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旋转与角教案(精选18篇)

时间:2023-12-29 09:09:54 作者:雁落霞 毕业论文

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让我们共同学习和研究这些四年级教案的精华部分,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注入新的动力和效果。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八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教案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四册p41-42页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辨认锐角、钝角,建立了有关几何图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平移与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

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说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合作探究图形在方格图上平移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点。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数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格数。

说教学用具。

课件、动画视频、图片、操作卡片。

说教学策略。

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本节课采用多媒体环境教学,主要的教学策略有: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动手实践,拓展应用;运用媒体,整合资源;自主小结,体验成功。

说教法。

1、实践操作法。

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建构主义学也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2、游戏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图片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巩固所学新知识。教育心理学中也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我以图片和游戏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地引入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说学法。

1、情境学习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平移、旋转的物体,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法。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本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受游乐园项目的平移和旋转。

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就利用游乐园项目运动方式揭示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课伊始,通过谈话“游乐园“,了解学生对游乐园的熟悉程度,出示图片认识各种游乐项目,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游乐园,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声音、表情表现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并引导学生尝试把运动方式起名,了解平移和旋转,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

在学生形成初步感知后,再次回到游乐项目的卡片中,将学生带入游乐园的情境中,然后就问学生: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我再创设体验情境加深理解解,利用卡片以及学生亲身体验,引导学生探究发展平移的特征,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知识的,所以他们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因此,我又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有关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说出身边有关平移和旋转的例子,同时将为同学们提供的生活素材依次出现在屏幕上,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区分,在比较中体会平移和旋转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学以致用,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区别平移与旋转,我设计了小练习(1)(2),内化新知。

三、解释拓展,灵活运用平移与旋转解决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而且,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阶段,只有借助多感官的参与学习才能更好的巩固所学内容。同时,在这一环节教学后进行的是本课的重难点教学,经过了前三环节的教学,许多学生已经感觉疲惫,不免注意力有所下降。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平移和旋转的手工,生动有趣的活动能再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不仅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在课堂后半段时间学习更加有效。

首先,我让学生观看新闻视频黄河博物馆平移搬家,让学生感受平移的力量,自由表达其感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出示操作学具,合作探究小猫怎样才能吃到小鱼和老鼠?让学生感受到了在方格纸上移动物体的乐趣后让学生都参与数一数的练习。通过想一想,试一试,小组合作探究一个简单图形沿着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格数的不同方法。最后通过与学生一起利用平移和旋转的运动方式创编舞蹈,再次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受平移和旋转。

四、课堂小结。

与学生交流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感受?

在最后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改变过去由老师总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及时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小学四年级数学《旋转与角》教案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清楚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后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绘制图形等活动,积累几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学习活动沟通联系,理解旋转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

教学难点: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教学过程设计认识旋转要素。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齐答)旋转。

师: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的旋转的一些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学习。(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师:老师这里有两幅图片,仔细观察,思考问题。

情景中的旋转现象,有什么不同?

(生答。)。

钟表的指针是怎样旋转的?用你的手指比划一下。

师:像钟表这样旋转的方向叫做顺时针。那水车是怎样旋转的?用手比划一下。像水车这样旋转的方向叫做逆时针。(同桌互相说一说,师板书顺时针、逆时针)。

师:物体在转动过程中,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生答)。

师:像这样,物体或图形围绕一个定点转动的现象,就称为旋转。这个定点叫旋转中心。

师:老师考考同学们的眼力,(出示钟表一、钟表二的旋转对比)。

出示问题:两个钟面上的指针在旋转过程中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生答,师板书起始位置、中心、方向、角度)。

(汇报讨论结果,师引导说出从“12”到“1”: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0°,并板书)。

师:同位之间再相互说一说。

师:强调一下,在叙述旋转时一定要注意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角度。

老师考考大家。

(师出示四个旋转过程,学生回答)。

(生答:可以)。

师:给你一个线段图形,该怎样去画旋转呢?同学们想不想试试?

好,我们拿出学案纸完成第一题。

师:做完的同学同桌互相对照一下。

师:下面请同学来展示一下他的做法。(生展示,并说出做法)。

(师投影有问题的做法,学生纠正)。

师:刚才我们研究的是一条线段的旋转,那如果给你一个平面图形,它又会怎么旋转呢?

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借助三角形探究一下。

(看屏幕)。

师:三角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介绍发现,师引导学生说出三角形的变化和三角形直角边的变化,引导学生学习图形画法)。

师:三角形旋转的变化我们搞清楚了,那三角形的旋转你会画吗?请同学们拿出学案纸,完成第二题。

(生画旋转图形)。

师:下面请同学来展示一下他的画法。

(生上台展示,说画法。)。

(师课件动画展示画法)。

师: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请同学们欣赏。

(课件出示作品欣赏)。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掌握有关旋转的知识了吗?下面老师想考一考你们,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3页,完成做一做。

师:同学们完成的不错,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5页,完成1、2、3题。

师:下面请同学来展示一下他的画法。

(生上台展示,说画法。)。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美妙的旋转无处不在,就让我们带着收获,走进生活,去发现生活中更有趣的旋转现象,更美的运动吧!

