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将相和教学设计与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实用10篇)

时间:2023-09-23 01:58:48 作者:碧墨 讲话稿 2023年将相和教学设计与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实用10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将相和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

一、在这课的教学中,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先让学生理解这句话,之后练读这句话,注意让学生读出不服气的语气来。学生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问学生:廉颇说蔺相如就*一张嘴,当上了上卿,你们觉得他说的对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说出了哪些话,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蔺相如的语言来。于是学生们动手在文中找出蔺相如的语言,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己错了,从而负荆请罪。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二、对文本进行了加工处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1、在学习负荆请罪内容时,结合文章此处的留白,让学生自已设计想象两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并表演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

2、创新性的设计板书,给了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人物特点,设计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宰相肚里能撑船,让学生结合人物品质,对出下联来,学生很快就对出:将军背上能负荆,对人物的品质铭记于心。

三、注重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

!、注重了朗读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读出人物的不同心理来,如,读廉颇的那段话时,要读出不服气的语气来,读蔺相如与秦王的对话时,要读出理直气壮的大无畏精神来,而读蔺相如与下人的对话时,要读出语重心长的语气来。

2、注重了理解课文方法的训练。理解人物品质时,注重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品析,从中体会出人物的品质来。并指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在书上适当批注。

在教学中,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的改进:

调动其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手段,因此做为老师一定要关注并评价每一次学生的发言,用真心的鼓励换取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适当的点睛之笔。当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品质时,做为教师要有梳理、概括学生的零乱的发言的能力,把学生语言中提到的闪光点做一下恰当的结语,这样对文章的内容学生就会产生整体的认识。

三、还要在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分析,阅读的方法,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将相和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二

《将相和》一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成功之处

我重点讲解蔺相如这个人物,通过第一个故事体会他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个性品质。为此,教学中我以读、说、悟、演为主要途径,让学生充分地领悟蔺相如的特点与品质。同时考虑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主体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在导入部分,我通过对“和”字的讲解,增强学生对祖国思想文化的认同感。以“不和”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找出廉颇说的话辅以《史记》中描写二人的片段,通过读体会廉颇的“不忿”、“不服气”。以“嘴”为探究对象走进第一个故事研读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三句话。抓住“理直气壮”、“大大方方”和语言对话来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有理不失礼、顾全大局的品质。期间在讲“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一句时,在理解蔺相如说此话的用意后,用语言将学生带入当时情境,揣摩秦王的心理,以师生表演的形式深刻感受秦王的愤怒、无奈、不甘等情绪,通过对比的方式让生深刻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结尾总结学法,让学生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人物的品质和形象,也为学习后两个故事奠定了学习基础。

1.教学过程中有“绑架学生”之嫌,整堂课学生完全按照我的思路去想,去感受,我未对其独特的见解有所引导。就如同摆在我们面前有很多路,皆能通向终点。却偏偏要求他们跟着我走最为平坦、开阔的那条路。

2.设计存在缺陷,不敢大胆创新;最后,情境教学模式运用不够成熟,使其过于表面化,未能贯穿始终,即使在情境模块也未完美呈现。如在让学生表演秦王听完蔺相如说完的第三句话后的样子,未让学生准备就直接表演,缺乏内化吸收的过程,难免会走马观花。

将相和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三

再没有恨,再没有泪,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在激昂的歌声中,我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长嘘了一口气,回想起来喜忧掺拌。

《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故事,历史,就意味着过去,如果不让孩子们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课堂上就不能游刃有余,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就很难把握。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放手,以学生为主体,给他们一个交流的平台,我只是起了一个影响和引导的作用,让学生抓住具体词句及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在朗读中,在表演中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激起孩子们的阅读欲望,从而使他们领会三个故事的因果关系,并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会融会贯通,牵一发而动全身,并引导他们会结合生活实际往高处想,往远处想,不要就事论事,学会深一层挖掘它的思想意义,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辨证主义观点。课堂上孩子们精彩的演说使我感到看上去很乏味的历史故事在孩子们心中却充满了神奇和幻想。

有句话说得好,打铁自身要硬,我认为这里所说的硬是指:语言要硬,应变能力要硬,坚持不懈的精神要硬,驾驭教材的能力要硬,文学底蕴要硬,从我身上缺少的恰恰就是硬,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瞬息万变的课堂。我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能关注我的课堂,并给予指导,给我指点迷津,更希望各位老师能在教学中给我帮助,我不胜受恩感激!

