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精选16篇)

时间:2023-12-29 17:35:33 作者:书香墨 行政公文

读后感是表达个人独特的思考和理解,每个人的读后感都可能有不同的观点和观察角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下面这些读后感,看看这些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同一本书的。

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作者与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于是作者便想到了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形。“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从《记承天寺夜游》中品读苏轼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等。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乌台诗案。

案情。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案档。

苏轼“乌台诗案”案档,宋时即已流传,并有多种抄本、刊本。今所见几种刊本中,《函海》本《东坡乌台诗案》、《忏花庵丛书》本《乌台诗案》为原案实录,基本上保存了诗案原貌;《苕溪渔隐丛话》本按编撰诗话的要求作过删改;《学海类编》本《诗谳》则可断定是伪书。

详细状况。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转知湖州。诗案就是苏轼到湖州任所时写的《湖州谢上表》引起的。表中说:“臣轼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于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讫者。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顾惟何人,亦与兹选。臣轼中谢。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荷先帝之误恩,擢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过无功;法令具存,虽勤何补。罪固多矣,臣犹知之。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许借资而显受。顾惟无状,岂不知恩。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养小民。而臣顷在钱塘,乐其风土。鱼鸟之性,既能自得于江湖;吴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职,息讼平刑。上以广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臣无任。”苏轼这几句牢骚话,笔下的“新进”,指的是王安石变法时被引进的一批投机钻营的“群小”。“生事”一词,已成为保守派攻击变法派的时下习惯用语。这些用语自然刺痛那些仍然窃据高位,谋取私利的“小人”。第一个站出来检举苏轼的是御史里行何正臣,紧接着是王安石的学生李定。宋神宗在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的百般构陷下,只得降旨将苏轼交御史台,由李定为首的“根勘所”负责审理。他的笔触更加尖刻犀利且指责积贫积弱的朝廷,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得到平复,然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东坡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文字狱便揭开了序幕。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李定等人奉旨查办,立即派太常博士皇甫遵才前往湖州逮捕苏轼。八月十八日,苏轼被解到京城,投入御史台狱。两个多月的“根勘”审理,苏轼受尽非人的折磨。御史台严刑拷打,昼夜逼供,真是“诟辱通宵不忍闻”。最后,李定等人强加给苏轼“四大罪状”,请求宋神宗处死苏轼。

宋神宗面对御史台的奏报,心里也着实犯难。当年宋太祖赵匡胤曾有遗嘱:除了犯叛逆谋反罪,一概不杀大臣。李定等人必欲置苏轼于死地,朝野上下,舆论哗然,认为苏轼未犯叛逆罪,不该重处。更奇怪的是,新旧两派正直之士,均出面营救。由于各方面的营救和舆论压力,促使宋神宗产生宽贷苏轼,从轻发落的念头。最终,苏轼得轻判,以“蒙恩责授黄州团练副使”结案。

解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清。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

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细化赏析。

“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作者与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于是作者便想到了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形。“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文章写作特点。

1.信笔疏意,随物赋形。

2.描写月色,如诗如画。

3.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作者心境。

虽然自己有欣赏美景的乐趣,但是并不得意。将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有失意的自我排解。

——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句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荇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闲人”。

写月突出其明,写境突出其静,写影突出其形,写人突出其闲,写情突出其空。

文档为doc格式。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

一、关于“月”的诗句。

二、了解作者。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号,之一。著名的文学家。

2介绍写作背景。

在黄州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

三、初读课文,节奏语感。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四、二读课文,字词句意。

1.理解字词。

欣然:欲:

念:相与:

遂:至:

亦:于:

2.翻译全文。

五、三读课文,意境主旨。

1、阅读过全文,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围绕哪个字来写,请说说理由。

2、文中描写庭院中的'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

3.重点探究。

六、拓展练笔。

作者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在文中对承天寺的月景作了精妙的描写,试想象一下当时庭院中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请根据其意境写一段文字,描绘一下作者笔下承天寺的月景。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北宋王朝,尚文轻武。此种社风,东坡临世。年少裘马颇清狂的他,却因王安石变法而引出的乌台诗案被一贬再贬。

贬官黄州,四年,这年,他四十五岁。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在贬黄州期间,苏东坡的内心深处无时不忧虑着国家黎民,思念着亲人,孤独而寂寞着。

