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年俗(热门20篇)

时间:2023-11-28 06:46:47 作者:文轩 自我鉴定

优秀作文不仅仅是语言的好坏,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深度和观点的独特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欣赏学习。

过年的年俗作文

这天这样除夕。吃完晚饭,爸爸、舅舅带着我和表哥、表姐一齐到家门前放烟花。但天空早已这样五彩缤纷,一颗颗五颜六色的火花飞升降落,如天女散花般把夜空点缀成花的海洋。

爸爸点燃了一个仙女下凡,只听“兹”的一声,便喷出火花,向天空飞去,飞的可真高啊!之后,我点燃了一个飞碟一样的烟花,那飞碟便快速的旋转起来,一会儿,就发出啪啪的响声。但我最喜爱的要数魔术弹和奥运火炬。魔术弹点燃后,冒出的火花五颜六色,有红色、黄色、绿色……一颗颗飞上天空,仿佛一颗颗小星星在天空中眨眼睛,千姿百态,真这样美丽极了!奥运火炬点燃后,我手持火炬奔跑,仿佛我真的成了一名火炬手,那金黄色的火苗熊熊燃烧着,仿佛这样给我们带来幸福和安康!

过年真好呀!既开心又好玩的,真期望这种幸福和快乐永远停留在我们的身边!

过年的年俗作文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到了,全世界的中国人迎来了普天同庆的日子。美国的唐人街到处张灯结彩,所有的中国人为庆祝完美的节日而欢聚一堂。他们个个脸上喜气洋洋。街上的人们有的敲锣,有的打鼓,有的吹号,还有的在看热闹。舞龙队的小伙子们穿着红衣裳,腰束蓝腰带,扎着绑腿。他们个个精神抖擞,不停的欢跳着,正在表演双龙抢珠呢。

围观的人不住的喝彩,不时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鞭炮“噼噼啪啪”,焰火一束束的升上天空,放射出了五颜六色的光芒,人们仿佛看到了腾飞的中国龙正奔向世界,奔向未来。

年春节期间有哪些习俗_中国过年的传统年俗

春节是中国的一个重大和重要的传统节日,所有人心中都充满了喜悦,20xx春节快要到了,在那热闹的古老节日里,流传着很多的春节习俗,下面小编来和大家聊聊关于春节的习俗那些事儿!

传统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长辈或者左邻右里,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一的习俗是放开门炮仗、拜年、占岁、聚财等。而大年初一这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大年初一的早餐除了饺子,还有汤圆,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大年初一这天,汤圆不叫“汤圆”,叫“元宝”,吃汤圆也不叫“吃汤圆”,叫“得元宝”。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是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妇走娘家的规矩多。比如说带的礼物都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为了地里的收成,早早的睡觉吧!

农历正月初三,又称为“猪日”。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大年初四,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大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

相传大年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因此也不宜远出,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初五又被称为“破五”,这一天对于商家来说是个大日子,祈求一年财源广进,迎财神正是这天。“商店这天要开张,放鞭炮。”

正月初五,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财神进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同时自然也是送走“穷”的日子,故有“送穷出门”一说。同时,这一天又俗称“破五”,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结束了。

大年初六,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是祭送穷鬼、穷神。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有《送穷文》。唐代诗人姚合写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大年初七,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道教认为:“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牛,次马,始生人。”汉代东方朔的《占书》也说:“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大年初七“人日”,人过生日,要以七种蔬菜,煮成七宝羹,也就是将七种蔬菜,煮成杂菜汤,在农业社会,大家都祈望吃了七宝羹,来年大丰收。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道教和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依照道教和星象家的说法,每人每年都有一位值年星宿,也叫“流年照命星宿”(日、月、水、火、木、金、土、罗候、计都九星轮流值年照命)。人的一年命运如何,完全操在这位值年星宿手里,而每年正月初八日为诸星君聚会之期,又传为“诸星下界”之日,故在这天祭祀星君(即顺星),便有可能获得星君的垂佑。因此,人们有的到白云观星神殿(即元辰殿)去烧香顺星。但不论是否去庙里进香,是日晚间,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

大年初九,玉皇天诞。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每逢玉皇大帝的生日,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道教和民间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旧时的这天晚上,男女相聚在大树下(最好是桂花树)唱歌,请玉皇大帝最宠爱的小女儿七仙女下凡,所唱歌曲必须欢乐吉祥,让七仙女高兴,她一高兴,父皇玉帝就会保佑人间一切顺利。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于地。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由十个小伙子或十个小姑娘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大年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北京过年俗语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那么北京过年俗语你知道吗?以下是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北京过年俗语,欢迎大家阅读。

