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年级阅读指导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5篇)

时间:2023-09-28 21:15:54 作者:LZ文人 毕业论文 2023年三年级阅读指导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阅读指导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1、 学习课文生字、词,会运用自豪说话。

2、 能自己读懂课文内容,知道骆驼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中的用处。

3、 能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表达。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时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而语言的发展惟有通过言语实践活动。学生在语文课上的言语活动应该是高质量的,不是在已有水平上的简单重复。任何提高学生的言语质量?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言语活动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表达,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本课的教学就是在丰富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言语质量。

1、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读课题。重心转移:谁?应不应该?感到什么?等。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和生词借助课后拼音拼读。

3、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朗读,直到读得自己满意为止。

4、 组织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话。教师可以插问:你喜欢这一段话的什么呀?

5、 教师出示部分词语,看学生是否会读。

第一组:镜子 委屈 告诉 疼爱 走一趟

贮存养料 足够 多亏

第二组:茫茫的大沙漠 无边无际的大沙漠

松散的沙子 陷进沙子里

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

2、 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默默地想:我们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里有这么大的`用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呀!那么,小骆驼明白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到底有什么用处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的3、4小节,然后试着说一说,用上我明白了---------的句式。

3、 这一天,小骆驼在小溪边遇到了一匹小白马。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演一演这个故事?师生合作演说故事:小骆驼向小白马解说驼峰、脚掌和眼毛的用处。

教师就小骆驼的其他方面提出问题:(1)小骆驼,你身上披着褐色的绒毛又厚又密,多热呀!(2)小骆驼,你走路这么慢,谁会喜欢你呢?(3)小骆驼,你的鼻孔这么大,有什么用呢?(4)小骆驼,你这么高大的身体显得多么笨重啊!

1、 教师给学生《沙漠之舟》的课外阅读材料,认真阅读,记住文中的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我感到自豪的是或我自豪,我是一匹骆驼。的句式说自己理解的话。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说一句话。可以将一组学生列成一排,轮流说话,也可以展开说话竞赛。

在上述说话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我感到自豪的是的句式说自己感到自豪的地方,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骆驼耐饥耐渴、性情温顺、不畏风沙、善走沙漠,被世界公认为沙漠之舟,是沙漠地区必不可少的交通运输工具。骆驼有单峰、双峰两种。我国所产的骆驼是双峰驼,身高2米,重约450公斤,寿命可达3540岁。骆驼原为野生,四千多年前被驯化,现野生骆驼在世界上几乎已绝迹,仅在我国内蒙西部、新疆戈壁和甘肃北部人迹稀少的地方还能发现,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沙漠环境恶劣、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很大,水源植物稀少。骆驼长期在沙漠生活,身体机能具有一系列的适应能力。它的眼有两排又长又浓的睫毛,耳壳内有密生的耳毛,鼻孔内有挡风瓣膜,可以阻拦风沙的侵袭。它的足底有约0.5厘米厚的肉垫,可耐受沙漠7080℃的高温或冬季的严寒,骆驼全身披有约10厘米长的褐色绒毛,冬天可以用来抗寒,夏季在绒毛与皮肤间形成降温的间隙,能防止高温辐射热。

骆驼有惊人的耐力,在气温50℃、失水达体重的30%时,还能20天不饮水;它还能负重200公斤以每天75公里的速度连行4天。骆驼的驼蜂是用来储存脂肪的,最多时能盛50公斤脂肪,约占体重的1/5。骆驼的胃和肌肉能贮存一定量的水,它的第一个胃一次可贮水近百公斤。因而,在一时找不到食物和水的情况下,它可以动用贮存的脂肪和水维持生命。另外,骆驼的嗅觉特别灵敏,能在3里内辨察和感觉到远处的水源,在茫茫的沙漠里,这个本领可谓至关重要。