板书。

图形的运动(三)。

——旋转。

旋转方向:顺时针、逆时针。

起始位置:中心、方向、角度。

从“12”到“1”:点o顺时针300。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小学四年级数学《旋转与角》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2、能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将简单的图形平移或旋转90°。

过程与方法:整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性,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操作、想象、设计图案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对称、平移、旋转的特征。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平移、旋转与对称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上周末咱们班的李坤和王明随爸爸、妈妈一起去了一个地方。想跟他们一起去看看吗?(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师: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学生说分类方法)生1: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生2: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旋转。师:平移和旋转是我们常见的物体的运动方式,数学上我们称为变换方式,除了这两种方式,还有哪种方式可以称为变换呢?生:轴对称。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复习图形与变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形成体系及基本训练、查漏补缺。

1、轴对称(1)师:同学们都玩过俄罗斯方块吧?它里面包含着数学里图形变换的知识,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78页“回顾与交流”第1题。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图a和画好图的方格纸。首先,我们来看图a,它是轴对称图形吗?生:是。师:你是怎样判断的?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生:将它沿着中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所以是轴对称图形。师:同学们说的很好,那么中间的这条直线叫什么?生:对称轴。师:请同学们把图a对折一下,找出它的对称轴,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轴对称图形。在咱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你能找到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吗?生举例说明。(2)师:下面我们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来判断“巩固与应用”中第1题的图案。生很快地判断出前两幅是轴对称图形,后两幅不是。因为后两幅没有对称轴。师指出: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关键要找出它的对称轴。(3)师:我们结合轴对称的知识,对平面图形进行整理(展示表格并与学生一起填表)。

已学过的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

长方形是2。

正方形是4。

平行四边形否。

等腰三角形是1。

等边三角形是3。

等腰梯形是1。

圆是无数条。

2、平移(1)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图a是轴对称图形,现在我们来看看图1中的图a经过怎样的变换可以得到图2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后,一致认为可以通过平移得到图2。师质疑:怎么平移?平移多少呢?(向下平移3格)师指出:表达平移概念要注意:一定要说清楚哪个图形朝哪个方向平移了多少。也就是讲述平移,要指出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板书:方向与距离)(2)利用平移知识解决“巩固与应用”第2题的画一画第1小题。学生先画图,然后思考:向上平移后小旗的形状和大小发生变化吗?(没有)师生小结:经过平移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都没有改变。

3、旋转师:刚才我们再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和平移。下面我们再来看“回顾与交流”第3小题,图a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图3和图4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想法,若有不同的答案,小组同学试图根据同学的描述想象他们答案是否正确,然后用学具验证。师:通过同学们的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交流验证,谁愿意说一说你们是如何得到图3和图4的呢?生1:我们是在图a的右上角标了一个o点,将图绕着o点逆时针旋转90°,然后向左平移2格,再向下平移2格就得到了图3.师:能为大家演示一下吗?请大家注意观察。(学生在课件下演示,旋转并平移得到图3)师强调:对于旋转来说,我们一定要指出旋转的中心,方向和旋转的角度。(板书)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由图a得到图4又是如何变化的呢?生2:我们小组也是在图a的右上角标了一个点o,将图1中的a绕着点o顺时针旋转90°,然后向右平移2格,再向下平移4格就得到了图4。师:我们根据这个同学说的,一起来演示一下这个过程。(师生一起演示)(3)处理“巩固与应用”第2题画一画中的第2题。师:将图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的图形是怎样的呢?学生绘图,老师指导。

4、变换比较师:刚才大家一起复习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那么这三种图形变换的方法有什么区别呢?现在我们一起来作个比较。展示表格:

变换变换前后的图形比较形状变化大小变化。

轴对称。

平移。

旋转。

师:结合刚才的分析,我们来看图形经过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后,形状和大小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学生分析,填表并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但改变了方向。

三、综合应用,融入贯通。

1、欣赏枕席图案(课件出示79页第3题)这是一道来自生活中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先仔细观察,然后可以选择某一部分,说明它具体地可以看成是由哪一个小长方形经过怎样旋转、平移或轴对称得到的。

2、自刻印章印章对于同学们来说都不陌生,我们在学期结束时,发给同学们的大红奖状上就有咱们学校的奖品印章。咱们的好朋友笑笑非常喜爱《小英雄雨来》中“我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于是她自己刻了一枚如左图所示的印章。下面四个图案中用这枚印章印制的是(图见79页第4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选择出正确答案。