(农历十二月,即腊月)廿三(日)糖瓜儿粘;。

廿四(日)扫房日;廿五(日)糊窗户;。

廿六(日)炖大肉;廿七(日)杀公鸡;。

廿八(日)把面发;廿九(日)蒸馒头;。

三十(日)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应场---北京土话,到某种场合参加活动。

眼里见儿---北京常用语,指眼里有活儿,不用别人提醒就能及时动作。

拿大顶---北京方言,倒立。

发小儿---北京方言,从小一块长大的,发,读fa。

翻扯---北京土话,发急,发火的意思。

把不住边---北京土话,说话没谱儿,爱吹善侃的意思。

挑费---北京土话,指家庭日常。

生活。

里用度。挑,读ti?o。

五积子六瘦---北京土话,形容因吃不上喝不上,骨瘦如柴的样子。

老家儿---北京土话,指父母。"老家儿"读快了就成了"老尖",北京人常用语。

哪一出儿---北京土话,什么事儿的意思,是一出戏的简化。

走营---北京土话,频繁往返的意思。此处引申为心里有事,闹得慌,也可以说闹心。

熬头---北京土话,心里烦恼的意思,也写作熬慆。

攒了---北京土话,形容总不运动,身体变得不舒展。攒,读cuan。

打卦---北京土话,脑子里翻来覆去地想。

乍么实儿---北京土话,突然大叫的意思。后门桥的茶馆,

一品轩---老北京的一句俏皮话,后门桥是北京的地名,一品轩是茶馆的名字。

卖山音---北京土话,显摆自己有见识。

揿头拍子---北京土话,不懂人情世故的人。

完菜---北京新流行语,完蛋的意思。此语是由"歇菜"、"瞎菜"等引申而来,"菜"作为后缀词语,并没有实际意义,如北京话中的"戏"作为后缀一样。

爵儿---北京土话,职位的意思。爵,是爵位的简化,爵位,即官衔。

框外的事---北京土话,即出格的事,带有违法乱纪的意思。

晕菜---北京新流行语,晕了的意思,"晕菜"与"瞎菜","完菜"等类似。

过年的年俗作文

春节这样中国人最传统、最隆重、最盛大、最热闹的节日,自西汉到这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虽然所有的中国人都过春节,但不一样的地方,春节的习俗却千差万别。

一年,响亮的爆竹,即将迎来期望、崭新的一年。也差不多同一时光,整个小城都响起了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辞旧迎新的欢乐的海洋之中……我喜爱过春节,更爱家乡的春节!

小学生作文过年的年俗

红彤彤的。

对联。

喜艳艳的门神热腾腾的团圆饭乐融融的全家福……人们刚刚度过了十年一遇的冰天雪地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天的到来。春天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重要的一天,还蕴涵着许多中华民族悠久的古老文化。

春节有许多年俗:日、贴。

春联。

贴年画剪窗花放炮竹……其中“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里面有蕴涵着什么故事?带着疑问,我跑去问奶奶,奶奶告诉我:倒贴“福”的习俗来源于清代恭新王府。一到春节前夕,大管家为了讨恭亲王的欢心,就写了许多个“福”字叫人贴在库房和王府的大门上,有一个家人因为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很恼火,大管家解释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现在,大福真的到(倒)了,表示吉庆之兆。”恭亲王听了之后心想: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所以,他十分高兴,就重赏了大管家和他的家人。事后,倒“福”字的习俗就由达官府第入各家的老百姓。

所以,倒贴“福”字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听完奶奶的讲述之后,我才知道年俗也很有趣!

闽南过年年俗礼仪

饮食习俗“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物质生活的第一需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闽南人晨起的第一件事一般是泡茶饮用。厦门人称茶叶为“茶米”,与米相提并论,称饮茶为吃茶,与吃饭摆在同等地位,是以说明茶和米在人们生活中同样重要,正如王安石所说的“茶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闽南的茶俗以饮功夫茶为首,由于所费的时间,功夫多于喝茶,故称“功夫茶”,饮茶一般要有“茶配”,尤其是饮功夫茶,浓度高,有茶配可防“茶醉”,酒宴是闽南人酒俗中最主要的一种。俗话说“无酒不成宴”,逢年过节饮酒庆贺,如春节的迎春酒,端午节的雄黄酒,中秋节的的赏月酒等。

闽南人一日三餐,以稻米为主食,早晚吃稀饭,中午吃午饭,闽南方言称稀饭为糜。它又稀又稠的和稀的两种,稠的粥称“烤头糜”,“烤”的意思即“水干也”,稀的粥称“安糜仔”。至于年节的食俗,则根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食俗,如春节,除夕的围炉吃年夜饭置办各种鸡鸭鱼肉菜肴外,习惯要一道火锅。旧时的铜火锅中间烧炭火,象征全家围炉团圆。

