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物书读后感 生物bbc心得体会(汇总8篇)

时间:2023-09-21 20:26:27 作者:影墨 心得体会 最新生物书读后感 生物bbc心得体会(汇总8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生物书读后感篇一

BBC(Biological Basis of Behavior,心理生物学)是心理学中重要的分支之一,它关注的是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思维以及其生理基础。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和动物的行为都是建立在生物基础之上的。下面我将分享我在学习心理生物学方面的体会和心得。

第二段:对生物和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解

在BBC课程中,我第一次理解到“nature vs nurture”(天性与环境之争)的问题。心理学家早已不再只关注我们受到怎样的教育和影响会使我们变得更聪明或更优秀,而是探究我们基因和生物结构的影响。通过研究人类和动物行为和生理实验,我们发现许多行为有直接的生理指示,而我们的生理结构和化学品浴更是影响和塑造行为的决定性因素。BBC课程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生物和行为之间复杂的关系。

第三段:对神经元和大脑结构的理解

BBC课程让我对神经元和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之间有着复杂的交互过程,从而导致我们的行为和感受。特别是,BBC课程详细介绍了神经元、神经科学和大脑回路的生物化学,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信息做出反应,并且更好地理解影响大脑的不同化学物质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感受和状态的。这个理解为我未来的行为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段:对神经精神疾病的理解

BBC课程也让我了解到神经精神疾病的后果。经过学习,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神经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等疾病的生理原因和化学变化。BBC课程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心理障碍不是由单一的原因引起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这门课让我意识到改善精神健康需要综合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心理治疗和其他心理情感支持等。

第五段:总结

通过学习BBC课程,我对于心理生物学的理解和认识深入了许多。我了解到人类和动物的行为和感受是由复杂的生理指示和生物化学过程所驱动的,而这些过程控制着我们的感知和行为。这其中既有天性又有后天的因素所致。BBC课程让我对包括神经精神疾病在内的各种精神障碍有了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这个课程的学习让我也有了更深刻的意识,在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中,将更加关注生物基础的心理行为,并将把它作为评估和诊断心理问题的重要角度。

生物书读后感篇二

生物课的教学模式将更多的是学生的体验、讨论、交流、调查、研究等活动。因此,教学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地方生物特色是最好自然课程资源。学生也是课程资源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等更是无形的课程资源。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和学习。每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是一个知识源蕴藏着巨大的可开发的潜能。教师根据当地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等资源,选择教学内容进入课程领域,让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平台。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网络在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方面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突出。一切与学生的学习经验有关的内容都可以看作是课程资源。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新课程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实现课程目标。

首先,生物课教师要善于创设科学探究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意识和愿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研究、质疑、讨论和反思;教学内容尽可能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学习;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逻辑性、趣味性、开放性、发展性,要贴近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现实;教师要明确问题的目的性、科学性和针对性,问题的呈现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梯度水平,并蕴涵着促进学生发展的思维价值。

其次,教师应教给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明确问题的种类(低级认知提问:知识提问、理解提问、应用提问;高级认知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以及问题的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引导学生训练提问技能、技巧,使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由模糊变为明晰,成为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基础。

最后,教师要掌握处理学生的回答的基本技巧,以奖励、宽容、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恰当地给予成功的体验,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创造良好条件。

当前,倡导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适当地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思想,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并能以正确的价值观看待和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生物课教师对课堂的设计,首先,要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尽可能地把社会问题或社会普遍关注的生物事例引入课堂,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同时要把视野指向课堂外、学校外,充分挖掘相关的课程资源,确定研究性的课题,让学生去调查、去实践、去研究;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些长期合作的教学实验基地和学生实践活动场所,把社会有教育意义的场所纳入教学设施范畴,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从实践中感受科技的力量,使学生的实践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起来。

其次,要设计多种有效可行的策略。教师要让讨论、实践、调查、访谈、辩论、社会实践、角色扮演等教学形式走进课堂,让学生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中对生活、对社会、对实践有切身的体验、感悟、反思和评断。注重科学和生活的有机结合,谋求科学世界向学生生活的回归。