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得罪了权臣,他又能如何?只能心中默念。历经了多年的沧桑,他学会了从容地看淡一切,享受孤独。遂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文章整体采用了长短句相结合的方式。写道: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正当他无事可做,无公文可批,准备入睡时,惊然发觉那澄明清澈的月光斜射入了门中的缝隙,他欣赏地起床了,刹时又念一人赏景岂不百无聊寂,心中不禁又暗然失色。转念,于是就怀揣着希望去承天寺敲了与他同命相连的张怀民的门,门开了。怀民亦未寝,苏东坡心中不免闪过一丝惊喜,又想到怀民与他都心怀鸿鹄之志,却生不逢时,都郁郁寡欢,不得志。

闲来无事,便悠闲自在,拥有了闲情雅趣,却慢步于庭中,怀着一点小欢喜,小闲适去细分水中之景,写庭下如积水空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东坡先生的内心如皎洁的月光一样澄澈,光明磊落。文中“竹柏”我意亦暗示了达观处世,坚强着乐观。难道不是吗?细品此文,从苏东坡的一举一动中,仿佛呈现出了一位胡须飘飘,白发苍苍,目光炯炯,健步有力的“壮中少年”。

文末,东坡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成了一代名句,这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自我解嘲,是一种议论抒情,亦是借此夜美景抒发自己旷达却壮志难酬的人生遭遇。正如他还说过:“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历尽沧桑、却以一种历经万般红尘劫,犹如凉风轻拂面般超然的人生态度去对人生,对挫折,用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谱下百篇名作。更是在风一更,雪一更中潇洒而淡然,超脱世俗的存活着。

朋友你可能会问,东坡不曾忧愁?且道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而苏东坡的一生虽是雪泥鸿爪,却也用这种方式,以动泄愁——耕地五十亩,种桑三百尺,读书,助民,写作……此举更突显了他的智慧!

从古到今,沧桑巨变,而苏东坡守一片宁静,携一份淡然,无畏世事纷扰。他一桌一椅,一人一壶,便斟满整个夕阳,他半世癫狂,半世流离,一生的逆旅,一世的行人!

苏东坡先生以旷达寻美之心对命运,智慧从容之心对人生,面态。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一个平静的夜,月如钩。

一座破落的宅子,夜色笼罩,月影斑驳,像一幅泼墨山水画。你,今夜无眠,辗转反侧,思绪万千。想起了自己人生的轨迹,一行行向远方舒展开去,当思想的卷轴翻到“乌台诗案”,你的心终于无法释怀。柔和的月光顺着窗,爬过书房,透过洁白的宣纸,跃上床沿,照着一个无眠的人。见到这皎洁的月色,你如见到多年未见的故友,甚是欢喜。

谪居黄州的日子,生活在这乡野里,有这般月色相伴,也算是一份恩赐,一定得好好享用。想及此,心中的烦躁一下子稀释了,淡化了。你忙起身,轻轻推开门。夜已深,天空像水浸过一般透明,远处偶尔有几只秋虫在草丛里窃窃私语。

不知不觉,你的步伐在承天寺门前停下。你轻轻地推开门,慢慢走进去。也许是一种心灵感应,同是天涯沦落人,被贬他乡,却可以在这里共同领受自然的妙趣。你嘴角微弯,慢慢地走向怀民,幽幽地说道:“怀民兄,有雅趣一起赏月吗?”怀民抬起头,笑着应道:“正合吾意。”

岁月如梭,有些事像沙粒一般被风吹散;而有些事却永远忘不了。忘不了四年前,你还朝服在身,与弟弟苏辙刚入仕途,有着大好的前程,三十几岁正是干大事业的时候;忘不了四年前,你曾意气风发与变法者针锋相对,你将仕途和荣辱看得很轻;忘不了四年前,你的好朋友沈括,暗中收集你的诗文,扭曲意思,交付朝廷;更忘不了四年前,李定等小人,他们妒你才学,曲解诗文,竭尽各种打击之能事。你是一个刚烈的斗士,你不拒绝战斗,但是让你气不过的是,你输给了一群小人,他们用心眼和伎俩战胜了你。