戏曲文化。

梨园戏。

梨园戏,戏曲剧种。孕育于福建省泉州,流行于晋江、龙溪地区及厦门、台湾省闽南方言区域。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也有演出活动。梨园戏历史比较悠久,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

南管戏。

南管戏早期由大陆传到台湾属于闽南语系的戏剧。包括有“七子戏”、“高甲戏”、“白字戏”三种。七子戏:台湾的“七子戏”源自于福建泉州的“小梨园”(童伶)和“大梨园”(成人),一般狭义的“南管戏”即指“七子戏”(小梨园)。“梨园戏”为闽南语戏中最古老的剧种,约于康熙三十六年以前传入台湾。

打城戏。

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曾留下两句传世名言:“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那千年古刹开元寺的法事活动,更是终年不断,香火不绝。尤其是闽南民间每年七月都流行普渡,请和尚、道士念经拜忏,以“超度亡魂”。其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由和尚表演地藏王菩萨打开鬼门关,放出阴间冤鬼的故事,俗称“打地下城”;一种是由道士表演芭蕉大王巡视冤鬼城,四方出屈死冤魂的故事,俗称“打天堂城”。这“打城戏”名称的由来。“打城戏”又有“和尚戏”、“法事戏”之称。若由道士单独演出,则民间称之为“师公戏”。总而言之,它属于宗教剧。

乩童。

是原始宗教巫术仪式中,天神跟人或鬼魂跟人之间的媒介,类似西方宗教所称的“灵媒”。正规的道教与佛教都不承认属于本教内仪式,道教和佛教虽承认有乩童这回事,但不允许弟子们搞这些东西。乩童们却常向道教和佛教靠拢,自称自己为某天神或某佛祖的同乩,甚至自称能请到“耶稣基督”。

虽然被称为乩童,但实际上也有年纪很大的。神明上身则称为“起乩”,而整个过程则被称为“扶乩”。乩童现今主要活动于广东、福建、台湾和东南亚华侨聚集国家,在乩童仪式上台湾与泰国一带最为盛行。

成为一位乩童。

一般童乩的来源有三:一是先天的由神明挑选,并施予个人各种症状,使其担任乩童;二是老童乩的传承,年老的童乩退休之前,找一位合适人选继承衣钵;三是后天的个人自行起童,受现场情境影响而起童,成为童乩。

然而,要成为一位称职的乩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过庙中主神挑中成为乩童之后,必须身心纯净,会在适当时辰起乩,即神灵靠身设案办事,除了指示处理庙内事物外,也接受善男信女们的问事;一般案台边都会有一位或多位协助的人手,多为庙里的理事或乩童的亲人.

不同的神灵借乩童肉身办事,诸神的方式各异,比如大二爷伯总会在案台上敲打算盤来觧事,观音娘娘偶尔会唱些衷怨的经歌,天师爷也会有不同的经文;下来办事的神明,大多都会开一些咒纸,或教善男信女们怎样的安排一些事务以化灾解难.这一些都是通过乩童来转达的,此时乩童本身似乎是魂不附体的,自己是不知道本身在做什么,一直到退乩神明离身就位回座金身,乩童才似初醒且会感身心疲惫.

闽南过年年俗礼仪

闽南民间举行婚礼期间,总有一个能歌善唱的“送嫁妈”(主持婚礼仪式亦称“送嫁姆”),在高声诵唱,贯穿于整个婚礼,既庄重严肃,又诙谐风趣,为婚礼增添喜庆、祥和、美满气氛。

婚礼的第一个礼程是在厅堂中进行象征性梳妆打扮,新娘新郎让人在头上各梳三下。这叫“上头”,表明正式成了大人。

迎亲队伍的最前头有人抬一根连枝带叶的青竹,俗称“竹扫”,表明新娘有“节”(贞节)。竹上系一块猪肉,据说这是祀每于做喜事时来捣蛋的白虎神,可逢凶化吉。接着是新娘轿(或车),后面还有人挑一担用布袋装的“子孙桶”,表示新娘早得贵子,挑的人可得大红包,但要善诵祝福歌:“子孙桶,吊起起,前苑园后果子。”

新娘上轿(车)前必先哭几声,表示依依不舍,这样婚后才幸福,俗称“哭好命”。“送嫁妈”要替新娘盖上紫帕,并诵唱:“紫帕罩上头,新娘贤惠新郎能。罩于前,新娘好人缘;罩于后,夫妻吃到老、老、老。”轿行几步,新娘要从轿(车)上丢下摺扇于路,表示抛弃不好性癖,俗称“放扇地”(谐音“放性”),“送嫁妈”遂唱道:“放扇,放扇,新娘好生侍(生小孩顺利)。”