3、小小设计家师:今天要请同学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家,利用图形的变换来设计一些你喜欢的图案,请同学们分小组选用学具开始设计,完成之后将你的设计方法说给小组的伙伴听听。学生在小组内活动,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并及时交流。学生作图后展示作品,并张贴在黑板上全班欣赏交流。

四、评价小结,提升学力: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如果有,把你的收获写下来和这节课的作品一起存进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八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教案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从数学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它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平移与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平移和旋转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的认识。

二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虽然在生活中见到很多的旋转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安排时,我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是有层次地逐渐递进的教学。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观察、操作、交流的基础上,理解平移和旋转的含义,能正确地平移图形。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形平移和旋转的应用,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与态度:能从生活中找出平移和旋转的物体,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作用,并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下,利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初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平移、旋转的现象。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感性认识,启发他们的操作能力,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教法上,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单是纯粹地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体现了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方法,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课改新理念为准绳,从四个方面设计了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生展示。

(设计意图: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通过创设这一情境互动,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感受到运动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生:火车、观光梯、缆车等物体的运动分为一类,风车、小飞机、飞机的螺旋桨等物体的运动分为一类。

师:同意他的分法吗?

生:同意。

师:像火车、观光梯、缆车等物体的运动分为一类,这样的运动方式叫什么?

生:平移。(板书)。

师:像风车、小飞机、飞机的螺旋桨等物体的运动,这样的运动方式叫什么?

生:旋转。(板书)。

师: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平移和旋转。(板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组图片,平移有什么特点?旋转有什么特点?

生:平移都是沿着直直的线运动的;平移前后物体的大小、形状没有改变;平移前后物体的运动方向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物体的位置。

生:旋转都是绕着一个点或轴做圆周运动,旋转前后大小、形状不变。

师:平移是沿着直直的线运动的;平移前后物体的大小、形状、运动方向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物体的位置。

旋转都是绕着一个点或轴做圆周运动,旋转前后大小、形状不变。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出发,让学生从中找出两种不同的运动,一方面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能让他们感受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周围。)。

2、直观感知,描述现象师:原来在我们的玩具世界中,有这么多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其实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很多物体所做的运动是平移和旋转。下面请同桌间互相举几个例子。

生:推拉黑板,推开窗户、拉拉锁、拉抽屉、直升电梯、滑滑梯都是平移。

生:自行车的车轮、风扇的风叶、石磨、旋转门、摩天轮、旋转木马、停车场的道闸的运动是旋转。

师: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许多平移和旋转现象。那么现在在课堂上,你能否试着表示一下平移和旋转呢?小组内先商量一下。

师:从同学们精彩的表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平移和旋转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现在就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的想一想平移和旋转的两种运动方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寻找发现自己身边各种平移和旋转现象,又进一步突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设计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示运动的特点,动作的准确性弥补了语言表达的不足,帮助学生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3、鼓励创新,设计符号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给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方式创造标记符号,小组同学先商量一下,看哪组同学设计得最有创意,又最恰当。

师:我觉得这组同学设计得很合理,下面就请他到黑板上画出这两种符号。

生:平移用横线表示,旋转用圆圈表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4、看课件,用手势,判现象师:下面用自己创造的符号来判断一下老师在生活中收集的一些运动方式,大家有信心把他们区分开吗?(课件出示图片)(设计意图:不仅强化了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加深了学生的感悟,也加深了他们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体会。)。

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下面请同学们到讲台上指一指哪几座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指图讲解:平移是沿着直直的线运动的;平移前后物体的大小、形状、运动方向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物体的位置,这两所房子的大小、形状、运动方向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位置,所以可以重合。

师:看来判断一个物体怎么平移,要看它的大小、形状、运动方向的方向变了没。

(设计意图:巧妙的设计学生喜欢的小房图的平移,激发学生的童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平移物体这一重难点上,进一步加深对平移与旋转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加以运用。)。

(三)、练习巩固课本第34页的第5、6、7题设计意图:理解什么是平移与旋转,会根据平移与旋转的特点对生活中一些运动现象加以判断,并能解决关于平移与旋转的数学问题。)。

(四)、教学总结,拓展延伸同学们,随着钟表指针的旋转,这节课也即将要结束了,课下同学们可以自制学具来移一移、转一转,感受平移和旋转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吧!

