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天的花园教案反思 秋天教学反思(优秀10篇)

时间:2023-09-28 07:41:55 作者:碧墨 党团范文 2023年秋天的花园教案反思 秋天教学反思(优秀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秋天的花园教案反思篇一

《秋天》是一篇自读课文。当代诗人何其芳在诗中描绘了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风景图。诗的意境优美,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此文既可得到文学艺术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在品秋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从三幅画面中选择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画面展开想象,将诗中画面用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实际上是一个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过程,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这个问题的设置应该说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这一点,我同时在设计课时,准备了第二套方案来降低难度,也就是在学生回答有困难的时候,出示多媒体课件,根据极简单的景物,描述出一幅动人的画面,在这个过程中重在教给学生描写的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降低难度的方法确实为学生打开了思路,也迸发了许多灵动的火花,出现了许多精彩的片断。但就总体而言,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年龄尚小,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可能更易于接受图片这种直观的形式,而对于诗歌凝炼的语言,似乎还嫌抽象。此外,提到的渔家、原野的秋天,这些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直接经验不足,间接经验又不够,理解起来自然困难。

在品析美词这一环节中,我着重请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只做必要的指导。应该说,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品析的相对到位。但场面显得平静,过于有条不紊,没有适时激起学生之间的问题矛盾,没有形成激烈探讨的场面,这也限制了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每一堂课我都认为应该给学生一个质疑问难的机会,因为“学贵有疑”,正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真正对课堂提出问题的学生才是真正走进文本,有着独立思考意识的。但由于时间的限制,很遗憾,我在这一节课上却缺少了这一环节。

总之,由于各种原因,总觉得这课的教学没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堂没有真正活起来。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秋天的花园教案反思篇二

活动从秋景落叶飘飘,地面上满是红树叶、黄树叶、橘黄树叶的美丽景色的视频导入,孩子们被美丽的景色所吸引。运用小树叶歌唱秋天,给秋天妈妈送礼物的拟人化地情景引导幼儿倾听来感受歌曲旋律的优美、秋天景色的美,到学唱歌曲,再到游戏来进一步感知、表现歌曲。活动中孩子们秋天的落叶飘、色彩产生了强烈的喜爱之情,都愿意运用自己的歌声、肢体动作来表现、表达,然而活动中所疏漏的是:

首先,在第一个环节欣赏视频中重点是在感知秋天的落叶美。而我的身体随着旋律(歌曲伴奏作为了背景音乐,是想给予幼儿初步的感受,但在此环节不作要求)的摆动对孩子产生了视觉的干扰,打破了孩子欣赏的画面和注意力。这里就应该静静地等待孩子们欣赏完,说说观看到的秋天的美在哪里?。再次观看树叶飘落、秋景时引导幼儿有意识地倾听背景音乐,有目的地感受旋律地优美,这样在感知了秋天景色美之后再来关注秋天的旋律就能感受旋律的优美,为之后演唱表现歌曲埋下伏笔。

其次,游戏中规则不够明确。歌曲的旋律、歌词并不难,缺少的是活动中对孩子的表现经验的提升。在表演前若引导“扫落叶的人来了,谁用温柔、好听的声音大胆的演唱歌曲,就把他扫到中间来表演。”以此来激发幼儿积极参与到演唱中,并对演唱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接下来再加上动作表演,引导幼儿倾听音乐来表现飘、落的景象,这样也是对歌曲起到了巩固学习的作用,增加活动趣味性、有效性。

最后就是一个道具的美观性。在完整的表演游戏中我采用的是教室里的扫帚来扫落叶,这个有些不妥,不够卫生。此外,孩子对这个游戏很感兴趣,可以制作一个扫帚,供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进行继续表演游戏,进一步巩固幼儿对歌曲的理解感知,满足幼儿表演、表现的需要。

秋天的花园教案反思篇三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这首诗写得很美好很纯净,像世外桃源;诗不长,仅三节。虽很精粹,却容量大,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鉴于此,我便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及体会诗歌优美意境,品味文中优美词句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设计教学时数为一课时。在这堂课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学习投入,讨论认真,探究深入,整个课堂氛围活跃并且自主,在讨论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几次小高潮。我认为这堂课的“亮点”有以下几处:

1、注意导语的连接作用,直击教学重点:

我用一个小练习入课:请同学们为一句不完整的诗歌补充词语。“自在飞花轻似,无边丝雨细如。”目的是通过推敲比较,让学生领略品味诗歌语言之趣、之美。

这个小练习引起了学生们浓厚的兴趣,大家细细揣度,都大胆说出自己的妙想。这样,导语在课堂上就成为了一座桥梁,把我将针对这首教学的重点“细品语言”和学生的实际感受连接起来。对于学生而言,目标明确,而且过渡自然。

2、由表及里,推敲语言:

诗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往往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因一字而尽传精神。所以我在“一斑”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

