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专业12篇)

时间:2023-12-23 04:30:20 作者:纸韵 工作总结

教学工作总结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认真总结和归纳的必要环节。在这里,我们收集整理了一些出色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心理健康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校以《无锡市中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为指导,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了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了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1)以“专业”为核心,加强专业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

合格的心理教师是经过专业培训的,除了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外,更多的是实践上的操作方式与方法。我校有一名取得资格证书的心理辅导员,她认真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并在学校中积极做好各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注重辅导的方式与方法,讲究心理辅导的实效,努力把专业做“精”。

(2)以“班级”为主阵地,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班主任是学生心理三级监护体系中的第一级。因此,我校非常重视班主任的队伍建设。首先是转变班主任的观念,在注重学生学习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其次是经常鼓励班主任利用空余时间,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加强心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第三,学校开展由心理健康教师通过讲座、沙龙、论坛等形式,对全体班主任老师进行培训,以点带面,切实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本学期,我校的心理辅导老师郁舒雅执教了《扬起自信的风帆》团体辅导课,让我校的班主任老师受益匪浅。

(3)以“全员育人”为导向,加强其他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专业心理教师一个人的事,也不是班主任老师一个人的事,而是全校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事。所以学校在加强专业心理教师、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对学校其他教师进行培训。我校通过组织教师观摩学习、上网理论学习、阅览室阅览学习等方式,加强教师心理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了教师的心理辅导意识和辅导能力。

(4)以“德育导师”为契机,充分发挥德育导师效应。

结合德育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1、以点带面,保障“心理咨询”的有效开放我校的心理咨询室本学期继续每周一中午开放,采取预约咨询制度,由心理咨询室的值班老师负责学生的咨询辅导工作,并做好相关的咨询记录。对问题较严重者,我们进行了个案跟踪辅导,认真做好个案研究记录,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具实效性、规范性、科学性。

2、以班为面,开展富有实效的班级团体辅导本学期,我校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心理档案,做好一年级新生的心理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各班班主任利用班会课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每月做一次集体辅导,对班级中出现的共性心理进行辅导,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并做好记录,使心理健康工作更具有实效性,真正地服务于学生。

3、家校合力,形成富有高效的管理体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家庭教育。因此,教师应和家长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并利用家校路路通等方式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1.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宣传工作。通过黑板报、橱窗、红领巾电视台等途径,努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本学期,红领巾电视台“成长快乐”节目开辟了《健康快车》这一版块,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身体健康、饮食健康,还有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2.积极开展大课间活动和体育活动。我校每天坚持大课间活动(分室内和室外两套活动),学校提供充足的活动器材,并根据实际情况,让各年级四个班之间定期交换器材进行活动,这样不但丰富学生的活动内容,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放飞心情,同时也缓解了学习压力。

3.加强了良好行为规范的培养。本学期,我校结合每月雏鹰争章活动进行“八礼四仪之星”的评选活动,评选内容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雏鹰争章》,评选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月底进行考核,并推荐出每月的一小之星。每月每班产生4位八礼四仪之星,在班内表彰,期末颁发荣誉证书。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励学生,树立榜样,也促使了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还有许多不足:如心理健康教育课还需要加强、改进,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还要进一步转变,我们仍然有部分班主任、集备组长、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重视还很不够。今后我们要继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特别是广大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更好,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健康、温馨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总之,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条路上,还需要我们地一步步摸索,多学习,多实践,多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

x心理教育课不同于一般文化课,它的授课方式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其授课内容、方式、语言等等都与一般的文化课有很大的区别。

而且涉及的知识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以整合,灵活运用,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课体现其科学性。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知、情、意,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经过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摸索、总结、思考、调整,我逐渐形成了以下的思路和想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内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乐意和主动。

面对从未正式接触过心理方面知识的学生,从情绪感染到情绪升华,从“肢体语言”到“从众”,引起了学生对心理世界的好奇,进而讲述提高心理素质的好处:提高学习效率;合理调节情绪;形成良好性格;学会与人交往等,同时说明这些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后要涉及的内容。

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兴趣和重视,阐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意义和目的,并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也为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点在于活动中的体验,绝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应该有主题,有核心。

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应该坚持一个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行散神不散”,着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习和体验到对自己的终生发展有价值的核心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悟程度。

学生总是非常关注他人在同一问题上的表现,喜欢聆听他人的“故事”。

试图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别人都有,自己有也很是正常的,并相信这些问题可以解决,进而学习和掌握方法。

