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论文初中(优秀5篇)

时间:2023-09-26 09:00:21 作者:碧墨 文秘知识 驳论文初中(优秀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驳论文初中篇一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以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刚性的管理为主的传统学生工作模式,已难以满足教育发展和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要,高校学生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教育、管理与服务之间的辩证关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和“服务育人”的理念,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工作服务职能,积极构建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遥过打造优质服务平台、构建长效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能力等措旆,提高学生工作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服务型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多样化、国际化的发展阶段,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群体需求和个人思想行为日益多样化,这对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而以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刚性的管理为主的高校传统学生工作模式,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而导致了教育功能弱化、管理权威削弱、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已经很难满足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和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要,高校学生工作如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教育、管理与服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断创新学生工作模式,突出学生工作服务职能,提高学生工作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驳论文初中篇二

摘要:“研究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对现有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在简单阐述“研究型”教学涵义和作用,并提出构建“研究型”教学创新氛围的策略。

关键词: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主导作用;主体地位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操作程序,具有实践性。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的形式是灵活多变的,因此,教学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创新,必须研究“研究型”教学模式。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涵义和作用

课堂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运行形式。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主动参与、构建以及创造的过程。在当今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高等教育质量也受到高度重视,“研究型”教学模式被广泛引入教学领域,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研究型”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以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将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使学生有所发现和创造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的核心在“研究”,它包括教师的研究和学生的研究,教师在研究中教,学生在研究中学,也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活动的创新上;同时鼓励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即突出学生主体,强调问题中心。它引入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对于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实现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型”教学模式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研究型”教学有助于改变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理念的全面转变应包括着重实现知识传授向行为引导、能力培养转变;教师单向主导向师生双主体转变;接受型学习向研究型学习转变。认识到教学理念的转变不仅针对教师,而且也要针对学生改变单纯接受型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以自主探究、合作、开放、实践的态度,进行研究型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充分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只有都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教学相长,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观、教师观、师生观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大大强化,教师的话就是绝对真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确立,教学活动在大部分情况下,只演化成“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图景。在这种图景中,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存在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能平等对待学生,没有通过对理论或现实问题的研讨、探究,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研究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创设了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实现了学习观由苦学到乐学的转变,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学活动更富有民主性、平等性。树立“研究型”的教学理念,对于充分认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助于课堂教学中构建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教学看做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过程,教学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这种扼杀个性的教育机制,导致教师的教停留在知识的填充,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死记硬背,学而不思。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贵在引导,学生重在自我探究,且教与学的方式呈现多样化,采用讲授、启发、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教学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采用讲授,现实针对性较强的内容采取讨论研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研究型”教学还淡化了课内课外的时间观念,教学不再只是课内的事,基于动机和兴趣,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研究为纽带,开展合作与交流,学习不再只是一件吃苦的事情,学生能从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求知的乐趣,感受合作的力量,分享成功的喜悦。并加大学生自学力度,在课内为学生推荐先进的课程教材和参考书目,精心设计作业,规范作业管理,使课程作业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课外学习和研究小组,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促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学习团队,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三)有助于整合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性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想受教材和教学大纲的束缚,习惯于把自己的思想局限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的框架里。一切教学活动均围绕教材和教学大纲来组织,使课堂停留在只让学生掌握前人已懂的东西,学生缺乏思考而无力创新。“研究型”教学倡导问题意识,主张在领会把握教材内容,作出主次、轻重、详略区分的基础上,以“少而精”的原则,以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为主线,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它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从现实问题切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构建一个动态、开放的教学体系。一方面,重在讲思路、讲线索、讲重点和难点。讲授内容突出“少而精”的原则,大部分学生能在课外阅读的内容不在课堂上讲述,变“教材”为“学材”,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工作;另一方面,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现代科技文化发展的趋势,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尤其注意在课堂上增加行为规范和创新思维训练的内容,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得到发展。

