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时间:2024-05-09 06:03:05 作者:ZS文王 党团范文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课时和教学进度,有计划地安排和实施的一种教学方案。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的案例分析,希望对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有所启发。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张老师。

今天,我将教学清代诗人袁枚写的古诗《所见》,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最终达到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诗句意思。

3、想象诗歌描绘的生动景象,体会牧童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为了迎接孩子们的种种突发奇想,我提前认真备课,书上是“满天星”。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所见》。

学生跟着我一起书空:所见——袁枚(板书)。

二、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所见》,同位互相解决生字问题。

2、老师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拼读;领读,带词读。

3、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三、品读古诗:

1、想象每一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师:我带着大家读一读,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能想象出哪些画面呢?

师生共同读诗歌。

师:多读几遍吧,这样你会想到更多的画面。学生又读几遍才停下来。

师:谁来告诉大家:是谁骑黄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是牧童。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光着脚丫,穿着马褂、戴着斗笠的小男孩骑在牛背上。

师:很好!谁能说说这头牛长得怎么样?

生:这是一头很肥的黄牛,肚子吃得鼓鼓的,走起路来尾巴左摇右摆。

师:真棒,你们很会想象!小男孩坐在结实的牛背上开心吗?你从哪句诗歌看出来的?

生:从“歌声振林樾”可以看出来。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意思?

生:牧童很高兴,唱起歌儿,歌声传遍了整个树林。生:他的嗓子很好听,又响亮,树上的蝉也跟着唱起来了。

师:你说的真好!这蝉真可爱!小男孩喜欢它吗?你从哪句看出来的?生:我从“意欲捕鸣蝉”这句看出来的。

师:你真会读书!那“忽然闭口立”又是啥意思呢?生:小男孩立刻闭嘴不唱了,悄悄的站到树下望着上的蝉。

师:说的真好!这个孩子给了你什么印象?生1:可爱。生2:机灵。生3:活泼。

四:拓展:师:大家说的真不错,请讨论一下:接下来,小男孩会怎样做?

生1:我认为他没爬上树,因为这样摇动树枝后,蝉就会害怕,然后飞走了。

生2:是的,这样就不能听到蝉唱歌了。

生3:我认为作者袁枚应该跟小男孩帮忙,回去拿网子来网它就行了啊!

生4:不行,老师讲了:我们要爱护小动物,它是有生命的,它的家在树上,我们带回家它会死去的,它是属于大自然的。

生5:我认为他是个小科学家,他要仔细观察蝉的样子生6:黄牛得安静才行,如果黄牛在树下叫,一定会吓走蝉的。

生:诗人那时候没我们现在条件好,如果是我,我会用妈妈的手机拍照,然后放在网上,让大家看的。

生:我爷爷在家耕田了,我家的牛也很温顺的,我也要骑在牛背上玩。

师:你太可爱了,有机会老师帮你拍照,好吗?

五、作业:

请把这美丽的画面保存到我们的大脑中好吗?师生共同背诵古诗《所见》。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小学语文《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可牧童的生活隔学生远,当然的情境也难能把握,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我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快乐的小牧童》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让学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蝉,体会那种妙趣„„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真正达到了物我一体,为更好地学文打基础。

针对低年级的课堂教学,本课教学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在前几组的教学中已积累了很多学习生字的方法,针对本课生字少的情况,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来教认字方法,也可以在学习古诗时纠正个别发音强化认字,了解诗意的过程中学会组词,学会词语的灵活运用,积累语言。

2、古诗教学学生毕竟见得少,所以学习一首古诗时要从朗读、背诵、领会诗人的感情入手,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以此拓展开,学习更多的古代诗词。

当我再重新审视古诗《所见》的教学时,心中有了许多的想法。

我把这节课分成了四大块:生字教学,朗读教学,诗意感悟,拓展学习。但这四大块并不是独立成块的,而是互相融汇,只不过有时是突出了生字的认读,有时是突出了朗读的感悟,有时突出了对诗意的理解,有时又注重了拓展学习。