其实学生在聆听的同时,也在审视自己。

不过作为一名心理教师,其最重要的角色始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自我开放应该有一定的原则和限度。

这大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主体参与性,使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及时地运用课堂所学去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不断地成长。

当然,要真正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发现和解决;要真正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还需要更多、更强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力量。

心理健康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学科教学的'反思,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以下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影响着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因此,作为学生心灵的导航者——心理健康教师,要解读心理健康课程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认真把握这门课程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践,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己任。

所以,应该把共同研讨心理健康教育的详细操作方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的使命。才可能把发挥心理健康课的实际作用,真正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教学中应体现人文关怀,做到育心育人。

学生健康的身心是其健康成长的保证,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相互尊敬的师生关系。因此,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要求和评价方式要有别于其他课程。

首先,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多设计一些走进学生中间的讨论性问题,减少在讲台上面讲的时间,据心理学家介绍: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是成正比的,所以老师离学生越近,其心理距离就越近,那就要求老师多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交谈讨论,从心理上缩短师生的距离。“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才有意义。

其次,多一些微笑,多一点赏识。许多学生缺乏自信,课堂上不敢发言。因此,传授知识其实不是目的,心理健康课真正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快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若一味板着脸,那么就等于“对牛谈情”。若和蔼、宽容、理解,可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看到效果,但是久而久之,学生是会有变化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的赏识要有度。赏学生欣赏之处,识学生整体,有的放矢地运用赏识,激发学生的闪光点。

维都可以,一定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空间,使学生能有信心去思考,那么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教学意识,而且要有课程意识,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要创造学生的个性,哪个方面有发展就培养他哪方面的特长,给他们心理支持,帮助孩子认识到,只要努力,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人人都能成为人才的思想观念。

总之,心理健康课程的目标不是为了传授心理学知识,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解决学生心理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成长中学会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懂得如何学习、如何与人相处,提高其心理素质。与传统学科相比,在教育内容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原则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应该更着重与学生的体会和实践,而不是他学到了什么。

心理健康教学反思

在本课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单一地运用教材中的示范,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小事入手,将话题延伸开来,学生的辨析也不仅仅拘泥于学生生活的一个场景,而是将学生生活立体化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比如在活动中让孩子们讲一讲父母关爱、疼爱自己的故事,这一步的教学设计就源于孩子们的生活,我从孩子们的生活取材,设计学生能主动参与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悟出道理。

其实在生活中他们面对的不仅是父母的关爱与呵护,更多时候响起的是父母的唠叨声与责备声,这才是真真切切的生活。而这些他们最不愿意听到的声音却恰恰是父母一丝一缕的爱!所以我采用这样的形式就是能让学生感受爱的真谛。

教学中音乐的运用是来渲染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眼球,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爱的感染。因为音乐有语言不及的功效。课堂中有多次音乐的导入,一次是在升华母爱的时候,另一次是在教学活动结束时,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欣赏歌曲是学生在课堂中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强烈参与课堂活动的愿望和兴趣,又能将学生的心理感受真实地呈现,这样教学使课堂动静结合,有张有弛。

任何课堂都是存在缺憾的,我也不例外。在本节课中,孩子们的发言非常精彩,多次我沉浸在孩子们的精彩发言中,对孩子们的评价语言过少,过于单一。另外在心理健康课活动的教学中,教师要由单纯的传授者的角色形象,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和示范者的角色形象。在实际的课堂活动中,我没有能很好的把握住角色的转变。今后,我要多从讲台上走下来,俯首弯腰注意倾听学生,做到以学生的身份与他们相处,进行平等对话交流,从而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营造和提供一个接纳的支持性课堂环境,让他们如同置身于一种人际和谐的空间,感到心灵的敞开和舒展。

心理健康教学反思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在不断的摸索、总结、思考、调整。对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我的思路和做法是: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内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乐意和主动。面对从未真正接触过心理方面知识的学生,我给学生创造了很多的发挥空间。每一堂心理健康课之前,我都会安排一名学生完成3分钟演讲。演讲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带领同学们做一个放松游戏,也可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说一部喜欢的电影,讲一讲自己喜欢的明星、球星等等。

在这个活动中,可以说我和学生是相互沟通进步的。我把学生的演讲内容升华,学生们让我了解了世界名人、认识了很多体坛明星,他们邀我一起游戏的喜悦至今仍让我回味。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点在于活动中的体验,绝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应该有主题,有核心。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应该坚持一个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行散神不散”,着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习和体验到对自己的终生发展有价值的核心观念。

