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武的演讲稿(实用10篇)

时间:2023-09-13 09:00:35 作者:XY字客 演讲稿 最新苏武的演讲稿(实用10篇)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那么你知道演讲稿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演讲稿,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苏武的演讲稿篇一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疏通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二、教学重点:目标1

三、教学难点:目标2

四、教学方法:点拨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三)疏通文言知识

【通假字】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女:通“汝”,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始以疆壮出 疆:通“强”,强壮。

【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偿。 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位列将 古义:位;官位。 今义: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 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 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2.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若: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3.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名词做动词,祭祀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特殊句式】

1.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2.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难句补注]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汉制,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其子弟可任为郎(皇帝侍从)。苏武父苏建为代郡太守,故其子苏嘉、苏武、苏贤皆得循例为郎。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且l侯)单于自谓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汉书“匈奴传》)

持节:节,使者所持信物,持节,指持代表皇帝的旄节出使。旄节,“以竹为之,柄长8尺,以旄牛尾为其g,三重”(《后汉书”光武纪》李贤注)。

见犯乃死,重负国:“言被匈奴侵犯然后乃死,是为更负汉国,故欲先自杀也。”(《汉书》颜师古注)

蹈其背以出血:颜师古《汉书》注:“保谓聚火无焰者也。”被穑指初燃未旺有烟无焰之火。覆武其上,指苏武面朝下,覆其身于坑之横木上。杨树达《汉书窥管》:“背不可蹈,况在刺伤时耶!蹈当读为……背者,轻叩其背使出血,不令血淤滞体中为害也。”蹈其背,指其背,即轻轻敲打其背。杨说是。

何以汝为见:王念孙《读书杂志》称原句本作“何以见汝为”。王说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颜师古《汉书》注:“苏林曰取鼠所去草实而食之。张晏曰取鼠及草实并而食之。师古曰:苏说是也……去,谓藏之也。”《汉书补注》引刘说:“今北方野鼠之类甚多,皆可食也。武掘野鼠,即得食之。乃颇l藏耳。”两说皆通。

(四)安小标题,理清脉络

本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下面请同学们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以此把握文章的脉络中。

1、学生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

2、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的小标题。

苏武的演讲稿篇二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三、德育渗透目标

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二)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

a、给加点的字注音。

1.稍迁至栘中厩监(        );

2.数(    )通使相窥(    )观;

3.汉天子,我丈人行(    )也;

4.既至匈奴,置币遗(    )单于;

5.后随浞野侯没(    )胡中;

6.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归汉;

7.置煴(    )火,覆武其上;

8.拥众数万,马畜(    )弥山;

9.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

b、解释加点的词,在横线处解释整个词语。

1.稍(    )迁至栘中厩监;

2.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

3.汉天子,我丈人(    )行也;

4.武帝嘉(    )其义;

5.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6.因厚赂(    )单于,答其善意;

8.既至匈奴,置币(    )遗单于;

9.方(    )欲发使送武等;

10.会(    )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11.及卫律所将(    )降者;

12.阴(    )相与(    )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13.会(    )武等至匈奴;

14.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    )胜曰;

15. 常能为汉伏弩(    )射杀之;

16.吾母与弟在汉,幸蒙(    )其赏赐;

17.单于出猎,独(    )阏氏子弟在;

18.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

19.单于使卫律治(    )其事;

20.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

21.事如此,此必及(    )我;

22.虞常果引(    )张胜;

23.引(    )佩刀自刺;

24.驰召医,凿地为坎(    );

25.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    )张胜;

26.武益(    )愈,单于使使晓武;

27.会论(    )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28.剑斩虞常已(    ),律曰;

29.副有罪,当相坐(    );

30.复举剑拟(    )之,武不动;

31.苏君,律前负(    )汉归匈奴;

32.幸(    )蒙大恩,赐号称王;

33.畔主背亲,为(    )降虏于蛮夷;

34.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

35.律知武终不可胁(    ),白(    )单于;

36.乃幽(    )武,置大窖中;