迎亲队伍回来了,但花轿(车)只能停在堂屋门槛外。这时男方侄儿手中捧两粒柑桔(谐音“甘吉”),引出新娘,并由伞或米筛遮日,俗称“过米筛”。

结婚第二日,新娘出洞房,走到厅堂会见家中亲人,俗称“出厅”,这是婚礼的尾声。随后,“送嫁妈”陪新娘熟悉今后劳动路径、地点、表明闽南新娘热爱劳动。“送嫁妈”象征性指示新娘熟悉每一项工作时,都要高声诵唱一支歌。

新娘到灶前时要唱:“启灶君,起火不会熏,煮粥快滚。”新娘到井边时唱:“水井清清,新娘手灵心灵;井水明明,生子传孙富不会停。”新娘到养猪饲料缸“送嫁妈”边呼叫猪“?啊?,?啊?……”,一边唱:“搅潘(泔水)搅会浮,喂猪象只牛。把潘泼上壁,一窝猪仔十二只。”

新娘出嫁第一次回娘家,俗称做“头次客”,时间各地不一,有第二、三日或十二日等,新郎也同行,须在黄昏才回来,俗称“暗暗摸,生查埔(男孩)”。女家会送一对带路雏鸡和两株连根带尾的甘蔗(意为从头到尾都甜),鸡、蔗表示子孙昌盛;还送米糕(意为步步高),供女婿带回去,结婚至此始告结束。从此,夫妻开始了新的生活。

所谓的“定婚”就是男方由其长辈或族亲长辈择个吉日,带上金银手饰、礼(聘)金、喜糖、香烟等礼品到女方家“压定”,或称订盟,宣告婚事已定。

闽南人是很注重订婚的,因为它是结婚前的必经手续,被看作是没有法律程序前的事实婚姻,在很大程度上等价于结婚。

年轻女子在定婚后就视对方为未来的终生伴侣,对外亦不必再羞答答、扭扭捏捏。更有甚者,让男方住到自已家中或自己住到男方家中也就天经地义,不必担心他人有什么闲言碎语,流言蜚语了。

定婚的金银首饰起早就该准备好了,一般是“从头到脚”都要有,包括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金手链、金脚链,上下珠光宝器,金光闪闪的。数量多少根据不同的家庭经济情况而有所不同,一般人家量力而为。

除此之外,礼(聘)金是不可没有的。按照以前的说法,这聘金是男家给女家的“养钱”(养育姑娘的钱)。女家先出个价,男家则视自家的经济情况来还价,再由媒人从中说和。

早些年日子苦,女方父母会把聘金留一部分贴补家用。如今这样做就显得太过寒酸了。通常是聘金全部作为嫁妆费用,还得再加一些,以免显得小气,姑娘嫁过去面子上也好看些。

依现在一般情形,这礼金通常在五千元到一万元之间,最少的依据是够上买一部摩托车或彩电、冰箱、洗衣机之类来做嫁妆,最多就没封顶了。

订婚习俗。

1.定亲。

又称“过定”、“食定”、“下定”、“文定”或“送定”。男家女性长辈由媒人陪同,在择定的吉日将商定的礼品送到女家作为定聘。礼品一般为布料、香烛、冰糖、线面、橘饼、槟榔、?n叶、莲子、猪肉、礼饼、花生糖、烟酒以及戒指首饰,常凑成12色。

女家应以冰糖茶和糖糯米粥招待男方客人,待嫁女要上厅堂奉甜茶。客人接受甜茶时应送红包为“压茶瓯”礼。女方家长将男方送来的戒指戴到待嫁女的手指上,就完成“食定”的仪式。

男方客人离开时,女方应回赠联巾(两条连在一起的面巾)等礼品。同时,男女双方都要向亲友四邻分送礼饼、糖果等,表示婚事已经确定。

2.行聘。

又称“提聘”或“送大定”。男家在择定的吉日将商定的彩礼送到女家。彩礼强调成双,包括送彩礼人也要偶数,挑彩礼的笼担和扁担都要贴上红纸,男家的长辈挑一担走在最前面。

彩礼包括婚书、金帛牲醴、聘金、首饰、布料、衣裙、礼饼、全猪、酒、鸡鸭、糖、红圆子和其他糕点等。其中礼饼、??糖和糕点的数量由女方确定,以保证足够分发女方的亲友和乡邻。此外,每户要赠送一碗红圆子。有些地方行聘时只送婚书和金帛牲醴等物,衣裙及其他议定的礼物由男方另送一次,称为“送袄”。

