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心灵的教育故事分钟演讲 感人的红色故事演讲稿分钟(实用5篇)

时间:2023-10-03 13:15:32 作者:雅蕊 演讲稿 感动心灵的教育故事分钟演讲 感人的红色故事演讲稿分钟(实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感动心灵的教育故事分钟演讲篇一

大家好!我是初一(8)班的施娇娇。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__周年的时候,我给同学们讲一位长征路上红小丫的故事。长征路上的红小丫参加红军后改名王新兰。她是红军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因此,我把她尊称为长征路上的红小丫。她加入红军的时候才9岁,10岁开始到12岁跑着参加了长征,因为她人小,别人走一步,她得跑两三步,才能跟上队伍。

1935年3月30日晚上,不满11岁的王新兰,由宣传队的大哥哥们搀扶着,在爆豆似的枪炮声中登上木船渡过了嘉陵江,开始了万里长征。王新兰跟着队伍一直往西走,整天整夜地走,没完没了地走。往哪走?那时她不知道,只知道必须跟着队伍走,千万不能掉队,掉队就是死亡。

王新兰在宣传队,他们带着乐器,什么快板、笛子,洋鼓,边走边宣传鼓动。山路崎岖难走,十几个小战士用绳子把胳膊连到一起,一个人倒下了,其余的人就一起拉。他们一边艰难的行走,一边宣传鼓动。打起仗来,宣传队员们就去抢救伤员,抬担架。王新兰人小,抬不动担架,就搀着轻伤员走。

王新兰不仅会打快板、唱歌,还会讲笑话,她走到哪儿,哪儿就有笑声。可是,半个月以后,就听不到她的笑声了,她染上了重伤寒。

一天早晨,身体越来越虚弱的王新兰,拄着一根木棍,摇摇晃晃地往前走,咬着牙坚持着。宣传队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问她要不要歇一会儿,她摇摇头。走了10多里地以后,她眼前一黑,一头栽到了地上。大家用树枝扎了一个担架,抬着她走。躺在担架上的滋味很不好受,抬担架的同志也都骨瘦如柴,走路艰难。几天以后,王新兰连饭也吃不下,昏昏沉沉,头发眉毛都脱落了,牙关紧闭,不省人事了。炊事员老谢给她送饭来,摸摸她的额头,翻开眼皮看了看,沉重地说:“这娃儿恐怕不行了。”彭道华大姐抱着一线希望,把饭嚼烂,掰开她的嘴,一口一口喂她。有的同志看到这种情形,建议给当地的老乡30元钱,把她留下。红四军主任洪学智知道以后,亲自来到宣传队,说:“不能把她留下,这孩子能唱会跳,再艰难也要把她带上。”

王新兰躺在担架上,心如刀割,一再要求把她留下。同志们都说:“那可不行,等你好了,还要看你跳舞,听你唱歌呢!”

奇迹发生了。同志们抬着王新兰走了个把月,她开始能吃东西了,脸色也好多了,能坐起来了。死神与王新兰擦身而过,她的病好了。

部队来到了雪山脚下。军长许世友亲自来到宣传队给大家讲了过雪山的注意事项。临走时,军长开玩笑地对王新兰说:“你这么小,山那么高,爬得过去吗?”

王新兰满有信心的说:“爬的过去!”

徐军长又说:“山上冷得很啊!可不要冻哭了,一哭眼泪就成了冰棒棒,在脸上扒不掉。”

王新兰说:“哪个会哭啊!”

这天夜里三点,队长就把王新兰几个姑娘叫了起来,说该上山了。大部队五点钟出发,宣传队早点上山去准备宣传,还要搭个棚子。

每人发了一块布,让把脚裹上,每人还喝了一碗辣椒水。队长说山上冷,让大家把所有能穿能戴的都套上。

来到山脚下,凉气袭人。爬上雪山,一会儿晴,一会儿阴,有时下雨,有时下雪。大家把所有的东西都穿上披上,都不顶用。雪山皑皑,冻煞人啊!