37.武卧啮(    )雪,与旃毛并咽之;

38.羝乳(    )乃得归;

39.武既至海上,廪食(    )不至;

40.武使匈奴明年(    ),陵降;

41.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    )待;

42.前长君(    )为奉车;

43.扶辇(    )下除(    ),触柱折辕;

44.劾(    )大不敬,伏剑自刎(    );

45.孺卿从祠(    )河东后土(    );

46.独有女弟(    )二人,两女一男;

47.且陛下春秋(    )高,法令亡常;

48.大臣亡罪夷灭(    )者数十家;

49.常愿肝脑涂(    )地;

50.子为父死,亡所恨(    );

51.自分(    )已死久矣!

52.陵见其至(    )诚,喟然(    )叹曰;

53.匈奴诡言(    )武死;

54.使者大喜,如(    )惠语以让(    )单于;

55.单于视左右而惊,谢(    )汉使曰;

56.前以降及物故(    );

57.名副(        )其实    无济(        )于事。

c、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少以(    )父任,兄弟并为郎;

2.乃(    )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3.因(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4.恐前语发,以(    )状语武;

5.即(    )谋单于,何以复加?

6.屈节辱命,虽(    )生,何面目以归汉?

7.会论虞常,欲因(    )此时降武;

8.君因(    )我降,与(    )君为兄弟;

9.后虽(    )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10.朝鲜杀汉使者,即(    )时诛灭;

11.若(    )知我不降明;

12.羝乳乃(    )得归;

13.单于使陵至海上,为(    )武置酒设乐;

14.因(    )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15.始以(    )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d、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

2.宜皆降之(    );

3.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

4.置煴火,覆武其上(    );

5.惠等哭,舆归营(    );

6.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

7.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

8.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

9.空以身膏草野(    );

10.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

11.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

12.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

13.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

14.推堕驸马河中溺死(    );

15.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

16.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

17.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    )。

e、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征。

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

2.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

3.单于募降者,赦罪(    );

4.信义安所见乎?(    )

5.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

6.子卿尚复谁为乎?(    )

7.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

f、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

1.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

2.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

3.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

4.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

5.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

6.空自苦亡人之地(    );

7.陵始降时,忽忽如狂(    );

8.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

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

10.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

11.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    )。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3.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二、整体感知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明确】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鞋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2.【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首先,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其次,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明确】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三。

苏武的演讲稿篇三

寒冷的贝加尔河湖畔飘着鹅毛大雪,四周是一片雪白,远望,不知是天还是地,雪将它们融为一体。

如此寒冷的地方,我原以为会毫无一人,可是,你–苏武却突然闯入了我的视线。你靠一根木杖支持着,颤颤巍巍的走着,不知是冷还是恨。头发也已花白……十几年来你历经艰辛,可是依旧不能回去看看你朝思暮想的大汉,你为了使大汉匈奴和好,你忍了。你放弃了长安的高官厚禄,歌舞升平,而愿意去那广袤而又荒凉的贝加尔湖畔,放牧。,你还是忍了,还有……一切的一切你都忍了,想团结民族力量共同战胜困难,可是却不如人意。

十九年,你忍受百般折磨,不被繁荣富贵所引诱依旧对汉朝忠心耿耿。你像那洁白的雪梅,傲立于枝间,世间的一切都无法将你变得灰暗;你像贝加尔的雪莲立于天地间,不与匈奴同流合污。你与皎洁的月光作伴,讲述心中的百般苦涩。每当你感到饥肠辘辘时只能眺望佳肴美食,伴着毡毛与冷血一并吞下,满腔热血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真真铁骨敲响,千古绝唱。

你凭着奉献,气节,信念,这三个词等了十几年,你终于回到了让你魂牵梦萦的大汉,那光秃秃的旌节棒,繁衍了一代又一代的羊羔,花白的头发……这些都是你衷心的见证,是你永不放弃的见证。

苏武,是你改变了我。我要像你一样用气节,奉献,信念这三个词,战胜日后所有的困难。

苏武的演讲稿篇四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疏通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二、教学重点:目标1