对于这方面的能力,我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活动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很高,想做到形散神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沟通》一课,原来我的活动设计中,要求学生每个人背上夹一张纸到处找同学,配合完成。后来考虑到学生的调控情绪能力较差,极容易形成混乱。于是,我把游戏环节进行了重新设计,换教室活动为座位传纸,有效的避免了混乱,从而也达到了说明道理,活跃气氛的目的。

闭自己,嘲笑讲出真心话的同学。这些不好的双向互动使课堂缺乏温馨的气氛,很快乱作一团,最终导致学生不敢流露真情,班级内无法形成真实情感的交流,我也不得不停下来维持纪律,积极性也受到打击。一堂原本精心设计的课可能就此功亏一篑。因此,教育学生保持纪律、遵守规则、尊重别人等是非常必要的,是创设轻松、愉悦氛围的基本前提,其本身也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悟程度。学生总是非常关注他人在同一问题上的表现,喜欢聆听他人的“故事”。

(1)心灵感悟:每一个课题,我都会给同学们一个同龄人的“故事”。试图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别人都有,自己有也很是正常的,并相信这些问题可以解决,进而学习和掌握方法。其实学生在聆听的同时,也在审视自己。

(2)自我开放:如果心理教师能在适当和必要的时候,作真诚的自我剖析、自我开放,学生也会减轻自我防卫心理,真实地表达自己、安全地探索自己。有时学生甚至会主动要求:“老师,你呢?你以前是怎么样的?给我们说说啊!”不过作为一名心理教师,其最重要的角色始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自我开放应该有一定的原则和限度,否则,将会导致角色混乱,得不偿失。

(3)角色扮演:心理剧的创设,其初衷是让角色扮演者体会其中的情境冲突,在冲突中宣泄自己、发现自己、改变自己。所以有时候我会让学生即兴表演,不事先准备,比如讲《调控情绪》时,我给学生一个问题情景,让他们运用今天所学知识去面对和解决。大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主体参与性,使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及时地运用课堂所学去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不断地成长。

在学生眼里,“心理教师”的角色陌生而新鲜。学生对这一角色的认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并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心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状态和个性魅力,以及专业修养显得非常重要。

学生现阶段的学习以“模仿”为主,需要学习榜样,如果告诉学生“要合理的调节情绪”,自己却动不动就发脾气,学生就会想:“老师自己也做不到,那我们学了又有什么用呢?”因此,课堂内外,我都尽力表现得开朗、愉悦,给学生以理解和尊重。

心理健康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以学校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抓好学校心理教学工作及营造学校良好心理氛围。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是这样做的: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组织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无时无刻不在以其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教师的作用是无处不在、不可取代的。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因此,我们首先阅读了什么是心理健康、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如何保护学生的心理资源、如何对学生进行一般性的心理辅导等方面的书籍。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学年组教师共同研讨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操作方法。并身体力行,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做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习心理辅导。会学习的人轻松愉快富有成效。进行学习心理辅导,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既是当前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效益的需要,也是使学生将来能有效地进行终身学习、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学习心理辅导通过包括学习智能辅导,学习方法辅导,学习态度、动机、兴趣和习惯的辅导,预防学生学习疲劳,减缓学生考试心理压力等。学习方法不当是学生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应加以辅导。虽然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常能通过摸索,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但多数情况下要走一些弯路,而许多学生很难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学习方法辅导,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

(二)课堂教学方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通过学科教学中的创造性教育,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通过文学欣赏、艺术欣赏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独立地开展创造性活动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创作,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健康发展;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班主任通过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创造性人格,提高创造力。这些实践使班主任深刻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在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班级工作的开展、良好班集体的形成,创设了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

(四)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人格形成的文化氛围,通过组织参加科技节、艺术节、黑板报、团队活动、文体活动、校园建设等,营造发展个性、师生平等的创造教育氛围,教育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向权威挑战,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心理。

(五)在个性教育方面,通过开展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等个性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六)在学校与社会结合方面,通过与家长及时的沟通,随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取得家长的有效配合。

总之,只要教师要真正融入学生当中,成为他们的知己,在师生和谐的互动中,正确引导、矫治学生的不良倾向,最终会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心理健康课教学反思

五月中旬,在陈**老师在指导以及同组教师的合作备课探讨下,我在水头一小上了一堂主题为爱的礼物的心理教育课。下面我就这堂课作如下反思。

1、由于执教班级四年级学生较为活跃,所以上课之前,与学生做好了约法三章: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保密。这些课前约定为后面课程的顺利进行起了很大作用。

