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现状 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现状论文(优质8篇)

时间:2023-10-12 10:31:16 作者:ZS文王 毕业论文 最新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现状 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现状论文(优质8篇)

意见建议是一种对于现状的评估和反馈,通过它我们可以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下面是一些针对某一行业或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现状篇一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

(一)产教融合是高职专业建设的必走之途

现阶段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基于能力本位的高素质技能型综合性人才,它必须在工作中实践,在工作中熟练。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不了高素质技能型综合性人才,无法与职业岗位对接,更不用谈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结果与企业所需保持高度一致。因此,高职专业建设必须与产业拓展融合,在学习中融进更多的产业要素。

(二)产教融合是企业增效的动力之源

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企业以提高效益为目的,产业以盈利为前提,人是企业的财富之本,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岗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与企业无缝对接,从而间接地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样企业产生合作的积极性。不然,便会出现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

二、目前高职专业产教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理论与企业生产实践脱节,课程内容上与企业具体岗位技能与素养相脱离,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将企业真正产品提炼出来,引入进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市场理念、成本理念、质量意识很差,不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开展产教融合的`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低,对于以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来讲是致命的缺憾。产教融合过程中未形成健全的产教融合的制度体系,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主动性尚待提高,尤其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人身安全、材料消耗、对企业工作效率影响、企业现场管理问题、师傅配备比与教学的参与度等是现阶段产教融合难以落实的瓶颈。

(一)产教融合表面化

在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企业无暇顾及学校专业与课程构建。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进程安排、教学模式选择、教学体系评价等缺少企业的参与,没有真正的岗位任务,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强。

(二)产教融合功利化

目前我国在部分学校曾有实施,一般是企业新建、扩大规模或技术升级需要大批一线技术工人的时候,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出现,也称订单制,或订单双元制模式,但学生就业稳定率较低,也并未形成稳定系统的教学模式;随着企业技术改造及升级换代的完成,企业对一线工人的专业技术要求逐渐降低,由此又催生出一种新的校企合作模式。

三、产教融合下的高职数控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一)构筑与行业企业密切“血缘”关系的人才培养模式

紧密围绕沈阳地区装备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沈阳机床集团、沈重集团、沈阳鼓风机集团、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等)岗位职业能力进行调研,确定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及岗位群的核心能力,每年对迁移岗位进行能力修订。把行业、企业标准引入课程等的改革和创新,按照具有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自身特色的、的“专业跟着主导企业走,课程跟着岗位能力走,教学跟着生产过程走,教材跟着任务项目走”的校企深度融合建设思路,实现了校企的深度融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训与28周的顶岗实习环节中,企业安排一线技术骨干担任学生的师傅,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边看、边干、边学”,形成了密切“血缘”关系的合作模式。

(二)基于工作过程建立的数控专业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中为完成一项工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的设置与定位、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与评价都落实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我们把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员工岗位能力要求融入了课程标准,构建基于典型企业产品工作过程的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与专家指导,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按照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合作的原则,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资源,实现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课程考核与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校内实践与企业顶岗实习的融合,在实践教学中针对各个实训环节,基于企业一线数控机床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参考国家数控职业标准,以企业生产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并将教学实训与生产加工相结合,与沈阳鼓风机集团、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探索现代学徒制的最新模式,建立有利于“生产育人”目标实现的运行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三)企业车间班组6s管理的运行机制

在教学中实施“车间班组”的教学与管理模式,采用“分组实施、小班教学”的方法由专任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外聘教师共同承担实训任务,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小班组,实行小组轮换操作、分工合作保证每位学生有实际操作的机会,老师具有“车间主任、教师、技术主管”三重身份,学生具有“徒弟和准员工”的双重身份。在教学中实施了企业与学院齐抓共管的教学运行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四)结合教学资源协同平台,构建自反馈式考核模式