新课程关注的是“人”的发展,把教学的本质定位在交往上师生人格上完全平等,没有高低、强弱之分,通过交往,实现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理解,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要与教师共同参与、共同探究,要进行师生对话,实现教师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

生物书读后感篇三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它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探索了生物种群的进化路径。作为一名对生物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我在读书的过程中受益匪浅。以下将从生物多样性、细胞结构、遗传变异、进化论以及生物技术等方面谈谈我的读书体验和心得感悟。

首先,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阅读生物学相关文献,我对生物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类生物体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稳定是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在阅读过程中,我了解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是导致生物灭绝和生态系统崩溃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需要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其次,细胞结构是生物学中的基础知识,也是我在学习生物学过程中的重点。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具有许多复杂的结构和功能。通过细胞学的研究,我了解到细胞的结构是高度有序的,各个细胞器的功能各不相同,但相互协调合作。特别是核和线粒体对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了解,我更加意识到细胞的微妙构造与其功能的密不可分,同时也深入了解到细胞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接下来,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通过学习遗传学的知识,我了解到遗传变异是所有生物种群进化的基础。母体遗传基因的随机分配和突变等遗传因素导致后代的遗传变异,这些变异对于生物种群的进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遗传变异的积累和选择压力的作用导致了生物进化的巨大多样性。通过对遗传变异的了解,我明白了为什么生物界有如此多样丰富的物种,同时也对进化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此外,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也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个关注点。生物技术是将生物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的学科。在阅读相关文献时,我了解到生物技术在医学、农业和工业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细胞工程、基因编辑和生物制药等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通过了解生物技术的发展,我对其前景和潜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结来说,通过读书,我对生物学的多个方面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生物多样性、细胞结构、遗传变异、进化论以及生物技术等知识贯穿生物学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生物学的知识,我将更好地了解生命的奥秘,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为推动生物科学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物书读后感篇四

生物世界是一个迷人的领域,它包含着我们周围所有的生命形式。对于我来说,研究这个领域已经成为了我的爱好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了生物世界的神奇和复杂性。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生物世界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生命的多样性

生命的多样性是生物世界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从单细胞生物到海洋生物、陆地生物到高山生物,生物世界中几乎包含着所有的生命形式。人们对生命的深入了解,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多样性和相关性。例如,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生物群落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就像沙漠的植物和动物都有着超强的耐热和储水能力。

第三段:生命的互相联结

在生物世界中,生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种群、动植物之间、甚至是环境条件都可以直接影响或促进生物群落之间的互相关联。例如,大象通过消食,帮助传播种子;草原上的狮子和斑马之间存在着拮抗关系,狮子捕杀斑马获得食物,而斑马则通过寻找和警戒来避免成为袭击者的目标。了解这些生命的互相联系,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生物世界的平衡规律和生态链条。

第四段:生命的进化和适应性

生命不仅仅存在于现在,也存在于过去和将来。生物群落的进化和适应性是生物世界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生物随着地球环境的变迁,经历了漫长而悠久的进化过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例如,陆地上的哺乳动物进化成立体视觉能力更加发达的食肉动物,海洋中的鲸类形成了基于声波的定位能力,以更好地在大海中生存。

第五段:生物世界中的人类

作为一种高度发达的智慧生命,人类在生物世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我们是改造和利用生物的最大力量。然而,我们同时也是生物世界中的一份子,我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需要保持平衡。如今,我们正在成为引领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我们的工作将深刻影响着整个生物世界。因此,我们必须有责任去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源。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并珍视这个意义,我们才能更好地探索生物世界,将人类的发展与生物群落的繁荣相互促进。

总结:

生物世界广博而复杂,一个人要全面探索这个领域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去理解生物世界,从而更好地认知和保护它。无论是生命的多样性,还是生命之间的互相关联,以及生物的进化和适应性,都让我们大开眼界。因此,我们要保持钻研的精神,去发现生物的奥秘,去探索生命的价值。

