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成效兴趣培养论文(优秀5篇)

时间:2023-09-28 22:34:15 作者:JQ文豪 毕业论文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成效兴趣培养论文(优秀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案例篇一

一、精心设计导语,培养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也要有好的开端。好的开端往往能为一堂优质课打下成功的基础。小学语文课,一开始就要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兴趣是最好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好的导语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人入胜,使学生受到启迪,感染,激发他们的听课情系 ,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对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应用多种形式,如背诵古诗、朗读课文、写字比赛等,或者进行一句话的即兴演讲比赛,看谁说的好,说的在理,说的动人,这样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从中发现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和鼓励,久而久之,不仅帮助学生树立起了学好语文的自信心,而且也会进一步提高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师生情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以情激趣

传统的师道尊严,是权威型师生关系的体现,无疑是扼杀儿童创造力与禀赋的凶手。而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心理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渴望得到别人理解、关心与认可等心理需求。人与人之间,得到了别人的理解、关心与认可,彼此就会对对方产生好感,相互信任。师生之间也不例外,师生间的友好沟通与交流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好感与信任,并由此而发展为对老师所教课程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学。因此,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育教学效果。

要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居高临下走向平等,不是把自己看成教学的主宰,而是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分享求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以真诚、民主、公开、公正、平等的态度关爱和了解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形成爱的双向交流。只有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才能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全面依靠学生,生动活泼地开展教学;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让语文课教学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

三、创设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以景激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这个“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创设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切实提高学习兴趣。教师要发扬民主,做到心中有学生。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好动、无所顾忌、敢想敢说,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自始至终保持充沛的教学激情,因势利导,不为盲目追求课堂纪律而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尽可能采用多种激励手段和新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并配以抑扬顿挫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师有激情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师生情感交融,才能创造活跃、欢快的教学氛围,顺利进入“情境”,唤起他们求知的兴趣。

四,在质疑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而且小学生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喜欢问这问那,对什么都抱有好奇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教学中,做为教师应该提倡让孩子们多问,更让他们敢问、乐问、善问。鼓励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懂得古今中外不少杰出人物是靠“突发奇想”、“异想天开”叩开成功大门的,要求学生大胆提出疑问。

在学生提问时,教师要耐心认真地聆听,不应不耐烦,不应态度冷淡,不应打断学生的话,更不应嘲笑、讽刺。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正确与否,质量如何,教师都应该用赏识、鼓励的目光注视他们,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五、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实践固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充满“乐趣”的活动,学生乐于参加。这一点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因为它符合小学这个年龄段孩子学习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通过听说读写等常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外,还可以有意设计和组织各种难易适度的充满“乐趣”的课外活动,比如让学生用五彩笔,画出对课文的理解等。

在教学《草原》、《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后,我就布置学生课外描画出作者描述的大草原的美景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幻想的美好幸福生活。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一幅幅画画出了学生的向往和心声,这其中的快乐只有学生自己能深深体味到。因此,让学生在欢乐中游弋,用乐趣来激发思维活动,这既能使学生认识自我,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又增添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乐趣,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长久地保持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六、做好学习评价,增进学习兴趣

学生在通过艰苦的学习劳动之后,总想早一点知道其学习结果如何,还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可利用课堂提问,当场给予小评;作业送来后,及时予以批改;考试后,对试卷尽快地作出分析。同时,还要利用墙报,作业展览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作公开评价。另外,评价还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比如,对个性偏弱、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尤其不应严厉批评。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对教师评分持正确态度。要使学生认识到分数不是唯一的标准,要避免单纯分数观点。否则,就有可能出现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教师还应该将评价向家长通气,把学生微小的进步直至取得的优秀成绩及时通报家长,发挥家长对学生的鼓励、促进和教育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案例篇二