野骆驼生活于极端干旱的戈壁滩和沙漠之中,那里人迹渺无,动植物极其稀少。由于无水,天敌(狼、猞猁、豹等)也无法生存。自卫能力不强的野骆驼,为了避开天敌的侵害,凭着独特的生理机能,选择了不毛之地栖居,生息繁衍后代。初生的小骆驼很快就能站起行走,随其父母漫步沙漠。

为了获取美妙的食物,野骆驼有时也悄悄来到沙漠中的绿洲,那里水草肥沃,食物丰富,但是这要冒着生命危验,因为那里也正是恶狼出没的地方。动物学家曾记录了一场野骆驼与恶狼之间的生死搏斗:

七月份的一天,一头公驼离开了戈壁区来到水草地,被恶狼发现,狼向公驼扑去。机警的公驼顺来路向戈壁深处逃去,恶狼死追不放。追过30公里以后,野骆驼已无影无踪了。恶狼还不甘心,顺着蹄印寻找,追到40公里时才大失所望,只好垂头丧气地返回。这时,烈日当头,热风烧灼,气温高达50℃,戈壁滩连一滴水也没有,狼在返回途中干渴而死。公驼凭着善跑的本领,摆脱了天敌的追击,终于返回安全的戈壁腹地。

三年级阅读指导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

2、了解咏史诗的一般特点。

3、理解诗中借古喻今的写法。

4、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咏史诗的一般特点。

2、理解诗中借古喻今的写法。

三、学法指导:

1、诵读诗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2、咏史诗的一般特点

古人写咏史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有的咏史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感慨只是画外音而已。

读咏史诗,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评价技巧、手法。在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一)复习《乌衣巷》,背诵《西塞山怀古》。

(二)理解语词

1、重点字词:楼船:高大的战船。

王气:此即“帝王之气”,这里借指东吴的国运。

黯然:暗淡无光。收:结束,消失。

降幡:表示投降的旗子。枕:贴,靠。

寒流:指深秋的长江。

四海为家:四海成为一家,指全国统一。故垒:过去修筑的堡垒。

萧萧:秋风的声音,形容荒凉冷落的样子。

2、名句释义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慨叹自东吴以来,人世又已几度兴亡,而西塞山依旧屹立在长江之畔。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当年的要塞,已长满芦苇和荻草,只留下一片荒凉的陈迹。

(三)诵读诗歌,结合p40“评读与探讨”,说说诗歌的寓意。

学习研讨

(一)导入

以前同学们学过的“金陵五题”组诗里的《石头城》、《乌衣巷》,就属于咏史怀古诗。学生一起背诵这两首诗: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组古诗对金陵五处有代表性的古迹进行了吟咏,对发生在这一历史环境中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评说,以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这两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怀古诗--《西塞山怀古》。

(二)诵读与品味

学生交流预习成果。

1、刘禹锡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排行二十八,洛阳人。贞元九年(793)进士,登博学宏词科,为监察御史。因参加“永贞革新”,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移夔、和二州。文宗初,入为主客、礼部郎中。又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开成元年(836)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地位。其诗凝鍊委婉,韵味深醇。尤长七绝,其《竹枝词》、《浪淘沙》等,清新俊爽,富民歌情韵,为唐诗别开生面。有《刘梦得文集》,《全唐诗》存诗十二卷。

2、诗文解释

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人生中有几回伤感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江上。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3、整体把握

刘禹锡是一位进步的诗人,他对时政的'感慨,往往借怀古的形式抒发出来。阅读时应注意诗人名为咏叹历史兴亡,实是借占喻今,提出警告。

(三)合作探究

1、名句赏析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2、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追怀西晋灭吴的史实,并抒发感慨,借古喻今,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3、艺术欣赏