(四)有助于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具有导向性的功能

“研究型”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师考评和学生考评相结合、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它是一种整体考核和综合评定。尤其运用不同的评分标准,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努力和价值,并能有针对性地给以具体的改进建议,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特别是完善了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诸多不合理之处和学生的实际素质水平和动手能力的考核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评估体系。

二、关于构建“研究型”课堂教学创新氛围的策略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也受到高度重视,“研究型”教学模式被广泛引入教学领域,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基础

开展“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建设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师资培训等制度,积极开展教师讲课比赛、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科学素养和业务素质。二是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培养学者型、研究型教师。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教学理念的改变尤其需要造就一批创新型教师。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热爱和投入自己的职业和专业,开展研究、探索和创新,才能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本学科扎实的理论知识。通过教师人力资源的新型培训模式,把校本培训和校外培训相结合,增强教师教学水平,开发教师人力资源的创造价值。通过鼓励教师结合自己所从事的学科建设来探寻解决实际需要的问题,并将其作为科研课题,将有助于教师在研究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与完善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品质结构。只有构建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才能做到真正改变教学理念,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改变教育教学观念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前提

先进的教学必须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然而,在当前课堂教学中,以传授更多知识为目标的教学旧观念仍深深影响着课堂教学,反映在教学目标观方面。大部分教师重视理论知识讲授,忽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较少,许多教师没有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内在要求,尚未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的现代教育观。

“研究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包括新的学习观与质量观。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反映不够充分,从侧重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出发,忽略了以学生发展的需求来设计他们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缺乏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研究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创设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现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实现了学习观由苦学到乐学的转变。在质量观方面,改变了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不重过程只看结果,以分数论高低引导学生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采取整体考核和综合评定,教师考评和学生考评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成绩考核重在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教师的教学考核重在教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更为客观,并发挥好导向功能。

(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的地位

“研究型”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教学过程民主化,在平等的教学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交往互动关系。教师既是导师,又是学习伙伴。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变成了师生“群言堂”,理论知识的获得和各种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师生的共同探讨来实现的。在研究中,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学活动更富有民主性、平等性。树立“研究型”的教学观念,充分认识“研究型”教学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意义,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掌握和熟练运用研究与探讨问题的思想方法、学习方法。

首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是现代教学模式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教师主导作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成败。教师的“教”集中在“导”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为学生理解问题创造条件。依据教学目标,拟定一定量的达标测量题,对照评分标准,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量化;也可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一问题作出分析、表明态度或提高解决方法,对学生的能力、觉悟和行为状态进行综合评判。

其次,必须以学生自学为主,把学习和质疑主动权让给学生。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分数”为目标,以“灌”为主,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极大地影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研究型”教学模式以“能力”为目标,以“导”为主,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师生共学,双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在科学性的前提下,通过注重针对性和启发性,教师基础知识的传授达到教育性的目的;通过情境设置,以境育情,在感情的比较、流露以及对具体事例的分析中,让学生理解观点、规范并形成正确的信念,进而通过教师的“表率”和“榜样”作用的引导以及对学生的行为训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动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教师在授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并把重点、难点设计成几个思考题,要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完成。教师必须做到树立学生自主或协作学习的意识,创设学生自主或协作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总之,研究以人为本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可以纠正教学中目标不明确的盲目性,目标不全面的片面性,目标不具体的笼统性。老师的课堂教学只有有了明确、全面、具体的教学目标,才能增强针对性及课堂实效,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人的素质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后天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对人的素质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必须以人为本,从尊重、平等、自由的人格出发挖掘人的潜能,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2]陈丽萍,课堂教学互动效应的内涵、层次与演变[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6)

驳论文初中篇三

3.2以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程为基础,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

构建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需要加强服务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工作效能。学生工作部门要结合实际修订学生管理有关规章制度,使学生管理制度更加人性化、规范化、科学化,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增强操作性;规范行政审批制度,简化学生办事程序和办事流程;建立学生对学生工作的效能、学工干部服务态度评价制度;建立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要建立健全学生宿舍物业管理与服务水平的考核评价制度,把学生对物业管理服务的满意度作为评价评估物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以督促物业管理公司或后勤服务部门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条件保障。

