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阅读论语心得范文(17篇)

时间:2023-10-30 00:45:18 作者:雨中梧 毕业论文 专业阅读论语心得范文(17篇)

通过总结,我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在这段时间的成长和不足,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制定更好的计划。以下是一些读者留言中分享的心得体会,他们的经历和思考或许能对我们有所启发。

《论语》阅读心得

我最近完成了一本书,它就是《论语》。我是从二零二零年五月一日在坦坦教育国学班开始读的。

我一读这本书就好像回到了古代一样。这本书是古代圣人孔子的.弟子和他的再传弟子辑录的,里面讲的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之间的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写了非常注重礼节的子路,孔子的儿子孔鲤被抓走了,子路上去营救,人没有救出来却中了对方的圈套,被一个人一剑射穿了身子,子路死前还不忘把帽子戴好。

《论语》中,我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也是我最喜欢的学霸。你们一定会问我为什么喜欢颜回呢?因为他不但谦虚有礼,还非常有学问。有人说他比孔子还要谦虚,他却反驳道:“如果把我比做一座高山,我再高也会被人们爬到山顶,而我的老师孔子的高度和天一样,谁也无法爬上去,我的老师孔子比我更谦虚有礼。”

《论语》中,有许多经典语句,比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君子要平和大方而不骄恣,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也需要保持谦逊。

又比如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有九种要用心思考的事:看要看得明确,不可以有丝毫模糊;听要听得清楚,不能够含混;脸色要温和,不可以显得严厉难看;容貌要谦虚恭敬有礼,不可以骄傲、轻忽他人;言语要忠厚诚恳,没有虚假。做事要认真负责,不可以懈怠懒惰。

虽然这学期《论语》二十章的学习已经结束了,但这并不影响我继续钻研、见习《论语》中的智慧,我要继续学习,努力成为真正的君子吧!

论语阅读心得

《论语》的编辑者不止一个人,有千千万万的人。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被世人视为至理。它以极具典范意义的语言。《论语》中所记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其中不少对话场景栩栩如生,生动传神。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论语》成功描写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子贡的聪颖善变,颜回的温雅贤良,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让我知道了,孔子是个十分守礼节,连颜回死后,他都还守着礼节,不肯把车子卖掉,可见孔子多么深明大义啊!

《论语》是国学经典,涉及到人们生活诸多方面,如:如何从政,如何塑造正人君子,如何教育弟子,如何与人交往,堪称中国传统智慧的源泉和宝库,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人们修身养性,治国安邦。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精论,富有哲理的名言名句,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展现。

让我们慢慢的开始背《经典》,从底做起,知道古人的思想,从世代相传的经典中,学习到人生的哲理,丰富自己的人生!

《论语》阅读心得

学习好需要养成三个好习惯——不懂就要问;勤奋;其次就是有一个能使自己努力,有带动性的座右铭。座右铭非常关键!一个好的座右铭可使人一生受益匪浅,可使人终身奋发向上,我非常喜欢我的座右铭——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习而时常温习,不也快乐么?孔子说的多好呀,不足十个字的.反问句,却详细的说了要如何学习。实际上我的座右铭出自的书——《论语》里面还有很多的名言,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都教育人们如何为人处事,影响了千万人。举一个事实:我国犯罪率最低的地方就是孔子的故乡。

让我们再次回到我的座右铭上,它对我的影响非常大!自从我读了《论语》,知道了这句话,使用它当我的座右铭后,我就把这句话牢记在心,从而养成了良好的复习习惯,因此今年我的成绩有所提高。所以,我建议大家在《论语》中找一句自己喜欢的话当你的座右铭。只要你用心去读,座右铭就会发出“神奇的力量”。

论语阅读心得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全书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记,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资料。

历代研究《论语》的书籍很多,现存的主要有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儒家学派对《论语》的代表作。

《论语》在西汉时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书记录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论语阅读心得

我喜欢《论语》,论语里面记录着我们的老祖宗孔子说的一些话,孔子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学家,他的一生出了《春秋》、《论语》等著作,每一篇都是博大精深。

寒假中,老师布置我们要背诵论语,我读到这么一段: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我“推敲斟酌”了很久,才知道意思是:今天的孝者认为养父母就是给他们一点吃的,他们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买什么,能养活父母。(其实)连狗马等牲畜都能得到饲养。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我感慨万分:

孔子说的太对了,这句话说出了孝道,我寒假听到一则新闻,一位独处的80岁老人有5个子女,但是直到老人在家中去世1个多星期后,在同一座城市的子女们才在警方的通知下赶到老人的家里,为老人办理后事。听了以后我很气愤,父母是我们的长辈,把子女一把屎一把尿地养大成人,呕心沥血付出了一切,到头来,这位老人却得到了这个结果,不能不说这些儿女真的是大逆不道啊!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觉得我要从现在做起,听爸爸妈妈的话,长大以后要多陪陪父母,好好地孝顺父母。

《论语》阅读心得

之前谈到孔子,我的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老先生,而现在我又在孔子的正直中感受到了一点可爱。

一个例子是孔子向子路发誓。《庸也》中,“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所……者”,相当于现在的“假如……的话”,据说是先秦人发誓常用的格式。可见孔子发誓不只慎重,而且懂行,或者说在和学生拉近关系。再如“天厌之”,相当于现在的“天打五雷劈”“不得好死”之类,好多人张口就来,慎重归慎重,又再普遍不过。而一旦连续反复,孔子那发誓赌愿的倔劲也就够吓人,而且唯其越倔则越吓人,越倔则越平易,越吓人则越可爱,越平易则越亲切。

《论语》阅读心得

初看《论语心得》是在《百家讲坛》节目中,看到于丹用一种泰若的淡定来细解这本古书时,我迷上的不仅是书的内容,更是于丹讲解时的感觉,但当她用论语精髓来破解现代人的迷惑时,我深深地陶醉其中,内心平和而满足。

这本书深入浅出地结合现代生活、社会、人、道理,把《论语》的精髓“仁”、“仪”、“礼”、“信”表现的淋漓尽致。全书深入浅出,用通俗的语言讲解《论语》,讲解孔子及三千弟子对儒道的理解和诠释。行云流水,简简单单,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中庸、谦虚的行事之道。读《论语心得》,不仅仅只是读《论语》的儒家哲学,也是在透过《论语》看于丹老师的心境,从她的悟中品味她的内心世界,品味她对生活、工作、人生、朋友的态度。古人云:“观明镜以正衣冠”,而读于丹则可以更加了解自己,让自己的修为更加长进。

其实,人生活在世间,家庭、工作、朋友是我们的中心,而与其相处的道理奥妙颇深,这本书可以给予我们很多借鉴的道理,甚至可以说捷径,帮助我们更好处理各种事情。于丹教授精辟的讲解和深刻的体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在工作中,我们努力,我们上进,但有时也许不被领导认可,但我们充实的是自己,内心是安逸的;在生活中,我们尽好自己的职责,也许生活回馈我们的和付出不成正比,但我们努力生活了,这就够了;对待亲人、朋友,我们付出尊敬和真诚;总之,踏踏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工作、以诚相待地交友;学会放弃、学会舍得、学会宽容、学会立志,这样,就会使我们自己的内心变得完美而强大,才会更容易地接近真正的成功,才会从容地享受生活中的美满与幸福。

《论语》阅读心得

我喜欢《论语》,论语里面记录着咱们的老祖宗孔子说的一些话,孔子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学家,他的一生出了《春秋》、《论语》等著作,每一篇都是博大精深。

寒假中,老师布置我们要背诵论语,我读到这么一段: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我“推敲斟酌”了很久,才知道意思是:今天的孝者认为养父母就是给他们一点吃的,他们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买什么,能养活父母。(其实)连狗马等牲畜都能得到饲养。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我感慨万分:

孔子说的太对了,这句话说出了孝道,我寒假听到一则新闻,一位独处的80岁老人有5个子女,但是直到老人在家中去世1个多星期后,在同一座城市的子女们才在警方的通知下赶到老人的家里,为老人办理后事。听了以后我很气愤,父母是我们的长辈,把子女一把屎一把尿地养大成人,呕心沥血付出了一切,到头来,这位老人却得到了这个结果,不能不说这些儿女真的是大逆不道啊!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觉得我要从现在做起,听爸爸妈妈的话,长大以后要多陪陪父母,好好地孝顺父母。

《论语》阅读心得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论语阅读心得

诚信是中国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它是做人的前提、人生的基础。

如何让自己拥有诚信呢,那便是培养恒定如常之心。孔子说:“无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本来什么都没有,却装作有;本来很困顿,却装作饱满富足,这样的人很难保持始终如一,因为他都没有勇气面对现实,真诚面对自己,更不用说对别人守信用,从一而终了。