借古喻今

诗的前四句以豪迈的笔力追述西晋王濬率水师顺江东下,冲破一切阻拦直抵金陵,迫使东吴孙皓投降的史实,说明天险、人力都挽救不了腐朽王朝灭亡的命运,“千寻铁锁”不过是枉费心机,最后还是落得“一片降幡出石头”的结局。五、六句从东吴的覆亡联想到东晋以来几个小朝廷的破灭,提醒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结尾两句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映衬出那些无人过问的故垒,在瑟瑟秋风中是如此的荒凉冷落,形象地给唐统治者指出历史的见证。凭吊古迹,议论往事,借古喻今,给人以启示,是这首怀古诗的鲜明特点。

(四)课堂小结

课堂训练

阅读唐朝韦庄诗《台城》,完成诗后问题。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参考答案:(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三年级阅读指导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利用简单器具做根吸水的对比实验。

2、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意识到搞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

3、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1、使学生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按”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汇报交流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观察各种植物的根,你们观察了吗?有什么发现?

并且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答自己的发现。(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尽可能的都表达出来,教师适时引导)

二、设置疑问,大胆猜测

师:同学们课前观察的真不错,发现了这么多根的秘密,可是,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有一个问题搞不懂了,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它们都有根,植物为什么要长根呢?根对于植物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植物的根。教师随机板书。

师出示在课文《高梁情》里也看过对高梁根的描述:高梁的根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一个庞大的活物,等到暴风雨来临时,高梁就能稳稳的站在土地上。

师:看来,植物的根确实能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板书: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师:植物的根除了固定这个作用,还有其它作用吗?它有没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活动一:引导学生设计“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的实验

师:课前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各种实验用品,现在同学们各小组先讨论一下,这个实验该怎么做,讨论出一个最佳方案后,再进行实验。(各小组均有一棵生命旺盛的植物幼苗、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

小组讨论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拔。)

师: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法。

小组找代表汇报。

师:为什么要用橡皮泥封起来?

(不封起来,筒内的水会蒸发,水也会减少。)

教师适当点播:

1、可用橡皮泥封起来。

2、也可用两个量筒,一个量筒里放植物,另一个量筒里不放植物,让它们的水面相平,然后看看一段时间后水面是不是相平。

3、也可把这棵植物放在量筒里,倒进一些水并在水面处作一记号,然后又滴上一层植物油,最后用棉花把植物固定住,再来观察水面的情况。)

短时间内还看不出水位的变化,那就先把你们的装置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再来看结果。

生把实验装置放在室内向阳处。(也可以放在室外,视情况而定。)

活动二:引导学生观察根

师:课前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的根,发现了不少根的秘密,现在,我们借助一些工具,再来更细致的观察一些植物的根,看谁还能发现根的其他秘密。

师介绍桌上的材料,提示学生作好观察记录。

生借助工具对各种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汇报观察结果

发现不同植物的根形状不一样,但数量都很多。有的根还特别嫩,小根尖端有白色的绒毛。

投影资料卡,师进行简介。

师:这么多的根对植物体有什么意义呢?

1、可以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地上。

2、植物就会有很强的生命力。

3、就能吸收更多的水分、养分……

师:根到底能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呢?(生想起刚才的实验)去看看你们的实验吧!

生汇报实验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发现,植物的根对植物体来说作用可真不小!

四、自由活动

师:植物的根还有其他用途吗?(投影:几种植物的根: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人参等)

谁能根据图中植物的根,说一说它们的用途?(1、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都能吃。2、人参可以做药材。3、地瓜能做淀粉。4、甜菜能加工糖。……)

总结提升:这节课你的收获多不多呢?(在课本“我收获”栏)

板书设计:

一、根的特点:直根(主根粗大)、须根(由不定根组成)、根毛

二、根的作用: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

三年级阅读指导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2、通过课文知道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中,也存在于大自然中,懂得要善于观察、了解、研究大自然。

3、从中学习知识,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志向。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花岗岩”一段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时倡导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开启思维、积淀情感,并辅以议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本课的教学,既要教育学生从小学习、认识大自然,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本文的体裁:科普小品文(师板书)

介绍作者:伊林及他的作品。

齐读课题

二、品读课文

(一)检查预习的情况:

1、听写课文中的生字

对照检查批改

读一读这几个词语

2、给“砧”字注音。(学生上黑板注音)

理解它的意思

(二)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1、思考课文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2、把大自然的文字分为上下两册,分别给它们起什么名字?

