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谁来了小班教案设计思路(汇总5篇)

时间:2023-09-23 05:39:20 作者:LZ文人 工作总结 最新谁来了小班教案设计思路(汇总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谁来了小班教案设计思路篇一

1. 给小调皮多一点的关爱

不管是在教育活动中,还是在游戏中,懂事听话的孩子总是会得到老师的关爱,而那些喜欢调皮、爱捣乱孩子往往得到的是批评教育,但往往又事与愿违。细想起来,其实这些喜欢调皮捣乱的孩子,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

裴思彤是我们学前班特别活泼可爱的孩子,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看上去很讨人喜欢。可他又是典型的调皮大王,捣乱鬼。在与小朋友的游戏时特别容易发生冲突,小朋友们都不喜欢跟他交往。在我的观察中,裴思彤其实特别喜欢与小朋友交往,也乐意与他们一起游戏。每次在区域活动中,他都积极的参加,表现自己,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关注。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都是纯洁的、善良的,喜欢调皮的孩子也不例外。”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是我们的教育宗旨,爱是我们的教育手段,让我们多一点爱心,多一些赏识,多关爱一下调皮的孩子吧!你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 图书架旁的碎纸片

开学的时候,我在图书架上摆了很多新图书。可没过多久,图书架旁边就有了不少从图书上掉下来的纸片。为了找原因,我仔细观察,发现有的书特别受孩子们欢迎,看的人多了。图书就容易破损。于是,我利用晨间谈话,对他们进行了爱护图书的教育。

没想到,以后的几天里,图书架旁还是每天都会有碎纸片,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和孩子们交流,我找到了真正的原因,原来孩子们为了折纸飞机玩,就从图书上撕纸。于是,我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只篮子,里面装着平日里孩子们用过的作业纸,放在他们随手就能拿到的玩具架上。

这天,我正好看到邢宝林在撕图书封面,我忍住心中的怒火问他:“你为什么要把图书撕坏呢?…‘我想要折纸飞机。”邢宝林轻声回答。“我不是已经给你们准备纸了吗?你为什么还要撕图书上的纸呢?”我不由得提高了声音。他好像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对,低下头说:“因为图书封面纸厚,折的飞机飞得远……”原来是这样!泽泽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我了解孩子们有折纸飞机的需要后,我就为他们提供了纸。看上去我已经给予支持了,其实这种支持还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们初步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而且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细致的思考。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折飞机”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及时提供不同质地、不同大小的纸,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

3. 排队的习惯养成

小班的孩子入园已有一段时间了,他们对幼儿园的生活开始适应,这时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开始出现,最让老师头疼的事——排队。无论是课间、户外活动还是放学,孩子们的那条队总也排不好,总是你争我强,你推我挤,还有几个调皮的小家伙总要去“加塞”,一个顶一个的往前挤,对于这样的现象我提醒了好几次,可是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一会儿队又乱了。

通过这些活动我深切的感到:幼儿的常规习惯养成非一朝一夕,需要有重点的关注、教育,并采取多种方式去进行培养。另外,常规教育也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能死守。

谁来了小班教案设计思路篇二

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动静交替、循序渐进、活动适量、面向全体、关注个体等原则,将本活动的开展立足于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把基本动作技能的锻炼寓于趣味性很强的游戏活动中。游戏中赋予幼儿“小青蛙”、“小袋鼠”及“小兔子”的角色,加入箭头指示方向,来引导幼儿练习和巩固跳的动作,幼儿相应的向左、向右或向前、向后跳跃,充分满足了小班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表现等心理需要,让幼儿在乐中学,趣中练,大大激发了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也从不同层面使幼儿动作技能得到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在活动过程中,动作的要领强调欠缺一定的梯度要求,层次性不够,在今后的活动中我将在活动设计上更注重幼儿差异.另外,在引导幼儿游戏时,孩子的情绪老师没有能及时进行成功的调控,孩子对游戏规则的理解还不透彻,导致个别孩子在“跳“的时候是以“跑”完成的,因此,到后面的环节游戏场面有些失控,孩子们“跳”出了我的掌控。

谁来了小班教案设计思路篇三

我首先给孩子们出示了很多水果的挂图,和他们共同认识了很多水果,然后我把《爱吃水果的牛》(选自《幸福的种子》)这本书,直接翻开第4页,请孩子们观察图书中这一页的画面,画面里画了很多五角形的星星,这些星星都长在树上,我请孩子们猜猜这是什么,当我满含期待的等待孩子们发出各种各样稚嫩的想象时,班里一个叫昊童的女孩突然按照书面上的语言,一字一字的念到,“还有像星星一样的杨桃”,于是,孩子们都跟着她读起来,“还有像星星一样的杨桃”,就在那一刹那,我刚才所有对孩子们的丰富想象的憧憬,他们异想天开的语言和念头,就此在这一刹那嘎然停止。

我知道,我们的`家长都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习,超前思维也很严重,我不反对家长们超前,但是真的有必要识字那么早吗?文字,只是我们用来读书的工具,或者是一种符号,过早的认识了这些字有的时候是对孩子想象力的封闭!

我想,一本书就这样读下去的话,并不能够帮助孩子们从书中体验到奇妙的乐趣,如果每一本书都这样读下去的话,没有去观察绘本中的画面,许多能力都这样被强迫停止了,所以,呼吁我们的家长们,重视孩子学前教育是好的,但是也要同时具有良好的教育理念,所以,请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们都共同学习吧!为了我们的孩子!