恩格斯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的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是每位老师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下面就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股无形的力量。师生之间友好、和谐关系的建立,不仅是良好学习环境的基础,也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在平等、和谐民主的环境里才能积极思考,极大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信赖、理解,让学生有充分的权利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学生的见解要耐心倾听,哪怕是不符合实际的或错误的,教师都不能横加指责,只能加以适当的引导。否则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压抑,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教师权威”的观念,把学生和自己放在同一天平上,在学习上对学生民主、平等和关爱;在生活上对学生友善、温暖和关怀,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遇到不顺心的事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迁怒于学生,这样,既能解出学生的心理负担,也能使学生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学习往往都是从问题开始。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问题情景的创设要有价值、有坡度。问题的设计不宜过难,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无从下手,只有望题心叹吧,时间长了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问题的设计也不宜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唾手可得,时间长了,学生同样也会失去学习兴趣。设计的问题要适度,让学生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在努力的基础上就能够理解和掌握,这样,学生在精神上就会有新的满足,并在满足感的驱动下争取新的成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如果按照常规,从第一段开始,依次进行分析,就会使问题过多、过碎,使学生对文章没有整体印象,不易于学生理解文章中心。我在教学本课时,把最后一段作为总问题提出:大榕树为什么的确是鸟的天堂?学生就会根据第一课时学习,答出是因为“鸟多,树大”。接着顺着学生的思维提问:从哪儿看出鸟多?树大?这使课堂提问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如同顺藤摸瓜,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为学生创造成功的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受,也没有什么东西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老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尽量让他们在学习上获得成功,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在这种最佳的心理状况下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老师要承认在各方面学生都存在着差异,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以及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存在着差异,学习效果自然也就存在着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问题,在知识上让学生够吃、吃饱、吃好。有时也要设计一些专门的题目,有目的地让学困生或后进生回答,答对后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逐步体验成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消除对学生的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逐渐端正学习态度,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上课时,发现一后进生没精打采,心不在焉,就临时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问题让这名学生回答,尽管问题很简单,而他的回答并不流利,但我还是对他投以非常满意的目光,并用非常亲切的语气说:“你回答得真好,这说明你很聪明,如果你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答问题一定比现在好。”还让全班同学为他的进步鼓掌祝贺。这个后进生看到自己的发言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表扬,有了自己还行的意识,于是他劲头十足,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直到下课他都没有东张西望。

四、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法国教育家赫而巴特说过:“教育工作如果不能引起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传授教材就容易进入睡眠状态。”经验告诉我们,新颖别致,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凡学生自己能学好的知识,教师要放手,不要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因为文章中主要讲述的三个故事“钻狗洞”、“楚王接见”、“赴酒宴”的段式结构,内容布局都十分相似,因此,我采用了“教、扶、放”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第一个故事“钻狗洞”进行强化,首先设计了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问题:

1、楚王是怎样刁难晏子的?

2、晏子是怎样应对的?

3、结果如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在老师引导、点拨中得出答案。再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楚王接见”,老师加以指导,最后由学生独立学习,第三个故事“赴酒宴”,这样,充分给了学生展示拳脚的机会,拓宽了学生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使学生的学习得以持续发展。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学生的良师益友,能正确驾驭教材,能根据教材的内容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能抓住每一个契机及时地启发引导学生,就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并得以持续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案例篇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最强大的动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创造学习语文的条件。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的某科学习成绩与他们对老师的热爱与否有关,当他喜欢那位老师时,他对这门功课也会更有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总是想办法和学生做朋友,让他们感觉和我一起讨论问题、探究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为了在每堂课上让学生对我这个“老朋友”都有“新感觉”,在课前,我一般都和同学们先做一个小游戏,如:我大拇指向上,同学们就坐下,我大拇指向下同学们就起立的小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同学出现了错误,而引起同学们阵阵笑声,使教室里充满了欢乐。这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创造了学生乐学的氛围。

二、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时间短,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四年级《小木偶的故事》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个“笑”的故事:从前,有个老木匠凿了一个小木偶,他有鼻子有眼睛,能走路会说话,真讨人喜欢。可老木匠左瞧右瞧,总觉得小木偶脸上少的东西是“笑 ”,于是老木匠拿起它神奇的雕刻刀,在小木偶的脸上填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然后,老木匠为小木偶收拾了一个红背包,把它送出了家门。

小木偶离开家后会发生什么事呢?大家猜一猜。故事一讲完,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起了言。这样,学生们就对《小木偶的故事》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到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使他们有了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三、设疑导入,激发学习动机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歌德曾说过:“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不断地创设出有启发性的,趣味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脑子积极主动地转动起来,促进观察力、思维力、表达力的 发展。本人在执教《鸟的天堂》一文时,首先提出了“你能想象出天堂是怎样的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纷纷发起了言,气氛十分活跃。