3.3以构建长效服务机制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

高校学生工作机制是指高校学生工作目标、任务、体制、激励和制约手段等诸要素相互作用的机理、过程及方式。学生工作机制是否科学将决定工作系统效能能否有效发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学生工作机制已不再适应新时期的学生工作,迫切需要创新和转型,这种创新和转型,必须着眼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创新,由原来的以学校工作为本转为以学生为本,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指导型,要把工作重点由传统的日常管理转移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上来,努力解决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3.4以提高服务能力为关键,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学生工作者必须转换工作角色,由原来的教育者、管理者和控制者转变成为服务者,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学生创造健康、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学生工作者要通过学习培训和理论研究,不断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和服务者。同时要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将学生对学工干部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满意度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纳入学工干部评奖评优指标体系,定期组织一次全校性学生工作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评比活动、共青团工作先进个人评比活动,以评比活动推动学工干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驳论文初中篇四

摘要:高校汇聚着诸多的人才,加强对高校教职工的有效管理,有助于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发其教学和科研的动力,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创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有效对策,旨在为切实提高高校对教职工的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

一、引言

众所周知,高校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作为高校最核心的战略资源,对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持续性发展,必须具备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因此,高校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调动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管理效率,确保管理目标实现的有力保证。

二、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取得的成绩介绍

随着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高校也逐渐确立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识,开始注重人才的引进,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开发上,通过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给人才更宽广的舞台,立足吸引高水平人才、留住已培养的人才,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本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除了建立并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还专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了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旨在使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得到优厚的酬劳、享受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有更公平的工作环境、更浓厚的学术氛围,更美好的发展前景。这些做法,使得高校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朝着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三、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高校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开发是一项复杂、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虽然我国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和不足,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够合理的高校人力资源结构。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仍存在着高职称高龄化的现象,这是由于过去一直沿袭论资排辈的职称晋升模式,致使目前这些职称较高的均为年级较高的老教师。同时,还有一些高校由于地处偏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招聘教师难度较高,因此,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这也是与发达地区高校教师学历水平存在很大差距的原因所在。再次,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极不合理,很多高校均不具备老中青有效衔接的合理人力资源结构,有的高校人力资源严重断档,缺乏年轻有为的青年才俊,造成知识结构老化、科研后劲退化的现象。二是有的高校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部分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需要改善和提高,有的高校教师资源相对凝固,教师资源调配主要依靠引进新的师资进行,学校、学科间相对封闭,不利于学术的交流和学派的相互融合。同时,由于教师结构十分单一,他们与校外、国际知名院校的学术交流少,造成学术思想十分僵化,不利于学术成果的形成。除了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教师,高校从事其他工作的教职工素质也普遍偏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高校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不利于高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三是高校存在着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高校间竞争的增强,使得一些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的高校出现了人才流失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困扰所有高校的共同问题。据悉,我国高校人才备受国外欢迎,他们在千方百计地与我国高校开展人才争夺大战,导致一部分高校人才流向国外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一部分成为国外机构的管理人才,有的到企业从事高管,挣百万年薪。在人才流失的过程中,还有一部分是横向流动,即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教师到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任教,这也是造成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高校人才整体素质偏低的原因所在。除了上述显性人才流失,高校还面临着隐形人才流失的困扰,一些具有真才实学,在某些领域卓有成绩的教师在校外开办自己的工厂或开办第二职业,将主要精力投入在自己的“事业”上,将教学科研当做“副业”,造成高校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逐渐下滑。