三、教学难点:目标2

四、教学方法:点拨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

(三)疏通文言知识

【通假字】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女:通“汝”,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通“祀”,祭祀。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古今异义】

列:一般的,普通的。  今义:排列。

【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2.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若: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3.名词活用

(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名词做动词,祭祀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特殊句式】

1.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2.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难句补注]

(四)安小标题,理清脉络

1、学生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

2、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的小标题。

小标题(仅供参考,答案不限):

(五)作业

试分析传记中主要的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二、教学重点:目标1

三、教学难点:目标2

四、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4、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1)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二)学生总结文章塑人物的艺术手法。 

1、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2、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巳经谈及)

3、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3、学生讨论、分析、总结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5、课堂小结:

(三)课后思考:试评论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对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二、教学重点:

对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四、教学过程:

(二)教师用幻灯片展示讨论问题

问题一:

问题二:

(三)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四)各组组长向教师递交各组的总结。

(五)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各组的讨论成果。

(六)全班同学互相交流

(七)教师提供参考观点

参考观点一:

参考观点二:

参考观点三:

(八)课后作业:(任选一项)

二、《假如我是苏武》

假如你正在面对苏武所面对的局面,作为汉使出使匈奴,匈奴有骄横的单于,你的一个糊涂的部下参与了匈奴亲王的谋反,身为汉使的你会怎么做?你要怎样处理这种复杂的外交局面?运用你的智慧,结合你平时知道的历史和外交知识,看你能否做一个比苏武更加出色的使节。

苏武的演讲稿篇五

暮秋时节,凛冽的寒风将漫地枯叶吹得四处飞扬。严寒,笼罩了整个世界,寒冷中我读懂了苏武,明白了苏武的心声,明白了苏武的忠诚,更加明白为何苏武为后世千古传颂。

时光回转,公元前100年,汉武帝为了答谢匈奴单于的善意,命苏武带领使团出访匈奴——一个荒凉蛮夷的国度。外交使臣做来并不易,因为“虞常事变”,苏武等百余人被单于扣押,面对卫律名与利的诱惑,面对卫律的酷法严刑,有人屈服了,得到荣华富贵,而苏武最终不肯向单于面北称臣。

为此,他被流放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条件是特别无理—公羊生仔,苏武才能获释归汉。

茫茫北海,无边无垠地冻天寒,人烟罕至,唯一和苏武做伴的便是那根象征汉廷的旌节,刺骨的寒风吹遍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吹弯百草的腰,吹折树木的枝。也惟有苏武手持旌节活着,挺着,誓死不屈服。身上单薄的衣衫,饱经风雨的洗礼,支离破碎,仅能蔽体,已经失去它御寒的功效。寒风似箭刺入骨子里。苏武饥食野草,渴饮雪水,心中却依然操守着诺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誓死扞卫汉廷的威严。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苏武的英雄气节谱写一曲“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正气歌。苏武的故事催我泪下,苏武的气节催我奋进。青山依旧,绿水依然,秋还是那样寒。走在秋风中的我终于读懂了何为“忠诚”,何为“英雄”。

苏武的演讲稿篇六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袭,也将其扔进云霄深处;挥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也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生系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生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乱;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面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做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者。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故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起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传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面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憾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苏武的演讲稿篇七

苏武,一个不朽的传奇。

每当我漫步在青山环抱之内,畅游在绿水潺潺之中,享受生活的快乐时,便会想起一个人。他有着常人没有的爱国之情,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孤独,承担了常人承担不了的使命,他就是苏武,一个不朽的传奇。

公元前100年,苏武以中郎将身份出使匈奴,回来时匈奴内部发生了叛乱,苏武一行人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对苏武威逼利诱,劝其归顺匈奴,又找来汉朝降将李陵来说服苏武。苏武宁死不屈,誓死不降,匈奴便把他流放到贝加尔湖去放羊,并告诉他:什么时候公羊生下了小羊,便放苏武回去。苏武在北海边孤苦伶仃一个人呆了19年,陪伴他的只有公羊和使节,年复一年,使节上的毛脱落了,苏武的胡须和头发也苍白了。

