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时代如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论文 未来时代,,人才战略是企业制胜的关键优质

时间:2023-06-01 21:15:12 作者:曹czj 其他范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未来时代,,人才战略是企业制胜的关键篇一

;

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战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对于企业来说,人才更是企业战略制胜的关键。

2019年5月14日,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商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fesco)与《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在北京举办第五届“人才经济论坛”,聚焦“人才长期战略——应对人口结构巨变”,深度探讨了如何发掘和衡量未来高潜力人才、大变局周期下什么才是组织与人才的长期战略等热点话题。

事实上,近几年来,人才一直是国家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不同会议上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把人才定义为驱动创新的第一资源,也曾因“为院士让座”“躬身为科学家颁奖”而获无数网友点赞。

“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尤其在当下,随着一系列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维护人才切身利益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正在逐渐形成。

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战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对于企业来说,人才更是企业战略制胜的关键。

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2019年1月3日,中国社科院人口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9》指出,长期的低生育率会导致人口高度老龄化和人口衰退,从而给社会经济带来多重挑战,中国人口负增长时代即将到来。

根据联合国方案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14.42亿人,从2030年开始进入持续的负增长,2050年减少到13.64亿人,2065年减少到12.48亿人,即缩减到1996年的规模。

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预测则显示,中国的人口负增长有可能将提前至2027年,这比之前的大多预测提早了3年。人口负增长最大的影响之一,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6至60周岁)约为9亿人,比2011年已经减少了约2300万人。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达1523万人,比2017年减少200万人,是近40年来中国出生人口环比下降最多的一年。同期,中国人口出生率从2017年的1.24%降至不到1.1%,为近年来新低。

与出生人口下降相对应的是,中国“银发一族”正在不断扩大,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同样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近1.67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从2017年的11.4%上升至11.9%;16至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跌破9亿人,占比从2017年的64.9%降至64.3%。

对在中国市场的企业来说,过去几十年里似乎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充足劳动力时代正在接近尾声。有观点认为,随着老龄化加剧,中国人口红利将加速衰减。

不过,专家们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认为,眼下中国劳动力规模虽然在缩减,但并不短缺,且质量也有显著提高。早在2015年,中國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口就已达1.7亿人,居世界第一。今后,中国将从依靠人力资源逐渐转向依靠人力资本,从“数量型”人口红利转向“质量型”人才红利,这将为经济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认为,在劳动力数量下降、劳动力价格攀升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要更多依赖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而非依靠更多劳动力投入。因此,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从教育和培训两个环节实现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更好结合。

fesco董事、总经理郝杰也认为,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人才红利到来,企业要更关注人才质量,立足于存量的高质量发展,提升每个人的价值创造效率。

抓人才是抓未来

显而易见,在未来的数十年里,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将是未来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而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产业和企业也将经历快速频繁的转型,此时,企业也将面临业务战略的与时俱进。

那么,对于未来企业来说,最大的挑战不仅是在不断变化的需求下找到最顶尖的人才,还要能够留住他们,根据需求赋予他们新的技能,并让他们始终保持对工作的热情。而这个系统的人才战略将比业务战略更为重要。

企业应如何做好人才投资?贝恩公司大中华区总裁韩微文认为,加薪有助于企业降低人才和客户流失率,相应地削减员工招聘和客户获取成本,而且员工和客户拥护度提高带来的组合收益往往要大于加薪成本。但加薪仅仅是一个开始。

马云曾多次在内部强调,在阿里巴巴是“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据悉,阿里巴巴在人才方面的投入,至今已经超过800亿元。阿里巴巴财报显示,在2019年第一季度为员工投入164亿元作为股权奖励,此举牢牢留住了阿里巴巴员工的心。在人才结构上,阿里巴巴则一直往科技化上转变。2017年阿里巴巴成立达摩院,研究量子计算、网络安全、人机自然交互等技术,并宣布在成立3年内投入的研发经费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阿里巴巴已经拥有了多元、年轻的管理和人才梯队。当时的数据显示,阿里巴巴合伙人中,有两位80后合伙人(范禹和蚂蚁金服副cto胡喜);阿里巴巴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中,80后已经占到80%,90后管理者已超过1400人,占管理者总数的5%。此外,在36位合伙人中,女性占1/3。

事实上,不仅仅是阿里巴巴,国内很多企业都早已将人才战略放到了很高的位置。

曾经一手创造出了格力“盛世”的铁娘子董明珠,2017年就拿出108亿给员工分红;2019年1月起给所有员工增长至少1000元的工资,这也意味着格力每个月将要为之多付出10亿元。除了加工资之外,董明珠还强调分房文化,从2012年推出的一人一室一厅到2018年新提出的一人两室一厅,董明珠不断完善对员工的福利待遇制度。

有些企业表示:虽然不能给员工以非常丰厚的起薪,但是福利待遇绝对少不了,也绝对够人性化。

腾讯把人力资源本身当成产品来运作,以产品管理的模式来管理人才。马化腾说过,对于腾讯而言,业务和资金都不是最重要的,业务可以拓展和更换,资金可以吸引和调配,唯有人才是不可轻易替代的,人才是腾讯最宝贵的财富。

可以预见的是,在不远的将来,人才将成为企业难能可贵的财富。“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吸引、培养、留住和激励人才,是当今企业的一门必修课,抓人才则就是抓未来。

人才流失的困局

2019年4月23日,腾讯理财通、腾讯金融科技智库、腾讯网企鹅智库联合发布了《2019国人工资报告》。该报告显示,很多受访者的工资收入会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而有所提升,但工作10年以上的受访者中,月薪过万人数的比例仅为22.44%。也就是说,有将近八成人工作了10年,月收入依然在1万元以下。

该报告也显示,受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过六成受访者工资不及预期。同时,工资水平影响了职场人的职业规划,逾七成受访者因为工资考虑跳槽。66.2%的受访者工资水平比预期少,74.6%的受访者认为工资是考虑跳槽的因素。

马云曾说,员工辞职无外乎两大原因,一是钱给少了,二是心受委屈。

不过,网络也有一种说法,叫:只有走掉的才叫人才,留下来的永远都不是人才。这句话隐射出了老员工的无奈。

一个员工能成为骨干,是努力和能力多方面协调的结果。但往往日复一日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努力,最容易让企业管理者习惯,并产生“你原本就应该是这样子”的错觉,做好则是本分,做不好则属于过失,却不知圆满完成任务的背后曾浇灌了多少的努力和汗水。

而相对来说,“外来的和尚”则更容易让企业管理者眼前一亮,更容易被赏识、被重视。于是,很多企业陷入了用人怪圈,宁可高薪聘“新”人,不愿加薪留“老”人。

难道是老员工干得不好,不值得留?有hr表示,其实新老员工是一样的。业内有个段子,跳槽时是市场经济,入职后是计划经济。老员工是内部人员,公司有加薪体系,不太可能涨很多。新员工是外部人员,薪水是按当前市场价格来开,所以跳槽是最好的加薪方法。

科锐国际发布的《2019人才市场洞察及薪酬指南》报告分析了近4000家企业、20余万名中高级管理及专业候选人薪资数据,结果显示,金融科技行业跳槽薪资涨幅最多为30%,短视频领域跳槽薪资涨幅可达50%以上。