我再次把一节不完整的诗歌展示给学生,这是《秋天》一诗的第一节,其中每一句话均被我抽掉了一个关键性的词语。把“动过手术”的单薄的诗歌和原诗相对比,把缺失的词语反复体会,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品析诗歌语言对于入景、入情地感知诗歌非常重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秋天的花园教案反思篇四

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带入秋天的景色中,感受秋天的美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

在学习“树叶黄、一片片、‘人’字、‘一’字”等词语时,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先小组讨论理解,再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在学习生字词语时,让学生自己勾画出带生字的词语,读一读,再在组内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词语的,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然后全班交流。通过这些方法,充分调动(删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学生理解了字词、理解了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采取自读、自背,小组内读、背等多种方式,有很多同学学完课文就会背了,而且很轻松,效果非常好。

不足之处:

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需要时时刻刻做出有效的引导、调控。特别是对于一、两个比较好动或特别内向的学生,还需多费苦心。合作小组的构建、强化也有待于提高。

秋天的花园教案反思篇五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秋天的景物特征,通过看拼音读、拼音汉字结合读、看汉字读、利用分段读、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秋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发现美、寻找美的情趣,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2.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说出了自己识记生字的好办法。教师通过字理识字,展现了丰富的字理图,例如对“片”“大”的教学,增强了对生字的直观性、整体性认识,“秋”字的字理故事激发了学生对汉字的喜爱之情,充分发挥了字理教学的重要作用。

秋天的花园教案反思篇六

《秋天》这首诗,作者以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捕捉到秋天那令人心醉的动人景象,描摹出秋野溢彩流芳、生意盎然的美好意境。通篇诗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描写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语言优美生动。在作者笔下的苹果姐姐会因为天气凉了,嚷着要穿红袄;葡萄妹妹要披紫袍……这首诗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学生情感,学生学起来自然兴趣盎然。

在本课的教学之前,我先布置学生自己去观察秋天,描绘秋天,歌唱秋天,在教学时,我将诗歌展开一幅幅画面,把图文对照起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抓住抒情这条线,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感知语言之美。这样,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了。教学后,我让学生再搜集一下古人描写秋天的诗文,比较古今写秋的不同,感悟不同时代的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秋天之美。最后仿照本文的形式写上一两小节秋天的诗或写一篇赞美秋天的小练笔,充分让学生去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赞美的情怀。

秋天的花园教案反思篇七

在教学第一册看图学文《秋天到了》一课时,我利用了投影、录音、录像等多种电教媒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导入新课时,我把按书上的插图制成的幻灯片清晰地打在屏幕上,此时,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这幅放大了的秋景图上。然后,我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图画的方法,并把图文加以对照,指导学生边看图边学文。

《秋天到了》一课的幻灯片有一张是动片,片中南飞的大雁能随意运动,变换队形。因此,我在教学“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这句时,先让学生观察大雁飞时排成的一字形的队形,而后又抽动幻灯片,让大雁边飞边换队形。书本上一句抽象的话,变成了学生看得见的具体画面,静态的语言变成了动态的情景,用直观的演示代替教师的讲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低年级学生受年龄限制,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较短。为此,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轻松愉快的律动音乐摇头晃脑。一方面让学生放松、休息一下,一方面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秋叶飘落时的情景。学生们耳听美妙的音乐,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欣赏着黄叶翩翩飘落的美景。学生通过耳闻和“目睹”,加深了对课文中“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一句的理解。这样做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为了深化学生对秋天的认识,我剪辑制作了有声有色的录像片《秋天》,让学生欣赏秋天的美景,记忆秋天的特征。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度过了八九个秋天,但平时缺乏有意注意,因此对秋天的特征没有深刻的认识,而录像打破了时空的界线,把各种秋景再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回到了秋天的大自然中。录像中浅显易懂的讲解,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美妙动听的音乐,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在观看录像的基础上,我对学生进行了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按照“秋天到了,(什么)(怎样)”和“(什么)(怎样),啊!秋天到了。”的句子格式练说。由于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视听结合,兴趣盎然,因此说话训练时发言踊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秋天到了》这篇课文时,我充分利用了电教媒体,因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秋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秋天的花园教案反思篇八

《秋天的图画》描绘了秋天的美景,赞美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本课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秋天的田野,感受真实的大自然中秋天的景色,学生获得了真实的体验,形成真实的情感,再出示图,使枯燥的语句更加形象,学生乐学、爱学。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读的情境,重视朗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展开合理想象,感受阅读乐趣。

我还注重了识字写字教学,采用了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自主识字写字意识。在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认生字、找生字,读生字,进行多种游戏巩固生字。并不失时机地进行鼓励,帮助学生培养课外自主识字意识,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我真切地感到:在课堂教学中,要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运用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使教学形式由单一转变为多样,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由封闭转向生成和开放,并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也应多样化,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给学生激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自我发展的信心。

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足,如对于课文的朗读,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朗读效果好,但也有个别学生参与性不高,朗读没有感情,今后要多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今后的教学还应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