当然,古诗教学重点在于朗读。整节课中“读”应当占较大的比重,更应该体现出读的层次性,读的有所收获。首先让学生初读,要求大声朗读,读准读通。纠正字音后,读正确。第二步听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初步感悟,粗知诗意。第三步自由朗读,指导划出节奏及韵律,读出语感。第四步的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读出夏天的有趣,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读的方式也可多样化,如齐读,指名读,配乐读等,适当让学生互相点评,学生将读得更有滋有味。

抓文眼感悟诗意,是我的最大启发。这首诗要感悟牧童“意欲捕鸣蝉”的情趣,我认为可以扣住“歌声振林樾”的“振”字进行理解,为什么牧童歌声响亮?(因为牧童高兴、活泼可爱。)那为什么又“忽然闭口立”呢?(因为牧童要捉知了,怕惊吓了知了。)一幅天真可爱的牧童捕蝉图就展示在了学生眼前。

古诗的拓展也非常重要,在课前导入中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创设了学古诗的意境;在学完《所见》后,又展示了课外的一首描写小孩童趣的古诗让学生读一读,加深感悟童趣;课外又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描写童趣的古诗,学习积累古诗。这样就不是为了教古诗而学古诗,举一反三,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

《所见》是一首充满了童趣的古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古诗还是初步接触。学习古诗,重在吟诵。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教学这一课的重点及难点是: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诗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捕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是这样做的: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1、利用课文插图,把学生带到绿色的树林中,林荫小道上,牧童和黄牛是那样的充满田园的气息,感受着初夏的新绿和泥土的芬芳,学生的情绪瞬间萌动起来。

2、借助录音带,播放《快乐的小牧童》,在悠扬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缓缓走来,一下子让学生融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

3、与此同时,我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走在这林荫小道,你仿佛听见什么?很多学生一下子就说,听到了牧童的歌声,还有的说听到知了的叫声。我继续追问,还有耳朵灵敏的同学还听到什么?学生们楞了一会儿,马上就有人回答说,听到了黄牛的叫声,风吹过树林的沙沙声,甚至还有的学生说听见山涧溪流的哗哗声。他们在自己绘声绘色的描述中来到了诗歌的情境中,和牧童一起骑牛,玩耍。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吟诵,才能完成对它的全方位理解体会。在本课教学中,对于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通过集体吟诵,男女声吟诵,师生吟诵,分组吟诵,表演吟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反复回环吟诵中,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想捕蝉又生怕吓跑蝉儿的忧虑以及“忽然闭口立”的机灵;在吟诵中,孩子们将自己化为牧童,真真切切地领会了农村孩子乡间生活的乐趣。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第九课中的一首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诗篇。诗人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1、学习本诗中两个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的内容。

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情感,并背诵古诗。

2、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

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

1、复习古诗《回乡偶书》,说说诗中的思乡之情。

2、引入古诗学习: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古诗,纠正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一)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1、教师: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么来学习古诗呢?(黑板出示)。

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义。

(1)理解词语。

(2)明白句意。

4、悟诗情。

(二)解诗题。

1、学生读诗题,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2、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学生没有其它的途径了解作者,这一部分就由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让学生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

(四)明诗义。

1、理解词义。

(1)学生读诗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词语。

(2)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

(3)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

3、明白句义。

(1)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

(3)为什么诗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引导学生调换诗句的顺序,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3)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第一、二行诗。

(4)引导学生学习一、二行诗句,说说诗句意思。

(五)悟诗情。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回想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回忆童年。

夜深篱落一灯明。

所见小池古诗教学设计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古诗《所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第二课时

学习古诗《小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一、看图揭题,导入。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试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字音。

3、指名两人组朗读汇报。

三、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通过投影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上面有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5、简单讲述诗意。

