到负责皇宫内务的一名主管那里。侍卫乙离开之后,宋仁宗估计他差不多已经走到半路时,又叫来侍卫甲,同样给他一只小金盒,也让送到那名主管那里。

不久,主管传回来的消息说,他按照皇帝的旨意,已经推荐侍卫甲成为队长。宋仁宗特意安排了侍卫乙先去,让侍卫甲落在后面,为什么结果却是这样?原来,在侍卫乙和侍卫甲离开之后,宋仁宗又安排了两名侍卫,分别在半路上拦住他们打招呼,侍卫乙遇到可以聊天的.人很开心,他从昨天晚上做了什么梦到中午吃了什么饭,聊得不亦乐乎。

侍卫甲却一心惦记着要完成自己的任务,他只是匆匆打了声招呼就继续往前走,直接把小金盒送到了主管那里,仅仅因为抢先了几步,他就得到了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好机会。

最后,宋仁宗感叹道:“看来还是侍卫甲说得对呀,人如果自己不努力,就连皇帝也帮不上他。”是啊,人如果主观不努力,再好的机会也会失去,这就是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篇三

老汉是方圆百里有名的驾船高手,在海上风风雨雨几十年,不知遭遇了多少巨浪和风暴,每次都能化险为夷。

一位年轻人想拜老汉为师,跟他学习海上驾船本领。

而老汉却说,真正的驾船高手,不是他,而是他的邻居。

年轻人认识老汉的邻居,他虽然也在海上驾船几十年,但却平平淡淡,从来没有听到过有什么与风暴搏斗的英雄壮举。

老汉说,邻居的高明,正是他能防患于未然,每当风暴来临之前,邻居总能及时地预见风暴,并能巧妙地避开风暴,所以也就从来没有遭遇过风暴。

“人们只看到我与风暴搏斗的壮举,却没有看到邻居预见风暴和避开风暴的智慧和高明。”老汉感叹道。

真正的驾驭高手,不是勇敢地去征服风暴,而是机智地去避开风暴。

有两个画家,一个在社会上流浪写生,一个在国画院做专职画家。

流浪写生的,从城市到乡村,从山野到海滨,新疆、西藏、云南一路画去,食取果腹,衣取避寒,没有学术会议,没有国内国外的参展,心无旁骛,专心作画。

做专职画家的人有17个头衔,每年的工作也丰富多彩,作画、开会、剪彩、辅导、义卖、参展、评奖,不一而足。

某日,他们的画共同展出,来自国外的人士参观后,花高价买走了流浪画家的所有作品,专职画家的画一幅都没卖出。

谁心里都明白,专职画家如果把身边的事减少到用手指数清的程度,是不致如此的`。

在这个世界上,简洁而执着的人常有充实的生命,把生活复杂化的人常使生命落空。

道理简单,却不是简单的道理谁都明白,尤其是那些在世俗的道理上走得太远的人。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篇四

一个青年向一位富翁请教成功之道。富翁拿了3块大小不等的西瓜放在青年面前:“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选哪块?”“当然是最大的那块!”青年毫不犹豫地回答。富翁笑了笑说:“那好,请吧!”富翁把那块最大的西瓜递给了青年,而自己吃起了最小的那块。很快富翁就吃完了,随后拿起书桌上的最后一块西瓜得意地在青年面前晃了晃,大口吃了起来。青年马上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吃的瓜虽然不比我的瓜大,却比我吃得多。如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么富翁占的利益自然就更多。

做企业就像吃西瓜,要想使一个企业有大的`发展,管理者就要有战略的眼光,要学会放弃,只有放弃眼前的诱惑,才能获得长远的大利。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篇五

不!标准答案是:用最后一点儿力量,使托盘掉向远离客人的地方。如果周围都有客人,则倒向大人,远离小孩;倒向男人,远离女人;倒向人的身体,远离他们的头,这叫“危机处理”。面临无可避免的失败时,选择使损失减到最低的.方式。借钱买股票的人都懂一个游戏规则,就是当股市狂跌时,经纪会自动为客斩仓,这就是危机处理,对客户来说,当然痛楚万分,但却预防当股市继续下跌时血本无归,壮士断了臂,仍保有一条命。

