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模板10篇)

时间:2023-09-25 14:19:52 作者:文轩 讲话稿 北师大版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模板10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北师大版认识分数教学设计篇一

学习本单元的内容,关键是让孩子们理解分数的意义,比较中理解、计算中理解、应用中理解。给出一个分数,能举例说明他所表示的意义,反复说,说完一个说第二个等,学生轮换着说。

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比较的是两种分数的大小:一种是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另一种是分母一样的分数。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从分数的意义上分析,一个月饼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母越大,其中的一份就越小;同样大小的月饼,分的份数越少,其中的一份就越大。所以分母是1的两个分数,分母大的反而小。其次是分母一样的分数(同分母分数),同样大小的物品,分成相同的份数,取出的份数越多,分子就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大。

分数的简单计算,主要学习了:同分母(本册没有说明是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运算,1减一个分数。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是:结果的分子和分母都相等的时候化简成1。1减去一个分数时,要把1看成是和这个分数的分母一样的分子、分母一样的分数,然后再计算。

最后一节是分数的简单应用。主要是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作分子。还有一些这样的题目:形如有15个苹果,其中三分之一是红苹果,三分之二是黄香蕉苹果,问题是红苹果有几个?黄苹果有几个?从分数的意义上分析,三分之一就表示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15除以3等于5,每份是5个,1份就是5个,2份就是10个。检验的过程是:10+5=15,和总数15一致,因此解答正确。在讲这一节时,学生是在理解了分数表示的意义的情况下进行的,感觉做起来特别的顺,效果也挺好。

所以学习数学知识,必须以学生理解为前提,多说、多动手操作,这样在练习的时候就没有那么难。

北师大版认识分数教学设计篇二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北师大版认识分数教学设计篇三

《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结合具体的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并了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但是由于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只根据字面的意思根本不能很好地掌握,因而这堂课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以熊大熊二寻找食物为主线展开教学,并借助“长方形”“圆形”和“正方形”折纸纸片为道具,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去发现数学知识。本堂课我做了以下几种尝试:

我通过让学生帮助熊大熊二分苹果,先从4个苹果平均分,然后是2个,这些都能用整数平均分,渗透平均分。然后1个苹果进行平均分,“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通过平均分大饼、蛋糕,明确分数的意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练习环节命名为熊大熊二闯关智慧森林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课堂上,分蛋糕时由学生拿正方形折纸折一折、分一分、同时说一说四分之一。另外练习环节设计了折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说一说,优生带动差生活动,帮助其理解分数几分之一所表示的意义。

在练习设计时,分别设计了折一折(折一个喜欢的分数)、说一说(看图说分数)、找一找(寻找身边生活中的分数)。特别是看到法国国旗、巧克力你想到了那些分数,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判断能否直接用分数表示,进一步巩固分数产生的基础是必须平均分。既可以巩固所学的新知,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值得反思:

1、课堂纪律性不够。

由于本班的学生比较活跃,折纸活动之后学生仍然拿折纸玩耍,将学具变成了玩具,课堂控制力还有待加强。导致课堂有些阶段出现了一点混乱。这就告诉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带动好学生紧跟教师的步伐,以免部分学生玩耍错过重点知识的学习。

2、小组活动不充分。

在合作学习时,学生会倾听组内成员的意见,然后结合自己的想法,做出最后的决

定,这样对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这节课我本设计两个动手的环节,一个是折纸折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先让学生自己折纸,再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感受不同的折纸方法,却可以得到同一个分数;说一说四分之一的含义。另一个是用折纸创造自己喜欢的分数,并介绍自己创造的分数,进一步理解分数含义。交流时间比较仓促,达不到全面交流。

北师大版认识分数教学设计篇四

本周三年级的孩子对分数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初步认识,如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比较它们的大小。

在上课的前一天,我给孩子布置了预习的任务,因为我觉得孩子们从上小学开始一直接触着整数,初次接触分数还是先在脑子里对分数有个印象才好。这节课是以情境导入新课的:秋天到了,学校组织了一次秋游,同学们都非常开心,他们带了自己最爱吃的食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丽和小华都带了哪些好吃的吧~情境图展示了野餐的图片,四个苹果、两瓶水和一个美味的蛋糕。我引导着孩子们:”他们是非常要好的好朋友,要一起分享自己带来的食物,怎么分才是最公平的呢?“我们班的孩子纷纷回答:”平均分。“听到学生的回答我很满意,可以等到下一个问题时我就笑不出来了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我问:”那么这里有四个苹果,我们要平均分给他们俩人,每人分多少个呢?“话音一落,就听见几个孩子中气十足、十分自信的回答道:”二分之一!“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当时我就有一种后悔的感觉,早知道不让这群孩子回家预习了,预习的后果居然是答非所问"…后来我让他们好好想想到底是多少,他们才思考了一下,回答我每人分两个。虽然有前面这个小乌龙,纠正之后,孩子们又重新投入到分数的认识中。学习了分数的组成,学会了判断涂色部分占了整个图形的几分之一,也学习了如何判断几分之一的比较大小。

在整个上课过程中,我感觉到孩子们对分数学习的热情,仿佛分数是一个新奇神秘的玩具,孩子们都对探索其中间的奥秘乐此不疲,这种学习的精神让我十分满开心!加油孩子们,相信后面分数的学习你们会学的更棒!