6、全班齐读全诗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4人组内,一人朗读古诗,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画面。组内交流)

3.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4.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朗读反馈。

6.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3.小组合作,创造性认记字形。

4、认读课后我会读的词语。

六、总结全文。

七、课后拓展:

和伙伴们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

所见袁枚古诗教学设计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材:语文(s)二年级下册课。

文:17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板。

《夜书所见》也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全诗描绘了深秋夜晚,儿童提着灯笼捉蟋蟀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客、借”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3.从《夜书所见》中感悟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感情诗意,体会情感。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一)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二)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另外一首古诗。

(三)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四)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一)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古诗中的生字。

(二)试着拼读生字,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通顺。

(三)认读生字。

1.

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拼读,重点读好“借”“应”。

2.

请读对的学生领读。

3.

小组交流: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4.全班交流。

(四)读词语。1.出示词语指名读。2.开火车读。

(五)指名读古诗。

(六)师范读古诗。

(七)学生齐读古诗。

(让学生有学习主人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这首诗写了什么呢?看了这幅图,你一定会明白的。

(二)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三)学生反馈。

(四)你们说的这些,都能从这首诗中找到相对应的字或词,请大家找一找。

(五)小组内交流找到的内容。

(六)全班交流。

(让学生从形象直观的图入手,找文中相对应的景,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七)讨论诗意。词的意思我们理解了,现在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整首诗的意思相信大家也能理解。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诗意。

(八)交流:

重点提示,引导学生从图中看“江中的诗人在很冷的夜晚还不睡”,来想象他不睡的原因,从而体会出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第二行诗也可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看到小孩子在捉蟋蟀时想到了什么。

(抓住文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让学生看图,联系上下文分析想象,使感受更深入。)。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一)听朗读录音,学生练习读。

(二)谁给我们展示一下?

(三)学生读诗。

(四)学生自由背一背。

(五)师生背,师背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六)齐背。

五、

总结。

升华,课外拓展。

(一)学生谈学习收获。

(二)师小结: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大家的收获不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有更多的收获。

(让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使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理解。)。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同东兄弟》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大意,明白“寻、闻、畏、缘、横、侧”的意思。

2、通过想象和对比,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3、渗透学古诗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古诗的赏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利用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弄清楚古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2、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情景,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道理,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学前准备:

1、老师自制教学课件。

2、学生课前预习,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登过山吗?谁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谈论)。

二、通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指导字正腔圆地读正确。(板书:知音)。

3、读后交流: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预计: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

(2)都有景物描写。

(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

过渡: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的来品悟。

三、明白诗意感悟哲理。

学习《登飞来峰》。

1、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2、在自学的过程中,哪些字词的意思较难需要提醒大家的?

3、品读“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体会山高塔高,指导朗读)。

4、品读“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悟出哲理:站得高看得远)。

5、补充阅读《登鹳雀楼》、《望岳》深化感悟。

学习《题西林壁》。

1、出示诗:指名读。

2、欣赏庐山风光,品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理解诗句意思。

(2)补白练习,体会:观察的角度不同,感受不同。

从远处望,庐山(高大巍峨)。

从近处看,庐山(青葱翠绿)。

从高处俯视,庐山(云雾缭绕)。

从低处仰望,庐山(飞流直下)。

3、品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悟出哲理:看事情不能片面)。

四、对比阅读深入体会。

2、出示小资料,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再次感悟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和人生感悟的不同。

五、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六、总结。

板书:

古诗二首。

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

活用。

明理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晓意。

知音。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师:炎热的夏天过去了,同学们换上了长衣服,天气一天天凉爽起来,秋天来了。让咱们一起和作者们到课文里去欣赏一下秋天的美丽景色吧!