对经纪公司来说,当然也是自保,虽不近人情,却是彼此止损,保存元气的惟一方法。危机处理是以科学方法在困难中整理出一条出路的方法,保留本钱,才有机会重拾山河,东山再起。很多人在一败涂地后不肯面对现实,自暴自弃,甚而一死了之,不但没了本,更没了命,当然没有绝地反攻的机会了。海军舰只在战事遇创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检视各处的受损情形,且第一时间作出报告,马上修补缺口,完全用积极态势应付打击。除非船只被击至沉没,否则积极态度不变。人生常不如意,天天都可能有打击,没有冷酷无情的止损哲学,真不容易活下去。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篇六

政治老师姓杨,课讲得非常好,大家都很喜欢听。但杨老师喜欢不定期点名,上第一节课时他告诉大家,如果一学期缺课三次以上,就不用参加期末考试了。

大家闻言都很紧张,于是政治课谁也不敢逃课。只是没想到课上到第四周的时候,他老人家不知是哪根神经错位还是突然心血来潮,居然在课堂上宣告一个大快人心的决定:“我知道你们都恨我管得太严,这样吧,如果你自信自己期末考试可以通过,就可以不用再来上我的课!”

有如天下大赦,教室里的“群臣”三呼万岁。不过多数同学还是不敢掉以轻心,因为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期末考试就一定会及格,多来听听课还能捞一些印象分。

但一位经济管理系的兄弟,尽管他的宿舍离教室只有三分钟不到的距离,他却“从此君王不早朝”。

杨老师依旧不定期点名。一天,他陡然发现这位老兄的缺课次数已经达到了三次。那天点完名后,他沉思了许久,然后让人将这位老兄喊过来。

那老兄悠哉游哉地走进了教室,前面已经坐满人,他只好坐到了最后一排。

“你已经旷课三次了,我说过如果超过三次,你明年就得重修。”杨老师走到他身边,微笑着说道。

“你不是说过只要自信期末考试能通过,就可以不来了吗?”老兄没有半点退让。

“我是说过,你这么有把握吗?”杨老师不紧不慢地问道,“你知道吗?你们经济管理系的其他学生每次都来了。”

“我比他们都要强!”老兄说话时环顾四周,俨然没把教室里的其他同学放在眼里,“他们来是因为他们担心考试不及格!”

教室里一片哗然,杨老师闻言半天没吱声,用力摇了摇头,然后长叹一声说:“你好自为之吧!”

转眼期末考试就结束了,一百多号人就这位天才老兄没有通过。这位老兄不相信自己没有及格,他怒气冲冲地跑去找杨老师查试卷,试卷上面的红色分数是那样夺目:92分!全校最高分。

“我考了这么高的分,你为什么不给我学分?”他圆睁怒眼,大声质问道。

“你是考得很不错啊!但是学分不等于成绩,学分还包括方方面面,例如人品。”杨老师回答道。“我要到学生处告你,你是故意整我!”这位老兄气得差点吐血。

“我已经汇报过了,他们同意我的决定,”杨老师依旧不愠不火地说道。

这位老兄咬牙切齿地跑去教务处投诉杨老师,但教务处的老师说他们完全支持杨老师的`决定。不过教务处的老师告诉他,如果他能让经济管理系的本届学生联合签名同意给他学分,杨老师可以将学分补给他。

这位老兄只好低着头去找经济管理系的学生,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帮他签名。你不是比我们都强吗,还来找我们干嘛?尽管没有人说出这句话,但他终于明白当初这句话对大家造成的伤害有多深了。

他突然之间平静了下来,似乎一夜之间明白了许多。第二学期他选择了重修政治课,再也没有迟到、早退和旷课。当他上了12周课时,杨老师告诉他不用再来了。

“你的成绩是最好的,你只是差12周课而已。”杨老师微笑着望着他,说道,“今年让你来,只是想帮你补些人生的课。”

“再优秀的人,如果没有人缘,如果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他也许能成为一位埋头苦干的研究工作者,但绝对不会成为一位杰出的管理者。”杨老师拍了拍他的肩膀,“别忘了,你学的是经济管理,没有人缘你怎么处理人际关系?”