(设计意图:把课程延伸到课下,使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的理念。)总之,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意识的进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八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情感目标: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很多乐趣。

3、能力目标: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二、教学重难点: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

三、课件设计方案:

四、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

2、指学生汇报。

3、师:这些项目的运动都一样吗?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说明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最后归纳为2类:平移与旋转,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2种不同的运动现象。

二、分析归纳、揭示概念。

像缆车、滑梯所做的运动叫平移,像转椅、过山车、摩天轮这样所做的运动叫旋转。边说边板书课题。

三、举例。

1、师:生活中平移的现象随处可见,像升国旗、扶梯的运动都是平移。

2、学生举平移的例子。

3、小结:看来物体不仅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还可以斜者平移。

4、师:瞧,风车在做什么运动?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5、学生举例。

四、表演。

1、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把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表现出来。

2、学生表演:转圈、向前走、原地上下跳等。

3小结:我们把这样的直线运动叫平移(手势表示),用“-”表示,把围绕着一个固定点所做的圆周运动叫旋转,用“0”表示。

五、判断练习。

1、我们已经认识并亲身体会了平移和旋转的现象,下面有一道题你能快速作出判断吗?

2、出示课件:汽车行驶、钟表、风车等,学生判断。

六、故事激趣感知平移的距离。

2、讲故事。

下雨了,小蚂蚁的房子要被水浸了,所以两只蚂蚁决定把房子从一个地方平移到另一个更安全的地方。红蚂蚁说它走的`路长,绿蚂蚁不服气,于是他们发生争吵,产生矛盾。到底谁走的路长呢?请大家给当判官评评理。

绿

4、学生汇报,上前演示。

5、学生解疑:一样长。

6、师电脑操作演示红蚂蚁和绿蚂蚁走的路线,他们分别走了几格?(6格)。

7、假如当时有只蜻蜓飞在屋顶上,那么蜻蜓又走了几格呢?

学生动手操作后演示。通过动手操作,同学们发现蜻蜓也走了6格。

8、小结:两只蚂蚁都走了6格,蜻蜓也走了6格,所以小房子也走了6格。看一个图形移动了多少格,只要找准一点,看这一点移动了多少格就可以了。

七、填空练习。

2、出示课件,小房子分别向四个方向平移的图形,中间虚线是房子原来的位置,看它向哪个方向分别平移了几格。

八、画图。

出示一个三角形,把它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3格。学生做后展示学生的作品,然后教师演示电脑操作过程。

九、拓展创新。

1、平移和旋转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请同学们欣赏图片(有舞蹈演员优美的舞姿、体育健儿的风采、古老的上海音乐厅大楼、艺术家设计的美丽图案)。

2、让学生运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相信他们的作品会更出色。

十、总结。

大家回想一下,这节课咱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八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教案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感知身边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4、结合图案的欣赏与设计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图形变换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培养对图形的知觉能力和审美情趣。

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4、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计划课时:6课时。

课题:第一课时。

对称图形――对称图形、对称轴。

课后反思、

修改意见、闪光点。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具准备:

学具准备:

课本第12、13页内容,第14页“试一试”及相应的练习。

1、结合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图案,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纸、剪纸、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要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充分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

剪纸艺术作品、电脑课件、剪刀、油画棒等。

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教学建议:

一、组织活动,揭示课题:

1、教师用一张白纸,对折,在白纸一边任意画出一个图案,涂上颜色,然后将这个图案印到纸的另一边,成为一个对称图形。(可做一、二幅)。

(图案要求:画面简单,线条简捷,颜色清晰)。

2、通过观察,揭示课题:

(2)教师揭示课题:这些图形都是对称图形。(板书:对称图形)。

二、认识对称图形:

1、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许多的对称图形,(可展示民间剪纸艺术,实物或书上第12页。)。

2、学生动手操作:(书上第12页折一折,剪一剪)。

取一张白纸,对折,并照书上的样子画上图案,然后用剪刀剪下,打开。

教师告诉学生:这就是对称图形。

3、认识对称轴:

(1)告诉学生:刚才对折时出现的折痕,就是这幅图的对称轴。

(2)提问:对称轴有什么作用?(小组讨论)。

(3)试一试:如果不沿对称轴对折,图形左右两边会不会完全重合?

4、猜一猜,剪一剪(书上第12页)。

(1)猜一猜:图中这些图形是什么?

(2)想一想:怎样才能剪出一个完整的图形?

(3)试一试。

5看一看,说一说(书上第13页)。

三、课堂活动:

1、书上第13页: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图形是对称的?