2、读第三组课文的导学。

教师:一起来读读第三组课文的导学,看看讲了什么。

学生读完后教师适当引导。

3、引入古诗学习。

教师:秋天是一个美丽而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二、读准古诗。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齐读古诗。

2、教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李天竣读——请学生来发现他的读——学生提出的读里的字音——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读准:声、情、促、深、灯、明——学生自由练习——再读。

(反思:这个环节课堂的生成非常好,正好抽到的学生在读古诗的时候发生的错误和课文的生字有关,然后让孩子字发现并在纠正的时候很好的强化了拼音的书写。很好!)。

三、学习古诗,体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1、教师:那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么来学习古诗呢?(黑板出示)。

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义(1)解词(2)明句。

4、悟诗情。

生:好!

(二)解诗题。

1、(1)你认为解诗题是什么意思?

(2)来一起读读古诗的题目,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胡正:我觉得“夜书”的意思晚上。所见的意思是;所看见的。

肖路:书应该是看书。

……。

师:看来我们解诗题还不太成功,没关系,也许等咱们学习完了这首古诗就能解释了!以后咱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都要注意,如果一开始不能解决的问题,等慢慢学习中再解决。

(三)知作者。

1、什么是知作者呢?

2、那怎么去了解作者?昨天我们在预习的时候扩展学习里你查找了作者的资料了吗?在交流的时候先说在什么地方找的资料。

杨紫鑫:我在《语文课外扩展阅读》上找到了作者的资料。

万鑫淼:我在《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里找到了。

马涛:我上网查找了资料。

……。

老师:非常好,来我们看看马涛的资料(老师念)……原来作者是宋朝的……。

杨紫鑫:(枪着说)南宋。

学生:查找书!

老师:像马涛这样是……。

学生:上网!(教师把这些方法补充板书在小黑板上)。

(反思:这个环节处理得比较好,能很好的帮助学生了解怎么查找作者资料)。

(四)明诗义。

教师:明古诗的意义必须要弄明白词语的意思和句子的意思。

1、解词。

(1)老师引导学生在古诗里找到不明白的词语。

(2)回忆和学习新的解释词语的方法。

老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过的解释词语的方法,注意,可以想想以前我们学习《揠苗助长》的时候用过的方法。(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回忆出了:画画、换词、查字典、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动作、看图、)。

(反思:这个环节很好,帮助学生在自己的记忆结构里唤醒以前的认识,巩固了认知能力)。

老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样新的本领。用看注释来解释词语。(板书)请大家看语文书35页,看到注释,跟着我读——注释——,请大家看,你们找到的这些词语在注释里是什么意思,自己读读,读好了举手。(学生练习)。

萧萧——学生说是风声音,我让他说明白,让听的人懂他的语言。

挑、促织——让学生看图理解,并看着图用诗里的话说说孩子在做什么。

篱落——结合以前学习过的古诗来理解)。

3、明句义。

(1)老师: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老师:现在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学生练习,老师巡视)。

老师:我看到大家很多选择了最后两行诗,来谁来给大家说说。

生:知道有两个儿童在捉蛐蛐,夜晚的时候篱笆旁边有一盏灯还在亮着。

生:因为有灯光!

(生自由说。)。

师:我们再这样说一说:知道……是因为……(生自由练习)。

师:好,老师说前半句你们说后面的:因为看到了篱笆旁边那盏闪烁的等,所以……(生说)看到了篱笆旁边的灯在闪烁是因为……好的,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反思;在课堂上我没有这么清楚的处理,感觉当时有一点罗嗦,不过总体是这样的思路)。

在学生练习的时候,有个孩子举手了。他说他知道了诗的题目的意思。我让他说,他当着全班同学说了:夜晚写下了自己看到的景物。(反思:这个时候的课堂生成非常好,但是应该再轻轻引导学生在体会一下)。

师:那么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第一、二行诗。

……。

(五)悟诗情。

师:这首诗作者是带着什么感情来写的呢?我们来看图画……。

(反思:这个环节的处理不是很好,因为到底有些什么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呢?我自己都没想好,以前看过有劳市是用音乐、录象、画面来帮助理解体会。)。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网友来稿

教学目标:

(1)理解了诗意,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

(3)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4)领会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心情,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课前: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配以古琴音乐,渲染气氛。

课中:

一、提示课题。

二、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学生交流自己对他的了解你。

引用作者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理解诗意。

1、出示诗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讨论。

2、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3、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解说诗意的时时候,我们会发现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究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题: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4、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

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四、体悟作者的心情。

1、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唉!”诗人叹了口气,彻底了。

2、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五、两首诗对比,感悟诗人用词精准!