过年的年俗作文

春节要到了,新年要到了。

春节这样什么味的呢?咸的。当看到新闻中那些身在他乡的人们给家乡的父老乡亲打电话时落下的泪水时,我感受到,春节的味道,像思乡的眼泪,这样咸的。然后春节的味道这样什么呢?甜的。在天空五彩缤纷烟花的映衬下,老人满足的笑容中,孩子们俏皮地捂着耳朵等待鞭炮在耳边炸响的动作里,我感受到,春节像醇醇的美酒,这样甜的。

我想,我懂了。春节在每个人的口中的味道这样不一样的,关键在于,你这样怀着怎样一颗心和一种态度,去品尝这个充满了爆竹声的红色的春节。

年春节期间有哪些习俗_中国过年的传统年俗【】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是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妇走娘家的规矩多。比如说带的礼物都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闽南过年年俗礼仪

1、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

2、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

3、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

4、闽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独造性特征。法国语言大师马伯乐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它不仅形成历史悠久,而且还保存了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同时还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普通话和汉语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没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闽南话中则是基本词儿。故闽南方言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区别汉语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闽南方言的独创性则主要表现在语言词汇、语法诸方面者有许多自己的特点。

5、闽南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这同闽南人中多为中原汉族移民及多侨民(闽南人移居国外,外国侨民留居闽南)息息相关,也与闽南海商文化发达有密切关系。此外,闽南文化具有上承下传的双重传播性特征。即主体文化由中原传播而来,融合土着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闽南文化,尔后又通过移民台湾传播到台湾及通过移居国外的华侨华人传播到国外。

闽南文化的影响。

文化的创造者是人,且人又是“文化最忠实、最积极、最活跃的传播者。而文化远距离的传播,有赖于人口的迁移”闽南文化的传播是通过闽南人移居国内外而传播的。国内传播达闽北、闽中、闽西、浙东南、赣东、粤东、港澳、海南及台湾。

其中移居台湾为最多,且分布广泛于台北、台东、台中、台南、高雄、桃园、苗粟、基隆、南投、屏东、彰化、花莲、嘉文、宜兰、云林、新竹、澎湖等绝大部分地区,而均有闽南人在那里一代代休养生息。已知从唐代始,先辈移居台湾,不仅带去方言,也带去闽南人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居建筑等等,并代代传承、发展和创新。但发展迄今,仍语言相同,生活习惯、民俗风情、宗教信仰、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居建筑也仍相同或近同。

从现有台湾人口中讲闽南话的就多达1700万人,表明闽南话在台湾是其主要语种,由此可窥见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教育几近相同。而国外传播则达世界各地,堪称世界各地都要找到闽南籍华侨(居多)华裔人群的足迹。

移居国外的闽南籍华侨、华人(指入居住国外籍者)有数百万之多,其中称居东南亚诸国最多。华侨、华人先辈不仅带去闽南方言,而且也把闽南的民俗风情、民间信仰、民间艺术传播到居住国闽南人社区,并一代代传承、渲变和发展。迄今侨居于世界各国的华侨、华人已多达近1400万人,分布于近百所国家和地区,由此可窥见闽南文化在国外传播广泛之一。

百家宴由来。

百家宴是独特又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属于元宵节习俗。由最初的“做春福”发展而来,是一种在族人内部举行的祈祷仪式,其目的是“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相传南宋时,三魁镇张宅村先人为躲避战乱,从河北清河逃难到此,张氏先人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一起同饮团圆酒。“百家宴”的前身为“祠堂酒”,范围仅限于当地本家聚集一起共进午餐。渐渐的,后来逐渐演绎为联谊性质的聚餐——百家宴。在闽南,那些华侨游子归国后看到故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念之情越来越强烈,于是在送完王船有了宴请全村、做百家宴的想法。

年春节期间有哪些习俗_中国过年的传统年俗【】

根据国家的法律规定,春节的法定节假日只有三天,而剩余的四天属于调休日,也就是说春节的其他假期中有三天是法定节假日,而有四天是休息日。

国家规定春节正月初一、正月初二、正月初三三天属于国家法定节假日,这三天加班必须支付三倍工资,且不能用补休代替。而除夕大年三十、正月初四、正月初五、正月初六属于调休,应该支付双倍工资,且可以用补休代替。

休息日和法定节假日两者性质不同,支付的工资也不相同。按《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凡在春节前三天期间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应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的300%支付加班工资;春节后四天是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可给劳动者安排补休而不支付加班工资,如不给补休,则应当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的200%支付加班工资。

根据国家规定,在节假日加班,不能以安排补休形式替代加班工资;而在休息日可以以补休形式代替加班工资。根据规定,安排了补休可不再支付加班工资,而不能补休则应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因此,“春节”前三天加班一定要“补钱”,后四天可以“补休”。