2、以父母送的各种礼物引入话题之后带着学生观看了一段视频,选取的内容是学生磊磊与妈妈之间发生的矛盾争吵,由于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3、成员分享“爱的表达”选取优秀的爱心卡片,在幻灯片上显示。总结感受爱的表达可以有很多很多,这些都是我们同学非常用心的爱的表达,我相信爸爸妈妈们一定能够感受到我们到这份爱。我们与爸爸妈妈之间的那份不理解也会慢慢消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心理健康教学反思

xx年9月,我有幸代表阴江初级中学参加了第四届阴江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会课比赛,以说课比赛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决赛,并在随后于山观中学举行的上课比赛的环节中获得了初中组一等奖。现就针对这节课淡淡我教学的感想。

本课是针对当前青少年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缺乏目标意识,一部分青少年学生缺乏远大志向、盲目做事的特点而设计的。青少年学生尽管在意志品质的发展方面随年龄的增长有所进步,但有些学生的自控能力还是不够,耐挫能力低,怕苦,怕累,同时也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关于立志方面的学习,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是获得成功的基础,激励学生追求美好的理想,确立远大的志向,学习一些如何达到目标的具体方法,并通过榜样的学习进一步增强自我激励水平,形成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

根据以上的理念,本课设计通过联想、讨论、小组交流、合理设计未来等活动,使学生懂得目标对人生的引导作用,进而思考、分析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学习达到某一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法。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体验达到目标时的激动心情,促进学生更加奋发向上,向新的目标迈进,并且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制订可实施的计划或方案。

对应本课的教学目的和重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活动和名例为主,富有趣味性与真实性,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愉快教学法,教师通过讲解、示范,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采用引导、鼓励、表扬、故事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共同参与,在活动中明白道理,在活动中体会确立目标的意义,并提供畅所欲言的空间,活动中有感而发,降低教学难度。同时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采用了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开展活动、组织讨论、分享收获,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情境、活动、体验这三步学习方法,层层深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设立目标的意识。

片段一:热身活动。

未来畅想曲。

1、教师指导学生做“看未来”的游戏。

(关掉教室的灯光,有窗帘的把窗帘拉上)请学生找一个舒适的坐姿,闭上眼睛,身体放松,情绪放松,静下心来,平稳呼吸。

在悠扬的音乐背景下,听着引导语,渐渐地进入时间隧道,看自己的.“将来”。

“时间在慢慢地流逝,5年了,你看到了5年之后的自己,你在做什么?”(稍作停顿)。

“我们继续前进,时间慢慢地流逝。10年了。这时,你又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稍作停顿)。

“再往前走,时间不断地流逝。15年了,我们又看到15年之后的自己,身体是否健康?工作是否取得成绩?少年时的梦想是否实现?”

(停顿一会儿)“大家慢慢地睁开眼睛,回到现实。”

(教师在讲导语时,要做到声音低沉、平稳、缓慢,留有空间,令人产生联想)。

2、交流分享活动。

先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分享“看未来”的经历。交流时可提出这些问题:看到自己的将来了吗?看见了什么?如没看见,想一想,为什么看不见?然后请几位学生参加全班交流。

3、教师点评、归纳。

同学们对未来的梦想或设想即是每个人的人生目标。而目标就是你通过活动希望得到的结果。每个同学看到的景象并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理想是不同的,实现的程度也不一样。人生是由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环节组成的连续统一体。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过去,也不在于未来,而在于人的现实活动,在于对现实的突破和超越。

片段二:策略指导。

分享将梦想变成现实的策略,设计实现目标的计划或方案。

1、教师讲述:“人无志不立”,“立志不定,终不济事”。理想是人生的灯塔,志向是生活的路标。中学时代,正是立志的最好时机。马克思就是在中学时代立下了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的远大理想,并为此奋斗了终生。某某同志在青年时代读到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他为书中介绍的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的英雄业绩所感染,即给自己起名“子任”,表示要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科学史上许多大科学家,也都是在中学时代立下攀登科学高峰的宏伟志愿,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果你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大干一番事业,那就应该早早确立自己远大的理想。一个人到了中学时代还浑浑噩噩没有明确的志向,就会造成终生的遗憾。

2、出示配图多媒体:向学生介绍“立志”的三个心理过程:

动机斗争——确立目标。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我要考上某某大学”、“我要在初二年级加入共青团组织”等等。