花间问童子,言师挖菜去。只在南山中,马上就回来。

学生交流讨论,从中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准。

六、作业。

写《评价手册》上的相关题目。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古诗。无论是从诗句内容还是学诗体验上,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鼓励学生诵读,以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我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第一,导入、了解诗人及其背景;第二,初读,整体感知;第三,品析词句,感悟诗情;第四,比赛背诵;第五,回顾总结。

反思自己教学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想法,也就是教学中的得与失吧:得就是通过教学,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

如在教学“初读,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上,因为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过,所以在这里我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用他们自己提出的办法来互相学一学这首古诗,看看能读懂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就解决了的问题,我问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学生告诉我,他们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结合自己的想象等途径来弄懂的。我想:孩子们能够通过自己获取的知识来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很难得。在抽读时,学生也在不断地互相纠正着对方生字的读音。反思这个教学环节,我认为课堂的生成不错,既帮助了学生在自己的记忆结构里唤醒以前的认识,巩固了认知能力,同时抽到的学生在读古诗的时候发生的错误和课文的生字有关,然后让大家发现并在纠正的时候很好的强化了拼音的再次巩固及书写。

当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还有很多的不足:

一、在引导学生释题时,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中的“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指那个人在看书,有的同学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两遍课题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的意思,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由于自己课前准备不够,所以在这花了不少时间。

二、在教学诗句“知有儿童挑促织”这句诗时,尽管在教学中,没有强加给学生”挑”字在诗句中的正确读音,而是采取了查字典的方法来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但在课堂上我没有清楚的处理“挑”字的教学,感觉当时有一点绕口,挑促织——让学生听老师描述想象理解,效果也不是太明显。虽然学生知道作者描述的是晚上,两个孩子打着灯笼在捉蛐蛐,但学生不知道那个时候,蛐蛐应该是在石缝里或者草丛中比较隐蔽的地方,这样捉蛐蛐就还得有一个过程,而不是直接用手去捉,因为学生对捉蛐蛐的操作过程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不知道这是用一根麦杆或者很细很细的树枝在洞口拨弄,把蛐蛐拨出来,所以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找到正确的读音。可见,教师的备课还应更细致些,才能在教学中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总之,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

古诗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三月专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单元目标:

1.阅读本单元课文做一次愉快旅行。

2.体会作者对山水的热爱之情。

3.掌握字词、感情朗读。

本课目标:1.会写“亭”。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掌握学古诗的方法。

4.培养说旅游见闻的兴趣。

精彩提示过程体验课堂回放学习延伸。

李白被称为诗仙。一千多年前,大诗人李白秋天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李白感怀身世,自己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饱尝人间的心酸,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者自己,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他觉得自己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因此写下本诗。

a.初读古诗感悟大意为了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和魅力,复习巩固解词解诗句的方法。

(1)看插图晓大意(2)看注释联系上下文(3)查字、词典选解释。我认为可以让学生初读图通过看图画,初步感悟。

用自己的画说说从插图看到了什么?强调“厌”的古今不同意。大致说出词意后,再读古诗,读流利读准确。

b.再读古诗.情感体验提出思考题:李白看到了什么?李白想到了什么?解决思考题,李白看到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想到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随机让学生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幽静,让学生体会出李白的孤独并朗读出来,找出与孤相同意义的词,从诗题中找出再一次强调孤独。