宣传队员们在寒风飞雪中刚把宣传棚搭好,大部队就开始到来了。

王新兰打起了小竹板,向一队队红军一遍遍说着她背的滚瓜烂熟的顺口溜:

同志们,加劲走,赶快穿过大风口。

莫歇劲,莫逗留,“三不准”要求记心头。

累了不准地上坐,坑洼里的积水不能喝。

不准打闹大步跑,互相帮助都走好。

红军战士英雄汉,定能征服大雪山……

十一师政委陈锡联带着队伍走上来了,他爱怜地摸着王新兰冻得通红的小脸蛋,说:“部队快走完了,这里风大,不能多呆。”宣传队领导决定让年龄小的队员先上山,大一点的再坚持一会儿。

王新兰还想坚持,但是不得不服从命令。到了雪山顶,她往下一看,只见红军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像一条长龙,把茫茫雪山划成了两半,十分壮观。

王新兰又打起了小快板,等队伍差不多都过完了,才坐“冰飞机”滑下了山。

红军长征堪称世界奇迹,10岁的王新兰跑着长征是人生的奇迹。我们要纪念长征,也要学习长征路上的红小丫王新兰,向千万红军先辈致敬!

感动心灵的教育故事分钟演讲篇二

感慨良多,我觉得要使一个班级有良好的班风,有强大的凝集力,一直不断前进,班主任除了做好一些常规工作外,还应有一颗爱心,把自己真正融入学生中间,多理解他们,使他们信服你,愿意把你当作他们的好朋友,愿意与你多方面地交流思想。

一、懂得宽容,以同龄人的心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一致,看问题角度不一致,解决问题方式也不一致,于是,许多矛盾便产生了。此时,如果多一点理解,经常想想自己是他们那个年龄时,面对班主任的教诲是怎样一种心态,乐意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厌恶反感什么样的方式,恐怕就不会埋怨了。

重别人,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如果一切都由班主任一手包办,不尊重学生的意见,不给学生各抒己见和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班主任产生不信任感,进而导致逆反心理的形成,不利于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二、民主地处理问题,给学生“辩护”的权利

的那样而轻易就下结论,那么不仅仅是学生受委屈,而且班主任也将面临着信任危机。学生首先是人,也有自己的自尊。“辩护”不仅能让班主任多方面了解事情真相,有助于解决问题,也可以是学生维护自己的权利和自尊的手段。做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自尊,学生懂得自尊,班主任应当高兴。当然,也不否认有些学生思想认识并不正确,总是掩盖自己错误,甚至于狡辩。那么,何不让他充分表现?班主任反而可从其表现认识其错误思想根源,以便对症下药。为了学生今后少走弯路,我们就应多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这是一个班主任最基本的责任心。

三、多赏识学生,让表扬和鼓励助学生走向成功之路

的,因为它就像生命中的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很难想象一个成天被挑剔的人,会不垂头丧气,会有成就感,会充满信心。我们要培养的是热爱生活,勇于实现自我的人才。我想,还是多给一点笑脸,多给一点赞扬吧。鼓励学生的每一个优点和长处,让学生充满自信,自我觉醒。当然,对好的学生给予赏识也许不难,而对那些所谓的“差生”更要多给一些关爱、赏识,因为他们更需要鼓励,更需要信心。一个信赖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都可能带来巨大的效应。我们应当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嘲讽讥笑学生,尊重学生的任何一点成果,这也是对他的一种无形的鞭策,我们在工作中应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赏识、鼓励,使他充满自信,激起他学习的兴趣,让表扬和鼓励成为走向成功的催化剂。

四、看准机会,选择最佳时机,进行思想教育

注意调查研究,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教育工作就会更加主动、有效。尤其对后进生来说更为重要。

1、捕捉学生“闪光点”。对后进生来说,他们的心灵深处同样蕴藏着进取奋发的心理需要。班主任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后进生的“闪光点”

的出现,而是应主动地抓住或创设条件,诱发后进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哪怕只是闪电般的那么一瞬间,也往往是后进生转化的最佳时机。

学生接受,教育效果最佳。如每次考试失利的后进生,往往会有在新环境中调整自己的欲望,这是转变后进生的大好时机。因此要提前做好后进生的情况调查,主动而自然地接近他们,从失利第一天起就关怀、鼓励、帮助他们,促使其把调整自己欲望变为争取进步的实际行动。

五、把班会课还给学生,班主任只是他们中的一员

时不也是觉得班主任对大家讲的话不一定是讲自己吗?问问学生,也是这个心理。若每个学生都这样想,那我不是白讲了吗?不如用班会课来讨论问题,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总结引导。所以,让学生在班会课上发表意见,师生共同探讨问题,营造良好的班会气氛,有利于强化班级的凝聚力,有利于学生接受教育。

谈心,寻求帮助,同时我们也深入到他们中间,关心、了解每一个同学,师生关系融洽,严而有格,严而有情,班集体的总体成绩也就会有较大进步。事实证明,关爱学生,理解学生,主动的去做他们的一员,才能真正赢得他们的敬重,才能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的前进,才真正尽了一个班主任应尽的职责。