另一份智联招聘发布的《2019春季跳槽报告》显示:受访者中超六成的白领因为薪酬不理想而跳槽,超八成的白领在跳槽时,最看重的是薪酬福利;正在办理离职/入职的白领中,60后占11.57%,70后占7.93%,80后占7.46%,90后占6.67%,95后占6.94%,随着年龄的递减占比也基本呈递减之势。

不难看出,跳槽时,职场资深人士们效率较高,与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比较,更加丰富的工作经验、更缜密的职业发展规划,是资深职场人士跳槽更有胜算的重要原因。这些跳槽的资深职场人中很多则是前东家的老员工,此消彼长。

事实上,阿里巴巴在早期,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其人才流失率一度高达120%。后来,马云痛定思痛,决定从源头进行彻底的改革,于是才有了今天的阿里巴巴。

人才是第一资源。可在现实中,其他资产流失可能还会追究责任,但人才流失很多企业基本上“流就流了”,最多也就激起几朵浪花,很难引起管理者的重视和反思。

人才战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统筹发展,如今,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构建企業的最优人才生态体系,让合适的人才为企业所用,拴住人才的“心”,并与企业共同成长。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曾说过:一个公司所有的失败,归根到底都是人的失败。所有成功企业,一定都是聚集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那么,优秀人才队伍如何打造?我们一起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

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

——2018年7月3日至4日,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

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

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激励广大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

——2016年5月6日,

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2013年6月28日,

习近平出席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机制,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2018年7月3日至4日,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

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2016年5月6日,

要深化科技、教育、文化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放手让广大知识分子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

——2016年4月26日,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2013年9月30日,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18年7月3日至4日,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

要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把《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落到实处,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16年5月6日,

要学会招商引资、招人聚才并举,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广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最缺的人才。

——2014年8月18日,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動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热忱欢迎外国专家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要积极营造尊重、关心、支持外国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让各路高贤大展其长。

——2014年5月22日,

习近平在上海召开外国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宣传表彰优秀人才

要广泛宣传表彰爱国报国、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在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才中大力弘扬爱国奉献精神。

——2018年7月3日至4日,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

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

——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

相关热词搜索:;

未来时代,,人才战略是企业制胜的关键篇二

引导语:许多案例表明中国企业缺乏战略,民营企业更为突出。世界上因缺乏战略或战略定位错误而短寿的企业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国民营企业如何加强战略管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对战略管理却显得认识浅薄、重视不够。联想前总裁柳传志说:“企业领导人只做三件事:定战略、搭班子、带队伍”。可见战略管理的重要。因此,中国民营企业应努力提高战略思想意识,提升战略管理能力。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结合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在宏观层次通过分析、预测、规划、控制手段,实现充分利用本企业人、财、物等资源,以达到优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的目的。在中国,由于长时间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战略管理还仅仅是一个开头,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加强企业战略管理能力,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有力工具和重要手段。结合中国企业的现状,本人认为中国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战略管理。

战略规划是企业战略管理的第一步,它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生死存亡。

战略规划首先应对企业文化进行设计和定位。企业竞争具体表现为产品的竞争,产品的背后实际上是企业文化的较量。《孙子兵法》曰:“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道”就是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包括企业的使命,核心价值观,经营哲学等等,是使企业内部上下团结一致,朝共同的经营目标迈进的精神推动力。纵观历史,我国综合国力最为强盛,经济最为繁荣的盛唐时期,就是因为当时先进的文化起了核心的推动作用。日本由一个典型的封建国家,因明治维新通过“欧化”和“美化”的文化改造,移植和革新,大步跨入现代化的行列,一花独放,成为亚洲惟一的工业化强国,都是文化起了核心的'作用。国家如此,企业亦然,半个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表明,成功的企业是与成功的企业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优秀的企业无不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因此,战略规划的首要任务是设计一套遵循时代发展规律符合人性的先进文化体系,其主体是:企业的使命,核心价值观,经营哲学。

其次,确立企业的战略目标。一个企业,心须有一个明确的长远奋斗目标。古语云:“有志者事竞成”,没有宏伟战略目标的企业,犹如一个没有志向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只有确定了宏伟的奋斗目标,才能使企业凝聚全部的力量,众志成城向一个共同方向努力。有种说法,一个老板有多大的雄心,这个企业就能发展到多大,讲的就是一个道理。美国的福特在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就提出让全美国人每人都能拥有汽车的宏伟目标,令马路上汽车替代马车成为事实,从而使福特公司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公司之一。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从创立之初就立下宏愿:“让松下的产品像自来水一样流入千家万户”,从而确定了松下公司今天的市场地位。中国的海尔,提出要在未来若干年,大步跨入“世界500强”的战略目标。眼下已经冲出中国,走向了全世界,在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投资建厂,甚至美国地方政府还破天荒的命名了一条“海尔路”,让海内外华人激动不已。这些例子都一一证明:战略目标就像大海里的灯塔,引领企业这艘航船在商海中博击时,全体船员能上下一心,朝同一方向快速前进,到达彼岸。战略目标是一个长远的目标,不是马上就可以实现的,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必须有一个艰苦的奋斗历程,所谓战略规划就是要将这个奋斗历程予以规划。因此,根据总的目标,企业还应定出不同发展时期的阶段性的目标。

最后,战略规划应根据企业自身情况,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立足,以致发展壮大,是因为这个企业必定有特殊的,超过别人的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个不一般的地方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这是一个企业生命力的关键。如:可口可乐公司,其核心能力就是其秘密配方和品牌;微软公司的核心能力是其卓越的软件开发能力。作为企业的董事会和最高领导人应该认真分析判断本企业的核心能力之所在。然后巩固核心能力,发展核心能力,保护核心能力。否则一但丧失了核心能力,企业也就如同一具行尸走肉,没有了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战略执行是企业战略得于实施的关键。而影响企业战略执行的最重要因素主要是战略决策和战略保障。

1、战略决策:现代经济生活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一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所能控制的范围。必须建立良好的信息搜集、整理、分析、报告机制,建立科学的决策流程,以保证决策的灵敏性、准确性。由于长时间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长期封建社会意识的残留,现在很多企业形成了厂长、经理主观臆断,独断专行,造成一言兴“国”,一言亡“国”。由于决策的流程不规范致使决策失误,令企业走向衰败的例子在中国民营企业中尤为突出。沈阳飞龙集团姜伟因决策失误令企业元气大伤,身陷困境。巨人集团史玉柱因随意决策兴建“第一高楼”差点破产。可见建立科学的战略决策体制是战略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经过西方数百年的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董事会决策和委员会咨询是企业科学决策的有力工具。董事会中除包括股东代表,经理层代表外,还必须有足够的专家学者组成的独立董事。独立董事不代表个别股东或高级管理人员的利益,而是代表整个企业的长远利益,为企业董事会决策提供专业意见,以弥补内部董事的种种缺陷,全体董事会成员对其决策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美国法律规定:一个公司必须有独立董事和由独立董事组成审计委员会。这是美国公司决策成功的关键之一。同样,建立各种专业性咨询委员会,容纳各方面利益的代表,进行蹉商,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依据,也是通向科学决策的有力工具之一。总之,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是保证企业重大决策不出或少出失误的有效措施。

2、战略保障:必须通过严格的经营管理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作保障。包括:计划预算编制与实施、现金控制与管理、利润分析、筹资与投资决策、人才和技术的管理开发,企业形象设计、企业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然而,企业的主体是人。建立先进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机制使企业内部的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具备良好的整体团队运作能力,是保障企业战略有效执行的核心。

一个企业战略实施效果如何,有赖于建立及时、客观的信息反馈系统,对整个战略实施过程作出准确的评估。及时对误差进行修正,对错误进行更改,避免偏离企业战略目标。应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估体系,在企业内部,包括股东评价,职工评价,内部审计评价;在企业外部,包括客户评价,同行业评价,政府评价,社会评价等。企业必须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反映,客观地认识自身,使企业的战略目标能更快的达成。

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民营经济扬帆启航,民营经济已经在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多数民营企业注重的是简单的量的扩张和价格的竞争,处在主观阶段,缺乏竞争能力。经济全球化促使中国民营企业需要快速学习全球范围内绩优公司的最佳实践,挖掘本土化优势,基于全球化经济背景,发现和培养核心竞争力,选择和调整企业发展战略。通过技术、体制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提高全球竞争能力。中国民营企业战略管理能力的提高势在必行!