将相和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四

今天教学《将相和》第一课时。检查预习时,让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第一个孩子小汤,平时成绩不错,读生字、找部首、组词一点都难不到他,“赵,zhao,半包围结构,走之底,赵国。”他正确流利地回答,可发言的声音却因胆怯而变得很小。“小汤,你回答的很正确,就是声音太小了。记住,你回答问题是在跟全班同学交流,声音太小,其他同学就听不清了。”“老师,我害怕说错了。”“怕什么,课堂上说错了,会有人给你纠正。反而印象还深刻。想好了吗?要不要再来一次?”他拿着书,很快小声准备了一下,就面对大家,大声说了出来,铿锵有力,显然比刚才更自信了。

有了这个“火车头”做示范,后面的孩子读生字时一个比一个自信。一直到小俊,他是一个语文基础非常薄弱的孩子,在语文课上从不会主动发言。开火车读生字轮到他时,他十分紧张,很结巴。我试着鼓励他,说:“小俊,自信点。想象你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就是掌控全场的王者。”说到这,孩子们都笑出了声,包括小俊,“相信自己,再来一次!”听了我的话,小俊好像轻松了很多,做了个深呼吸,一口气读完。声音刚落,同学们就用整齐的掌声对他表示鼓励。

一堂课下来,读词语,解课题,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们回答问题时都能自信且声音洪亮地回答。除了发言时的自信,更让我惊喜的发现,同学们都能主动思考,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一下子多了起来。也许这种自信悄悄从嗓子跑进他们的脑子里了吧。

我暗喜,周一早上的第一节课很成功,给这一周开了个好头!

将相和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五

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三个故事间彼此互相关联。故事中塑造两个人物形象,两个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忍辱负重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顾全大局。

我在教学的时候,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表现的人物形象;最后让学生联系全文评价人物。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让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本文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让人尊重。教学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想法说具体,说清楚。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

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是鲜明性格人物。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但实质上是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理解廉颇这段话,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在这课的教学中,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先让学生理解这句话,之后练读这句话,注意让学生读出不服气的语气来。让学生讨论: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当上了上卿,你们觉得他说的对么?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蔺相如的语言来。于是学生们动手在文中找出蔺相如的语言,自由在小组内交流,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再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己错了,主动负荆请罪。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教的轻松,学的愉快,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不足之处是忽略感情的朗读;在人物形象的分析时,老师包办代替多了点,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待改进,努力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将相和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六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接着重点教学《完璧归赵》,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总结学习方法,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抓住人物特点"的学习方法指导。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廉颇很不服气。我让学生体会廉颇为什么不服气,有个学生说要站在廉颇一边,他说:"廉颇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拼了命地在对抗敌人,多危险啊!所以廉颇不服气,我能理解。"被他这么一说,个别学生一致赞同他的看法,都觉得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就爬到廉颇头上,觉得不公平。于是,我抛出探讨的问题:"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学生通过学习讨论,找出句子说明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如"……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我就跟你拼了"这是舍身救主。"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这体现了不畏权势。

当我问到课文中你更喜欢谁的时候,很多学生说喜欢两个人,并且能细致地说明喜欢的理由,特别是说蔺相如的,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说得很全面、很到位。比如有:政治眼光长远,懂得权衡利弊,不与廉颇争执,心胸宽广,机智勇敢,一心为国,维护国家尊严。而说廉颇的基本是英勇善战和勇于认错。

通过学习,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本课的课本剧表演有进步,孩子们能够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出来。比如蔺相如说话时的理直气壮和廉颇的不服气和后悔、惭愧都能奶好地表现出来。

通过演课本剧,学生们对人物性格的感受越来越真切,但同时也会对廉颇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产生偏差。所以我最后安排了小练笔"廉颇深夜静思"。孩子们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廉颇认识转变的过程。练笔之后,廉颇的形象也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树立起来了。此时,他们明白了:蔺相如也好,廉颇也好,他们的伟大就在于以国家的利益为重。