教学资源与专业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依托于我院国家级高职高专学生实训(师资培训)基地和长期建立起来的校外实训基地,构筑教学资源协同共享平台。以学习者为中心,实现了在全真环境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训练,不断引入企业新的加工案例,增加教学录像,增加实训指导项目,建立完善的课程标准,学生牢固掌握核心技能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超越自我并真正运用。同时抓住课程及技能模块的核心技术点,考核结合国家数控职业证书,课程考核采用“学生自查”与“项目评价”方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互诊互断、互发互现,进而自我提高。

(五)承接产品为纽带,以产促教,以教兴产

以校内实训车间为桥梁,把实训车间承接的加工、试制产品或典型零件的加工程序、工艺方案、工艺文件作为教学单元中的案例和载体,被广泛运用到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中。通过建设与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对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学生管理、教学评价等进行全面的改革,促进产教融合,提高实习效果。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经之路,必将成为开创职业培训新局面的持续动力。产教结合的前提是“产”,目的是“教”,必须与教学紧密结合,职业院校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中流砥柱,应不断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全方位合作,立足于行业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高职院校健康稳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现状篇二

市场需求是产教融合的根本动力,高职院校进行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开展的。产教融合从字面上理解非常简单,但具体计划和实施,不是企业或者学校这种独立个体单独决定的,需要结合当前社会的就业需求,以政府为主导进行,从而获取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也能够营造更优异的人才培养环境,促进和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深化合作,调节两者之间的.合作矛盾。由此政府层面应该统筹安排,系统规划,做好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尽快拟定当地的产教融合计划,加快形成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将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等各部分力量充分发挥,促进产教融合尽快实施。

3.2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

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必要条件,要规避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才能发挥出产教融合的最大教育特色。校企文化相互渗透与融合是产教融合的核心内容,但传统职业教育模式过分注重理论性教学,学生多数是在课堂中接受相关的理论知识教育,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或者受场地、时间、设备等的限制,让学生在实习或实训过程中只能学习到有限的东西。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变是开展战略性合作的第一步,与企业合作,深入融合,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甚至可以合作开展科研型产品,并将研究成果转化正式的新产品、新工艺以及经营决策,学校、学生以及企业都可以共同获利。由此要求学校要坚持走产、学、研发展之路,改革传统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建立一支专业的产教融合教育队伍,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在培养人才的基础上,让企业和学校在不断的合作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3.3以学生为主体

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开展是教育深化改革的产物,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综合素质强,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也就是说学生是产教融合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要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育开展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让学生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职场规则,在文化课和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的专业技能进一步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舞台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工作中去,提前了解现今的社会结构和人才供需要求。

4促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开展的有效策略

4.1明确双方责任,实现共赢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的开展,必须要根据现有、条件资源以及管理状况,积极与管理和技术都较为先进的企业沟通,说服其加盟产教融合体系,实现校企合作。上文中讲述,当前企业和学校进行产教融合的现状之一是企业冷、学校热,企业不愿意承担相关的责任和风险,因此要加强和促进校企合作,必须明确双方责任,实现责任共担,从而实现校企双赢的最终目标。在产教融合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以学校现有的专业实习工厂以及相关的机械设备为媒介,争取更多的企业加盟,以学校的厂房和设备,以及企业的产品和技术,两者相互结合,在实践中进行教学,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生产,从而学习理论之外的实践知识。此外,企业可以安排生产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学人员,根据产教结合教学计划,实施生产中的教学工作,学校则安排有关教师跟班参加生产兼指导、辅导学生学习生产技术。需要注意的是,校企合作正式开展之前,校企双方都应该相互考察、审核、选择,最适宜的企业和学校联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4.2解决当前产教融合的突出性问题

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计划和实施,必须要建立在解决当前产教融合的突出性问题的基础上。首先,要解决企业的生产与学生实训之间的矛盾,从企业的角度而言,更倾向于自主生产的时间占多数,但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则更倾向于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占多数,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学校与企业相互协调,协商既能满足企业生产,又能满足学生实践的时间安排。其次是要解决企业生产与学生学习之间的矛盾,企业生产注重效率和合格率,而学生都是新手,上机操作,易出次品,针对此问题,学校和企业应该安排技术过硬,上手熟练的技术人员提前进行指导和培训,增加学生的熟练度。最后则是解决学生人数与设备数量之间的矛盾,要求学校利用已有的资源,加强生产设备方面的投资,满足产教融合的需求。解决了当前产教融合的突出性问题,是确保企业加工好产品,学生实践时间充足的关键,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不受传统教育以及生产思想的束缚,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前进。