这位老兄像根木头一样呆在那里,许久他才轻轻说了声,谢谢。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篇七

有一天,一只饥饿的知更鸟看见了一条一寸虫,碧绿绿的像是一小块祖母绿宝石,停在树枝上,它想一口吃掉它。

一寸虫说:“不要吃我,我是一寸虫,我很有用,我会量东西。”

“真的吗?”知更鸟说,“那你来量一量我的尾巴。”

一寸虫“一、二、三、四、五……”量出了知更鸟的尾巴。

现在,一只夜莺来了。“量我的歌!”夜莺这样要求。歌声是夜莺最特别的美妙,最无与伦比的才华,我们不是在无数的诗里夸耀过它的动听吗?那位丹麦的诗人安徒生甚至还用一个完美的童话来写了一个《夜莺》的故事。所以夜莺这样要求,可以说它很不讲理,也可以说合乎它的逻辑。是的,如果一寸虫不能量,那么夜莺会吃掉它。

可是一寸虫说:“我愿意试一试,你开口唱吧。”

夜莺唱了。它沉浸、自豪地闭上了眼睛。

量声音当然是不能在夜莺的身体上量的。声音美妙地飘漾得很远,所以一寸虫当然要慢慢地爬,慢慢地量,一直量到它的尽头。

它爬啊爬啊,量啊量啊,一寸啊一寸,最后它跑得无影无踪了。用自己的能力是可以得到欣赏的,也许还能解除生命的险困。

有能力也需要介绍给别人听,这样别人才可能安排你试一试。

哪怕遇到不讲理的人,也应当很沉着、很从容,不要非指出他的逻辑错误,没有刀,挥舞拳头也非要搞清是非。你认为和一个只会沉浸在自己逻辑里的人,挥舞拳头真能够胜利吗?还不如就聪明地去“量”吧,惹不起,那么我们就躲吧。躲掉总比被吃掉好。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篇八

偶然看到了这样一个简单但非常有效的文字:蚂蚁哲学,看完以后受益颇多。于是决定分享出来,大家都应该学习一下,因为他们有令人惊讶的四部哲学。

第一部:蚂蚁从不放弃,如果他们奔向某个地方,而你想设法阻止他们,他们就会寻找另一条路线,它们或往上爬,或从地下钻,或者绕行,直到它们寻找到另一条路线,多么美妙的哲学!从不放弃,直到寻找一条路线奔向你想去的地方。

第二部:蚂蚁在夏天就为冬天作打算,多么深刻的洞察力!不能天真地认为夏天会永远持续下去,所以即使在盛夏,蚂蚁也积极地为自己储备冬天的食物。

一个古老的故事讲:"不要把你的房子建在夏天的沙滩上。"为什么我们需要那个忠告呢?因为深谋远虑很重要。夏天,当你享受沙滩和阳光的乐趣时,你需要考虑暴风雨。

第三部:蚂蚁在冬天想着夏天,这一点很重要。整个冬天,蚂蚁都在提醒自己,"冬天不会持续太久,我们很快就能到外面去。"于是在气温变暖的第一天,蚂蚁就会出去活动。如果气温变冷,他们再返回洞里。不一味地等待,这样蚂蚁永远会在气温变暖的第一天出去。

蚂蚁哲学的最后一部:蚂蚁在整个夏天会为冬天准备多少食物呢?竭尽全力储备尽可能多的食物,多么令人叹服的哲学:全力以赴!

这就是伟大的'蚂蚁哲学的全部:从不放弃,深谋远虑,积极进取及全力以赴!

光滑的墙壁上,一只蚂蚁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滚落下来,这是它的第七次失败。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角,一步步往上爬了......

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蚂蚁,禁不住说:"一只小小的蚂蚁,这样执著顽强,真是百折不回啊!我现在遭到一点挫折,能气馁退缩吗?"他觉得自己应该振奋起来,来勇敢地面对他在生活中的那些困难。

第二个人注视着这只蚂蚁,也禁不住说:"可怜的蚂蚁,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肯看一看,想一想......唉,可悲的蚂蚁!我正在做的那件事,一再地失利,我该学得聪明一点,不能再蛮干一气了,我是个人,是个有头脑的人。"果然,他变得理智了,他果断地放弃了原先错误的决定,走上了新的道路。

第三个人也一直观察着这只蚂蚁,他听到这两个人的话,就去问智者:"观察同一只蚂蚁,为什么他们两人的见解和判断截然相反?他们得到的启示迥然而异。可敬的智者,请您说说在他们中间,哪一个对,哪一个错呢?"智者回答:"两个都对。"

其实,在人世间,很多事情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