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50字 中学读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精选5篇)

时间:2023-09-18 09:19:33 作者:FS文字使者 心得体会 最新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50字 中学读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精选5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50字篇一

下面简单分享读《曾国藩家书》的一点感悟。有人说,中国两千多年出了两个半圣人,一个孔子,一个王阳明,剩下的半个就是曾国藩了。

不提曾国藩生前的种种成就以及后世对他的毁誉,单论做人做学问持家立业教育族众来说,他无愧这‘半个’圣人之名。立德、立功、立言他都做到了,而且做的都不错。

曾国藩,怎么说呢,是历史上少有的读书“读傻”的那一类人,他是真的将诗书礼义里的东西读了下来、记了下来然后揉进自己的骨子里,使之成为自己人生的提纲挈领似的东西。用现在的话来说,他的一言一行都是有‘古风‘的。

关于曾国藩读书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是一天晚上,一个盗贼偷溜进了曾国藩的卧室里,藏在了一根房梁上,曾国藩在下面点了根蜡烛趴在书桌上读书。盗贼本想在曾国藩睡着了后偷点东西走人,然而不巧的是,曾国藩背书背到了一段比较难的段落,背了一遍又一遍就是背不下来。

小偷在房梁上等啊等,想着再等下去天都要亮了,于是就跳了下来。曾国藩看到房间里突然出来一个人,十分惊讶,还没来得及说什么,盗贼就指着曾国藩鼻子一通大骂,“你你你,真是笨死了,亏世人还说你是个难得的有学识的人,这么简单地段落都背不下来,我在房梁上听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听我给你背一遍。”

盗贼叽里呱啦将曾国藩刚才读的一字不落的背了下来,然后扬长而去。曾国藩看着盗贼的背影十分佩服,于是更刻苦地读书了。后来曾国藩成了曾国藩,而盗贼还是那个盗贼。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已经不可考,不过这也恰恰说明了曾国藩做学问的用功程度。他曾在《家书》中写道: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做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我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我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得业并增,则家私日起。

把进德修业当成赚钱的行当,跟今天的人恰好相反。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50字篇二

初读《曾国藩家书》,是在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时候。在单位的书架上,不经意发现书架上放着一本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是清代曾国藩所著,由名家唐浩明进行评析,内容比较全面且深刻。书的品相九成新,书页有点泛黄,但仍能嗅到出厂时的淡淡墨香。那时捧读《家书》,只觉得曾国藩是个异常心细又贫困交加的人,从北京运往湖南的几两白菜种子,都要在信里反复询问收到了没有?关于兄弟子侄的教诲,也常常苦口婆心,甚至有点喋喋不休。在京城已是朝廷二品官,居然有不少书信是向家人借钱,真有点“啃老族”的感觉。那时候,对工作与生活的阅历较少,虽然通读《家书》,但不求甚解、感触不深。

当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历史人物,史家自有公论。但无论关于他的争议多大,我们都无法否认他的《家书》平淡中蕴含着真知良言,那些关于修身齐家、为学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带兵的感悟,是他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思想精华。

因此,品读《曾国藩家书》,就像与一位历尽沧桑、充满智慧的老者晤谈,字里行间书写着他对世事变迁的独到见解、对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对学养修为的孜孜不倦。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50字篇三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应该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可以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短信,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美好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现在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曾经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曾经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文明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现在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可以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今天,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可以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可以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应该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来自于民众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修养,除此也许别无他法。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美好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50字篇四

儿时,粗略翻过几页曾国藩家书,因不解其中味又扔回书柜。再读的缘由很偶然,去了一次曾国藩故居,听导游讲解曾公的平生,心生好奇向往:曾公出生于一个普通耕读家庭,短短十年时间,就跃升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官居二品,其必有过人之处,于是又拿起细读。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_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在持家教子方面,他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在治军用人方面,他主张以礼治军,为使官兵严守纪律,爱护百姓,他更是亲做《爱民歌》以劝导官兵;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在用人上,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选人标准是“崇实黜浮,力杜工巧之风”,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训基地,李鸿章、左宗棠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深读《曾国藩家书》,必定会被书中浓厚的亲情所感染,曾国藩不负“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盛誉,一封封或长或短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在追名逐利的现代社会,这样浓厚的亲情尤显可贵。