未来时代,,人才战略是企业制胜的关键篇三

;

摘 要:人才是新时代最重要的资源,各城市之间存在着激烈的人才竞争。保定市要实现京畿强市、保定振兴的目标,必须创新人才战略。本文分析了新时代保定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意义和有利条件,以及面临的现实挑战,结合新时代全国人才抢夺战的现实背景,提出以下三点应对措施:创新观念,在吸引人才上下功夫;优化产业,在集聚人才上下功夫;强化保障,在留住人才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1]对于国家如此,对于城市更是如此,只有重视人才的开发和管理,引得进人,留得住人,才能为保定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人才强市,就是充分发掘、展现、践行人才的聪明才智和其所掌握的各种技能,促进本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协调发展,达到强市富民之目标[2]。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资本、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流动加速,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竞争的关键就是人才之争,谁赢得了人才,谁就赢得了未来。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人才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重视的课题。

(二)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是保定实现跨越发展的需要。

在城市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各地市上演着“人才争夺战”的大戏,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城市不断放出大招,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人才之争越来越白热化。保定市要想在激烈的人才之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借助国家的有利政策,既要创新理念有宏观视野,又要细致入微有详细而又有针对性的做法,才能取得发展的主动权,为建成京畿强市、善美保定提供人才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和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保定市也迎来了向人才强市转变的最佳时期。恒大研究院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19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榜单显示,保定市人才吸引力指数是9.9,居于第39名,虽然这个排名低于京津冀地区的北京市、天津市、石家庄市和廊坊市,但是高于河北省其它地级城市。保定市人才发展主要具备以下四个优势条件:地理条件、政策条件、教育条件和科技条件。

保定市是河北省中部的地级市,处于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区距首都北京140公里,距直辖市天津145公里,地理位置上与京津成三足鼎立之势。交通十分发达,形成了京津保“一小时交通圈”。保定市在引进京津两地的高层次人才上占据了区位优势,也为加强京津冀区域内人才的合作、共享和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基础。此外,保定市在2015年调整了行政区划,市区面積由原来的312平方公里扩大到了2531平方公里以上,是原来的8倍之多;市区人口由119.4万人增至280.6万人,是原来的2倍多,这种撤县建区的区划调整扩大了保定市的发展空间,其中心城市承载能力极大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极大增强。

(二)有利的政策条件:战略地位重要

京津冀一体化和雄安新区千年大计的宏伟蓝图为保定市的强市振兴创造了有利的政策条件。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而在这个“首都圈”中,保定又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与北京、天津和廊坊共同作为中部核心功能区,实现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为保定市的人才引进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天时地利的条件。《保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就曾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我市新一轮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3]。在如此利好的政策下,驻保高校毕业生留在本地工作的意愿增强,周边城市毕业生来保工作的意愿增强。2017年4月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保定市境内的雄县、容城和安新设立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雄安新区的设计建设体现了最先进的理念和一流的国际水准,是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必然是人才驱动型城市。保定和雄安的地理关系决定了它可以借势雄安尽快转型升级,抓住先机,主动作为,提升本地的人才质量和水平。

(三)有利的教育条件:人才储备丰富

高校作为城市发展的人才储备库,在人才的聚合和科技的孵化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是打造城市人才高地的根基。保定具备非常有利的高等教育条件,保定现有17所各类高校,其中部属高校1所,省属高校14所,高校驻保定校区2所。本科高校有10所之多。保定是河北省高等教育实力比较强的城市,高校数量和大学生数量在省内各地市排名非常靠前,25万的在校大学生在全国地级市中也是位居前列的,因而从人才供给上具备很强的比较优势,人才储备丰富。此外,从人口数量上来说,保定达千万人口,这也是未来竞争的人力资源储备。

(四)有利的科技条件:创新平台良好

保定具备非常有利的科学技术条件,是中国首个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科技创新资源在本区域内乃至全国地级市中都是领先的水平。新时代,保定市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主动抓住机遇搭建平台,为科技人才提供更好的创新环境。百度百科显示,截至2019年末,全市有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7家,众创空间110家,农业科技园区60个,重点实验室57家,孵化器44家,与国内一流院校和中关村科技园等合作成立产业创新联盟40家,院士工作站34家(其中:院士56人),国际合作基地15家。

保定市的人才工作虽然在顶层设计上受到广泛重视,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保定市人才强市战略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多现实挑战,亟需正视和解决各种矛盾,早日打破制约人才强市的瓶颈。

(一)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地区其它城市不平衡

保定虽然具备明显的区位优势,但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保定市与北京市、天津市相比,经济弱势十分突出。与南面的省会城市石家庄相比,保定市经济发展水平也是远落其后,因此,可以说,保定市受到周边一二线大城市虹吸效应的影响,是该地区的经济凹槽。我们可以将百度百科中显示的各市生产总值进行对比,从而直观地看到保定市与京津冀地区其它城市的差距。2019年四市的生产总值分别是:北京市35371.3亿元,天津市14104.28亿元,石家庄市5809.9亿元,而保定市仅有3224.0亿元。周边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对于人才而言发展机会多,上升空间大,薪资待遇好,所以保定市在經济上的凹槽低位往往会带来人才的流失。可见,经济发展水平是新时代影响保定市人才强市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

(二)人才总量与人口总量不平衡

保定市是人口大市,百度百科《中国城市人口排名表》中的《人口排名附表》显示,保定市(不含定州)2017年人口数量是1046.92万人,在全国排名第14名,这个数据是高于郑州市、西安市、杭州市、南京市等省会城市的。但是在人才总量上,保定市在全国排名并不领先。保定虽然高校众多,但是青年人才流动性强,根植于本地发展的意愿虽然较前几年有所增加,但总体来看,一些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留保发展意愿并不强烈,而是更愿意去周边一线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彰显自身价值,导致保定苦心培养的人才流失。因此,如何留住本地人才成为保定市未来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

(三)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才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平衡

在《2018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和《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保定均成功晋级国内二线城市,这是保定的喜事,但保定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配套不全、标准不高的问题,与周边一线城市存在较大差距,也与其它二线城市存在差距。新时代的人才,他们的需求更加多元,期望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而保定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现状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比如:医疗上,市民有大病依然需往京津的大医院跑;交通上,保定市区的主干街道狭窄且脏乱,公共停车位较少;居住上,高质量小区数量少,与高昂的房价不匹配;环境上,空气质量依然较差,污染依然严重。这些问题如果没有质的提升,都是制约保定留住人才的短板。