北师大版认识分数教学设计篇五

我组织学生讨论几个男生罚球命中率的问题,在比一比谁点球水平最高的过程中引出了百分数,此时,学生已经隐约之中感悟到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为了比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 100 的分数,学生已初步感悟出百分数的含义,也初步感受了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

二、密切联系生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学生虽未正式认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却并非一无所知。因此,我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百分数,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知识对于个人的意义,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节课中,我直接把学生调查到的数据和问题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学生是在理解和解释自己及同学调查得来的数据的过程中认识百分数的。

三,设计练习,巩固新知

趣味数学,猜成语中的百分数,学生对这道题特别感兴趣。

这一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1、在学生已经认识到了百分数的意义时,对分数和百分数的区别,没有让学生讨论加以鉴别,是教师说出的,练习时学生考虑的时间也少了些。

3、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但思考的时间不足,主动探究不够。

今后还是要注意教学的一些环节的处理,比如百分数的读写法涉及到教学的规范性,最好还是教师示范给学生看比较好。此外,还要注意尽可能地放开学生,让学生更多地主动探索知识。

北师大版认识分数教学设计篇六

情境创设有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思维的联想,激活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对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教学中,我直接引入新课,提出“三年级对我们已初步认识了分数,你能说出一个分数来吗?这个分数是怎么得到的?” 复习导入是为了了解并做到尊重孩子的知识基础,然后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2、在操作中感知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表象,更好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教学时,我先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通过回忆想象,来说明1/4的含义,这也是对三年级学习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得到1/4的复习,同时也为学生创新学习作准备。新知识的生长点就是让学生感知也可以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后也可以得到1/4。教学时,我让学生帮我分苹果,用这种方式对刚才各个小组的操作和汇报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学生惊奇地发现1/4可以是一个物体的1/4,也可以是一些物体的1/4。我就顺势告诉学生这上面例子中的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用分数1/4表示。这也是对教材中小精灵提出的说明1/4的含义的一个完整概括。

3、在交流中内化

新课标强调学生经历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主要是通过沟通实现的,课堂上,我重视学生将自己观察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在合作交流,观察思考的过程中促进了语言与思维的融化,内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四分之一的理解较为透彻之后,我引导孩子的思维继续深化,这个整体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自然数1来表示,叫“单位1”,板书之后我提示:“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我吗?”暗示它和自然数1的不同。果然,孩子们敏感的发现了这个问题,在我的解答中,深化了对单位“1”的理解。仅仅深化到这个程度还是不够的,我继续引导,“刚才你们得到的这个四分之一的过程,我们平均分了一个物体或者多个物体,既然它们都可以看做单位“1”,我们就结合单位“1”来描述一下四分之一这个分数吧。”孩子们开始尝试,从生涩到熟练,我们看到孩子们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越来越好。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了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和思维逻辑智能。霍华德加德纳的“智能多元论”对我影响很大,只要有机会,我一定把它努力渗透进教学的角角落落。

我结合前面的引入材料让学生把对“一个整体”的认识延伸到生活中去。提出“我们身边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后,可以表示哪一个分数?”我开始引导孩子们做这件事,从四分之一到几分之一,从分子是1到分子是几,引导他们尝试用单位1来表达这些分数的意义。这让学生感受到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了生活的数学,也为理解分数意义奠定了基础。我把孩子从身边找的分数一一记录在黑板上,这是课堂宝贵的生成资源,一定要充分利用。板书孩子自主生成的这些分数,有两种用意:一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归纳分数的意义,二是为以后学习分数单位提供了实例充分研究。

4、在概括中深化

抽象概括是数学得以产生的基本前提,离开了抽象概括,就不会产生数学的概念,更不会有抽象的数学思维,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在教学中,分数意义是分3个层次来抽象概括的:前面学生已认识到了可以把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又认识到单位“1”的含义。有了前面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我就引导学生结合单位“1”来表达黑板上这些分数的意义,从而脱离原来具体分物的例子。这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孩子们脑子里已经初步建立了分数的模型,说这些分数的意义的过程,就是在应用这个数学模型来解读原来较低层次的“分物”,这是对原来的认识的一个抽象化过程,我觉得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和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根据学生的认识顺水推舟地抽象概括出分数意义,完整建立了分数概念。理解到这步还远远还不够,接着我引导学生:“请你读一读,让人一听就明白这句话里什么词语最关键,最重要?”对单位“1”、“平均分”等关键词语的强化,加深了分数意义理解,较好突破了难点。如何让层次差一点思维慢一点的学生也透彻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我采用了“举个例子说说”的方法,把前面同学们自主生成的分数纳入分数的概念之中“像………这样,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我结合“涂一涂”这道题,仍旧在“做中学”,引导学生理解3/6里面有3个1/6,并告诉他们1/6就叫3/6的分数单位。并让孩子们猜测黑板上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在充分感知“一份”和“有几份”的基础上,给出分数单位的概念。教学分数单位时,很多老师采用让孩子自学的方法,避免讲授。很大程度上,“讲授”“灌输”成了同义词,尤其在公开课上,老师们都避免使用。但是我觉得老师的价值、老师的主导作用就应该体现在“该出手时就出手”。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我让同学们找窍门儿,“怎样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它的分数单位呢?”经过仔细观察,他们发现了!“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我继续追问:“怎样就能一眼看出分数有几个分数单位呢”仔细观察思考之后,一个学生说“分子是几就有几个分数单位!”多么好的方法啊!所以我体会到,老师一定要善于追问。