4.3统一、规范性管理

首先,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包含文化课、专业基础课、技能强化课、思想素质提升课等等,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在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对于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安排,要循序渐渐,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在技术人员以及教师的指导下逐步过渡到独立操作,且设置专业的考核评价机制,每个阶段、每个层次的学习完成之后,都应该进行严格的考核,只有评价合格者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不合格者继续实践学习,直至学会为止,确保每个人、每个环节都必须过关,从而提升学习质量。另外,对学生应该进行统一、规范性的管理,加强学生的规范意识,注重操作流程和操作工艺,一切按照要求进行,树立严格的安全生产意识。另外,在产教融合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制定实习规范及奖惩考核细则,让学生以规范性行为进行实践和学习,从而减少操作风险,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生产。

5结束语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的开展,需要借助政府的统筹和支持才能开展,现今虽然还处于实践阶段,但未来该教育模式发展成熟之后,能够有效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高职教育不能再局限于啃书本、学究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必然不能与社会实践脱离的,需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走进社会、走进企业、走进工厂,都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劳动创造财富,知识也能创造财富,劳动与知识的融合不仅可以创造更大的财富,还能够创造幸福。本文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对策,相信未来通过不断的调整和发展,在专业、课程、资源、实践等方面完善融合建设,两者能够进一步相互促进,最终以产教融合的全新教育模式展开高职教育,提升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现状篇三

一、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高职院校大都使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在新时代的环境下仍然使用的是这种模式。虽然长时间以来声乐教学使用这种模式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等于是非常好的办法。声乐教学模式的单一阻碍了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发展。一对一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声乐时接触到的第一个老师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和声乐的技巧都是深受这个老师的影响。每个老师的教学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当别的老师进行教学时,所学的知识就会受到影响。老师是声乐教学最主要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声乐老师都会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样就导致了声乐教学的固定模式化,让学生在声乐教学中体现不出个性,所学的声乐知识也非常单薄和固定,这也是阻碍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最主要的'原因。

二、声乐老师在教学中担任的任务重

在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中,老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是非常重的。一名声乐教师要教授学生唱歌的技巧和方法等,同时还要担任钢琴老师、各种音乐器材的教学。在学习歌曲时,还会有不同的语言,每种语言都有不同的发音,老师在进行歌唱教学中,还要承担一部分语言教学。音乐要表达的还有情绪,在教学中要教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来表达音乐体现的情绪。如果让同一个老师教授学生以上这么多内容,原则上来讲是不能实现的,老师身上承担的角色是非常多的,不能同时身兼多职。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基本素质存在差异化,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对每个学生进行了解,这不仅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尤其是在发音的教学中,每个人的身体结构是不一样,老师在对学生讲授一些专业的术语时,会增加学生理解的矛盾性。声乐的学习是非常复杂的,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常说让声带不要用力,在学生进行实际的发声中,会有意避开声带,大多数学生没有通过自己的理解去学习,而是模仿别人。

三、如何构建科学的声乐教学体系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建立一套完整的声乐教学方案是声乐教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声乐的教学中,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理论知识教学,为后期的声乐教学奠定基础,让学生在理解上更加轻松。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声乐教学的投资,建立多媒体的声乐教学长度,积极实施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学模式单一,但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优点,所以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中提取优秀的地方,将单一的教学模式和多层次的教学进行结合。声乐教学中模式应该是不断发展的,跟上现代化教学发展的步伐。在声乐教学中应该将生理方面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对发声的口腔结构进行详细了解,最好的方法是能够让医学和声乐教学进行结合,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明白发音的技巧,这样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让学生能够标准化的进行发音。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都是为了以后的社会实践奠定基础。在声乐教学中,要做到对学生松紧适度,在学校的教学中大都是闭门教学,让一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没有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声乐教学本身是具有创造性和趣味性的过程,加强学生声乐实践的能力,能够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等,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声乐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也能提高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效果。