(三)课文哪几段写了天书,选择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

1、转换角色:你来当水手或飞行员介绍天上的文字

a、第二段:你现在是一名水手了,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出示小熊星座)怎样寻找北极星。

引读:水手读懂了北极星,“即使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b、第三段:谁愿意当飞行员,把你的经验告诉其他飞行员。

如何识别砧状云(出示图片)

2、读懂天书后,用简练的语言把这两句话补充完整

是()的文字,它告诉我们()。

()是()的文字,它告诉我们()。

(四)再看看脚下的土地,自学5、6段,读懂课文。

1、把这两句话补充完整。

2、你觉的那一段写得最有趣,从文中画下来,体会这样写得好处。

学生交流,品悟文中比喻、拟人的写法。以及质疑的写法。

再读一读,感受作者形象的写法。

(五)你们还懂得那些大自然的文字

自由读第七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小结:打开紧闭的门窗,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读天上的每一颗星,读地上的每一粒石子,感受大自然的无限乐趣。

三年级阅读指导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1、通过认识阅读课外书的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利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理解阅读中的重点词语,并把自己阅读的收获积累下来,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4、向学生推荐有关中外优秀文章,通过对这些课外阅读,学生从中了解更多文化知识,达到教学延展的目的。

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美国著名绘本大师维吉尼亚·李·伯顿的《小房子》

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可见,书的确是好东西!

看过课外书的同学请举手。你们喜欢看哪些课外书?(学生举手交流)。孩子们,你们真棒!老师呀,也很喜欢看课外书,今天我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本很有趣的课外书,想和大家一起来阅读并探讨怎样看课外书。

二、品故事,读懂故事

1、出示绘本,简介本书

《小房子》是美国著名绘本大师维吉尼亚·李·伯顿的作品。这本书是大师写给自己孩子的,同时它也为大师赢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凯迪克金奖。问世至今66年,小房子对现代文明的担忧拷问着人们,直到今天。

2、简介作者

维吉尼亚·李·伯顿(virginia lee burton),1909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她的父亲是麻省理工学院首位教务长,母亲则是一位英国诗人兼音乐家。

维吉尼亚·李·伯顿小的时候,每逢生日和圣诞节,父亲送给她的礼物不是玩具,而是许多精美的绘本,也常给她读绘本。因此,她对绘本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兴趣。

维吉尼亚·李·伯顿的主要作品有《乘火车去》、《迈克·马力干和他的蒸汽铲车》、《加里可,一匹奇迹马》、获得1943年凯迪克金奖的《小房子》。

3、出示绘本《小房子》

a、出示绘本《小房子》,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小房子,发现小房子的特别之处以及微笑的表情,与故事后面小房子的表情变化形成鲜明对比。

c、引导孩子读故事,随时提出问题,读的过程中采用指名读—齐读—师范读—小组读—自由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

e、带着这一问题,指导孩子自由读故事,抓住文章中一些重点的词语品读理解,不理解的词语四人小组利用字典等工具解决。借助文中优美的语句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f、指名一位学生到讲台上领着大家再次通读故事,进行整体的体会朗读,让孩子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理解。师适时板书。

g、总结讨论

三、概括读书的方法

1、精读、速读

2、读书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语时,你会怎么做?(问爸爸妈妈、问同学老师、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

四、课外读物推荐书目

《大林和小林》、《窗边的小豆豆》、《绿野仙踪》、《水孩子》、《小淘气尼古拉》

五、板书设计:

小房子 阅读方法

时代变迁 环境变化 速读

春 宁静 精读

夏 抓重点词语、句子

秋 喧闹 利用有字或无字词典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