四、新时代保定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应对措施

(一)创新观念,在吸引人才上下功夫。

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新时代人才对城市发展的宝贵性,把人才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部署。要创新观念,放大胆子,迈开步子,改变与其它城市趋同的人才引进政策,真正做到从保定市实际出发,制定出一条适合保定发展的人才之路。在激烈的京津冀区域内人才之争的挑战下,保定市要加大本市的宣传力度,把保定在京津冀一体化中的地位和优势讲清楚,把保定市人才强市的重要举措讲清楚,使国内国外人才在了解保定的基础上看好保定、选择保定。

(二)优化产业,在集聚人才上下功夫。

近年来,保定市着力打造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为人才的集聚提供了有效载体,但是保定市的第三产业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仍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一批高科技人才支撑的有影响力的产业品牌。保定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市,要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下大力引进用好京津人才,推动京津冀人才一体化。要充分利用高校众多的教育优势,下大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留住本地优秀人才。

(三)强化保障,在留住人才上下功夫。

新时代,人才的流动性特别强,如何长久地留得住人才是最关键的问题。首先,保定市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老城区面貌,改善交通,增强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对保定的认同感,让人才爱上这座城,选择奉献这座城。要切实解决好人才普遍关注的交通、住房、家属就业和子女教育等问题,解决其后顾之忧,留住人才。其次,天朗气清的生态环境是提升人才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保定要努力改善空气状况,把生态做美,摘掉“雾霾大市”的帽子,打造绿色宜居城市,提高人才的生活舒适度。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2019年度河北省空气质量排名情况显示,在全省的所有设区市中,保定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率最高,同比下降6.8%,这就是环境提升上的一个大的飞跃。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肖宏宇(1983— ),女,河北唐山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王静(1984— ),女,河北保定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尹高飞(1993—),女,河北石家庄人,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保定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研究》(课题号2019068)的研究成果。

相关热词搜索:;

未来时代,,人才战略是企业制胜的关键篇四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中指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必须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笔者认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的“引”字大有学问,其又可细分为引进、引导和引荐三个方面来论述。

种好“梧桐树”,也寻“凤凰”来。

都说种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我们都知道,“种梧桐树”的方法无非两种:一是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健全薪酬待遇、激励措施等人才保障机制;二是给人才更广阔的发展舞台,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实践证明,通过“种梧桐树”引进人才十分重要,改变外在环境吸引人才也的确有效。但如果只靠“种梧桐树”的单一手段,则不能尽可能多地挖掘发现人才。因为,很多时候人才是求来的不是等来的。我们除了“筑巢引凤”之外,还要学会培养自己“沙里淘金”的“慧眼”,去善于发现、识别各类优秀人才;也更要有“水滴石穿”的毅力,即便舍得“一身剐”,也要“跋山涉水”,“三顾茅庐”把人才“请回家”。

“老兵”带“新兵”,“新兵”变“精兵”。

很多人认为人才的引进只局限于“引进”。其实不然,对人才的引导也是引进中很重要的一环。甚至可以说,人才的引进更在于引导。万事讲求循序渐进,人才引进之后必然不能立马解决基层复杂多变的问题,也必不可能为当地带来飞跃式发展。我们应正确地认识到,人才并不万能。面对复杂多变的基层环境时,新进人才难免束手无策,他们更需要充足的时间去适应。如果我们对人才不加以正确引导,而一味地期望过高,则可能导致“与基层尚在磨合”的人才,就被“盖棺定论”,贴上了“不合适”的标签。因此,基层在引进人才后,要注重对新进人才的细心引导,通过基层“老兵们”的“传帮带”,让新进人才更全面更细致地了解情况,适应基层,从而更精准地开展工作,变成实打实的人才“精兵”。

执“引荐”之笔,促“才尽其用”。

因为优秀人才总是稀缺的,所以我们在引进时,要考虑到的一个最主要问题就是如何让少数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引荐有了“用武之地”。引荐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尽可能多地发现留住身边人才,并聚合不同的人才力量以发挥其最大价值,做到“才尽其用”。笔者认为的引荐,可分为两个方向——纵向引荐和横向引荐。纵向引荐,就是发动党员干部不定期地向上向下举荐优秀人才。一方面向上积极输送举荐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向下组建队伍“墩苗压担”。而横向引荐,则是指不同乡村之间的人才流动。这种人才流动,一定程度上也可称之为“人才共享”,即通过将不同但相似的乡村之间建立“人才联系”,实现“人才共享”,以达到带动全国乡村均衡发展的目的。

其实,人才引进工作的“引”字是门大学问,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细挖深挖的地方。作为基层干部,一定要常修常学,多看多想,通过更多有效手段为基层发展聚集尽可能多的优秀人才。

未来时代,,人才战略是企业制胜的关键篇五

;

准确把握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对我国“三农”发展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等方面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擘画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

1.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围绕农村改革、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等事关“三农”工作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论断,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粮食安全、精准扶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城乡一体化、乡村治理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这些思想立意深远、内涵丰富,深刻阐释了“三农”工作的战略地位、发展规律、形势任务、方法举措、体制机制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科学理论,对于实

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这一思想的精髓和要义,并深入贯彻到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

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基本方略,其中第一个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首要的政治要求,依靠党把方向、把原则、把政策、把落实。我们要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确保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本领,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统筹规划乡村振兴的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本要求,为乡村振兴打造配备能力突出、甘于奉献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乡村振兴,理念先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新时代所面临的新趋势新机遇新矛盾新挑战,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乡村振兴面临一些突出难题,例如,如何促进农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如何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如何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等等。破解这些难题,必须充分运用好

新发展理念这个指挥棒,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补齐农业农村工作短板。坚持创新发展,就要坚持科技兴农、科技强农,加大创新驱动力度,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协调发展,就要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增强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协调性;坚持绿色发展,就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坚持开放发展,就要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坚持共享发展,就要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逻辑关系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五个方面的总要求响应了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现实需求和广大农民的热切期盼,系统回答了乡村振兴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怎么样达到这样的水平等一系列问题,是我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遵循。

五个方面的总要求是推动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不仅在农业农村领域有深刻的体

现,也对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农业农村整体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譬如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的供应处于短缺状态;农村经济缺乏活力,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农民收入很低,很多人还处在温饱线之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特征已由发展水平的总体落后转变为局部的不平衡不充分,具体体现为农产品供给质量亟待提高、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须加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方面的总要求,就是要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五个方面的总要求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乡村振兴的突出特征是乡村的全面振兴,也就是乡村的经济、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都得到充分发展。五个方面的总要求以全面振兴为指向,各有侧重但相互作用,完整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各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撑,而乡村实体经济的核心是产业。产业兴旺就是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前提下,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以现代农业为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农村实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动能。第二,生态宜居是乡村振

兴的关键。“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乡村振兴不仅要百姓富,还要生态美。生态宜居就是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生态经济,让广大农民在宜居的环境中享受生活,切实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生态效益。第三,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乡风体现了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是维系农情、乡情、亲情的重要纽带,也是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精神支持。乡风文明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让广大农民不仅“留得住青山绿水”,而且“记得住乡愁”。第四,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村稳定是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加强乡村治理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治理有效就是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第五,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活富裕就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让广大农民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3.扎实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