怎样判断自己保持了恒常之心呢?这需要我们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保持平常心。孔子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即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爱一个人希望和他长长久久,而若恨上这个人,又希望他马上消失,这样极端的感情用事,就会使自己陷入迷惑之中,失去内心判断的.标准。所以,对世界守信,对他人守信,要看看能否对自己的生命忠诚守信。

《论语》阅读心得

这学期,我们背诵了闻名中外的《论语》。这本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里面的许多话,都让人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深受启发的是曾子说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一天中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够不够尽心呢?与朋友交往够不够诚实呢?老师教的.知识够不够熟练呢?背诵着这句话中,我想到了自己。在老家的时候,佳志哥哥把乒乓球打到门上面去了。他怎么弄都弄不下来,我见了,对他说:“我帮你把乒乓球弄下来吧!”我想了一会儿,便拿起扫把。可是,弄了半天也没把球弄下去,倒把我自己给弄的头晕眼花的。我想:做什么事情不能靠蛮力,要动脑筋想办法。站在地上太低,站在楼梯上不就高了吗?于是,我站在楼梯上,果真一下子就把球给弄了下去。

我不仅能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还很讲诚信。二年级的时候,我背着妈妈,偷偷拿了一块钱,买了个笔。我想:要是被妈妈发现,那不是得挨一顿嚷,而直接对妈妈承认错误,只是被妈妈说两句而已,以后改正错误就可以了。所以,我选择了主动承认错误的方法,果然像我想的那样。以后,我要像曾子说的那样每天反省两次,这样我会更优秀。我还要继续背《论语》,牢记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论语阅读心得

对于论语这一著作可以说并不陌生,那些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等等熟悉的语句,皆出自这一古老的书。我们虽然自小便了解,但称不上知道。重读一次《论语》,带着简单的感悟。

有人说阅读,能开启人类美好的心灵。书香弥漫,可以使俗人变得高雅,可以使武夫显现柔情。日月在书中穿梭而过,流下无数的梦幻与光影。我们在书构筑的世界中,优游俯仰,载欣载奔,且思且吟且行。在我们的血脉深处深烙下象形文字的.纹理;在灵魂的游历中,阅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参与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阅读是成长之根,生命之源,灵魂之寓—梦的建基甚至于生命意义的建基很多时候就维系于此。“寸心本不大,容得许多书”,书连贯着生命的精、气、神、韵、趣、味。用我们小小的心来传递更多的书声、书香、书魂,让更多的人与书为友,体悟到书的丰富、澄澈、芬芳、欢乐和永恒。

论语阅读心得

《论语》是记载孔子和一些弟子言行的语录,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而成的。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主要活动便是聚徒讲学和整理古籍,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治理想是“仁政”。

《论语》这本书虽然篇幅不大,但是内容却十分广泛,有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个方面的言论,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宋代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它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论语》不仅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很早就传到了海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世人称为东方的“圣经”。

这本书既可以让我们学习该怎么做人,遇到事情该怎么解决最妥当,对人怎么样才能让别人不讨厌你,还能从孔子的话里体会到孔子对他的学生的良苦用心,学生们对学习的渴望!

论语阅读心得

我喜欢《论语》,论语里面记录着咱们的老祖宗孔子说的一些话,孔子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学家,他的`一生出了《春秋》、《论语》等著作,每一篇都是博大精深。

寒假中,老师布置我们要背诵论语,我读到这么一段: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我“推敲斟酌”了很久,才知道意思是:今天的孝者认为养父母就是给他们一点吃的,他们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买什么,能养活父母。(其实)连狗马等牲畜都能得到饲养。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我感慨万分:

孔子说的太对了,这句话说出了孝道,我寒假听到一则新闻,一位独处的80岁老人有5个子女,但是直到老人在家中去世1个多星期后,在同一座城市的子女们才在警方的通知下赶到老人的家里,为老人办理后事。听了以后我很气愤,父母是我们的长辈,把子女一把屎一把尿地养大成人,呕心沥血付出了一切,到头来,这位老人却得到了这个结果,不能不说这些儿女真的是大逆不道啊!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觉得我要从现在做起,听爸爸妈妈的话,长大以后要多陪陪父母,好好地孝顺父母。

论语阅读心得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1种教育。

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1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著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

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个特别讲信念的人。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说的那句话:“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了以后经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和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开心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别人,不也是一个君子吗?这句话给我记忆深刻,是啊,学习过了的知识再复习非常愉快,和你有一样志向从远方来的朋友是很令人开心的。从中我学到了学习过的知识再复习,是非常愉快的,要多温习学习过的知识,不憎恨,不怨恨别人,也算是一个君子。