四、结语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培养更多声乐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声乐教学模式改革中,应该针对不同学校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虽然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普遍比较低,但是仍然不能松懈对声乐教学进行改革,学校应该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坚持创造性和创新力,才能在众多的高职院校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2]何娇娇.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声乐教学模式探索--评《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制作与实例》[j].新闻爱好者,2016,(6):92.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现状篇四

工匠即手工艺人,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里,工匠精神一直都是手艺人的追求。即使工匠在古代的地位十分低下,一人为工匠子子孙孙皆为工匠,也有为铸剑牺牲生命的干将莫邪,有人为之著下《齐民要素》《天工开物》这样的典籍,有遗留下司母戊鼎、秦兵马俑这样的无价之宝。一大批惊世创奇的作品和技术的创造铸就了古代工匠的荣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坚持不懈和追求完美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核心。做瓷器的工匠不会因为一批瓷器全部被烧坏而放弃,也不会因为做出足以让人用生命保护的传世之宝而得意忘形。学习永无止境,所以要永无止境地学习,做到这一点才能在同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说到学习就不得不说到教育,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人类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是直接向宇宙学习,第二个阶段是向已经学习程度比自己高的人学习,最后阶段又向宇宙学习。一般人都只能停留在第二个阶段,但是如果只能停留在第二个阶段人类的社会和科学永远不会进步,真正的大师都是向天和地学习,也就是追求完美、处于世界顶峰的工匠们的学习目标。然而人类向人类学习的阶段才是成长最为迅速的时候,也是习惯和精神培养的重要场所。古人向来“尊师重道”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这也是值得现代职业学习所借鉴的传统美德。在第三个阶段,在同业之中已经无人能出其右之后,学习依然不会停止,只不过此时已经没有“师道”的束缚,学习也更加随心自然。工匠不仅仅只是“造物”而已,更要创造前所未有的东西——这也就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唯一方法,创造从未有人创造的存在。

1.2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

自新中国成立,尤其到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工匠精神已经不像古时候那样随处可见了。在追求“快”的这个年代,人们的浮躁之气彻底将“工匠精神”淹没。如今企业开始重新重视“工匠精神”,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在实践中接触企业文化、培养职业精神,力求达到育人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工匠精神”也被注入了新的血液。工匠以其专业、专注、钻研对待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领域保持高度的热诚,十年磨一剑就是对这种“专”劲最淋漓尽致的写照。工匠追求完美,并将其付诸行动,即使是一个细微到肉眼无法察觉的缺陷也愿意花时间将其妥善处理,以确保每个新的“造物”都是最好的那个。

不仅如此“工匠精神”更追求创新,敢于打破常规挑战自我,这也是现代“工匠精神”中最为活跃的核心,创新意識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诺基亚在手机上不创新导致失去对手机市场的主导地位此后一度变卖手机业务,创新意味着敢于尝试,想别人没想过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并且即使创新出来的东西没有意义也不能否认创新的意义,而是要进行改进,更加大胆地去创作去超越。除此之外,新时代的工匠还要注重加强团队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1]。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个人的精力也是有极限的,懂得协作的两个人会比单干的两个人有着更高的效率,这点同样适应于2人以上的团队。要说理由也很简单,一个社会越先进,其分工就越详细,人们的工作也越专业,只有每个人各司其职社会才能有条不紊地运转,如果没有分工就没有交易,所有人都不得不去生产足够自己食用的粮食,社会只能停滞不前。这也就是团队协作的意义所在。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现状篇五

一、引言

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和理念和不断更新,对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模式、理念和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中国大多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多数音乐教育工作者往往只是流于形式,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液比较注重,很难达到开展音乐教学课程的目的,对于学生气质和个人修养的提升作用也不甚理想。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探讨全新的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和策略,对改善教学成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意义