暗示成功——相信梦想能实现。梦想是很有力的暗示,虽然梦想不一定会实现,但没有梦想却是“零”;如果一开始就感觉自己会输,那么肯定会失败。

自我激励——实现目标。每个人都能通过暗示或自我暗示激励自己。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就是记住一句话,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这句话能从下意识心理状态闪现到意识心理状态。梦开始时总是可望不可及的,惟有不断地自我激励才能获得成功。

3、小组讨论:对“立志”的三个心理过程的理解。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是中小学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一种有益补充。那么心理活动课究竟应该怎么上?怎样才是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活动课?这是我接触这门课后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这次的比赛,我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实践机会,并从中找到了一些答案,获得了一点经验,也总结了一些教训。

1.确定合适的活动主题。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观点,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心理需求以及社会赋予的角色要求都是不同的,初中阶段的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好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的知识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做好准备。在这一阶段暴露出来的具有普遍性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目标意识,进而缺乏学习的动力,针对这个问题,我确定了以自我目标的合理设定及确实执行为主题的活动课——《我的未来不是梦》。

2.设计合理的活动环节。

“活动”是心理活动课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本节课我设计了多个活动:冥想、情景模拟、讨论沟通、问卷调查、行为训练等,分别安排在不同的环节中。

第一环节,热身活动:根据孩子好奇爱玩的天性,通过冥想导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孩子在活动中通过想象体验自己的未来,初步感受人生目标的设定。以此方式把学生引入本课主题。

第二环节,情景讨论:用感官和思考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人在一个确定的目标下,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心理到生理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三环节,问卷调查:让同学们检视自己的目标概况,体会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以及理想的可及性与不可及性的差别。

第四环节,名人故事:向学生介绍约翰·戈达德的故事。讨论约翰·戈达德是怎样为自己确立目标的,又是怎样付诸行动的?引出活动“写给未来的信”,请学生回顾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未来,在信纸上写下自己“一生的志愿”及人生激励格言,装入信封,写上姓名、日期等,作为送给老师的礼物,约定30年后再启封,看看自己的愿望实现了多少。我认为这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第五环节,策略指导:介绍“立志”的三个心理过程:动机斗争、暗示成功、自我激励。帮助学生掌握实现目标的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确立的奋斗目标更有实现的信心。这也是本课的一个升华点。

第六环节,行为训练:请学生设计一个实现目标的方案,写在即时贴上,贴在课桌一角。要求利用一周至两周的时间实施该方案,并达到目标。

第七环节,在看未来:请同学注视大屏幕上的人生轴,在“我的未来不是梦”的音乐背景下,听着引导语,坚定而满怀信心的想象自己的未来。与第一个环节首尾呼应,使本节课的结构更具完整性。

3.产生合情的活动体验。

“体验”是心理活动课最核心的第二个要素。对于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启发,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

这堂课是在山观中学初二6班上的,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非常朴实,也非常配合,随着上课环节的进行,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融入到课堂氛围中,用坦诚的心态思考与交流。从整堂课的实施情况来看,学生活动参与积极性高,互动好,通过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认识了目标确定的意义,并尝试落实到行动。我相信这堂课会在上课的每位同学的心中留下深刻的记忆。

4.存在的不足和遗憾。

在上课过程中,总的来说,生成和预设基本相符,但在有些环节上,实施时还可以更完善一些。比如:

1.在热身活动——冥想时,我设计是让学生找一个舒适的坐姿,闭上眼睛,情绪放松,在舒缓悠扬的音乐背景下,听着引导语,要求学生积极配合,但实施过程中,我发现个别学生由于觉得这个活动很新奇而表现的太过激动无法进入冥想状态,还影响到了周围的同学,从而没有完全达到我设想的一个状态和气氛。

2.在活动“写给未来的信”中,我让学生在信纸上写下自己“一生的志愿”及人生激励格言后,就将信纸装入信封,交给了老师,此环节如果让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交流,教师进行及时的鼓励与肯定,相信会让整堂课变得更有意义、更有延展性。

心理健康教学反思

《认识害怕》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放日的一个展示课,通过课堂教学,我对本节课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下是对这节课的几点反思:

《认识害怕》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放日的一个展示课,这是一次对全体学生家长及中山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展示的活动,作为学校专职心理老师的我理所当然承担这一次的任务。心理教育课与其他学科的区别是无需受到教材的限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计,因此在选题上我有较高的自由度,但同时也让我感觉无从入手,不知道该选择哪个主题较好。于是我翻开我的咨询记录,发现有好几次,学生因为看到了电视、电影的一些恐怖的镜头,觉得非常害怕,于是来找我咨询,也有几次是家长因有亲人离世了,担心孩子会害怕,或者孩子在某段时间突然与家长讨论死亡,让家长觉得担心,因而来咨询室找我。其实每个小孩子心中都有很多的恐惧,当他们感到害怕的时候,大人可以如何帮助他们消除恐惧,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我把这次展示课的主题确定为——与低年级的学生谈恐惧。