六、与学生建立互信的朋友关系

那么,如何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呢?这一年来,我总结出这么几点体会:

必然会妨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坚持“无错原则”,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己见的场面。我给自己提出了要求:要面带微笑地上每一节课,不在课堂上批评学生,表扬激励的语言不离口。这种做法使我和学生在课堂上关系融洽了。

2、遇事要有耐心。如果学生的不恰当行为较突出,那么就需要班主任有耐心,付出较大的努力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否则就会欲速不达。

我班有一个学生关振宇,是个懒懒散散、很不服管的孩子。几次教育失败后我总结出:对待这样的学生需要根据他的特点,拿出比对别人更多的耐心。因此,在解决问题时,我尽量让自己说话的语调轻松自如,把讲道理变成聊天式的谈话,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使我与他的关系更融洽,我常表扬其优点,发动周围同学帮他,使他生活在温暖的群体之中。

快地接受班主任的教诲。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和开始,教育的成功来源于对学生的最大热情。学生非常需要班主任的爱,班主任只有情感投入,把爱的甘泉洒向他们的心田,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使得学生对教师崇敬、信任和亲近,形成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

七、激发学生对班主任的情感与对班级的热爱

那么班主任在实施思想教育过程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像高明的琴师一样在学生的心弦上弹拨出动人的乐章。班主任应当用自己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品质,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去感染学生,身先士卒,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同时,班主任的爱应是公正的,一个班集体中品学兼优者有之,班主任不应偏信偏爱;品学均差者有之,班主任不能冷淡歧视。否则受冷淡遭歧视的学生会自暴自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拒绝接受教育。

学生讲做人的道理,讲为人处事的原则,使学生“悟”出做一个高尚人需要具有良好的品德,注意引导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心理;要多与学生谈心、交心,做学生的知心人,你只有让学生充分信任你,才能了解学生心中的“结”,才能排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要从生活中多关心学生,体贴学生,想办法解决学生生活上的困难。如学生生病后,我总能把学生的冷暖挂在心头,帮他(她)补课,与班上的同学一道照顾他,使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班集体的温暖。

要求要适度、合乎情理。严格要求学生应以充分尊重学生为基础。班主任对学生的严格管理是必要的,批评应是善意的,特别是对屡犯错误的同学,应进行恰当的批评,春雨润物细无声嘛!总之,批评的艺术应是严格与善良的圆满结合。学生对班主任的批评,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格,而且是充满人情味的关切。

探求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应特别重视师生关系,心与心的交流,善意的批评,热心的教导,密切的关怀,这些都是不被学生拒绝的教育形式。

“刘老师,快到你班去看看吧,自习课乱套了”,一位同事对我说。

我一听就来气了,三步并做两步来到班里,果然乱得不成样子,二话没说对班长大声训斥起来:“你这个班长是怎么当的,班里乱成这样怎么不管/”班长说:“我管它们不听.”

我一听更来气了:“还敢犟嘴,外边站着去,没有我的允许不准进来。”

班长出去罚站了,班里也安静下来了。那时,我感觉我简直是疯了。

那天正好是一个大雾天,天气有点凉。班长就在雾天里站了一班,小手、小脸肯定被冻得凉凉的。

事后,班长话也少了,上课总是低着头,与同学的接触也少了。我想我那天的举动肯定伤害了他,现在后悔极了。解铃还须系铃人。在同学面前我向班长道了歉,并说明班长是班主任的助手,要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同学们要支持班长的工作,这样我们的班级会成为团结、友爱、温馨的团队,同学们之间才有凝聚力。

**过后,班长的脸上有了笑容,我们班的凝聚力增强了,各项工作都超过了其他班级,我的班主任工作也越做越轻松。

分析:

班主任工作是有一个个琐碎的细节构成的,要用心去呵护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包括班干部的教育。卢梭说过:只有真心实意的去爱学生,才能精雕细刻的去雕塑他们的心灵。

一、尊重学生“情”字当头

尊重学生,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当众训斥学生,更不能用简单的惩罚方式来解决问题。学生的心灵一旦受到伤害,会使孩子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反方向。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应以说服教育为主,做好情感的交流,力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二、教育学生讲究艺术

批评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但必须讲究艺术。寓理于例,可以使大道理更具有说服力;换位思考,可以使说服教育易于学生接受;个别谈话,可以使学生敞开心扉,等等。案例中的“我”显然没有讲究批评的艺术,当众训斥班长,伤害了班长,使班长的情绪产生了波动。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该避免“悲剧”的发生。