当前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课程的开展作用和意义研究较为深入,其中最为明显的当属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和对院校社会形象的改善作用。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开展音乐教育可能能够同时促进学生道德、文化、素质以及心理等多方面的发展和提升,对于个人修养也有良好的改善作用。研究显示,[1]音乐素养能够促使高职院校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提升,还可改善大脑思维的灵敏性和发散性,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个人素养、促使其各方面综合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对学校的社会形象改善作用显著。作为向社会输送高技术、综合能力强的人才的基本平台,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重要作用。而开展音乐教育不仅能够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力,还可提升其社会形象及影响力,进而达到改善学生音乐知识和文化素养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课程的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问题有教学方法不明确、教学思想陈旧、教学目标不明确等。第一,教学方法不明确。教学方法不明确是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现阶段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模式仅仅是采用既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但是并不符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和院校特色。大多高职院校均存在此类问题,对于如何有效地开展音乐教学的研究尚浅,缺乏深入的、系统化的认知。另外,不同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的任务和目标并不能照抄照搬,从而导致教学方法不够明确,且教学模式陈旧,难以真正满意高职院校学生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第二,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思想陈旧是另一项比较常见的问题。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以及学生而言,均不够重视非本专业意外的课程内容。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均认为音乐教学与其应当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无明显关联,而学好音乐课程对于自身专业成绩的提升并无明显影响,甚至会浪费自身专业学习的时间。[2]因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均忽略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由此可知,陈旧的教学思想对于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无疑是一项重大的阻碍,亟待解决。第三,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不明确对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成效可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目前仍然存在较多高职院校音乐教学采用常规的教学模式的现象,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只是随意敷衍,甚至很难考虑到学生真正的音乐学习需求。然而,教学目标不明确也会在另一方面影响高职院校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正因为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存在上述问题,因此急需对其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才能达到理想的成效。以下是针对某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经验总结,以飨读者。第一,引入竞赛教学模式。竞赛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引入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改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育成效。首先是开展教师和教师之间的竞赛教学,请学生对最喜爱的教师进行评选,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其次是开展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竞赛学习,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护理学生良性竞争,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成效,达到改善教学质量的目的。第二,引入音乐欣赏模式。将音乐欣赏模式引入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可以在无形中提升学生音乐美感,对节奏以及旋律的控制和感悟能力也随之不断提升。如在欣赏《感恩的心》乐曲的同时可以配上感恩父母、感恩爱人、感恩世界等主题的图片;在欣赏《命运交响曲》时可以配上抗洪救灾、地震等相关视频,使学生在欣赏旋律的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乐曲的内涵,可显著提升其精神境界。第三,突出特长培养。突出特长培养在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中具体的实施策略为:其一,根据不同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和音乐基础进行分层级指导,对于学习兴趣浓厚、音乐基础较强的学生可教授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否则给予基础的知识和技能指导;其二,建立完善的特长培养教学模式制度,首先通过完善考核制度和思想教育使学生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然后根据考核结果实施突出特长培养教学模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上述分析可知,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意识到音乐教育对学生和院校的积极意义才能明确对当前音乐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深入挖掘的重要性,也才能主动地对音乐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更为符合高职院校学生音乐学习的需求。此外,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工作者也应当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才能达到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现状篇六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是当前我国多个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的问题。产教融合需要汇聚产与教两个方面的内容和资源,缺一不可,该模式施行目的在于共同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质量,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共同发展。产教融合是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产生的,学校和企业则是推动产教融合的两大中坚力量,但两者的配合需要政府的统筹和主导,否则将难以进行,并且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尊重市场的发展和自然规律,明确政府、学校、企业以及学生等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权利和责任,从而推动产教融合正式实施。当前我国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已经开展,并且某些地区、企业与教育机制先试先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当前产教融合机制依旧存在很多问题,若要进一步发展和实施,必须全面展开分析,寻找有效推进产教融合有效实施的措施。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现状篇七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培养具有高级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因此,实践教学环节自然成为了高职教育不同于一般高等教育的关键点。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教学模式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文章从分析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着手,提出了建立科学合理的国贸实践教学模式的若干建议。