秋天的花园教案反思篇九

一年四季中,我最喜欢的是秋季,所以也就特别喜欢《秋天》这首诗歌。这首诗的作者以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捕捉到秋天那令人心醉的动人景象,描摹出秋野溢彩流芳、生意盎然的美好意境。通篇诗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描写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语言优美生动,易于朗读和背诵。在作者的笔下苹果姐姐会因为天气凉了,嚷着要披红袄;葡萄妹妹要披紫袍。

这首诗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学生情感,学生学起来自然兴趣盎然。在本课的教学之前,我先布置学生请爸爸、妈妈带领自己去观察秋天,描绘秋天,歌唱秋天,这样,整合成全新的语文大课堂,变单纯文本的语文学习为综合性课文学习。在教学时,我将诗歌展开一幅幅画面,把图文对照起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抓住抒情这条线,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感知语言之美。这样,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了。教学后,我让学生再次走进大自然,去寻找秋天。再搜集一下古人描写秋天的诗文,比较古今写秋的不同,感悟不同时代的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秋天之美。最后仿照本文的形式写上一两小节秋天的诗或写一篇赞美秋天的小练笔。充分让学生去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赞美的情怀。

第一版块:导入用“秋天是____。”的句式描绘自己眼中的秋天。这个环节,学生说出了很多贴切的、优美的句子,还引入了许多写秋的诗句。这种导入能让学生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

第二版块:诵读真情诵读,读出感情,并用一句话谈谈你读懂了什么,没读懂什么。通过这个环节,基本上掌握了学生对这首诗的整体掌握情况。

第三版块:鉴赏

1、用“秋天是_____。”的句式替换诗人笔下的秋天。(目的:寻找诗人笔下秋天的景物)这个环节,学生用诗的语言找出了诗人笔下的意象。

2、给诗中的三幅秋景图拟一个小标题。(目的:概括每一节的意思。)这个环节,学生比赛着谁的标题简洁,又有诗的韵味,积极性很高。

3、品味鉴赏,体会优美的词句,妙在何处。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自主品味,体会诗句的精妙之处。

4、诗人笔下的秋景有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个环节,学生把握住了诗的主题。

5、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个环节,学生从情感、观察生活、体悟生活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收获。

第四版块:再创用散文的语言改写三幅秋景图。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散文再创,达到再次整体感悟诗歌形象的目标,形成一种整体感。但苦于学生的语言功底,没有多少亮点。

秋天的花园教案反思篇十

音乐活动不象语言那样有非常具体和含义明确的词汇、句子。但它有时却能胜过、超越任何一种语言,成为一种人类都能理解的、无须翻译的、可直接交流思想感情的。这是音乐有它特殊的表现手段。

唱歌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孩子,当他们高兴时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来,以表达他们轻松,愉快的心情。但一到音乐活动,孩子们的表现都有点被动,兴趣不高。

有些幼儿当我放《秋天》的歌曲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哼了几句,我觉得奇怪:“你们怎么会唱呢?”“老师你忘了上次你已经让我们听过了。”幼儿只有“飞”字一高一低地两处音唱不懂,教师只需要提醒幼儿唱几遍,幼儿就能轻松、愉快地唱完了整首歌。这就是音乐本身具有的独特魅力。它有一种奇异、感染人的力量。

这堂活动让我感到最大的不足就是孩子的兴趣调动的不够充分,而对秋天的美丽景色缺乏感知则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他们只是觉得这首歌好听,但并没有真切的感受到秋天有多么美,从而不能带着赞美的激情去主动的演唱歌曲。这么美的歌曲,为什么只有个别孩子体验到了其中的美,其他孩子则游离于情感之外呢?经过我仔细思索,发现如果在开始环节加入秋天美丽的风景图像欣赏,对幼儿的情感会有激发作用。让幼儿在欣赏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秋天真美呀”的情感体验,使孩子有了经验基础,才能感受到歌曲中表现的秋天的美。同时,平时对幼儿欣赏能力培养的缺乏也导致大部分孩子不会欣赏,不懂得怎样欣赏,所以感受不到艺术的美,因此情绪表现的不是很高。帮助幼儿掌握一些欣赏的技能,也是使他们能充分感知音乐美的一种方法。在情绪的调动上,老师还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用自己的体验帮助孩子来感知其中的美,这样也能带动幼儿的情绪。

通过这堂音乐活动的开展,让我明白了,观察引发幼儿的兴趣点,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学会让幼儿从情绪上受到优秀歌曲本身所蕴藏的美的旋律所感染,在倾听中寻找歌词,这种类似于捉迷藏游戏的方法,让幼儿在游戏的氛围中既学习了歌曲,又不知不觉的锻炼了倾听能力。总之,对这一类优美抒情的歌曲怎样进行教学,才让孩子能真正融入到音乐之中,感受其中的意境美,还值得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