党中央确立了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任务,为写好

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勾勒了美好的前景。实现这样的目标任务,必须提高认识,统筹规划,科学推进。

把握战略高度。乡村振兴不是单一、孤立的政策举措,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包含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在内的全面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否科学合理、能否顺利实现,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的战略安排,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的根本依据。无论从重大时间节点的规划还是从每个时间段的具体任务来看,乡村振兴战略都是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在一致的。

保持战略定力。从现在到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将面临很多困难和风险。从世情看,国际农业领域的竞争十分激烈,西方国家的农业保护政策和西方农产品巨头的竞争优势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从国情看,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乡村振兴仍受到经济实力、发展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从农情看,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最为突出。世情国情农情决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保持时刻清醒,严格按照“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

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久久为功。“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的就是这样的劲头和韧性。

不断深化改革。改革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40年来,我们依靠改革,取得了农业农村发展的伟大成就。当前和今后,如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目标任务,仍然要依靠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制度建设,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从现实来看,一些关系我国“三农”工作全局的重大体制机制包括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户籍制度等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为此,必须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全面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将农业的活力、农村的魅力和农民的动力充分释放出来,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壮丽篇章!

相关热词搜索:;

未来时代,,人才战略是企业制胜的关键篇六

;

新时代如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党的十九大第一次把党的纪律建设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并列,共同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标志着我们党对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实现新突破。进入新时代,我们党要在坚持社会革命的同时坚持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就必须继续高度重视并牢牢抓住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不放松,始终把纪律挺在管党治党最前沿,切实做到有纪必依、执纪必严、违纪必究。

加强纪律建设的六个着力点

进一步严明政治纪律,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列宁指出,党应该具有严密的组织、统一的意志和行动,这样才能成为“真正钢铁般的组织”。政治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保证,是党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在党的所有纪律中,政治纪律始终排在第一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政治纪律明显增强,政治生态明显好转,但远没有大功告成,还存在不小差距。如有的党员干部在会议上、文章中对中央的大政方针表示“坚决拥护”,但是饭桌上、私底下说的干的却是另外一套、阳奉阴违;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打折扣甚至不执行;个别党员干部政治纪律意识淡漠,口无遮拦,不分场合,妄议中央大政方针,听信、传播政治谣言和政治笑话;等等。

这些无视党的政治纪律的行为,无论是在党内还是在社会上都造成了恶劣影响,给党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害。政治纪律无小事。严明政治纪律既要做到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也要在生活小节、日常小事中讲规矩、守纪律,始终坚守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当前,严肃政治纪律,第一位的是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找准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严守政治规矩,提高政治能力,更好地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进一步严明组织纪律,更好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党的纪律是维护党的组织集中统一,保持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基本条件。只有严明组织纪律,才能有效防止党的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当前,极少数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组织观念薄弱、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的问题。如有的党员干部目无组织纪律,与组织讨价还价,不服从组织安排和决定;有的领导干部搞家长制、“一言堂”,独断专行;有的党员干部“不讲党性讲人情、不讲原则讲关系、不讲正气讲义气”;等等。

解决组织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坚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任何党员干部都不能把自己凌驾于组织之上。要强化党的意识和组织观念,始终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是组织的一员,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习惯于在严格的党内组织生活中锤炼坚定的组织观念。

进一步严明廉洁纪律,为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提供坚强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日益坚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党员干部在廉洁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可小觑,决不能有任何松口气、歇歇脚的念头,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后果不堪设想。

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斗姿态,不断清除杂音噪音,努力净化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行贿受贿一起查,用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用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通过不断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进一步严明群众纪律,厚植党长期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作风建设成为党的建设靓丽名片,成效有目共睹,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目前一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现象仍然存在,脱离群众的危险仍然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只有持之以恒整治“四风”,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才能不断厚植党长期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党的十九大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就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审议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和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强调中央政治局同志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带头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为全党作出表率。在党中央率领下,党员干部加强作风建设、遵守群众纪律的情况大有改观,但又有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出现,集中表现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改头换面,“四风”问题隐形变异,不作为不担当问题比较突出,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仍然存在,群众身边的作风和腐败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党群干群关系,必须通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让党的作风全面好起来,让党的作风建设这张金色名片更加光彩夺目。

进一步严明工作纪律,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

当前违反工作纪律的问题主要有:个别党委(党组)对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识不清、落实不力,没有把管党治党当作必尽职责;有的党委(党组)不敢担当、不愿负责,对存在的问题装聋作哑、避重就轻,导致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个别地方和单位的领导仍然担心纪律审查会损害所谓形象、影响经济发展,压案不查、瞒案不报或查处不力,落实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流于形式。

对于一些党员干部个人来说,工作中还存在调门喊得很高,抓落实虚头滑脑,宁可不干事,先保“不出事”;有的工作不在状态,给群众办事假心假意,甚至推诿扯皮;有的敷衍工作岗位、贻误工作时机;等等。对于这些问题都需要下大力气进行整治。要通过严明工作纪律,使党员干部真正把心思用在谋事创业上、用在为民谋利上。

进一步严明生活纪律,努力塑造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良好社会形象

党员领导干部严肃生活纪律是一个永恒话题。目前党员领导干部遵守生活纪律的情况总体是好的,但也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有的党员干部仍然奉行及时行乐思想,热衷于吃吃喝喝、流连于声色犬马,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高尚情操抛之脑后;有的领导干部自控能力低下,作风不检点,甚至道德败坏。无数案例表明,生活是一面镜子,小事小节中可以折射出党性、人格和修养,生活上的奢靡就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自觉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落实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要净化朋友圈、社交圈,防止被所谓“哥们”和“朋友”用轿子抬着送进监狱。要树立良好家风,严格要求和管理子女、家人和亲属,决不给任何违规违纪行为可乘之机。

加强纪律建设永远在路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党的纪律建设向纵深发展,前提是强化纪律意识,重点是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全面严起来,关键是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努力使党的纪律真正成为全党同志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生机勃勃、永续发展。

二、“四风” 新表现的特征、诱因及其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特别就“四风”问题出现的新表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摆摆表现,找找差距,抓住主要矛盾,特别要针对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突出问题,拿出过硬措施,扎扎实实地改。

“四风”新表现的主要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制定和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开始,全党上下纠正“四风”取得了重大成效,但是,重拳之下的“四风”问题也出现了新表现,呈现出新特征。

隐蔽性。也就是改头换面,由地上转入地下,打起了法纪红线的“擦边球”。如违规公款吃喝转入内部食堂、培训中心、农家乐等隐蔽场所,或接受私营企业在高档小区内安排的“一桌餐”;在费用报销上做手脚,将大额消费拆分成多个小额发票报销;收送礼品、礼金避开敏感时间节点,还通过电子礼品卡、电子红包、快递等隐蔽方式进行。

流行性。也就是说“四风”问题的新表现不是个别现象,其流行范围还比较广,带有明显的普遍性。如一些领导干部调研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调研现场成了“秀场”;一些单位“门好进、脸好看”,就是“事难办”;有的地方层层重复开会,用会议落实会议;部分地区写材料、制文件机械照抄,出台制度决策“依葫芦画瓢”。