生物书读后感篇五

在暑期期间,我参加了在xxxx市举行的xxxx年xxxx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生物科岗前培训。经过几天的培训,听了许多老师的专题讲座,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标准在教育理念、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令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学理念的转变。作为刚踏出大学校门的我,虽对教学工作有些经验,但通过录像看了两节老师的示范课,我觉得与我现在的课堂教学相比有了很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六点:

一、 学生由传统的被动的“添鸭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去探究,思考。

过去的上课模式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回答,学生跟着学,而录相上的两位老师改变了这种上课模式,他们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上课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理念。

二、教学目的转变,由“双基教学”转变为“三维”目标的教学。

看了这两节示范课,我充分体会到在新课改中首先转变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把系统的传授知识作为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大量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的重点、难点、反复掂量估计,围绕它来展开自己的教学过程,往往会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更重要的使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 角色的转变:教师已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

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是重点,因此教师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学法指导者。在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配合学生去学习,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目的。

四、学生由被动式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发现者。

新的教材中探究活动贯穿全书中,因此,它注重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自己去提问题、作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五、由封闭的小课堂转变为开放性的大课堂

新教材安排3个必修模块,3个选修模块,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转变

新的教材理念要求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不可能单纯的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的,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

生物新课改,给了我许多思考,并将我带入一个广阔的实验天地。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更新观念,改变教学策略,注意师生角色的转变,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课堂的任何一个环节,注重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的、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状态,能自主的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使不同的层次的学生在思维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

总之,随着社会发展,教师面对的学生也更加复杂化、个性化,教师只有不固守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程序,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常教常新”,永具生命活力。

生物书读后感篇六

作为人类,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上不仅充满了繁荣美丽的自然景色,还有众多奇妙的生物种类。作为一名对生物世界十分感兴趣的人,我带着好奇和敬畏之情,观察和探究这个神奇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了很多关于生物世界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领略生命的多样性

当我们置身在自然中时,我们会发现自然界是如此瑰丽多彩,每一种物种都有它自己的独特生存之路,也有其独特的生命力。从庞大的大象到溪边的一只小鱼,从婀娜多姿的花草植物到毒蛇毒蝎,生命的多样性和奇妙性让人惊叹。这鼓励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些生命。我们应该深刻领略生命的神奇,以及每一个生物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第二段: 探究生命的崭新高度

生命不仅包含着我们能够看到的物种,还有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和理解的生物结构和生命流程。我一直都被单细胞生物、生物分子和细胞合成所迷惑,正是因为它们让我看到了生物世界具有无比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对生物体进行基因改造、在实验室中与细胞进行交互,让我看到了人类正在探索这个惊人的生物世界,成就令人叹为观止,同时让我意识到带来的风险和责任。

第三段: 对外部环境的观察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生命体对自然的适应能力也在不断加强。比如,有些生物种在深海中生存几千年,适应了极端气温和氧气供应的不足;还有些生物在沙漠中以极少量的水为生。这广泛的适应能力和生命力激发着我更多地关注自然生物。我发现,越是观察并学习生物,就越能发现不断适应和创造的生命是如此美丽壮观。

第四段: 生态循环以及它对生命的影响

生态循环是保持生命持续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的环境、气候、水资源和土壤成分是所有生命体的重要来源。在自然的生物体系中,使用过的营养物被循环并回归到自然界,而不是被浪费。我对如何保护这个生态循环,使其不断循环并提供给生命体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要明智地使用资源、减少浪费,并为保护野生生物和栖息地的合法权益而投身到实际行动中。

第五段: 生物教育和自我成长

生物教育不仅允许我们对生命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还能帮助我们培养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和敬畏之情。了解自然和生活在其中的所有生物,有助于我们追求更加可持续和负责任的生活方式。生物教育还能激发我们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探求,帮助我们成长,开拓我们的视野,以更开放、更富创造力的思维方式与这个神奇的世界联系。