论文关键词:国际贾易实践教学模式“双师型”教师

一、引言

随着我国适应wto规则的程度日益加深,国内外向型企业对于具有较强外贸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国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向上为了迎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正在逐步改变以往那种“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开始走向“以理论引导为基础,以突出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性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整个国际贸易教学体系中,教师应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以课堂实践教学为导向,同时结合企业实习实训,达到“教、学、用”一体化的教学目的。

二、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基础与实践环节双薄弱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基本都涵盖了以下课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报关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国际商务英语、报检实务、国际贸易地理等。其中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地理是属于理论知识偏多的课程,而报关、报检、单证和商务英语则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是所有这些课程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然后才能在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实际运用能力,即要求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学好理论课程,二年级和三年级时再加强实践性课程的学习。然而,高职院校本身人学门槛低、学生理论基础差,再加上职校教育“轻理论”的传统,导致学生的理论基础更加薄弱,对于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和一些基本概念都不甚清楚。另一方面,尽管职校一直强调“重实践”,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学生进行的实践教学实质上也只是通过一些课堂案例教学和教师经验传授等“理论上”的实践教学,无法让学生真正进人企业、接触到实际的一线操作。

(二)实践场景模拟教学条件有瓶颈

国际贸易是一项操作性要求很强的工作,职业分类细、专业化要求高。例如,对于外销员,他们不仅需要有良好的外语基础,还需要通晓国际贸易各个环节的工作,从发盘洽谈到商检索赔的整个国际贸易流程,都需要用到外销员的专业知识;对于报关员,他们需要掌握国家及海关的有关法律、法规,掌握报关所需单证的种类、内容、缮制原则,掌握各类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的填制规范,掌握报关流程,能顺利地完成海关通关业务等。国贸专业需要培养学生掌握从事上述工作的基本能力,那么要达到这些能力的要求就必须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工作的场景。因此,越来越多的软件公司致力于开发国际贸易实训模拟软件。然而,这些软件一是价格太高,动则几万、十几万,目前学校还不具备为每门实训课购买软件的能力;二是这些模拟教学软件,让学生按预定好的程序、步骤、方法进行操作。这种模拟操作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其实与真正的企业运作相差甚远,对于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意外状况的解决缺乏指导。

(三)课程开设方式和考核方式单一化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类课程并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都是与普通高等院校一样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板书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讲和做习题为辅。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呆板地采用“填鸭式”,甚至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全程讲授,而学生没有发挥其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丧失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要求实践能力很强的国际贸易课程仍然采用单一的作和考试方法来检测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显然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仅仅依靠书面的考核方式很难对学生的实践技能作出客观的评价。

三、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教学内容实践体系的构建

职业教育要突出特色就要从加强教学实践内容开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课程章节配套练习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操作的基本技能。第二,专业技能训练。通过以业务过程为导向的模拟实训,即设立实训周,通过计算机软件和企业实训基地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与外贸单证、报关、报检相关的课程中,涉及很多进出口贸易使用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收集本地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填写,使学生得到实践。第三,综合应用技能训练。通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职业资格考试培训,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报关员、单证员、跟单员和外贸业务员等考试。第四,顶岗实习。在第六学期鼓励或安排学生到专业对口的公司进行实习。教学体系在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

(二)师资力量实践体系的构建

构建实践型教师团队的关键是切实抓好“双师型”队伍建设。职校对于培养双师型教师可以采用下列多种方式:

1一体化教学的培养模式:通过课程综合化,将一门或数门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打破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且将两者分割开的模式,要求教师具备课程所需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并在教学中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方法。

2.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学校以多种方式与企业合作,选送教师到不同企业的相应岗位顶岗实习,让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理论运用于专业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3.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资格认证和职业资格培训师、考评员等考试。

4.加强对教师的技术技能培训,组建报关员、跟单员、外销员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教学团队。