污染性。“四风”问题新表现的危害很严重,其对党风、政风、民风的污染性切不可小视。尤其是,“四风”新表现的存在,导致了社会风气的世俗化、庸俗化,严重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以及党和政府的执政形象,以至于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动摇党的执政基础。

顽固性。“四风”新表现,看似新动向,实则老问题,其由来已久、成因复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彻底解决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醒的那样,“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这就要求发扬钉钉子精神,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一刻不停歇地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

“四风”新表现的思想诱因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行为是思想的外化。通过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当前出现的“四风”新表现,都有深刻的思想诱因。

投机思想作祟。许多“四风”新表现,政治投机的思想诱因很明显。例如,一些地方不重实效重包装,把精力放在“材料美化”上,搞“材料出政绩”;一些地方注重打造领导“可视范围”内的项目工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一些人之所以这么干,表面看是对上级负责,实则是为了自己的“注意力政绩”,目的就是政治投机。

侥幸思想搞怪。许多人并不是不知“底线”和“红线”,而是心存侥幸思想,自欺欺人地认为“能变通”。例如,公款旅游打着单位集体活动、职工疗养休养等“幌子”,或由下属单位、相关利益单位、管理服务对象支付旅游费用;通过违规借用下属单位或企业车辆等方式使用公务用车,甚至变“公车私用”为“私车公养”等等就是明证。

拜金思想侵蚀。一些人受拜金思想侵蚀严重,将人生快乐简单的等同于物质快乐,把对幸福的追求演化成对感官享乐的追求,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意志消沉、精神萎靡,行动懈怠、玩物丧志,大吃大喝、奢侈浪费,自甘堕落。甚至将“商品交换那一套”搬到“党内政治生活和工作中来”“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大搞权钱、权色交易。

特权思想使然。一些人受官本位、官尊民卑、唯权独尊等特权思想流毒甚深,因而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欺软怕硬、做官当老爷的问题严重。比如,有的干部狂妄自大、唯我独尊、搞“一言堂”,对待下级和群众态度生硬、蛮横,吃拿卡要,以权谋私;有的干部办事拖沓敷衍、懒政庸政怠政,把责任往上推、将责任向下移,“履责”变“推责”;有的干部知情不报、听之任之,态度漠然;有的干部说一套做一套、台上台下两个样,做“两面人”。

“四风”新表现的治理对策

优良的作风是保持良好形象、塑造强大战斗力的重要法宝。纠正治理“四风”,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遵循,驰而不息地有的放矢、综合施策。

思想教育铸“魂”。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抓作风建设必须把思想教育铸“魂”放在首位。要采取多种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从根本上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由此提高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筑牢抵制歪风邪气的思想根基。

制度建设立“本”。在党的建设中,制度建设是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建设。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必然要求。要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特别是要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滥权必追责的制度安排;同时要实行权力清单制度,公开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健全不当用权问责机制,由此有效扎紧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严防“牛栏关猫”导致“四风”问题回潮。

领导带头示“范”。风成于上,俗化于下。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是“关键少数”,其作风是一个地方或单位乃至全体党员干部作风的风向标,因而也是作风建设的重点和关键。在作风建设上,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自觉远离低级趣味,从而形成“头雁效应”,以“关键少数”的自我革命带动“大多数”党员干部的作风转变。

执纪问责促“行”。制度的笼子扎得紧不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纪监督严不严。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主体责任缺失、监督责任缺位、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在“四风”新表现的治理上,必须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以严肃问责倒逼党员干部转作风改作风。当前,要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指出的10个方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具体表现,特别是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突出问题,以此为突破口和切入点,紧抓不放、一抓到底,以点带面,用小切口推动大变局。

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的方法

党的十九大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走向纵深作出了新部署,并进一步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在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全体党员的党性必须坚强。全体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既要注重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又要注重方法的科学性系统性。

运用主要平台。党性修养和锻炼的主要平台是党内政治生活。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既是增强党性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代党性锻炼的熔炉。党内政治生活的质量高低,事关党员的作风状况,事关党内的政治生态,事关党员的党性强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性锻炼的平台建设。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与时俱进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它和1980年《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一起,向全党确定了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系统性要求。通过严肃规范的党内政治生活,营造提高党性修养的良好氛围,确保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性修养“贵在经常、重在认真、要在细节”。落实这一要求,离不开组织生活制度的坚强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了要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了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的目标,要求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努力加强政治、思想、道德、纪律和能力等方面的修养,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全体党员只有在严格的党内生活中反复锻炼,才能使党性逐步坚强。

加强改进作风。党性是党风的内在本质,党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党性修养是党员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自觉运用党性原则规范自己行为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外在表现就是加强改进作风。党员改进作风的过程就是加强党性修养。实践证明,作风不会随着党员领导干部职务升迁和年龄增长而自然向好,需要主观努力和外在监督。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党员不断地接受来自党内外的作风监督,努力持续改进作风。这就意味着党性在不断增强。但党性修养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改进作风上。作风问题最容易反弹,原因就在于仅仅停留在作风的一时改进上,而作风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党性出了问题。因此,要在改进作风的基础上,乘势而上,继续解决党员的党性问题,包括党性原则是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削弱党性的外在因素是否清除等等。

发挥引领作用。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是对全党8900多万名党员的普遍和持久的要求。党的自身硬起来当然需要全党的共同努力,但关键要靠党的各级干部的引领和示范。加强党性修养,必须从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做起。这既是由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执掌重要权力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也是由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发挥示范作用的特殊职责所要求的。习近平总书记对“一把手”和高级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加强对各级“一把手”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促使他们带头遵守党章党规,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不断增强党性修养。高级干部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牢固树立党的观念,始终做到党性坚强、党纪严明,以此带动引领普通党员加强党性修养。

明确衡量尺度。党员的党性有着严格的衡量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衡量党员党性强弱有两个尺度:一是根本尺度,二是重要尺度。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度是公、私二字。作为拥有公权力的党的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公私观,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这是共产党人党性强的重要体现。只有确立正确的公私观,才能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真正将新时代党的“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落到实处。衡量党性强弱的重要尺度,就是能否正确对待、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只要坚持正确的公私观,就应不怕监督,就不要拒绝监督,相反应该欢迎监督,让监督成为常态。总之,要自觉运用衡量党性强弱和水平的两个尺度,经常来检测党员自身的党性修养水平,确保党性修养不断增强。

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从政治和全局高度深刻领会党中央重大决策和战略意图,把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贯穿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各方面和全过程。

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们的全部事业都建立在党的坚强领导基础上,我们推进各领域改革都是为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离不开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迫切需要解决监察覆盖面过窄、反腐败力量分散、纪法衔接不畅等问题,不断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积极探索党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净化有效路径、强化对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制约、破解“历史周期率”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公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不断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必须始终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原则和检验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认识不能含糊,立场不容动摇。

坚守政治机关根本定位,推动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具体化、制度化、程序化。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实行一套工作机构、两个机关名称,履行纪检、监察两项职能,由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党中央或地方党委全面负责并报告工作。这是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具体形式,也是中国特色监察体系的鲜明标志。合署后的纪委监委本质上是反腐败工作机构,是党的政治机关,必须把讲政治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合署优势,全面履行纪检监察两项职能,着力在建立健全党对反腐败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制度上下功夫。