闽南过年年俗礼仪

闽南地区所指的春节一般是从除夕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闽南人过春节也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说法——“年兜正月”,“年兜”就是除夕,讲究的是吃;而“正月”指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讲究的是玩,是“闹热”,也就是这么一个非常闽南味的词——“闹正”。鞭炮声里迎正月。

据闽南语研究专家说,“闹正”的“正”是“正月”的意思,在闽南语中念作“znia”(n代表鼻化音,读第一声),在闽南语中,“znia”这个字代表的意义是正月或是新春,比如除夕夜12时放鞭炮,闽南人叫做“开znia”,也就是说,放鞭炮迎来新春。可见,“闹正”的词意与“闹新春”相同,是闽南语版的“闹新春”。

闽南春节“闹正”的方式随着时代不断变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厦门漳州金门一带的闽南新春歌谣记录着当时闽南人是如何过年的:“初一早;初二早;初三无甚巧;初四神落天;初五过开;初六壅肥;初七七完;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地公生;十一请子婿;十二倒来拜;十三吃糜字配芥菜;十四相公生;十五上元瞑;十六看大烛;十七倒灯棚。”

所谓“闹正”,初一、初九、元宵最是“闹热”。最高潮在元宵“初一早”就是这天要起大早,穿戴一新,给亲朋好友拜年,之所以这天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一天,就是因为这一天孩子们给长辈拜年,都会收到红包。收到红包的孩子们开心地聚在一起放鞭炮、甩陀螺、玩游戏、看社戏,别提多开心了;而大人们虽然没有红包可拿,但是却可聚在一起饮酒畅叙,也是平时难得的欢畅。

过年美食。

金橘糖搜索。

小时候,每逢春节,果盘里总会有金橘糖的影子,这是因为闽南语中“橘”和“吉”同音,象征大吉大利、万事如意,为了讨个好彩头,金橘糖自然成了待客佳品。

金橘的味道奇酸,不能生吃,得去籽用盐水浸泡去其酸涩之味后,再加以白糖腌制熬煮成金橘糖,依旧保留了橙黄的色泽和金橘特有的馨香。只有半颗花生仁那么大的金橘,外面裹着一层白糖,闻之沁入肺腑,入口鲜嫩清甜,食后醇香回逆,余味无穷。

酥糖搜索。

说起“酥糖”,兴许一时半会想不起来是什么糕点,但如果说“隔壁响”的话,也许有些人马上就能浮现出花生仁与糖浆混合在一起的那一小块春糖。过年时,孩子们经常趁着大人不注意,抓几块偷偷藏在小口袋里,殊不知,满口袋鼓鼓囊囊的却早已出卖了自己。

一口酥,二口留香。所谓“酥”说的是麦芽糖做成的糖,松脆甘甜,入口即溶,松而不散,回味油润。所谓“香”,即花生、麦芽糖的清香扑鼻而来,唇齿留香。酥糖的配料以白糖为主,饴糖适量,甜而不腻,且经八十孔筛子筛过,采用传统工艺碾制,入口细腻而爽口。

“寸枣”搜索。

糖房街一家食品店的老板拿出了两包寸枣,“寸枣是闽南必备的新年零食之一,我们过年的时候都要吃寸枣。”她说,春节期间家里的小孩总是争着吃寸枣,虽然寸枣好吃,但是吃多了会上火。

用植物油、精面粉、芝麻、白砂糖制成的寸枣,有香、酥、脆、甜四大特点。小小的寸枣,外面裹着一层糖衣,也可用黑色的芝麻点缀,看上去像一根根小“金条”,香香脆脆,咬起来“咔呲咔呲”响,似在诉说着来年的兴旺。

“生仁糖”搜索。

说起生仁糖,糖房街的许大爷轻轻上扬了嘴角。白色的糖衣、红色的糖衣,裹着糖衣的花生仁是春节时经典的茶点。一口香茗、一粒生仁糖,亲朋好友笑语不断,却不知哪里伸出一只小手,抓了一把生仁糖,把小嘴塞得满满的,滑稽的样子逗乐了全家。

生仁糖由白砂糖、麦芽饴糖、糯米粉、花生、野山柑等原料精制而成,在手工捏制下,呈似圆非圆、似方非方的不规则形状。生仁糖以其口感滑爽,香甜可口,富有弹性,极耐咀嚼等特点备受人们的喜爱。逢年过节,人们都要购买生仁糖作为节庆之物,象征吉祥喜气,是招待亲朋好友的上佳甜品。