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从他们的实际问题出发,因此在构思教学设计前,对三(1)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最害怕是什么。同学们纷纷写下自己害怕的事物,有害怕老鼠、蛇及凶猛的动物的,也有害怕上台表演、黑夜、一个人在家。但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更多的同学填写了害怕“鬼、木乃伊、僵尸”等。怎样与三年级的学生说清楚这鬼魂等东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首先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如果引导不好,同学们会否更害怕了呢?而且当天有很多的家长和老师听课,如果处理不好,家长又会有怎样的反映呢?于是,我在考虑这一内容是否应该回避?可是,再细想一下,这不是学生最需要引导、最需要帮助的部分吗?只要把握住原则,对学生来说还是受益匪浅的,而且也趁开放日这一机会指导家长和老师怎么跟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因此,我也把这一内容作为这节课的突破点,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吧。为了处理好这个问题,学校心理科组的老师绞尽脑汁,上网查阅了许多关于如何引导孩子认识鬼魂等资料,并多次试教,反复讨论,反复修改教案,最后把握一个原则,让孩子知道有时之所以害怕是因为对事物不了解,当我们进一步了解后也许害怕就好有所减轻。并通过一个活动巧妙地让学生体验这一理念。课上下来,感觉效果好是很不错的。而且,课上也对三(1)班同学主要害怕的事物通过活动进行了梳理,希望能对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有更多的帮助。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整理女儿的书籍时,翻到了一套之前给她买的但还没有看过的书,这是美国知名儿童心理咨商师康娜莉雅?史贝蔓所创作的儿童情感教育绘本《我的感觉》,她用彩图和易懂的故事展现出各种情绪的表现寺征和相应的处理方式,里面的理念非常的好,而且小孩子容易理解,特别是其中的一本《我很害怕》给我的启发很大。它通过主人翁小熊的故事告诉我们害怕的时候该做些什么?这本书是写给孩子看的,它的语言学生非常容易理解,很切合孩子的实际,学生读起来也感到很亲切和有兴趣,因此可把这故事在课堂上引用,作为这节课的总结归纳。除此之外,我还把书中的一些理念成为这一节课的主线,根据这些理念去设计活动,从而让学生了解、体验。如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害怕是一种冷冷的、紧紧的感觉”,“每个人都有害怕的时候,就算是大人也有。”,“有时候,害怕也能保护我。”等。这样的设计也得到了同行们的赞赏。

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让学生去体验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让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对这节课的感悟、思考也就不多,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比如,在第一次的试教,我通过让学生看各种情绪的图片,从而引入课题,当问学生害怕是怎样的感觉时,学生不大能说清楚。在对教案作出修改后,在第二次试教时,设置了一个情景,以抽签的形式请同学上来表演,每个人都有机会被抽中,这时每个学生心里都感到很紧张,害怕被抽中,也就是体验了一回轻度的害怕。当让学生谈谈刚才害怕的感觉时,学生能从自己的体验出发,就能表达出自己害怕时的感受,能说出“心蹦蹦地跳”、“发抖”、“心绷得很紧”等词语。还有在处理如何看待害怕鬼魂问题时,如果只是告诉学生当我们对鬼魂有更多的了解,害怕就会有所减轻,可能并不能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但如果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有所体验,效果应该是事半功倍的。在这节课中,我们也设计了一个巧妙的环节:拿着一个箱子,对里面的物品进行了较恐怖的描述:“它是从草丛里捉到的,长得满身疙瘩,摸起来冰凉冰凉的,闻起来有一股奇怪的味道,还会跳得很高。”然后请同学猜猜里面是什么,同学们都纷纷地猜测“它”也许是青蛙、蛤蟆、跳蚤,接着老师请同学把“它”给“捉”出来,这时很多同学都不敢去捉,感到很害怕。老师请一位自告奋勇的同学把“它”拿出来,发现是一个玩具——弹弹球。这时同学们都笑了,有的还吁了一口气。老师再问刚才觉得害怕的同学现在的心情,很多同学都说一点都不害怕了,老师从而引导:有时候,我们之所以害怕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个事物,或听别人说他很恐怖,只要我们尝试去了解他,就会发现他并不那么可怕。好像很多同学听了鬼、外星人的故事会害怕,这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它,听别人描述得很恐怖,或者看了些虚构的书、电影,从而会害怕,我当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尝试了解它,或者随着年纪的增长,对它们的认识多了,就没有那么害怕了。这巧妙的设计,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当他以后遇到觉得恐怖的事情时,也许能记得这节课的内容,从而能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希望达到让学生了解“每个人由于对事物的看法不一样、经历不一样,害怕的事物也不一样,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感受,当同学害怕时,给予支持和安慰。”可是这一部分处理得还不够好,我只引导学生说当同学害怕时可以怎么做,但忽视了一种“同理心”的引导与培养,也就是让学生知道我们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感他人所感。因此学生还不是很懂得当同学害怕时如何给予他支持和安慰。此外,本节课家长也在听课,如果能调动起家长的资源,让学生与家长多些互动,比如说学生把害怕的事情告诉家长,家长现场安慰他,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更深刻。同时对家长来说,通过这一节课能把握正确对待孩子恐惧的方式方法,家长也受到了教育,并与孩子真情互动,相信效果将会更好。