要进一步完善全面从严治党以及党领导反腐败斗争的工作体制、决策机制和实施举措,建立党委(党组)定期分析研判本地区本部门政治生态状况、听取重大案件情况报告的制度,加强对本级管理干部严重违纪违法审查调查处置的决策把关;发挥中央和省级反腐败协调小组职能,构建权威高效的反腐败工作体制机制,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与司法执法机关的协作配合,继续在推进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上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要坚持在党委领导下开展纪检监察工作,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及时主动向党委请示报告重大事项及实施过程,确保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

要完善纪检监察机关内部运转机制和工作流程,坚持纪检监察两项职能相互贯通、一体贯彻,坚持纪检监察工作统筹考虑、同步推进,找准共通点、把握边界、用好“两把尺子”,努力实现“一加一大于二”。

要正确把握接受党委领导和对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的关系,按规定向人大常委会报告专项工作,自觉接受监督。

要落实纪委监委双重领导体制,加强上级纪委监委对下级纪委监委的领导,强化专责监督的权威性。

要进一步加强对派驻(派出)机构的直接领导和统一管理,深化派驻机构改革,赋予和明确其监察权限和工作程序,推动持续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充分发挥派驻机构的监督“探头”作用。

加强政治监督,为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提供纪律保障。坚持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否有效落实这一要求最终要通过纪检监察机关履职尽责的工作效果来检验。纪委监委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自觉承担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特殊历史使命和重大政治责任,具体落实到强化监督、执纪审查、调查处置、巡视巡察、追责问责等各项工作中。

在全面履行纪检监察职责的同时,

要坚持把监督挺到前面,下更大气力抓好监督这项基础性工作,注意从政治上观察、思考和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发挥政治监督的引领、支撑和保障作用,以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带动全面扎实履职。

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聚焦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担当和政治纪律,加强对党内政治生活状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情况和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背党的政治路线、破坏党内政治生态、搞“七个有之”等问题,坚决清除“两面人”“两面派”,坚决清除党内重大政治隐患,坚决同一切危害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行为作斗争。

要立足于强化对监督的再监督,加强对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当前要集中力量加强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精准脱贫、强化作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少数”,用好问责这个利器,督促和协助党委(党组)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改进工作作风、务实推进工作,确保中央要求和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

前言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系列采访实录,从2016年11月底到2017年3月中旬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载。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第一部分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概述

1p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读者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故事,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

习近平总书记

是在浓郁革命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

是在艰难环境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

是在长期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

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

2p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选取系列访谈这样一个独特视角,通过讲述人的回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示了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3p

而讲故事的人,既有与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陕北朴实的农民,还有当年与总书记有过接触的各界人士。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进行原汁原味的再现。故事因为细节丰富所以真实,全书因为内容真实所以感人。读到过“五关”的故事,读到“苦读经典”的故事,读到“解衣推食”的故事,读到“奖品换农具”的故事,读到与乡亲打成一片的故事,读到做群众工作的故事,凡此等等、点点滴滴,实在令人动容、令人莞尔。

一读者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画面感很强,语言生动朴实。书中每一个人物形象、每一个经历故事都栩栩如生,可读性强,感染力强。很多故事让人身临其境,印象深刻。”

二读者说:“书中反映的生活场景都是很多北京知青所亲历、所熟悉的,没有空洞口号,展现了一种真实、平实、踏实的清新文风。”这样一个个真实、动人的伟人故事,这样一本清新、朴实的书,怎能不力透纸背、打动人心!

4p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告诉世人,党的领袖是如何从最基层一步步历练而成、脱颖而出的。

这部书见证了习近平同志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成为深受人民爱戴的领袖,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系列访谈的每一篇文章,都能够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思想震撼和精神洗礼,让读者进一步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敬仰之情。

5p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

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

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岁月的成长历程,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砥砺奋进,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进一步激发家国情怀和为党和人民事业艰苦奋斗的历史使命感。

我们要学好用好《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学习教育,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断增强敬仰核心、信赖核心、跟随核心、维护核心的自觉性。

第二部分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解读

1p

一部好书,最深厚的价值是其中蕴含的思想和真理之光,它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情操,能够弘扬浩然之气,能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传递智慧、弘扬价值。这部书受欢迎,源于崇高思想精神的独特魅力。即“三个独特魅力”:

源于人民领袖成长的独特魅力

源于崇高思想精神的独特魅力

源于生动感人故事的独特魅力

2p

三个独特魅力——源于人民领袖成长的独特魅力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是讲人民领袖的书

是记录人民领袖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成长经历的书

让广大读者看到了一位深深扎根于农村、扎根于农民的朴实青年,看到了一位胸怀理想、执着追求的壮志青年,看到了一位忧民之苦、感时之艰的大爱青年,自然会引发对这样一位经过艰苦历练的人民领袖领导下的中国未来的思考和憧憬,自然会产生对这样一部好书的强烈阅读兴趣。

3p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事实上,领袖的成长经历深深镌刻着时代发展的历史烙印,领袖的品格风范鲜明展现着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气质形象,领袖的智慧情怀极大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前景。

人们关注领袖,希望走近领袖、了解领袖、读懂领袖,实质上是在关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共和国的前途命运,是要读懂读透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找到实现美好生活的方向与引领。

4p

三个独特魅力——源于崇高思想精神的独特魅力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既是一部青葱少年的成长史,又是一部干事创业的奋斗史,还是一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从政史

书中以生动鲜活的案例,展示了青年习近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至真至朴的为民情怀、无私无畏的历史担当,充满着大智大情大理,给人以深刻启发和宝贵教益。

5p

历史不能重复,伟人不可复制,但伟大的精神却能穿越时空,给人以面对艰险的信心、勇气和力量,给人以永恒的启发和滋养。这正是读者欢迎这部书和从中获得情感共鸣的奥秘所在。

读后感一:一位领导干部读后感言:“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中锤炼出的‘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的精神、情怀和品格,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走好新长征路、接续奋斗、夺取新的胜利的重要法宝,我们要倍加珍视、发扬光大。”

读后感二:还有一位领导干部这样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故事,润物无声、富有滋养,让人不知不觉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受到感染、受到召唤,让读者觉得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6p

三个独特魅力——源于生动感人故事的独特魅力。

事实最有说服力,也最能打动人

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胜过一打枯燥刻板的说教。人民领袖不会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人。

从一定角度上讲,《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并没有记录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更多的是在亲历者闲话家常中展露的历史细节,鲜活还原了一位最初迷茫彷徨的城市知青嬗变为坚定自信的“黄土地的儿子”,一位懵懂少年成长为意气风发的党的优秀干部的成长历程。

7p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样一部记述领袖青年时期成长故事的书,没有惊天动地,没有激昂口号,没有华丽辞藻,没有雕琢粉饰,质朴得一任天然,却受到社会广泛而热烈的欢迎,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再度思考。

顺应了当今中国社会各领域各群体的阅读需求,所以广受欢迎。

顺应了人们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源头的现实需要,所以广受欢迎。

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对于伟大精神的热切呼唤,所以广受欢迎。

8p

这部书顺应了当今中国社会各领域各群体的阅读需求,所以广受欢迎。

这部书讲述的是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上半期青年习近平上山下乡插队的故事。那是共和国的一个特殊年代。时光已经过去了40多年,时代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那些“激情燃烧岁月”的故事却穿越时空、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青年习近平更以其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独特经历和生动故事,成为那个时代的杰出代表和“感人记忆”,自然也会引起当今时代人们的浓厚兴趣和广泛关注。