总之,生物世界的奇妙和多样性是值得被细心欣赏和保护的。在不断探究和了解生命、生态系统和环境中,我们能更好地看到我们和生物的联系,更好地体现负责任地保护我们所在的生物星球的重要性。保护和保持自然生物多样性的优先任务永远不能低估,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个非凡而神奇的观察和探索的机会。

生物书读后感篇七

我作为一名乡村老师,都很少参加过教师通识方面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学习,这次培训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收获很多,现将学习心得叙述如下:

无论是报告还是授课,都让人耳目一新。众多专家、优秀教师的教学观给了我深深地震撼,他们课堂上那种浑然天成,对比鲜明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每当脑海里回映特级教师们上课时信手拈来的精妙发问,形象生动的讲解,令人如沐春风。我想这些都是他们平日里下功夫、花时间进行教学实践、研究、经验的积累,基本功相当过硬,所以才会达到现在教学随心所欲的境界。各位专家、学者从自己切身的经验体会出发,畅谈了他们对教育教学各个领域的独特见解。给我们展示未来中国教育的远景,在专家的引领下,我的思想受到极大的震撼,我们平时思考的太少。平常我们在学校中,考虑的都是如何上好一堂课,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考虑的并不多,更勿谈着眼于教育的发展远景,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这方面实在太欠缺了,这次培训使我认识了不足,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更激发了我学习的动力和实践的潜力。

本次培训,每位培训教师都有丰富的生物教学经验,教学的外部条件也非常相似。因此,学习期间,我们不仅聆听专家的讲座,并且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我们提高自己生物教学业务水平的一条捷径。在培训过程中,我积极尝试与其他学员之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各校的生物课程的开展情况,并且注意到他们是如何处理新课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以及他们对新课程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在培训中,我们不断地交流,畅所欲言,提出许多的观点和问题,都是生物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引起全体学员的一致共鸣,对于我们今后的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展示、案例研究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共享,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更加透彻,为今后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培训让我认识到:一节好的课,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一节好的课,要做到三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二是:关注生物:抓住生物的本质进行教学,注重生物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生活中到生物学,乐学、爱学生物;三是关注课堂,倡导“简洁而深刻、清新而厚重、灵活而实际”的教学风格,展现思维力度,关注生物教法、学法,体现生物课的灵魂,而课堂中教师不时的“装糊涂、留空间”也是一种教学的智慧和方法。

通过培训,使我懂得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寻求符合实际的教学风格,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2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通过培训,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学生喜欢、家长信赖的教师,就要不断更新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这就需要今后自己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勇于到课堂中去实践,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在实际教学中,我将积极尝试与同行之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制定新措施、新对策,真正做到彼此之间的“相长”,对今后的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次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新课程强调了“教”服务于“学”,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想,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使我对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有了新的认识,是一次对自己“教育潜意识结构”的深层改造,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调控。今后我将以此为起点,让“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学会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在提高中完善,在完善中创新,促使自己不断成长,让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地提高,虽然培训结束了,但思考没有结束,行动更是没有结束。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信念、带着满腔热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汲取专家的精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长,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更上一个新台阶。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做到:

第一,多进行课堂观察,课例研究,自我反思。观察每位教师的教学特色、听取建议,结合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得失。

第二,不断学习,提升自我。读书是提高自我素养的良好基础。一桶水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了,我要不断学习,从专家引领、名师指导、课堂实践、互动交流的全过程学习,成为长流水。

第三,加强交流、善于总结。他人直言不讳的意见与建议可能是发现不足、认识“庐山真面目”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要听真言,慎思考,善总结,纳百家之长,补已之不足,久而久之对我大有裨益。

这次乡村教师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感谢这次培训为我提供这么难得的学习机会,感谢诸多专家、名师及为此付出辛苦的各位领导和工作人员,让我心存感谢、感激和感恩,希望今后还能有更多这样的学习机会,伴我进步、成长。