四、高校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对策分析

针对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暴露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必须着力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能激发人力资源活力,使他们更好地投身到教学和科研中去,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一是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人才第一的意识。高校要充分认识到高水平的教师人才队伍对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所起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教师是人才、人才第一的观念,通过不断转变观念、转变职能,更好地为教师服务、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创造好的环境,来发挥广大教师在高校中的主体作用,使其得到足够的尊重和重视,满足自我实现需求。二是要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科学地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学科建设决定着高校未来的发展,高校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本着打造一批特色学科的目标,全力为学科建设储备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教师的引进上,根据学科建设的客观需要,要选拔具有较高专业水平、渊博的学科知识,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较高职业道德的人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某些特殊学科,可以尝试从国外引进学科领域的专业人才;三是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发挥人才的最大价值。高校人才开发和培养的重点是教师人才,它是按照不同专业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旨在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的过程。这就要在激励机制构建上下功夫,着力构建与高校实际相适应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五、结语总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才能人尽其才,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双印,徐龙琴.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创新的研究.技术与创新管理..第27卷第2期:39.

[2]郑成林.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3月.28.

[3]刘笳.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创新.辽宁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卷.第2期:116.

驳论文初中篇五

1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的理论研究

对于现代气象业务,公共气象服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公共气象服务与预报预测、综合观测是有差别的。我国当前的气象服务体系主要包含决策气象、大众气象、专业气象和科技气象四部分。该服务体系体现出了气象服务的公众性,它是为政府、社会各个行业以及社会公众服务的。在我国的气象大会上曾明确指出,公共气象服务代表了气象科技服务的公益性。

2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现状

2.1气象部门的实际能力难以满足需求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政府以及一些行业对气象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使气象服务在内容和范围等方面不断拓展,比如风险评估、灾情收集、对气候资源的预报和评估、预警发布、农业气象服务等。由于我国一直将气象部门定义为公共服务部门,所以,社会各界对公共气象服务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我国对气象部门这一事业单位的经费投入和人员编制是有限的,气象部门在人力、财力和技术方面无法获得更多的支持,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明显不足,这严重制约了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因此,大众需求与实际能力间的矛盾会随着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而更加突出。

2.2大众需求与服务缺位的矛盾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各企业及个人对公共气象服务有着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电力、交通等领域,对气象部门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面对用户的需求,气象部门难以找到专业人员来执行,导致用户的需求得不到响应。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专业化、精细化的气象服务队伍,且已有服务队伍的服务水平较低,一直无法有效解决气象部门所提供的信息不专业、气象科技服务缺乏科技含量等问题。

2.3公共气象服务与科技服务的矛盾

目前,保证气象部门的稳定发展和提高气象单位职工待遇仍然是气象科技服务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此形势下,公共气象服务在发展中面临着气象服务行业公益性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对于气象科技服务行业而言,保障和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气象科技服务所创造的收益。而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人们获取气象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样,互联网上的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覆盖面越来越广,这些都会使我国当前的有偿气象服务陷入两难的境地。因此,很多气象部门面临着提高本行业的公益性与保证气象科技服务收入这两方面的矛盾,这也会对公共气象服务股票的走势造成影响。

3公共气象服务的创新发展方向

3.1制订公共气象服务政策

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永远无法满足大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因此,气象部门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制订公共气象服务政策。此外,还要根据气象服务行业的特征,确立公共气象服务的内容和范围。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下,根据现有的服务需求,分类气象服务,将面向政府决策、面向公众需求作为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的目标和宗旨,将国家改革事业单位的总体趋势作为参考,明确公共气象服务的任务和责任,从而规范气象部门的行为。

3.2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的体制建设

公共气象服务的体制改革应与我国改革的总趋势一致,体制环境也应与我国的整体环境相适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必须明确公共气象服务的理想体制;从可操作性方面看,要保证公共气象服务的体制模式与事业单位的改革相符合。

3.3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的运行机制建设

公共气象服务的运行机制要以过渡体制模式为导向,与公共气象服务的目标模式的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并根据不同的运行管理机制区分公共气象服务的类型。气象单位要将公益性的气象服务作为促进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核心任务,将气象服务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和大众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作为有效发展的评判标准,不可将气象部门的收益作为发展目标。此外,针对一些专业的气象服务,要加强市场激励体制的建设,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

4结束语

随着公共服务行业改革进程的加快,对于气象部门而言,必须创新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机制。只有探索出更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气象服务体制,才能促进其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