2、书上第14页“试一试”1―3。

四、巩固练习:

1、书上第14页“试一试”4。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八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教案

一、平移和旋转属于抽象的几何概念,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由于这个内容比较抽象,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观念,造成学生学习上的难度。

二、要让学生初步的感知:

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旋转现象。概念无需掌握,但特点的感知需要大量表象进行建立。

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观察开、关窗户,拉窗帘,开关门、电风扇等现象,让学生描述窗户和窗帘头的运动,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各自特点。

通过学习与比较,孩子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较好的进行判断。

但是在方格纸上将图形进行平移,并会画出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学生掌握依然非常有难度。在做了近3节课的练习后,仍然有近百分之四十的学生有问题。可见学生空间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讨论:

1、要知道平移几格,你要看哪里?怎么确定?通过多个图形的变化练习让孩子们感受到要确定平移几格,应该先在要平移的图形中确定一个点或者一条线。

2、怎样找对应点?让学生练习在平移后的图形中找到相应的点和线,数出对应的点或线中的方格。如果要画平移图形,也是先找到对应的点和线,画出点或线后,再画出整个图形。

虽然精讲细练,但发现平移依然是难点。仍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巩固方法,熟练画法,才可能让学生较好的掌握。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也是进行单位换算的重要手段。它是小数的另一性质,它与前面所学的小数性质不同,主要是研究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是学习小数知识的重要内容。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所以学生对于小数的大小是有认识的。学生能发现小数点移动后,蕴含什么规律,学生还不清楚,还不能把小数点移动和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建立联系。

1、知识与能力

学会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合作探究与反思的能力,并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分析、比较并概括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2.让学生观察发现前两组根据小数的性质判断它们的大小不变,后两组小数中的小数没有变,小数点的位置变了,它们的大小是不同的。

3.得出结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从而引出课题。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积极性。

1.创设情境:孙悟空打妖怪。

2.让学生通过情境图,观察金箍棒的变化。

(板书:9毫米,90毫米,900毫米,9000毫米)

(三)辅助学生,试探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1.引导观察整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1)让学生观察9毫米,90毫米,900毫米,9000毫米,并思考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倍数关系。

(2)提醒学生“扩大了10倍”和“扩大到原来的10倍”之间的区别,规范学生的用词。

2.联系新旧知识,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的秘密。

(1)让学生把这些数量改成用米作单位。

(板书:0.009米,0.09米,0.9米,9米)

(2)提问学生把以毫米为单位的数转化成以米为单位的数,那金箍棒的长短发生变化了吗?引导学生9毫米和0.009米的大小是一样的。

(3)通过整数间存在的倍数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小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4)观察小数的倍数关系和小数点移动两者之间的规律

(5)提问学生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五位?小数又会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6)总结出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7)四人小组讨论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的方法

(8)观察整数,由整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得到小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观察小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和小数点移动两者之间的规律。

(四)引导学生,自探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

2.引导学生从下往上观察。

3.小组讨论参考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的方法从而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4.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5.交流讨论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五)小结归纳,感触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1.让学生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和向左的规律。

2.创设情境,让学生知道一个小数点的重要性。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八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教案

教学内容:

单元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整理和练习图形和变换,巩固平移和旋转的表象。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画平移的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数平移距离。

1、观察4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样数平移的`距离。

2、动手涂颜色。

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样找到那条船的。

二、画平移后的图形。

1、先让学生给43页第二题的四个点标上记号。

2、问学生,图形移动3格上边的点移动几格?图形的大小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吗?

3、学生讨论,该怎么样画平移后的图形。

4、学生汇报方法。

5、老师总结:先找好四个点移动后的位置,再把四个点连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平移后的图形。

6、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第2题的两个要求。

7、独立完成44页第5题。

三、判断练习。

1、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和旋转。

2、判断哪些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

四、动手操作。

1.自己动手或小组合作完成45页的做一做。

五、动手完成剪一剪。自学剪一剪,在全班展示作品。

教学反思:

结合动手操作,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移现象。强调无论怎么平移,方向是不变的这个道理。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课是新课标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内容,该课内容是在学生对所学图形进行初步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专项研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角、锐角、直角、钝角,并通过不同的学习途径,产生并具备了各类三角形的表面感知印象,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而本节课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通过分类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了解它们的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为:

重点:能按照不同分类标准给三角形分类。

难点: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区分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和各种学具。

教具、学具:彩色卡纸,各类三角形卡片,剪刀、量角器,直尺,白纸等等。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直观演示法,让学生在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方法中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首先课件出示情境图: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拼成的呢?

通过这个问题情境,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观察会说出这些图形是由不同的三角形拼成的。于是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给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板书课题)。这样设计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交流中学习,在展示中分享,从而体验学习的快乐。

活动一:自学。

首先出示学习要求:

1.观察这12个三角形的角和边,你会分类吗?

2.有选择地利用学具,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根据你的分类,把它贴在彩色卡纸上。

这一环节,我采用尝试教学法,让学生在明确学习要求后,根据自己的发现和需求,有选择的利用学袋里的学具,尝试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利用直尺量按边的长度分类;有的学生可能会按角的大小进行分类;有的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的分类方法。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交流。

交流内容:

1.你是怎样分类的,说说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2.对于三角形的分类你还有哪些疑问?