“麻枣”搜索。

“香甜可口,入口酥脆松软,甜而不腻,好嚼劲,且不沾牙。”推销起自家店里的麻枣,蔡老板可谓是滔滔不绝,“不信你尝尝,吃完之后,嘴里还留着香味,让人回味无穷。”说罢便拿了一根麻枣递过来。

麻枣以上等糯米、角棕芋、白糖、饴糖、花生油、白麻等为原料,分三道工序精制而成。第一道工序,先把角棕芋加工成粉末状,拌以糯米粉,制成麻枣心。第二道工序,把麻枣心用花生油炸至膨胀,迅速捞出。第三道工序是将饴糖置于大锅加热煮化,麻枣心炸过之后下锅蘸取,将白芝麻铺于簸箕,捞出混合糖浆的麻枣心滚以白麻,至均匀即成麻枣。

年俗活动。

筅尘日。

即年终大扫除。人们为了迎接新年,用嫩竹枝叶、榕树枝叶,或用稻草、甘蔗叶等扎成长长的掸子,用来清扫屋角梁上的灰尘蛛网,同时也用“桌布巾”来清洗各种农具、物品。

蒸碗糕。

“筅尘”节之后,在闽南一带的很多地方,如泉州、晋江、石狮等沿海一带,为过好春节,还要蒸“碗糕”,这“碗糕”也称为“发糕”。在闽南语里,年糕是越“发”越好,因为“发”就是发财、发达的意思。蒸“碗糕”得先“发酵”,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达发财、发家致富。

贴春联。

除夕,人们将家里所有门上的旧春联和福字取下,再贴上崭新的春联。而贴春联在有些地区一般是由家里的男子来贴。如此一来,家里变得崭新喜气了起来。

敬天公。

敬天公是每一年正月初一最为隆重的仪式,新年的第一天敬奉上天,向上天祈福,今年丰收平安。

开正。

除夕之夜,家里团聚在一起“打边炉”吃团圆饭,家里的长辈会先给家里的小孩发红包,然后是跳火群。大家聊天玩耍,一起守岁至深夜12点钟响,迎来新的一年,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贺正。

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团拜。

所谓“团拜”,即使村民一起到村里最大的祠堂敬拜天公,在早上点的时候开始。团拜的由来与村民的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祠堂敬拜天公时,有一个最为重要的仪式叫做“爻杯”。“爻杯”在闽南以及台湾一带盛行,也叫“博杯”、“掷筊”。

过年的日记

初二,早醒,天未亮,我听见妈妈的声音隐匿在鸟儿悦耳的歌声里。

凝神倾听——原来妈妈的声音是隐匿在我的脑子里。

我和媳妇穿好新衣,准备出门看望妈妈,《天路》的过门音乐从我怀里响起……

“喂,妈妈……”

“嘿嘿,错了,我是表哥。”

“新年好,我正要去看望妈妈,以为是她在催我。”

“孝子,去吧,去吧,等空了我给你说件事情。”

媳妇笑我:“妈妈的号码都记不倒,真笨。”

妈妈的号码我存的是——阿妈。

小学写过年的作文:过年的乐趣

过年的乐趣实在是太多了。对我而言,过年的日子,我就是那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大闹天宫任由我行!不快乐才怪呢!

四年级写过年的作文就到这里结束了,大家一定要认真阅读,希望能有所启发,对大家有所帮助。查看更多请点击【四年级作文】栏目。

过年的日记

过年了,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都贴上了各式各样的窗花,象征着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吉祥如意,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和几个小伙伴,跟随居委会的阿姨们,一起为一位年迈的奶奶剪窗花。

老奶奶住在一栋古老又破旧的房子里,敲开门,看到我们,老奶奶的脸上露出惊讶而又高兴的表情,沧桑而又慈祥的脸上露出了微笑,紧跟着脸上的皱纹立刻聚集在一起,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我们坐在炕上,拿起居委会准备的红纸,开始为老奶奶剪窗花。我不是特别会剪,只是随着事先折出来的线,慢慢地剪,生怕剪错,不一会一个“福”字就从我的剪刀下出现,我还在脑海里仔细寻找合适的图案来给这个窗花加点装饰,让这个福字变得更加漂亮。哇,我终于剪成了一个漂亮的窗花了,有漂亮的花边,还有弯曲的小蛇。记者问我的窗花有什么含义?我说祝福老奶奶蛇年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然后把窗花贴在窗玻璃上,又开始第二张作品。

这时,其他人的作品也陆陆续续地完成了,有连环苹果、连环小人、长狗等等,令人眼花撩论、赏心悦目。老奶奶仔细端详着这些漂亮的窗花,夸口不绝,还有这么多活泼可爱的小朋友的陪伴,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眼神里流露出自己对幸福的晚年生活的期待。