5.鼓励参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培养方式。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各类实验室、专业教室、实训中心等,实践教学基地紧跟社会生产的发展步伐,不断更新改造。因此,它是“双师型”教师进行长期培训的场所,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双师素质”。

(三)校企合作实践体系的构建

建立由学校、企业、行业领导、教授、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下一步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审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内容、学时安排等)。

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实习基地,把教室搬到企业,模拟企业现场环境开展实践训练和技术培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为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工作。

依托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为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资格或岗位培训与考核创造条件。

四、国际贸易专业新型考核体系的构建

(一)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

考试命题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然后根据这些特征确定教和学的方法,最后确定课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命题时,除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外,应注重专业技术的应用、专业能力的考核,题型根据课程特点进行设置。考试题库应随各种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同步更新。

(二)丰富考核形式

打破传统单一考试模式的垄断局面,深人、确切地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t)闭卷考试;(2)开卷考试;(3)口试;(4)网上考试;(5)案例分析;(6)专题报告或调研报告;(7)课程小论文;(8)小组讨论;(9)操作考试。在具体运用时,要考虑具体的考核内容及测试取向。闭卷考试侧重学生记忆知识的数量和理解知识的程度;开卷考试侧重理解、运用、总结知识等综合能力的考评;案例考核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操作考核要求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把职业能力、岗位素质要求和考核评价体系引人到实践教学中。

(三)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全面反映教学效果

以突出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加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核为改革方向,探索科学、合理、有效、可操作性强的笔试、口试、面试、技能测试、应用专题等多种形式的考试方法,做到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证相结合,学校考试与企业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校外考试相结合。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方案的设计,职业教育能够真正为社会、企业培养出一批批实践动手能力强、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知识的优秀高职学生,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贡献出一份微薄之力。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现状篇八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及企业都意识到培养拥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的重要性。但只是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还不够,在理解“工匠精神”内涵的前提下,还需要理解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价值为基础,以就业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在注重培养学生技术水平之下更应当着眼于对其思想进行指导,令其正确理解“工匠精神”,这样才能更好地令学生适应而变得更容易培养。单独强调“工匠精神”并不能使人轻易接受,要在实际的技术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工匠精神”,才能让人深刻地感受其存在和重要性。在整个专业的教学中贯穿这一精神的内涵,让学生在完成技术学习的同时也学到了工匠精神获得工匠精神,最终能够使之在职业生涯中体现工匠精神。

在校企深度合作的情况下,学校更应该发挥企业的作用,让学生“学以致用”,用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工匠精神”,以职业的角度和标准来要求学生,从而使之更加专业化,并以此达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用学相长的目的。在实践中需严格要求,严格把关,这样学生才会以高度认真的态度完成项目。人无完人,即使是教育者也存在各种不足,作为老师也应该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和专业素养,以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

2.2不忘初心言传身教的原则

培养“工匠精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工匠精神”具体体现在一定的行事风格和物质形态上。除了日常的学习和实践,高职院校还应当注重打造校园文化,令学校更加个性化,这在当今学校同质化严重、个性不足、模仿为主、缺乏创新的情况下显得越发重要[2]。加强学习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培养、制定规范,在师生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调整他们的状态,并且将此事作为学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校园文化,以宣扬国家政策、各行各业大师事迹、行业发展状况为主,这样学生才容易对自身前途充满信心,对校园文化产生认同感,对理解“工匠精神”更为有利。

2.3以实践为目的积极创新的原则

在产教融合之下,学校应该以其科研实力及较为充裕的资金来源开办下游产业,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实际参与到生产行列当中,学生能够在学习之余工作、工作之中学习,更能在经常性的实际操作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这种创新正是现代企业所迫切需要的,也是现代“工匠精神”的`重要核心思想。学校在办产业的过程中,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参与生产经营管理,从而令书本上的知识得以运用,并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学生参与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学校应该采取辅助管理的办法,主要让合作企业来管理学生的活动。因为企业注重的是实用性和效率,更能抓住知识上的重點进行指导。由于学生的实际操作已经在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所以学生也会以更加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每一次的工作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有着积极意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