5、在练习中发展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设计练习时我也是分层次、有梯度来设计练习。“抢答练习”是基本练习,从分一个物体到分多个物体,从分子是1的到分子不是1的,主要用于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辩一辩”通过辨析来加深对分数和分数单位概念的理解。“画一画”设计的理念是从部分到整体,和分数的意义正好相反,分数的意义是从整体到部分,知道整体来描述部分,这个题目则是知道部分来推知整体。同时还让孩子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创造出了很多种美丽的图案,真正让我们体验到数学是美的。“玩一玩”这个游戏,不仅仅是让学生玩,而是在玩中加深对分数的理解。孩子们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取出1/3,个数却不同”这个问题的同时,顿悟,原来单位“1”不同,即使是同样的分数,每一份的数量也是不同的。最后得到的2/2这个分数,其实就是单位“1”,它同时又等于自然数1,后面会逐渐学到,这里只作渗透。因为前面对单位“1”和自然数1做了区别,所以我怕给孩子造成思维混乱,所以没板书。课的最后,我用写信的方式作课堂小结,有两种用意,一是和语文学科的整合,二是教给孩子这种善于反思的学习方法,帮助孩子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北师大版认识分数教学设计篇七

认识分数是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拓展,而分数的意义也比较抽象,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认识分数》是认识一个图形或是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在分析完教材之后,我将这堂课的教学重难点定在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1、本节课着重帮助学生认识1/2。

首先通过分苹果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在分东西平均分得的结果不能用整数来表示时,我们就用分数来表示。这里不仅解决了平均分一个苹果这一问题,同时也交代了分数的由来,让学生感受由于生活的实际需要,才有分数的产生。提出1/2这个分数后,借图意来理解1/2的含义,着重理解“平均分”;接着以1/2为例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接着让学生在各种图形上找1/2并涂一涂,从而感受无论是物品还是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2、认识几分之一。

这一环节是在学生掌握了1/2了含义之后,延伸到1/n的理解。在让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我拿了三个不同图形的四分之一,让学生观察,它们都是把图形平均分成了四份,图形不同是没有关系的,只要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一份都是它的四分之一。通过两个层次的比较,让学生理解,要表示几分之一,怎样对折没关系,什么图形没关系,只要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这节课让学生的动手活动贯穿始终,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不仅达到了强调“平均分”的目的,而且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把探索过程引向深入,从而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分数的含义。这样的活动还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锻炼,也使学生去体会与他人合作的力量和提取别人的长处。

北师大版认识分数教学设计篇八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分数的开始,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它为我们今后学习小数的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下面我就结合本节课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收获与不足:

1、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本节课一开始借助主题图创设既丰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分食物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一个月饼平均分的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时,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在熟悉的平均分情境中体会到分数的产生源于生活实际,初步感悟分数的含义。

2、注重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活动中感知、体验、深化认识、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含义。

3、从形象到抽象,以形象材料为依托,理解分数的概念。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感悟,使学生对分数的理解,能建立在对直观形象的感知上。因此,我采用了“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折出正方形纸的并涂色”、“看到图片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等形式的练习,就是要在学生的头脑中把抽象的分数与具体的图形有机地联系起来,将“数”与“形”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

4、存在的不足。教学中对学生语言的训练不到位,部分学生还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出几分之一的意义,应鼓励学生多说,在说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北师大版认识分数教学设计篇九

1、在对教材内容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注重以“人的发展为本”,灵活使用教材,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自我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实践数学,从而激发学习和探究教学的热情。

2、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提供表现、操作、研究、创造的空间,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学生的潜能就会像空气一样,放在多大的空间里,它就会有多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3、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不能仅仅提供前人的思维结果。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气氛,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4、要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探究是感悟的基础。没有探究就没有深刻的感悟。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分数除法问题”的算法有初步的感悟。

北师大版认识分数教学设计篇十

“认识分数”是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而分数概念是学生初步接触的基础知识。在本单元,分数被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来认识,这种认识又与平均分的经验分不开。其实,学生正式学习分数以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本节课是“认识分数”的第一课。因此,教学时,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个简单的数学事实出发: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小朋友,每人分到半个苹果。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要想办法来表示“一半”;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其实是很多的。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学生要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为了让学生能较好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我先通过计算机的演示:平均分月饼。让学生通过观察平均分的过程。先认识分数1/2,又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实践操作练习的中,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使学生体会1/2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为使学生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2的基础上,再认识1/4。并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读写,折纸操作和判断题的练习,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份之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