将相和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七

(一)亮点

《将相和》一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文中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由于课时限时30分钟,我重点讲解蔺相如这个人物,通过第一个故事体会他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个性品质。为此,教学中我以读、说、悟、演为主要途径,让学生充分地领悟蔺相如的特点与品质。同时考虑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主体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在导入部分,我通过对“和”字的讲解,增强学生对祖国思想文化的认同感。以“不和”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找出廉颇说的话辅以《史记》中描写二人的片段,通过读体会廉颇的“不忿”、“不服气”。以“嘴”为探究对象走进第一个故事研读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三句话。抓住“理直气壮”、“大大方方”和语言对话来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有理不失礼、顾全大局的品质。期间在讲“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一句时,在理解蔺相如说此话的用意后,用语言将学生带入当时情境,揣摩秦王的心理,以师生表演的形式深刻感受秦王的愤怒、无奈、不甘等情绪,通过对比的方式让生深刻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结尾总结学法,让学生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人物的品质和形象,也为学习后两个故事奠定了学习基础。

(二)不足

首先,设计本文我本着“返古”的理念,尽量通过语言来进行情境创设,将学生带入“古代”,但由于课堂语言设计上存在缺陷、繁冗拖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时间的利用率;其次,教学过程中有“绑架学生”之嫌,整堂课学生完全按照我的思路去想,去感受,我未对其独特的见解有所引导。就如同摆在我们面前有很多路,皆能通向终点。却偏偏要求他们跟着我走最为平坦、开阔的那条路。究其原因,一是源于本人自我意识过强,忽略主体存在。二乃设计存在缺陷,不敢大胆创新;最后,情境教学模式运用不够成熟,使其过于表面化,未能贯穿始终,即使在情境模块也未完美呈现。如在让学生表演秦王听完蔺相如说完的第三句话后的样子,未让学生准备就直接表演,缺乏内化吸收的过程,难免会走马观花。

二、情境教学我之建议

全中国都知道誉满天下的北京烤鸭,食肉知味,赞不绝口。但绝对不会天天吃的,天天吃的是什么?那是家乡菜!就像是久居外地的新疆人若是没有拉条子、烤肉、抓饭的陪伴决计是难以适应的。情境教育人人皆知,但传统课堂又已经让大多数人适应了,即便有情境的样,那心却不是情境的心,不免陷入穿新鞋走老路的困局。

1。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自主练”的方式,转变思想观念,特别是转变参加工作时间较短的新教师的观念。将这部分教师作为推进情境教学模式的生力军。

2。整合教材,通过归纳整理将适合全情境教学模式的文本进行整理,组成团队进行教学设计。

3。非适合全情境教学模式的文本,可着力开发、打造情境模块。

4。情境模式下的教学除利用现代化技术等外物,更重要的是体现语文性,通过语言创设将学生带入情境。

将相和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八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也是人教版教材的传统课文,大家耳熟能详,脍炙人口。课文由 “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由于篇幅较长,荀老师在教授本课时,一改传统的一个一个故事讲下去的教学法,而采用这三个小故事找相似点的方法进行教学,而且取得了事倍功半的效果,老师们都觉得此方法有创新,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在荀老师学习字词这一教学环节时,在出示的词语中就出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词语,为学习下文为每个小故事总结小标题做了很好的提示。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总结小标题的难度,也体现了在字词学习中已经渗透课文的部分内容,为下面的学习提供了帮助。

荀老师在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回顾已经学习过的《再见了,亲人》的连读法,采用男女生连读法学习本课。这样学生就知道了采用什么方法学习本课了,学习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还能巩固复习旧知识。

在学习第二个第三个小故事时,荀老师让学生找故事的相似点的方法学习。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出“经过相似”“结果相似”或“结局相似”这些相同点了。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起来感觉容易多了,学会了第一个小故事,第二个小故事就不用讲就会自然明白了,而且随着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学生思维也得到迸发、碰撞,较好的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听课的老师也感觉此教学方法新颖独到。