a.熟读(回读)古诗,创设意境学生齐读古诗,并想象,如你是大诗人李白,在敬亭山,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可以先用自己的话说,然后有感情地用诗句说,培养学生换位思考、体验他人,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味的能力。

b.搭建与美术沟通的桥梁,培养审美能力用自己手中的笔在白纸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画面。学生只要认真画出构图布局合理就可以了,不做太高要求。

a.读古诗想古诗回忆你知道的古诗,哪首与这首相似,学生不难想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来。

b.读古诗译古诗出示另外一首李白的诗。学生试着翻译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口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2.师小结:是啊,秋天,我们可以看见它五彩缤纷的色彩,听见它美妙的声音,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欢乐,但是黄叶飘飞的深秋又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情绪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叶绍翁的古诗。

3.师生共同理解题目意思。

二、汇报自学(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学情况)。

1.对子之间检查生字认读情况,理解新词。

2.对子交流读懂了什么,说说自己的疑难,组内尝试互相释疑。

3.小组长归纳不能解决的疑难。(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自主学习(学案引导,读书圈点,发现问题)。

1.交流生字新词。

2.感悟体会,理解诗意。

1)一小组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

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四、探究交流(检测学情,合作探究,更正讨论,生成问题)。

(一)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3.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4.问: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二)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

3.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

4.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

5.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

6.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

7.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感觉?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本来古诗对我来说,无论是从分析,理解、体会诗人的伤感情怀,豪情壮志、都不是我所上手的。但通过学习本课的两首古诗感觉不差,因为课前我认真看了些资料,通过我的教学,完全能达到教学目标。背诵,默写、用自己的话阐述古诗内容。学了《夜书所见》学生有兴趣。为此,我反思了:

一、借助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逐步地“引”。课前为吸引学生的新感觉,新兴趣。自描了《夜书所见》的四幅草图,每句诗一幅图,在草图的远处贴了诗人图片。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接着让学生动笔将图景写下来。(这个环节不错,大部分学生都进入了写作的状态。)之前为了衔接新课,给图拟了题目“思念家乡”,同时也作了一定的定式引导。比如:一位诗人在看什么,由什么触景生情,想到了什么?)有位女孩儿写到:一轮明月高高挂起,滔滔江水被月光打散了,高大的梧桐树叶被晚风吹得哗啦啦直响,飘落的`梧桐叶落在诗人的脚下,诗人捡起梧桐叶,眺望着远方的家乡,他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家院门前,有两个孩子正在捉蛐蛐,那孩子手上提着灯笼把家门前的篱笆照得通明,诗人望着远方长长地叹了口气)。(当我读完孩子的习作接着说:“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了南宋诗人叶绍翁的诗。)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这下孩子们是高兴地去读古诗,还有孩子大声地说,哪句诗就是自己所写的话,也就是孩子们已经通过看图写话对诗的内容有所了解了。有了这步基础,学生理解诗意真不难了,我鼓励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自读自悟。

二、结合生活实际感悟“阅读与写法”。本课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怎样借景抒情是本人在本课的阅读与写作中的重点指导环节。本课两首诗又都是借秋天的景物来抒发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比如、《夜书所见》中描写萧萧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由念家乡之情。怎样理解诗歌所体现的思乡之情?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秋夜所见》中,作者通过感受了“瑟瑟的秋风”给人带来的寒意,联想到自己的家乡,触景生情,思乡之感油然而生。

三、诗歌教学适当点拨“巧用字”。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到学诗,读诗、写诗的快乐。如,出示“萧萧梧叶送寒声,江山秋风动客情。”这两句诗中“送”和“动”字用得特别传神,古人特别讲究炼字。在写作时也应该注意炼字,出示小黑板:“试着填写“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____”(现、闹)。

总之,语文教学,无论是诗也好,散文也好,因材施教,适合自己学生的口味就是创新语文教学。用故事引入课题,相对来讲,学生有兴趣。学生感到有兴趣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充满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