19年后,新的匈奴单于即位,它与汉朝签订了和平协议,却扣住苏武不放,说苏武已经死了,当汉朝的使臣找到贝加尔湖,却发现苏武健在,于是扬言道:汉朝天子射到一只大雁,演的脚上系着帛书,写着苏武还在北方的沼泽中。匈奴只好将苏武放回去了。苏武被以最高待遇迎进国内。昭帝封他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表彰他不辱汉节的功绩。

苏武一个人身处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而且一呆就是19年,这十九年中,我们无法想象他都承受了哪些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妻儿的怀念,故国的向往,处境的悲凉,这一切夜以继日都在苏武的心头萦绕,但苏武只是淡然一笑,默默的和使节一起忍受这不公的待遇。谁不想荣华富贵?谁不想锦衣玉食?但这一切都应该是以良心作为前提的!国家信任你才派你来完成如此重要的使命,如果现在昧着良心通敌叛国,岂不是猪狗不如之人!苏武在十九年中,唯一带着的东西就是皇帝赐给他的使节,尽管毛都掉光了,苏武还是使它如珍宝,使节在他心中已经成了国家的寄托,也在无形中给他力量,使他坚持下来,使他视死如归。后来苏武回国,依旧拿着这根使节,连皇帝见了都热泪盈眶,苏武的忠心天地可鉴!

是这十九年的厮守,是忠心和泪的交织,是对故土的留恋,是坚强的信念,这一切使苏武成为永恒,使苏武成为一个不朽的传奇!

小学读后感 |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 好书推荐

小学读后感 | 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 好书推荐

苏武的演讲稿篇八

《苏武牧羊》一课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但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感人事迹。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

《苏武牧羊》一课中第二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共有4节,这四节从三个方面来描述苏武的有气节。根据这三方面的`共性,在教学这一部分的“苏武与匈奴王的第一次交锋”时,我边分析边归纳了三个学习步骤:一、读、思(写什么)。二、读、划(找出描写苏武言行的词句)。三、交流、体会。根据这三个步骤学完后,我就让学生体会后几节在叙述上的相同之处,引导学生借鉴黑板上刚刚归纳的方法自主学习后几节。这样,就给了每一位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使学生既读懂文章,又增添了了学习兴趣。

在学习课文第四节时,我问道:“你知道荒漠是怎样的?”通过让学生想象说话,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紧接着教师介绍文中“荒漠”的情况,突出该处气候恶劣,人很难在那里生存……其后,我又问道:“那么苏武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呢?”从而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苏武的坚强品质,体会到了苏武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对于历史人物,学生由于未学过历史,还是知之甚少的。为此除了课本内容外,我还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有关苏武的资料进行交流。例如:苏武的母亲去世,苏武的孩子下落不明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苏武的意志力之强,所承受的打击之大,从而进一步感受到苏武那不屈不挠的崇高气节。

苏武的演讲稿篇九

苏武,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汉书》的作者班固称赞他:“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历代都有文人以诗歌的形式对其进行赞颂。他的墓(位于陕西咸阳城西)代有封修,题书、碑、碣殊多。苏武的故事则代代相传,自宋代以来,还被搬上了舞台,《苏武持节》《苏武牧羊》等成为常演不衰的戏曲节目。2000年以后,人们在甘肃武威的苏武山上还修建了苏武庙。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苏武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这还要从他的人生经历说起。