9p

在书中,我们看到,面对生活的考验,青年习近平不沮丧、不抱怨,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在艰苦奋斗中淬炼成长,为他日后成长为大国领袖积累了宝贵精神财富;

在人生晦暗之际,青年习近平坚持刻苦读书学习,在纵览古今、追慕先贤中立下了高远之志,培养了家国情怀,坚定了毕生为之追求的理想信念;

在亲历黄土高原小山村贫穷落后的生活中,青年习近平当选为大队支部书记,带领村民修建了陕北第一口沼气,打深水井,建淤地坝,成立铁业社,筹办代销店、缝纫社,让梁家河人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他为人民办实事的最初实践。

10p

讲述者为我们还原的这一幕幕场景、一个个细节,平淡而真实,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传递着生活真谛和生命意义。《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样一部书:

专家学者读来不觉为浅

工人农民读来不觉为深

党员干部读来备受激励

普通群众读来尤感亲切

长者读来有感触、有共鸣、有回忆

青年读来受感动、受震撼、受教益

11p

这部书顺应了人们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源头的现实需要,所以广受欢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部署,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这种历史性变革,在党的历史上、在新中国历史上、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无疑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2p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它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意味着中华文明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13p

作为这种历史性变革的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抚今追昔,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涌动着绵绵的历史情愫;放眼未来,每一个逐梦者的胸中都激荡着无尽的民族自豪。身处国家民族大发展大变革的伟大时代,每一个人都想感知它、认识它,探寻时代变革的历史脉络。

领导这场历史性变革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指导这场历史性变革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

14p

作为一位有着丰富从政经历和人生阅历的大国领袖,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和智慧是在不同层级、不同地域、不同岗位上持续历练和思考的结晶。

陕北七年的人生苦旅正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正是他铸就为民初心、立下家国之志的“始源地”,也正是他施展政治才华、展现历史担当的最初“试验田”和“演兵场”。

人们喜欢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正是因为它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根”和“源”。在追根溯源的历史贯通中,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脉络,更加坚定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的决心,更加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15p

这部书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对于伟大精神的热切呼唤,所以广受欢迎。

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起点越高,难度越大;发展阶段越提升,历史任务越艰巨。

可以想见,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会越来越多,矛盾和困难会越来越多,风险和挑战会越来越多。

16p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引领伟大的时代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传达的正是这样一种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有利于全党全国人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

17p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走过了很不平凡的历程、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今天的世界,正在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中国,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呼唤伟大精神的引领

伟大精神是需要培育的,是需要塑造的。

18p

当今中国,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多样,市场经济中的商品交换原则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渗透很广,社会诚信意识缺失也很突出。信仰缺失、精神迷失问题成为国人之殇。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现代化注定是一只“跛脚鸭”。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断言“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

鲁迅先生深情地呐喊“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

第三部分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学习要求

1p

各级党校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十九大、十九届二中、十九届三中全会讲话精神结合起来:

1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学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性教育的必备教材。

引导学员深刻理解和认真践行书中展示的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使学员在党校这座理论殿堂和党性熔炉陶冶中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2p

2推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进课堂

党校教师要认真学习消化这部书的细节,深刻领会这部书的内涵,以适当形式将这部书的内容作为案例融入讲稿、进入课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使学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忠诚核心、坚决维护核心。

3党校系统的教职工带头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各级党校党组织要把组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党校党员做到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在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发挥表率作用。党校系统的青年教职工,要结合实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当年那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勇于进取,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建功立业。

3p

各地各单位把这部书作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重要读本,就是因为广大党员干部能够从中学习青年习近平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至真至朴的为民情怀、苦干实干的务实作风。

各高等院校把学习这部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教材,就是因为当代学子能够从中学习青年习近平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如此等等,这种广泛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这部书在口耳相传中走进更多读者心中。

第四部分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深刻内涵

1p

深刻理解和认真践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展示的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进一步增强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深刻理解和认真践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展示的青年习近平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用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深刻理解和认真践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展示的青年习近平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用真感情温暖百姓心;

深刻理解和认真践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展示的青年习近平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着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

深刻理解和认真践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展示的青年习近平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书写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青春华章。

2p

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

切实发挥“关键少数”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的表率作用;

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内容,

不断增强党员干部敬仰核心、信赖核心、紧跟核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锤炼,引导和激励基层干部扎根基层、勇于奉献

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

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全省干部教育培训的必备教材,真正做到融入讲稿、进入课堂、深入头脑;

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

3p

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切实发挥“关键少数”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的表率作用

认真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满载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厚重责任和历史担当,满载着对中国共产党崇高使命的不懈探索和奋力实践,为全体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榜样。学习的目的全在运用。要通过学习让“关键少数”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部署要求上来,进一步把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融入血脉、铸入灵魂,化为坚定的信仰信念和自觉行动。

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都将在9月15日前集中开展专题学习研讨,基层党组织都要把“两学一做”第三季度专题研讨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交流研讨结合起来,通过研讨交流加深理解、增进共识。

4p

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党员干部敬仰核心、信赖核心、紧跟核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十九大精神、十九大二中、十九大三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从思想原点上加深理解系列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认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和全党核心的历史必然性,不断增强敬仰核心、信赖核心、紧跟核心的自觉性,做合格的共产党员。

5p

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引导和激励基层干部扎根基层、勇于奉献

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大学生村官是工作重点,引导大家深入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像总书记当年那样扎根农村,深入基层,理解百姓。

各地基层党组织采取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增强学习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各级党员干部勤奋学习、爱岗敬业、苦干实干、艰苦奋斗的昂扬斗志,深入基层察实情,解决问题求实效。

6p

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全省干部教育培训的必备教材,真正做到融入讲稿、进入课堂、深入头脑

各级党校和其他干部教育培训机构,都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列为必备教材,引导学员和教职工学习和践行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更加深刻地认识确立和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的重大意义,做到在思想上真正认同核心、拥戴核心,在行动上真正维护核心、紧跟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岁月的成长历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进一步增强了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砥砺奋进,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进一步激发家国情怀和为党和人民事业艰苦奋斗的历史使命感。

7p

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

“青年习近平扎根黄土地砥砺奋进的感人经历和一心为民的情怀,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鲜活素材。青年学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综合素养的形成,对未来社会有重要影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青年学生走近青年习近平,深入学习青年习近平的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激发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努力为祖国和人民奉献无悔青春。

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体现了做好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智慧,让现代大学生与青年习近平超越时空对话,拉近了学生与领袖的距离,读懂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战略部署上展现出的伟大志向和治国理政的宏韬伟略,并加深了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

8p

做到两个自觉

自觉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和奋斗历程中汲取管党治党的巨大精神力量,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自觉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和奋斗历程中汲取一心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推动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进一步形成强大合力9p

9p

自觉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和奋斗历程中汲取管党治党的巨大精神力量,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一位读者告诉记者,《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一个细节让我们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先后写了八份入团申请书,写了十份入党申请书”。

执着的追求,艰苦的磨练,群众的信服,终于使青年习近平入党的愿望得到批准,而且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70岁的老党员胡永鹏说,从青年习近平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的无限忠诚中,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习总书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解。

10p

自觉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和奋斗历程中汲取一心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推动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进一步形成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早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把这一奋斗目标和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