交流的要求:

1.组长主持,每个人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2.提出质疑,组内交流并记录。

3.整理组内的分类方法。

首先出示课件:学习内容和要求。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生自学后,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分类方法,并且,明确各自的分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生在小组内分别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畅谈分类依据,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全组成员一起讨论,交流。而在此过程中,老师则深入各小组,参与学生的交流中。这样充分体现了老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活动三:分享。

分享要求:大方自信、声音洪亮、分工有序。

倾听要求:认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在学生明确了展示的步骤和要求后,分别请两个小组在全班分享不同的分类方法。老师则根据学生的分享相机进行板书。

分享的小组可能会说,我们组是按照三角形的角进行分类的,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一类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类是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此时,老师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或者是评价。学生可能会问:这三类三角形叫什么名字啊?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学生可能会问: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点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老师板书:每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还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评价,例如你们说的真好,真详细等等。老师会根据他们的表现给予点评和表扬。

另一个分享小组可能会说,我们组是根据边的长短来分的,也是分三类。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一类是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一类是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此时,老师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或者是评价。学生可能会问:这三类三角形叫什么名字呢?学生可能答不上来,老师借此机会,利用课间演示,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并板书。老师补充说明这两类三角形都是包含在一般三角形里,是属于特殊的三角形(板书)。此时,同样的鼓励其他学生提出质疑和评价。学生可能还会问: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吗?这里,老师让学生自由辩论,并在课间上动态演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相同和不同,然后板书:等边三角形也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上面三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展示分享总结出三角形分类的方法并掌握它们各自的特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到劳动成果被展示的喜悦心情,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学生的自评、互评、老师的点评体现了课程标准中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第三环节: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相互结合的原则,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智慧岛寻宝的练习:

练习一:猜一猜。、

通过猜一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进一步的掌握和区分按角分的三角形的特征。这里,要重点交流第三幅图的想法:有的学生可能会猜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也有的学生可能会猜是一个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也有学生可能会猜不能确定。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在只知道一个锐角的情况下,三角形的类型是不确定的。

练习二:折一折。

正方形纸片沿图中虚线折成的两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通过折一折这一动手活动,让学生观察,了解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特征。

练习三:找一找。

通过找一找这一活动,让学生了解各类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这一环节,让学生利用各类三角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各种图案。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还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第五环节: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你打算怎样把今天学习的知识介绍给你的父母和朋友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在班级内模拟的说一说,可以请老师来做朋友,也可以请学生来做朋友。这样设计,让学生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同时,也达到了对本节课总结的目的。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操作,感知各类三角形的不同;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展示分享,抽象出各类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加深认识,体验发现,拓展参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掌握本节课的分类方法。

四、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三角形的分类及特征,板面简洁,学生一目了然,同时,既渗透了分类思想,又渗透了集合思想。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了解数的产生。

2.初步认识自然数。

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重点: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

难点: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

一、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生活当中的每一天,我们都在和不同的数字打交道,想一想我们在做什么事情能够用到数字。(打电话、人民币的面值等)

师:都读完了吗?我想请同学来讲一讲古代的人是怎样来计数的?(学生介绍)

你总结的真好!

师:谁能对古代人的计数法做一个评价呢?(学生发言)

太棒了!

师:因为这些方法给我们带来的许多不便,所以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用计数符号计数

(出示ppt)

师:这些计数符号我们就叫做数字。谁来讲一讲,都有哪些数字?(生:说三种数字)

师:和以前的计数方法比起来,感觉怎么样?(方便了很多)

师:有一个罗马人,他来到中国想买茶叶,于是他走进了一家店铺,掌柜的问他,你想买多少斤呢?于是他把一张写着罗马数字茶叶斤数的纸条拿给中国的掌柜看,你们说中国的掌柜看到这张纸条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不知道买多少斤)

师:我们可以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物体的个数(出示ppt)像这样表示物体个数的1等等我们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生答:自然数)对吗?刚才他读的时候你发现,这里面没有发现谁的身影呢?(生:没有0)

师:请问0表示什么呢?(生: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用)

师:同意吗?那0是不是自然数?是!非常好!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话?(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也是自然数)

师:在生活中啊,我们还会遇到一些比亿以内的数还要大的数,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出示ppt,在我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当中一共这么多人,这个数字怎么读呢?( 生读)

师:你能这么块就把这个数字读出来了啊!介绍一下你的方法!(生:从个位起,每4个数位一级,分三级读出来)

师:咱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数字都用到了哪些计数单位?(生回答)

生:是这样的吗?咱们一起来看一看,首先我们先在亿位上播一颗珠子,表示1个亿,一起接着数,播到第10颗珠子了,该怎么办呢?(亿位上珠子都播回去,在十亿上播一颗珠子)

师:亿和十亿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生:10个一亿是十亿 师板书 再请同学说一说

师:还有没有比十亿更大的计数单位呢?生:百亿和千亿

师:再请一为同学来读一读。

师:现在再来读这个数字就容易了对吧!再找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师:请问1在什么位上?表示什么?9呢?这两个3表示的意义是一样的吗?