有多久没静下来写一封书信了?有多久没陪父母好好说说话了?有多久没和兄弟姐妹聚在一起了?繁华浮世,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可通过读《曾国藩家书》,我从曾公身上学到不少可贵的品质,最可贵的即是孝悌。给父母打个电话,为父母买件衣服,陪父母出去旅旅游。在物质与情感方面尽可能满足父母,父母事无小事,其实无需太多,若是能做到像他们爱我们一样爱他们,已是足矣。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50字篇五

2、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曾国藩

3、君子之所人不及,在君慧眼善识人。—— 曾国藩

4、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曾国藩

5、青年读书应当“有志有识有恒”。—— 曾国藩

6、霹雳手段,方先菩萨心肠。—— 曾国藩

7、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曾国藩

8、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曾国藩

11、甘苦自得。—— 曾国藩

12、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曾国藩

13、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曾国藩

14、好谈己长只是浅。—— 曾国藩

15、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曾国藩

16、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曾国藩

17、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 曾国藩

18、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

19、家勤则兴,人勤则健。—— 曾国藩

20、侍亲以得欢为本。—— 曾国藩

21、家庭三致详:“孝致祥,勤致详,恕致详”。—— 曾国藩

22、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曾国藩

23、人德八本:“习勤崇俭谦谨敬恕毋贪去私专一有恒。”—— 曾国藩

24、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曾国藩

25、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曾国藩

27、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机;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曾国藩

28、一切皆暗暗安排,胸有成足。—— 曾国藩

29、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曾国藩

33、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曾国藩

35、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曾国藩

36、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曾国藩

39、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曾国藩

40、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曾国藩

41、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曾国藩

42、绮语背道,杂学乱性。—— 曾国藩

43、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曾国藩

44、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曾国藩

46、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曾国藩

48、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 曾国藩

49、智大心劳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曾国藩

50、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曾国藩

51、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曾国藩

52、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曾国藩

53、一念忽略,便有错言错事。—— 曾国藩

54、越自尊大,越见器小。—— 曾国藩

55、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曾国藩

56、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曾国藩

57、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曾国藩

58、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曾国藩

59、甘让君子其志卑,不让小人其量浅。—— 曾国藩

60、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曾国藩

61、因循二事,误尽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曾国藩

62、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曾国藩

63、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曾国藩

64、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曾国藩

65、人人料必胜者,中即伏败机,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机。—— 曾国藩

66、既爱其才,宜略其小节。—— 曾国藩

68、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 曾国藩

69、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曾国藩

70、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 曾国藩

71、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曾国藩

72、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曾国藩

73、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曾国藩

74、好饰者,作非之渐。偏听者,启争之端。—— 曾国藩

75、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曾国藩

76、姑息必成大忍(过),面誉必至背非。—— 曾国藩

77、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曾国藩

78、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曾国藩

79、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曾国藩

80、各安共分而天下平矣。—— 曾国藩

81、法者,天讨也,以公守之,以仁行之。—— 曾国藩

82、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 曾国藩

83、人伦明,则礼乐兴。—— 曾国藩

84、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 曾国藩

85、到老始知气质驳,寻思只是读书粗。—— 曾国藩

86、事事顺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远之。—— 曾国藩

87、人之所学,不可为人所容,为人所容则下矣。—— 曾国藩

88、人要为善,先要明善始得。—— 曾国藩

89、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曾国藩

90、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曾国藩

91、常沉静,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 曾国藩

92、以举世皆可信者,终君子也。以举世皆可疑者,终小人也。—— 曾国藩

93、富贵家宜劝他宽,聪明人宜劝他厚。—— 曾国藩

99、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