谁来了小班教案设计思路篇四

《快乐的小公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实验教科书第二册16单元“快乐”中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童话,说的是小公鸡整天没事做,心里很苦恼,后来在大家的帮助下成了一只快乐的小公鸡。故事告诉我们“帮助别人,你就会得到快乐。”

课文的重点是小公鸡问老牛、青蛙和蜜蜂,最后又问爸爸的经过。老牛、青蛙和蜜蜂的话都具体说了自己怎样帮助别人,而没有告诉它其中的道理。小公鸡似乎明白了一些,它问爸爸:“做什么事最快乐?”小公鸡想从三个答案中知道哪个“最快乐”。令它疑惑不解的是:“为什么老牛爷爷、青蛙哥哥、蜜蜂姐姐说得不一样呢?”爸爸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点明了它们的共同点——“帮助别人”,于是小公鸡一下子明白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以下几点我做得不错:

第一,结合生活实际导入,创设快乐的情。

在导入的时候,我结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来这一生活实际引入。通过让学生谈谈自己怎样度过这个快乐的节日,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快乐的事情,创设一个快乐、自主的教学情境。

第二,因为学生有了将近一年的识字、写字经验,因此,这节课我把识字、写字的自主权充分交给了学生,引导他们运用自己以前学过的方法自学或与同学合作认识生字、新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自主的时间、过程、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三,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在教学中,我自始至终注重学生对文本的诵读和语感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境、悟意、悟情、悟法,使文中事活化,物活现。例如:课上,我让学生自读,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让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读中去领悟,逐渐感受到帮助他人才能得到快乐。学生在读书中奠定了感情的基础,在分享快乐的学习中为推进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第四,以人为本,关注情感体验。

这节课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感受快乐,体验快乐、懂得快乐”。这节课自始至终充满了快乐,课堂气氛快乐,学生学习心情快乐,学习行为快乐。课堂上让学生自读、有感情地读,分角色地读,初步体验快乐;在实践总结升华阶段,让学生懂得快乐。感悟出了“帮助别人,就会得到快乐”的道理。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2.教学评价应通过一定的方法给予学生发挥各自特长的机会,以使他们在特定的领域或其他领域内发展,并掌握较好的技能,同时产生自信心。然后再利用强项来带动弱项,向自己挑战,最终达到全面发展。但是在我的课堂上,鼓励性评价繁少,评价语言较为单一,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会更关注评价这一方面的学习。

3.习惯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好习惯受益一生,坏习惯贻害终生。小学生习惯正处在形成阶段。许多坏习惯还未形成。所以要在此时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但是我的这节课注意的不够,以后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倾听的习惯,读书、写字习惯等)。

4.教师自身的语言不够简洁,有时太过于重复学生的回答。

今后我还应继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倾听导师的课之后,要反复琢磨、研究,不断向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驾驭课堂能力。

谁来了小班教案设计思路篇五

近期,我执教了音乐活动《下雨天》,目的主要是希望幼儿能主动快乐地学,而不是教师强硬式的塞给他们。应该看到孩子们在活动中还是比较感兴趣的,积极性也较高。我也对这次活动进行了反思,现归纳如下:

一、把握“追问”的艺术

在活动中教师如何对幼儿的回答做出积极有效的反馈呢?在一般情况下首先要避免重复幼儿的回答,注意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提升。在活动中我也注意避免单一的重复幼儿的话,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加以提炼概括,帮助幼儿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但如果仅仅让老师来总结概括可能会限制幼儿的思维,而“追问”是一种有效地课堂互动方式,对于幼儿思维的开拓与发展是十分有益的,我们教师要学会追问。比如在创编歌词部分,一幼儿说:“可以种西瓜。”幼儿怎么会想到下雨天种西瓜呢?教师可以追问:“你怎么想到要种西瓜?”将问题再抛给幼儿,让幼儿学会思考。

二、注意活动的多样化

活动以纸偶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好奇、好动,但注意力容易分散,一节活动往往要控制在十五分钟左右,如果只是单一的学唱歌曲,很容易使幼儿疲劳、不感兴趣,所以在创编环节还可以通过加入动作表演,让幼儿能够跟着音乐边唱边动起来,利用身体来为歌曲打节奏,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需要,还可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还可以通过分角色演唱来缓解集体演唱带来的疲劳感等,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教师要能够想到。

三、摆正教师在活动中的位置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所以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集体教学活动形式。比如活动中从教师范唱到幼儿学唱,在幼儿熟悉歌曲过程中我做到了“渐退”,把主动权渐渐让给他们,倾听幼儿歌唱,当发现幼儿有困难时再予以帮助和指导。比如在活动创编歌词部分,碰到四个字的“玩橡皮泥”应该怎么唱,不要只通过教师直接告诉幼儿“唱得快一点”,而是可以通过启发尝试帮助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比直接告诉更有意义。

四、关注细节,周到设计

“细节注定成败”,我们的活动也需要认真地考虑各细节的处理,比如座位的安排、图示的高度、教师的肢体语言等。这次活动要让幼儿了解与体验烦恼的和开心的情绪,教师的语气和动作可以再夸张一些,要知道在活动中教师的情绪是很容易感染幼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