一切像过眼云烟,昔日的浮华慢慢地向时间和记忆深处沉淀。回到现实中,也许这样更好,更有时间和心绪去思考宇宙人生的玄妙。多美的月色啊,你和怀民在这小院中悠然散步!此时此刻,你诗兴盎然,完全被这美景陶醉了。月光像水一样从空中倾泻而下,静静地流淌到这小院中,庭院慢慢地积满了一层水,清澈透明。放眼望去,宛如水边观景,那水中一丛丛、一簇簇的水草荇菜,随着水的涟漪轻轻地招摇,还有几只鱼儿兴致勃勃地游来游去。抬眼处,怀民静静地看着你,两人心照不宣地笑了,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眼前的一切,拨开了你的襟怀,点燃一个诗人沉睡的灵感,把你从生活的烦忧中拔了出来。你在问怀民,被贬又何妨,人生失意也须尽欢悦,别辜负了美好风光;你在问自己,还有什么比这景更美,你就是这江山的主人,谁也无权干扰。

那一刹间,你完成了心灵的顿悟和升华:生活是残酷的,它拿走了功名、荣耀、政见,一切的一切;但是命运又是公正的,它给了你孤独中的深思,让你成了闲人,却给了你一轮朗月,让你的心灵和思想如皎月一般通透和明静。

人生何处望逍遥,此时,你正逍遥!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背景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等。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二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前三句)记叙: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因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

第三部分(第五句)议论: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创造晨曦是为了人们苏醒,创造黄昏是为了酝酿睡意,创造夜晚是为了入睡安眠。那一夜,最无法入眠的,莫过于心中无比怅然的的苏轼罢!

繁星点点,皓月当空,解衣欲睡之时,偶然察觉那悄然入户的月光。它幽幽地倾泻,淡淡的洒在地上、案上,就如镀上了一层银辉,闪闪发亮。那轻柔的月光竟让人欣喜,如此良辰美景,苏轼便顿无了睡意,决定徒步而行,以解心中烦闷。

约上一同被贬官的张怀民,两人漫步庭院中。庭中之景迷人至极,他们不禁停下脚步,用心观赏。举目望去,柔和的月光洒满院落,就犹如积水充斥着,清澈透明。整个大地沉浸在这柔美的月光之中,淹没在宁静之夜情意绵绵的魅力里。远处,夜莺在不断地歌唱,撩人思索引人入梦,那轻柔颤抖的歌声似乎是专为难以入睡之人而发的,更增添了月光撩人的魅力。近处的池塘,它的周围与上空笼罩着一片薄薄的水汽,一片白色的轻雾,经月光一照,愈发觉得如仙境一样美,而青蛙也一刻不停地将它们短促而铿锵的鼓噪声投向夜空。池中,原以为那是交缠在一起的水草,仔细一看,不曾想到竟是月下柏树的影子,树影婆娑,冷月静照,这注定是是凄清的夜。

虽说遇挫被贬,但如此佳境,有心之人将它欣赏,无心之人忽而略之,受伤的心灵应由这纯净空灵的月色来慰藉。远离职场、官场的争斗与喧嚣,静下心来享受身边的美才是真。既然不能摆脱,那就回避走开,让疲惫的心灵憩息,等一切浮尘沉寂下来,正义之光必将照亮大地。

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美丽的月,凄惨的光,那莫的伤。站在人生低谷的作者,郁郁不得志,苦闷,寂寞,应该如此。但他却跳出了山谷,跳上了山峰,抬起头,欣赏那美丽的月。多么可贵的乐观,写到这里,想到了自己,小小的挫折——考试卷上一个不好的分数,老师一句批评的话语。都能让我们难过上大半天,我们可曾有一次拥有作者的豁达?只是低着头注视着照到地上月光的凄惨,恰恰显露了自己的无能。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多欣赏月的美丽,做到如此,人生将没有悲伤有的只有幸福。

《记承天寺夜游》这一篇文章写的仅仅是作者被贬职以后的一个小小生活片段,少少的八十多字,却承载着作者丰富的内涵、情感,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那么自然、朴实,但实际上,一字一句都经过仔细的斟酌。苏轼的这篇文章“不见其情”,但笔底波澜此起彼伏,自然“其情可见”。文章写得很细致,又很简洁。第一句话,看似平凡,实际上,这句话里的“夜”字便已紧扣了题目“夜游”。作者正欲休息,却发现月光悄悄闯入,这就是对“夜”的具体描写。