让我印象深刻的第二篇,是有子说的“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一个为人是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没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了。我的感受是要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做一个品学兼优的人。

论语阅读心得

真如“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随着时间的推移,《于丹〈论语〉》淡淡的清香更加令人心神向往。于丹老师把《论语》以心得的方式让我们如沐浴清风细雨般感受、感知、感动。

于丹老师用简单朴素的语言,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来解读《论语》。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接近它并喜欢它,孔子和《论语》都不再那么深奥高远,反而像一位熟悉的长辈唠家常一样,句句渗透着生活智慧,给人以启示。

感悟最深的.是在第六章《理想之道》中于丹老师对理想的解读。纷杂的社会背景下,收入多少、职位高低、房子大小、车子档次等等似乎和成功划上等号,真正的“理想”却变成一个遥远的名词。于丹《论语》告诉我们,理想无论大小高低,最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的感悟,不要把自己仅仅变成一个社会角色,而是要听听心灵的声音,让理想变的有根。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于丹《论语》让我学着用圣人的智慧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用圣人内心的温暖照亮整个人生!

论语阅读心得

易中天给于丹论语心得做的序开篇就谈到了于丹所说的孔子的颜色,并说孔子应该是灰色的,因为理论是灰色的,具有普适性。按照他的说法,灰色对应于其他“色彩”,可以看作是“不是色彩”,又因为它的这种特性而“高贵和纯粹”。

说孔子是灰色的我赞同,说孔子具有普适性我也赞同,但他后面对于色彩和这种色彩的种性我却颇有异议。

首先就色彩学的角度上来讲,通常被称作“无色彩”的除灰色外还有黑色和白色,而“无色彩”色彩只能用其明暗来为其定位。灰色是黑白之间的过渡,连接了两个极致,是由黑白融合而成的。如果吹毛求疵的话,能把这样的一种过渡色称为纯粹么?还是仅仅为了抬高这种色彩的价值和重要性所进行的有意识定义?如果按照世俗的说法,唯有纯粹的才是高贵的。皇室血统讲究纯粹,宠物的族系也讲究纯粹。人类血统的'过于纯粹会造就近亲婚姻的恶果众所周知,纯种的宠物往往也有先天缺陷,成活困难。也就是说,高贵和纯粹的代价是放弃普适性。那么,一种理论的纯粹呢?按照这种思维方式,“普适性”与“高贵和纯粹”的定义就自相矛盾起来。

再者,经光学证明红黄蓝三色光相混就可以得到白色光,而印刷上也是靠着青蓝(cyan)、洋红(magentared)、黄(yellow)三色相混得出黑色。也就是说,哪怕这两种最纯粹的“无色彩”也不是能够独立于其他色彩而存在的。它们只是各种颜色过渡极致的表现,而灰色只不过是这种种变化中的一种。

那么孔子呢?把孔子定义为灰色是否合适?我倒是觉得,这样定义其实未尝不可。只不过所谓高贵于纯粹的定义就大可不必了。我们都知道“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说法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孔子只不过是提炼了生活,《论语》本身不就是一部关于一位哲人日常生活中点滴言语浓缩提纯后的集合么。孔子以及众多伟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在他们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最大限度的为这种浓缩和提纯提供了足够的素材。普通人在观察少数伟人的言行中得到启发;伟人在观察和思考大多数的普通人(包括伟人们自己)的言行中得到启发。这是一个观察与反馈的过程,在历史中不断往复着。

也就是说,孔子及《论语》都是极致中的过渡,这种特性和灰色的确有共通之处。

前两天恰巧看到新京报上一篇关于现在是否有人能够在影视作品中演绎出能够令人信服的孔子的文章,里面也谈到了类似于孔子的“普适性”这样的问题。大意好像是说每个人心中自有一个孔子,但那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孔子已经不再重要。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一个人性化的孔子,也就是说,对于所谓“纯粹”与“高贵”的追求还是本着需求的原则而变化的。孔子就是孔子,即便追求有所变化,它还是可以幻化出一个适应需求者的面貌来服务于你。这不是媚俗,至少,不是孔子在媚俗。这只是孔子的“普适性”现代版的具体体现,就如同中国古代把孔子奉为“至圣先师”并以他为名约束言行一般。

好吧,言归正传,我还是先看看这部风靡南北的于丹论语心得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