心理健康教学反思

高一学生处于艾里克森社会发展八阶段理论中的“自我同一性”阶段,他们经常会问自己一些诸如“我是谁?”“我要向何处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些关于人类自我认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的好,他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就会很和谐,个体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果解决的不好,将会影响他的人格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针对我们学校高一学生的具体特点,我设计了“第二起跑线”这个课程,期望通过游戏活动、画生命线设计自己的未来、案例分析的方式,能让学生肯定过去并且及时找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将目标具体化,确定行动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最后激发其社会理想,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本堂课程40分钟,分为引入话题、联系自我确立长期目标、确立短期目标、总结深化4个环节完成。引入话题用时5分钟,确立长期目标用15分钟,确立短期目标用15分钟,总结深化用5分钟。

第二,在课程的进行过程中,我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思考。发现教学内容比较符合学生的心里特点,学生对于画出自己的未来的方式感到很新鲜,在画自己生命线的过程中很认真,分享也很快乐。

在确定具体目标的时候,学生有些犹豫,因为涉及到每天的生活,他们就会比较矛盾,想要上进和想要放松之间很难调整。这是在下一堂课中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

第三,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这堂课还有待改进。40分钟的课程用的很紧张,学生的分享很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学生分享的少势必造成思考的少,思考少对于自身的体会就会减弱。

第四,在教学互动中,这堂课的效果比较好,我以自己的情况做例子,学生比较感兴趣,也感到了和教师的平等性。

第五,这堂课除了时间安排有待改进外,还有一点需要改进的是,减少教师引导,增多学生的自我表达。

本堂课适合高一普通班学生。他们对于自己的定位比较模糊,如果在学业成绩比较好的班级使用这堂课效果估计会减弱,因为实验班的学生计划性很强,他们对于自己已经有了很好的规划。

另外,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能只考虑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普遍情况,因为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心理健康课教学反思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当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是高中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一种有益补充。那么心理活动课究竟应该怎么上?怎样才是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活动课?这是我每一节课都在思考的问题。

“活动”和“体验”是心理活动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的还不在于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以达到影响他们心理,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对于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启发,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教育是一种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的教育。

心理活动课可以运用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如游戏、情境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等。但我在活动的选取上根据主题的需要,选用了以下教学方式:

引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故事情节中了解到“嫉妒心理就是看见他人比自己强,心理就不舒服,甚至产生强烈的憎恨,总想排除别人超越的地位,破坏别人超越的状态。”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嫉妒的心理现象,变抽象为形象。

情境剧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

情境剧表演是学生喜欢的形式,特别是心理健康课中,一些生活故事更适合学生表演。而每一个故事中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它使学生在愉悦的故事情境中明白了道理,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在本课中通过情境剧表演,总结出了克服嫉妒心理的技巧:宽宏大量,善于帮助别人;心胸宽广,热情赞扬别人的长处等。使学生明白: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世上很多的事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想法,可以说是一种快乐的选择。

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说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理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初步的解决。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纠正旧我,寻找新我。

精彩的结束不仅仅是全课的总结升华,更是对学生寄予无限期望与启迪,所以本课我在结束时设计了《美丽的心愿》这一环节,让学生许下一个心愿,让孩子们在舒缓的音乐里净化心灵,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应该怎么来做,相信在课件背景小女孩子的祈祷中,在柔和的乐曲里,孩子们一样许着美丽的心愿,并且愿意与大家一起来分享。从而达到心理健康课净化心灵目的。