“入户”二字用得很恰当,把月光拟人化,让人产生错觉:月光似乎感觉到作者的寂寞无聊,于是主动与其为伴。对于一个被贬职的人来说,他感受到人情冷暖后的心情不言而喻;此时此刻似乎只有月光懂他的心,愿意聆听他。“欣然起行”这简洁的四个字表露了作者的心迹,作者的心灵因此得到安慰。这里,作者就无形地表达出他被贬的酸楚,想要见月派遣的心情。正好,此夜月色清凉、来得颇合时宜,于是,引起了下文——作者来到承天寺游玩。作者对月光的描写非常特别。那奇特的想象力、新奇有趣的比喻,把月光写得如水一般有灵气。又把竹子和松柏比喻成“水中交错的藻、荇”,可见,作者真的就把月光当作是一个久违的知心朋友,他对月光的了解都体现在他独特的描写当中,那般皎洁、空灵,富有魅力。在这些描写之中,作者并没有提到一个“月”字,但同时,他的语言中,无时无刻都在描写月色之美,作者高明的写作可圈可点。

最后两句尤其妙绝,富含作者的复杂情感。作者拿那些追名逐利的“忙人”和“闲人”作比较,突出“与月为伴”的悠闲自在、无限乐趣,因为“闲”才能“夜游”。原本平凡、随处可见的月夜,因为有了人的欣赏与爱慕,才会显得美。要不是有两个“闲人”在,我想,或许月色再美也毫无意义。文章表现了作者沉浸于清虚冷月的仙境之中的安闲自适,当然,这其中不免会有一丝丝忧伤——不能为朝廷效力,这也是人之常情。文章就好像一首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如流莹闪耀于天际一般,倾诉着作者的背凉与酸楚。

读罢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似乎尽现眼前。这微妙的感情蜿蜒着读者的思绪,可谓是回味无穷!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一直注重识记和诵读,常用小组竞赛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当同学们展示完课文内容后,我对文言文教学作一个归纳总结,来体现我的文言文教学。

一、文言识记与积累方面。

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肯定离不开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掌握了些什么。当教师努力落实文言知识的时候,课堂成了语法分析课;而当教师极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时,教学又有浮于表面之嫌。我注重了两点:一是准确掌握课内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二是注重文言语名的积累与赏析。我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进行组与组的竞赛,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重点字词句,而且课外有关描写月亮诗句,也说得相当多。但我感觉有的学生识记的很快,不牢固,忘记得也快。尤其是翻译课文,展示的时候运用自如,可在加强反馈是出现的错误很多。这就是说,讲和练有点脱节,不能把课堂上的知识完全转变成自己的能力。而在要求学生说出有关月亮的诗句时。

二、文言文诵读方面。

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味古人的情感。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小组自由放声朗读、小组听读,小组有感情朗读、组长读、组员译。各组朗读比赛;在精读课文时,我设计了默读,重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以学生背诵全文归结。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不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三、文言文体现一种新理念,即将文言文上成“文言”。

我在教学中尝试两种新教学手法,一是采用字形辨析法,让学生感受文字的原始魅力,如在分析“睡”“寝”“行”“止”时,我向学生展示了这几个字的篆书体“睡”“寝”“行”“止”,从而简洁而直接地了解到了他们之间的区别,也了解了作者在文中用不同词语的用意,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当时的真实心境;二是采用反译法,即学生根据译文进行文言表述,学生表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就是学生没有掌握的地方,老师以此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

“好事多磨”,要想自己的课堂有所突破,还需要今后的不懈努力。它让我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让我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晚风吹拂,夜色渐凉。工作一天后的我感到非常疲惫,昏昏欲睡。

解开衣服正准备睡觉,突然发现门口布满了一层薄霜,走近一看,只见皎洁的月光从门外撒进屋子里。看到这里,我想起大唐诗仙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睡意顿无,我高兴地走到外面,准备散步赏月。