生物书读后感篇八

地球并不为人类所独享。地球上自30亿年前出现生命之后,曾诞生过25亿个物种,但目前已消失了其中的99.9%。在这些灭绝的物种中,有一半是在近300年内消失的。随着人类征服地球上所有生态场所,并为所欲为地独享自然资源的同时,物种灭绝的速度已达到300年前的1000倍。如果人类面对如今每1小时就有1个物种消失的现状仍无动于衷的话,最终消失的物种就是人类自己。作为教师生态意识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

当今世界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如粮食短缺,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资源开发不合理等。它们都与生物科学有直接的关系。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特别注重挖掘教材中“隐性”环境教育因素,做到生物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是生物课环境保护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尽量结合教材内容,在教学大纲和课本定界范围内,多向学生渗透环保的基础知识,渗透生态忧患意识以及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等知识。

立足课本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和中心目标,也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略加延伸的生物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可是受学时及篇幅限制,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叙述往往十分简约,教学中如果“照本宣科”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相反若在教学中对有关叙述略加延伸,会取得较好效果。

例如在讲授“光合作用的意义”时,可对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作如下延伸:通常1公顷的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二氧化碳,释放750kg氧气,如果以成人每天呼吸需要消耗0.75kg氧气,排出0.9kg二氧化碳计算,城市居民每人平均有10平方米的林木面积,就能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并足以消除二氧化碳的危害,并结合“温室效应”现象引导学生对全球变暖进行讨论,这样一来就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触动他们的心灵。同时,还可适当补充有关植物改善环境的具体例子,如一公顷柳松林一年可以吸收有毒气体so21720kg;一公顷垂柳每月可吸收10kg so2美人蕉、月季、丁香、菊花等也能不同程度地吸收so2。增添了这些内容,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植物重要性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引导他们自觉爱护花草树木。

又如讲授“空气质量与健康”时可介绍历史上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五日到九日,几乎在英国全境都有大雾,并发生气温逆转,其中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处于泰晤士河开阔河谷之中的伦敦,结果发生了死亡人数高达数千人的伦敦烟雾事件。在这一事件中大气污染物的60%由家庭采暖的煤烟所造成。从家庭和工厂的烟囱里排出的烟尘,被逆温层封闭而滞留在低空处,使许多人出现了呼吸困难、发绀(血液中的氧气减少,皮肤呈明显青紫色)、低烧等症状,使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以及心脏病的症状加重。其后果是仅伦敦市区第一周内就有945人死亡,在第二周内死亡人数激增到2484人,而大伦敦地区共有4703人死亡。继1952年之后,1956年、1957年以及1962年也还有相当规模的烟雾事件发生,但随着伦敦政府的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不断改善,如今已不再发生很严重的烟雾事件了。

在讲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学生介绍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并且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了解我国甚至世界生物多样性的概况,从而认识到保持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活(医疗、美学观赏、科学研究发展等)、生存等都有着非凡的意义。自然而然,学生对身边的各种生物的感情自然就会丰富很多,环境保护意识就会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相信就不会再发生用硫酸泼熊的不道德事情。这样才能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引导学生自觉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

另外教师还应及时补充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问题以及最新动向,如西部大开发中的环保问题、海洋荒漠化等,使生物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这样也能弥补教科书因受出版周期所限,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的缺憾。

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引入是对教材环境知识的丰富和补充,但应防止牵强附会或引入过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延伸是对教材叙述的“展开”或“例说”,恰当的运用使生态环境知识进一步具体化、直观化,生动有趣味,学生喜闻乐见,但在运用中不可“画蛇添足”或“本末倒置”。教学过程中一些抽象或复杂的环境问题初中生不易接受,成为教学的难点,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环境知识点比较隐蔽,容易被忽视,成为教学的“盲点”。将课外一些环境知识适当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可帮助学生理解难点,重视“盲点”,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扩视野,丰富知识。生态保护、教育为本。利用“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把生态保护意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技术基础知识有机地依托生物教学,通过生物教师有责任心的工作,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由无意识或潜意识的生态行为转变为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行为,真正做到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这对增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素养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