对于小学高段的孩子来说,嫉妒心理可能有些不好理解,孩子们感受到的,不一定可以说得出来,我在课堂教学中却有些过急,或者情绪不够饱满,没有带动课堂气氛,孩子们处于很茫然的状态,或者是因为这种课堂结构设计对孩子们来说过于复杂,他们所能感受到的身边的嫉妒太有限,至使学生的发言不够勇跃,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努力避免的。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个崭新的、又极被孩子们所需要的学科,因此觉得肩头的责任,所以每一次课后,我都会努力反思自己的一些做法、想法。永远做一个优秀的、进步的、努力的心理健康课教师,成为我——美丽的心愿!

心理健康课教学反思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在自己的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在不断的摸索、总结、思考、调整。对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我的思路和做法是:

1、课堂导入最重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内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乐意和主动。面对从未真正接触过心理方面知识的学生,我给学生创造了很多的发挥空间。每一堂心理健康课之前,我都会安排一名学生完成一次自我介绍。

2、坚持核心原则,形散神聚。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点在于活动中的体验,绝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应该有主题,有核心。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应该坚持一个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行散神不散”,着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习和体验到对自己的终生发展有价值的核心观念。

对于这方面的能力,我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活动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很高,想做到形散神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沟通》一课,原来我的活动设计中,要求学生每个人背上夹一张纸到处找同学,配合完成。后来考虑到学生的调控情绪能力较差,极容易形成混乱。于是,我把游戏环节进行了重新设计,换教室活动为座位传纸,有效的避免了混乱,从而也达到了说明道理,活跃气氛的目的。

3、坚守课堂纪律,顾此顾彼。

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根据需要,创设相应的氛围,但不能没有原则和标准,它必须以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为基础。就我所教的高一学生来说,他们自律性不强,还不懂得尊重别人,不懂得主动遵守纪律和规则。课堂上最容易出现的现象是“忽视倾听”:要么发言过于随意,只顾自己大声说话,不倾听别人的心声;要么封同闭自己,嘲笑讲出真心话的同学。这些不好的双向互动使课堂缺乏温馨的'气氛,很快乱作一团,最终导致学生不敢流露真情,班级内无法形成真实情感的交流,我也不得不停下来维持纪律,积极性也受到打击。一堂原本精心设计的课可能就此功亏一篑。因此,教育学生保持纪律、遵守规则、尊重别人等是非常必要的,是创设轻松、愉悦氛围的基本前提,其本身也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

4、适当的自我开放。

如果心理教师能在适当和必要的时候,作真诚的自我剖析、自我开放,学生也会减轻自我防卫心理,真实地表达自己、安全地探索自己。有时学生甚至会主动要求:“老师,你呢?你以前是怎么样的?给我们说说啊!”不过作为一名心理教师,其最重要的角色始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自我开放应该有一定的原则和限度,否则,将会导致角色混乱,得不偿失。

5、拓展延伸课堂,“里应外合”

(1)树形象。在学生眼里,“心理教师”的角色陌生而新鲜。学生对这一角色的认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并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心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状态和个性魅力,以及专业修养显得非常重要。

学生现阶段的学习以“模仿”为主,需要学习榜样,如果告诉学生“要合理的调节情绪”,自己却动不动就发脾气,学生就会想:“老师自己也做不到,那我们学了又有什么用呢?”因此,课堂内外,我都尽力表现得开朗、愉悦,给学生以理解和尊重。

(2)“心语录”。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心语录”,用它来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也作为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我要求学生每人都交本,但没有困惑可以什么也不写,这样有效的保护了交作业的同学。“心语录”上,他们把学习中、生活中、师生交往中不愉快的经历告诉我,我都会及时回复,并写上激励的话语,这都拉近了我与学生的之间的距离。时而他们也会把收集的名人名言、精美文章上交上来,让我也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通过它随时与我交流自己内心的想法,把压抑在内心深处的郁闷情绪宣泄出来。有位学生用长达两千多字的篇幅向我倾诉了自己不平凡的成长经历,来回的文字交流中,他不断地调整自己,不断地成长;我也在不断地审视自己,不断地成长。“心语录”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延伸,为师生交流、心理辅导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

以上是我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中努力的一些做法、感想。当然,我的心理健康课还不成熟,仍存在许多的问题。要真正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发现和解决,我会再继续努力!也希望老师和前辈们多多给我帮助。