走着走着,考虑到没有一个知心的朋友与我共同赏月,也没有一个知心的朋友与我散步谈心,于是我便来到承天寺,来找我的朋友张怀民。没有想到的是,张怀民也没有睡,这下好了,我们两个知心好友共同走在庭院里,互相诉说着自己怀才不遇的凄惨状况。

深秋时节,金风送爽,吹走了我和张怀民的疲惫和困意。

明月如玉盘般悬挂在淡蓝色的天幕上,格外皎洁、格外圆润,它洒下如积水般澄澈透明的月光。这时,一片金黄的枯叶缓缓飘落在我和张怀民的眼前,吸引力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将目光朝地面看去。只见月光洒满庭院,如澄澈透明的积水。这积水中,竟还有水藻和荇菜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幅简约的水墨画。仔细一看,这水藻和荇菜仿佛还在随着水流微微晃动呢。我和张怀民看得入了迷,在思考着这水生植物的由来,突然,一阵秋风吹过,想起了“沙沙沙”的响声,抬头一看,噢!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唉!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苏轼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既可以说是一个聪明到极的人,又可以说是一个糊涂不堪的人;或者也要以说他不会人际交往,但他又是一个喜欢结交朋友的人;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也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想这就是他,一个无可复制的人——苏轼。

在这篇文章中,苏轼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因为他能在大半夜因为月色不错而睡觉跑出去看景,还要去承天寺拉上他的好朋友一起去看,这种思维我自认为是没有的。况且这种可能扰人清梦的举动也的确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对于苏轼来说,人生或许就应该像月光一样清清白白,如积水空明一般美丽,而这社会也该如此。可是却被那些竹柏之影的构成的确水草搅得支离破碎,混浊不堪,而那些水草一样的小人,都装作是竹柏之影,自比清柏翠竹,高端清白,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我想苏轼也许是因为不愿成为水草中的一员,而屡次调离京城,而那些水草们,也许正是因为苏轼的清白会影响到他们的扩张,而反复陷害忠良。

或许对于苏轼来说,当个东坡居士,在承天寺与朋友一起看个景,写首诗,潇洒一生才是最好的选择吧。

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记承天寺夜游读后感

打开书本,拂过书页,轻轻瞭探着一位文学大师的随笔。

苏轼,中华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甚至可以说是最为闪亮的一颗巨星。写这篇随笔时,他身陷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连一向为他说话的宋神宗都被逼迫得无法救他。于是,苏轼被贬谪到了黄州。

在黄州,苏轼彻底醒悟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就是最好写照。在黄州,有个同样被贬,同样淡泊名利的张怀民。他俩志同道合,心心相惜。在这样的环境下,苏轼重新变得豁达、开朗。仅仅因为“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的,恐怕就只有他一个人了吧。苏轼尽管是大诗人,但是被朝廷贬谪,也基本上是门庭冷落。此时看见月色毫无势利之情的目光,于是高兴地起来,他要找来张怀民,一起欣赏世间这最美的风景。

一截炫丽的文化,如同一颗含苞待放的牡丹,悄悄地在黄州绽放。尽管这个时期,在政治上,正是苏轼失意的时候,然而,失意和打击摧毁不了苏轼,他依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作。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光照千秋。一篇随笔,区区八十来字,却能道出苏轼那淡泊名利安然闲适的心境。能够将月光比作水的,或许还有很多;能够将竹柏影比作水草的,或许也不少。但是,把这两种意境融合在一起的,却只有苏轼了。身为一名大诗人,却能如此观察仔细,实在是难得。仅仅一篇随笔,却能如此精妙地勾勒出一幅《闲人看月图》,实在是牛!洒满庭院的月光,清澈透明,正如苏轼的心境一般,感觉进入了一个表里澄澈的世界,抛却了尘世间的束缚,自由自在。两位“闲人”,并没有终日悲叹官场的失意,而是借助失意的官场来投奔纯净的大自然,不失为一种雅趣。

诗意似乎充满苏轼的生活,但凡是留有他足迹的地方,诗的意象便浓了:西湖、海南、黄州……仅仅是篇随笔却能让我感慨良多,苏轼再次将我震撼。

轻轻合上书本,想象着,千年前,大师的模样,是否如我所想一般——潇洒。

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张怀民苏轼夜游承天寺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创作背景: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等。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