师:这些计数单位之间都有这样的关系吗?咱们一起仿照这种形式开火车说一说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师:找一找这句话当中哪两个字最关键?生:相邻。为什么?

师:介绍关于十进制的资料

师:生活中不光只有十进制计数法,还有其他进位制的计数方法,我们来看一看,介绍资料

师:学习了这些知识,咱们可以用它来解决问题了

练习题

这个数的最高数位在什么位上?这个数大吗?

读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

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和实验等活动,感受到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初步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红、黄、蓝星星各一颗(纸星星)课件、纸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猜神秘嘉宾。

2、验证——出示柯南图片。

二、新知教学。

1、2个条件。

(1)师:现在柯南手里有两颗智慧星,一颗红的和一颗黄的。

出示:左手藏的不是红星星。

你能根据这个信息确定柯南左手和右手分别藏的是什么吗?你是怎么想的?

师:尽管小朋友思路不同,但都用上了“不是……就是……”这样的词语。

教师小结推理方法:我们在进行简单推理的时候,可以根据提示排除一个确定另一个。

(2)快速抢答,猜一猜。

课件出示:

小兔和小猫在玩捉迷藏,躲在房子后面的不是小猫,就是?

星期天小头爸爸带大头儿子去吃肯德基,不是在白天,就是在?

小明生日了,爸爸妈妈给他买了皮球和小汽车,皮球不是爸爸送的,就是?

2、3个条件。

师:其实柯南带来的星星里还有秘密呢,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红、黄、蓝星星各是一个数:9、22、30。

红:我不是22。

黄:我不是22,也不是9。

蓝:

师:现在你能确定吗?独立思考——同桌互相说。

(2)反馈交流:

师:你觉得这里的那条信息能够直接确定一个数?为什么第一句不能马上确定一个数?

师小结推理方法:当我们碰到一些复杂的推理时,可以先找出关键句,然后根据提示排除一些情况,使问题变得简单。

(3)如果黄星星说:我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的和是3,你会从哪句开始分析。为什么?

3、送儿歌。

“我是一名小侦探,根据线索猜得准,能确定的先确定,确定哪个先排除,剩下越少越好猜。

从这首儿歌你知道了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陈老师通过两个猜测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很好地掌握了简单推理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习有趣味的数学,并让他们及时地学以致用,这正是当前的新课程理念。老师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营造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气氛活跃、和谐。

有了前面最简单的推理的学习,学生学习例3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解决此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和扎实地掌握简单推理的思维方法。为了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教师巧妙地设计了多重条件的推理。练习的逐渐深入和拓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二)过程与方法:在操作中使学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米尺、彩带、磁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你们估计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用直尺来验证一下。

3.谁愿意把你测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预设:

学生1: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20厘米。

学生2: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米2分米。

教师:课桌的长度如果以米为单位就是1.2米。

(1)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表示。

(2)认识小数吗?在哪儿见过小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测量和记录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得不到整数结果,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感受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会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便利,发展符号感,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在用简单符号语言表达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表达方式的严谨性、概括性,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经历由数字表示数到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初步学会在具体情境中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有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学案、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和学生交流植树的事情,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未知数量。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一)1.结合“盒子里放小球”的例子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初步感知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

2.通过练习引出含字母式子的简写形式并适当练习。

(二)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年龄问题让学生深入感知含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三、组织练习,实践应用。

完成学案中训练卡的1、2题。

四、总结提高,深化新知。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板书设计。

字母表示数。

字母-----------未知数任意数。

字母式----------运算结果数量关系。

教学反思。

本课时“字母表示数”是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总体上讲本节课着重围绕三个问题:一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二是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明白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三是通过老师和学生年龄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用字母、含字母的算式怎么去表示数,表示数量关系。在设计本课时我尽可能多地创设一些有趣的情景,使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在学生初步了解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基础上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数,感受字母的不同取值范围,从而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经历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这一课的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数学认知上从数向代数的一个转折,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其整个过程实质上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而本质上的目标是要教给学生一些抽象化后的表达方式:即学生只有在这节“用字母表示数”的课上真正掌握一些技能后,他们才会在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中用数字和字母、符号建构起一些数学模型来。因而本节课的教学在学生用简易方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对于“用字母表示数”,除了内容比较抽象以外,其中的规律探寻也有一定难度。教学中,首要的是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以我一开课创设和学生一起去植树的谈话式导入。其次,借助所学知识字母表示运算律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渗透符号化的数学思想。另外,课上通过一系列富有思考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交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1、课堂节奏把控不到位,学生没经行独立练习。

2、小组合作的方式没能完全带动起来,优等生带动学困生的教学方式没能充分发挥作用。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

大数的认识是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认识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及数位分级,为以后学习读数和写数打下基础。

3.能正确地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含义。

教学重点:

熟记数位顺序表和有关计数单位的知识,知道每个数位上数字的含义。

教学难点:

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提出学习目标。

师:故事中也有数学信息哦,看谁的耳朵灵!