但是“只得”的“得”的读音有误,应该是“di”。否则这堂课就非常完美了。

将相和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九

《将相和》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这样的一篇文章该如何教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应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将有效地提高阅读的效率,从而促进阅读能力的形成,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根据文章的写作特点,教给学生一种新的阅读方法:联读法,把三个故事联系着读,比较着读,读出三个故事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在比较中感受蔺相如这个人物的品质特点。

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1、学会运用“联读法”读出三个故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小结性的语句概括小标题。

教学难点:

1、搞清各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2、学习“联读法”。但是第一次运用联读法比较着读故事,难度较大。于是我搭建了梯子,先由老师出示一点相似之处,让孩子比较发现。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发现了更多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课堂上采用由扶到放,由表及里,让孩子们充分研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效果较好。

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整节课节奏较快,还是老师讲得太多,课堂不够开放。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要多注意。

将相和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十

作为新教师,有幸参加泉河头小学和西实验小学的第一届校际联谊。在校长、主任和各位师傅、老师的帮助下,经过一周的听课、教研、改稿磨课,过程很艰难,但收益颇多,在课程标准的运用与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参的使用、课本的钻研、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师语言的表述、课堂的把控等各方面都有不小的收获。但尽管如此,对于这一课的课堂展现仍然有很多问题,下面就《将相和》这一课,做以下反思:

《将相和》是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课文,我在教学中实施的教学目标是: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1)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并能为每个故事加上四字小标题;

(3)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面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重、难点)

4、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朗诵指导(重点)

2、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以国家利益为重,具有爱国思想;(重点、难点)

3、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思虑周详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重点、难点)

4、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我是结合,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的本组单元目标,和《语文课标》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语言刻画人物的词句、表达方法、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体会、感受,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

《将相和》是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也是人教版教材的传统课文,大家耳熟能详,脍炙人口。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篇幅较长。第一课时,我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是自学生字词和概括主要内容,为每个小故事加上四字词语小标题,难点是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重点是感悟廉颇所说的话,抓住重点词语“爬”分析词语词性,感受感情色彩,体会人物内心。同时,对廉颇话语的感悟,经过孩子们的辩证分析,体会对人物、事件的评价要从多个角度阐述而不是从单方面定义。同时也为第二课时,体会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做了铺垫。

第二课时,通过一个问题“你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来通过分析句子,体会人物形象以及特点。展开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没有串讲三个故事,我设计了“前后呼应”的教学环节,对课题中的“和”作了巧妙地处理。我先让学生找出不和的体现“廉颇不服,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而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职位比廉颇高.。这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探究过程,引领学生弄清三个故事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将相为什么“不和”,然后在通过人物语言形象的对比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将相为什么“和”。通过有感情的朗诵和人物形象分析,再加上表达能力的训练,以(一条语言文字训练线,一条感受人物形象情感线)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提升,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探究的过程学生讨论得开始热烈起来。

在学习故事中,我设计有效的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学生自读课文,勾画课文怎样运用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句段,让学生潜下心来静静地默读课文,走进文本,去对人物进行情感的感受并作批注。而在读文本,体会人物形象和性格时,学生则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为主体,我没有完全按照我预设的评析顺序,而是随着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学生思维得到迸发、碰撞,较好的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活跃性。

在“负荆请罪”这一环节,让孩子们体会廉将军知错就改、勇于改错的大将军形象,对于这一感人场景进行拓展,让孩子们在三个情境(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秦王或者赵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手下或者蔺相如的手下看到大将军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中展开想象,锻炼表达能力,并指导学生们,再将自己的所想进行加工润色整理在成长的足迹本上,与校本的写作特色训练相结合。

我力求希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方向,体现语言文字的感悟和运用,希望上一节扎实、真实、有思维的语文课,但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不够,课堂环节不够紧密,容易被孩子们的答题牵引着偏离课题,教师语言不够精炼,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教学效果与我预想的有点距离,我根据学生的学情调节了教学的环节与节奏。未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达到有效性的学习效果,特别是没能让孩子有更充分的时间去朗读或演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其大智大勇的特质,感到非常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