三、开展自我批评精神感召学生

教师的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偏差,教师要拿起自我批评的武器,承认工作中存在的缺陷,用精神的力量来感召学生,这样教师的威信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案例中的“我”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化险为夷”,工作上没有出现更大的失误。教师的人格魅力感召了学生,班级工作才有了起色。

四、对待班干部要循序善诱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干将”,班主任对班干部要多加鼓励与引导,在其他同学面前要树立班干部的威信,即使犯了错误也要热情的去加以帮助,掌握好态度。有了成绩要加以肯定,有了错误要加以诱导,是班干部保持工作的积极性。案例中的“我”没有掌握好态度,挫伤了班长的积极性,这是很好的教训。

班主任工作就是一首酸甜苦辣交响曲,只要用心去演奏,总能演奏出华美的乐章。

感人的班主任教育故事:一件“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感动心灵的教育故事分钟演讲篇三

近日,天气转凉,我翻箱倒柜想找一件秋衣添上,来给身子保保暖,不经意间,一件棉袄跃然而出。看到它我立马想起了我儿时的旧棉袄,那是一件补丁连着补丁的棉袄。情随事迁,随着时间的慢慢逝去,过往的许多什物和故事已销声匿迹,唯有在记忆的长河里翻检回来。然而,那件旧棉袄确实让我无法释怀。

我的童年时代不堪回首,一年到尾极少有新衣穿,即便是逢年过节尚是如此。那个时代,哪怕你手中有钱,恐怕因为没有布票,也无法缝件新衣。那时的布票,是供城乡人民购买布匹或布制品的一种票证,是国家对布匹购销实行统一治理,保障布匹按计划供给所采取的一项基本措施。

布票的单位面额一般有:1寸、2寸、半尺、1尺、2尺、5尺、10尺等等。布票是那个时段商品短缺形势下的必然产物,是那个时代购物的凭证。老一辈人都知道上世纪中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穿衣口头禅。

大概是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人们穿衣服,都得事先买好布匹。购买布匹,必须要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有钱,二是还得凭布票。那时候每人每年也只能领到几尺布票,一年到头全家大小八九口人恐怕仅能做一至两件衣服,一件衣服从家里的老大一直穿到老幺,甚至是老辈子穿了晚辈人又接着穿,破了就补,补了再穿,而且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做一件新衣。

当时我们国家贫困,商品短缺,物质生产匮乏,不能满足人民正常的日用需求,布匹发放的数量也是非常有限。从人民公社或供销社买回来布匹后,你还得把裁缝师傅请进屋里来,用比家人平时稍好的生活来招待师傅,裁缝艺人给你量身高、肩宽,袖筒直径等,那时称之为“量比子”。而后裁缝艺人量体裁衣,才能给你缝做新衣,一件新衣服从裁剪到缝制完毕大约需要半天的时间。

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小时候穿的衣服大多是“捡旧”,要么就是别人送给你穿。能够得到一件新衣的确来之不易,想必要得瑟好久,那种自豪和幸福感我现在还记忆犹新,穿在身上自然也是如生命般十分爱惜。

有一年过年,我们三弟兄只能做一件棉袄,一件棉袄谁穿好呢?!最后决定,三弟兄轮流依次来穿。因为我是老大,老二比我胖,老三小,只能以我身体的大小粗细来量体裁衣定做棉袄。

有一次,老三穿新棉袄,把新衣弄脏了,我和老二发现后,硬是不依不饶,从此不给老三穿新衣了。可是老三哪里肯干?他最小,父母疼爱有加,他就拿出了他的绝招——哭鼻子。父母知道后严厉地呵斥了我们。

这件棉衣我们也不知穿了多少天,多少年,破了母亲就用一小布块给补上,棉衣上已经穿出了大大小小的补丁。我们长大后,这件旧棉衣我们再也穿不进去了,后来两个妹妹又接着穿,谁也不知穿了多少年。

现在回想起这段辛酸的往事,心里真不知道是啥滋味。当今买衣服只要你有钱,不像过去那样凭布票限购。市场上的衣服商铺鳞次栉比,要是遇到节假日,家家商铺顾客几乎爆满,各色衣服令你眼花缭乱。挑衣服、试衣服、买衣服,试鞋、买帽的,街头店铺的人群如泄闸的洪水,门庭若市。他们从商铺里出来时,一个个都是拎着大包小袋的,一个个都是灿烂的笑脸。