出使匈奴被扣押

教育。

汉武帝时期,汉朝边境有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中最强大的是北部的匈奴。纵观武帝以前的历史,可以说匈奴是最令汉朝皇帝头疼的问题。汉高帝六年(前201),韩王信与匈奴共同攻汉,并挥师南下,进入雁门关,攻下太原郡。次年,汉高帝刘邦亲自率领大军迎击匈奴,在首战告捷后,他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阻,轻敌冒进,结果中了匈奴诱敌之计。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七天七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幸而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谋,向冒顿单于的阏氏(即匈奴的皇后)行贿,才得以脱险。此后,每到秋高马肥之际,匈奴贵族就依仗强悍的骑兵南犯,这使西汉北部边境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然而,“白登之围”给汉朝君臣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阴影,刘邦及其后的统治者认识到仅以武力手段解决与匈奴的争端是不可取的,加之当时汉朝建立不久,百废待兴,更不是征发兵役的时候。于是,在惠帝、文帝、景帝时,朝廷都以“和亲”政策为手段笼络匈奴,以维护汉朝边境的安宁。

汉武帝即位时,经过前几代的休养生息,汉朝国力达到鼎盛,社会稳定,府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此时,汉武帝决心以武力反击匈奴的侵犯。从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西汉王朝同匈奴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我们熟知的卫青、霍去病、“飞将军”李广都是抗击匈奴的名将。而在战争的间歇期,双方也互派使者寻求和好,但由于双方统治者都猜疑对方使者是来窥探己方实力的,所以使者往往变成人质。汉朝的使节,先后有十几批被匈奴扣留。作为报复,汉朝也扣押了匈奴的使节。

苏武的演讲稿篇十

1、自我介绍,一两句话,既简洁,又能引发学生对你的好感。

2、导入: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历史上涌现了无数杰出的爱国英雄,你幅图画的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经典的故事——板书课题。这个故事广为传诵,人们根据它创作了戏剧、歌曲、古典乐曲等艺术作品,为什么苏武牧羊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读课文,走进故事。

3、学生自读课文。分两步走;

1)读第一遍,练习将课文读通顺,做到响亮正确流利。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鲈乡小学的的同学读书的习惯真好。课文哪几节具体写了苏武牧羊的?还有几节分别写了什么?再读课文。

3)议论以下课文还写了写什么?出使、受辱、拒降、牧羊、回国。

4)分节读课文,随机指导。

4、简单介绍西汉与匈奴的情况(有地图最好,历史书上肯定有)及苏武出使的意义,读好第一小节;介绍旌节(字形范写,介绍含义)

二、指导自学,复述课文内容。

1、出示两组词语(组):

突然 翻脸 宁死不受辱 抽刀自尽

派人 翻脸 怒目圆睁 痛骂叛逆

——提示:有的词是老师根据课文概括出来的。

——读课文2、3节,练习运用这些词组简要复述故事部分

——提示方法:读故事性的文章,我们可以找出重点词语(或者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几个重要词语),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将故事复述清楚。

2、生练习抓重点词语,复述苏武牧羊的内容。

1)学生读课文,摘抄词语(提示格式),告诉学生苏武的表现的词语可以不止两个,教师巡视指导。

生死置之度外 盼望回国

3)学生再读课文,练习复述。

4)交流复述,评价鼓励为主。(学生讲到“心生一计”要学生将“计”讲明等,注意连贯,但不能简单读书)

三、重点读懂“苏武牧羊”,受到感染,发展语言。

1、教师导语引入:匈奴王十分狡猾,先说苏武参与内乱威逼苏武,不成;后用劝降利诱苏武依然不成;最后又生毒计„„(激情一点)

3、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一句一句认真读,体会,想想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读,教师巡导)

四、小组交流:

——苏武以旌节为伴,(两处),体会到什么?

——句子:苏武顽强地忍受„„取暖

——幻灯突出来(换色)

——感情朗读

——想象他还遭遇了哪些折磨?

——联系“旌节”,练习朗读。

——最后一句:——出示插图,观察大雁,理解对中国人的文化意义。 ——理解苏武的内心;联系“毒计”体会苏武的痛苦与顽强。

——朗读句子

——整体朗读第五节。

五、情景练笔,拓展知识。

1、过渡:教师朗读最后一节。

2、穿插一副回国的插图,看图观察。

3、苏武的内心在说些什么?如果你是迎接队伍中的一个,你会在心里说些什么?选择一个写几句话。

4、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