有一个青年总是抱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这天,在他无意中遇到一个须发俱白的老人,老人见他愁容满面,于是问到:“年轻人,你为什么这样不开心?”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那么穷?”年轻人说。

老人由衷地说:“穷?你很富有啊!”

年轻人问道:“富有?我怎么不知道?这从何说起?”

假如去掉你一一只手,给你10000元,你愿意吗?”老人问道。

“不愿意,”年轻人肯定地回答。

“给你100万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人,你愿意吗?”

(师:小朋友们,你说年轻人愿意吗?)“不愿意”!

“用1000万来换取你的生命,你愿意吗?”“当然不!”

“这就对了。你已经有超过1000万的财富了,为什么还哀叹自己贫穷呢?”老人微笑着说。年轻人恍然大悟。

亲爱的同学,如果现在用1亿元换走你的爸爸妈妈,你们愿意吗?

(生):不愿意。

师:是啊!看来我们的生命和父母是多么的珍贵啊,用再多的钱也是换不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

师:故事讲完了,你听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80、1000、100万、1000万、1亿等。

(师适当表扬:真是个善于倾听的好孩子!你听得真仔细!……)。

(预设)学生举例。

生1:中国的人口有13亿多。

师:对,你了解得真多!

生2:房价和车价等。

师:是的,你很会选择信息。

(二)想一想:你们想知道什么有关大数的数学知识?(提出学习目标)。

1.计数单位的认识,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学习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含义。

3.掌握数位顺序表。

二、交流互动,展示学习成果。

1.学生自学例1,做一做。

2.学习小组互相帮助、质疑问难。(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引导小组内的学生进行相互交流、相互质疑、相互帮助、相互探讨)。

3.小组展示、全班交流,激发冲突。

(1)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全班交流、激发冲突。

a:个、十、百、千、万是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也是计数单位。

b:我们知道了每相仿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因为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十个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百万、十个百万是千万、十个千万是一亿)。

c: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d:一个数还可以分成个级、万级、亿级。

e:我们认识了数位顺序表。

f: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3)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冲突。

a:你是怎么区分数位与计数单位的?

师:大家已经知道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就象你们在教室里有座位,到电_去看电影,要买票买个座位(如果不安排座位会怎样?)每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就是它们的数位。

b:从数位顺序表中我们能获得哪些数学知识?

c:为什么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4)学生自由提问质疑、激发冲突。

三、检测学习成效。

(一)判断题(用手势表示)。

1.从右边起,第九位是千万位。()。

2.万、十万、百万、千万是计数单位。()。

3.十万里有10个千。()。

(二)填空:(独立完成,再校对)。

1.千万位的右边一位是(),左边一位是()。

2.10个十万是(),1亿里有10个()。

3.2091837是一个()位数,位在()位,9在()位上,表示();2在()位上,表示()。

四、拓展知识外延。

1.猜数。

信息:是个六位数。

它的位上数字是9。

它的十万位上的数字是5。

它的千位上数字比百位上数字多2。

你能根据给出的信息猜出它的价钱吗?先独立完成,再同桌商量商量,说说你的想法,比一比,谁猜得准!(反馈)。

45764576078007800097540000100000000。

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五、教师总结。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集智式备课。

(一)基础训练。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教学过程:

1、你对方程是怎样认识的?既然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下面我们就来应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1、第102页第1题。

填一填:

(1)成人脚的长度是身高的1/7,如果一个成人的身高为a米,那么他的脚长大约是()米。

(2)看图:左图是由等边三角形和正方形组成的,它的周长是()。

(3)苹果和梨的单价分别每千克4元和3元,买x千克的苹果和y千克的梨,共需()元。

2、第102页第2题。

看图选方程。学生填在书上。

说出你的理由。

3、第102页第3题。

说出“?”等于多少?

选两题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4、第103页第4题。

5、第103页第5题、第6题。

说出你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

103页第7题。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第(1)题,两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6(条)腿着地;三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2=8(条)腿着地;四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3=10(条)腿着地;每多一只小熊,着地的腿就多2条,n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n-1)条腿着地.

第(2)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怎样列出方程?

小组汇报:

4+2(n-1)=26。

请同学们尝试解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