时间过得真快,不一会就到了跟老奶奶说再见的时候,看得出老奶奶舍不得我们走,以后有时间我们还会再为老奶奶剪窗花的。今天我过得很快乐,用自己的行动抚慰了一位老人孤独的心灵,让她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过年的周记

一年一度的过年又到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踏上回家的路途,一路上我们又高兴又激动。

都两年没有回老家秦皇岛了,家乡的变化可真大呀!一排排的新房、宽阔的马路、清新的空气,还有人们脸上幸福的笑容,让我联想到祖国富强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爷爷、奶奶热情的接待了我们,抱起我高兴地转了起来,还问我的学习好不好,我告诉他们说学习成绩优秀,他们可高兴了,还说我有出息,鼓励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做一个有用的人。

走进厨房,啊,年货办的可真多啊!有鱼有肉,还有好多水果,奶奶高兴地说:“这些都是你爱吃的。”我兴奋地说:“谢谢奶奶。”

除夕夜到了,爸爸带我去放鞭炮,好漂亮的礼花啊!一朵朵在星空绽放,此起彼伏,热闹极了。人们的脸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

最后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还挣了好多压岁钱呢!我要用压岁钱买我的学习用品,在新的一年里争取更好的成绩。

过年的日记

新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过新年的时候可热闹了。

新年前,人们就忙开了。打扫卫生的就在打扫卫生,买新衣服和新鞋子的就去买新衣服和新鞋子,买年货的就去买年货。打扫卫生的人有的在把天花板上的一些蜘蛛网扫掉,有的在抹窗户,有的在把以前不常用的东西洗干净;买年货的人有的在买糖,买瓜子和买巧克力等等。

除夕那天就更忙了。大人们一大早就起床,去热闹的超市买各种各样的菜来准备丰盛的晚餐。

大年初一是我们孩子最快乐的日子。我们给大人们拜年,长辈们都会给我们压岁钱,并祝福我们学习进步,天天快乐。我们还可以穿着漂亮的衣服到外面玩耍和嬉戏。

我喜欢新年,喜欢新年的喜气和快乐!

过年的日记

盼万盼,终于盼到过年了。前几天不停地赶作业,现可以停下来休息几天了。

走大街上,行人可真多,各式各样灯挂树上。走草坪中间,远远地就能看见一座小凉亭,上面挂满了五颜六色灯。

再向两边看,草坪上各种形状灯都有,有小房子,还有荷花池……远远地看去,真是一个童话般世界。灯多,人自然也就多,观赏灯人真是摩肩接踵。再看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灿烂笑容,洋溢着过年喜庆。

刚回到家里,节目就开始了,全家人围坐沙发上,品尝着央视给我们带来丰盛“年夜饭”。那优美舞姿、动听歌声、幽默小品相声,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能和家里人一起过年,是多么幸福事呀!

新年钟声敲响了,就这时,周围鞭炮声也随之响起来,照亮了外面漆黑夜空。我看着窗外,把划过烟火当做流星,许下了新年里新愿望。我相信,新一年里,我一定会有更大进步,会有更大收获。

过年的周记

一阵头晕目眩,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晚上,我吃完饭便和咱的兄弟姐妹们集合了。见人员一到齐,大家便迫不及待地拿出压岁钱去商店买各式各样的鞭炮了。急急地奔进商店,映入我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鞭炮和烟花——有大有小,有红有白,有响有绚,要最得我欢心的要数星星似得烟花了,点燃后如同星星般闪烁,在夜晚十分耀眼,最重要的还是不危险啦!

买完鞭炮和烟花,我们四个兄弟姐妹们来到公园里,公园的旁边有一条小河,准备开始庆祝了。只见调皮的二哥拿着五响炮,噌的一下擦出了火花,一见这架势,我们姐妹俩便本能的退了一步,二哥先是在手上把玩几下,妹妹忍不下去了急忙说:二哥!快扔啊!等下就要爆炸了!,二哥嘿嘿一笑,将鞭炮作势往我们这一扔,吓的我们捂住耳朵,闭上眼睛惊叫连连,震得二哥耳膜嗡嗡的叫,听见炮声似在耳边炸开,却只有闷闷的声音,原来二哥作势扔来的同时,迅速的将鞭炮放进一个铁罐子里,将这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做完。便捂住耳朵——倒不是怕鞭炮的响声,而是因为我们姐妹俩的尖叫而捂住耳朵。

他急急地说到:妹妹,快扔啊!会炸到手的!但他刚喊完,这火便灭了,然后周围一片寂静,我仿佛听见的乌鸦经过……妹妹笑得花枝乱颤直拍手叫好。

寒假虽过去,但是那过年时才有的络绎不绝的鞭炮声,已经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封存在漂流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