流年似水,往事虽然不堪回首,却留给我一段段难以忘怀的情。这件旧衣是往事的见证者,棉衣里储蓄了我多彩缤纷的童年,也带给我们儿时太多的快乐。

感动心灵的教育故事分钟演讲篇四

上周三下午五点半,正做晚饭时,有人敲门,我打开门一看是我班的两个女生,其中一个女生说“老师,我想回家。”“都这个时间点儿了,为什么现在回家?”她说太冷想回家拿点衣服。“现在回家,你不害怕吗?”她说:“我想让她跟我一起回家。”她指了指另外一个女生。我问家里人能送衣服吗?她说她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只和奶奶在家。我知道班里有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在家的,他们只有和年纪大的老人在一起生活。天快黑了,我不能让他们回家,路上车多,我也不放心。我对她说:“这样吧,你穿我的衣服。”女生说:“不用,其实也不是特别冷。”我知道她是不好意思。

说实在的我真的不知道找什么样的衣服,我已经快40岁了,而孩子们才十三四岁,女孩儿穿我的衣服怎么都不好看。再说了,现在的小孩儿也想穿好一点的衣服,我真怕她嫌衣服丑不穿,于是我就把放在衣柜最上面的一件衣服拿给她,让她试试看合不合适。她有些不好意思,穿了衣服就走了。第二天回到教室看到她真的穿着我的那件衣服,虽然有点大,但还算合适。或许她是真的冷了,勉强能穿就行吧。

周五放学的时候,她说:“老师你的衣服我穿回家里吧,回家我给我给你洗洗。”我说:“不用,你穿吧,这件衣服我不怎么穿,只要你不嫌丑就行。”她没说话,我的理解是她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于是就不再辩解。

今天上午同学们陆续来到学校,我第一节有课,上完课后我正要离开教室,这个女生叫住了我说:“老师您的衣服给您,这个星期天奶奶给我买了一件棉袄。”这时我才看到她手里提着一个方便袋里边鼓鼓的,又看看她今天确实穿了一件新棉袄。她说:“老师我有话对您说,我说的话都写在了一张纸上,在衣服里夹着,一会儿你看一下。”我说:“好吧,什么时候冷了再找我。”回到办公室,我打开衣服袋子,想看一下这个小女生写的什么。打开袋子看到了衣服中间夹的一张纸,还有一双手套,我想是不是孩子的奶奶给孩子买了一双新手套,孩子来学校的时候忘到里面了,就想着一会儿下课的时候给她送去。展开那张纸,上边这样写的:

我最亲爱的敬爱的班主任。我非常感谢您在天气那么冷的时候,把新买的棉袄送给我穿,你还故意给我说是破衣服您不怎么穿。老师,衣服上的牌子还在上呢,一次都没见你穿过,我知道是您买的新衣服,但是那么冷的天气,你没舍得穿却给了我。老师,您给我一件平常您穿过的衣服我就已经很满足了,没想到的是您把自己不舍得穿的新衣服让我穿。为了我,您的手都冻了。你给我们上课写字的时候,我发现您手上冻的一块儿块儿的。老师,我没什么报答您的,这双手套虽然便宜,但却是我的一份心意。老师请您收下。

看完这封信,我眼里充满了泪水,哽咽着说不出话。真的没想到这孩子这么细心,看来我的孩子们长大了。一位同事不经意间看到我问怎么了。我没来的及说同事就接过我手中的信,看过信她大声的说:你把昨天才买的那件新棉袄,让学生穿了?你也真舍得呀!不过还好,这个学生挺懂得感恩的。是啊,孩子挺懂事儿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的,教育学生,难道只是教给他们课本上的知识吗?教育他们如何做人,让他们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才是教育的真谛。我把棉袄收起来,装在袋子里。把学生给我写的那封信,珍藏起来。我爱我的学生,不想让他们受任何委屈,宁愿把最好的给他们。我的学生爱我,她自己舍不得买手套,而是用节省下来的钱,给我买了一双手套。虽然我不会要这双手套,会还给这个女孩,孩子写作业,手冷需要手套。但孩子的这份心,我会收下,并且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深处。

作者|老庙乡宋普英

感动心灵的教育故事分钟演讲篇五

那位著名人士这样写到:我和弟弟都争着要大的。妈妈说:“我把门前的饿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我们三人竞赛除草,结果,我博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确一个最简略也是最重要的情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

推摇动篮的手,就是推进世界的手。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可以教他说第一句谣言,也可以教他做一个老实的永远尽力争第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