四、体验成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堂课中,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小学生,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他们能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何创造语文学习的成就感机会,就很有技巧。我刚接手现在这个班的时候,发现几位晨会很不理想的同学,上课时无精打采,讨论、回答问题都不够积极,于是,在以后的课堂中,我就多给他们创造机会,如读课文时我会说:“你读课文时的声音十分悦耳。”习作时在批语中写“语句通顺”、“错别字少”、“某一个句子写得十分优美”等等。只寻找闪光点,而对于不足只在指导过程中对事不对人地讲一下。也写上一些鼓励性批语:“又有进步了”、“相信下次会更让老师吃惊”等等。这样,学生会越来越有信心,自然,对语文学习也会越来越有兴趣。

五、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把知识技能传给学生,加快师生间知识的传递,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多媒体具有直观性,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感性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首先播放了鸟的天堂视频,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大榕树,听悦耳的鸟鸣,音、像融为一体,这样,在后边的教学过程就顺利多了。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案例篇四

良好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态度是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关键。和蔼可亲的笑容,温馨亲切的话语,都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爱和善心。方式新颖,教有新意,教有创新,可以把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地带动出来。在教师善教的带动下,小学生就有了想学的兴趣,这时就需要教师找准小学语文的学习目标加以引导和点拨。小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就是教师善教的内在体现。

2.教师的善研

善研包括善于研究教材和善于研究学生心理两个内容。教师对于教材的掌握要做到全面细致,钻研教材是为了更好地探究教学手段,取长补短,找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时刻有效地研究小学生的心理是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要不断揣摩和分析学生的思维动向和心理规律,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和思维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有亮点就有看点,兴趣调动起来了,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

3.教师的善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鼓励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自我表现,喜欢举手,主动发言,回答问题声音洪亮,爱思考、爱动脑等,都是和教师的鼓励分不开的,和教师善用开心、幽默的提问、讲解分不开的。如将笔画多、难记忆的字写在动画动物的头上,制作色彩多样的卡通教学课件等方式,调动起了学生记忆的兴趣,掌握的语文知识就会牢靠很多。 小学生都有很强的求知欲望,需要我们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和挖掘。教师要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出来,学生只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主动自觉地去学习知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才会显著提高。

作者:赵华 单位:长岭县三青山镇中心校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案例篇五

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据初步了解,小学生中学习语文无兴趣的占2/3多,且年龄越大年级越高,学习语文的兴趣越低。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从情感入手,激发和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课论新奇比不上自然科学课,论逻辑思维的乐趣比不上数学课,而语文课最大优势是情感,抓住它才能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语文之树是成长在情感的沃土上的,情感来自于优秀的文学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正是以情感来打动人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给学生提供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优美的童话故事、寓言、小说、儿歌等等,引起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不过现行的小学教材中优秀的文学作品太少,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最近出版王尚文、曹文轩、方卫平等教授主编的《新语文读本》小学卷,所选的文章基本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既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又包含雅拙的童真童趣和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阅读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作品的语言中倾听伟大心灵的搏动,感悟言语世界的奥妙,产生阅读的乐趣。

其次,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跟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以及跟教师对话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和善于运用情感去打动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

用感情打动学生的感情,培养学习语文兴趣地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在许多语文课内,情感是被当作工具加以利用的,而不是自然地表达出来的。当语文教师被迫热情奔放,被迫给学生提供美好的感受时,这样的课堂教学实在让人深感不安。

这种虚假的情感带给学生的恶劣影响不能低估。学生往往说或写一些没有经过体验的话,长此以往,不但不能培养学习兴趣,反而上人感到厌烦。

二、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自信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因素。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就是学习语文的自信不足,特别是作文。学生怕写作文,认为作文难,一提到作文就害怕,兴趣索然。要改变这种情况,树立写作的自信,培养写作兴趣,教师要给学生的作文多加肯定性的评价,让学生在作文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自信来自于成功的体验,如果教师每次都能找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并加以表扬和肯定,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在进步在提高,有收获,学生就不会怕作文了,也不会感到作文难了,并且对作文越发想写了,也会越写越好。作文如此,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都是如此。

三、认识语文知识的有用性,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联系。听说读写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的过程,也是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使学生认识、体会到语文知识的实用性,使语文学习成为其成长的需要,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就成为成长的兴趣。

例如:学生阅读林格伦的《淘气包艾米尔》掌握了其中的写作策略,即写最有趣的事。于是也摹仿“艾米尔”的风格,逮住身边小哥们儿最有趣的故事进行写作,写出了身边活生生的人。这就是阅读的用处,学生体会到这种用处,就越发多读多写了,语文素质也就提高了。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自信树立、有得有用,都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正是这种兴趣的作用,才使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成为学生的心灵活动和生命活动,学生正是在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中成长,不断提高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